北京市城市化中农民财产权利研究图书
A Study on Farmers' Property Rights in Urbanization of Beijing
[内容简介] 本书以农民财产权利这一概念为核心,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北京市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财产权利的变化情况,结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从赋予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利、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扩大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权能、扩大集体资产股份的权能等方面梳理了北京市的相关公共服务政策,探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前言
总报告
北京市城市化中农民财产权利研究
一 农民财产权的时代变迁
(一)土改时期的农民财产权
(二)集体化时期的农民财产权
(三)改革以来的农民财产权
二 城市化对农民财产权的冲击及应对措施
(一)撤制乡村集体资产的处置
(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三)征地制度与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
三 维护和发展农民财产权利的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现代文明素养,把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财产权利观念和法治意识作为首要任务
(二)构建现代产权制度,把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头等大事
(三)强化现代产权保护,把严格依法惩治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侵犯财产权利的行为作为关键举措
专题报告
北京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与创新研究
一 北京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与进展
(一)北京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1.集体资产庞大,经营效率很低
2.集体资产监管、运行问题突出
3.成员身份异质多元
4.集体产权权能残缺
(二)北京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与进展
二 北京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明确农村集体产权的所有权主体与行使主体
(二)界定成员资格
(三)明晰股权,坚持多样化股权设置
(四)积极探索,实行“静中有动”的股权管理模式
(五)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
(六)探索完善基层治理组织结构
(七)强化集体经济审计,创新集体资产监管体制机制
三 北京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仍不明确
(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股权管理亟须改进
(三)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尚不能规范经营
(四)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社会性负担沉重
(五)新型集体经济缺乏长效发展机制
四 相关政策建议
(一)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二)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结构管理办法
(三)赋予集体资产股权有偿退出权与抵押担保权能
(四)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法人治理结构
(五)加大配套改革力度,优化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六)强化分类指导,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政策创新比较研究
一 天津的“宅基地换房”
(一)以宅基地换房的政策背景
(二)以宅基地换房的基本内容
二 浙江嘉兴的“两分两换”
(一)嘉兴“两分两换”的政策背景
(二)“两分两换”的基本内容
三 四川成都的“三个集中”
(一)“三个集中”的政策背景
(二)“三个集中”的基本内容
四 重庆的“地票”交易
(一)“地票”交易的政策背景
(二)“地票”交易的基本内容
五 广东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
(一)“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政策背景
(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基本内容
六 土地政策创新的简要评析
(一)适应了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但强化了行政手段配置土地资源
(二)促进了农民集中居住,但出现了损害农民权益的新动向
(三)突破了现行土地法规限制,但削弱了依法行政的社会基础
北京市土地出让金问题研究
一 北京市土地出让金收支情况分析
(一)北京市财政收支总体情况分析
(二)北京市土地出让金收入情况分析
(三)北京市土地出让金支出情况分析
1.土地出让金支出范围分析
2.全国土地出让金支出情况分析
3.北京市土地出让金支出情况分析
二 土地出让金支出结构特点分析
1.建设性支出所占比重较高
2.支农支出比重较低
3.保障性住房支出偏低
三 优化土地出让金支出结构,完善土地出让金支出管理
1.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土地出让金支出的公平性与公益性
2.土地出让金支出重点向“三农”倾斜
3.加大土地出让金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出
4.加强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与监督
北京市“二道绿隔”规划实施方案探索
一 背景:转型时期的机遇与要求
(一)立足“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
(二)立足“城乡转型”,适应新时期北京城乡发展进程的需求
二 现实: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
(一)人的问题:流动人口多,农业人口多,农民上楼转居不彻底
(二)业的问题:中小企业多,经济效益差,产业发展不同步
(三)绿的问题:遗留问题多,后续管理难,绿地实施不统筹
(四)地的问题:国有地资源多,建设用地配给不平衡
(五)资金及政策的问题:政策保障少,利益平衡难,城市反哺农村不到位
三 反思:城镇化转型中的若干思考
(一)开发带动、以地平衡的模式不可持续
(二)拆迁上楼、全征全转的城市化模式值得思考
(三)制度建设、政策保障决定城镇化的成效
四 探索:规划策略研究
(一)转变思路:明确城乡统筹和乡镇规划的大原则
1.村庄:由全部拆迁上楼转向“拆保结合”
2.集体产业:由全部腾退转向“逐步集约”
3.实施的主体:政府引导,集体为主,农民参与
(二)空间管制:严守空间增长边界、分区管控
(三)增减挂钩:统筹平衡集体用地与国有用地
(四)实施捆绑:动态、从严管控绿隔实施的各个阶段
(五)政策保障:严格管控、加强沟通,完善各项政策
1.加快土地确权、严格管控,实现违法建设零增长
2.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改造的多种实施模式
3.调整土地收益分配方式,制定土地收益优先反哺绿隔建设的政策
4.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统筹完善政策机制设计
5.制定二道绿隔地区城乡一体化的金融支持政策
五 结语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权益保障的规划策略研究
一 新型城镇化的背景和要求
二 宋庄镇的基本情况和城乡统筹规划的背景
三 城镇化过程中农民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集体资产所有权虚置导致农民难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同地不同权,农民收益权受到限制
3.征地过程中农民缺少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
4.农民不能以土地为资产主动参与城镇化过程
5.农民缺乏退出农村土地的市场机制,农村土地流转困难
四 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权益保障的规划策略
1.加速与深化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和产权制度改革
2.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抵押、担保等金融模式,提高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和使用效率,在土地集约利用的同时保证农民收入的提升
3.政府引导与农民自主选择相结合,保证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4.政府让利于民,农民主动参与城镇化
5.建设集体土地流转平台,实现用地指标的区域统筹
五 结语
以集体产业用地流转促进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规划探讨
引言
一 北京市集体产业用地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集体产业用地的概念
(二)集体建设用地发展的空间特征
(三)集体产业用地发展的空间特征
二 驱动集体产业用地扩张的四种力量
(一)资本的力量
(二)社会的力量
(三)基层的力量
(四)官僚的力量
三 盘活集体产业用地的实施模式比较
(一)盘活集体产业用地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1.盘活集体产业用地的必然性
2.盘活集体产业用地的必要性
(二)国内其他地区的相关经验
模式1:转权让利,同种产权,统一市场(征地,政府让利)
模式2:保权让利,两种产权,同一市场(占地,政府让利)
模式3:转权让利和保权让利结合,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模式4:台湾模式,区段征收、市地重划与土地增值税结合
(三)大兴区西红门镇集体产业升级案例
1.现状概况
2.规划实施方案
3.政策上的突围与局限
(四)以乡镇为单元统筹城乡规划实施的探索
四 总结和思考
(一)集体产业用地蔓延既是农民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体现,也是农村集体实现基层治理的根基
(二)集体产业用地“保增收、促升级”的政策建议
(三)集体建设用地规划实施策略
1.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的基本原则:“有序减量、有效减负、农地增效、农民增收”
2.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的战略方针:“控增量、守白地、用存量、促减量”
3.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的行动计划:“近期控违拆违、中期少增多减、远期系统减量”
(四)研究展望
北京市农村集体资产测算及政策建议
一 北京市农村集体资产价值及构成
(一)北京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10.4万亿元,集体直接经营资产占46.3%
(二)北京市农村集体直接经营土地资产价值高达3.6万亿元,占农村集体直接经营资产的75%
(三)北京市农村集体所有、个人经营资产价值4.76万亿元,占农村集体资产的45.8%
(四)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7790.7亿元,约占农村集体资产的7.5%
二 政策建议
(一)考虑设立北京市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释放改革红利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北京上海农民财产性收入比较研究
一 北京市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及其构成
(一)北京市农村居民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发展变化情况
(二)北京市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情况
(三)北京市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及其构成
(四)北京市不同收入组别财产性收入情况
(五)北京市平原及山区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变化情况
二 上海市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及其构成
(一)上海市农村居民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发展变化情况
(二)上海市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情况
(三)上海市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构成
三 北京上海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比较
(一)北京上海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情况
(二)北京上海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情况
(三)北京上海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率、贡献率情况
(四)北京上海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特点
(五)北京上海农村居民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发展趋势
四 多渠道增加北京市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对策建议
国外私有财产权保护经验
一 现代私有财产权宪法保护的世界经验
(一)英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
(二)法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
(三)美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
(四)德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
(五)俄罗斯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
二 发达国家私有财产权宪法保护的启示
(一)保护私有财产权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二)宣扬和践行保护公民财产权的思想
(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保护私有财产的前提
(四)推进循序渐进式社会演进改革模式
调研报告
北京市昌平区海鶄落村集体产权改革调查报告
一 海鶄落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清算资产、核查人口
(二)量化配股
1.户籍股
2.劳龄股
3.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股
(三)“三股合一”
(四)成立股份合作社
二 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资源作价偏低
(二)集体股占比过高
(三)政经不分
(四)成员股权权能受限
三 对策建议
(一)合理核算土地价值
(二)政经分开
(三)村集体股份继续量化
(四)赋予集体产权股份充分权能
北京市海淀区加强农村“三资”监管调研报告
一 海淀区成立农资委加大 “三资”监管的必要性
二 农村“三资”监管制度创新
(一)设立农资委,理顺管理体制
(二)明确农资委管理职能
(三)强化农资委管理权威
三 海淀区农村“三资”监管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完善制度体系
(二)创新顶层设计
(三)加强土地使用管理
(四)规范资金管理使用
(五)促进集体财务规范化
四 农村“三资”监管面临的挑战
(一)监管机构性质与工作职能不匹配
(二)监管工作复杂烦琐,难度很大
(三)监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四)监管方式过于单一
五 对策建议
(一)将农资委转变为政府行政管理机构
(二)完善农资委工作职能
(三)加强监管工作队伍建设
(四)创新信息化监管模式
北京市平谷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调查报告
一 平谷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状况
(一)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有形市场
(二)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流程
二 平谷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取得的成效
三 面临的问题
(一)通过产权市场交易的产权比例较低
(二)纠纷处置法律之间存在冲突
(三)土地流转期限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四)合同到期后集体土地难以收回
四 政策建议
(一)扩大产权交易比例和范围
(二)适当修改土地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条款
(三)尽快完成确权登记,加强“三资”监管
(四)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配套制度
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公租房值得探索
一 海鶄落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公租房的背景
(一)集体建设用地长期闲置
(二)周边租房需求大
(三)村民迫切要求获得长期、稳定、可持续性收入
二 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公租房利国利民
(一)农民集体土地收益和财产性收入大幅度提高
(二)农民有工作、有产业、有资本
(三)有效解决了地方政府建设公租房缺土地、缺资金的问题,拓宽了公租房供应渠道
三 目前面临的问题
(一)与现行《土地管理法》相关规定不符
(二)具体配套政策没有落实
(三)项目投入大、回收期长
(四)收益分配机制有待建立
(五)公租房经营管理面临挑战
四 启示
(一)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公租房值得继续探索
(二)《土地管理法》修订时应把“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公租房”纳入考虑范畴
(三)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北京市昌平区海鶄落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租赁房试点再调查
一 集体建设用地发展租赁房的前期探索及遇到的关键问题
二 北京市进一步推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租赁房的主要举措
(一)重新定义租赁房,解决公租房不能建设在集体建设用地上的问题
(二)明确土地及房屋所有权主体
(三)由政府授权市场主体统一运营管理
(四)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全部落实
三 北京市进一步推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租赁房面临的问题
(一)仍然与现行《土地管理法》相关规定不符
(二)集体土地及房屋权能有限
(三)缺乏发展集体物业的必要资金
(四)股份权能有待完善
四 建议和启示
(一)建设租赁住房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较好途径
(二)修订《土地管理法》,放宽对农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经营性开发的限制
(三)拓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地上物业的权能
(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股份权能
征地拆迁、整建制转居与农民财产权
一 引言
二 土地征收与安置补偿
三 整建制转居和社会保险
四 集体产权改革与收益分配
五 思考和建议
(一)关于征地拆迁及补偿问题
(二)关于农民身份转换和社会保障问题
(三)关于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济组织问题
(四)关于撤村设居问题
撤村建居、农民财产权与新型集体经济
一 引言
二 城市开发建设与集体土地国有化
三 拆迁上楼、整建制转居与农民市民化
(一)拆迁上楼:居住方式大转变
(二)整建制农转居:身份社保大转换
(三)撤村建居:社区治理大转型
四 集体资产处置、产权改革与新型集体经济
(一)北京市农村集体资产处置与产权改革
(二)三路居村的两次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三)三路居村的新型集体经济
五 思考与建议
(一)关于农村土地:关键是要坚持和实现集体所有制与国有制的平等地位
(二)关于农转居和社会保障:核心是要保障和实现城乡居民的同等待遇
(三)关于撤村建居和公共服务:重点是强化和落实政府的公共职责
(四)关于集体经济组织和集体经济:目标是加快构建市场化法治化的发展环境和现代治理体系
上海市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房试点考察报告
一 基本情况
二 主要做法和特点
三 初步成效
四 对北京的启示
《中国农业全书·北京卷》,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北京志·农业卷·农村经济综合志》,北京出版社,2008。
王振业、张一帆、廖沛编著《北京农村经济史稿》(上、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北京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编《北京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志(1952-2002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周其仁:《城乡中国》(上),中信出版社,2013。
周其仁:《城乡中国》(下),中信出版社,2014。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
〔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秘鲁〕赫尔南多·德·索托:《资本的秘密》,于海生译,华夏出版社,2012。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洪德:《产权的秘密》,成都时代出版社,200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集体所有制下的产权重构》,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
叶兴庆:《农村集体产权权利分割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
黄中廷、陈涛主编《从共同共有到按份共有的变革》,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黄中廷:《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研究》,新华出版社,2007。
黄中廷:《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设立与经营管理》,中国发展出版社,2018。
陈水乡主编,黄中廷主笔《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历程(1992-2013)》,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宁文忠:《消失的村庄——北京60年的城乡变迁》,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郭光磊主编《北京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
郭光磊主编《北京农村研究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主编《战略与管理6:产权保护》,台海出版社,2016。
常修泽:《广义产权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刘丕峰:《中国古代私有财产权的法律文化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张英洪等:《北京市法治城市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张英洪:《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违法行为》,载赵秀玲主编《中国基层治理发展报告(2017)》,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
张英洪:《北京农村承包地流转:启示与建议》,《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4月10日。
张英洪:《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赋权与护权须并重》,《农村工作通讯》2017年第6期。
韩俊、张云华、张要杰:《农民不需要“以土地换市民身份”——北京市朝阳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调查》,《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第6期。
刘守英:《集体土地资本化与农村城市化——北京市郑各庄村调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魏书华:《城乡结合部城市化与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城市问题》2002年第4期。
焦守田:《京郊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历程》,《北京农村经济》2017年第11期。
焦守田:《京郊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伟大成就》,《北京农村经济》2018年第2期。
黄中廷:《还权于民的重大变革——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北京农村经济》2018年第5期。
方志权:《揭秘上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顺畅之路》,《北京农村经济》2018年第6期。
方志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下),《农村经营管理》2018年第6、7期。
魏后凯、陈雪原:《中国特大城市农转居成本测算及推进策略——以北京为例》,《区域经济评论》2014年第4期。
张汝立:《从农转工到农转居——征地安置方式的变化与成效》,《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第4期。
张汝立:《“农转居”安置政策的问题与成因》,《新视野》2008年第3期。
郑风田、赵淑芳:《“农转居”过程中农村集体资产处置:问题与对策》,《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肖文燕:《丰台区走出整建制撤村建居城市化新路》,《北京农村经济》2011年第7期。
中共北京市丰台区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丰台区农业委员会:《推进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http://www.zgxxb.com.cn/jjsn/201002251060.shtml。
张华义、李尧:《大兴区西红门乡镇统筹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的实践研究》,《京郊调研》2017年第4期。
赵强社:《“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振兴新集体经济——陕西袁家村以新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启示》,中国农业新闻网,http://www.farmer.com.cn/xwpd.../snwp/201711/t20171122_1338627.htm。
杜雪君、吴次芳、黄忠华:《台湾土地税制及其对大陆的借鉴》,《台湾研究》2008年第5期。
陈锡文:《从农村改革40年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年第4期。
刘福志:《关于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2013年5月30日在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网站,http://www.bjrd.gov.cn/zdgz/zyfb/bg/201306/t20130604_117112.html。
[1]郭光磊主编《北京农村研究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课题组:《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4期。
[3]王宾、刘祥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股份化改革的政策效果:北京证据》,《改革》2014年第6期。
[4]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村经济发展报告(2013)》,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5]宋洪远、高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农村研究》2014年第68期。
[6]朱长江:《北京市农村集体资产负债现状分析》,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gov.cn/V20/ZX/qgxxlb_1/bj/201405/t20140523_3913351.htm。
[1]《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10)》,地质出版社,2011。
[4]方芳、周国胜:《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创新实践的思考——以浙江省嘉兴市“两分两换”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4期。
[5]汪晖、陶然、史晨:《土地发展权转移的地方试验》,《国土资源导刊》2011年第Z1期。
[6]汪晖、陶然:《论土地发展权转移与交易的“浙江模式”——制度起源、操作模式及其重要含义》,《管理世界》2009年第8期。
[7]蒋胜强:《农民再次从土地上获得新的解放——浙江省嘉善县“姚庄模式”实践样本》,载北大林肯中心土地制度改革论坛《中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地方经验与创新》会议论文,2010。
[8]王彧、郭锦辉、张海生:《土地改革的嘉兴试验——“两分两换”:嘉兴探索优化土地资源》(上),《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10月15日。
[9]王彧、郭锦辉、张海生:《土地改革的嘉兴试验——“两分两换”模式度的把握》(中),《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10月16日。
[10]王彧、郭锦辉、张海生:《土地改革的嘉兴试验——“两分两换”试验中的再探索》(下),《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10月19日。
[11]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综合课题组:《还权赋能:奠定长期发展的可靠基础——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实践的调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2]倪鹏飞等:《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城乡双赢:以成都为案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3]张云华等:《完善与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14]蒋省三、刘守英、李青:《中国土地政策改革:政策演进与地方实施》,上海三联书店,2010。
[15]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战略重大问题研究》,2010。
[1]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还权赋能:奠定长期发展的可靠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居住区和大型产业、商业项目外来务工人员生活需求研究》,2011。
[3]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市域集体建设用地规划研究》,2012。
[4]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市域集体产业用地规划研究》,2012。
[5]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昌平分局:《昌平城乡结合部地区村庄搬迁规划及改造试点研究》,2014。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公租房的探索——北京市的调查与启示》,《调查研究报告》2013年第24号。
[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2014。
[8]李昌平、周婷:《台湾的土地制度》,《江苏农村经济》2010年第1期。
[9]刘剑锋:《城市改造中的土地产权问题探讨——德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经验借鉴》,《国外城市规划》2006年第2期。
[10]刘向南、许丹艳:《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集体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9期。
[11]毛敢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的思考》,《广东经济》2009年第2期。
[12]清华大学:《顺义高丽营镇城乡统筹实施规划》,2014。
[13]王晓川、桑东升、高志强:《北京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第4期。
[14]徐勤政、石晓冬、胡波、曹娜、高雅:《利益冲突与政策困境——北京城乡结合部规划实施中的问题与政策建议》,《国际城市规划》2014年第4期。
[15]徐勤政:《以集体产业用地流转带动城镇化实施的规划探讨——基于北京市若干乡镇的调研分析》,《北京规划建设》2014年第5期。
[16]徐勤政:《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北京城镇化转型》,《北京规划建设》2014年第6期。
[17]袁奇峰、杨廉、邱加盛、魏立华、王欢:《城乡统筹中的集体建设用地问题研究》,《规划师》2009年第4期。
[1]〔法〕卢梭:《论政治经济学》,王运成译,商务印书馆,196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3]〔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下),杨东莼等译,商务印书馆,1977。
[4]刘军宁:《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载《自由与社群》,三联书店,1998。
[5]〔美〕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韩钢:《当代中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及其制度建构——基于马克思私有财产思想的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7]〔美〕伯纳德· 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法律出版社,2007。
[8]张英洪:《财产权利、个人自由与国家繁荣》,《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
[9]〔美〕乔治·埃尔斯特:《宪政与民主:理性与社会变迁研究》,潘勤、谢鹏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0]赵宗亮:《论财产权在美国的演进及保障》,载《光华法学》第3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1]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周其仁:《城乡中国》(上),中信出版社,2013。
[3]周其仁:《城乡中国》(下),中信出版社,2014。
[4]〔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集体所有制下的产权重构》,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
[6]黄中廷、陈涛主编《从共同共有到按份共有的变革》,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7]黄中廷:《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研究》,新华出版社,2007。
[8]黄中廷:《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设立与经营管理》,中国发展出版社,2018。
[9]陈水乡主编,黄中廷主笔《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历程(1992-2013)》,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10]宁文忠:《消失的村庄——北京60年的城乡变迁》,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11]张英洪等:《北京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2]张英洪等:《北京市法治城市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13]韩俊、张云华、张要杰:《农民不需要“以土地换市民身份”——北京市朝阳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调查》,《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第6期。
[14]刘守英:《集体土地资本化与农村城市化——北京市郑各庄村调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5]魏书华:《城乡结合部城市化与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城市问题》2002年第4期。
[16]焦守田:《京郊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历程》,《北京农村经济》2017年第11期。
[17]焦守田:《京郊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伟大成就》,《北京农村经济》2018年第2期。
[18]黄中廷:《还权于民的重大变革——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北京农村经济》2018年第5期。
[19]张英洪:《北京农村承包地流转:启示与建议》,《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4月10日。
[1]〔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集体所有制下的产权重构》,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
[3]叶兴庆:《农村集体产权权利分割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
[4]黄中廷、陈涛主编《从共同共有到按份共有的变革》,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5]黄中廷:《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研究》,新华出版社,2007。
[6]黄中廷:《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设立与经营管理》,中国发展出版社,2018。
[7]陈水乡主编,黄中廷主笔《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历程(1992-2013)》,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8]宁文忠:《消失的村庄——北京60年的城乡变迁》,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9]张英洪等:《北京市法治城市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10]张英洪等:《北京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1]张英洪:《北京农村承包地流转:启示与建议》,《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4月10日。
[12]韩俊、张云华、张要杰:《农民不需要“以土地换市民身份”——北京市朝阳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调查》,《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第6期。
[13]刘守英:《集体土地资本化与农村城市化——北京市郑各庄村调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4]魏书华:《城乡结合部城市化与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城市问题》2002年第4期。
[15]焦守田:《京郊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历程》,《北京农村经济》2017年第11期。
[16]焦守田:《京郊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伟大成就》,《北京农村经济》2018年第2期。
[17]黄中廷:《还权于民的重大变革——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北京农村经济》2018年第5期。
[18]方志权:《揭秘上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顺畅之路》,《北京农村经济》2018年第6期。
[19]方志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下),《农村经营管理》2018年第6、7期。
[20]魏后凯、陈雪原:《中国特大城市农转居成本测算及推进策略——以北京为例》,《区域经济评论》2014年第4期。
[21]张汝立:《从农转工到农转居——征地安置方式的变化与成效》,《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第4期。
[22]张汝立:《“农转居”安置政策的问题与成因》,《新视野》2008年第3期。
[23]郑风田、赵淑芳:《“农转居”过程中农村集体资产处置:问题与对策》,《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24]肖文燕:《丰台区走出整建制撤村建居城市化新路》,《北京农村经济》2011年第7期。
[25]中共北京市丰台区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丰台区农业委员会:《推进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http://www.zgxxb.com.cn/jjsn/201002251060.shtml。
[26]赵强社:《“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振兴新集体经济——陕西袁家村以新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启示》,中国农业新闻网,http://www.farmer.com.cn/xwpd.../snwp/201711/t20171122_1338627.htm。
[27]杜雪君、吴次芳、黄忠华:《台湾土地税制及其对大陆的借鉴》,《台湾研究》2008年第5期。
[28]陈锡文:《从农村改革40年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年第4期。
[29]刘福志:《关于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2013年5月30日在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北京市人大常委会,http://www.bjrd.gov.cn/zdgz/zyfb/bg/201306/t20130604_117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