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66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2—2013)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Regional Economy (2012-2013)

SSAPID:101-6509-9520-31
ISBN:978-7-5097-4423-9
DOI:
ISSN:

[内容简介] 以“区域经济的红利模型、红利边界和红利决策”为主题,集中展示了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报告分析了从2009年来,国家意识到地区落差在进一步增大,在区域经济的红利分配中更加注重区域的均衡性,以此陆续批准了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试验区,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辽宁沿海城市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区域振兴规划,推动经济区域由“带状”向“块状”发展。中共十八大报告的经济政策显示,中国区域经济的红利现值是城镇化,提出了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并促进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报告指出,城镇化对以城市为边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对现在以区际分割、城际分割、城乡分割为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报告提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决策者要高度重视行政区划分割的根本性体制矛盾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风险,务实的解决行政划分阻碍资源配置的空间聚集效应和协同治理环境、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区域蓝皮书
编 辑:周映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前言:发展红利、路径与决策

 区域蓝皮书编委会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2~2013)》编委会

 摘要

 BⅠ 总报告

  B.1 2012~2013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走势分析与展望

   一 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低迷,进入深度调整期

    (一)世界总体经济形势低迷

    (二)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分工格局将会发生变化

    (三)发达国家转嫁危机

   二 我国正确把握国际分工的大势,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一)中国经济率先回暖

    (二)准确判断国际环境的变化,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在国际分工中主动再定位

    (三)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三 新形势下我国区域经济的转型探索和路径选择

    (一)区域发展呈现东优西快的趋势

    (二)实业四重奏

     1.回归主业,扶持中小企业

     2.实体经济向中西部的布局

     3.在世界经济低迷中大展拳脚,海外并购成果凸显

     4.实体经济之魂——科技创新

    (三)中西部新增长极崛起

    (四)改革深化的先行先试

     1.区域性金融改革——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口

     2.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探索

    (五)海洋经济——东部沿海经济转型的蓝色动力

     1.我国海洋经济的战略布局加速起锚,空间布局基本成形

     2.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海洋经济发展

    (六)扩大对外开放的脚步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2.东北亚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加速

     3.打造面向阿拉伯国家的开放高地,深化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

     4.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

   四 2013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展望

    (一)重塑中国制造业优势

    (二)新型城镇化是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三)区域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深化改革的红利

    (四)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和谐社会目标

    (五)区域经济进入多元化时代

 BⅡ 综合篇

  B.2 中国城市化特征及转型发展研究*

   一 中国城市化格局呈现区域动态不平衡

    (一)中国城市化阶段性发展特征

     1.人口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演变特征

     2.土地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演变特征

     3.城市建设用地弹性系数分析

    (二)中国城市化空间差异性特征

     1.省域人口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

     2.省域土地城市化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

     3.省域建设用地弹性系数差异性分析

    (三)中国城市化规模差异性特征

     1.土地城市化规模差异性分析

     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差异性分析

     3.城市建设用地弹性系数规模差异性分析

   二 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城市化速度快,但水平低,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1.城市化水平与非农化水平的比较分析

     2.城市化水平与GDP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

    (二)“土地城市化”速度较高,呈现冒进增长态势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由速度型向结构型转变,部分社会矛盾突出

     1.城乡发展日益失衡,城乡间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均呈不断拉大趋势

     2.地区间经济增长相对差距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不断拉大

     3.与经济发展差距相比,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不平衡问题较多

    (四)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受到损坏,资源、环境和生态效率预警频繁

   三 中国城市化转型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走“适度城市化”道路

    (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土地城市化原则,走“适速城市化”道路

     1.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基本协调型区域,采取顺应土地城市化的发展对策

     2.土地城市化超前型区域,采取近期控制建设用地面积的对策,直至土地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相协调

     3.土地城市化过度超前型区域,采取严格控制土地城市化发展的对策,直至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发展相协调

    (三)以城市群引领中国城市化发展,走“集群城市化”道路

    (四)适当降低现行城镇人均综合用地标准,走“紧凑城市化”道路

     1.降低现行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标准,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2.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区域空间紧凑度

     3.构建城市产业轴带,提高区域经济紧凑度

     4.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提高区域交通紧凑度

    (五)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走“公平城市化”道路

     1.加强社会保障水平公平性,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2.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公平性,提高基础设施发展水平

     3.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六)降低资源环境代价,走“生态城市化”道路

     1.降低水资源消耗代价,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2.降低土地资源消耗代价,提高土地资源保障能力

     3.降低能源消耗代价,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4.降低环境破坏代价,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B.3 中国省域基本现代化建设水平综合评价*

   一 省域基本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价的指标与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

   二 省域基本现代化建设水平的分类评价

    (一)经济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价

    (二)社会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价

    (三)民生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价

    (四)生态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价

    (五)文化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价

   三 省域基本现代化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价

    (一)高水平区域

    (二)较高水平区域

    (三)中水平区域

    (四)较低水平区域

    (五)低水平区域

   四 省域基本现代化评价结论

 BⅢ 环渤海区域

  B.4 北部沿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分析与展望

   一 2012年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一)经济保持快速、平稳增长

    (二)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投资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1.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2.投资结构改善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增长,刚性需求稳中有升

    (四)对外贸易增速回落,外需持续低迷

    (五)财政收入增速提高,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二 区域经济合作及经济一体化进程步入新阶段

    (一)首都经济圈版图进一步扩大

    (二)河北省规划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

    (三)京津冀区域一体化逐步深化

    (四)山东半岛致力打造“蓝黄”两色经济区

   三 北部沿海经济区2013年经济运行态势展望

    (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

    (三)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对外经济增速仍将减缓

  B.5 北京市空间紧凑度测度及分异特征*

   一 引言

   二 城市空间紧凑度演变规律分析

   三 北京市空间紧凑度测度模型构建

    (一)“紧凑城市”综合测度的三维目标空间指标体系

    (二)“紧凑城市”综合测度模型构建

   四 北京市空间紧凑度分异特征分析

    (一)北京市空间紧凑度总体分异特征

    (二)北京市空间紧凑度分要素分异特征

     1.规模紧凑度空间分异特征

     2.功能紧凑度空间分异特征

     3.形态紧凑度空间分异特征

   五 结论

  B.6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与展望

   一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成就

    (一)海洋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二)引进外资显著增加

    (三)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搭建

    (四)生态建设初见成效

   二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域政策完善与制度创新

    (一)区域政策完善

     1.投资融资政策

     2.区域战略合作协议

     3.调整行政区划

    (二)制度创新

   三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未来发展展望

    (一)提高财政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二)加强蓝色科技成果转化

    (三)建设港口配套基础设施

    (四)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B.7 滨海新区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研究

   一 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比较

    1.发展规模最大

     2.发展增速最快

     3.发展水平最高

   二 滨海新区崛起对天津经济起飞的战略贡献

    1.滨海新区充分拉高了全市增速

    2.滨海新区具有极高的贡献率

    3.滨海新区提升了天津的后发优势

    4.为天津经济搭建了走向世界的基础平台

    5.成为天津经济转型和再度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三 滨海新区2012年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势

    1.滨海新区继续发挥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龙头作用

    2.技术进步和产业链集成带动正在成为新区发展的新动力

    3.现代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呈加速扩充的新态势

   四 滨海新区在京津冀区域合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五 滨海新区在京津冀区域合作中的对策

    1.京冀两省市需要正视滨海新区已经确立的发展优势

    2.天津有待不断增强服务首都,借势而为的区域协作意识

 BⅣ 长三角与长江流域

  B.8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变化研究

   一 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1.研究对象

     2.数据获取

    (二)研究思路

    (三)主要研究方法

   二 指标体系构建

    (一)选取原则

    (二)指标选取

   三 结果分析之一——长三角城市群

    (一)城市群承载力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二)城市群要素承载力时序分析

    (三)城市群承载力的空间变异分析

   四 结果分析之二——典型城市上海

    (一)城市承载力数值总体呈扩大趋势

    (二)各要素系统承载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五 对策与建议

    (一)对策措施

     1.建立承载力监测评估体系,增强评估的科学性

     2.构建承载力评估机构,确立实施主体

     3.加强部门之间协作,保障实施途径顺畅

    (二)对典型城市发展的建议

     1.对城市规模以及性质的发展建议

     2.进一步挖掘土地资源利用以及科技创新潜力

   六 结语

  B.9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合作研究

   一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合作的现状

    (一)产业合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二)合作区域呈现毗邻地区与中心城市齐头并进的局面

    (三)部分产业合作已见雏形

    (四)产业合作的愿望很高

   二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同构现象比较明显

    (二)产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双欠缺

    (三)产业转移中的顾虑

    (四)行政区划的阻碍

   三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合作的推进策略

    (一)规划对接、机制共建、加强引导

    (二)重点区域,率先示范,由点及面

    (三)重点产业,重点突破,由易渐难

  B.10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现状评估、发展困境与对策建议

   一 现状评估:“洼地崛起”缓慢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二 发展困境:“五大矛盾”凸显

    (一)发展模式相对落后与实现快速崛起的矛盾

    (二)区域协作意识不强与城市联动发展的矛盾

    (三)中心城市不强与带动城乡协调发展的矛盾

    (四)港口发展滞后与实施以港兴城战略的矛盾

    (五)人才资源短缺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矛盾

   三 对策建议:坚持“五个发展”

    (一)加快中心城市优先发展

    (二)统筹港口规划共同发展

    (三)依托海洋资源快速发展

    (四)集聚高端要素创新发展

    (五)联动区域内外协同发展

 BⅤ 珠三角与南部沿海

  B.11 珠三角经济形势:2012年分析与2013年展望

   一 2012年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珠三角经济运行特征

     1.经济增速下降幅度较大,但已显止跌回温态势,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工业仍面临低位运行压力,第三产业增长势头明显,但稳定性还有待观察

     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继续稳定增长,但同比增速滑落较大

    (二)《珠三角规划纲要》实施情况

     1.经济发展惠及民生福祉,推动幸福指数大提升

     2.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实效,带动经济大发展

     3.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稳步推进,区域一体化实现大破局

   二 目前制约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区域一体化程度不够,仍是阻碍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因素

    (二)经济结构上依赖外源经济,发展后劲动力面临重大挑战

    (三)尚未形成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转型升级进程有待进一步深化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三 2013年珠三角经济发展展望

    (一)2013年珠三角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整体经济增速可能保持在9%左右的适度区间

    (二)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深化,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三)民生支出保持大幅增长,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B.12 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现状分析

   一 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现状

    1.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实现

    2.建立了规划一体化体系,重大利益协调机制开始建立

    3.建立了有效的省、市、都市圈三级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

    4.建立了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机制

    5.产业布局一体化迈开大步

    6.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有重大突破

   二 当前制约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主要问题

    1.突破难点的力度不够

    2.一体化推进的激励约束不够

    3.宣传力度和社会参与度不够,社会共识尚待加强

   三 加快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2.加快区域性统一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完善,夯实区域一体化发展基础

    3.深化市场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服务平台

    4.以保障底线均等为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5.以加快优质生活圈建设为目标,狠抓环境治理与保护一体化

    6.以强化规划刚性约束为目标,进一步推动区域城市规划一体化

    7.创新社会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形成加快一体化发展合力

   四 加快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对策建议

    1.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在解决区域一体化难点问题上实现新突破

    2.不断丰富“五个一体化”内涵

    3.以信息化推进区域一体化

    4.深化粤港澳合作和环珠三角区域合作

    5.创新体制机制,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6.完善区域一体化法律法规,强化法规的刚性约束

  B.13 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市场示范研究

   一 广东金融改革发展的基础

    1.广东金融工作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发展金融产业一系列谋划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之一

    2.金融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3.地方金融体系实力明显增强

    4.深化金融改革创新,金融服务经济能力有效增强

    5.积极推进金融合作与开放

    6.逐步推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

    7.金融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广东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二 广东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服务经济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对实体经济支持尚存不足

    2.金融竞争力相对减弱,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

    3.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农村金融仍是广东金融发展薄弱地带

    4.直接融资有待进一步发展,民间金融急须规范和引导

   三 广东金融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

    1.国际经济金融格局和规则面临重新调整

    2.国内金融改革创新的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3.金融创新已经成为顺应广东经济社会变革的必然要求

   四 未来珠三角金融发展的主要任务

    1.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

    2.加强金融服务和招商,大力引进和支持国内外金融机构来粤发展

    3.全面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地方金融体系

    4.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5.统筹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开创金融合作开放新格局

  B.14 福建海峡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

   一 福建海峡蓝色经济区发展现状

    (一)海洋经济实力持续提升

    (二)海洋基础设施持续改善

    (三)闽台海洋经济合作持续拓展

    (四)海洋新兴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五)海岛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有序推进

    (六)推动“三群”联动发展

   二 福建海峡蓝色经济区发展特征

    (一)海洋产业结构欠合理

    (二)海洋生态保护任务艰巨

    (三)临港产业发展受到环境容量制约

    (四)海洋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尚待完善

    (五)海岛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六)港口、产业、城市联动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 加快福建海峡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建议

    (一)统筹蓝色海湾发展布局

    (二)统筹蓝色海岛发展布局

    (三)创新海洋产业发展机制

    (四)引导蓝色产业集聚升级

    (五)推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六)推动港口、产业、城市联动发展

  B.15 珠三角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与制造业“再工业化”途径

   一 外部环境对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影响

   二 广东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必要性、紧迫性

   三 珠三角制造业“再工业化”的途径

    1.“再工业化”不是“工业化”,是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同高端生产服务业的融合

    2.产业链创新转型—创新型产业集群壮大—创建创新型城市

    3.把制造业及其载体产业链的建设和高端服务业建设结合起来

    4.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5.智力、技术、创新、人才决定未来的发展

  B.16 广西就业结构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 引言

   二 广西就业结构现状

    (一)就业的产业结构

    (二)就业的城乡结构

    (三)就业的行业结构

    (四)就业的教育结构

   三 广西就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择

     1.固定资产投资

     2.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

     3.出口占GDP比重

     4.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二)模型说明

     1.ADF检验

     2.建立VAR模型,对VAR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

     3.格兰杰检验

     4.脉冲响应

   四 结论

 BⅥ 中西部区域

  B.17 2012年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一 2012年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一)总体看,中西部地区呈现逆势上行发展趋势*

     1.中部地区发展速度普遍较快,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和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表现略有差异

     2.西部地区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快于大西北综合经济区

    (二)中西部地区三大需求增长较快,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

     1.中部地区三大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出口增长较快

     2.西部地区出口增势强劲,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出口增长快于大西北综合经济区

    (三)中西部地区工业成为拉动我国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特征

    (一)产业转移指导性文件出台

    (二)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势头强劲

    (三)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中西部地区“多极”支撑的空间格局浮出水面

    (一)黔中经济区:贵州新的增长极

    (二)兰州新区:西部区域复兴的重要增长极

    (三)天山北坡经济带: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

    (四)中原经济区: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

   四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较强

    (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三)地区产业同构化问题突出

  B.18 内蒙古面向蒙古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SWOT分析*

   一 内蒙古面向蒙古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

    (一)地缘区位优势

    (二)人文历史优势

    (三)相同的自然资源禀赋基础优势

    (四)CAREC与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优势

    (五)中蒙贸易快速发展且互补性较强优势

    (六)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所形成的周边带动优势

     1.内蒙古经济总体实力大幅提升

     2.内蒙古经济自主发展机制趋向成熟,社会建设全面进步

    (七)内蒙古向北开放政策优势

   二 内蒙古面向蒙古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实劣势

    (一)CAREC区域合作有待深化

    (二)内蒙古参与CAREC较晚

    (三)内蒙古与蒙古国边境贸易与产业投资结构单一

    (四)区域经济合作的门槛较低

   三 内蒙古面向蒙古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

    (一)蒙古国政治经济形势稳定

    (二)蒙古国大力引进外资

    (三)CAREC综合行动计划框架加快了中蒙区域合作进程

   四 内蒙古面向蒙古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定位

    (一)蒙古国与中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二)CAREC成员国经济体制的差异化

    (三)蒙古国与中亚各国对外政策的限制

  B.19 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发展形势分析

   一 示范区“双核”的发展

    (一)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二)芜湖——打造省域次中心城市

    (三)“双核”对安徽经济发展的典型示范作用

   二 江北工业集中区和江南工业集中区

   三 在承接转移中提高自主创新力

    (一)承接转移和科技创新相结合,增强示范提高自主创新力

    (二)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四 示范区在新形势下发展的对策

  B.20 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趋势研究

   一 成渝经济区发展态势

    (一)地区经济增长强劲、居民收入平稳较快增长

    (二)立体、快速通达的交通网路促区域城市群落形成

    (三)产业优化升级,内生增长动力进一步得到培育

     1.四川:依托产业转型,重塑经济版图

     2.重庆:在工业化加速进程中实现转型升级

   二 成渝一体化约束因素

    (一)产业发展呈现趋同

    (二)行政壁垒引致市场割据

    (三)市场建设滞后产业发展

    (四)“城市化失衡”导致“极化效应”

   三 推进成渝一体化政策突破方向

    (一)构建区域一体的要素市场

    (二)区域一体的协调机制

    (三)优势互补,扩大对外开放

 BⅦ 东北区域

  B.21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态势评析及对策建议

   一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总体评价

    (一)地区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二)三大需求更趋协调发展

     1.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2.消费需求保持旺盛势头

     3.进出口贸易稳步发展

    (三)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快速提高

     1.财政收入增幅明显

     2.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二 东北地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严重失衡

    (三)物价涨幅仍处于高位

    (四)东北三省发展不平衡加剧

   三 加快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区发展

    (二)促进农业现代化率先实现

    (三)提高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四)发挥重点城市群带动作用

    (五)加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B.22 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区域均衡性发展研究

   一 引言

   二 研究数据与方法

   三 城市区位与区域均衡发展分析

    (一)区域重心的时空演变

    (二)县域城市区位测度分析

     1.城市经济偏离度

     2.城市人口偏离度

    (三)区域均衡发展系统分析

     1.区域均衡性动态时序分析

     2.区域均衡性空间分析

   四 城市区位与区域均衡发展关系研究

    (一)城市区位与区域均衡性的相关分析

    (二)城市区位与区域均衡发展的内在影响机制

   五 结语

  B.23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一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龙头企业日益发展壮大,辐射带动能力增强

    (二)产业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主导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三)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良好,利益联结方式不再单一

    (四)品牌培育成效显著,市场开拓能力提升

   二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支持体系有待完善,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二)大型龙头企业偏少,农产品加工层次偏低

    (三)分散式家庭经营有局限,农业产业化进程延缓

    (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缺乏内生动力

    (五)农户组织化程度不高,经济利益共同体尚未形成

   三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二)实行龙头企业凝聚融合,打造东北地区农业产业领军地位

    (三)加快土地流转,建立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四)增强技术创新协作能力,提升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水平

    (五)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运行机制,释放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能量

  B.24 东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分析

   一 东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分析

    (一)总体进程逐步加快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快于全国

    (三)六大方面均有大幅提升

    (四)多项指标实现突破

   二 东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点

    (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和谐社会建设进展顺利

    (三)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改善

    (四)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健全

    (五)文化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

    (六)资源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 东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

    (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二)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三)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四)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五)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增长缓慢

    (六)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四 推进东北地区小康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发展方式,夯实经济基础

    (二)加大支农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保障体系

    (四)保护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BⅧ 大事记

  B.25 2012年京津冀与首都经济圈 区域经济大事记

  B.26 2012年长三角区域经济大事记

  B.27 2012年珠三角及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大事记

 皮书数据库

 法律声明

 Abstract

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本书分析了2009年以来,国家在区域经济的红利分配中更加注重区域的均衡性,陆续批准了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试验区等一系列区域振兴规划,推动经济区域由“带状”向“块状”发展。中共十八大报告的经济政策显示,中国区域经济的红利现值是城镇化,报告提出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伴随工业化并促进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报告指出目前以区际分割、城际分割、城乡分割为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书提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决策者要高度重视行政区划分割的根本性体制矛盾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风险,务实地解决行政划分阻碍资源配置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周一星:《以“五普”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城镇化水平修补的建议》,《统计研究》2002年第4期。

王德利:《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调控机理与提升对策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论文,2011。

刘海燕:《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用地保障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论文,2008。

耿海青:《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原因分析及未来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1期。

方创琳、宋吉陶、蔺雪芹:《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0。

周立群:《创新、整合与协调——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前沿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魏后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发展国内区域合作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报告》2003年第1期。

栾贵勤、吕博:《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3期。

余静文、王春超:《城市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分析》,《经济评论》2011年第1期。

张华:《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战略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郑贵斌:《打造、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战略指导——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大战略部署的体会》,《山东经济》2010年第2期。

韩立民、于会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政府作用分析——基于海洋产业发展视角》,《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方妍、李文兴:《完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运输体系法制建设的对策》,《经济纵横》2012年第9期。

姜旭朝、张继华、林强:《蓝色经济研究动态》,《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宋军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陆海统筹发展对策研究》,《东岳论丛》2011年第12期。

宋炳海:《主体功能区视角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机制探析》,《中国渔业经济》2012年第2期。

谭晓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东岳论丛》2012年第7期。

张玉香、刘德华:《促进山东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10期。

王宝运、冯怡:《金融支持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郭先登:《关于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水平思考》,《山东经济》2011年第1期。

房成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策略探析》,《企业导报》2011年第12期。

李福柱、孙明艳、历梦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结构异质性演进及路径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第3期。

王宝德、李会勋:《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建设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傅鸿源等:《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综述》,《城市问题》2009年第5期。

吕斌、孙莉、谭文垦:《中原城市群城市承载力评价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5期。

谭文垦、石忆邵、孙莉:《关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若干理论问题的认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1期。

王书华、毛汉英:《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案例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第3期。

王丹、陈爽等:《城市承载力空间差异分析方法——以常州为例》,《生态学报》2011年第5期。

张继承、潘新春:《基于RS/GIS和AHP-GPCA模型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迁综合评价》,《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1年第4期。

《湖北省统计年鉴》《湖南省统计年鉴》《江西省统计年鉴》,2011。

秦尊文:《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江汉论坛》2003年第12期。

魏后凯:《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2期。

彭智敏、汤鹏飞:《从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发展看加快构建“中三角”》,《政策》2012年第10期。

谭洪安、郑光辉:《长江中游城市群逐梦“第四极”》,2011年1月29日《中国经营报》。

包宗顺:《江苏沿海开发:落差、机遇、发展思路》,《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凌申:《非均衡视域下江苏沿海“三极一带多节点”空间发展模式研究》,《盐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蔡雨、徐厚泽:《江苏沿海经济区发展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第9期。

常玉苗:《沿海欠发达地区经济联动开发模式研究——以江苏沿海开发为例》,《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4期。

徐海贤:《国家战略视角下新兴增长区域空间发展研究》,《规划师》2011年第1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08年12月。

朱小丹:《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1月。

刘品安、陈再奇等:《顺势而为稳增长,抓住机会求发展——2012~2013年广东宏观经济分析、预测与建议》,《广东科学发展报告2012》,2013年1月。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集智创新实验室:《珠三角地区落实〈规划纲要〉进展定量评估研究(2011~2012)》,2012年12月。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推进公众评价民意调查报告》,2012年4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08年12月。

广东省政府:《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决定》,2009年4月10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指导意见》,2009年6月10日。

广东省政府:《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珠江三角洲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2010年8月12日。

广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实现“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2010年10月24日。

中共广东省委:《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金融强省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2012年9月1日。

广东省金融办:《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12月1日。

国务院:《广东省建设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2012年6月。

新华网:《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九,2012年6月29日。

新华网:《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九,2012年7月2日。

广东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广东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广西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历年。

国家统计局:《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陈万明、石丽:《江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分析》,《商业研究》2012年第5期。

夏海清:《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就业结构在中国的实证检验》,《经济问题》2012年第1期。

袁霓:《论当前中国的就业结构及其调整》,《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第1期。

杜凤莲、彭秀芬、张国芝:《内蒙古自治区对俄蒙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研究报告》,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处,2009。

郭晓川:“Capacity Development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PRC and Mongolia”,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地区司,2009。

刘兴宏:《亚洲开发银行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东南亚纵横》2010年第5期。

董锐:《中蒙贸易互补性分析》,《中国商贸》2010年第6期。

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世界经济》2003年第5期。

H.G. Grubel and P.J. Lloyd.“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London,Macmillon,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