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

创新理论 服务决策图书

SSAPID:101-6508-5589-01
ISBN:978-7-5201-1430-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13年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省领导指示圈示课题”研究成果的集萃,包括了10份研究报告。这些成果均经过一定的鉴定、结项和评审程序,并获得了省领导的肯定。本书的出版从一个侧面展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整体科研状况和学术成就,为进一步推动“十三五”时期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促进优秀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信息

丛书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智库系列·圈示课题
作 者: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编 辑:陈晴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出版说明

 《创新理论 服务决策》编委会

 法治篇

  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保障研究

   前言

   一 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一)小康社会之源流简析

    (二)“全面小康社会”之含义

    (三)全面小康社会之特征

     1.目标追求的连续性

     2.均衡协调的和谐性

     3.改革开放地位的凸显

     4.以人为本的体现

   二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法治保障概述

    (一)法治保障在贵州实现同步小康中的作用

     1.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

     2.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有效运行的需要

     3.市场经济良性运作的需要

     4.贵州同步小康的推行需要法律保障

    (二)贵州实现同步小康法律保障机制的构建

     1.实现同步小康的立法建设

     2.严格执法理念

     3.司法公平公正

     4.搞好实现同步小康法律监督

     5.提供实现同步小康的法律服务

     6.营造实现同步小康的法治环境

   三 贵州实现全面小康的法治现状与问题

    (一)贵州实现全面小康的法治化现状分析

     1.调研对象的选择

     2.调研内容的设计

     3.调研问卷的分析

    (二)贵州实现同步全面小康存在的问题

   四 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的法治保障措施

    (一)增强公民的法文化意识

     1.农村法治文化建设

     2.企业法治文化建设

     3.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4.候车亭、楼道法治文化建设

    (二)实现同步小康需立法先行

     1.完善地方立法的利益表达机制

     2.完善地方立法推动民族法治建设

    (三)同步小康与法治政府建设

    (四)维护同步小康的司法保障

     1.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

     2.保障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3.全面推进司法公平正义

     4.强化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力度

    (五)《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完善

     1.逐步充实《民族区域自治法》

     2.《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立法体系化

    (六)健全同步小康法律监督机制

    (七)建立健全同步小康法律服务机制

    (八)营造同步小康的良好法治环境

     1.树立科学的法治观念

     2.深化体制改革以塑造健康法治机体

     3.完善立法体制以搞好依法行政

     4.逐步培养公平正义的司法环境

   结语

    (一)基础设施的法治保障

    (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法治保障

    (三)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引进人才的法治保障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法治保障

    (五)生态环境的法治保障

  贵州城镇化进程中的法治问题研究

   第一节 背景与问题

    一 当前城镇化背景与趋势

     (一)国际城市化趋势

     (二)国内城镇化趋势

     (三)贵州省城镇化发展趋势

      1.城镇(常住)人口逐年稳步增长,近期呈加快发展趋势

      2.城镇建成区面积逐年增加,近期城镇建成区面积将加速扩大

      3.城镇化鼓励引导政策密集出台、决策层日益重视

      4.产业力量基础薄弱、发展速度加快

   第二节 当前贵州省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数量不少,但城镇化质量不高

    (二)人的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土地的城镇化

    (三)城镇化过程中的制度供给和制度束导不健全

   第三节 城镇化中行政制度改革探索的法治化

    一 城镇化中的行政制度需求

     (一)城镇化管理权方面的制度需求

     (二)城镇化发展权方面的制度需求

     (三)城镇化联动发展方面的制度需求

    二 贵州省有关探索措施

     (一)积极探索省直管县制度,激发县级政府自主发展能力

     (二)大力下放审批权限,扩权强县

     (三)加紧对小城镇赋予更多城镇化建设权限的探索

    三 法治化的空间

     (一)省直接管理县、扩权强镇行政体制改革的法治化

     (二)省级部门下放的行政许可权限的法治化

   第四节 促进人的城镇化的法规供给

    一 探索新形势下的户籍服务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宽松无障碍的户籍管理法规制度

     (一)户口迁移管理法规与制度现状

     (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二 创新流入城镇农民的原有财产利益和人身利益保障法规建设

     (一)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市场配置下的流转机制,充分发挥其交换价值和担保价值

     (二)探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和保有机制,增加流入城镇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三)保障流入城镇农民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产的收益权

     (四)以法律形式确立转为城镇户口农民的原有人身利益的稳定性

    三 完善增强人的非农产业发展能力的法规制度

     (一)旨在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优化结构的就业促进制度

     (二)结合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制度设立转移到城镇的农民基础保障制度

   第五节 舒适、可持续城镇化的法规束导

    一 为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提供有效法治保障

     (一)城镇规划法规现状

     (二)城镇规划面临的问题

     (三)完善城镇规划的建议

    二 城镇管理的效率运转

     (一)着力构建提供适足住房的城镇住房保障法规机制

     (二)健全符合城镇发展趋势的现代城镇公共交通管理机制

     (三)寻求城镇居民自觉遵守城市管理法规的管理机制

     (四)面向城镇居民的低成本、优质公共资源配置和供给机制

    三 城镇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化

    四 城镇文化的积淀与完善

   结语

  城乡等值化:贵安新区推动城乡公平发展探索

   一 等值化及其理论

    1.城乡等值化理论的来源

    2.城乡等值化的内涵与外延

   二 城乡等值化的国内外实践

    1.德国的“巴伐利亚州试验”总结

    2.中国山东南张楼村的实践

    3.河北唐山市城乡等值化实践探索

    4.上海浦东新区城乡统筹的探索与实践

   三 “城乡等值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异同

   四 推动贵安新区城乡等值与公平发展

    1.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2.我国城乡发展中的不公平现象

    3.贵安新区城乡“等值化”与“公平”发展机制

   五 贵安新区城乡等值与公平发展研究

    1.贵安新区的布局与条件

    2.贵安新区的定位及发展目标

    3.贵安新区城乡等值化发展框架设计

    3.贵安新区城乡等值化与公平发展对策

 文化篇

  贵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一 引言

   二 “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概念的界定及研究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1.三线建设

     2.工业遗产

     3.三线建设工业遗产

   三 贵州省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价值分析

    (一)工业遗产价值总述

    (二)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产的价值

     1.历史价值

     2.社会价值

     3.科技价值

     4.美学价值

     5.经济价值

   四 贵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

    (一)随着文物保护视野的不断扩大,对工业遗产的认知与保护力度逐渐加大,但是,这些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在贵州省遗产名录中的比例还很小

    (二)三线企业搬迁比例很大,对旧址的再利用程度不高,再利用水平普遍很低

    (三)由于自身特质和周边环境的差异,各遗址的现状相差极大

   五 贵州省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存在困难

    (一)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普查和登录仍需相关部门的支持,仍需得到生产企业的理解和参与

    (二)三线建设工业遗产面临继续生产带来的改造压力,使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逐步丧失

    (三)缺乏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单一追求经济利益,使大量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被“拆旧建新”,工业遗产消失殆尽,这是对工业遗产最大的破坏

    (四)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还面临着如何展示利用、提升内涵和吸引游人的问题

    (五)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的法规缺乏也是影响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

    (六)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缺乏公众参与

   六 贵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策略与模式

    (一)贵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的基本策略

     1.分级评价保护

     2.适应性再利用

     3.多种再利用模式探索

    (二)贵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模式

     1.保留记忆,尽可能保留标志性建筑和构筑物,建工业博物馆或城市开放空间

     2.保存记忆,尽可能多地保留下工业遗产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完整展现工厂辉煌时期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生活状况,建立工业露天博物馆和工业遗产体验旅游园区

     3.丰富记忆,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文化创意园区、城市主题公园,甚至是住宅、商业开发区结合起来,让工业遗产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七 促进贵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保护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重要意义

    (二)全面普查,积极开展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登记和申报工作

    (三)加快立法,推进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的法制化进程

    (四)合理规划,认真做好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规划制定工作

    (五)拓宽思路,注重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结合

    (六)积极探索,形成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的投入与激励机制

    (七)多管齐下,加大工业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

  毕节彝族历史文化研究

   引言

   一 概述

    1.西南为坤 万物滋生

    2.山地贵州 文化共生

    3.民族奇葩 中华一员

    4.水西文明 千年积淀

   二 集萃

    1.远古神话

    2.彝文典籍

    3.毕摩文化

    4.历法成就

    5.土司制度

    6.火的民族

   三 透视篇

    1.文明形态的视角

    2.文化遗产的视角

    3.制度架构的视角

    4.发展资源的视角

    5.精神财富的视角

    6.生存智慧的视角

   四 忧患篇

    1.历史文化与本民族的关系

    2.彝族历史文化传承现状堪忧

    3.主要原因

   五 传扬篇

    1.处理好五大关系

    2.克服五大障碍

    3.实施四大战略对策

   六 应用篇

    1.深化认识

    2.对策建议

 教育篇

  贵州省“9+3”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一 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一)国外职业教育发展主要模式

     1.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2.美国的“能力本位教育”模式

     3.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1.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2.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主要模式

   二 贵州省“9+3”教育发展现状

    (一)贵州省教育“9+3”计划实施的背景

    (二)贵州省教育“9+3”计划的内涵与目标任务

     1.贵州省教育“9+3”计划的内涵

     2.贵州省教育“9+3”计划的目标任务

    (三)贵州省教育“9+3”计划实施的情况

     1.现状

     2.贵州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

     3.贵州省教育“9+3”计划总体推进情况

   三 贵州省义务教育发展与“9+3”教育计划中“9”的实施情况

    (一)贵州省义务教育取得的成就

     1.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2.改善办学条件

     3.减负提质增效

     4.启动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

     5.高度关注弱势群体教育

     6.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贵州省义务教育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1.存在的不足

     2.改进措施

    (三)贵州省“9+3”教育计划“9”的实施情况

     1.实施“9+3”,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和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

     2.锁定工作目标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多措并举,增强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努力做到“减负提质增效”

     4.强化问责机制,层层签订“控辍保学”“双线”目标责任制

     5.加大宣传力度

     6.严格执行“三项工作制度”

     7.重点解决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教育

     8.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业务水平

     9.加快完善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10.实行定点联系帮扶制

   四 贵州省“9+3”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贵州职业教育发展经费投入不足及原因分析

     1.经费投入不足

     2.原因分析

    (二)贵州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及原因分析

     1.发展不平衡

     2.原因分析

    (三)贵州职业教育实训基础差及原因分析

     1.实训基础差

     2.原因分析

    (四)贵州职业教育发展体制机制不顺及原因分析

     1.体制机制不顺

     2.原因分析

    (五)贵州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低及原因分析

     1.发展水平低

     2.原因分析

    (六)贵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深入及原因分析

     1.校企合作不深入

     2.原因分析

   五 完善贵州省“9+3”教育发展模式的建议

    (一)建议制定配套的法规制度,增强各级政府和社会投资的积极性,改革投资模式,实行投资“3331”长效模式

     1.制定《贵州省职业教育实施细则》

     2.制定《贵州省地方职业教育财政拨款条例》

     3.建议采取投资的“3331”模式

    (二)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职业院校进园区

    (三)改革完善职业院校招生考试制度,建议建立解决技能与学历兼顾的“322”绿色直通车

    (四)建立职业院校现代管理制度,改变实训师资严重短缺的“双轨制”模式,突破发展水平低问题

    (五)建议实施实训问题“123”长效机制模式,以点带面解决发展不均问题

    (六)深化校企合作的管理模式创新,实施省级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解决发展体制机制不顺问题

     1.建议出台专项优惠政策,鼓励大型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教育

     2.建议建立以毕水兴经济带为中心的能矿职业教育集团,以黔东南为中心的文化旅游职业教育集团,以黔北地区为中心的轻工职教集团,以贵阳市为中心的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等职业教育集团

    (七)解决职校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1.创新制度、努力扩大社会对职校学生劳动力的有效需求

     2.宏观调控、激励职校学生劳动力的有效供给量

     3.完善市场,建立开放、规范、有序的职校学生劳动力就业市场

     4.自我完善,努力提高职校学生劳动力就业核心竞争力

     5.横向联系,鼓励学校加强与用人单位有效合作

  贵州省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一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成果评价

     1.研究现状

     2.成果评价

    (三)概念分析及研究思路

     1.概念分析

      农民工子女

      进城农民工子女

      教育

     2.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

      座谈访问

      问卷调查

     2.数据来源

   二 国家及地方教育政策法规的调整与影响

    (一)国家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影响

     1.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文本的演变

     2.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调整的意义

    (二)地方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影响

     1.贵州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文本的演变

     2.贵州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调整的影响

   三 贵州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条件的审视与反思

    (一)经济水平的制约性

    (二)政策法规的滞后性

    (三)教育机会的差异性

    (四)学习条件的有限性

   四 贵州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与特征

    (一)教育资源与现实分布

     1.教育资源的非均衡

     2.现实分布的边缘化

    (二)就读环境与条件选择

     1.就读环境的低层次

     2.条件选择的被动性

    (三)家庭教育与监护管理

     1.家庭教育的缺位

     2.监护管理的乏力

    (四)学习表现与成绩比较

     1.学习心态趋于“积极主动”

     2.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好”

    (五)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

     1.人际关系的畸形化

     2.身心健康的病态性

    (六)城市归属与身份认同

     1.城市归属的不利性

     2.身份认同的模糊性

   五 制约贵州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政府因素及影响

     1.法规制度缺陷的影响

     2.城市政府取向的影响

     3.财政经费拨付的制约

    (二)学校因素及影响

     1.资源性不足的影响

     2.认识不到位的影响

     3.教学性歧视的影响

    (三)家庭因素及影响

     1.家庭意识观念的滞后性及影响

     2.家庭教育能力的低层次及影响

     3.家庭经济收入的低水平及影响

    (四)学生因素及影响

     1.学习基础薄弱的影响

     2.心理健康失衡的影响

     3.城市融入困难的影响

   六 贵州进城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心理与预期

    (一)社会认知

     1.趋于模糊的政策关注

     2.有待提高的法规认知

    (二)态度评价

     1.教育政策的区域评价

     2.教育机会的现实评价

     3.教育状况的满意评价

     4.学习生活的问题困难

    (三)心理预期

     1.教育条件的未来预期

     2.文化程度的目标预设

     3.留城意愿的目标选择

   七 改进农民工子女教育环境的发展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三大”发展路径

     1.坚持“两为主”,充分挖掘公办学校办学潜力

     2.坚持“多元化”,整合资源促进民办学校发展

     3.坚持“正规化”,全力推动打工子弟学校发展

    (二)“五大”对策建议

     1.立足长远,提高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战略认识

     2.健全法规,确保农民工子女教育合法性权益

     3.令行禁止,彰显法规政策的权威性与执行力

     4.强化监管,严格规范教学与行管部门的秩序

     5.改革创新,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管理体系

  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一 贵州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特点与基本方法

     1.调查对象的特点

     2.调查方法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1.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情况

     2.父母外出打工地点及其与子女见面与联系的情况

     3.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状况

     4.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5.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

     6.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情感状况

   二 近年来贵州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经验与做法

    (一)坚定“穷省办好大教育”的决定,着力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维护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三)强化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责任和管理,逐渐构建学校监护网

    (四)不断创新工作模式,积极探索全社会共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

    (五)积极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从源头上破解留守儿童教育难题

   三 贵州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困难及其原因分析

    (一)与西部省份相比,贵州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仍处于高位

    (二)撤点并校、交通枢纽建设等引发的安全问题,给本就缺乏足够人身安全保障的农村留守儿童雪上加霜

     1.撤点并校引发的安全问题

     2.交通枢纽建设引发的安全问题

    (三)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大障碍

     1.父母缺位是造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家长不可推卸责任

     2.监护人的能力难以承担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对留守儿童基本上是放任自由

    (四)教育落后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直接原因

     1.穷省的农村教育举步维艰,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读书积极性

     2.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农村教育发展不相适应,难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控辍保学”依然严峻,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难以保障

    (五)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严重缺乏

    (六)农民工返乡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带来了新的问题

    (七)“读书无用论”抹杀了农村孩子走出大山的希望

   四 解决贵州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就地就近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二)探索建立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大力实施“9+3”义务教育及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

    (四)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子女就学保障机制

    (五)建立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四位一体”关爱服务体系

    (六)探索对留守儿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专题篇

  贵州省城市流浪人群的生存状态及其治理研究

   一 贵州城市流浪人群的特征及生存状态

    1.1 城市流浪人群的界定

    1.2 城市流浪人群的结构特征

     1.2.1 性别年龄结构

     1.2.2 身体状况结构

     1.2.3 流浪受助情况

     1.2.4 乞讨行为情况

    1.3 城市流浪人群的类型及其生存状态

     1.3.1 职业乞讨型流浪者

     1.3.2 智障被弃型流浪者

     1.3.3 少儿缺爱型流浪者

     1.3.4 慵懒成年型流浪者

     1.3.5 临时遇困型流浪者

     1.3.6 职业跑站型流浪者

   二 贵州治理城市流浪人群的做法及主要经验

    2.1 完善工作机制,强化保障措施

    2.2 加快设施建设,健全管理网络

    2.3 落实包保责任,强化源头预防

    2.4 搭建管理平台,提高救助水平

    2.5 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救助形式

   三 贵州城市流浪人群的治理难点及原因分析

    3.1 救助制度亟待完善

    3.2 救助方式救多扶少

    3.3 救助人才专攻不足

    3.4 救助平台建设滞后

    3.5 智障人群救助困难

    3.6 流浪源头不易消除

   四 贵州城市流浪人群治理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与救助制度相关的配套机制

     4.1.1 完善职业乞讨的配套治理机制

     4.1.2 提高民政部门统筹协调的能力

     4.1.3 发挥基层组织参与救助的职能

    4.2 建立救助制度与福利制度的衔接机制

     4.2.1 建立源头预防与社会保障的衔接机制

     4.2.2 建立家庭收养与民政救助的衔接机制

     4.2.3 建立救助送返与保障制度的衔接机制

     4.2.4 建立救助管理与就业保障的衔接机制

    4.3 提高救助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4.3.1 畅通外部智力参与流浪救助的渠道

     4.3.2 提高内部员工开展救助管理的水平

     4.3.3 提高对职业跑站型流浪者甄别的能力

    4.4 完善救助管理的平台建设

     4.4.1 完善现有救助平台体系

     4.4.2 建立一个省级救助平台

     4.4.3 搭建一套民间救助平台

    4.5 完善智障流浪者的救助机制

     4.5.1 明确救助主体分类实施救助

     4.5.2 摸清救助对象实现主动救治

    4.6 建立流浪源头预防机制

     4.6.1 建立问题家庭监督机制

     4.6.2 建立监护失责惩戒机制

     4.6.3 建立困难学生帮扶机制

     4.6.4 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制度

  贵州省特色产业开发与具有山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体系研究

   一 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的系统审视

    1.1 贵州省城镇化发展概况

     1.1.1 贵州省城镇化发展历程

     1.1.3 贵州省城镇化水平的横向比较

    1.2 贵州省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化”分析

     1.2.1 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的非协同

     1.2.2 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的非均衡

     1.2.3 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的非规整

     1.2.4 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的非对接

     1.2.5 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的非持续

   二 城镇化热中的冷思考:走有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2.1 相关概念及范畴界定

     2.1.1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含义

     2.1.2 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释义

    2.2 贵州走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大意义

     2.2.1 推动贵州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2.2.2 推动贵州城乡一体化发展

     2.2.3 推动贵州生态环境的改善

     2.2.4 促进了“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

    2.3 贵州发展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主导:农村城镇化

    2.4 贵州发展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的体系形态

    2.5 贵州发展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内源力:特色产业开发

     2.5.1 城镇化动力机制:政府与市场之争

     2.5.2 城镇化市场机制的逻辑起点:产业经济力发挥

     2.5.3 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特色产业开发解读

   三 贵州省城乡统筹发展再观察

    3.1 “城乡统筹”的概念及其评价指标

     3.1.1 城乡统筹的内涵

     3.1.2 城乡关系的“演变史”

     3.1.3 城乡统筹的评价指标

    3.2 贵州城乡二元结构分析

    3.3 贵州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度反思

   四 特色产业开发助力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优化

    4.1 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特色产业选择与培育

     4.1.1 特色产业选择原则

     4.1.2 特色产业选择思路

     4.1.3 特色产业的培育

    4.2 特色产业开发促进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略对策

     4.2.1 贵州推进具有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思路

     4.2.2 基于特色产业开发的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4.2.3 以特色产业推动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4.3 特色产业开发中的贵州城乡统筹发展之策

     4.3.1 城乡统筹的模式

     4.3.2 贵州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

     4.3.3 特色产业开发中的贵州城乡统筹发展对策建议

 附件

打造地方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智库是地方社会科学院的重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以省领导指示圈示课题为载体,每年对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和部署开展系列应用研究。持续多年后,这项工作蔚为大观,在服务省委省政府决策上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本书是2013年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省领导指示圈示课题”研究成果的集萃,包括了10份研究报告。这些成果均经过一定的鉴定、结项和评审程序,并获得了省领导的肯定。本书的出版从一个侧面展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整体科研状况和学术成就,为进一步推动“十三五”时期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促进优秀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徐爱国:《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刘能:《立法中的利益表达机制研究》,《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3]胡子敬:《立法的公众参与有待深化》,《中国经济时报》(第二版)2005年6月9日。

[4]刘强:《完善民族立法,推动民族法制建设》,《中国民族报》(第三版)2011年9月5日。

[5]徐初益:《论司法公正与司法人员》,《中国法学》1999年第4期。

[6]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7]怀效锋:《基层人民法院法官培训教材》,人民出版社,2005。

[8]周义程、梁莹:《公民参与态度与公民法治意识之成长》,《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9]吴映梅:《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10]吴大华、徐杰:《西部大开发的法律保障》,民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