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营利评论 第二十三卷 2019 No.1图书
China Nonprofit Review Vol.23 2019 No.1
[内容简介] 本书为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主办的集刊,以中国非营利事业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本卷以“政社关系”研究为重点,在社区冲突、支持型组织与实务型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政府组织的文化交流机制等领域,进行深入的观察、研究和案例分析。
相关信息
来稿体例
稿约
编辑手记
文前辅文
编委会
特稿
以“能力专有性”论政社合作*
一 政社关系的三种分析视角及其不足
(一)制度论视角
(二)理念论视角
(三)能力论视角
二 能力专有性的分析视角及其独特性
(一)能力专有性及其对政社合作的解释力
(二)制度互补性视角下能力专有性的培育
三 能力专有性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政社关系模式
(一)高能力专有性与合作共生型政社关系模式
(二)低能力专有性与任意支配型政社关系模式
四 能力专有性差异的原因探析
(一)较高的能力专有性的养成
1.明确的问题需求与专业性防艾社会组织的产生
2.教育和人才培育体系的支持
3.非竞争性的考核体系
(二)较低的能力专有性的形成
1.消逝的问题需求与社会组织的抗争
2.教育和人才培育体系不匹配
3.竞争性的考核体系
五 小结
论文
嵌入与功能整合:社会组织党建的“政治性-社会性”二维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计量分析与综述
(一)文献计量分析
(二)文献综述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案例选择
(三)资料收集
四 社会组织党建如何引领:党建嵌入与功能整合
(一)党组织间的联动:以组织嵌入提供政治信任,传递政治合法性和权威性
(二)党员带动群众:以宣传嵌入统一思想,以队伍嵌入发起动员
(三)党建带业建:以活动嵌入推进党建业建相互融合
(四)赋予党建资源:以政治资源对接技术官僚,以社会资源推进项目传递
(五)小结:党建对社会组织功能整合的过程
五 总结与进一步讨论
(一)党社关系的总体性特征
(二)社会组织党建引领的技术轨迹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一 引论
二 21世纪以前:被忽视的民间募捐权
三 2000~2008年:官民二元募捐体制的建立
四 2009~2015年:地方立法中的公募权开放探索
五 《慈善法》颁布实施后:开放与管控之间
六 总结与讨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社区冲突: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路径研究*
一 文献回顾
(一)权力具有关系性和生成性属性
(二)社会冲突:权力的非零和博弈
二 案例分析:公共事件冲突下的权力结构变化
(一)冲突事件背景和小区居民社区公共事务的卷入触发因素
(二)社区权力在权力主体和权力客体间的转移
1.从权利主张到小区公共事务的被动式参与
2.自我学习机制和组织化机制:实现社区权力转移
(三)社区权力的生成
1.从权力意识的觉醒到社区公共事务的主动介入
2.网络机制和制度化机制:社区权力的生成
三 结论与讨论
构建社会企业身份: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社企认证实践比较分析*
一 引言
二 相关文献梳理
(一)社会企业的界定
(二)赞同社企认证的观点
(三)质疑社企认证的观点
三 大陆及港台社企认证发展状况
(一)中国大陆
1.CCF社企认证
2.认证标准及变迁
3.认证过程及结果运用
(二)香港地区
1.SEE Mark社企认证
2.认证等级和标准
3.认证过程及结果运用
(三)台湾地区
1.阶段一:社会企业登录平台*
(1)设立缘由与运营单位
(2)登录标准与等级
(3)登录方式及结果运用
2.阶段二:社会企业自律平台*
(1)设立缘由与认证动态
(2)评判标准
(3)审核流程与结果运用
四 大陆及港台认证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大陆及港台社企认证的异与同
(二)大陆及港台社企认证的机遇与挑战
五 简要结论与展望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一 国家与社会的辩证发展逻辑决定行政权必然会社会化
(一)“国家决定社会”还是“社会决定国家”
(二)是该“国家社会化”还是“社会国家化”
(三)如何实现行政权社会化
二 政治国家不可克服的民主困境导致行政权社会化
(一)民主的传统形式: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及其弊端
(二)参与式民主理论的诞生
(三)参与式民主是解决民主困境的出路吗
(四)合作治理模式的应运而生
(五)政治国家具有不可克服的民主困境
三 政府财政的窘境与全能政府的悖论
(一)政府可能全能吗
(二)有能力的政府必须事必躬亲吗
(三)全能政府的弊端
(四)福利国家的塑造进一步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五)解决困境的出路:行政权向社会转移
四 社会组织积极向公共事务领域进军的实践运动
(一)传统给付行政领域的实证考察
(二)秩序行政领域的典型事例
(三)基层自治领域的典型事例
结语
“一带一路”沿线非政府组织的文化交流机制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非政府组织文化交流:内涵及研究界定
三 “一带一路”沿线非政府组织文化交流机制的构建
四 加强“一带一路”沿线非政府组织文化交流机制建设
(一)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制度保障,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文化交流
(二)促进“一带一路”非政府组织学术研究交流
(三)加强“一带一路”非政府组织文艺团体交流
(四)积极开展“一带一路”青年妇女儿童类非政府组织交流活动
(五)开展“一带一路”非政府组织民间文化交流活动
(六)推动“一带一路”非政府组织文化交流信息化建设
(七)完善孔子学院等文化交流机制和平台建设
五 结论
审议式公民参与的公共赋权:台湾桃园市参与式预算的公民创新
一 前言
二 文献分析
三 研究设计与分析架构
四 个案研究*
(一)环境赋权构面
(二)机关赋权构面
(三)机制赋权构面
(四)参与者赋权构面
五 结语
案例
软嵌入: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行动逻辑*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回顾
三 软嵌入:理论基础与概念建构
四 软嵌入:H组织的扶贫养猪场案例呈现
(一)案例介绍与研究方法
(二)软嵌入:H组织参与扶贫养猪场的行动逻辑
1.文化习俗的关系软嵌入
2.多方协调的资源软嵌入
3.乡规民约的结构软嵌入
五 软嵌入:社会组织的一种扶贫行动逻辑
(一)社会组织软嵌入行动逻辑的特点
1.互动行为的柔性化
2.参与方式的灵活性
3.责任边界的有限性
(二)社会组织软嵌入行动逻辑的优势
1.有利于维护社会组织的自主性
2.有利于乡村社会资本的累积
3.有利于扶贫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组织软嵌入行动逻辑的启示
支持型与实务型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的案例研究*
一 引言
二 支持型非营利组织概述
三 理论框架
四 研究方法
五 协同治理视角下的互动分析
(一)互动关系的形成:实务型组织自愿主动
(二)互动过程的机制:平等基础上的共识
1.互动理念:关系平等
2.互动方向:目标一致
(三)互动结果:价值与成效
(四)双方互动关系的环境分析
六 结论与思考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
引言
一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回顾
1.组织认同的研究
2.职业认同的研究
3.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二)研究假设
1.人口统计学变量与职业流动相关
2.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均是社工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
3.职业认同对职业流动的影响大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的影响
二 问卷测量与回收
(一)问卷测量
1.自变量的测量
2.因变量的测量
(二)问卷回收
三 数据分析
(一)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1.信度分析
2.效度检验
(二)职业流动影响因素分析
1.组织认同的影响
2.职业认同的影响
3.职业流动倾向分析
四 研究讨论与建议
(一)研究发现与结果的讨论
1.人口统计学变量与社工职业流动部分相关
2.组织认同对社工职业流动的影响程度更甚
(二)稳定社工人才队伍的相关建议
基于使命的公益组织项目治理策略分析
一 引言
二 公益项目治理理论分析
1.治理目标
2.治理结构
3.治理机制
4.治理绩效
三 案例分析
(一)组织与使命简介
(二)治理过程分析
1.使命与治理目标设计
2.使命与治理结构建构
3.使命与治理机制演变
4.使命与项目绩效控制
四 结论与启示
1.以治理思维运作项目
2.以使命引导治理过程
书评
童年的未来:儿童的公共参与和公共空间*
一 童年研究中的现代思维和二元对立
(一)童年研究与现代思维
(二)童年研究中的二元对立
二 童年研究的“含中”策略——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复杂性理论”
三 跨越二元对立——儿童的公共性及其公共参与
四 儿童研究的公共性——信息技术和社区参与对儿童的影响
民族志与非正式文化的命运
一 反学校文化的阳光与阴影
二 非正式文化的确信与迷障
三 “民族志的想象力”:从决定论走向创造性
全球视野下非营利研究的集成图景*
一 志愿服务的多维揭示
二 公民参与的发展形式
三 非营利社团的多维透析
四 关注中国非营利理论与实践
五 对中国非营利研究的启示
研究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社团理论研究发展文献综述
一 第一阶段(1978~1990)科技社团研究起步期
(一)科技社团的一般属性及其特性的探讨
(二)科技社团的学术交流机制与职能
(三)提出“学会学”的学科研究观点
(四)评价:初步的基础认知
二 第二阶段(1990~2000)科技社团研究建构期
(一)科技社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角色转变
(二)中国科技社团的生存与发展
(三)科技社团的职责与社会功能调整
(四)主管单位对科技社团的管理
(五)中国科技社团的历史研究
(六)国外科技社团的对比研究
(七)评价:寻求专业性的突破
三 第三阶段(2000~2012)科技社团研究拓展期
(一)科技社团的非营利性组织特性
(二)科技社团的体制改革与能力建设
(三)发挥科技社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四)科技社团公信力的建立
(五)评价:治理理念的出现
四 第四阶段(2012~2017)科技社团研究深化期
(一)科技社团应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强党的领导
(三)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四)发展学会社会化服务职能
(五)评价:科技社团深化改革
五 结论
(一)科技社团理论研究渐趋成熟
(二)科技社团理论研究应与社会学术界研究形成合力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技社团理论研究体系
卷首语
贝克尔,G.、陈耿宣(2016):《人力资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曹宏、安秀伟(2012):《中国环境 NGO 的发展及其环保实践能力分析》,《山东社会科学》,(9),第182~185页。
陈天祥等(2016):《双重委托代理下的政社关系: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新解释框架》,《公共管理学报》,(3),第 36~48页。
陈天祥等(2017):《形塑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逻辑——基于广东经验的考察》,《学术研究》,(9),第68~77页。
陈振明(2016):《简政放权与职能转变——我国政府改革与治理的新趋势》,《福建行政学院学报》,(1),第1~11页。
邓国胜(2010):《中国环保 NGO 发展指数研究》,《中国非营利评论》,(2),第 200~212页。
邓宁华(2011):《“寄居蟹的艺术”:体制内社会组织的环境适应策略——对天津市两个省级组织的个案研究》,《公共管理学报》,(3),第 91~101页。
丁学良(2011):《辩论“中国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高丙中(2000):《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第100~109页、第207页。
葛忠明(2015):《信任研究中的文化与制度分析范式——兼谈公共非营利合作关系中的信任问题》,《江苏社会科学》,(3),第97~105页。
黄晓春(2015):《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9),第146~164页。
霍尔,P.等(2018):《资本主义的多样性 比较优势的制度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纪莺莺(2013):《当代中国的社会组织:理论视角与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5),第219~241页。
江华等(2011):《利益契合: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以行业组织政策参与为案例》,《社会学研究》,(3),第136~152页。
康晓光、韩恒(2005):《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6),第73~89页。
康晓光等(2007):《NGO 与政府合作策略框架研究》,《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1)。
李朔严(2018):《政党统合的力量:党、政治资本与草根 NGO 的发展——基于 Z 省 H 市的多案例比较研究》,《社会》,38(1),第160~185页。
李学楠(2015):《资源依赖与社会组织的发展:促进还是阻碍?——基于上海市行业协会的实证分析》,《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第160~180页。
李永忠(2012):《论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信合作关系及其构建》,《湖南社会科学》,(1),第109~112页。
厉秉铎(2012):《社会组织的外部资源动员分析——以 X 组织为个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第36~68页。
栾晓峰(2017):《“社会内生型”社会组织孵化器及其建构》,《中国行政管理》,(3),第39~40页。
欧黎明、朱秦(2009):《社会协同治理:信任关系与平台建设》,《中国行政管理》,(5),第118~121页。
帕特南,罗伯特·D.(2015):《使民主运转起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孙发锋(2012):《选择性扶持和选择性控制: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动向》,《上海行政学院学报》,13(5),第95~103页。
涂尔干(1893):《社会分工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汪锦军(2008):《浙江政府与民间组织的互动机制:资源依赖理论的分析》,《浙江社会科学》,(9)。
汪锦军(2012):《走向合作治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第61页。
王名等(2011):《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中国行政管理》。
王世强(2012):《非营利组织孵化器:一种重要的支持型组织》,《成都行政学院学报》,(5),第83~88页。
王信贤(2006):《争辩中的中国社会组织研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王颖(1993):《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中国发展出版社》,第233~237页。
王玉生、杨宇(2012):《道德资源动员与政治机会结构利用:网络草根组织“麦田计划”的合法化实践》,《中国非营利评论》,(2),第170~188页。
威廉姆森(200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北京:商务印书馆。
韦诸霞(2016):《嵌入型治理: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行业协会的制度供给探析》,《中国行政管理》,(6),第52~57页。
吴涛、陈正芹(2008):《资源整合与功能超越——论社会组织在公共管理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中国行政管理》,(6),第88~92页。
许源源、王通(2016):《信任视角下社会组织认同的反思与建构》,《中国行政管理》,(11),第58~62页。
赵罗英、夏建中(2014):《社会资本与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以北京市 D 区为例》,《学习与实践》,(3),第101~107页。
周俊(2014):《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多元化的制度成因分析》,《政治学研究》,(5),第 83~94页。
周庆智(2014):《从地方政府创新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政治学研究》,(2),第80~89页。
朱健刚、陈安娜(2013):《嵌入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与街区权力关系——对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个案分析》,《社会学研究》,(1),第46~64页。
Alexander J.,& Nank,R.(2009),“Public—Nonprofit Partnership Realizing the New Public Service”,
Brinkerhoff,J.M.(2002),“Government-nonprofit Partnership:A Defining Framework”,
Brinkerhoff,D.W.(1999),“Exploring State-civil Society Collaboration:Policy Partnership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ho,S.(2006),“A Conceptual Model Exploring the Dynamics of Government-Nonprofit Service Delivery”,
Dennis,R.Y.(2000),“Alternative Models of Government-Nonprofit Sector Relations:Theoretic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Herrington,J.Bryce(2009),“Trust in Government:A By-Product of NGO Intervention in Public Policy”,
Lecy,J.D.,& Slyke,D.M.V.(2013),“Nonprofit Sector Growth and Density:Testing Theories of Government Support”,
Lu,S.,et al.(2018),“Exter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Transparency in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in China”,
Najam,A.(2000),“The Four C’s of Government Third Sector-Government Relations”,
Pfeffer,J. & Salancik,G.R.(2003),“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Saidel,J.R.(1991),“Resource Interdependenc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gencie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alamon,L.M.(1987),“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Government and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the American Welfare State”,
Salamon,L.M.(2016),“Of Market Failure,Voluntary Failure,and Third-Party Government:Toward a Theory of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the Modern Welfare State”,
Slyke,D.M.V.(2007),“Agents or Stewards:Using Theory to Understand the Government-nonprofit Social Service Contracting Relationship”,
Wang,M. & Liu,Q.S.(2009),“Analyzing China’s NGO Development System”,
Xu,Y.(2013),“Moral Resources,Political Capita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City J in Shandong Province”,
Zhou,Y.(2013),“State-society Interdependence Model in Market Transition:A Case Study of the ‘Farmers’City’ in Wenzhou during the Early Reform Era”,
陈家喜(2012):《我国新社会组织党建:模式、困境与方向》,《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2期,第36~40页。
程坤鹏、徐家良(2018a):《新时期社会组织党建引领的结构性分析——以S市为例》,《新视野》,第2期,第37~42页。
程坤鹏、徐家良(2018b):《从行政吸纳到策略性合作——新时代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互动逻辑》,《治理研究》,第6期,第76~84页。
葛亮(2018):《制度环境与社会组织党建的动力机制研究——以Z市雪菜饼协会为个案》,《社会主义研究》,第1期,第104~112页。
黄一玲、焦连志(2015):《当前“两新”组织的党建新生态与党建路径创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第21~25页。
黄晓春、周黎安(2017):《政府治理机制转型与社会组织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第11期,第118~138页。
贾桂华(2017):《社会进步视野中的自组织及其党建问题》,《探索》,第11期,第124~124页。
孔卫拿(2018):《引领与自主:对嵌入式社会组织党建的思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36~41页。
李健、郭薇(2017):《资源依赖、政治嵌入与能力建设——理解社会组织党建的微观视角》,《探索》,第5期,第121~127页。
李朔严(2018):《政党统合的力量:党、政治资本与草根NGO的发展——基于Z省H市的多案例比较研究》,《社会》,第1期,第160~185页。
马西恒(2003):《民间组织发展与执政党建设——对上海市民间组织党建实践的思考》,《政治学研究》,第1期,第23~37页。
王锦程、彭贵刚(2011):《重庆市“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寻求新突破的研究报告》,《探索》,第2期,第31~36页。
王杨(2017):《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党组织嵌入社会组织的功能实现机制——对社会组织党建的个案研究》,《社会主义研究》,第2期,第119~126页。
徐家良(2017):《中国社会组织评估发展报告(201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徐盈艳、黎熙元(2008):《浮动控制与分层嵌入服务外包下的政社关系调整机制分析》,《社会学研究》,第2期,第115~139页。
严宏(2010):《提高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以领导体制为视角》,《理论与改革》,第4期,第57~60页。
严宏(2018):《中国共产党社会组织党建策略选择:支配、适应、互惠抑或协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第1期,第172~177页。
郁建兴、沈永东(2017):《调适性合作: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策略性变革》,《政治学研究》,第3期,第34~41页。
赵刚印(2014):《“两新”组织党建的战略新思维》,《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1期,第47~51页。
赵长芬(2018):《社会组织党建的政治功能论析》,《探索》,第1期,第138~143页。
郑琦(2017):《社会组织党建:目标取向与实践逻辑》,《求实》,第10期,第15~27页。
中共上海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4):《上海基层党建工作实践与探索》,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北京瑞森德筹款研究中心(2017):《中国互联网劝募发展报告》,载朱健刚主编《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43~86页。
陈映芳(2015):《今天我们怎样实践学术本土化:以国家——社会关系范式的应用为例》,《探索与争鸣》,(11),第55~60页。
程芬(2017):《“罗尔事件”拷问个人求助灰色地带和公众理性捐赠意识》,载杨团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29~236页。
褚蓥(2015):《美国募捐法律关系中自由权勃兴的双重路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第186~194页。
丁惠平(2015):《“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的应用及其限度》,《社会学评论》,(5),第15~23页。
贾西津(2017):《资格还是行为:慈善法的公募规则探讨》,《江淮论坛》,(6),第95~102页。
江华等(2011):《利益契合: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3),第136~152页。
金锦萍(2017):《慈善法实施后网络募捐的法律规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4),第162~172页。
蓝煜昕(2012):《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地方政府的创新实践》,《中国行政管理》,(3),第48~51页。
李本公(2004):《以规范管理促进基金会健康发展: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李本公答记者问》,《中国民政》,(4),第32~33页。
李炳安、李慧敏(2015):《公共慈善募捐准入:规制与放任》,《江海学刊》,(3),第146~152页。
李政辉(2013):《论募捐的管制模式与选择》,《法治研究》,(10),第71~78页。
廖鸿、马昕(2016):《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慈善法〉解读》,《中国社会组织》,(10),第13~16页。
廖雪飞(2007):《草根NGO的“公募”之路:以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为例》,《中国非营利评论》,(1),第206~219页。
刘盛等(2016):《中国公益众筹发展报告》,载朱健刚主编《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78~96页。
刘忠祥(2016):《〈慈善法〉的十大制度创新》,《中国社会组织》,(6),第19~21页。
吕鑫(2011):《慈善募捐的自由与限制》,《浙江学刊》,(4),第144~152页。
吕鑫(2014a):《论公民募捐的合法性》,《当代法学》,(4),第20~28页。
吕鑫(2014b):《我国慈善募捐监督立法的反思与重构》,《浙江社会科学》,(2),第54~62页。
马剑银(2016):《中国慈善立法观察》,载杨团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9~37页。
马金芳(2013):《多元慈善合作及其法律规制》,《江西社会科学》,(9),第148~153页。
马卫红等(2008):《城市社区研究中的国家社会视角:局限、经验与发展可能》,《学术研究》,(11),第62~67页。
唐利平(2005):《国家与社会:当代中国研究的主流分析框架》,《广西社会科学》,(2),第170~172页。
王卫平等(2007):《清代慈善组织中的国家与社会》,《社会学研究》,(4),第51~74页。
肖瑛(2014):《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视角转换》,《中国社会科学》,(9),第88~104页。
徐永光(2011):《走出困境回归民间:关于中国慈善体制改革》,《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2),第42~44页。
杨道波(2009):《公益募捐法律规制论纲》,《法学论坛》,(4),第80~85页。
俞祖成(2016):《如何实现慈善法的立法宗旨?基于日本相关立法的启示》,《浙江工商大学学报》,(3),第104~108页。
张静(1998):《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郑卫东(2005):《“国家与社会”框架下的中国乡村研究综述》,《中国农村观察》,(2),第72~79页。
中国慈善联合会(2018):《2017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2018年9月21日于第六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发布。
周贤日(2013):《许可抑或备案:社会募捐管理的路径选择》,《学术研究》,(1),第49~54页。
Estes,R.J.(1998),“Emerging Chinese Foundations:The Contribution of Private Philanthropy to the New China”,
〔法〕埃哈尔·费埃德伯格(2017):《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张月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
〔美〕弗雷德里克·巴特(2005):《斯瓦特巴坦人的政治过程——一个社会人类学研究的范例》,黄建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高丙中(2000):《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
〔德〕盖奥尔格·西美尔(2002):《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林荣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法〕古斯塔夫·勒庞(2016):《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陈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桂勇(2008):《邻里空间:城市基层的行动、组织与互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英〕哈罗德·D.拉斯韦尔、亚伯拉罕·卡普兰(2012):《权力与社会:一项政治研究的框架》,王菲易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汉娜·阿伦特(2009):《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何艳玲、蔡禾(2005):《中国城市基层自治组织的“内卷化”及其成因》,《中山大学学报》,(5)。
黄家亮、郑杭生(2012):《社会资源配置模式变迁与社区服务发展新趋势》,《社会主义研究》,(3)。
康晓强(2012):《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治理结构转型》,《北京工业大学学报》,(3)。
〔美〕L.科塞(1989):《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李德(2015):《当前我国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对策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6)。
李雪萍、曹朝龙(2013):《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城市问题》,(6)。
李正东(2012):《城市社区冲突:强弱支配与行动困境——以上海P区M风波事件为例》,《社会主义研究》,(6)。
〔英〕罗伯特·莱顿(2005):《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入门》,蒙养山人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美〕罗伯特·D.帕特南(2001):《使民主运转起来》,王烈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法〕米歇尔·福柯(2012):《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德〕尼克拉斯·卢曼(2005):《权力》,瞿铁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帕森斯·T.(2012):《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孙柏瑛(2016):《城市社区居委会“去行政化”何以可能?》,《南京社会科学》,(7)。
〔美〕维克多·特纳(2006):《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夏循祥(2017):《权力的生成:香港市区重建的民族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徐林、许鹿、薛圣凡(2015):《殊途同归:异质资源禀赋下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路径》,《公共管理学报》,(4)。
阎云翔(2016):《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龚小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杨敏(2010):《我国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的新态势》,《科学社会主义》,(4)。
原珂(2015):《中国城市社区冲突及化解路径探析》,《中国行政管理》,(11)。
张雪霖、王德福(2016):《社区居委会去行政化改革的悖论及其原因探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
周雪光(2003):《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朱喜群(2016):《社区冲突视阈下城市社区多元治理中的权力博弈》,《公共管理学报》,(3)。
Etzioni,A.(1972),“Power as A Societal Force”,Marvin E.Olsen edited,
Fisher,R. & Kling,J.M.(1993),
Granovetter,M.S.(1973),“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Haugaard,M.(2002),
Kreps,G.A. & Wenger,D.E.(2010),“Toward a Theory of Community Conflict: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itiation and Scope of Conflict”,
Parsons,T. & Duga,R.A.(1963),“On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Power”,
Steven Lukes(2005),
白梦(2018):《我国慈展会社会企业认证中政府角色缺位问题研究》,山东大学。
官有垣等(2014):《台湾社会企业之组织特质与经营管理挑战:2010年的调查数据分析》,《中国第三部门研究》,第2期,第90~115页。
韩君(2013):《英国社会企业的发展现状与认证标准》,《中国第三部门研究》,第2期,第106~114页。
韩文琰(2018):《立法认证:解决我国社会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现实审视与国际比较》,《甘肃政法学院学报》,第2期,第73~82页。
黄丽璇、黄亦莉(2015):《2015年台湾社会企业调查报告》。
李衍儒、江明修(2011):《社会企业之发展经验与政策建议:以美国、英国、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为例》,《中国非营利评论》,第1期,第94~113页。
刘小霞、徐永祥(2013):《社会企业的若干问题探讨》,《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5期,第15~22页,第68页。
罗文恩、黄英(2018):《官民商协作与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来自中国香港的经验及启示》,《公共行政评论》,第4期,第 97~118页。
沙勇(2013):《我国社会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江苏社会科学》,第2期,第113~117页。
王世强(2015):《建立符合中国国情与现实的社会企业认证标准》,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北京论坛(201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不同的道路和共同的责任:大变局挑战中的社会创新专场论文及摘要集》。
王勇(2017):《社会企业认证:为了拉山头就没有什么意义》,《公益时报》,6月20日,(6)。
周云红、宋学增(2016):《透视社会创新与社会企业:探索中国社会发展路径》,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Battilana,J. & Dorado,S.(2010),“Building Sustainable Hybrid Organizations:The Case of Commercial Microfinance Organizations”,
Battilana,J. & Lee,M.(2014),“Advancing Research on Hybrid Organizing - Insights from the Study of Social Enterprises”,
Bidet,E. & Eum,H.(2011),“Social Enterprise in South Korea:History and Diversity”,
Chell,E.(2007),“Social Enterprise and Entrepreneurship:Towards A Convergent Theory of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Choi,G. & Kim,J.(2016),“Effects of Displaying Social Enterprise Certification Information on Consumers’ Product Evaluations and Purchase Intentions”,
Dart,R.(2004),“The Legitimacy of Social Enterprise”,
Dees,J.G.(1998),“Enterprising Nonprofits”,
Defourny,J.(2001),“Introduction:From Third Sector to Social Enterprise”,in Borzaga,C. & Defourny,J.(eds.),
Doherty,B.,et al.(2014),“Social Enterprises as Hybrid Organization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Galera,G. & Borzaga,C.(2009),“Social Enterprise An International Overview of Its Conceptual Evolution and Legal Implementation”,
Grassl,W.(2012),“Business Models of Social Enterprise:A Design Approach to Hybridity”,
Ho,A.P & Chan,K.(2010),“The Social Impact of Work-integration Social Enterprise in Hong Kong”,
Jenner,P.(2016),“Social Enterprise Sustainability Revisited: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Kerlin,J.A.(2006a),“Social Enterpris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Differences”,
Kerlin,J.A.(2006b),“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Global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
Kelley,T.(2009),“Law and Choice of Entity on the Social Enterprise Frontier”,
Lee,E.S.(2015),“Social Enterprise,Policy Entrepreneurs,and the Third Sector:The Case of South Korea”,
Nyssens,M.(2006),
Pache,A.(2013),“Inside the Hybrid Organization:Selective Coupling as A Response to Competing Institutional Logic”,
Park,C. & Wilding,M.(2013),“Social Enterprise Policy Design:Constructing Social Enterprise in the UK and Korea”,
Teasdale,S.(2011),“What’s in A Name?Making Sense of Social Enterprise Discourses”,
Young,D.R.(2006),“Social Enterprise in Commun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USA:Theory,Corporate Form and Purpose”,
Young,D.R. & Kim,C.(2015),“Can Social Enterprises Remain Sustainable and Mission-focused?Applying Resiliency Theory”,
白立强(2007):《究竟是“社会国家化”还是“国家社会化”?——从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看当代中国“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理论探讨》,(2),第33~36页。
蔡拓(2004):《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1),第94~106页。
〔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1997):《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陈家刚(2004):《协商民主:民主范式的复兴与超越》,载陈家刚编《协商民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第5~7页。
〔美〕达尔(1999):《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朱丹译,北京:三联书店。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1996):《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市政协编译组、东方编译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英〕戴维·赫尔德(1998):《民主的模式》,燕继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邓正来(2002):《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邓正来、〔美〕杰弗里·亚历山大主编(2006):《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邓正来、景跃进(1992):《构建中国的市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辑刊》(香港),(1),第23页。
〔德〕恩格斯(1999):《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
范炜烽等(2010):《政府购买公民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科学决策》,(4),第19~30页。
耿敬、姚华(2011):《行政权力的生产与再生产——以上海市J居委会直选过程为个案》,《社会学研究》,(3),第153~178页。
谷春德、吕世伦主编(1986):《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卷)(增订本),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郭强(2008):《新时期国内有关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的研究述评》,《湖北行政学院学报》,(6),第83~87页。
何包钢(1998):《直接民主理论、直接民主诸形式和全民公决》,载刘军宁等编《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公共论丛第5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第17页。
〔德〕黑格尔(1996):《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黄锦堂(2006):《行政法的发生与发展》,载翁岳生编《行政法》(上卷),台北:台湾元照出版公司,第43页。
姜明安(2002):《新世纪行政法发展的走向》,《中国法学》,(1),第61~72页。
金太军(2002):《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美〕科恩(1988):《论民主》,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强(1998):《论两种类型的民主》,载刘军宁等编《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公共论丛第5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第3~6页。
〔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2002):《美国行政法的重构》,沈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林华(2009):《因参与、透明而进步:互联网时代下的公众参与和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法学研究》,(2),第89~94页。
林尚立(2002):《社区:中国政治建设的战略性空间》,《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第58~64页。
刘军宁(1998):《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近义,还是反义?》,载刘军宁等编《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公共论丛第5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第37页。
刘旺洪(2002):《国家与社会:法哲学研究范式的批判与重建》,《法学研究》,(6),第15~37页。
刘先江(2006):《社会化:政府管理改革的新趋势》,《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第52~56页。
刘先江(2007):《政府管理社会化改革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法〕卢梭(1982):《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罗传贤(1993):《行政程序法基础理论》,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莫于川(2010):《行政法治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法学论坛》,(6),第18~24页。
〔美〕南茜·弗雷泽(2009):《正义的中断——对“后社会主义”状况的批判性反思》,于海青译,周穗明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全钟燮(2008):《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孙柏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意〕让·布隆代尔(1999):《民主与宪政》,载〔日〕猪口孝等编《变动中的民主》,林猛等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荣剑(2001):《马克思的国家和社会理论》,《中国社会科学》,(3),第25~34页。
孙开红(2005):《论当代中国政府权力社会化》,《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第49~52页。
〔法〕托克维尔(1995):《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锡锌(2006):《公众决策中的大众、专家与政府》,《中外法学》,(4),第462~483页。
王锡锌(2008):《利益组织化、公众参与和个体权利保障》,《东方法学》,(4),第24~44页。
伍俊斌(2009):《论政治国家的限度》,《理论与现代化》,(1),第73~79页。
向玉琼(2012):《政策“不决策”及其合作治理》,《学术论坛》,(1),第56~61页。
〔英〕亚当·斯密(1983):《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杨登峰(2012):《国家任务社会化背景下的行政法主题》,《法学研究》,(4),第26~29页。
姚华(2007):《政策执行与权力关系重构——以S市2003年市级居委会直选政策的制订过程为个案》,《社会》,(6),第127~153页。
姚华、耿敬(2010):《政策执行与行动者的策略——2003年上海市居委会直接选举的个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臧乃康(2003):《公共权力内在倾向及其约束》,《社会科学研究》,(1),第10~14页。
张康之(2007):《探索公共行政的民主化——读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第33~36页。
张康之(2012):《合作治理是社会治理变革的归宿》,《社会科学研究》,(3),第35~42页。
张康之、张乾友(2011):《新市民社会背景下的国家与社会治理》,《文史哲》,(1),第144~154页。
张明贵(2002):《民主理论》,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章志远(2011):《私人参与警察任务执行的法理基础》,《法学研究》,(6),第96~111页。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2004):《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周玉萍(2012):《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福利》,(9),第53~56页。
周志忍(1999):《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Dryzek,J.S.(2000),
Frissen,P.H.A.(1999),
Goodnow,F.J.(1995),
Paterman,C.(1970),
Taggart,M.(ed.)(1997),
蔡拓(2017):《世界主义的新视角:从个体主义走向全球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9),第21页。
〔美〕道格拉斯·C.诺思(2008):《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代译序,第9页。
〔美〕哈维兰(2014):《文化人类学:人类的挑战》,陈相超、冯然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第11页。
黄寿祺、张善文(2007):《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55页。
刘贞晔(2015):《全球公民社会研究:国际政治的视角》,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41页。
〔意〕玛利亚·切亚拉·赞尼尼、〔荷〕吉姆·托马斯·威廉姆·斯图曼(2015):《“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打造文化认同的一项宏伟社会工程》,《欧洲研究》,(6)。
〔英〕马凌诺夫斯基(2002):《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第15页。
〔美〕塞缪尔·亨廷顿(2009):《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王逸舟(2015):《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86页。
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2012),“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2011-2012”,Vol.5,Leiden:Brill.
胡龙腾(2017):《公仆管家心:制度环境、任事态度与绩效行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纪俊臣(2015):《议会政治与公民参与:台湾经验的检视与展望》,发表于《“全球地方议员国际论坛”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8月28~29日),台北。
贾西津(2014):《中国大陆市民社会发展的前景与挑战》,《当代中国研究通讯》,第21期,第21~23页。
林国明(2015):《参与式预算的国际经验与实作程序》,《参与式预算:咱的预算咱来决定》,郑丽君主编,台北:财团法人青平台基金会,第127~160页。
苏彩足(2017):《公部门推动参与式预算之经验与省思》,《文官制度季刊》,第9卷第2期,第1~22页。
许敏娟等(2017):《推动台北市参与式预算:程序与实践的观点》,《2017年社会暨公共事务学术研讨会:永续发展与公共治理》(11月17日),台北:台北市立大学社会暨公共事务学系。
Baiocchi,G. & Ganuza,E.(2014),“Participatory Budgeting as If Emancipation Mattered”,
Bingham,L.B.,et al.(2005),“The New Governance:Practices and Processes for Stakeholder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Work of Government”,
Bovaird,T.(2007),“Beyond Engagement and Participation:User and Community Coproduction of Public Services”,
Buckwalter,N.D.(2014),“The Potential for Public Empowerment through Government-Organized Participation”,
Fugini,M.,et al.(eds.)(2016),
Fung,A. & Wright,E.O.(2001),“Deepening Democracy:Innovations in Empowered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Fung,A. & Wright,E.O.(2003)
Gilman,H.R.(2016),
Langton,S.(1978),“What is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Stuart Langton eds.,
Lerner,J.(2011),“Participatory Budgeting:Building Community Agreement around Tough Budget Decisions”,
Ma,J.(2009),“The Dilemma of Developing 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without Election-A Study of China’s Recent Budget Reforms”,
Nabatchi,T. & Amsler,L.B.(2014),“Direct Public Engagement in Local Government”,
Neshkova,M.I.(2014),“Does Agency Autonomy Foster Public Participation?”
Patsias,C.,et al.(2013),“Participatory Democracy,Decentralization and Local Governance:the Montreal Participatory Budget in the Light of ‘Empowered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Sjoberg,F.M.,et al.(2017),“The Effect of Bureaucratic Responsiveness 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Zhang,Y.H. & Yang,K.F.(2009),“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Budget Process:The Effect of City Managers”,
陈美招、杨罗观翠(2008):《理性选择与贫困缓解——基于国际NGO教育扶贫行为的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第157~161页。
葛笑如、张亮亮(2018):《产业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风险挑战及对策研究——基于苏北精准扶贫的面上调研》,《湖北社会科学》,(4),第41~47页。
郭占锋(2012):《被动性“入场”与依附性“运作”:对一个国际NGO在中国工作过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1),第51~60页。
韩俊魁(2007):《关于农村社区扶贫类NGO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几个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2),第102~109页。
何艳玲、周晓锋、张鹏举(2009):《边缘草根组织的行动策略及其解释》,《公共管理学报》,6(1),第48~54页。
胡宗山(2007):《农村合作社:理论、现状与问题》,《江汉论坛》,(4),第16~19页。
黄思(2018):《村治外生资源的政治化嵌入及其后果研究》,《贵州省党校学报》,第108~113页。
黄晓春、嵇欣(2014):《非协同治理与策略性应对——社会组织自主性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社会学研究》,(6),第98~123页。
纪莺莺(2017):《从“双向嵌入”到“双向赋权”:以N市社区社会组织为例——兼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浙江学刊》,(1),第49~56页。
覃志敏(2016):《民间组织参与我国贫困治理的角色及行动策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3(5),第89~98页。
凯瑟琳·M.埃森哈特、梅丽莎·E.格瑞布纳(2010):《由案例构建理论的机会与挑战》,张丽华、何威、程卫凯译,《管理世界》,(4),第125~130页。
〔英〕卡尔·波兰尼(2007):《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刘海英(2011):《大扶贫:公益组织的实践与建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刘鹏、孙燕茹(2011):《走向嵌入型监管:当代中国政府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新观察》,《经济社会体制比较》,(4),第118~128页。
刘祖云、孔德斌(2013):《乡村软治理:一个新的学术命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2(3),第9~18页。
〔美〕罗伯特·D.帕特南(2015):《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美〕罗伯特·K.殷(2010):《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马迎贤(2004):《组织间关系:资源依赖理论的历史演进》,《社会》,(7),第33~38页。
任勇、肖宇(2014):《软治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价值、内容与机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第146~151页。
孙飞宇等(2016a):《生产“社会”,还是社会的自我生产?以一个 NGO 的扶贫困境为例》,《社会》,36(1),第151~185页。
孙飞宇等(2016b):《镶嵌式公益扶贫模式与反思——对K基金会扶贫模式的个案研究》,《学术论坛》,38(2),第90~97页。
田凯(2004):《组织外形化: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社会学研究》,(4),第64~75页。
王名(2010):《社会组织概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王名(2001):《NGO及其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第75~80页。
卫小将(2018):《精准扶贫与主体性塑造:再认识与再反思》,《中国行政管理》,(4),第39~43页。
颜克高、林顺浩(2017):《地方政府行政嵌入与社会组织发展——基于中国220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公共行政评论》,(5),第171~187页。
姚华(2013):《NGO与政府合作中的自主性何以可能?——以上海YMCA为个案》,《社会学研究》,(1),第21~42页。
杨小柳(2009):《地方性知识和发展研究》,《学术研究》,(5),第64~69页。
俞可平(2000):《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美〕约瑟夫·奈等(2005):《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北京:东方出版社。
张静(2018):《案例分析的目标:从故事到知识》,《中国社会科学》,(8),第126~142页。
张钟汝、范明林、王拓涵(2009):《国家法团主义视域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社会》,29(4),第167~192页。
折晓叶、陈婴婴(2011):《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4),第126~148页。
郑功成(2002):《中国的贫困问题与NGO扶贫的发展》,《中国软科学》,(7),第9~13页。
周常春等(2016):《贫困县农村治理“内卷化”与参与式扶贫关系研究——来自云南扶贫调查的实证》,《公共管理学报》,(1),第81~91页。
周飞舟(2015):《差序格局和伦理本位从丧服制度看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原则》,《社会》,35(1),第26~48页。
周根才(2014):《走向软治理: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建构》,《学术界》,(10),第34~42页。
周沛(2011):《谈社会工作实务的“介入性”与“嵌入性”》,《浙江工商大学学报》,(4),第88~89页。
Barber,B.(1995),“All Economies Are‘Embedded’:The Career of A Concept,and Beyond”,
Evans,P.B.(1989),“Predatory,Developmental,and Other Apparatuses:A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 on the Third World State”,
Granovetter,M.(1985),“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Ho,P. & Edmonds,R.(2007),
Ma,J. & Orgun,M.A.(2006),“Trust Management and Trust Theory Revision”,
Saich,T.(2000),“Negotiating the State: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Uzzi et al.(2004),“Embeddedness and Price Formation in the Corporate Law Market”,
Sharon,Z. & Dimaggion,P.(1990),
葛亮、朱力(2012):《非制度性依赖:中国支持型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探索》,《学习与实践》,(12),第70~77页。
康越(2008):《日本NPO支援中心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北京行政学院学报》,(6),第92~94页。
雷文艳(2013):《美国现代非营利性组织孵化器的发展现状及启示——以美国非营利性组织协会(NCN)为例》,《中国社会组织》,(11),第 52~54页。
李汉卿(2014):《协同治理理论探析》,《理论月刊》,(1)。
潘洋(2013):《公益组织孵化器研究综述》,《社会纵横》,(6),第169~187页。
孙燕(2011):《社会组织孵化器——实现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青年论坛》,(6),第 48~51页。
王劲颖(2010):《社会组织社会培育机制的发展新趋势》,《社团管理研究》,(8),第 14~15页。
徐宇珊(2010):《社会组织结构创新:支持型机构的成长》,《社会组织培育与管理》,(8),第22~25页。
杨丽(2012):《“枢纽型”社会组织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学会》,(3),第14~19页。
燕继荣(2013):《协同治理:社会管理创新之道——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
郁建兴、任泽涛(2012):《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协同治理——一个分析框架》,《学术月刊》,(44)。
庄爱玲(2014):《中国公益支持机构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及公益支持机构名录》,上海: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
张丙宣(2012):《支持型社会组织:社会协同与地方治理》,(10),第 45~50页。
曾凯(2012):《论“五力合成”的新型社会组织培育体系》,《社团管理研究》,(9),第5~10页。
郑巧、肖文涛(2008):《协同治理:服务型政府的治道逻辑》,《中国行政管理》,(7)。
Ansell,C.,& Gash,A.(2007),“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Brown,L.D. & R.Tandon(1990),
Brown,L.D.,& Kalegaonkar,A.(2002),“Support Organization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NGO Sector”,
Dyer,H.J.(1997),“Effective Interfirm Collaboration:How Firms Minimize Transaction Costs and Maximize Transaction Value”,
Emerson,K.,et al.(2011),“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Honig,M.I.(2004),“The New Middle Management: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in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Huxham,C.,& Vangen,S.(2000),“Leadership in the Shap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llaboration Agendas:How Things Happen in A (not Quite) Joined-up World”,
McQuarrie,M.,& Krumholz,N.(2011),“Institutionalized Social Skill and the Rise of Mediating Organizations in Urban Governance:the Case of the Cleveland Housing Network”,
Mosley,J.E.(2014),“Collaboration,Public-Private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dvocacy in the Field of Homeless Services”,
Margerum,R.D.(2002),“Collaborative Planning:Building Consensus and Building A Distinct Model for Practice”,
Pfeffer,J.,& Salancik,G.R.(1978),
Tandon,R.(2000),
Vakil,A.C.(1997),“Confronting the Classification Problem:Toward A Taxonomy of NGOs”,
Vangen,S.,& Huxham,C.(2003),“Enacting Leadership for Collaborative Advantage:Dilemmas of Ideology and Pragmatism in the Activities of Partnership Managers”,
安秋玲(2010):《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第39~47页。
宝贡敏(2006):《组织认同理论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1),第39~45页。
〔英〕戴维·布坎南、安德杰·赫钦斯盖(2011):《组织行为学》(第5版),李丽等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第239~277页
冯敏红(2015):《青年志愿者组织认同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公益组织为例》,《青年探索》(2),第45~50页。
〔美〕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等(2009):《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第1版),张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郭晟豪、萧鸣政(2017):《集体主义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积极互惠:组织中认同的多重中介效应》,《江西财经大学学报》(3),第32~40页。
李红英、卫利珍(2013):《广东社会工作者工作满意度影响机制研究——以广州、深圳、东莞三地为例》,《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5(1),第23~27页。
苏雪梅、葛建华(2007):《组织认同理论研究述评与展望》,《南大商学评论》(4),第149~161页。
王彦斌(2006):《西方组织认同感理论研究综述》,《思想战线》(6),第1~5页。
徐道稳(2017):《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和离职倾向研究——基于对深圳市社会工作者的研究》,《人文杂志》(6),第111~118页。
徐绮雯、邓梦园等(201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流失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广州市为例》,《广州社会工作评论》(1),第314~328页。
杨发祥、叶淑静(2016):《结构性约束与主体性建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江海学刊》(6),第48~53页。
赵应文(2011):《组织行为学概论》(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28~49页、第303~334页。
朱伏平(2010):《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关系研究》,《商业研究》(1),第68~71页。
左文军等(2017):《职场正念对护士工作使命感影响及组织认同中介效应》,《中国医院管理》,37(9),第61~63页。
Ashforth,B.E. & Mael,F.(1989),“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the Organization”,
邓娇娇(2013):《公共项目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的整合及其治理机制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丁荣贵等(2013):《项目治理相关概念辨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32~142。
〔美〕盖拉特(2003):《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刘芳(2012):《项目利益相关方的动态治理关系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李淮安、林润辉、范建红(2014):《网络治理研究前沿与述评》,《南开管理评论》,(5):42~53。
孙国强(2005):《网络组织治理机制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严玲等(2004):《公共项目治理理论概念模型的建立》,《中国软科学》,(6):130~135。
〔美〕詹姆斯·罗西瑙(2001):《没有政府的治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Bekker,M.C. & Steyn,H.(2007),“Defining‘Project Governance’for Large Capital Projects”,
Jones,C.,et al.(1997),“A General Theory of Network Governance:Exchange Conditions and Social Mechanisms”,
Keith,L.(2003),“Project Governance”,
Miller,R. & Hobbs,B.(2005),“Governance Regimes for Large Complex Projects”,
Patel,D.(2007),“Why Executives should Care about in Achieving Project Governance:What Your Peers Are Doing About It”,
Powell,W.(1991),“Neither Market nor Hierarchy:Network Forms of Organization”,
Sward,A.R.S. & Lunnan,R.(2011),“Trust and Control in Fixed Duration Alliances”,
Turner,J.R. & Keegan,A.(1999),“The Versatile Project-based Organization:Governance and Operational Control”,
〔英〕艾伦·普劳特(2014):《童年的未来——对儿童的跨学科研究》,华桦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陈静、王名(2018):《入乡随俗的“社会补偿”:社区营造与留守儿童社会保护网络构建——以D县T村的公益创新实验为例》,《兰州学刊》,(6)。
秘舒(2016):《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社会学干预策略——基于天津市J社区的个案研究》,《青年研究》,(5)。
郑素侠(2014):《参与式传播在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应用——基于河南省原阳县留守流动儿童学校的案例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4)。
Cavet,J. & Sloper,P.(2004),“Participation of Disabled Children in Individual Decisions about Their Lives and in Public Decisions about Service Development”,
Cushing,D.F. & Van Vliet,W.(2017),“Children’s Right to the City:the Emergence of Youth Councils in the United States”,
Flanagan,C. & Levine,P.(2010),“Civic Engagement and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Gamliel,T.(2017),“Education in Civic Participation:Children,Seniors and the Challenges of An Intergener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Program”,
Hill,M.,et al.(2004),“Moving the Participation Agenda Forward”,
Imms,C.,et al.(2017),“Participation,both A Means and An End: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Processes and Outcomes in Childhood Disability”,
Jack,G.(2006),“The Area and Community Components of Children’s Well-being”,
Jack,G.(2015),“‘I May not Know Who I am,but I know Where I am From’:the Meaning of Place in Social Work with Children and Families”,
Matthews,H.(2003),“Children and Regeneration:Setting An Agenda for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Integration”,
Rivera,R. & Santos,D.(2016),“Civic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Lifestyle Analysis for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al Programs”,
Shier,H.(2001),“Pathways to Participation:Openings,Opportunities and Obligations”,
Shonkoff,J.P. & Bales,S.N.(2011),“Science does not Speak for Itself:Translating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for the Public and its Policymakers”,
Simpson,B.(1997),“Towards the Participation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i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Smith,A.B.(2002),“Interpreting and Supporting Participation Rights:Contributions from Sociocultural Theory”,
Such,E. & Walker,R.(2004),“Being Responsible and Responsible Beings: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Responsibility”,
Tisdall,E.K.M.(2012),“The Challenge and Challenging of Childhood Studies?Learning from Disability Studies and Research with Disabled Children”,
Turner,R.J.,et al.(2016),“Childhood Adversity and Adult Health:Evaluating Intervening Mechanisms”,
Watts,R.J. & Flanagan,C.(2007),“Pushing the Envelope on Youth Civic Engagement:A Developmental and Liberation Psychology Perspective”,
Wheeler-Bell,Q.(2014),“Educating the Spirit of Activism:A‘Critical’Civic Education”,
Wyness,M.(2009),“Adult’s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Participation:Juggling Children’s Places and Spaces”,
Zhang,C.(2017),“‘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the Emerging Disability Movement and Advocacy in China”,
Zhao,X. & Zhang,C.(2018),“From Isolated Fence to Inclusive Society:the Transformational Disability Policy in China”,
〔英〕安东尼·吉登斯(1998):《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英〕保罗·威利斯(2013):《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秘舒、凌旻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吕鹏(2006):《生产底层与底层的再生产——从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谈起》,《社会学研究》,(2)。
〔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1998):《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王铭铭、蓝达居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英〕斯图亚特·霍尔、托尼·杰斐逊编(2015):《通过仪式抵抗》,孟登迎、胡疆锋、王蕙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美〕詹姆斯·C.斯科特(2011):《弱者的武器》,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Cohen,P.(1997),“Sub-Cultural Conflict and Working Class Community”,
Griffin,C.(2011),“The Trouble with Class:Researching Youth,Class and Culture Beyond the Birmingham School”,
孙柏瑛(2005):《公民参与形式的类型及其适用性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5)。
张远凤等(2016):《非营利组织管理 理论、制度与实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Graham,et al. eds.(2004),
Smith,D.H.,et al. eds.(2016),
Wilson,J.(2000),“Volunteering”,
蔡瑞娜(2007):《科技社团非营利营销探析》,《学会》,(9)。
陈建国(2015):《认知差异视角下的政府职能转移问题——基于政府官员和科技社团负责人的实证分析》,《理论探索》,(9)。
丁忠言(1995):《建立新型产权制度大力发展社团经济》,《学会》,(1)。
杜娟(1997):《提高学术交流活动质量开拓学会工作新局面》,《学会》,(12)。
冯长根(2003):《当前学会改革尤需树立三个观念》,《科协论坛》,(6)。
高潮(1994):《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实现观念更新》,《科协论坛》,(7)。
韩晋芳(2014):《历史深处有回声》,《学会》,(2)。
郝甜莉(2017):《我国科技类社会团体内部治理机制现状》,《中国管理信息化》,(6)。
胡祥明(1996):《省级学会的改革、发展与管理》,《科协论坛》,(5)。
黄浩明等(2011):《中外学会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学会》,(7)。
纪德尚等(2007):《自主创新战略与科技中介组织发展》,《决策咨询通讯》,(11)。
贾丽(2001):《学会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会》,(2)。
金伟(1989):《各国税制对科技社团征税的比较》,《学会》,(8)。
李国杰(2010):《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创建新型科技社团》,《社团管理研究》,(3)。
林渤民(1980):《学会工作管理的特点和内容》,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刘恕(1994):《对当前地方性学术团体改革发展现状的几点认识》(工作报告)。
卢景霆(1994):《科协系统经费解决途径探讨》,《科协论坛》,(11)。
卢景霆(1997):《独具特色树立权威性扩大对社会的影响力-外国学会活动的特点》,《中华医学信息导报》,(7)。
罗远信(1994):《体制转变时期科协及学会模式初探》,《学会》,(12)。
潘建红(2017):《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科技社团服务》,《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
裴丽生(1981):《关于科学技术群众团体及其活动的初步探讨》(工作报告)。
魄斌贤(2013):《科技社团推动全社会创新的作用与途径》,《今日科技》,(1)。
沙踪(1996):《我国学会的改革任重道远》,《学会》,(2)。
尚勇(2016):《在2016年地方科协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科协论坛》,(3)。
邵新贵(2006):《从学会的功能看学会在促进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学会》,(9)。
沈爱民(1995):《历史上的自然科学学会》,《学会》,(9)。
沈爱民(2011):《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创新社会管理格局》,《学会》,(7)。
沈爱民(2013):《发挥学会独特优势积极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科协论坛》,(9)。
沈爱民(2015):《学会发展的春天》,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宋军(2015):《国外政府如何支持科技社团开展社会化服务》,《学习时报》,(10)。
孙新平等(2011):《科技社团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现状分析》,《学会》,(6)。
王兵等(2009):《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生成机制研究》,《中国科技信息》,(1)。
王春法(2006):《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科协论坛》,(11)。
王齐生(1990):《近代中国学会的历史轨迹》,《学会》,(12)。
王顺桐(1982):《正确认识学会的基本性质、特点和任务》(内部报告),北京: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王维兴(1991):《学会应在为企业服务能力上下功夫》,《学会》,(10)。
王小清(1988):《论综合多学科学术交流活动的社会功能》(内部报告),长春:吉林省社科联。
王兴成等(1994):《经济体制的转换与学会功能的调整》,《科协论坛》,(6)。
吴伟文(1999):《全面认识国务院三个条例的重要意义》,《科协论坛》,(1)。
郗永勤(2009):《学会秘书长职业标准研究》,《学会》,(1)。
夏强(2014):《开拓创新全面推进科技社团党建工作》,《学会》,(6)。
夏婷(2013):《论学会党组织增强服务会员能力的机制、形式、方法》,《学会》,(7)。
肖兵(1995):《关于学会强化制度多链自锁办会模式的建议》,《学会》,(11)。
肖兵(1996):《提高认识多方协调做好社团管理工作》,《科协论坛》,(12)。
肖兵(2008a):《社团评价目标与现实状况的冲突和对策》,《学会》,(6)。
肖兵(2008b):《从专职到职业化:科技社团制度创新的发展趋势》,《学会》,(1)。
邢天寿(1985):《我国科学家与学会》,《学会》,(3)。
邢天寿(1986):《论学会》,厦门:福建科技出版社。
邢天寿(1988):《学会的自我认知》(内部报告),长春:吉林省社科联。
邢天寿(2000):《学会——科学技术活动的重要阵地》(内部报告),北京:中国科协调研室。
邢天寿(2000):《中国最早的科学学会》(内部报告),北京:中国科协调研室。
徐渭(1997):《坚持一个方向保持两个特色实现三力并举》,《学会》,(4)。
杨红梅(2012):《科技社团核心竞争力的认识模型及实现初探》,《科学学研究》,(5)。
杨文志(2006):《现代科技社团概论》,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于欣荣(1991):《学会在决策服务中的地位与作用》,《学会》,(10)。
于欣荣(1994):《达尔文·物种起源·学会》,《学会》,(2)。
于欣荣(1996):《论科协对学会的有效管理》,《科协论坛》,(4)。
袁永江(1989):《浅谈学会的形成和进化》(内部报告),长春:吉林省社科联。
袁正光(1989):《学会是近代科学诞生的摇篮》(内部报告),长春:吉林省社科联。
张海军(2012):《“社会组织”概念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社团管理研究》,(12)。
张良(2015):《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下科技学会能力模型构建研究》,《学会》,(11)。
赵红(2015):《关于做好会员发展与会员服务工作的思考》,《科协论坛》,(11)。
赵红洲(1994):《英国的无形学会》,《学会》,(10)。
赵敏(2008):《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影响因素探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
赵世营等(1992):《学会工作评价走向量化的有益实践中》,《学会》,(4)。
郑颜(1998):《对科协所属学会面向新世纪几个问题》,《科协论坛》,(7)。
周培源(1978):《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人民日报》,2月26日。
朱光亚(1993):《中国科协四届三次全委会报告》。
朱梅(2000):《中外学会体制及经营思想、经营方法的一点比较》(内部报告),北京:中国科协调研室。
朱钰(2008):《建立科技社团公信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若干思考》,《统计与信息论坛》,(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