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及成效研究图书
A Study of Service Model and Effectiveness in Youth Social Work : The Exploration of "Youth Zone" in Haizhu District of Guangzhou
[内容简介] “青年地带”项目,是广州市社会工作朝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鲜明里程碑,它是广州本土第一个由社会组织(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由政府出资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也是广州市民政、海珠区政府、海珠区团委和社会组织多方合作,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先行试点。本书科学地评估了“青年地带”发展三年的项目成效,总结了项目的服务经验,探索了项目的推广价值,希望能够为社工界和教育发展界青少年服务提供参考。
后记
图类目录
编委会
前言
图表目录
概述
一 “青年地带”是共青团海珠区委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探索
1.“青年地带”开创了广州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模式
2.“青年地带”建立了青少年群体社会服务的体系
3.“青年地带”促进了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
二 “青年地带”是本土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先进经验
1.“青年地带”有助于解决青少年群体问题
2.“青年地带”探索了适合本土的社会工作方法
三 “青年地带”项目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第一章 “青年地带”推行背景
第一节 共青团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一 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
二 共青团的职能定位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
第二节 海珠区青少年群体的需求情况
一 海珠区青少年群体的需求评估
二 家庭、社会组织及政府服务供给的现状与不足
第三节 “青年地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 从不同系统的角度出发,检验“青年地带”运作3年来的
二 分析“青年地带”的运作模式,探讨该运作模式的推广价
三 比较分析广州目前存在的青少年社工服务的不同模式,探索本土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
四 参考香港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先进经验,为政府部门就青少年服务的持续性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第三节 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资料搜集方法
1.问卷调查
2.深入访谈
3.焦点小组访谈
二 资料分析方法
1.量性资料分析方法
2.质性资料分析方法
第五节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一 问卷调查被访者的基本情况
二 深度访谈被访者的基本情况
三 焦点小组被访者的基本情况
第三章 “青年地带”项目介绍
第一节 项目概览
第二节 服务理念
一 助人自助
二 发展潜能
三 全面支持
四 促进共融
第三节 服务手法
一 个案工作
二 小组工作
三 社区工作
第四节 服务特色
一 开创双向增能导向的“三失”和困难家庭青少年服务
二 富有学习性元素的“社工+志愿者”服务
三 社工与教师协作的“共创成长路”服务
四 以需求为本的富于弹性的社区融合服务
第四章 “青年地带”运行模式分析
第一节 运行模式简介
第二节 运行模式创新
一 政府购买NGO服务——创新服务提供方式
二 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创新服务提供理念
第三节 运行模式优势
第五章 “青年地带”运行成效评估
第一节 服务对象
一 接受服务的青少年情况
1.受教育层次
2.学习情况
3.家庭结构
二 接受服务的居民情况
1.婚姻状况
2.住所类型
3.文化程度
4.家庭收入
三 服务对象情况总结
第二节 服务对象满意度分析*
一 总体满意度分析
二 各项满意度分析
1.服务机构硬件满意度分析
(1)机构环境
(2)到达机构是否方便
(3)机构设备是否够用
(4)机构开放时间
2.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满意度分析
(1)工作人员服务是否耐心
(2)工作人员服务是否热情
(3)工作人员服务是否细致
(4)工作人员服务是否专业
(5)对工作人员处理纠纷是否满意
(6)工作人员服务是否积极
3.服务质量满意度分析
(1)服务内容设计是否实用
(2)服务内容设计是否形式多样
(3)服务内容设计是否具有创新性
(4)服务内容设计是否具有趣味性
(5)服务内容设计是否种类齐全
(6)服务开展是否有助于青少年成长
(7)服务开展时间是否恰当
(8)服务开展容纳性是否足够
(9)服务开展频率是否满意
(10)服务开展是否专业
(11)服务开展效果是否满意
三 服务总结
1.服务机构硬件满意度评价
2.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满意度评价
3.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
第三节 服务指标统计*
第四节 服务成效分析*
一 青少年层面服务成效的分析
1.建立青少年的自尊自信
2.发展青少年的多元智能
3.丰富青少年的闲暇生活
4.促进青少年融入社会
5.搭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平台
6.引导青少年发展助人精神
7.帮助青少年面对成长问题
8.针对有需要的群体进行辅导
二 家庭层面服务成效的分析
1.帮助家长发展正确的教子观念与技巧
2.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睦相处
3.搭建家长相互支持的网络与平台
4.为弱势家庭链接资源与提供支持
三 学校层面服务成效的分析
1.预防与解决学生问题,协助学校的管理工作
2.促进学校进行德育工作,开展素质教育
3.搭建青少年、家长和教师三者之间的沟通桥梁
4.链接引入校外资源,优化提升校内资源
四 社区层面服务成效的分析
1.协助街道管理,延伸服务领域
2.提升弱势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3.营造积极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
4.改善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共融
第六章 “青年地带”推广价值及路径
第一节 项目发展的有益经验
一 探索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实践
二 推动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三 孵化培育了社会工作服务组织
四 创新了海珠共青团的工作理念
五 实现了青少年福利与社会和谐
第二节 项目与国内青少年社会服务发展模式的对比
一 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经验
1.上海社会工作发展的特征
2.上海青少年社会服务的发展经验
二 深圳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与经验
1.深圳社会工作发展的特征
2.深圳青少年社会服务的经验
三 国内社会工作经验对“青年地带”发展的启示
第三节 项目发展的社会环境分析
一 广州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与经验
二 广州市创新社会管理改革的要求
三 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发展
四 “青年地带”发展的环境特征
第四节 项目发展定位及发展建议
一 发展定位
二 发展建议
1.制度保障
(1)财政支持,将服务常规化
(2)组织保证,发挥团委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功能
2.项目设置
(1)在海珠区政府层面,联结各个职能部门成立主管“青年地带”项目的领导小组
(2)发挥团委已有的组织优势,链接整合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双重资源
3.服务发展
(1)在服务设置方面,按照青少年需求类型而非行政区域来设置“青年地带”站点,推行“个案中心+多元手法”的服务模式
(2)在服务对象方面,建议少年服务与青年服务并重,侧重发展青年服务
(3)在服务方向方面,建议往精深、专业方向发展
序
[1]Bandura A,
[2]Erikson.E,
[3]Elizabeth Depoy & Stephen French Gilson,
[4]Robert L.Schalock,
[5]王浦劬、〔美〕L.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美〕Leon H.Ginsberg:《社会工作评估——原理与方法》,黄晨熹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7]杨雄:《中国青年发展演变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8]杨坚康主编《团委工作指导工作》,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9]陈锦棠等:《香港社会服务评估与审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1]许娅莉主编《个案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二版。
[13]刘梦主编《小组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夏中建主编《社区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二版。
[15]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组编《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6]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编《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17]唐琦玉:《西方重塑政府角色理论及启示》,《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4年第2期。
[18]廖焕标:《广州“青年地带”:青少年社工服务的全新尝试》,《中国社会报》2008年第4期。
[19]胡良喜:《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海珠区政府购买启创“青年地带”项目服务经验谈》,广州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内部刊物《启航一》,2009。
[20]吴惠贞:《个案会议:服务督导——监督与导向》,广州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内部刊物《启航一》,2009。
[21]《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发展迎来新契机》,《中国社会工作》2011年第6期。
[22]罗观翠:《社会学专栏》,《深圳的阳光》2008年第2期。
[23]杨荣:《推进社区层面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建议》,《中国社会工作》2010年第1期。
[24]文军:《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当代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25]王克强:《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优势与作用》,《中国社会工作》2011年第7期。
[26]卓彩琴:《从“广州模式”看广州社工发展雏形》,《中国社会导论》2008年第16期。
[27]涂敏霞等:《构建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有效模式》,《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9期。
[28]罗观翠、董沛新:《政府与社工组织:购买服务模式初探——以广州市海珠区启创社会工作协会为例》,《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讨论会论文集》,2008。
[29]涂敏霞:《广州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10期。
[30]罗观翠、胡良喜、王军芳、廖焕标:《广州市海珠区青少年需求评估及社工介入可行性评估报告》,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2007。
[31]吴东华:《广州青少年与家庭成员互动关系调查》,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2007。
[32]涂敏霞、刘钧远:《建立自信:青少年品质培养的重要取向——广州青少年自信心及其相关因素的启示和分析》,广州市团校,2007。
[33]张炳富等:《广州青少年网络生活调查报告》,广州市团校,2005。
[34]《关于广州市青少年需求及青少年社会工作调查研究报告》,共青团广州市委,2007。
[35]王壬、罗观翠:《广州市社会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2010。
[36]《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意见》(穗字〔2011〕14号)。
[37]《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的通知》(穗办〔2011〕22号)。
[38]《推进我市社会管理服务改革开展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穗民〔2010〕213号)。
[39]广州市民政局网站,http://www.gzmz.gov.cn/。
[40]北京市民政网,http://www.bjmz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