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33

食用农产品安全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Safety

SSAPID:101-6387-0658-20
ISBN:978-7-5097-1031-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将食品安全这一“天大的事”作为开展研究的大背景,借助于多种经济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国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诠释了相关的概念内含和理论基础,展开了针对性很强的实证分析和市场失效分析,构建了系统的博弈分析体系,首次提出并阐释了建设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的构想及方略,全面拓宽了相关理论分析和应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积极探寻中国推进和实现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提供了路径取向和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学术精品文库·河南系列
作 者:
编 辑:郑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前言

 后记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1.食品安全的刚性要求

    2.中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的事实

    3.政府相关政策措施成效不够明显的缘由

    4.笔者的调查结论和观点说明

   (二)研究意义

    1.拓展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研究

    2.推进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

    3.促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4.对解决食品安全生产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影响因素研究

    1.国外研究

    2.国内研究

    3.国内外研究概述

   (二)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监管必要性研究

    1.国外研究

    2.国内研究

    3.国内外研究概述

   (三)食品(食用农产品)生产者的安全动机、成本和效益研究

    1.国外研究

    2.国内研究

    3.国内外研究概述

   (四)食品(食用农产品)消费者的安全行为研究

    1.国外研究

    2.国内研究

    3.国内外研究概述

   (五)政府监管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行为研究

    1.国外研究

    2.国内研究

    3.国内外研究概述

   (六)既有相关研究评述

    1.还缺乏以理服人的深度分析

    2.还缺乏有条不紊的系统认知

  三 本书研究假设和思路*

   (一)研究的基本假设

    1.理性人假设

    2.有限理性行为假设

    3.机会主义行为假设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四 本书结构、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

   (一)本书结构

   (二)研究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4.归纳与反馈相结合

    5.案例分析方法

   (三)研究可能的创新

    1.从新的研究视角为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架构了新的研究框架

    2.全面构建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博弈分析体系

    3.系统地提出和阐释了建设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的构想及方略

 第二章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理论分析

  一 引言

  二 相关概念诠释

   (一)食用农产品

   (二)食用农产品安全

   (三)安全食用农产品

   (四)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

   (五)食用农产品非安全生产

   (六)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七)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支撑体系

  三 相关理论基础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二)外部性理论

   (三)公共物品理论

   (四)博弈论

   (五)机制设计理论

   (六)无缝隙组织理论

  四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内在机理

   (一)产前环节

   (二)产中环节

   (三)产后环节

  五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客观必要性

    1.是改造传统的数量型农业的客观需要

    2.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3.是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客观需要

    4.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

    5.是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二)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现实重要性

    1.是保障城乡消费者身体健康的重要内容

    2.是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手段

    3.是规避国外绿色壁垒的重要途径

    4.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措施

    5.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时间紧迫性

    1.是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2.是保证消费安全的迫切要求

    3.是实现优质优价的迫切要求

    4.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迫切要求

    5.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现状分析

  一 引言

  二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缘起和发展现状

   (一)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缘起和发展

    1.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缘起和发展的表现

    2.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缘起和发展的本源性动因

   (二)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发展现状

    1.无公害农产品

    2.绿色食品

    3.有机农产品

    4.“三品”安全生产发展的共同特点

  三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一)资源障碍

    1.耕地资源约束

    2.水资源约束

   (二)规模障碍

    1.小规模分散经营会导致规模不经济

    2.小规模分散经营会影响安全生产

   (三)市场障碍

    1.流通主体的非完全市场化、多元化

    2.市场体系的非完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3.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非健全性

   (四)成本障碍

    1.低成本要求与高成本事实的矛盾

    2.高成本制约着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

   (五)贸易障碍

    1.质量标准偏低导致出口受阻

    2.进口增加对国内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挤兑

   (六)素质障碍

    1.中国农业劳动者素质不容乐观

    2.劳动者的低素质不利于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

  四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风险分析

   (一)国内生产困扰

    1.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趋势

    2.高产与优质难以兼得的两难格局

    3.农业生产体系的先天病态化

    4.现行生产标准的模糊执行

   (二)国外市场风险

    1.来自国外多方面的压力

    2.中国农业体系被边缘化的风险

    3.国外转基因产品持续流入的忧虑

    4.外来生物不断入侵的威胁

  五 中国食用农产品非安全生产的集中体现及致因分析

   (一)中国食用农产品非安全生产的集中体现

    1.传统生产观念与现代消费观念之间的矛盾

    2.工农业污染与清洁生产之间的矛盾

    3.“超标”投入与标准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4.管理分散与高度协调之间的矛盾

    5.低素质与高残留之间的矛盾

    6.自给生产与商品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中国食用农产品非安全生产的致因分析

    1.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2.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

    3.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资监管体系

    4.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

    5.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检验监测体系

    6.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生产技术体系

  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市场失效分析

  一 引言

  二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

   (一)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

    1.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2.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3.生产经营者与管理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4.上级管理者与下级管理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5.政府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二)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良后果

    1.优质优价机制难以形成

    2.参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难以制止

    3.安全农产品市场发育不良

    4.安全生产的虚假繁荣难以纠正

   (三)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信息不对称导致不良后果的成因

    1.农产品的质量成本构成与变化特点

    2.不同类型生产者的边际质量成本特征

   (四)解决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应对措施

    1.建立市场准入机制

    2.健全信息披露体系

    3.保障安全农产品信息有效配置到农村

    4.完善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

    5.完善食用农产品监督管理体系

  三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外部性问题分析

   (一)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外部性的主要表现

    1.安全农产品生产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

    2.非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

    3.正牌生产者对消费者和非正牌生产者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性

    4.非正牌生产者对消费者和正牌生产者所产生的负外部性

   (二)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外部性的经济效率损失

    1.食用农产品生产领域的效率损失

    2.食用农产品消费领域的效率损失

   (三)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外部性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1.消费者权益难以保护

    2.生产与消费预期发生改变

    3.“柠檬市场”难以消除

    4.正牌生产者会受到侵害

   (四)解决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外部性问题的应对措施

    1.积极实施财政补贴

    2.加速推进技术创新

    3.强力构建利益协同效应

  四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公共物品问题分析

   (一)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存在公共物品属性的主要表现

    1.食用农产品安全的经济社会属性决定其物品属性

    2.食用农产品是一种准公共物品

    3.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具有公共物品供给属性

   (二)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公共物品属性的主要影响

    1.影响政府行为

    2.关系国计民生

   (三)解决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公共物品问题的应对措施

    1.理清行政管理思路

    2.加强质量信息披露体系建设

    3.完善全过程监管制度

    4.加强召回制度建设

    5.注意构建激励机制

  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博弈分析

  一 引言

  二 生产者与消费者行为的博弈分析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

    1.主体行为理性假设

    2.博弈双方非串谋假设

    3.博弈双方信息不对称假设

    4.博弈双方策略选择假设

   (二)模型的基本表述

   (三)模型的求解

    1.消费者期望效用

    2.讨论

    3.小结

   (四)现实思考

  三 合法安全生产者与潜在非法不安全生产者行为的博弈分析

   (一)博弈要素的设定

    1.参与人

    2.战略选择

    3.信息条件

   (二)模型的构架及说明

    1.模型的建立

    2.模型说明

    3.博弈的过程

   (三)博弈模型均衡求解

    1.潜在非法不安全生产者B 的期望效用函数

    2.合法安全生产者A的期望效用函数

    3.博弈均衡解表明的意义

   (四)对博弈均衡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1.对潜在非法不安全生产者B行为的分析

    2.对合法安全生产者A行为的分析

    3.启示

  四 政府执法者与生产者行为的博弈分析

   (一)博弈模型基本假设

    1.参与人

    2.博弈策略

    3.非合作原则

    4.政府执法者始终代表公众利益

    5.信息条件

   (二)政府执法者和生产者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

    1.模型构建

    2.模型说明

    3.博弈均衡的求解

    4.博弈均衡解的含义

    5.博弈参数的深度分析

   (三)政府执法者和生产者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1.基本特定假设

    2.模型构建

    3.模型说明

    4.模型求解分析

    5.模型小结

  五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

  一 引言

  二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主要做法

   (一)美国的主要做法

    1.对资源环境立法保护

    2.实施农地保护计划

    3.防治水质污染

    4.采用能保护资源环境的耕作方法

   (二)欧盟的主要做法

    1.建立层次分明的法规体系

    2.建立协调一致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3.建立覆盖全程的食品安全检测监测体系

   (三)日本的主要做法

    1.建设质量安全法规

    2.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3.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4.完善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5.完善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

  三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做法的基本评价

   (一)美国管理科学、法制完善、运作透明

    1.决策、立法有科学依据

    2.执法、立法和司法“三位一体”

    3.运作过程公开透明

   (二)欧盟管理严、认证严、追究严

    1.标准种类繁多

    2.标准系统化、法律化

    3.管理机构独立化、权威化

   (三)日本两部门管理、行政部门权力大、措施精细化

    1.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共管

    2.行政部门有很大的权力

    3.采取的措施紧慎而细致

  四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理念及其启示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理念

    1.污染者付费原则

    2.生态标签工程

    3.给定标准的强制执行

    4.技术援助

    5.“三优先”政策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理念的启示

    1.只有强力形成“惩戒和悔改机制”才能减轻和根治污染

    2.只有强力发展生态产品才能提升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

    3.只有强力推行标准规范才能大幅度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

    4.只有强力加大对农产品境外市场开发的支持力度才能掌握国际贸易主动权

    5.只有强力实施政策倾斜才能保障质量、环保、安全“一盘棋”地整体联动

  五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经验借鉴

   (一)建立权威的专门统管机构

    1.设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2.设立适宜的安全管理部门

   (二)完善规范的技术标准体系

    1.确立统一而权威的标准

    2.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三)实施透明的管理法规制度

    1.推广HACCP管理体系

    2.推广信息可追踪系统

   (四)采取切实的有效控制手段

    1.政府始终在扮演重要角色

    2.政府始终在提供优质服务

  六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设计

  一 引言

  二 策动诱导机制

   (一)目标导向机制

    1.建设目标导向机制的原则

    2.目标导向机制的建设途径

   (二)价格调节机制

    1.价格调节机制的功能

    2.价格调节机制的建设途径

   (三)政策激励机制

    1.政策激励机制的含义

    2.政策激励机制的建设途径

   (四)诚信承诺机制

    1.诚信承诺机制的构成

    2.诚信承诺机制的建设途径

  三 运行操作机制

   (一)标准规范机制

    1.形成标准规范机制的含义

    2.标准规范机制的建设途径

   (二)技术创新机制

    1.技术创新机制的完整构成

    2.农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

    3.技术创新机制的建设途径

   (三)科学测评机制

    1.影响科学测评机制形成的因素

    2.科学测评机制的建设途径

   (四)污染控制机制

    1.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

    2.污染控制机制的建设途径

  四 市场促动机制

   (一)市场准入机制

    1.市场准入存在的缺陷

    2.市场准入机制的建设途径

   (二)跟踪反馈机制

    1.跟踪反馈的关键环节

    2.跟踪反馈机制的建设途径

   (三)质量信号机制

    1.质量信号的获取难点

    2.质量信号机制的建设途径

   (四)强制退出机制

    1.强制退出机制的有机构成

    2.强制退出机制的建设途径

  五 监管保障机制

   (一)法规约束机制

    1.现有法规约束的缺陷

    2.法规约束机制的建设途径

   (二)监测预警机制

    1.监测预警的必要性

    2.监测预警机制的建设途径

   (三)责任追溯机制

    1.责任追溯的着眼点

    2.责任追溯机制的建设途径

   (四)快速反应机制

    1.重大动物疫病快速反应机制的建设途径

    2.植物病虫害快速反应机制的建设途径

  六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支撑体系构建

  一 引言

  二 宏观调控体系

   (一)政策法规体系

    1.目前政策法规的缺憾

    2.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设思路

   (二)行政管理体系

    1.目前行政管理的缺憾

    2.行政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

   (三)市场拓展体系

    1.目前市场拓展的缺憾

    2.市场拓展体系的建设思路

   (四)壁垒规避体系

    1.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2.壁垒规避体系的建设思路

  三 生产监控体系

   (一)清洁生产体系

    1.目前清洁生产的缺憾

    2.清洁生产体系的建设思路

   (二)农资监管体系

    1.目前农资监管的缺憾

    2.农资监管体系的建设思路

   (三)农业标准体系

    1.目前农业标准的缺憾

    2.农业标准体系的建设思路

   (四)HSE管理体系

    1.目前HSE管理面临的难题

    2.HSE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

  四 质量管理体系

   (一)质量标准体系

    1.目前质量标准的缺憾

    2.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思路

   (二)检验监测体系

    1.目前检验监测的缺憾

    2.检验监测体系的建设思路

   (三)质量认证体系

    1.目前质量认证的缺憾

    2.质量认证体系的建设思路

   (四)质量仲裁体系

    1.食用农产品质量仲裁的含义

    2.质量仲裁体系的建设思路

  五 技术保障体系

   (一)生产技术体系

    1.农业技术体系的建设思路

    2.农业科研体系的建设思路

    3.农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思路

    4.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思路

    5.农民培训体系的建设思路

   (二)环境建设体系

    1.农业生态优化模式体系的建设思路

    2.农业生态工程建设体系的建设思路

    3.土地开发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

   (三)安全信息体系

    1.目前信息供求的缺憾

    2.安全信息体系的建设思路

   (四)考核指标体系

    1.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2.考核指标体系的建设思路

  六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案例分析

  一 引言

  二 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概况

   (一)基本情况

   (二)示范内容

    1.产地条件及环境控制技术示范

    2.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示范

    3.贮藏、加工、流通过程控制技术示范

    4.食品安全监管和制度体系建设示范

    5.食品安全产业组织体系建设示范

   (三)基本任务

    1.示范的技术方案

    2.示范的效果

    3.建立相应的管理(监管)体系和制度保障

    4.实施相应的配套体系建设

   (四)实现目标

    1.标准体系建设

    2.人才队伍培养

    3.专利

    4.技术体系建设

    5.示范基地建设

    6.综合指标

  三 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路径选择

   (一)“摸清家底”

   (二)选(制)定标准

   (三)开展安全生产控制技术示范

   (四)开展检验检测技术示范

   (五)开展法律法规监管示范

   (六)拓宽信息渠道

   (七)强抓教育培训

   (八)建设产业组织

  四 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运行模式

   (一)政府推动

    1.开展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制度研究,为政府推进行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配合项目实施,开展一系列的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示范推动活动

    3.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

    4.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推动技术示范和整个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

   (二)技术支撑

    1.按照产业链条分解不同专题开展关键技术的攻关研发

    2.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食品安全技术成果

    3.搭建了猪肉食品安全技术创新平台

    4.通过组装配套使一批先进的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得以示范应用

   (三)企业自律

    1.大用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全过程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2.示范超市和示范市场在全市建立了一系列的市场准入制度

    3.建立行业组织并促进行业自律

   (四)意识提升

    1.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2.开展系列公众意识提升行动

  五 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成效

   (一)猪肉食品安全基地建设进展良好

    1.选定和改造了示范基地

    2.推广应用了大量技术措施

    3.示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示范区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1.食品安全制度建设得以推进和完善

    2.食品安全状况明显改善

    3.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显著增强

   (三)猪肉食品安全人才队伍得到培养锻炼

    1.在示范区建设了一支满足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和监督管理需要的队伍

    2.在示范企业培养了一支熟练掌握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和管理控制技术的人才

    3.在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培养聚集了一批食品安全专职研发队伍

  六 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运作透视

   (一)运行模式与长效机制建设

   (二)路径选择与支撑体系建设

  七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和相关讨论

  一 研究结论

   (一)中国还没有实现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

   (二)中国没有实现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症结在于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存在缺失

   (三)要建设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就必须强化政府监管

   (四)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及经验

   (五)健全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需精准设计和多途径建设

   (六)完善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支撑体系需精心构架和多思路建设

   (七)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需采取组合式、创新性的对策措施

  二 对策建议

   (一)运筹科学的建设规划

    1.全面复查已认定产品及其基地

    2.开展生产区大普查

    3.制定合理建设规划

    4.适当控制“三品”认证

   (二)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

    1.科学定位政府角色

    2.全力健全政策法规

    3.彻底废除食品业国家免检制度

    4.建立食品质量权威发布制度和奖惩制度

   (三)促成明晰的协调体制

    1.整合农口管理机构

    2.设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

    3.统一垂直认证机构

    4.明确标准执行规范

   (四)探索耦合的监管方式

    1.更新观念和理念

    2.推行复合型监管

    3.推行全程式监管

    4.推行无缝隙化监管

   (五)寻求创新的发展思路

    1.改革投入品监管办法

    2.推行农户监管企业化

    3.供给激发企业内在动力的新政

    4.健全风险补偿制度

   (六)实施得力的配套措施

    1.推动土地合理流转

    2.倡导消费“3S产品”

    3.探索发展“超市农业”

    4.疏通顺畅沟通的渠道

  三 相关讨论

   (一)本书的研究总结

    1.比较系统地阐释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基本理论

    2.比较成功地开展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实证分析

    3.比较清晰地阐述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中的洋为中用

    4.比较完整地构筑了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

    5.比较适用地提出了推进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二)本书的研究展望

 附录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最直接、须臾不可或缺的消费品,保证其安全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本书将食品安全这一“天大的事”作为研究的大背景,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作为研究宗旨,从新的研究视角攻关,借助多种经济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诠释了相关概念内涵和理论基础,展开了针对性很强的实证分析和市场失效分析,构建了系统的博弈分析体系,提出并阐释了建设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的构想及方略,全面拓宽了相关理论分析和应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中国推进食用农产品安全提供了路径取向和对策建议。

[1]埃里克·弗鲁博顿、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姜建强、罗长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第16~58页。

[2]爱德华·格莱泽、安德烈·施莱弗:《监管型政府的崛起》,见:吴敬琏主编《比较》(第2辑),中信出版社,2002,第60~85页。

[3]白丽:《基于食品安全的行业管制与企业行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图书馆,2005。

[4]柏振中、王红玲:《对食品安全的再认识》,《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174~177页。

[5]陈池波、崔元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农业投资博弈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6期,第53~55页。

[6]陈华宁:《我国农民科技培训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期,第19~22页。

[7]陈律:《论我国食品安全规制失灵的原因及对策》,《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6年第9期,第23~24页。

[8]陈鹏、曹文泽、李伏坤:《发达国家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的导入及启示》,《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第3期,第157~158页。

[9]陈锡文:《2007年中国“人均1.4亩耕地”将失守》,http://finance.qq.com/ a/20060703/000 339.htm。

[10]陈永福、钱小平:《中国对日食品出口影响因素分析——以日本农药残留检疫制度转变为例》,《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1期,第72~79页。

[11]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第35~116页。

[12]程言清、黄祖辉:《美国食品召回制度及其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启示》,《南方经济》2003年第3期,第78~80页。

[13]戴小枫、赵秉强:《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发展的现状与优先领域》,《中国科技论坛》2002年第2期,第21~24页。

[14]戴雄武:《农业生产水平的中外比较》,《中国国情国力》1998年第10期,第32~33页。

[15]丹尼尔·F.史普博:《监管与市场》,余晖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第92~94页。

[16]丁巨涛:《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素及对策》,《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第2期,第49~53页。

[17]丁声俊:《我国食品卫生质量安全的几个问题》,《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年第8期,第8~11页。

[18]樊红平、牟少飞、叶志华:《美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及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农业》2007年第9期,第39~42页。

[19]方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与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5期,第67~72页。

[20]冯华:《农业部发布中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http://www.hainan.gov.cn/ data/news/2007/07/33738/。

[21]冯元:《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执法的若干问题》,《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年第3期,第59~61页。

[22]冯总泽、陈思、张梦飞:《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主要措施及启示》,《世界农业》2007年第12期,第1~4页。

[23]傅兵:《美国的农产品出口支持政策及其启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63~70页。

[2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第375~380页。

[25]高胜普、杨艳、宋林:《欧盟食品安全技术法规体系的产生、发展现状及展望》,《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94~97页。

[26]辜明安、童列春:《环境保护法律机制的生态理性基础》,《生态经济》2007年第8期,第30~34页。

[27]管益忻:《直面客户经济 打造诚信机制——关于诚信文化战略管理的几个热点问题》,《市场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第4~7页。

[28]郭芳、王咏红、高瑛:《技术壁垒影响中国水产品出口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1期,第45~51页。

[29]郭威威:《食品安全监管协调体制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3期,第63~64页。

[30]国土资源部:《2006年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460万亩》,http://finance.sina.com.cn/g/ 2007 0412/19543497213.shtml。

[31]国土资源部:《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减少到1.41亩》,http://news.sina.com.cn/c/ 2005- 03- 29/14095496372s.shtml。

[3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农业质量标准》2005年第1期,第4~7页;2005年第2期,第4~9页。

[33]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http://www.cnca.gov.cn/ cait/byzt/ xgxw/ 19 773.shtml。

[34]韩俊、罗丹、谢扬:《对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建议》,《科学决策》2005年第5期,第19~21页。

[35]郝建强:《中国有机食品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世界农业》2006年第7期,第1~4页。

[36]郝娟娟:《国外乳业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前沿》2005年第4期,第81~83页

[37]何德华、周德翼、周向阳等:《食用农产品安全信息管理机制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第92~96页。

[38]何坪华、焦金芝、刘华楠:《消费者对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信息的关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9市(县)消费者的调查》,《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6期,第4~11页。

[39]胡定寰:《农产品“二元结构”论——论超市发展对农业和食品安全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2期,第12~18页。

[40]胡慧希、季任天:《我国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的完善》,《食品工业科技》2008年第3期,第252~256页。

[41]胡小松:《经济快速增长下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食品与机械》2007年第1期,第6~10页。

[42]黄季伸、徐家鹏:《消费者对无公害蔬菜的认知和购买行为的实证分析——基于武汉市消费者的调查》,《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6期,第62~66页。

[43]黄祖辉、朱允卫:《全球化进程中的农业经济与政策问题——国际农经学者协会第26届大会综述》,《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期,第75~78页。

[44]贾继文、陈宝成:《农业清洁生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年第4期,第3~6页。

[45]江娜:《我国农药安全性评价体系亟须国际互认》,2008年1月21日《农民日报》。

[46]蒋建军:《论食品安全管制的理论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4期,第39~42页。

[47]金发忠:《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的几点建议》,《农业质量标准》2003年第6期,第8~12页。

[48]靳明、邓广华:《绿色农产品产业政府管制探析》,http://www.chinareform.org.cn/ cirdbbs/dv_rss.asp?s=xhtml&boardid=11&id=131050。

[49]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汪大海、吴群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0]李长健、陈占江:《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及其原因探析》,《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6期,第15~13期。

[51]李功奎、应瑞瑶:《“柠檬市场”与制度安排——一个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分析框架》,《农业技术经济》2004年第3期,第15~20页。

[52]李光德:《中国食品安全卫生社会性规制变迁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当代财经》2004年第7期,第14~18页。

[53]李光德:《我国食品安全卫生政府管制变迁的特征及其完善》,《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5期,第19~22页。

[54]李红、何坪华、刘华楠:《美国政府食品安全信息披露机制与经验启示》,《世界农业》2006年第4期,第4~7页。

[55]李宏伟:《美国的贸易调整援助计划》,《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4年第8期,第7~9页。

[56]李怀:《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3~8页。

[57]李建平、杜秀玲:《对绿色农产品“优质不能优价”的现象探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1期,第40~41页。

[58]李江华、木泰华、张蓓蓓等:《中日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比较研究》,《食品科技》2006年第11期,第12~16页。

[59]李军鹏、傅贤治:《基于市场失灵的食品安全监管博弈分析》,《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第7期,第52~55页。

[60]李凯年:《国外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动态与发展趋势》,《世界农业》2004年第12期,第18~20页。

[61]李凯年、逯德山:《水产品药物残留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世界农业》2007年第9期,第53~56页。

[62]李磊:《新时期食品安全与卫生教育的社会性思考》,《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279~282页。

[63]李利锋、邹蓝:《中国水危机—“中国环境保护绿皮书”》,《2005: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http://www.samsco.com.cn/info/ 98670.htm。

[64]李淑英:《日本农业推广体系的特点及启示》,《世界农业》2007年第12期,第5~6页。

[65]李铜山:《WTO框架下我国食物安全体系的架构和运作》,《调研世界》2002年第4期,第13~16页。

[66]李铜山、赵予新:《WTO与农业安全高效协调发展》,中原农民出版社,2002。

[67]李伟宁、蓝常高:《“无缝隙组织”理论与税收征纳机制取向》,《税务研究》2003年第4期,第37~41页。

[68]李晓旭、赵语丝、崔晶:《世界有机农业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农业》2006年第8期,第39~42页。

[69]李勇、任国元、杨万江:《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及政府干预》,《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3期,第62~64页。

[70]林镝、曲英、邹珊刚:《刍议食品产业链中食品安全管理》,《生态经济》2004年第4期,第33~35页

[71]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50~128页。

[72]刘北辰:《发达国家如何监管食品安全》,《当代世界》2006年第3期,第39~40页。

[73]刘华楠、潘迎捷、丛健:《国际重大活动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启示》,《世界农业》2007年第11期,第10~13页。

[74]刘俊展、李明立、嵇俭等:《欧盟国家食品安全法规建设实施概况及启示》,《中国农技推广》2007年第4期,第15~17页。

[75]刘俐、张宇峰:《我国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优化与控制关键因素分析》,《物流技术》2007年第5期,第93~95页。

[76]刘宁:《我国食品安全社会规制的经济学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3期,第132~134页。

[77]刘为军、潘家荣、丁文峰:《关于食品安全认识、成因及对策问题的研究综述》,《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5期,第73~80页。

[78]刘维佳:《中国“四农”问题数据解析》,《农村工作通讯》2005年第8期,第24~28页。

[79]刘显锋:《试论有效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43~45页。

[80]刘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考》,《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74~77页。

[81]刘旭、王秀东:《完善投入体制和机制 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3期,第24~30页。

[82]刘玉来:《国外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启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年第12期,第84~86页。

[83]刘宗德、马霞:《法国家禽质量认证系统对中国食品质量和安全保障体系的启示》,《世界农业》2007年第7期,第35~38页。

[84]卢丽娜:《消除农业信息不对称的政策选择》,2005年5月3日《光明日报》。

[85]卢良恕:《中国农业新发展与食物安全新动态》,《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年第12期,第5~8页。

[86]卢艳茹:《浅谈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农村小额信贷》,《企业家天地》2007年第7期,第217~218页。

[87]卢燕:《构建我国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现实选择》,《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5期,第96~98页。

[88]吕开宇、许建民、娄博杰:《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侵蚀影响的经济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7期,第67~72页。

[89]吕亚荣:《食品安全管制中的政府责任及策略》,《改革》2006年第6期,第103~108页。

[90]罗建:《浅议博弈论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18期,第31~32页。

[91]罗松明:《农产品质量检测及安全控制研究进展》,《粮食储藏》2005年第1期,第46~50页。

[92]马述忠、乜国婉:《农产品外贸依存度的国际比较及政府行为分析——兼论农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3期,第96~101页。

[93]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第172~173页。

[94]梅隆:《高毒农药替代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2007年1月21日《农民日报》。

[95]孟冬:《日本的有机农业与有机生产管理》,《WTO经济导刊》2007年第9期,第76~77页。

[96]宁望鲁:《卫生部与中国消费者协会举办的食品安全问题高层论坛会记录》,2001年11月19日《农民日报》。

[97]牛盾:《认清形势把握方向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快速发展——农业部牛盾副部长在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news.163.com/ 05/ 0822/ 17/ 1RPB29QR0001124T.html。

[98]农业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06~2010年),http:// www.sei.gov.cn/ 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9922& ArticlePage=2。

[99]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持快速健康发展》,http://sh.shuangliao.gov.cn/nyzx/Article/zlbz/zlaqgl/200705/8487.html。

[100]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课题组:《加入世贸组织与中国农业》,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第55~88页。

[101]欧阳喜辉、佟亚东、周绪宝等:《消费者对认证食用农产品的认知水平和购买行为分析——基于北京市消费者调查的实证研究》,《农业质量标准》2006年第2期,第26~29页。

[102]潘家荣、吴永宁、魏益民等:《欧洲食品安全科技体系特点及其启示》,《中国工程科学》2006年第7期,第20~24页。

[103]钱永忠:《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现状》,《农业质量标准》2003年第1期,第42~46页。

[104]裘元伦:《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求是》2003年第8期,第57~59页。

[105]屈冠银:《用营销组合理念认识和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粮食问题研究》2002年第1期,第6~9页。

[106]任发政:《国外食品安全研究和管理》,《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5年第9期,第56~57页。

[107]戎素云:《食品安全治理中的消费者行为及其引导》,《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8期,第43~45页。

[108]戎素云:《我国食品安全复合治理机制及其完善》,《财贸经济》2006年第5期,第82~84页。

[109]石宏伟、金丽馥、周德军:《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若干问题探析》,《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2期,第76、80~61页。

[110]孙东升、孙雯静、周锦秀:《欧盟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s)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1期,第63~71页。

[111]孙杭生:《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措施》,《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期,第89、90~129页。

[112]孙正富:《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实践的理论评析》,《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7年第6期,第63~65页。

[113]索珊珊:《食品安全与政府“信息桥”角色的扮演——政府对食品安全危机的处理模式》,《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第81~87页。

[114]汤天明:《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的几种设想》,《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年第5期,第58~60页。

[115]唐福永:《我国食品安全面临八大考验》,2007年12月4日《中国经济时报》。

[116]万宝瑞:《迎接新机遇 应对新挑战》,《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期,第3~7页。

[117]王法宏:《小麦高产的障碍因素及克服途径》,2006年6月5日《山东科技报》。

[118]王芳:《“零危险”不科学》,2001年4月13日《人民日报》。

[119]王芳、李欣、陈松等:《消费者对认证食用农产品认知度和购买行为的实证研究——以山东、湖北和四川三省大中城市消费者调查为例》,《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年第6期,第78~83页。

[120]王芳:《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农业》2008年第1期,第37~39页。

[121]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3,第20~89页。

[122]王康英:《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社科纵横》2005年第5期,第97~98页。

[123]王可山、李秉龙、郑世忠等:《食品安全政府管制目标的探讨》,《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年第12期,第14~17页。

[124]王可山、郭英立:《食品质量安全政府管制缺陷及其完善》,《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4期,第16~18页。

[125]王可山、李秉龙:《食品安全问题及其规制探讨》,《现代经济探讨》2007年第4期,第44~47页。

[126]王可山、李秉龙、商爱国:《试论政府管制机制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北方经济》2007年第4期,第22~23页。

[127]王磊:《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的思考》,《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年第6期,第7~10页。

[128]王强、高春先:《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全程控制》,《浙江农业学报》2004年第5期,第247~251页。

[129]王铁军、张新平:《食品安全国家控制模式的浅析》,《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年第3期,第238~240页。

[130]王小强:《中国生态环境系统遭受破坏的状况》,http://blog.xbsk.com/ user1/17/archives/ 2007/200764152458.html。

[131]王秀清、孙云峰:《我国食品市场上的质量信号问题》,《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5期,第27~32期。

[132]王艳、崔野韩、高山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扩大农产品出口》,《世界农业》2007年第6期,第22~25页。

[133]王耀忠:《食品安全监管的横向和纵向配置——食品安全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启示》,《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2期,第64~70页。

[134]王玉环、徐恩波:《食用农产品的质量成本分析及发展思路探讨》,《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年第5期,第70~74页。

[135]王兆华、雷家骕:《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7期,第19~24页。

[136]王志刚:《食品安全的认知和消费决定:关于天津市个体消费者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4期,第41~48页。

[137]卫龙宝、阮建青:《城郊农民参与素质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对杭州市三墩镇农民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3期,第32~37页。

[138]魏益民、欧阳韶晖、刘为军等:《食品安全管理与科技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年第5期,第55~58页。

[139]温铁军:《食品安全背后的污染问题》,《农村工作通讯》2007年第10期,第1页。

[140]翁伯琦:《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工程的现状分析与若干对策》,《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年第4期,第67~72页。

[141]吴秀敏:《养猪户采用安全兽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四川养猪户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9期,第17、24~38页。

[142]武兆瑞、成昕:《全面推进“三品”又好又快发展——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工作会议采编》,《农业质量标准》2007年第4期,第4~8页。

[143]夏英、宋伯生:《食品安全保障:从质量标准体系到供应链综合管理》,《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1期,第59~62页。

[144]肖玫、袁界平、陈连勇:《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与保障措施探讨》,《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第2期,第296~299页。

[145]肖平辉、阎志刚:《中国食品安全行政管理体系初探》,《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2期,第74~84页。

[146]肖条军:《博弈论及其应用》,上海三联书店,2004,第18~86页。

[147]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第39~45页。

[148]谢培秀:《中国的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2期,第12~17页。

[149]新华社:《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形势不容乐观 全国耕地面积每年减少433万亩》,http://www.People.com.cn/zgrdxw/news/200008/25/82508. html。

[150]新华社:《人均耕地面积1.4亩传递三大警示信号》,http://old.daynews.com.cn/ mag6/2006 0417/ca610547.htm。

[151]徐金海:《农产品市场中的“柠檬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第42~45页。

[152]徐金海:《政府监管与食品质量安全》,《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1期,第85~90页。

[153]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0期,第45~48页。

[154]许庆、田士超、邵挺等:《土地细碎化与农民收入: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6期,第67~71页。

[155]许展仪、汤秀娟:《食品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行为》,《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5期,第23~25页。

[156]宣亚南、崔春晓:《转基因安全管理政策对中国大豆进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1期,第34~44页。

[157]薛庆根、褚保金:《美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3期,第159~161页。

[158]严文燕、孙昌兴:《食品安全监管分析及政府对策》,《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12期,第38、41~45页。

[159]杨汉明、李铜山、张明勤:《论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中州学刊》2001年第4期,第46~50页。

[160]杨科璧:《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其植物修复研究》,《世界农业》2007年第8期,第58~61页。

[161]杨莲娜:《欧盟有机农业的新发展及启示》,《世界农业》2007年第1期,第48~51页。

[162]杨世琦、杨正礼:《刍议农业清洁生产》,《世界农业》2007年第11期,第60~63页。

[163]杨天和、褚保金:《食品安全管理研究》,《食品科学》2004年第9期,第188~191页。

[164]杨文志:《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面临加入WTO的挑战》,《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期,第28~33页。

[165]一言:《日本农民是怎样种植的》,2000年11月21日《浙江日报》。

[166]尹志洁、钱永忠:《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评述》,《农业质量标准》2008年第1期,第44~47页。

[167]于冷、顾海英:《农业标准化监测管理体系设计》,《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年第2期,第136~139页。

[168]于小妹、孔荣、徐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年第6期,第696~699页。

[169]余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技术壁垒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农业经济》2003年第8期,第9~10页。

[170]宇方成:《基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8期,第99~103页。

[171]占绍文、彭开丽:《英国农田环境管理政策及其启示》,《世界农业》2007年第8期,第45~47页。

[172]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的战略思考》,《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3~6页。

[173]张继宗:《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及启示》,《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年第9期,第51~54页。

[174]张利庠、纪海燕:《试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财政投入》,《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2期,第55~62页。

[175]张涛:《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2005。

[176]张卫斌、顾振宇:《基于食品供应链管理的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机理分析》,《食品工业科技》2007年第1期,第211、212~216页。

[177]张文学、杨立刚:《食品安全的环境责任界定》,《生态经济》2003年第6期,第24~28页。

[178]张晓山:《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工作通讯》2007年第12期,第17~24页。

[179]张晓涛、孙长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食品安全监管主体角度的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1期,第45~48页。

[180]张晓勇、李刚、张莉:《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切——对天津消费者的调查与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1期,第14~21页。

[181]张永建、刘宁、杨建华:《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2期,第14~20页。

[182]张咏、郝英群:《农村环境保护》,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第24~25页。

[183]张云华、马九杰、孔祥智等:《农户采用无公害和绿色农药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对山西、陕西和山东巧县(市)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期,第41~49页。

[184]张志恒、吴声敢:《世界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市场的发展概况》,《中国农业信息》2005年第10期,第20~21页。

[185]张志宽:《浅析欧美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原则》,《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年第6期,第7~10页。

[186]赵丙奇、戴一珍:《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研究》,《农村经济》2007年第2期,第96~98页。

[187]赵德起:《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效率分析——国家视角》,《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6期,第72~80页。

[188]赵健鹰:《中国土地忧思录》,http://house.focus.cn/showarticle/619/21358.html。

[189]赵捷:《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谈农村科技问题》,《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第6期,第3~7页。

[190]赵来军、唐小平、肖志杰:《我国食用农产品无缝隙化安全监管体系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第2期,第18~22页。

[191]郑风田、顾莉萍:《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实证分析——山东大蒜产业簇群案例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3期,第41~50期。

[192]中国食品安全网:《我国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及食品安全问题研究(上)》,http:// www.foodqs.com/news/gnspzs01/2005 1230111744.htm。

[193]中国网:《三峡库区正遭受53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http://www.china.com.cn/ chinese/ kuaixun/ 897713.htm。

[194]周德翼、杨海娟:《食物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6期,第29、35~52页。

[195]周勍:《中国食品安全现状调查》,http://www.chem17.com/ company/ article show.Asp?ar_id=5700。

[196]周学荣:《浅析食品卫生安全的政府管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260~262页。

[197]周应恒、耿献辉:《信息可追踪系统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应用》,《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年第6期,第451~454页。

[198]周应恒、霍丽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91~95页。

[199]周应恒、霍丽玥、彭晓佳:《食品安全:消费者态度、购买意愿及信息的影响——对南京市超市消费者的调查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1期,第53、59~80页。

[200]周应恒、彭晓佳:《江苏省城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支付意愿的实证研究——以低残留青菜为例》,《经济学》2006年第3期,第1319~1342页。

[201]朱希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学术研讨会综述》,《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2期,第6~11页。

[202]朱晓峰:《论我国的农业安全》,《经济学家》2002年第1期,第25~30页。

[203]朱允荣:《国外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经验借鉴》,《农村经济》2005年第5期,第125~127页。

[204]Akerlof,G.(1970),“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Vol.84 No.3,pp.488-500.

[205]Antle J.M. Choice and Efficiency in Food Safety Policy. Washington,DC:The AEI Press,1995,20-22.

[206]Antle J.M.(1996),“Efficient Food Safety Regulation in the Food Manufacturing Sector”,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No.78,pp.1242-1247.

[207]Antle J.M.(1999),“Benefits and Cost of Food Safety Regulation”,Food Policy,No.24,pp.605-623.

[208]Arrow K.J.,etal..Benefits-cost Analysis in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Safety Regulation:A Statement of Principles.Washington D.C:The AEI Press,1996,18-28.

[209]Buzby and Crutehfield.(1999),“Measuring Consumer Benefits of Food Safety Risk Reductions”,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Applied Economics,Vol.30 No.1,pp.69-82.

[210]Cooter R D.(1991),“Economic Theories of Legal Liability”,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No.3,pp.11-30.

[211]Editorial.(2002),“Food safety incentives in a changing world food system”,Food Control,No.13,pp.73-76.

[212]Elaine H.A.(1999),“Factors affecting food decisions make by individual consumers”,Food Policy,No.24,pp.287-294.

[213]Elizabeth C.R.and Christopher J G.(2004),“Consumer Perceptions of Food Safety Risk:Control and Responsebility”,Appetite,Vol.43 No.3,pp.309-313.

[214]Elke,A.and Reto B.(2001),“Food Analysis and Consumer Protec-tion”,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No.12,pp.197-202.

[215]Eric V.D.(2002),“Evolution in Games with Endogenous Mistake Probabilities”,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Vol.106 No.10,pp.296-315.

[216]Grossman.(1981),“The information role of warranties and Private Disclosure about Product Quality”,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es,No.24,pp.461-483.

[217]Henson S.J.and Northen J.(2000),“Consumer Assessment of the Safety of Beef at the Point of Purchase:A pan-European Stud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No.51,pp.90-105.

[218]Holleran E.,Bredahl M.E.,Zaibet L.(1999),“Private Incentives for Adopting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Assurance”,Food Policy,No.24,pp.669-683.

[219]Henson,S.and Caswell,J.(1999),“Food Safety Regulation:An Overview of Contemporary Issues”,Food Policy,No.24,pp.589-603.

[220]Hobbs J.E.,Fearne A.,Spriggs J.(2002),“Incentive Structures for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Assurance: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Food Control,No.13,pp.77-81.

[221]Holleran E.and Bredahl M.(1997),“Transaction Costs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the British Food Sector”,Food Safety,No.3,pp.403-419.

[222]Holleran E.,Bredahl M.,Zaibet L.(1999),“Private Incentives for Adopting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Assurance”,Food Policy,No.24,pp.669-683.

[223]Jean C.,Buzby,Paul D.F.(1999),“Food Safety and Product Liabi-lity”,Food Policy,No.24,pp.637-651.

[224]Jules,P. Agriculture:Reconnecting People,Land and Nature. 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2002,16-58.

[225]Latouche K.,Rainelli P.,Vermersch D.(1998),“Food Safety Issues and the BSE Scale:Some Lessens from the French Case”,Food Policy,No.32,pp.347-356.

[226]Loader R.,Jill E.,Hobbs.(1999),“Strategic Responses to Food Safety Legislation”,Food Policy,No.6,pp.685-706.

[227]Masaki,A.(1996),“Evolution of Beliefs and the Nash Equilibrium of Normal Form Games”,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Vol.70 No.5,pp.444-469.

[228]Nelson,P.(1970),“Information and Consumer Behavio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No.78,pp.311-329.

[229]Somanathan,E.(1997),“Evolutionary Stability of Pure-strategy Equilibria in Finite Games”,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Vol.21 No.7,pp.253-265.

[230]Stigler G.J.(1971),“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No.2,pp.3-21.

[231]Taylor M,R.(1997),“Preparing America’s Food Safety System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Who is Responsible for What when It Comes to Meeting the Food Safety Challenges of the Consumer-driven Global Economy?”,Food and Drug Law Journal,No.52,pp.13-30.

[232]Wessells,C and Anderson,J.(1995),“Consumer Willingness to Pay for Seafood Safety Assurances”,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Vol.29 No.1,pp.85-107.

[233]Wilson,C.(1980),“The Nature of Equilibrium in Market with Adverse Selec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No.11,pp.10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