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42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8年秋之卷,总第24卷)图书

SSAPID:101-6358-0636-72
ISBN:978-7-5201-3179-7
DOI:
ISSN:
关键词:

词学 方言 文学

[内容简介]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为半年刊。本刊发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各二级学科包括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章,还设有学术名家、京津冀文学研究等栏目。其办刊宗旨是:荟萃百家成果,展示人文情怀,鼓励开放创新。本刊已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评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崔志远 吴继章
编 辑:胡百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I2 中国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编辑委员会

 ·形式论研究·

  风格是文本的附加符码基金项目:2018年度四川大学中央高校研究项目中期成果之一。">*

   一 为什么可以从符号学探寻风格之谜

   二 无处不风格

   三 风格的定义:文本附加符码

  泛文本、显文本:“伴随文本”的两种理解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非自然叙述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6BZW013)和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中西叙述学前沿问题研究”[教外司留(2015)1098]及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后经典叙述学热点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SC15B089)的阶段性成果。">*

   一 泛文本与显文本

   二 如何确认“伴随文本”:两种理解

   三 “伴随文本”相关问题

    1.对伴随文本的主动/被动选择与其正面/负面影响

    2.伴随文本与核心文本的相互转化

    3.发送者与伴随文本

    4.文本的副文本化和副文本的文本化

    5.伴随文本理论的普适意义

   结论

  论元情感的要素和意义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文学作品情感表现与接受的符号现象学研究”(项目编号:16XZW007)的阶段性成果。">*

   一 什么是元情感

   二 元情感组成因素的符号学解释

   三 元情感研究的意义

  叙事作为一种传统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7T10078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6M592859)、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培育项目(项目编号:CUC18JL100)的阶段性成果。">*

   一

   二

   三

   四

   五

 ·乡土文学研究·

  莫言与王安忆的创作发生学之比较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项目编号:13&ZD122)的阶段性成果。">*

   一 自我的彰显:黑孩和雯雯

   二 如何更上一层楼:长河决口与曲径通幽

   三 从新闻到小说的异曲同工

   余论:文学创作向何处去

  乡村秩序与乡绅叙事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绅叙事与中国经验书写研究”(项目编号:15WX02)的阶段性成果。">*

   一 乡绅与社会秩序

   二 乡绅:老中国的文化符号

    1.外在的文化符号:乡绅的生活起居、言谈举止

    2.内在的文化符号:主奴社会结构

   三 乡绅叙事的内在冲突

  从现实故乡到文学故乡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项目编号:13&ZD122)的阶段性成果。">*

   一 以现实故乡为蓝本建构文学故乡

   二 写实性书写与创造性书写

   三 中心辐射式布局与散点式布局

   四 创作个性与文化差异

  乡村世界的“天堂”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近百年乌托邦小说发展史论”(项目编号:17YJA751022)的阶段性成果。">*

   一 反面乌托邦与另类身体叙事

   二 克里斯玛式村官与“天堂”梦

   三 救赎的两种可能

  身为“领袖的孩子”

   一 《年轻人》内外的“青年”

   二 “大跃进”中的“角色型青年”

   三 “角色型青年”的历史背负

  论张炜20世纪80年代乡土小说的伦理书写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80年代乡土小说伦理与审美研究”(项目编号:2017M611487)的阶段性成果。">*

   一 家族伦理书写与深刻的历史忧思

   二 情爱伦理书写与复杂的社会内涵

   三 正义伦理书写与剧烈的社会变革

 ·语法研究·

  河北方言词缀及其调查研究的若干问题

   一

    1.“日”头词

    2.“忽”头词

   二

   三

    1.不同的词缀存在同质关系

    2.词缀与其他虚成分在方言中发生关联

   四

    1.劲儿

    2.老

    3.头(儿)

   五

  湖北巴东话的代词系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河北方言视角下的官话方言层次性及过渡性研究”(项目编号:13AYY001)的阶段性成果。">*

   一 巴东话的人称代词

   二 巴东话的指示代词

   三 巴东话的疑问代词

   四 巴东话的反身代词和旁指代词

   结语

  清末民初白话译文“当X的时候”结构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汉语发展演变数据平台建设与研究”(项目编号:13&ZD133)的阶段性成果。">*

   引言

   一 清末民初白话译文中的“当X的时候”结构

    (一)X的构成

     1.句子形式X

     2.谓词性成分X

     3.体词性成分X

    (二)句法分布

     1.位于句首

     2.位于句中

   二 “当X的时候”结构的历时发展

    1.“当X的时候”结构的前身

    2.“当X的时候”等四种结构的出现频率变化

     (1)中间成分X的构成变化

     (2)句法分布的变化

   三 “当X的时候”结构在清末民初大量出现的原因

   结论

  评注性话语标记“真有你的”语义语用分析

   一 评注性话语标记“真有你的”界定

   二 “真有你的”出乎意料的语义特点

    1.出乎意料并伴随夸赞、佩服的态度

    2.出乎意料并伴随嗔怪、埋怨的态度

    3.出乎意料并伴随明夸暗贬的态度

   三 “真有你的”使用模式特点

    1.评价的内容与“真有你的”共现

    2.说话人的心情、态度、想法与“真有你的”共现

    3.说话人的具体评论与“真有你的”共现

    4.多种语义成分与“真有你的”共现

    5.“真有你的”独立成句

   四 提示“真有你的”态度的显性信息

    1.含有提示语义的显性标记

    2.含有表达意料之外的词语或语句

    3.含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

    4.带有感情色彩的称呼语

   五 “真有你的”语用功能

    1.人际协调功能

    2.话题标记功能

    3.语境顺应功能

   六 “真有你的”变体

    1.语气副词“可”“还”“也”修饰“真有你的”

    2.“真有你的”后加语气词

    3.其他人称或称呼

    4.“有你的”

  现代汉语几类被动句式的词库生成分析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基于词库的汉语被动句生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D171088);河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博士基金项目“基于词库的汉语基本句式生成研究”(项目编号:S2015B06)的阶段性成果。">*

   引言

   一 汉语生成语法框架内的传统分析

   二 词库和句法综合生成模型

   三 几类被动句式的词库生成分析

   结语

 ·文献考证与研究·

  比较视阈下的《右台仙馆笔记》与《耳邮》基金项目: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项目编号:373)、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重点项目《俞樾全集》(项目编号:1352)阶段性成果。">*

   一 《耳邮》何时融入《右台》

   二 二者的篇章差异及其特点

    (一)《耳邮》的独有篇章

    (二)《右台》的独有篇章

    (三)二者的不同特点

   三 二者相同篇章的具体差异

   四 二者差异在校勘上的作用

  《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六回回首诗杂考

   一 有关第三十六回回首诗的猜测种种

   二 清代文献载录《金瓶梅》第三十六回回首诗述考

   结语

  汉语联绵词的搜集辨别及其意义

   一 汉语联绵词的搜集辨别

    1.《汉语联绵词词典》

    2.重言和外来词问题

   二 从带来母字的联绵词看古汉语复辅音问题

    1.含有来母字的联绵词统计

    2.来母字数据分析

     (1)与来母字搭配较多的声母

     (2)与来母搭配较少的声母

     (3)来母字为前字的联绵词

     (4)来母字为后字的联绵词

   余论

  文献异文对语文辞书编纂的价值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东亚朱子语录文献语言研究”(项目编号:17CYY029)、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朱子语录文献异文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6WSK297)和上海师范大学文科科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一 文献异文对语文辞书所体现词目之语言演变脉络的重要性

    1.“饑”*“飢”“饿”

    2.“落寞”“落莫”

    3.“老草”“潦草”

   二 文献异文可补语文辞书之词目

    1.“错综”“错總(緫)”

    2.“辩口”“便口”

    3.“乳入”

    4.“斩钉截铁”“斩丁截铁”

    5.“腔窠”“腔科”

    6.“瞅睬”“秋採”

    7.“瞥见”“撇见”

    8.“撑眉努眼”“撐眉弩眼”

   三 文献异文可补语文辞书之义项

    1.“挨”“捱”“崖”“睚”

    2.“缓慢”“戏慢”

   四 文献异文可补语文辞书之书证

    1.“祖翁”“祖公”

    2.“圆密”“谨密”

  清代闺秀的家族游历诗

   一 壮游豪气

   二 辗转行旅

   三 优游风物

   四 扩展交谊

 ·古代音乐与文学关系研究·

  《晋书·乐志》与《宋书·乐志》文献渊源考辨*

   一 唐修《晋书·乐志》与《宋书·乐志》之异同

    1.相似性

    2.差异性

   二 臧荣绪《晋书·乐志》与《晋书·乐志》之渊源

   三 《宋书·乐志》与臧荣绪《晋书·乐志》之关系

   结语

  论汉代诗歌对乐器的接受

   一 琴器在汉代诗歌中的两种存在方式

   二 琴歌在汉代诗歌中的特殊意义

   三 古琴悲音在汉代文人五言诗中的符号化

  初唐律赋补考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初唐律赋考论”(项目编号:HB16WX032)阶段性成果。">*

   一 初唐律赋相关考论的回顾

   二 初唐律赋相关问题补考

    1.李恽与阙名《五色卿云赋》

    2.苏珦《悬法象魏赋》

    3.徐彦伯《汾水新船赋》

    4.封希颜《六艺赋》

    5.胡瑱、梁献《大阅赋》

    6.韦展《日月如合璧赋》

    7.李咸《田获三狐赋》

   三 初唐律赋宗经倾向蠡测

   余论

 ·文艺理论知识生产及相关问题研究·

  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动力学根据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80年代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及其相关问题”(项目编号:14JJD750002)和“河北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一 基于文学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

   二 基于哲学或美学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

   三 基于相关学科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

   四 基于跨学科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

  20世纪80年代文论研究中的自然科学方法论热再反思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80年代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及其相关问题”(项目编号:14JJD750002)和“河北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一

   二

   三

    1.问题意识的匮乏与阐释效力的低下

    2.价值判断的缺席

 ·外国戏剧研究·

  易卜生与世界戏剧:《培尔·金特》的译介与跨文化改编

   一 什么是世界戏剧?

   二 《培尔·金特》在中国的译介

   三 《培尔·金特》的改编与演出

    1.话剧改编演出(1983)

    2.京剧改编演出(2005)

    3.环境戏剧的改编试验(2007)

   总结

  从《三姊妹》看文学经典艺术特质的生成

   一

   二

   三

   四

  《有种阿拉斯加》中的女性身份定位

   一 童话之镜:“睡美人”镜像的破灭

   二 语言之镜:女人和病人的身份

   三 内心之镜: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学术名家·

  “我已经习惯了凝视卡夫卡的眼睛”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卡夫卡与中国文学、文化之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7AWW002)的阶段性成果。">*

   一

   二

   三

   四

 ·书序与书评·

  《元曲曲牌研究》*序

  清代河北戏曲整理研究的新开拓

  陈超诗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 发现“未知的陈超”

   二 陈超的诗歌创作

   三 陈超诗学的体系特征

   四 陈超诗学的核心命题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每年出版春之卷、秋之卷两卷。原名《燕赵学术》,于二〇〇七年创刊,由四川辞书出版社连续出版八年,计十六卷。自二〇一五年始更名《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连续出版。本刊发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各二级学科包括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章,还设有学术名家、京津冀文学研究等栏目。办刊的宗旨是:荟萃百家成果,展示人文情怀,鼓励开放创新。本刊经过十余年不懈探索和努力,已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并形成自己的运作机制和办刊特色。二〇一七年一月,本刊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评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1]赵毅衡.重新定义符号与符号学[J].国际新闻界,2013(6).

[2]Charles Bally,Traite de stylistique francaise,Paris:Klincksieke,1951.

[3]Jan van Klinkenberg,“Style”,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Semiotics,Revised and Updated Third Edition,(eds) Thomas A Sebeok,Marcel Danesi,Berlin:De Gryuter Mouton,2010.

[4]转引自党圣元.如何在文化通识视野中阐释“文气”说:兼评《文气话语形态研究》[J].中国图书评论,2015(3).

[5]张静主编.现代汉语(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6]Jean-Marie Blanchard,Semiostyles:Le ritual de la literature,Semiotica,1975,14.

[7]宋振华,王今铮.语言学概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

[8]“Style”,Marriam-Webster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1883.

[9]Nils Eric Enkvist et al,Linguistics and Styl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10]转引自胡壮麟.理论文体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1]刘颖,肖天久.《红楼梦》的计量风格学研究[J].红楼梦学刊,2014(4).

[12]腾固.中国美术小史∥郑昶,腾固.中国美术史二种[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13]方光焘.语言与言语问题讨论的现阶段∥语言和言语问题讨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3.

[14]Walter Raleigh,Style,London:Edward Arnold,1905.

[15]〔英〕罗伯特·霍奇,〔英〕冈瑟·克雷斯.社会符号学[M].周劲松,张碧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

[16]王德春.现代语言学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17]Harald Fricke,Norm und Abweichung,Muchun:Back,1981.

[18]Nils Erik Enkvist,Linguistic Stylistics,The Hague:Mouton,1973.

[19]张德明.论风格学的基本原理[J].云梦学刊,1993(4).

[20]骆小所.艺术语言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21]〔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22]高名凯.语言风格学的内容和任务[J].语言学论丛,1960(4).

[23]Michael Riffaterre,Essai de stylistique structural,Paris:Flammarion,1971.

[24]〔法〕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5]Umberto Eco,A Theory of Semiotics,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6.

[26]〔法〕吕斯·伊利加.三种风格∥闫嘉编.文学理论读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李玮.适用性广、包容度高、操作性强——论赵毅衡“伴随文本”理论之三个比较优势[J].当代文坛,2015(1).

[2]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修订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赵毅衡.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

[4]朱光潜著.朱光潜全集(第2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5]〔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著.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 上)[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6]豆瓣小组“恨腰封”[EB/OL].[2018年2月1日 23时44分]. https://www.douban.com/group/179783/.

[7]雷武铃.赞颂[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

[1]〔德〕格尔德·米策尔心理学入门(修订版)[M].张凤凤,金建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2]张廷国.重建经验世界:胡塞尔晚期思想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3]〔英〕大卫·休谟.道德原理研究[M].周晓亮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4]汪丁丁.行为经济学基本问题评述//跨学科教育文集[C].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5]〔比〕帕特里克·E·默里伟德,〔法〕丹尼斯·布理德斯,〔比〕鲁迪·范达姆.情智力:提高情智的7个步骤[M].孙继成等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

[6]谢翌.教师信念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德〕瓦西里奥斯·伊曼努埃尔·菲纳克思.元情感结构作为成人与儿童互动素养的组成部分[J].胡亿军,张虹译.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7(10).

[8]赵毅衡.元语言冲突与解释漩涡//形式之谜[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9]谭光辉.情感先验与情感经验的本质与互动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2017(6).

[10]鲁迅.文学和出汗//鲁迅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1]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鲁迅全集(第4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2]赵孟营.新家庭社会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13]王群,沈慧萍.电视主持传播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李海芳,郭尚波,庞娜,王和平.情境感知:一种基于强度的情感模型//李学庆等.和谐人机环境2007[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5]石川浩司.灵奇手相术[M].台南:正言出版社,1977.

[16]王运熙,周锋译注.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7]〔美〕丹尼斯·韦特利.成功心理学:发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M].顾肃,刘森林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18]〔美〕布鲁斯·布朗,理查德·布坎南,卡尔·迪桑沃,丹尼斯·当丹,维克多·马格林.设计问题(第1辑)[M].孙志祥,辛向阳,代福平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19]〔澳〕撒拉·埃德尔曼.总有一天,你要和自己握手言和:运用认知行为疗法(CBT)改变我们的人生(上)[M].张超斌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20]〔美〕安·兰德.浪漫主义宣言[M].郑齐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

[21]〔法〕让·雅克·卢梭.忏悔录[M].唐祥勇等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22]栗茂元,黄文林.人生哲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23]〔英〕布莱恩·特纳.身体与社会[M].马海良,赵国新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24]王现伟.重读先哲:胡塞尔[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

[25]〔美〕乔纳·莱勒.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艺术与科学的交融[M].庄云路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26]〔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谢宗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7]谭光辉.重回葛兰西的情感维度[J].符号与传媒,2016(2).

[28]于润洋.情感不能离开思想的支配//上海音乐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等.艺术中的哲学(例选)[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29]孙智光.文艺沉思录[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3.

[30]赵毅衡.风格、文体、情感、修辞:用符号学解开几个纠缠[J].学术界,2018(1).

[31]〔法〕罗兰·巴特.恋人絮语[M].汪耀进,武佩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32]赵力等.语音信号处理(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1]吕微.神话信仰——叙事是人的本原的存在[J].青海社会科学,2011(1).

[2]〔法〕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C].张寅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清)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美〕蒲安迪.中国叙事学[M].陈珏整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傅修延.中国叙事传统形成于先秦时期[J].江西社会科学,2006(10).

[7]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9.

[8]冀运鲁,董乃斌.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渊源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9]〔美〕M.H·阿伯拉姆.简明外国文学词典[Z].曾忠禄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1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1]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2]王国维.王国维遗书·戏曲考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

[13]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4](清)蒋瑞藻.小说考证·戏剧考证[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15]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16]郭英德.叙事性: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J].文学遗产,1995(4).

[17]朱忠元.中国传统戏曲:“剧”与“曲”的整合体——从戏曲的抒情性诗性特征看戏曲的两重性特征[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第五辑),2007.

[18]董乃斌.古典诗词研究的叙事视角[J].文学评论,2010(1).

[19]杨公骥.中国文学(第一分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20]赵明等.先秦大文学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21]刁生虎.中国叙事实践的历史经验[N].文艺报,2012-3-5(3).

[22]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3]路南孚.中国历代叙事诗歌[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

[1]王安忆,张新颖.谈话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全文:讲故事的人[W].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12-08/4392599.shtml.

[3]刘庆邦.王安忆写作的秘诀[N].北京日报,2010-5-21.

[4]王安忆.上海的传奇都是肤浅的传奇[W].腾讯网 http://cul.qq.com/a/20140312/012471.htm

[5]王宏.王安忆张炜周国平共读米兰·昆德拉[W].腾讯网 http://cul.qq.com/a/20140620/050014.htm.

[6]王安忆谈《匿名》[W].腾讯网 http://cul.qq.com/a/20151219/021242.htm.

[7]本报记者.“苍山蒜薹事件”暴露县领导官僚主义严重[N].大众日报,1987-6-20.

[8]莫言.我的文学经验[W].360个人图书馆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521/17/25407297_472244588.shtml.

[9]王安忆.“小说变得难看”是值得探讨的问题[W].解放日报网 http://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60005.

[10]齐红,林丹.王安忆访谈[J].作家,1995(10).

[11]文宋强,汶瑾.《匿名》:一个非典型王安忆式故事[N].楚天都市报,2016-1-4.

[1](清)颜茂猷.官鉴∥陈宏谋.从政遗规[M].谢文艺斋刊本.

[2]胡庆钧.皇权与绅权[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3]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81.

[4]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M].计秋枫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2013.

[5]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费孝通.乡土中国(插图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2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8]〔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9]〔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10]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1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1]乐黛云编.国外鲁迅研究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12]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政治中的激进与保守[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13]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4]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5]吴虞.吃人与礼教[J].新青年,1919年第6卷第6号.

[16]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7]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莫言.两座灼热的高炉——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福克纳[J].世界文学,1986(3).

[2]〔美〕戴维·明特.骚动的一生——福克纳传[M].顾连理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

[3]叶开.莫言:在高密东北乡上空飞翔——莫言传∥孔范今,施战军主编.莫言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4]莫言.碎语文学[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5]〔美〕威廉·福克纳.押沙龙,押沙龙[M].李文俊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6]〔美〕威廉·福克纳.去吧,摩西[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7]莫言.红高粱家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8]莫言.食草家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9]莫言.蛙[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10]莫言.与王尧对谈∥孔范今,施战军主编.莫言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11]〔苏〕巴里耶夫斯基.福克纳的现实主义道路∥李文俊编.福克纳评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12]钟志清.英美评论家评《红高粱家族》[J].外国文学动态,1993(6).

[13]〔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政治学的反思∥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4]李迎丰.福克纳与莫言:故乡神话的构建与阐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

[1]阎连科.“乌托邦”笼罩下的个人写作——在韩国外国语大学的讲演[J].渤海大学学报,2009(2).

[2]吴思.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3]阎连科,晓苏.文学生活想象——阎连科访谈录[J].读写天地,2001(9).

[4]郜元宝.论阎连科的“世界”[J].文学评论,2001(1).

[5]阎连科.拆解与叠拼——阎连科文学演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

[6]咸江南.阎连科:我的自由之梦在《受活》里[J].中华读书报,2004-2-11.

[7]阎连科.我为什么写作——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演讲[J].当代作家评论,2004(2).

[8]阎连科,姚晓雷.写作是因为对生活的厌恶与恐惧[J].当代作家评论,2004(2).

[9]莫言.恐惧与希望:演讲创作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

[10]侯丽艳.“不是我展现人物,而是人物展现我”——阎连科访谈录[J].牡丹,1999(2).

[1]高捷等编.马烽 西戎研究资料[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2]马烽.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山药蛋派作家电影剧作精选集(一)[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

[3]陈映芳.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4]高鲁.《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读后[J].火花,1959(12).

[5]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编.中国当代民间史料集刊14:沙文汉工作笔记 (1957-1958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

[6]陈为人.从丁玲展开的马烽人生[J].新文学史料,2008(2).

[7]马烽.偶然机遇 步入文坛∥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马烽[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8]董树昌.做党的喉舌,为农民写作——追记原省级老领导、著名作家马烽[J].先锋队,2006(5).

[9]马夏民.天纵英才[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

[10]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11]张石山.穿越:文坛行走三十年[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

[12]高沐鸿.梦里的爱∥申维辰等编.山西文学大系·现代文学(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13]董大中.狂飙社纪事[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14]韩钟昆.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文艺工作者下乡上山座谈会旁听记[N].山西日报,1957-12-24(3).

[15]李永明.马烽在贾家庄[J].文史月刊,2012(10).

[16]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7]贺桂梅,徐志伟.重返80年代,打开中国视野——贺桂梅访谈录[J].现代中文学刊,2012(3).

[1]张炜.“大地”及其他∥张炜文集(第37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

[2]赵祖汉.因果报应的背后——《古船》与《浮躁》漫议[J].文学自由谈,1989(5).

[3]曹书文.《古船》:当代家族叙事的经典文本[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5).

[4]彭定光,李桂梅.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张炜.请君沉浸到艺术之中[J].小说评论,1987(3).

[1]吴继章.河北方言中的“圪”头词[J].语文研究,2003(4).

[2]高玉敏.灵寿方言的晋语过渡性特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冯荣珍.临漳方言词汇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档案史志局、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国家档案馆编.宣化方言[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5]李巧兰.河北新乐方言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6]陈淑静.获鹿方言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7]郝世宁,张兰英.邢台方言与普通话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8]柴世森等.普通话教程[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9]李旭.河北霸州方言表约数的三种特殊方法[J].中国语文,2007(3).

[10]许宝华、〔日〕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1]朱秀兰,李巧兰.石家庄市区方言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12]徐世荣.北京土语词典[K].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13]李行健.河北方言词汇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4]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编.昌黎方言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

[15]刘育林.陕西省志·方言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7]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版)[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2010.

[18]赵变亲.襄汾方言中的“价[?i?0]”[J].语文研究,2011(4).

[19]〔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0]吴继章等.河北省志·方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21]张邱林.豫西方言语法多视角比较研究[M].未刊书稿,2015.

[22]侯精一,温端政主编.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

[23]杨增武,崔霞.山阴方言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24]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5]罗福腾.牟平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26]吴继章.河北魏县方言与“着”有关的两个问题[J].语文研究,2006(1).

[27]吴继章.魏县方言中的“子”尾词[J].语文研究,2002(2).

[28]张晓静,陈泽平.河北武邑方言复数标记“们”[J].中国语文,2015(2).

[1]玛琳娜·吉布拉泽.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多视角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2]刘禀诚.现代汉语代词组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届硕士学位论文.

[3]田恒金,郑莉.湖北巴东话的名词后缀“娃儿”[J].燕赵学术,2014(春之卷).

[4]田恒金,陈静.湖北巴东话ABB型三音格固定语研究[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5(秋之卷).

[5]田恒金,曹庆改.湖北巴东话四音格固定语研究[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6(春之卷).

[1]刁晏斌.试论清末民初语言的研究[J].励耘学刊(语言卷),2008(2).

[2]Kubler,C.C.A Study of Europeanized Grammar in Modern Written Chinese[M]. Taipei:Student Book Co. 1985.

[1]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J].语言科学,2005(2).

[2]高增霞.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标记“回头”[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1).

[3]于国栋,吴亚欣.话语标记语的顺应性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4]李宗江,王慧兰.汉语新虚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孙薇.语气副词“可”的语用分析[J].语言研究,2002特刊.

[7]〔比〕耶夫·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M].钱冠连、霍永寿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Huang,C.-T.J.,Li,Y.-H.A. and Li,Y. The Syntax of Chines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2]Washio,R. When Causatives Mean Passive[J].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1993(2):45-90.

[3]Ting,J.A. Non-uniform Analysis of the Passive Construction in Mandarin Chinese[D]. University of Rochester,1995.

[4]Hashimoto,A.Y. Mandarin Syntactic Structure[J]. Unicorn,1971(8).

[5]冯胜利.“管约”理论与汉语的被动句[J].中国语言学论丛,1997(1).

[6]邓思颖.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J].中国语文,2004(4).

[7]何元建.现代汉语生成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熊仲儒.汉语被动句的句法结构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3).

[9]Wang,P. A Transformation Approach to Chinese BA and BEI[D]. University of Texas,1970.

[10]Huang,C.-T.J. Chinese Passiv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1999,29.

[11]Boeckx,C. Understanding Minimalist Syntax[M]. Oxford:Blackwell,2007.

[12]Pustejovsky,J. The Generative Lexicon[M]. 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5.

[13]Jackendoff,R. Semantics Structure[M]. 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0.

[14]Jackendoff,R. Foundations of Language:Brain,meaning,grammar,evolu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5]Sadock,J. The Modular Architecture of Grammar[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16]Dowty,D. Word Meaning and Montague Grammar[M]. Dordrecht:Reidel,1979.

[17]Rappaport Hovav,M. and Levin,B. What to do with theta-roles[A]. in Wilkins,W.(ed.) Semantics and the lexicon[C]. Dordrecht:Kluwer,1988.

[18]Hale,K. and Keyser,S.J. On the Complex Nature of Simple Predicators[A]. in Alsina,A. & Bresnan,J. & Sells,P. Complex Predicates[C]. 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1997.

[19]左思民.动词的动相分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1).

[20]刘亮.现代汉语轻动词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21]〔美〕Chomsky,N. The Minimalist Program[M]. 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5.

[1]占骁勇.清代志怪传奇小说集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徐瀓.俞曲园先生年谱//民国丛书(第三编)[M].苏州: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1940.

[4]张立旦.俞樾与通俗文艺[J].文史杂志.1989(2).

[5]苗壮.笔记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6]贾婀娜.论俞樾的小说创作与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王颖.俞樾及其《右台仙馆笔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谢超凡.游心与呈艺:晚清文化视阈下的俞樾及其文学著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清)俞樾.俞樾春在堂诗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10](清)俞樾.耳邮.申报馆丛书本[M].上海:申报馆,1878.

[11](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1]朱星.《金瓶梅》被窜伪的经过[J].社会科学战线,1979(4).

[2]魏子云.传世之《金瓶梅词话》非原作[J].古典文学,1984(13);《金瓶梅》馀穗[C].台北:里仁书局,2007.

[3]周双利.论《金瓶梅词话》中的证诗[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9(3).

[4]王汝涛.《金瓶梅》与兰陵笑笑生[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5]李洪政.《金瓶梅》与徐州[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6]黄吟珂.悖谬韩爱姐的本质探讨[J].求索,2012(8).

[7]杨国玉.钱尚濠《买愁集》编刊年代小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6(3).

[8](清)钱尚濠.买愁集[M].四库未收书辑刊(10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9](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清)宋长白.柳亭诗话[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2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11](清)高承勋.松筠阁钞异[M].笔记小说大观(四十编第4-5册).台北:新兴书局,1985.

[12]陈东有.《金瓶梅》诗词文化鉴析[M].成都:巴蜀书社,1994.

[13]白维国,卜键.金瓶梅词话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1995.

[14](清)谢旻等.江西通志[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3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5](明)杨荣.文敏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0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6](明)申时行等.大明会典[M].续修四库全书(第79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7](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曾晓渝.汉语水语复音形容词的历史比较研究[J].中国语文,1997(5).

[2]谢纪锋.汉语联绵词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1980(5).

[4]黄守鸿.从《诗经》看古代联绵词的成因及特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6).

[5]王卫峰.联绵词的词源探求[J].学术交流,2010(2).

[6]何九盈.上古音[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7]黄显铭.藏文联绵词浅谈[J].民族语文,1982(1).

[8]施向东,王用源.藏语联绵词构词研究[J].南开语言学刊,2009(2).

[9]俞敏.古汉语里的俚俗词源[A].俞敏语言学论文集[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0]冯蒸.古汉语同源联绵词试探——为纪念唐兰先生而作[J].宁夏大学学报,1987(1).

[11]白景实,张雁峰.也谈联绵词的范围[J].承德师专学报,1989(2).

[12]张亚芳,吴继刚.《汉语联绵词词典》指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5).

[1]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黄沛荣.古籍异文析论[J].汉学研究,1991(9/2);转引自苏杰.《三国志》异文研究 [M].济南:齐鲁书社,2006.

[3]真大成.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论考[D].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景盛轩.《大般涅槃经》异文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9.

[5]徐时仪.《朱子语类》词汇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6]王彤伟.南北朝前“饑、飢”的使用情况//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编.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三辑)[J].成都:巴蜀书社,2010.

[7]潘牧天.宋本《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清)梁章钜.退庵自订年谱//笔记小说大观(第19册)[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2](清)梁章钜.闽川闺秀诗话(第3卷)//续修四库全书(第170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清)梁章钜编.江田梁氏诗存//徐雁平、张剑主编.清代家集丛刊(第164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4](清)杨渼皋.榕风楼诗存(清光绪十年刻本)[M].国家图书馆藏.

[5](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第9册)[M].贺次君、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

[6](民国)新民县志·地理(第18卷)[M].民国十五年石印本.

[7](清)梁章钜.闽川闺秀诗话(第4卷)//续修四库全书(第170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丘琼荪.历代乐志律志校释(第2分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4](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晋)崔豹.古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8]王运熙.乐府诗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9]孙楷第.沧州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曹道衡.关于北朝乐府民歌[J].学习与思考,1982(1).

[11]孙尚勇.横吹曲考论[J].中国音乐学,2003(1).

[12](清)汤球辑.九家旧晋书辑本[M].杨朝明校补.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晋)挚虞.文章流别论[A].全晋文[C].中华书局,1958.

[6]王长华,许倩.汉《郊祀歌》与汉武帝时期的郊祀礼乐[J].文学评论,2007(1).

[7]龙文玲.论汉武帝《景星》及其文学史意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2).

[8]赵敏俐.两汉诗歌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9]赵敏俐.先秦两汉琴曲歌辞研究[J].文学遗产,2010(2).

[10](宋)郑樵.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1](汉)蔡邕.琴操[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李正春.汉代诗歌与汉代人心态探究[J].福建论坛,1997(3).

[13]钱锺书.管锥编[M].上海:三联书店,2001.

[14](晋)葛洪.西京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6]赵敏俐.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7](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8](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9](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0](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1](清)方东树.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1]〔日〕铃木虎雄.赋史大要[M].台北:正中书局,1967.

[2]李曰刚.辞赋流变史[M].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3]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徐坚等.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清)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

[7](宋)叶梦得.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8](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陈垣.史讳举例[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10]吴刚.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11]熊飞.张九龄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2](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3]邝健行.诗赋合论稿[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4]韩晖.隋及初盛唐赋风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彭红卫.唐代律赋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6]詹杭伦.唐代科举与试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17]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美〕马可·爱德蒙森.文学对抗哲学——从柏拉图到德里达[M].王柏华,马晓东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3]〔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美〕门罗·C﹒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M].高建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周宪.审美论回归之路[J].文艺研究,2016(1).

[7]转引自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英〕迈克尔·吉本斯等.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M].陈洪捷,沈文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英〕阿雷斯·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祁永芳.美国的当代文学研究与自然科学[J].文艺理论研究,2014(6).

[3]杜书瀛.“方法论”热——新时期文艺学的反思之一[J].文艺争鸣,1999(1).

[4]祁永芳.新时期文艺学研究与信息论方法[J].文艺理论研究,2012(3).

[5]刘再复.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近年来我国文学研究的若干发展动态[J].读书,1985(2-3).

[6]孙文宪.对更新文艺研究方法的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1).

[7]王振复.方法论,究竟有什么问题[J].求是学刊,2006(3).

[8]南帆.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J].文学评论,1985(4).

[9]钱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记扬州文艺学与方法论问题学术讨论会[J].文学评论,1985(4).

[10]金元浦.文艺学的问题意识与文化转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6).

[11]邢建昌.作为知识生产的文学理论[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秋之卷.

[12]〔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13]〔英〕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M].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14]林兴宅.文明的极地——诗与数学的统一[J].文学评论,1985(4).

[15]高尔泰.论美[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1]余秋雨.世界戏剧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2]Damrosch,David. What is World Literature.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Said,Edward W.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Vintage Books,1994.

[5]Apter,Emily. Against World Literature:On the Politics of Untranslatability. London & New York:Verso,2013.

[6]D’haen,Theo. “For ‘Global Literature’,Anglo-Phone”,Anglia 135(2017):1-16.

[7]Sanders,Jilie. Adaptation and Appropriation. London:Routledge,2006.

[8]〔挪〕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M].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9]袁振英.易卜生传[J].新青年,1918年4卷6号.

[10]袁振英.伯尔根的批评[J].泰东月刊,1928年2卷第4期.

[11]萧乾.易卜生的《培尔·金特》[J].外国文学,1981(4).

[12]徐晓钟.再认识易卜生[J].戏剧学习,1983 (3).

[13]Fischer-Lichte,Erika. “Theatre,Own and Foreign:the Intercultural Trend in Contemporary Theatre.” The Dramatic Touch of Difference:Theatre,Own and Foreign. Erika Fischer-Lichte,Josephine Riley,and Michael Gissenwehrer.Eds.Tubingen:Gunter Narr Verlag,1990.

[14]〔挪〕易卜生.易卜生戏剧集[M].潘家洵,萧乾,成时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15]Hutcheon,Linda. A Theory of Adaptation.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2006.

[16]Schechner,Richard. Environmental Theater:An Expanded New Edition. New York and London:Applause,1994,p.xlv.

[17]Fischner-Lichte,Erika.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Performanc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

[18]何成洲.培尔·金特与明星版话剧演出[J].艺术百家,2012 (2).

[1]Бродская Г.Ю. Вишневосадская эпопея:Алексеев-Станиславский,Чехов ид ругиев 2 томах.Т.2,Москва:Изд.Аграф,2000.

[2]Richard Peace. Chekhov:A Study of the Four Major Plays.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3.

[3]А.П.Чехова и О.Л.Книппер. Переписька А.П.Чехова и О.Л.Книппер в 2 томах.Т.1,Москва:Изд.Дом искусство,2004.

[4]Зингерман Б. Театр Чехова и его мировое значение. Москва:Изд.Рик Русанова,2001.

[5]Полоцкая Э.А. Вишнёвый сад:Жизнь во времени. Москва:Изд.Наука,2004.

[6]〔俄〕契诃夫.契诃夫戏剧集[M].焦菊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7]А.П.Чехов:PRO ET CONTRA. Санкт —Петербург:Изд.Русский Христианский гуманитарный институт,2002.

[8]〔苏〕С.Д.巴鲁哈蒂.契诃夫的戏剧艺术[M].贾植芳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7.

[9]Паперный З. 《Вопреки всем правилам…》:Пьесы и водевили Чехова. Москва:Изд.Искусство,1982.

[10]H.Peter Stowell. Literary Impressionism,James and Chekhov.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80.

[11]Шах-Азизова Т.К.. Чеховская провинция //Чеховские чтения в Ялте:Чехов и 20 век. Москва:Изд.Наследие,1997.

[12]龙飞,孔延庚.契诃夫传[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13]Елена Толстая. Поэтика раздражения. Москва:Изд.Россий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гуманитар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2002.

[14]Родина Г.И. Пьесы Чехова в немецкой критике 1900-х годов//Чеховские чтения в Ялте:Чехов и 20 Век. Москва:Изд.Наследие,1997.

[15]Шах-Азизова Т.К. Чехов и западно—еврапейская драма его времени. Москва:Изд.Наука,1966.

[16]Паперный З. Чайка А.П.Чехова. Москва:Изд.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1980.

[17]Костелянец Б. Чеховские катастрофы//Чехов и театральное искусство. Ленинград:Изд.Искусство,1985.

[18]〔英〕阿诺德·欣奇利夫.荒诞说——从存在主义到荒诞派[M].刘国彬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19]Паперный З.С.и Полоцкая Э.А. Чехов и миров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1),Москва:Изд.Наука,1997.

[20]Кременцов Л.П. 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20 века в 2 томах.Т.2,Москва:Изд.ACADEMiA,2003.

[21]黄晋凯主编.现代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2]Oates J.C. The edge of Impossibility Tragic Forms in Literature. Connecticut Greenwich,1973.

[23]Рольф-Дитер Клуге. О Смысле ожидания.//Чеховиана:Чехов и Франция. Москва:Изд.Наука,1992.

[24]曹禺.《日出》跋∥曹禺全集(第一卷)[M].天津: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

[25]余华.契诃夫的等待[J].读书,1998 (7).

[26]外国文艺编辑部编.荒诞派戏剧集[M].施咸荣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27]〔美〕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M].刘国彬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1]Harold Pinter. Harold Pinter:Plays Four. London:Faber and Faber Limited,1996.

[2]〔法〕拉康.拉康选集[M].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3]吴琼.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Dylon Evans. 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6.

[5]Elizabeth Sakellaridou. Pinter’s Female Portraits: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Plays of Harold Pinter. Mecmillan Press,1988.

[6]〔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7]许红妹.魔镜的启示: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哲学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8]Jacques Lacan. The Seminar of Jacques Lacan:Book I,Freud’s Paper on Technique,1958-1954. ed. Jacques-Alain Miller,trans. John Forrest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1]曾艳兵.追忆年华似水[J].青岛文学,2012(2).

[2]〔美〕C.S.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M].陈维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曾艳兵.萨特:敢于说“不”的思想家[J].世界文化,2010(1).

[4]叶廷芳.卡夫卡全集(第9卷)[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5]柳鸣九.新小说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6]曾艳兵.业余作家卡夫卡的启示[J].中国图书评论,2010(9).

[7]曾艳兵.卡住了吗?——卡夫卡论[J].湘潭大学学报,1993(2).

[8]曾艳兵.卡夫卡的眼睛·序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9]曾艳兵.新中国60年卡夫卡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2(4).

[10]谢真.跨界学者叶廷芳[J].党员干部之友,2014(12).

[11]宋德发.《卡夫卡研究》的三重品格[J].东方论坛,2012(2).

[12]王志耕.研究生培养的三个层面[J].高教探索,2012(3).

[13]〔美〕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干永昌等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5.

[14]Ernst Pawel,The Nightmare of Reason:A life of Franz Kafka. New York,1984.

[15]曾艳兵.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化[J].文艺研究,2002(4).

[16]曾艳兵.《耗子王国》的歌手——论卡夫卡与犹太文化的关系[J].外国文学评论,2003(1).

[17]曾艳兵.比较文学的立场问题——以荣格与卫礼贤的立场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

[18]曾艳兵.哲学家小路[N].中华读书报,2017-2-15(19).

[19]曾艳兵.卡夫卡与后现代写作[J].山东社会科学,2011(4).

[20]杨慧林.西方文论概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1]曾艳兵.我的作家梦[J].青岛文学,2007(11).

[22]曾艳兵.卡夫卡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3]曾艳兵.歌德与卡夫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

[24]曾艳兵.卡夫卡与机器时代——《在流放地》解析[J].国外文学,2012(3).

[25]曾艳兵.卡夫卡与中国文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6]方爱武.生存与死亡的寓言诉指——余华与卡夫卡的比较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6(3).

[27]徐新建.表述问题:文学人类学的起点和核心——为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五届年会而作[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1).

[28]曾艳兵.从“卡夫卡在中国”到“中国的卡夫卡”——“卡夫卡与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N].中国文化报,2016-11-22(3).

[1]吴秀华.清杂剧传奇九种[C].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17.

[2](明)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孙书磊.曲史观:中国古典史剧文人创作的中心话语[J].求是学刊,2002(4).

[4]刘晓丽.《芝龛记》及其版本[J].四川图书馆学报,1986(4).

[5](清)蒋瑞藻.小说考证[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

[6](清)李渔.闲情偶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7]颜伟.明清山东杂剧传奇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

[8]伍光辉.清代湖南杂剧传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届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