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7

欧洲经货联盟的危机与改革图书

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 between Crisis and Reform

SSAPID:101-6338-5629-38
ISBN:978-7-5097-9116-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欧元和欧洲经货联盟是欧洲一体化迄今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本书站在历史的角度较为详细地回顾了欧洲经货联盟的发展沿革,系统分析了欧洲经货联盟的非对称制度设计--“货币统一与经济分散”这一制度性缺陷以及在欧债危机过程中所进行的经济治理改革,有助于读者以更全面的视角来认识欧洲经货联盟的发展及未来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走向。

相关信息

丛书名:欧洲研究丛书·研究系列
作 者: 熊厚
编 辑:刘娟;李丽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5 世界政治

 《欧洲研究丛书》学术委员会

 序

 序言

 第一章 欧洲经货联盟的发展沿革

  第一节 欧洲经货联盟建设历程

   一 “欧洲经货联盟”概念的提出与《罗马条约》

   二 海牙欧共体首脑峰会、《沃纳报告》与蛇形浮动汇率机制

   三 欧洲货币体系

   四 重启欧洲经货联盟议题的《德洛尔报告》

   五 导向欧洲经货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第二节 欧洲经货联盟建设的纵向比较

   一 从协调的主体看,超国家机构欧洲中央银行逐渐取代了各成员国及其职能机构对货币政策的决策权

   二 从协调的程度看,欧洲货币政策协调的范围逐渐扩大,层次逐渐深化

   三 从协调的机制看,欧洲货币政策协调的程序日益完善

   四 从协调的效果看,欧洲货币政策协调的作用日益显著

  第三节 欧洲经货联盟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 只有更高层次的货币一体化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欧洲经济一体化要求

   二 欧盟需要以欧元来提高其在国际金融体系的地位

   三 欧洲政治一体化有力地推动了货币一体化

   四 欧盟货币政策协调的“路径依赖”对其发展方向的锁定作用

 第二章 欧洲经货联盟的非对称制度设计:货币统一与经济分散

  第一节 二元运行并存——欧盟货币政策协调的机制

   一 欧盟货币政策领域的核心机构——欧洲中央银行

    (一)较强的独立性——欧洲中央银行制度设计的突出特征

    (二)欧洲中央银行及欧元区体系的主要职责

    (三)欧洲中央银行的决策机构

    (四)欧洲中央银行与欧盟其他机构的协调

   二 欧元区的单一货币政策

    (一)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策略

    (二)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2.备用便利

     3.准备金制度

    (三)泛欧自动实时结算支付系统(Trans-European Automated Real-time Gross settlement Express Transfer)

   三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与汇率机制Ⅱ

   四 欧洲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第二节 欧洲经货联盟货币一体化的特征

   一 规则式协调

   二 渐进式协调

   三 超国家机构的协调

 第三章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欧洲经货联盟的经济运行

  第一节 欧洲经货联盟宏观经济增长状况

   一 稳定了区内价格水平

   二 显著降低了区内利率

   三 刺激了贸易的增长

   四 提高了资本的流动性

   五 促进了金融市场一体化

   六 维持了一定的经济周期同步水平

   七 表面上缩小了区内发展差距

  第二节 欧洲经货联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 欧洲经货联盟成为左右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 欧元的出现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

   三 欧元作为仅次于美元的国际强币被国际市场广泛接受

  第三节 欧洲经货联盟非对称制度设计面临的制约

   一 欧洲中央银行统一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的矛盾

   二 欧盟分散的社会保障政策与统一的货币政策的矛盾

   三 保证欧元坚挺的货币政策与欧洲经济增长缓慢的矛盾

   四 统一货币政策与各成员国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矛盾

   五 货币金融一体化与分散的金融监管的矛盾

 第四章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冲击下的欧洲经货联盟

  第一节 欧债危机的演变

   一 欧债危机爆发的背景

    (一)欧元区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积累了严重的财政问题

     1.欧元区提高财政收入水平以改善财政状况的空间十分有限

     2.欧元区财政支出大量用于国内社会福利支出,不易削减

     3.人口老化给欧元区财政问题带来长期影响

    (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得欧元区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

   二 欧债危机的发展阶段

    (一)希腊主权债务危机造成希腊政府债券的收益率迅速上升,开始了欧洲公债市场的动荡(2009年10月—2010年3月)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使欧洲边缘国家和核心国家的国债收益率出现两极分化(2010年3月—2010年10月)

    (三)爱尔兰和葡萄牙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严重干扰了欧洲公债市场的正常运行(2010年10月—2011年4月)

    (四)在希腊二次救助和美国债务问题的双重影响下,欧洲公债市场剧烈震荡(2011年4月—2011年9月)

    (五)在欧洲中央银行的大力干预下,欧洲公债市场动荡程度在极度动荡后被强制压低(2011年9月—2012年秋)

  第二节 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

   一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在欧洲边缘国家的原因

    (一)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不合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演变为财政危机

    (二)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借入了大量的外债,使其易受外部资本波动的冲击

    (三)欧元区存在制度设计缺陷: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不匹配

    (四)希腊、意大利和葡萄牙财政收支存在很大问题

   二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扩散的原因

    (一)欧元区及其成员国的危机应对措施使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扩大

    (二)市场投机加剧了主权债务危机

    (三)欧洲银行业的不稳定干扰了欧洲主权债务市场

    (四)以美国为代表的外部主权债券市场的混乱也影响到欧洲主权债券市场

  第三节 欧债危机对欧洲经货联盟的影响及危机管理机制构建

   一 欧债危机对欧洲经货联盟的影响

    (一)欧债危机使欧洲发展模式进一步向社会市场经济模式靠拢

    (二)欧债危机使欧洲过高的社会福利制度面临重大调整

    (三)长期来看,欧债危机有助于欧洲一体化向前推进,加深财政统一程度

   二 欧洲创设的欧盟层面的危机应对机制

    (一)逐步建立欧洲稳定机制(European Stabilization Mechanism)

    (二)通过欧央行向欧元区层面提供流动性支持

   三 成员国层面的紧缩改革

 第五章 欧洲经货联盟的经济治理改革

  第一节 欧洲经货联盟的改革路线图

   一 第一阶段

   二 第二阶段

   三 第三阶段

  第二节 欧洲经货联盟的改革原则

   一 制度化的一体化原则保证了改革的稳定性

   二 多边主义磋商原则保留了改革弹性

   三 双速原则强化了改革动力

   四 辅助性原则划分了改革权责

  第三节 危机以来欧洲经货联盟的改革举措

   一 提出十年发展规划的《欧洲2020战略》

   二 确保欧洲经济治理程序化进行的欧洲学期

   三 覆盖财政政策和宏观经济失衡的六项法案

    1.改革了《稳定与增长公约》的预防机制

    2.加强了《稳定与增长公约》的纠正条款

    3.实施更加有效的欧元区预算监管

    4.提出对成员国预算框架的新要求

    5.引入预防和纠正宏观经济不平衡的新规则

    6.创新纠正欧元区过度宏观经济不平衡的强制手段

   四 提高预算监管频次的两部法案

    1.监管和评估预算计划草案共同规则和确保欧元区成员国过度赤字纠正的条例

    2.加强欧元区遭受严重困难的成员国经济与预算监管条例

   五 持续推进的银行联盟

   六 深化财政协调的财政契约

  第四节 改革与欧洲经货联盟的未来

   一 欧洲经货联盟不改革或者改革不力会怎样

   二 影响欧洲经货联盟改革的重要因素

    (一)欧洲经货联盟改革的利益驱动

     1.政治因素是推进欧洲经货联盟建设与改革的重要但不稳定的因素

     2.经济利益是欧洲经货联盟改革的现实而有力的推动因素

   三 欧洲经货联盟改革方式和举措的差异性长期存在

    (一)超国家方式

    (二)政府间协商方式

    (三)共同决策方式

    (四)开放式协调方式

   四 要以长期的眼光审视欧洲经货联盟的改革和欧洲的未来

欧元和欧洲经货联盟是欧洲一体化迄今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鉴于欧洲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的重要影响,欧元和欧洲经货联盟的发展自然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欧洲一体化发展屡遭磨难,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其冲击尤其巨大,使得人们对欧元和欧洲经货联盟未来发展的看法分歧巨大。为此,本书站在历史的角度较为详细地回顾了欧洲经货联盟的发展沿革,系统分析了欧洲经货联盟的非对称制度设计--“货币统一与经济分散”这一制度性缺陷以及在欧债危机过程中所进行的经济治理改革,有助于读者以更全面的视角来认识欧洲经货联盟的发展及未来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走向。

[1]Alesina,A. and Grilli,V.,“On the Feasibility of a One-or Multi-Speed European Monetary Union,” NBER Working Paper,No.4530,1993.

[2]Baek,Seung-Gwan and Song,Chi-Yong,“Is Currency Union a Feasible Option in East Asia?” in Han Gwang Choo and Yunjong Wang,eds.,Currency Union in East Asia,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2002,pp107-145.

[3]Baldwin,“The Euro’s Trade Effects,” ECB Working Paper Series,No.594,March,2006.

[4]Bayoumi,T.,and B.Eichengreen,“One Money or Many?Analyzing the Prospects for Monetary Unification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 Princeto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No.76,1994.

[5]Bayoumi,T. and Eichengreen,“Ever Closer to Heaven?:An Optimum-currency-area Index for European Countries,” in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41,1997.

[6]Bayoumi,T.,and P.R.Masson,“Fiscal Flow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Lessons for Monetary Union in Europe,”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39,1995,pp.253-274.

[7]Berg,A. & Borenstein,E.,“Full Dollarizaton:The Pros and Cons,” IMF Economic Issues,No.24,2000.

[8]Buti,M.,and A.Sapir,eds.,Economic Policy in EMU,Oxford:Clarendon Press,1998.

[9]Buiter,“Optimal Currency Areas:Why does the exchange rate regime matter?,” CEPR Discussion Paper,No.2366,2000.

[10]Cohen,B.,“Optimum Currency Area Theory:Bring the Market Back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inance:New Frontiers for Research,Essays in Honor of P.B.Kenen/B.Cohen,eds.,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1]Choi,Changkyu,“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an East Asian Currency Union,” in Han Gwang Choo and Yunjong Wang,eds.,Currency Union in East Asia,2002,pp.81-105.

[12]De Grauwe,P. and W.Vanhaverbeke,“Is Europe an optimum currency area evidence,” from Regional CEPR Discussion Paper,No.555,1991.

[13]K.Dowd and D.Greenaway,“Network externalities and switching costs,” Economic Journal,September 1993.

[14]Eichgreen,B.,“One Money for Europe?Lessons of the U.S.Currency Union,” Economic Policy,Vol.10,Apri,pp.1-75.

[15]Eichengreen,B.,“Europe Monetary Unification:A Tourd’Horizon,”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Vol.14,pp.24-40.

[16]Eijffinger,S.C.W.,Foreign Exchange Intervention:Objectives and Effectives,Cheltenha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

[17]Emerson,M.,D.Gros,A.Itanlianer,J.Pisani-Ferry,and H.Reichenbach,One Market,One Mone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Francesco Paolo Mongelli and Juan Luris Vega,“What effects is EMU having on the Euro Area and its member countries?”,ECB Working Paper Series No.599,March 2006.

[19]Frankel,J.,“No Single Currency Regime Is Right for All Countries or at All Time,” NBER Working Paper,No.7338,1995.

[20]Frankel,Jeffery A.,and Andrew K.Rose,“The Endogeneity of the Optimum Currency Area Criteria”,Economic Journal,Vol.108,1998.

[21]Fratianni,M.,and J.von Hagen,The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and European Monetary Union,Boulder:Colo Westview,1992.

[22]Friedman,M.,“The Case for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in M.Friedman,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3]Giavazzi,F. & Giovannini,A.,Limiting Exchange Rate Flexibility:The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MIT Press.

[24]Hefeker,C.,“Monetary Policy in a Union of 27:Enlargement and Reform Options,” Intereconomics,Vol.37(6),pp.315-320.

[25]Ingram,J.C.,“Comment:the currency area problem,” in Mundell,Alexander & Swoboda eds,Monetary Problem of the Intenational Econom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

[26]Kenen,P.,“The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An Eclectic View,” in R.Mundell and A.Swoboda eds.,Monetary Problems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

[27]Kenen,P.,Economy and Monetary Union in Europ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28]Klimenko,“Economic Theory of Regionalism and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gration,” Papers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egionalism and Globalizationism,Nankai University,July 15th-28th,1998.

[29]Krugman,P.,“Trigger Strategies and Price Dynamics in Equity and Foreign Exchange Markets,” NBER Working Paper,No.2459,1987.

[30]Krugman,P.,“Differences in Income Elasticities and Trends in Real Exchange Rat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33,pp.1031-1047,1989.

[31]Krugman,P.,“Policy Problems of a Monetary Union,” in P.De Grauwe and L.papademos,eds.,The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in the 1990s,London:Longman,1990.

[32]Masson,J. & Mauro,P.,“Exchange Rate Regim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Global Context and Individual Choices,”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change Rate Regimes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cs,Tokyo,Dec.17th-18th,1999.

[33]Micco,A.,Ordonez,G.,and Stein,E.,“The Currency Union Effect on Trade:Early Evidence on Trade,” Torthcoming in Euronomic Policy,London:CEPR,2003.

[34]Mickinnon,R.,“Optimum Currency Area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3:717-725.

[35]Mundell,R.,“A Theory of Optimal Currency Area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1:657-675.

[36]Mundell,Robert,“Currency Areas,Exchange Rate Systems and InternationalMonetary Reform,” Paper delivered at Universidad del CEMA,Buenos Aires,Argentina,on April 2000.

[37]OECD,Economic Outlook,Paris:OECD,1990.

[38]Rose,Andrew K.,“One Money,One Market: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Common Currencies on Trade,” Economic Policy,30:9-45,2000.

[39]Tower,E. & Willet,T.,“The Concept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and the Choice Between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in Halm,eds.,Approaches to Greater Flexibility of Exchange Rate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0.

[40]Williamson,J.,Estimating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Washington,DC: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4.

[41]Wilson,J.D.,“Theories of Tax Competition,” National Tax Journal,20:269-304.

[42]保罗·德·格芬威等:《货币联盟经济学》,汪洋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3]塞尔维斯特尔·C.W.艾芬格、雅各布·德·汉:《欧洲货币与财政政策》,向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4]周弘:《认识变化中的欧洲》,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集刊第6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8月。

[45]约翰·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46]A.M.阿格拉:《欧洲共同体经济学》,戴炳然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47]裘元伦等:《欧元生成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8]裘元伦等:《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9]王广谦:《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述评》,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0]李天德:《欧盟区域政策及其效应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51]成新轩:《欧盟经济政策协调制度的变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2]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第4版),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3]张亦春:《金融市场学》,海闻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4]吴志成:《治理创新——欧洲治理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55]李富有:《区域货币合作:理论、实践与亚洲的选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6]柯武刚、史曼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

[57]约翰·鲁杰:《多边主义》,苏长和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10~15页。

[58]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发展报告2003~2004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9]李天德、吴展:《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二元性矛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第89~92页。

[60]李天德、曾忠东:《欧元启动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西南金融》1999年第4期,第7~9页。

[61]熊厚:《主权债务危机下的欧洲财政改革》,《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5期。

[62]沃纳·伊伯特(Werner Ebert):《欧洲经济财政政策协调、“退出”战略及德国的作用》,熊厚译,《欧洲研究》2010年第4期。

[63]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课题组:《希腊债务危机的由来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欧洲研究》2010年第2期。

[64]叶斌:《欧债危机下欧盟经济治理与财政一体化的立法进展》,《欧洲研究》2013年第3期。

[65]申皓、周茂荣:《试析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战略》,《世界经济》2000年第8期,第72~76页。

[66]黄梅波:《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能性分析》,《世界经济》2001年第10期,第41~46页。

[67]陆兴:《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体系分析》,《世界经济》2002年第10期,第60~63页。

[68]成新轩:《欧盟财政政策协调分析》,《世界经济》2003年第5期,第42~46页。

[69]金雪军、王安安:《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理论与对策》,《金融研究》1999年第7期,第60~63页。

[70]徐明棋:《最优货币区理论:能否解释东亚货币合作?》,《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10期,第63~69页。

[71]庄起善:《中东欧五国金融结构分析——兼论加入欧盟对他们的机遇和挑战》,《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11期,第49~53页。

[72]姜波克、罗得志:《最优货币区理论综述兼论欧元、亚元问题》,《世界经济文汇》2002年第1期。

[73]虞伟荣、胡海鸥:《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低效的经济学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1期,第62~65页。

[74]刘春晖、蹇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随机模型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第5~13页。

[75]陈雨露、边卫红:《货币同盟理论:最优货币区衡量标准的进展》,《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第2期,第4~12页。

[76]郭洪俊:《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国际金融研究》1998年第8期,第13~18页。

[77]赵勇:《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1期,第51~55页。

[78]丁欣:《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5期,第30~36页。

[79]刘海龙、金桩:《非对称冲击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博弈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80]成新轩:《关于欧洲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分析》,《欧洲》2001年第3期,第91~95页。

[81]成新轩:《欧盟经济政策协调递进的制度分析》,《南开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1期,第113~118页。

[82]周茂荣:《试析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第765~769页。

[83]赵智勇:《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国际传导机制》,《城市金融论坛》1998年第9期,第2~9页。

[84]范军:《论欧盟地区政策的改革》,《学术月刊》2002年第3期,第59~66、112页。

[85]钟子明:《论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的合作与冲突——央行是否应执行银行监管职能》,《重庆金融》2003年第1期,第12~18页。

[86]杜莉、于辉:《欧洲中央银行统一货币政策的内外制约与协调改进》,《经济纵横》2004年第1期,第53~55页。

[87]付丽:《欧元体系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性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88~92页。

[88]陈志昂:《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地位、政策和运行》,《欧洲》1998年第4期,第85~91页。

[89]马德功:《汇率目标区理论回顾与展望》,《生产力研究》2003年第6期,第287~289页。

[90]孙洁:《汇率目标区理论的演进》,《国际金融研究》1997年第6期,第29~32页。

[91]衣维明:《汇率目标区模型及实证分析》,《世界经济》1998年第1期,第51~55、59页。

[92]薛金华:《浅谈欧洲货币一体化》,《国际观察》1993年第1期,第27~29页。

[93]徐进前:《试析欧洲货币体系之危机》,《金融科学》1993年第2期,第52~55页。

[94]吴志成、潘超:《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治理的转型:实际根据、理论模式与功能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6期。

[95]胡勇、陈亚温:《欧盟东扩后欧洲汇率机制Ⅱ面临的挑战及其影响》,《欧洲研究》2004年第6期。

[96]华民、余换军、孙伊然、陆志明:《从欧元看货币一体化的发展前景》,《世界经济》2005年第5期,第3~11页。

[97]关信平、黄晓燕:《欧盟社会保障一体化:必要性及条件分析》,《欧洲》1999年第4期。

[98]苑涛:《欧洲国家产业内贸易分析》,《欧洲研究》2003年第5期。

[99]哈拉德、尼茨:《欧元区扩大前景》,《欧洲研究》2005年第5期,第94~112页。

[100]张浚:《从亚欧会议进程看发展国际关系的“欧洲模式”》,《欧洲研究》2006年第1期,第5~7页。

[101]王鹏:《评欧洲共同体的辅助性原则》,《欧洲》1993年第2期,第21页。

[102]何慧刚:《析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必然性及前景》,《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6期。

[103]张季风:《20世纪90年代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与特点》,《日本学刊》2001年第3期,第36页。

[104]何帆、覃东海:《东亚建立货币联盟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世界经济》2005年第1期。

[105]张延良:《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能模式评析》,《经济论坛》2006年第17期。

[106]何慧刚:《东亚货币合作中汇率稳定机制的构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3期。

[107]何慧刚:《论东亚固定汇率区的构建:方案及其评述》,《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