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38

舆论引导论图书

Theory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SSAPID:101-6322-7792-77
ISBN:978-7-5097-7904-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视角切入,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量化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系统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舆论引导的内涵本质、理论依据、要素构成、运行机制、载体方法、能力提升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探索。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刘春波
编 辑:单远举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导论

  一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成果数据概况

    2.国内研究论题分布

     (1)关于“舆论”的本质研究

     (2)关于舆论引导的发生研究

     (3)关于舆论引导的目的和功能研究

     (4)关于舆论引导的方法途径研究

    3.对国内相关研究的简要评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成果概况

    2.国外研究论题分布

     (1)关于舆论的本质研究

     (2)关于舆论引导的发生研究

     (3)关于舆论引导目的和功能研究

     (4)关于舆论引导的方法和途径研究

    3.对国外相关研究的简要评述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舆论引导的内涵本质

  第一节 舆论引导的内涵

   一 舆论的内涵

    (一)舆论概念的历史考察

    (二)舆论概念的现代诠释

    (三)舆论的内涵

   二 舆论引导的内涵

    (一)舆论引导概念的确立

    (二)相关概念解析

    (三)舆论引导的内涵

  第二节 舆论引导的本质

   一 舆论引导的本质规定

   二 舆论引导本质的层次

  第三节 舆论引导的特征

   一 导向性

   二 调控性

   三 互动性

   四 艺术性

 第二章 舆论引导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舆论引导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舆论引导思想

    (一)关于舆论历史性的思想

    (二)关于现代舆论自发性的思想

    (三)对资产阶级操纵舆论的批判

    (四)主张无产阶级运用报刊影响舆论的思想

   二 列宁关于党报的舆论引导理论

    (一)列宁关于党报的党性原则理论

    (二)列宁的灌输理论

    (三)列宁关于党报的榜样引导理论

   三 中国共产党人的舆论引导理论

    (一)毛泽东的“制造舆论”理论

    (二)邓小平的“舆论宣传”理论

    (三)江泽民的“舆论导向”理论

    (四)胡锦涛的“舆论引导”理论

  第二节 舆论引导的理论借鉴

   一 传播学的传播效果理论

   二 舆论学的民意调查理论

   三 政治学的舆论管理理论

 第三章 舆论引导的现实境遇

  第一节 舆论引导的现实困境

   一 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冲突

   二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博弈

   三 及时性与长远性的困惑

   四 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矛盾

   五 现实性与虚拟性的交织

  第二节 舆论引导的现实机遇

   一 正确导向的坚持

   二 引导能力的提升

   三 引导方法的丰富

   四 引导渠道的拓展

   五 引导视野的拓宽

 第四章 舆论引导的要素构成

  第一节 舆情分析

   一 及时把握舆情

   二 准确分析舆情

  第二节 议题设置

   一 主动选择议题

   二 合理设置议题

  第三节 传播策划

   一 策划传播路径

   二 把握引导方向

   三 顺势调整议题

  第四节 议题接受

   一 接受的深度

   二 接受的宽度

 第五章 舆论引导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健全领导机制

   一 掌握舆论工作领导权

   二 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

   三 统一把关的价值标准

   四 健全引导的决策程序

  第二节 完善监测机制

   一 建立舆情监测制度

   二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

   三 全面监测舆情分布

  第三节 加强预警机制

   一 设定舆情预警等级

   二 发现焦点舆论事件

   三 及时化解社会问题

   四 实施舆论引导方案

  第四节 构建反馈机制

   一 构建效果评价指标

   二 反馈方案实施效果

   三 调整舆论引导过程

  第五节 明确问责机制

   一 强化引导“失语”问责

   二 规范引导“失实”问责

   三 加强引导“失度”问责

 第六章 舆论引导的载体与方法

  第一节 舆论引导的载体

   一 大众传媒

    (一)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类载体

    (二)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类载体

   二 新兴媒体

    (一)门户网站、新闻跟帖等网络媒体

    (二)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自媒体

   三 社会活动

    (一)会议活动

    (二)群众活动

    (三)文化活动

   四 口头语言

    (一)民谣

    (二)网络流行语

  第二节 舆论引导的方法

   一 权威信息引导法

   二 政府形象引导法

   三 政策解读引导法

   四 情绪疏导引导法

   五 文化感染引导法

 第七章 舆论引导的能力提升

  第一节 舆论领导者的能力提升

   一 利益矛盾化解能力的提升

   二 主动设置议题能力的提升

   三 意见交流互动能力的提升

   四 驾驭新兴媒体能力的提升

   五 吸纳转化民意能力的提升

  第二节 舆论从业者的能力提升

   一 信息双向传递能力的提升

   二 议题评价引导能力的提升

   三 壮大主流舆论能力的提升

  第三节 舆论接受者的能力提升

   一 参与能力的提升

   二 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 接受能力的提升

 摘要

舆论引导,既是多个学科都要涉足的论题,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议题。因此,立足当今中国社会背景来研究舆论引导,不仅具有推进舆论引导研究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论意义,也具有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实践意义。本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视角切入,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量化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系统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舆论引导的内涵本质、理论依据、要素构成、运行机制、载体方法、能力提升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探索。舆论引导的内涵本质,主要是回答什么是舆论引导这个基本问题。在对舆论、舆论引导相关概念及其内涵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舆论是公众针对现实社会或社会问题大体一致的意见、情绪和行为意向,反映了公众的利益诉求、信念、情感、价值观。而舆论引导则是一定政党、组织、群体、个人针对特定社会舆情,依据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设置议题,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公共利益共识、社会信念、社会情感和社会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调控性、互动性和艺术性特征。舆论引导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包括马克思主义者和西方相关学科的理论探索成果。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是舆论引导的提出者,也是舆论引导的忠实探索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舆论引导思想,列宁关于党报的舆论引导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舆论引导理论,是舆论引导研究的指导思想。西方大众传播学的传播效果理论、舆论学的民意调查理论、政治学的舆论管理理论,不仅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引导舆论,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舆论引导的现实境遇,主要是把握舆论引导面临的现实困境,并从中找到促进舆论引导发展的现实机遇。结合当今实际来看,舆论引导面临着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冲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博弈、及时性与长远性的困惑、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矛盾以及现实性与虚拟性的交织等现实困境。但是这些现实困境中却孕育着坚持正确导向、提升引导能力、丰富引导方法、拓展引导渠道和拓宽引导视野的现实机遇。舆论引导的要素构成,主要是舆论引导主体、对象、内容、渠道、效果所组合而成的要素结构。参照传播学要素构成研究范式,笔者认为舆论引导的要素构成主要是:舆情分析、议题设置、传播策划和议题接受。其中舆情分析包括及时把握舆情和准确分析舆情;议题设置包括主动选择问题和合理设置议题;传播策划包括策划传播路径、把握引导方向和顺势调整议题;议题接受包括接受深度和接受宽度。舆论引导的运行机制,是对舆论引导各要素构成在动态运行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规律的揭示和反映。这就要求舆论引导必须掌握舆论工作领导权、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统一信息把关价值标准、健全引导方案决策程序以健全舆论引导的领导机制;通过建立舆情监测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全面监测舆情分布以完善舆论引导的监测机制;通过设定舆情预警等级、发现焦点舆论事件、及时化解社会问题、实施舆论引导方案来加强舆论引导的预警机制;通过构建效果评价指标、反馈方案实施效果、调整舆论引导过程来构建舆论引导的反馈机制;此外,舆论引导还要通过强化“失语”问责、规范“失实”问责、加强“失度”问责来明确舆论引导的问责机制。舆论引导的载体,主要包括大众传媒、新兴媒体、社会活动和口头语言这四种类型。其中,舆论引导的大众传媒载体主要由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类载体和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类载体构成;舆论引导的新兴媒体载体主要由门户网站、新闻跟帖等网络媒体和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自媒体构成;舆论引导的社会活动载体主要是会议活动、群众活动和文化活动;而舆论引导的口头语言载体主要是民谣和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流行语。与之相适应,舆论引导的方法主要包括权威信息引导法、政策解读引导法、情绪疏导引导法、政府形象引导法和文化感染引导法。舆论引导的能力提升,涉及舆论领导者、从业者和接受者三个方面的能力提升问题。其中,舆论领导者的能力提升主要是提升其利益矛盾化解能力、主动设置议题能力、意见交流互动能力、驾驭新兴媒体能力和吸纳转化民意能力;舆论从业者的能力提升主要是提升其信息双向传递能力、议题评价引导能力和壮大主流舆论能力;而舆论接受者的能力提升主要是提升其参与能力、表达能力和接受能力。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11卷,人民出版社,196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16卷,人民出版社,1964。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9、34卷,人民出版社,1972。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3。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2。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50卷,人民出版社,1985。

16.《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

17.《列宁全集》第5、6、8卷,人民出版社,1986。

18.《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

19.《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

20.《列宁全集》第32、34卷,人民出版社,1985。

21.《列宁全集》第37、42卷,人民出版社,1986。

22.《毛泽东选集》第1、3、4卷,人民出版社,1991。

23.《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

24.《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

25.《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5。

2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7.《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

2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29.《邓小平论新闻宣传》,新华出版社,1998。

30.《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

3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86。

3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6~1999。

3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2001~2003。

3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7。

35.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

36.《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话摘要》,《思想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37.《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12月8日。

38.《胡锦涛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代表座谈会并发表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1月23日。

39.李长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党建》2003年第2期。

40.李长春:《从“三贴近”入手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求是》2003年第10期。

41.刘云山:《宣传思想工作要积极营造和谐舆论环境》,《人民日报》2005年6月30日。

4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43.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

4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

4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

46.《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4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48.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2。

49.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0.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1.骆郁廷:《精神动力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09、2010、2011),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010、2011。

54.佘双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5.倪素香:《制度伦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56.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7.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58.刘建明:《基础舆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59.刘建明:《舆论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0.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华夏出版社,2002。

61.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舆论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62.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运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63.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0》,人民出版社,2010。

64.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1》,人民出版社,2011。

65.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人民出版社,2012。

66.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67.陈力丹:《舆论——感受周围的精神世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68.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9.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0.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新华出版社,2003。

7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72.张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73.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74.孟小平:《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

75.陈富清:《江泽民舆论导向思想研究》,新华出版社,2003。

76.张学红:《舆论传播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7.徐向红:《现代舆论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

78.秦志希、饶德江:《舆论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79.程世寿:《公共舆论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80.许静:《舆论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1.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著《舆论引导艺术》,新华出版社,1998。

82.何富麟:《舆论导向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83.廖永亮:《舆论调控学:引导舆论与舆论引导的艺术》,新华出版社,2003。

84.毕一鸣、骆正林:《社会舆论与媒介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85.吴顺长、张风:《民意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86.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8.胡钰:《新闻与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89.项德生:《舆论与信息》,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90.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1.叶皓:《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92.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9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94.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5.〔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96.〔美〕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张洁、田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7.〔美〕罗纳德·斯蒂尔:《李普曼传》,于宾等译,新华出版社,1982。

98.〔美〕赫尔曼、乔姆斯基:《制造共识: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邵红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9.〔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0.〔美〕普赖斯:《传播概念·Public Opinion》,邵志择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01.〔美〕迪林、罗杰斯:《传播概念·Agenda-Setting》,倪建平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02.〔美〕赫伯特·席勒:《思想管理者》,王怡红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6。

103.〔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04.〔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05.〔美〕沃纳·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译,华夏出版社,2000。

106.〔美〕D.B.杜鲁门:《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07.〔美〕理斯曼:《孤独的人群》,刘翔平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108.〔美〕本·巴格迪坎:《传播媒介的垄断——一个触目惊心的报告:五十家大公司怎样控制美国的所见所闻》,林珊等译,新华出版社,1986。

109.〔美〕托马斯·戴伊:《谁掌管美国——卡特年代》,梅士、王殿宸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

110.〔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彭勃等译,华夏出版社,2004。

111.〔美〕麦克布赖德:《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第二编译室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

112.〔美〕赫伯特·席勒:《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刘晓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113.〔美〕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著《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1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114.〔美〕艾英戈、金德:《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刘海龙译,新华出版社,2004。

115.〔美〕尼尔·波斯曼:《童年的消逝》,萧昭君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4。

116.〔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117.〔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8.〔加〕哈罗德·伊尼斯:《帝国与传播》,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9.〔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120.〔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21.〔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

122.〔英〕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卷),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3。

123.〔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译,译林出版社,2005。

124.〔德〕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徐慧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25.〔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城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

126.〔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

127.〔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

128.〔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6。

129.〔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30.〔法〕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许列民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3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

132.冯刚:《关于做好高校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5期。

133.王娟、骆郁廷:《论新形势下我国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11期。

134.骆郁廷、魏强:《文化发展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135.沈壮海:《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初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12期。

136.沈壮海:《解开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维之结》,《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21期。

137.佘双好:《文化发展与国民心态的塑造》,《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3期。

138.佘双好:《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7期。

139.佘双好、倪愫襄:《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10期。

140.倪愫襄:《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方法的国外借鉴》,《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20期。

141.倪愫襄:《论制度伦理的功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42.熊建生、张振华:《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的结构形态》,《江汉论坛》2010年第7期。

143.项久雨:《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之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44.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价值的三个维度》,《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45.蒋旭东:《加强研究,明辨理论是非,进一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0期。

146.中央党校“省部班”党建调研组:《领导干部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10期。

147.廖小平:《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辩证——兼论改革开放以来主流价值观的变迁》,《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8期。

148.何超建、高升:《从“躲猫猫”事件看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传播科技》2009年第3期。

149.原平方:《网络环境下的突发事件媒介话语生产与媒体公信力建设——以“杭州飙车案”和“李刚门”事件为个案》,《中国报业》2012年第18期。

150.姜胜洪:《当前我国理论工作者的舆情分析》,《前沿》2009年第6期。

151.冯希莹:《当前我国主流社会舆情分析之我见》,《前沿》2010年第21期。

152.卢风:《论消费主义价值观》,《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6期。

153.邢雁欣:《消费主义价值观批判》,《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4期。

154.黄志坚:《令人忧虑的青年消费结构失衡》,《人民日报》1994年3月8日。

155.唐宋:《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人民日报》2012年6月19日。

156.叶皓:《论政府的新闻议程设置》,《江海学刊》2009年第6期。

157.陈力丹:《“主动设置议程”有悖议程设置论本意》,《民主与科学》2012年第5期。

158.蔡雯、戴佳:《议程设置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与麦库姆斯教授的对话》,《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2期。

159.刘海龙:《社会变迁与议程设置理论——专访议程设置奠基人之一唐纳德·肖》,《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4期。

160.Donald L.Shaw,Robert L.Stevenson and Bradley J.Hamm:《议程设置理论与后大众媒体时代的民意研究》,《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4期。

161.郭镇之:《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3期。

162.李莉、张咏华:《框架构建、议程设置和启动效应研究新视野》,《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3期。

163.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0期。

164.高宪春:《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1期。

165.丁柏铨:《新形势下舆论引导的两个问题辨析》,《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166.唐先田:《莫言是文化自觉自信的践行者》,《江淮论坛》2012年第6期。

167.李建华:《分层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2013年1月26日。

168.张广生:《媒介与文明:伊尼斯传播理论的政治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69.何道宽:《加拿大传播学派的双星:伊尼斯与麦克卢汉》,《《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70.何道宽:《媒介革命与学习革命——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171.何道宽:《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现代传播》2000年第6期。

172.何道宽:《麦克卢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纪念麦克卢汉百年诞辰》,《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7期。

173.纪莉:《论麦克卢汉传播观念的“技术乌托邦主义”》,《《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1期。

174.吴瑛:《中国话语的议程设置效果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2期。

175.周敏、谭逸丹:《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与路径解析》,《《新闻与写作》2010年第1期。

176.侯迎忠:《网络新闻发言人刍议》,《现代传播》2010年第5期。

177.沈阳:《什么是微博》,《青年记者》2011年第6期。

178.张志安、贾佳:《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新闻记者》2011年第6期。

179.喻国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政府新闻发布》,《现代传播》2012年第1期。

180.尤娅:《重视新兴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声屏世界》2012年第4期。

181.杨天雨:《从议程设置看国外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新闻世界》2012年第8期。

182.高海波:《公共舆论与舆论学研究的转向》,《当代传播》2001年第6期。

183.纪忠慧:《试论舆论的规则管理》,《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10期。

184.纪忠慧:《构建和谐社会的舆论观》,《现代传播》2005年第4期。

185.程曼丽:《政府传播机理初探》,《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86.范士明:《美国新闻媒体的国际报道及其舆论影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第4期。

187.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1期。

188.曾庆香:《对“舆论”定义的商榷》,《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4期。

189.樊亚平、刘静:《舆论宣传·舆论导向·舆论引导——新时期中共新闻舆论思想的历史演进》,《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期。

190.黄旦:《美国早期的传播思想及其流变——从芝加哥学派到大众传播研究的确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1期。

191.黄旦、赵建国:《拓展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视野:跨学科与多维度——黄旦教授访谈》,《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192.刘建明:《舆论研究的建树与未来——舆论学发展的百年回顾及展望》,《新闻知识》2000年第5期。

193.周奉真:《“麦克风时代”与舆论引导问题》,《求是》2010年第4期。

194.叶皓:《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舆论引导》,《现代传播》2007年第4期。

195.杨卓:《论解释性报道在新闻舆论引导中的重要功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96.李明德:《传播理论视野中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定位》,《东南传播》2010年第12期。

197.刘西平、陈姮:《论地方党报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作用及创新途径》,《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98.徐增辉、刘志光:《政策议程设置的途径分析》,《学术研究》2009年第8期。

199.赵文晶、刘军宏:《微博舆论引导策略研究》,《中国出版》2011年第12期。

200.马凌:《多数的暴政与舆论的宗教——托克维尔的公共舆论概念》,《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01.上海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西方民意调查“反映”还是“塑造”民意》,《社会科学报》2006年10月26日。

202.李蓓:《从“网络恶搞”现象看网络传播娱乐化的舆论导向》,《东南传播》2007年第7期。

203.雷跃捷、唐远清:《论如何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工作格局和工作机制》,《新闻学与传播学》2007年第2期。

204.杜俊伟:《从典型著述看国外舆论研究——以10种舆论专著和最近5年的〈舆论季刊〉为例》,《国家新闻界》2009年第2期。

205.刘伯高:《政府公关舆论管理研究——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下的政府公关舆论引导方式转换》,苏州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

206.陈一收:《中国共产党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207.李明伟:《媒介形态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

208.James Bryce,The American Commonwealth,Vol.2,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1891,p.275.

209.Key,V.O.,Public Opinion and American Democracy,New York:Knopf,1961,p.8.

210.R.H.Gault,Social Pshchology,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1923,p.177.

211.Minar,D.W.,“Public Opin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Theory,”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Vol.13,No.1,1960,p.33.

212.Roger Scruton,A Dictionary of Political Thought,Macmillan Press Ltd.,1982.

213.Blumer,H.,“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Poll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13,pp.542-554.

214.Tichenor,P.J.,“Mass Commun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70,pp.158-170.

215.Lawrence R.Jacobs,“The Recoil Effect:Public Opinion and Policy-making in the US.and Britain,” Comparative Politics,Vol.24,No.2,1992,pp.199-217.

216.Christopher J.Anderson,Consent and Consensus:the Contours of Public Opinion toward the Euro,Paper presented at the Year of the Euro,December,2002.

217.Gary L.Gregg,Mark J.Rozell,Considering the Bush Presiden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18.Jerry L.Yeric,John R.Todd,Public Opinion:The Visible Politics, Itasca,Illinois:F.E.Peacock Publisher,Inc.,1996.

219.Benjamin Ginsberg,The Captive Public:How Mass Opinion Promotes State Power,New York:Basic Books,1986,p.224.

220.Lawrence R.Jacobs,Robert Y.Shapiro,“Presidential Manipulation of Polls and Public Opinion: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and the Poll,”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110,No.4,1995.

221.Bernard Cohen,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p.13.

222.Robert Entman,“Framing: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43,No.3,1993,p.52.

223.Marshall McLuhan & Bruce R.Powers,The Global Village:Transformations in World Life and Media in the 21st Centu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p.10.

224.“Marshall McLuhan Gets Processed,” Ideas,Dec.2,1969,CBC Radio.

225.Albert V.Dicey,Lecture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Law and Public Opinion in Englan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New York:The Macmillan Co.,1905.

226.John Dewey,The Public and Its Problems,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1927.

227.James T.Young,The New American Government and Its Work,New York:The Macmillan Co.,1923.

228.Allport,F.H.,“Toward a Science of Public Opin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Vol.1,1937.

229.Paul Lazarsfeld,“The Discussion Goeson”,Public Opinion Quarterly,Vol.9,No.4.,1945.

230.Lasswell,H.,“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L.Bryson ed.,New York:Institute for Religious and Social Social Studies,1948.

231.Wilson,F.,A Theory of Public Opinion,Chicago:Henry Regency Company,1962.

232.Davison W.Phillips,“Public Opinion Research as Communicat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Vol.36,Fall 1972.

233.Robert M.Worcester,Political Opinion Polling:An International Review,New York:St.Marting’s Press,1983.

234.Price,Vincent,Communication Concepts 4:Public Opinion,C.A.:Sage Newbury Park.

235.Fishkin,J.S.,The Voice of the People:Public Opinion and Democracy,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95.

236.Slavko Splichal,Public Opinion:Developments and Controvers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Lanhani: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1999.

237.Gary L.Gregg,Mark J.Rozell,Considering the Bush Presiden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38.George W.Bush,“Remarks to the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olicy Research,” Weekly Compilation of Presidential Documents,Vol.43,Washington:Feb.19,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