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4

德国·欧盟·世界图书

SSAPID:101-6312-7922-08
ISBN:978-7-5097-0538-4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本书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于2007年10月27日至28日承办的中国德国研究会第12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汇编,共收入我国研究德国及欧盟问题领域专家学者的论文39篇,涉及德国内政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以及中德关系及欧盟等最新发展情况。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际政治论坛
作 者: 刘立群
编 辑:祝得彬;何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编者前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站

 第一编 德中关系——发展与反思

  中德关系35年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

   一 中德关系发展的特点

   二 中德关系顺利发展为双方利益共同点所决定

   三 如何看待中德双方的分歧与摩擦

  新思维与稳定的中德关系构建

  默克尔政府时期中德关系的发展

   一 高层交往势头不减,各种对话顺利进行

   二 重视经贸关系发展,双边合作继续加强

   三 中国崛起德人害怕,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反思2007年中德外交风波

  德国媒体中的中国报道评析:以《明镜》为例

   一 辨析中国经济奇迹

   二 关注特殊影响人物

   三 着墨社会新闻效应

   四 关于德国问题研究的一个视角

  中国与德国的“天然盟友”关系刍议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二编 德国政治与外交——角色定位与政策特点

  德国政党格局的发展与变迁*

   一 政党格局的历史发展:从“两大集团”到“三足鼎立”

    (一)政治格局未成形期

    (二)稳定的“两个半”政党格局

    (三)绿党的崛起

    (四)两德统一和左翼政党的冲击

    (五)“三足鼎立的共和国”

   二 政党联合模式的趋势分析

    (一)各州层面上的联合模式

    (二)联邦层面上的政党结盟形势回顾与展望

   三 政党基础的变化

    (一)党员人数的变化

    (二)选民与政党传统结盟行为的变化

   四 政党政策立场的变化趋势

    (一)政党理念的重新定位与调整

     1.基民盟:向中间位置靠拢

     2.社民党:在回归社会民主主义和寻找失去的中间派之间摇摆

     3.自民党:自由主义者的生存危机

     4.绿党:理想主义者与实用主义者的清算

     5.左翼党:背负抗议党的形象

    (二)各大政党政策立场的分歧

   五 结论:政党转型对德国政治的影响

  默克尔大联合政府中的德国社会民主党

   一 声望不断下降、内部矛盾加剧的社民党

   二 社民党与工会

   三 左派党的崛起

   四 联盟党的新战略

   五 结束语

  续写辉煌抑或风光不再?

   一

   二

   三

   四

  从联邦议员的权利和职责看德国联邦议院的政治作用和文化特点

   一 两票制与“5%条款”选举制

   二 “政党议院”与民主集中制

   三 “工作议院”与专业性研讨

   四 “话语议院”与修宪立法

   五 结语

  试论德国反腐败的特色

   一 腐败的定义和腐败行为的类型

    (一)腐败的定义

    (二)腐败行为的类型

   二 抑制腐败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学校和家庭教育

    (二)宗教和历史影响

   三 反腐败的制度和法律基础

    (一)相对完善的公务员制度

    (二)逐步细化的法律条文

   四 反腐败机制

    (一)政府的自律行为

    (二)官方的反腐败机构及其运作机制

     1.联邦议院的监督职能

     2.各州建立的反腐败机构

     3.审计机构

    (三)非官方的反腐败力量

     1.“透明国际”

     2.舆论监督

   五 结语

  默克尔政府2007年外交政策的得与失

   一 外交做长远打算,风格灵活务实

   二 成功化解欧盟制宪危机

   三 八国峰会的成果

   四 其他外交努力

   五 “价值观外交”使中德关系一度陷入低谷

  默克尔政府对美政策述评

   一 默克尔心中的“美国结”

   二 默克尔的外交政策不断向美国靠拢

   三 默克尔的亲美外交政策受到多方牵制

  德国在《里斯本条约》签订过程中的作用

   一 求同存异——修改欧盟条约与欧共体条约谈判过程中的德国

   二 和衷共济——欧盟拥有行动能力的关键

   三 社会自决——保证联盟团结的基础

   四 结语

  欧洲联盟《里斯本条约》解析

   一 总体特点

   二 欧盟条约

   三 欧盟运作方式条约

   四 欧盟更透明、更民主、更高效?

   五 结语

  战后德国欧洲政策的历史演变

   一 冷战时期的德国对欧政策

   二 德国统一后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环境

   三 德国统一后的对欧政策

  德国对中东政策

   一 在巴以问题上的政策

   二 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政策

   三 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政策

   四 在阿富汗问题上的政策

   五 确保从中东得到安全的石油供应

  走向大国的努力与挫折

  使命与能力:德国联邦国防军的转型与域外行动评析

   一 回顾与思考

    (一)战争与变革

    (二)历史的覆辙

    (三)崛起与沉沦的哲理

   二 德军转型的进展

    (一)跳出旧时代的“宿命”

    (二)紧追“领跑者”

    (三)国家战略目标引导

    (四)告别“老三军模式”,建立一体化联合部队

    (五)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网络中心战

    (六)武器装备更新

    (七)基于网络的指挥控制体系

    (八)基地化、模拟化训练

   三 德军转型的难题

    (一)“双违规”、两难困境、两大难题

    (二)国防投入与回报——“大炮与黄油”可以兼得?

    (三)取消义务兵役制?一石激起千层浪

    (四)明确改革方向,暂取折中路线

   四 新使命——域外行动

    (一)新战略、新使命

    (二)法律突围

    (三)时间与空间的限度

    (四)能力与任务的矛盾

    (五)“利维坦”与“系统管理者”

  在多边机制中实现国家利益

   一 战后德国多边外交的发展历程与特色

   二 战后德国多边外交形成的若干因素评析

    (一)战败反思:摆脱“国际弃儿”境地,重返国际社会

    (二)路径依赖:战后国际格局下德国多边外交的路径选择

    (三)贸易立国和关注民生:对国家利益的非对抗性解读

    (四)理性回归:制度变迁下德意志民族外交思维的历史转向

   三 战后德国多边外交之案例分析:欧盟、八国集团和联合国

    (一)欧盟(EU)中的德国多边外交:强调欧洲的德国而非德国的欧洲

     1.通过与法国和解与合作推动欧洲一体化发展

     2.将德国国家利益嵌入到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3.在一体化中坚持体现“成员国代表性”

    (二)八国集团(G8)中的德国多边外交:积极协调世界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

     1.与法国共创“炉边谈话”推动七国协调机制创建

     2.积极支持扩大七国集团和创建二十国集团对话机制

     3.持续关注非传统安全领域议题

    (三)在联合国(UN)中的德国多边外交:低调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重视联合国权威作用,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2.积极推动联合国改革,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四 结语:德国多边外交及其发展前景展望

 第三编 德国经济与社会——模式、改革与启示

  德国大联合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述评

   一 德国经济2006~2007年的增长

   二 世界经济增长推动德国经济发展,*世界经济的问题也制约德国经济增长

   三 整治财政取得成绩的手段

   四 投资增长的奥秘

   五 消费支出提高的缘由

   六 对外经贸收入增加的解读

   七 失业人数回落的根源

   八 对德国经济2006年和2007年发展的总体估价

   九 对2008年的展望

  德国黑红联盟的经济政策解析

   一 货币政策

   二 财政政策

   三 劳动市场政策

    (一)保持工资适度增长的工资政策

    (二)鼓励就业的福利政策

  德国“哈尔茨改革”及其绩效评估

   一 德国劳动力市场改革的背景

   二 哈尔茨改革的主要内容Wissenschaftszentrum Berlin für Sozialforschung(WZB)discussion paperFebruary 2005 ISSN Nr. 1011-9523.Lena Jacobi and Jochen Kluve,“Before and After the Hartz Reforms:The Performance of 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y in Germany”,IZA discussion paperNo. 2100,April 2006.王蒿:《德国失业率和就业市场》,《国际人才交流》2004年2月,第19~21页。">*

   三 德国劳动力市场改革绩效评估

   四 小结

  德国产业政策:鲁尔区与空中客车*

   一 鲁尔区的转型与复兴

    (一)作为欧洲重要工业区的鲁尔区

     1.历史沿革

     2.结构转型的成就

    (二) 鲁尔区的结构转型

     1.采取维持性结构政策应对采煤业的危机(1958~1975年)

     2.实施适应性结构政策应对钢铁业的危机(1975~1987年)

     3.实施积极与分散式的产业结构政策,促进结构转型(1987年至今)

   二 德国政府对“空中客车”计划的促进政策

    (一)德国政府对航空工业的战略产业定位

    (二)空中客车的发展历程

    (三)德国政府对空中客车采取的扶持措施

     1.国家扶持措施

     2.国家措施的原因

     3.国家措施的结果

    (四)战略产业扶持与欧美贸易冲突

   三 德国产业政策的启示

  德国的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述评

   一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出台和发展

   二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原则

   三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十个管理原则

   四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先行动领域

   五 用于成果监测的21个指标

   六 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结构

  德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演变

   一 德国金融制度历史沿革

   二 德国金融监管局的基本情况

    (一)监管目标、责任与监管权限

    (二)内部组织设置框架

    (三)监管重点在于对金融混业集团的审慎性监管

    (四)治理模式

    (五)融资

    (六)德国中央银行对金融监管的介入

   三 德国设立统一金融监管局的主要原因

   四 德国金融监管的主要特征

   五 德国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

   六 金融监管绩效评价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改革*

   一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和架构

    (一)现状

    (二)体制结构

    (三)医疗服务提供和补偿制度

   二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的问题和成因

   三 默克尔大联合政府时期医改的方案与争论

   四 大联合政府医保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德国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研究

   一 德国的政治制度和决策机制

   二 大联盟策略

   三 寻求与社会团体的妥协

   四 拆分或合并改革方案策略

   五 开放型决策

   六 政府单方面决策

  欧洲联盟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区域政策

   一 引言

   二 欧盟区域发展实证分析

    (一)区域发展框架背景

    (二)欧盟区域发展指标的选择

    (三)欧盟区域发展的差异

    (四)欧盟区域发展的理论阐释

   三 欧盟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评价

    (一)欧盟区域政策

    (二)欧盟区域政策的效果评价及欧盟东扩后的挑战

   四 欧盟东扩:新成员国的存在问题及发展潜力

   五 结语

  关于“跨大西洋经济一体化”问题

   一 全球最大的区域一体化工程

   二 原因与动机

   三 德国的作用

   四 趋势及影响

  繁荣来自竞争、福利为了大众

   一 社会公平:从国家责任到“福利国家”

   二 “矫正社会倾斜”:福利国家改革的德国案例及公平效率关系再思考

   三 思考公平效率关系欧洲模式的启示

  欧洲模式现代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 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

   二 欧洲模式的演变和主要特点

    (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二)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欧洲模式

    (三)欧洲社会模式现代化

    (四)欧洲模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方向

    (五)严格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三 21世纪欧洲模式现代化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与北京市的创意产业合作问题

   一 德国是世界创意产业的先驱

    (一)德国是创意产业理念的发源地

    (二)德国是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二 北京是中国创意产业的中心城市

   三 德国与北京的创意产业合作前景广阔

    (一)政府推动力

    (二)城市推动力

    (三)市场推动力

   四 促进德国与北京创意产业合作的政策建议

 第四篇 德国/欧盟历史与文化管窥

  德国公民社会的理论问题

   一 当代德国历史学家对公民社会的定义

   二 对德国公民社会理论的思想元素或原理的历史考察

   三 我们对公民社会的理解与定义

  二战以后初期的德国难民问题

   一 德国难民的回归、安置与海外迁移问题

    (一)德国难民的产生与回归

    (二)德国回归难民的安置

    (三)德国难民的海外迁移

   二 德国战俘的回归问题

    (一)德国战俘的产生与关押

    (二)德国战俘的释放与回归

   三 德国境内的外国难民问题

   四 小结

  超越历史的德法和解问题

   一 和解的基本历史条件

   二 欧洲的“德国问题”

   三 历史和解:德国与法国

   四 和解启示

  德国东部人“一统天下”的必然和偶然

   一 东部人出人头地

   二 东部人出彩是必然

   三 东部人涉政亦偶然

  论强权博弈背景下的欧洲数字图书馆建设

   一 欧洲数字图书馆计划与对外文化政策传统的“法德相继”

   二 德法文化合作与全球化制高点的获取:推动欧洲建设的理念

   三 抗美制衡:博弈之难与普世理想

  论欧盟对美国影视业挑战的应对

   一 欧盟影视业的发展概况及重要性

   二 欧盟面临的来自美国影视业的巨大挑

   三 欧盟保护和发展影视业的对策

    (一)制定相关的法律和规定

    (二)实施专门的扶持计划

    (三)提供融资便利和资助电影节

   四 结语

本书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于2007年10月27日至28日承办的中国德国研究会第12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汇编,共收入我国研究德国及欧盟问题领域专家学者的论文39篇,涉及德国内政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以及中德关系及欧盟等最新发展情况。

〔德〕洛伦茨·瓦格尔著《红色中国股份公司》,夏汛鸽编译,2007年6月22日《经济学消息报》。

朱正圻、林树众等编《联邦德国的发展道路——社会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德国统一纵横》,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高德平著《柏林墙与民主德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董峰、叶森主编《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改革出版社,1992。

吴友法著《冒险、失败与崛起——20世纪德意志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陈宣圣、汉民著《德意志的明天》,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范健著《德国商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姜德昌、赵淑莲、周小粒著《科尔》,长春出版社,1994。

顾俊礼著《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武汉出版社,1994。

王志乐著《成功的合作、广阔的前景——德国企业在华直接投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陈锋、殷寿征著《德国宰相与总理评传》,时事出版社,1995。

裘元伦、刘立群主编《亚洲背景下的中德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胡其鼎著《希特勒》,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初版,1997年再版。

黄永祥、代天宇主编《不要忘记德国》,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赵鑫珊著《心游德意志》,文汇出版社,1997。

夏汛鸽著《推倒柏林墙之后——德国东部经济重建》,外文出版社,1998。

吴志成著《德国和瑞士》,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顾俊礼、刘立群主编《世纪之交的德国、欧盟与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王建政等编著《德国新总理施罗德》,军事谊文出版社,1998。

肖辉英、陈德兴著《德国:世纪末的抉择》,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

莫金莲、李广明著《现代德国大众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陈凌著《德国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政策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何广文著《德国金融制度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叶青编著《德国财政税收制度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倪云虎著《德国经济研究丛书:欧元问题》,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李乐曾主编《新世纪的德国——政治经济与外交》,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王殊著《中德建交亲历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刘立群、孙恪勤主编《新世纪的德国与中国——纪念中德建交三十周年》,时事出版社,2003。

朱绍中主编《德国在扩大的欧盟中》,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顾俊礼编著《列国志:德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Walter Mayr.Bastion der Widerstaendigen. In:Der Spiegel,1/2007,S.94.

Hauke Goos.Die Spur der Saege. In:Der Spiegel,2/2007.

Andreas Lorenz,Wieland Wagner.Die Rotchina AG. In:Der Spiegel,3/2007.

Juergen,Dahlkamp,Cordula Meyer,Sven Roebel.Extrem brutal. In:Der Spiegel 7/2007.

Wieland Wagner.Brathammel statt Peking-Ente. In:Der Spiegel 8/2007.

Wieland Wagner.Kopf-oder Schweigegeld. In:Der Spiegel 12/2007.

Spiegel-Gespraech.“Vielleicht bald zwei Dalai Lamas”.In:Der Spiegel 13/2007.

Alexander Smoltczyk.Unsterbliches China. Global Village:Mindestens 20 000 Chinesen leben in Rom,aber wo sind ihre Toten?In:Der Spiegel 14/2007.

Andreas Lorenz. Wie gestopfte Enten. In:Der Spiegel 15/2007,S.100-103.

Maik Grossekathoefer. Der Sohn Maos. In:Der Spiegel 17/2007.

Andreas Lorenz,Thilo Thielke.Im Zeitalter des Drachen. In:Der Spiegel 18/2007.

Wieland Wagner.Die China-Blase. In:Der Spiegel 24/2007.

Spiegel-Gespraech.“China laesst sich nicht kontrollieren”. In:Der Spiegel 25/2007.

Erich Follath.Stadt der Wiedergeburt. In:Der Spiegel 26/2007.

Oskar Niedermayer,Richard St?ss.Stand und Perspektiven der Parteienforschung in Deutschland[M]. Opladen:Westdeutscher Verlag,1993.

Richard St?ss,Oskar Niedermayer. Zwischen Anpassung und Profilierung.Die SPD an der Schwelle zum neuen Jahrhundert[J]. Aus Politik und Zeitgeschichte. 2000,(B5).

Frank B?sch. Macht und Machtverlust.Die Geschichte der CDU[M]. Stuttgart/München:DVA,2002.

Eva Sturm.,Und der Zukunft zugewandt?“Eine Untersuchung zur,Politikf?higkeit” der PDS [M]. Opladen:Leske+Budrich,2000.

张文红:《 德国政党制度的发展与宪政建设 》[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4期。

Horand Knaup:“Koalition:Die Scheinehe”,Spiegel,2007 Nr.26.

Stefan Berg:“Parteien:Die rote Republik”,Spiegel,2007 Nr.25.

Horand Knaup:“Sozialdemokraten:Hang zum Hadern”,Spiegel,2007 Nr.38.

Markus Deggerich:“Sozialpolitik:Von Hasen und Hasenfüβen”,Spiegel,2007 Nr.41.

Tina Hildebrandt:“SPD/Linkspartei:Wie lange h?lt das Tabu?”,Die Zeit,2007 Nr.23.

Bernd Ulrich:“SPD:Vom fatalen Selbstmitleid der SPD”,Die Zeit,2007 Nr.21.

Uwe Jean Heuser:“Sozialreformen:Der neue Streit um das Soziale”,Die Zeit,2007 Nr.42.

Brigitte Fehrle:“SPD:Abkehr vom Alten”,Die Zeit,2007 Nr.41.

《社民党汉堡党代会与其“民主社会主义”新党纲》,德国财经网2007年10月29日。

《社民党高层完成改组 党内左翼力量再度崛起》,德国财经网2007年11月06日。

《社民党重新关注弱势群体》,德国之声中文网2007年10月26日。

Deutscher Bundestag (Hrsg.):Der Deutsche Bundestag im Reichstagsgeb?ude-Geschichte und Funktion,Architektur und Kunst,Berlin 2002.

Holzapfel,Klaus-J.: Deutscher Bundestag. 15. Wahlperiode. Kürschners Volkshandbuch. NDV,95. Aufl.,2003.

Ismayr,Wolfgang:“Der Deutsche Bundestag im politischen System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in:politische bildung,2/2007.

Mergel,Thomas:Parlamentarische Kultur in der Weimarer Republik. Politische Kommunikation,symbolische Politik und?ffentlichkeit im Reichstag. Düsseldorf 2002.

Rudzio,Wolfgang: Das politische System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7. Aufl.,Wiesbaden 2006.

Schreiner,Hermann J. / Linn,Susanne: So arbeitet der Deutsche Bundestag. 16. Wahlperiode. NDV,19. Aufl.,2006.

甘超英:《德国议会》,华夏出版社,2002。

顾俊礼:《列国志——德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刘立群:《论德国当代政治文化若干特点》,载于《德国研究》2006年第1期。

马超、娄亚:《塑造公民文化——联邦德国的政治文化变迁》,载于《德国研究》2005年第1期。

孟虹:《德国计划明年实施联邦制改革》,载2006年7月5日《光明日报》。

杨菁:《从等级制到代议制——德国议会制度的演变》,载于《德国研究》2003年第1期。

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Rede von Bundeskanzlerin Angela Merkel,Asienkongress der CDU/CSU-Bundestagsfraktion,2007.10.26,www.cducsu.de.

“2008 ist ein Schüsseljahr”,Rede von,BundeskanzlerinAngelaMerkel,http://www.bundeskanzlerin.de,2008.01.15.

Asienstrategie der CDU/CSU-Bundestagfraktion,23.Oktober 2007,www.cducsu.de.

Kurt Beck attackiert Merkels China-Politik,FAZ.net,22. Dezember 2007.

中国新闻评论网《社评:一个人的外交难维持,默克尔回头》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2008.02.24。

潘琪昌主编《百年中德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欧洲发展报告2006~2007年》(德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欧洲发展报告2007~2008年》(德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德国外交部网页:http://www.auswaertiges-amt.de/。

德国2007年欧盟轮值主席国网页:http://www.eu2007.de/。

德国2007年八国集团主席国网页:http://www.g-8.de/。

Abdul Manan Aruli:Strategische Handelspolitik der Europ?ischen Union in der Hochtechnologieindustrie seit Maastricht 1992.Online Dissertation,Freie Universit?t Berlin,Dez.2000 http://www.diss.fu-berlin.de/2001/92/indexe.html.

Arnold,Wolfgang: Industriepolitik in Europa Kein alter Wein in neuen Schl?uchen! in:Ifo Schnelldienst;Dec 2003;56,24;ABI/INFORM Global.

Donges,Juergen B: Nationale Industriepolitik-brauchen wir nationale Champions?In:Ifo Schnelldienst;Nov 30,2005;58,47/48.

Funder,Maria: Industrielle Beziehungen und regionaler Strukturwandel:Das Beispiel?Ruhrgebiet “im Spiegel der Literatur,in:Arbeit,Heft 1,Jg.(1996).

Hayward,Keith: Airbus:Twenty Years of European Collaboration,in:International Affairs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44-),Vol.64,No.1.(Winter,1987-1988).

Heymann,Eric: Boeing v Airbus:The WTO dispute that neither can win.Deutsche Bank Research,February 1,2007 Frankfurt am Main Germany,www.dbresearch.com.

Kokalj,Ljuba: Industriepolitik in der Marktwirtschaft ein internationaler Vergleich.Stuttgart:C.E.Poeschel,1987.

Krol,Gerd-Jan/Schmid,Alfons:Volkswirtschaftslehre.Eine problemorientierte Einführung.21.Auflage.Tübingen:Mohr Siebeck 2002.

Strukturbericht Ruhrgebiet 2004 Hrsg.v.Regionalverband Ruhr (RVR),Essen:2004.

Weber J.,Hans/Gellman,Aaron J./Hamlin,George W.:Study of European Government Support to Civil Aeronautics R&D.TECOP International,Inc.San Diego 2005.

Tutsch,Friedmann:Strukturwandel im Rhein-/Ruhrgebiet am Beispiel des Stadtteils Duisburg-Hochfeld.Vertieferarbeit betreut v.Dipl.-Ing.Torsten Beck,Universit t Karlsruhe 2000.

白福臣:《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及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经验》,载于《经济师》2006年第8期。

海尔曼·皮拉特:《德国鲁尔区的转型与区域政策选择》,杨志军译,载于《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4期。

冯兴元:《欧盟与德国——解决区域不平衡的方法和思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冯革群、陈芳:《德国鲁尔区工业地域变迁的模式与启示》,载于《世界地理研究》第15卷第3期,2006年9月。

黄丽华、张丽兵:《德国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政府作用分析》,载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第6期,2005年第11期。

乌尔里希·罗尔主编《德国经济:管理与市场》,顾俊礼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裘元伦著《稳定发展的德国经济》,编入《裘元伦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史世伟:《自由原则与社会平衡原则的结合——论社会福利市场经济同自由市场经济及福利国家市场经济的区别》,编入《德意志文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夏申:《论战略性贸易政策》(上、下),载于《国际贸易问题》1995年8期。

Geiger,M.u.a.:“Europas Grenzen-grenzenloses Europa”,Praxis Geographie,10/1997.Armstrong,H.,Taylor,J.“Regional Economics and Policy”,New York,London:Harvester Wheatsheaf.2000.Hahn,B.“EU-25-Chancen und Risiken der Erweiterung auf 25 Mitgliedslaender”,in:Geographische Rundschau5/2004:59-62.Miosaga,M.“R?umliche Disparit?ten in Europa und Perspektiven zukünftiger Entwicklung”,in:Geographische Rundschau3/1995.Schaetzl,L.“Wirtschaftsgeographie der Europaeischen Gemeinschaft”,UTB Schoeningh,1993.

Schaetzl,L.Und Liefner,I.“Regionale Disparitaeten und Raumgestaltung,”in:Kulke,E.(Hrsg.) Wirtschaftsgeographie Deutschlands,Klett-Perthes 1998.

Maier,G.Und Toedtling,F.“Regional-und Stadtoekonomik 2:Regionalentwicklung und Regionalpolitik”,Springer-Verlag/Wien,2002.

Vorauer-Mischer,K.“Regionen der EU:Problemgebiete und Moeglichkeiten der Regionalfoerderung”,in:Geographische Rundschau5/2004.

The Economist (2004): EU enlargement,Apr 16th 2004.

The Economist (2004):Ever-expanding Union? Apr 29th 2004.

The Economist (2005):European Union enlargement:Now that we are all bundled inside,let’s shut the door,Apr 28th 2005.

Belt,D.Europe’s big gamble,National Geographical,May 2004.

Ott,T.“Das Europa der Regionen:Disparitaeten-Potentiale-Perspektiven”,MATEO-Mannheimer Texte Online,Mannheim:MATEO.1998.

冯兴元:《德国——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Hahn,B.“Europaeische Union und andere regionale Integrationen im Vergleich”,in:Geographische Rundschau,3/2007.

王鹤:《欧洲经济模式评析》,《欧洲研究》2007年4月。

田德文:《欧洲社会模式现代化:理念与实践》,“欧洲模式与世界:经验与启示”国际研讨会论文,2007年4月。

丁纯:《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与莱茵模式的比较》,“欧洲模式与世界:经验与启示”国际研讨会论文,2007年4月。

傅聪:《试论欧盟环境法律与政策机制的演变:以欧盟扩大为线索》,“欧洲模式与世界:经验与启示”国际研讨会论文,2007年4月。

沈越:《德国社会市场经济评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国家统计局网站,2007年9月18日。

Karl Aiginger,“Die Zukunft des sozialen Europa in einer globalisierten Oekonomie”,Neue Gesellschaft Frankfurter Hefte,1-2/2007.

Martin Schulz,“Europa sozial gestalten-zehn Thesen”,Internationale Politik und Gesellschaft,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