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26

围绕农村土地的权力博弈图书

china farmland expropriation:an endless game

SSAPID:101-6299-8000-03
ISBN:978-7-5097-3821-4
DOI:
ISSN:

[内容简介] 农地转为工商用地存在巨大的增值收益,为谋取这一利益,各级政府、农村集体、用地人、农民之间出现了种种的斗争与合谋、反抗与妥协,制度规定时而成为大家争夺的合法化武器,时而又成为被遗忘的弃物,在这种种行为与策略中,利益在不断地被变现,法律在不断地被利用,只有权力一直在现场……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张林江
编 辑:单远举;刘德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研究缘由和意义

   1.现实问题

   2.理论背景

  研究综述

  研究所选择的样本及文献的说明

  研究思路和方法的说明

 第二章 问题的界定

  什么样的问题

  研究方法的选择

  理论假设的提出

 第三章 谁的土地?谁在受益?

  从制度的规定看农村土地的所有权

  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种什么样的权利

  为什么要征用——征用的法律规定

  引用法条的说明

 第四章 农村集体是如何上场的?

  集体在征地过程中的作用

  为什么离不开农村集体

  同意还是不同意征地:这是一个问题

  农村发展与工业化、城市化

 第五章 村集体“卖地”*

  征地过程中村集体的策略与技术

  把地卖给谁?

  要不要“卖地”

  “卖地”过程中村集体的策略与技术

 第六章 一直在场的国家

  地从哪里来

  国家的多重身份

  作为超越利益者的立法者角色

  土地的终极所有者:垄断一级市场,贱买贵卖

  作为公众利益保护人的国家

  讨论:国家有没有自身独立的利益?

 第七章 被屏蔽的农民

  集体是如何出现的?

  农村集体卖地和村民有关系吗?

  妥协还是反抗?

  承包人卖地、租地的实践

 第八章 土地是如何成交的

  到底有多少种土地处置方式

  有多少交易可以完成

  成交价是怎样确定的

  来自权力的说服与规诫

  农民的方式理性:从斗争到妥协

 第九章 频繁更换角色的村干部

  关于村干部利益的研究

  “卖地”中村干部有利可图吗

 第十章 产权是如何炼成的

  集体产权的新构造

  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公平观?

  国家的财富增值与分配

  关于农村土地的一些政策建议

 文前辅文

本文要研究农村土地改变农业用途时所出现的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回答这样一些提问,在当前农村土地收益趋降的现状下,在城市化、工业化加速的情况下,农村土地改变农用性质的冲动有多强;在农地转为工商用地的过程中,谁是决策者,谁从中获得了收益;收益的分配格局是由什么决定的等等。

艾尔温·莱施,1994,《保证农业土地稳定使用的法律制度——西方国家的实践及其重要性》,《中外学者论农村》,华夏出版社。

V.奥斯特罗姆编,2001,《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

白重恩,2005,《土地困局待解》,《财经》杂志第11期。

鲍涛,2002,《中国土地权利制度的构造——天则研究所双周论坛综述》,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网站,http://www.unirule.org.cn。

北京政法学院,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参考资料汇编》,法律出版社。

布迪厄、华康德,1996,《实践与反思》,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蔡华,2000,《土地权利、法律秩序和社会变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法律视角分析》,《战略与管理》第1期。

蔡继明,2011,《“土地腐败”的制度分析》,《广东商学院学报》第3期。

蔡继明,2010,《土地制度安排的原则思考》,财经网,http://www.caijing.com.cn/2010-05-25/110446003_1.html。

蔡金水,2009,《中国如何走出土地困境》,《香港传真》第9期。

曹锦清,2000,《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

曹正汉,2008,《产权的社会建构逻辑——从博弈论的观点评中国社会学家的产权研究》,《社会学研究》第1期。

长子中,2011,《人口城市化应快步跟上土地城市化——城市化热后的冷思考》,《中国经济导报》5月17日。

陈伯庚、吴志冲,2002,《农民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的若干问题探讨》,《中国农村经济》第12期。

陈登原,1998,《中国田赋史》,商务印书馆。

陈更生,1996,《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与农地使用权制度的确定》,《中国法学》第3期。

陈荷夫,1988,《土地与农民——中国土地革命的法律与政治》,辽宁人民出版社。

陈锡根,2002,《关于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建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通讯》第7期。

陈锡文,2008,《农村改革与制度变迁》,载吴敬琏等编《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

陈锡文,2006,《中国一大半问题之所在》,《财经》杂志3月20日刊,总第155期。

陈晓华,2009,《确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农村经营管理》第1期。

陈志英、朱勇,1999,《论农用土地使用权》,《法律科学》第7期。

程汉臣,1994,《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中国档案出版社。

程浩,2001,《行政征用制度探析》,《当代法学》第4期。

程晓农,2002,《农村面临一场新的变革》,农村研究网。

程宗璋,2002,《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的若干问题》,《中国农村经济》第7期。

崔效辉,2002,《从农民与国家间的关系理解中国农村的内卷化》,《二十一世纪》6月号。

单文豪,2002,《九亭镇农村土地征用使用的情况、问题与对策》,《上海农村经济》12期。

《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1992,《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

党国印,2002,《论农村集体产权》,http://intellectual.members.easy-space.com。

党国英,2002,《确立农民的土地财产权》,http://www.ccrs.org.cn。

德·索托,2006,《资本的秘密》,华夏出版社。

邓正来、J.C.亚历山大,1999,《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

丁关良,2002,《论农用物权制度的选择——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名称的存废》,《中国农村经济》第2期。

丁声俊,2001,《粮食安全观创新》,《光明日报》12月4日。

董国礼,2000,《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变迁:1949~1998》,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秋季号。

董佩林,2001,《试论我国现行的行政征用制度》,《法学论坛》第3期。

杜润生,1985,《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杜赞奇,1994,《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凌华,2002,《浅析行政征用补偿制度》,法律图书馆网。

龚启圣、刘守英,1998,《农户的制度偏好》,中国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国际研讨会论文。

龚启圣、周飞舟,1999,《当前中国农村土地调整制度个案的分析》,《二十一世纪》10月号。

桂华,2011,《土地制度与中国模式——评〈地权的逻辑——中国土地制度向何处去〉》,《天涯》第5期。

郭建雄,2002,《农业现代化转型中的土地制度调整》,中国农村网。

郭亮,2011,《集体所有制的主体为什么是“模糊”的?——中山崖口:一个特殊村庄存在的一般意义》,《开放时代》第7期。

郭亮,2011,《土地家庭经营仍发挥重要功能》,《中国社会科学报》8月23日。

郭晓鸣、王新前、赵黎,1994,《农民与土地——历史·现实·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

郭于华,2002,《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世纪中国网。

郭占恒,2002,《浙江省土地征用与工业化、城市化、非农化进程》,中国农村研究网。

哈耶克,2001,《经济学、科学与政治学》,载《海耶克论文集》,邓正来选编、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韩俊,2009,《中国农村土地问题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

韩克庆,2004,《土地能承载农民的社会保障吗?》,《学海》第5期。

何博传、张蓉,2002,《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村:土地》,香港中文大学网。

何道峰,1993,《村级土地制度的变革》,中国农地制度课题组编《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何·皮特,2008,《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制度变迁、产权和社会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何清涟、张祥平,2000,《“圈地运动”与中国社会心理的变迁》,《战略与管理》第4期。

何一鸣、罗必良,2010,《产权管制、制度行为与经济绩效——来自中国农业经济体制转轨的证据(1958~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第10期。

何一鸣、罗必良,2009,《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经验证据研究》,《河南社会科学》第4期。

何一鸣、罗必良,2011,《中国农地制度改革阐释:以所有权、产权为肯綮》,《改革》第5期。

何志明,2012,《中共土地改革中的必修课——“斗地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7761138.html。

贺雪峰,2010,《农村土地的政治学》,《学习与探索》第1期。

贺雪峰,2009,《土地平等使用权加民主合作自治是农村发展的方向》,《绿叶》第9期。

贺雪峰,2002,《土地制度》,《抛荒》,中国农村研究网。

贺雪峰,2010,《为什么要警惕“土地换户籍”》,《新华日报》12月1日。

贺雪峰,2010,《中国土地制度向何处去》,http://www.21ccom.net/plus/view.php?aid=4034。

贺雪峰:《地权的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1989,《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

侯勇,2000,《行政征用行为研究》,《人民法院报》5月6日。

胡存智,2001,《构建农用土地产权新体系》,《中国经济时报》4月25日。

胡建淼,1998,《比较行政法——20国行政法评述》,法律出版社。

胡建淼主编,1997,《外国行政法规与案例评述》,中国法制出版社。

胡荣,2001,《理性选择与制度实施——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的个案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

华新民,2007,《中国城市土地产权——从历史到今天》,http://www.21ccom.net/plus/view.php?aid=5159。

淮生,2002,《全国人代会农民占几许》,农友网。

黄小虎,2012,《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4月27日,财新网,http://china.caixin.com/2012-04-27/100385130_all.html。

黄小虎主编,2006,《新时期中国土地管理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

黄宗智,1999,《中国法律制度的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研究》,《北大法律评论》第2卷第1辑。

黄宗智,2007,《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去和现在——舒尔茨理论的对错》,http://www.ccrs.org.cn/show_5788.aspx。

黄祖辉、徐旭初、蒋文华,2009,《中国“三农”问题:分析框架、现实研判和解决思路》,《中国农村经济》第7期。

冀县卿、钱忠好,2010,《中国农业增长的源泉:基于农地产权结构视角的分析》,《管理世界》第11期。

蒋省三、刘守英、李青,2010,《中国土地政策改革——政策演进与地方实施》。

蒋省三、刘守英,2007,《土地制度改革与国民经济成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题报告》。

蒋文华,2001,《农村土地流转:新情况、新思考》,《中国农村经济》第10期。

蒋兆勇、吴斌,2010,《土地纠纷成社会冲突焦点》,http://www.21ccom.

net/articles/zgyj/ggzhc/article_201005199829.html。

蒋中一,2002,《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不可轻易动摇》,香港中文大学网站。

金辉,2002,《风调雨顺的三年——1959~1961年气象水文考》,世纪评论网。

金太军、施从美,2002,《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广东人民出版社。

克利福德·格尔兹,2000,《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中央编译局。

克利福德·格尔兹,1999,《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赵丙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克利福德·格尔兹,1999,《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赖泽源等,1996,《比较农地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

李昌平,2002,《慎言农村土地私有化》,中社网,http://www.cc.org.cn。

李昌平,2010,《土地流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http://www.21ccom.

net/plus/view.php?aid=6382。

李昌平,2008,《土地问题已经不是农民问题之核心》,http://www.

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articleId=10535。

李冬侠、罗斌,2002,《论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及其意义》,《人民法院报》11月5日。

李凤章,2010,《通过“空权利”来“反权利”: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本质及其变革》,《法制与社会发展》第5期。

李集合、彭立峰,2008,《土地征收:公平补偿离我们有多远?》,《河北法学》第9期。

李里峰,2009,《土改结束后的乡村社会变动——兼论从土地改革到集体化的转化机制》,《江海学刊》第2期。

李猛,1996,《日常生活的权力技术——迈向关系/事件的社会学分析》,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李秀彬,2002,《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和政策启示》,http://www.enviroinfo.org.cn。

李珍贵,2001,《美国土地征用制度》,《中国土地》第4期。

李正图、李明忠,2009,《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与贫困的消除:两个三十年之比较》,《学术月刊》8月号。

林毅夫,1990,《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

林增杰、沈守愚主编,1989,《土地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刘东生,2000,《行政征用制度初探》,《行政法学研究》第2期。

刘广栋、程久苗,2007,《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

刘家兴主编,1998,《民事法学》,法律出版社。

刘建华、孙立平,2001,《乡土社会及其社会结构特征》,《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刘守英,2008,《集体土地资本化与农村城市化——北京市郑各庄村调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刘守英,2002,《中国农村集体所有制向何处去》,《中国学府世纪大讲堂》第二辑,新疆人民出版社。

刘一皋、王晓毅、姚洋,2002,《村庄内外》,河北人民出版社。

刘伊曼,2012,《云南巧家官员:土地是党给的,不能由农民掌握》,《瞭望东方周刊》5月26日刊。

刘应杰,2012,《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载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

卢丽华,2000,《加拿大土地征用制度及其借鉴》,《中国土地》第8期。

卢文,2002,《在城市化过程中级差地租的分配问题》,《上海农村经济》12期。

陆磊,2007,《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不等于计划经济残余》,《财经》杂志11月12日刊。

陆铭、陈钊,2010,《为什么土地和户籍制度需要联动改革?》,《学术月刊》第9期。

陆学艺,1981,《包产到户的由来和今后的发展》,《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文件》第2期。

陆学艺,1992,《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陆学艺,2000,《关于农民、农业、农村现状的几点思考》,《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陆学艺,1999,《20年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市长参考》第1期。

陆学艺,2001,《“农民真苦,农村真穷”》,《读书》第1期。

陆学艺,2002,《“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陆学艺主编,2001,《内发的村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吕新雨,2012,《乡村危机与新乡土主义——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城乡关系》,《21世纪经济报道》1月16日。

罗必良,2008,《农地产权模糊化:历史、现实与变革》,《农村产业组织与制度经济》第11期。

马克伟主编,1992,《中国改革全书:土地制度改革卷》,大连出版社。

马良灿,2009,《地权是一束权力关系》,《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

马良灿,2007,《土地征用中的国家、地方政府与农民的三维关系》,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news/306723.htm。

马晓河,2011,《土地利用制度改革与农民权益保障》,《人民论坛》8月刊。

毛科军,1993,《中国农村产权制度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

茅于轼,2010,《假如土地允许自由买卖》,http://www.21ccom.net/plus/view.php?aid=1477。

梅东海,2007,《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农民土地意识——浙、鄂、渝三地调查报告》,《中国农村观察》第1期。

梅建明,2002,《再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兼评当前流行的土地规模经营危害论》,《中国农村经济》第9期。

南京地政研究所,1998,《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南路明、肖志岳,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产法律制度——土地制度及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中国法制出版社。

J.Scott,2001,《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程立显等译,译林出版社。

诺斯·道格拉斯,1994,《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

裴小林,1999,《中国乡村工业和渐进转轨的根源》,《天则经济研究所内部论文稿》第10期。

皮埃尔·布迪厄,1994,《价格形成与利润预期》,褚思真翻译,文化研究网。

钱明星:《物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钱文荣,2002,《浙北传统粮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第7期。

强世功,2001,《“法律”是如何实践的》,强世功主编《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秦晖,1994,《离土不离乡:中国现代化的独特模式》,《东方》第1期。

秦晖,2007,《农民地权六论》,《社会科学论坛》第9期。

秦晖,2008,《十字路口的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南方都市报》10月7日。

秦晖,2009,《土地问题絮论》,经济观察网,http://www.eeo.com.cn/observer/shijiao/2009/02/09/128743.shtml。

秦晖,1999,《问题与主义》,长春出版社。

秦晖,2002,《优化配置?土地福利?——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思考》,北大新青年网。

秦晓燕、孙仲彝、刘汉裔,2002,《关于我国农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若干问题》,《上海农村经济》第12期。

青木昌彦著,2002,《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

秋风,2010,《抑制房价必须打破土地垄断》,《中国新闻周刊》3月15日刊。

任波,2002,《税费之变》,《财经》杂志总第65期。

任波,2002,《新土地革命》,《财经》杂志总第69期。

汝信、付崇兰主编,2011,《城乡一体化蓝皮书——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春荣,1998,《土地征用制度的国际比较与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农业经济问题》第5期。

申静、王汉生,2005,《集体产权在中国乡村生活中的实践逻辑——社会学视角下的产权建构过程》,《社会学研究》第1期。

沈延生,1998,《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第6期。

盛洪,2009,《小产权房与土地制度改革》,《南方都市报》8月31日。

施从美,2010,《从土地文件变迁看中国现代国家成长轨迹——以建国以来中央颁发的土地文件为观察点》,《人文杂志》第3期。

史清华、卓建伟,2009,《农村土地权属:农民的认同与法律的规定》,《管理世界》第1期。

宋志红,2011,《对重庆地票交易制度的思考》,未刊稿。

苏力,1996,《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苏力,2002,《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苏琦、赵磊、杨莉,2002,《广东新土改》,《经济观察报》12月2日。

孙立平、郭于华,2000,《“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定购粮收购的个案研究》,《清华社会学评论》第1期。

孙立平,2000,《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社会学评论》第一辑,鹭江出版社。

孙自铎,2002,《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村:住房、村庄建设》,香港中文大学网站。

谭荣、曲福田,2009,《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土地非农化治理结构的选择》,《管理世界》第12期。

唐钧,2009,《“户改”不能只盯着农民土地》,《新京报》9月19日。

陶然、汪晖,2010,《中国尚未完之转型中的土地制度改革:挑战与出路》,《国际经济评论》第2期。

土地制度研究课题组,1993,《土地制度研究》,武汉出版社。

汪晖,2002,《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征用:征用权与征地补偿》,《中国农村经济》第2期。

汪晖、陶然,2009,《论土地发展权转移与交易的“浙江模式”——制度起源、操作模式及其重要含义》,《管理世界》第8期。

王海明,2002,《广东土改权威报告:农民能否分享级差地租?》,《21世纪经济报道》2月13日。

王利明,1998,《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物权篇)》,法律出版社。

王铭铭,1997,《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三联书店。

王铭铭、王斯福主编,1997,《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王庆东,2003,《另一个视角下的农村税费改革》,《读书》第2期。

王维洛,2007,《1982年的一场无声无息的土地“革命”——中国的私有土地是如何国有化的?》,《当代中国研究》第4期。

王卫国,1997,《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王习明,2011,《理念与制度:农地制度变化的机理》,《开放时代》第5期。

王小映,2002,《论我国农地制度的法制建设》,《中国农村经济》第2期。

王晓毅,2002,《尊重地方知识》,《浙江学刊》第3期。

王云霞,1993,《东方法概述》,法律出版社。

王涿、许浜,1996,《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论》,经济管理出版社。

魏荣汉,2002,《风风雨雨选村官》,北岳文艺出版社。

温家宝,2012,《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求是》第1期。

温铁军,2009,《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理论导报》第2期。

温铁军,1997,《小农均平地权与农业规模经营》,《战略与管理》第3期。

温铁军,2008,《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与土地私有化的理论逻辑——缓解三农问题的道路之辨》,《绿叶》第11期。

温铁军,2000,《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文贯中,2009,《躲不过去的土地制度改革》,《财经》杂志第26期。

文贯中,2002,《土地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中国农村研究网。

文贯中,2010,《现行土地制度亟待改革》,《经济观察报》1月16日。

文贯中,2002,《新土地法初析》,中国评论网。

吴次芳、谭荣、靳相木,2010,《中国土地产权制度的性质和改革路径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社版)》第6期。

吴次芳、谭永忠,2002,《制度缺陷与耕地保护》,《中国农村经济》第7期。

吴理财,2001,《支配、冲突与合作——试论乡村关系》,《中国农村研究》卷。

吴思,2001,《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

吴象,2001,《中国农村改革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

吴毅,2002,《“双重角色”、“经纪模式”与“守夜人”和“撞钟者”——来自田野的学术札记》,中国农村研究网。

武进峰,2002,《农地制度创新与中国物权立法》,蔡耀忠主编《中国房地产法研究》第1卷,法律出版社。

武力,2010,《农民意识·家庭经营·土地制度——读〈毛泽东视野中的中国农民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第1期。

郄建荣,2011,“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建立五年八千多干部被处分”,《法制日报》11月24日。

谢勇,2012,《土地征用、就业冲击与就业分化——基于江苏省南京市失地农民的实证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行龙、刘素林,2006,《二元叙事与土地改革:〈翻身〉与〈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的话语比较》,《当代中国研究》第4期。

熊景明等,2010,《改革分割城乡的土地制度正当其时——激辩中国农地制度改革》,《南方都市报·评论周刊》10月26日。

熊景明,1997,《耕地保护与土地承包制的考察与建议》,香港中文大学网站。

熊景明,2001,《农村土地政策的决策程序与决策原则》,《中国农村研究》年卷。

熊培云,2011,《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新星出版社。

熊万胜,2009,《小农地权的不稳定性:从地权规则确定性的视角——关于1867~2008年间栗村的地权纠纷史的素描》,《社会学研究》第1期。

徐浩,2002,《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中英乡村社会区域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徐琴,2006,《新中国农地制度:绩效与变迁》,《学海》第5期。

徐旭、蒋文华、应风其,2002,《农地产权:农民的认知与意愿——对浙江农户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第12期。

徐勇,1992,《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徐勇、徐增阳,2002,《中国农村与农民研究的百年回顾》,中国农村网。

许成钢,2011,《国家垄断土地所有权带来的基本社会问题》,《中国改革》第4期。

许坚、李培文、吴茨芳、高海燕,2002,《中国共产党80年的土地政策回顾》,《中国土地管理》第5期。

许章润,2010,《有成熟地权,才有成熟国家——土地确权,将土地制度改革法律化》,南方网,http://www.infzm.com/content/18494。

薛涌,2012,《土地与房价——美国国情与中国国情》,作者博客,5月30日,http://blog.sina.com.cn/blog_45f00ef40102e4ey.html。

杨继瑞、任啸,2002,《农地“隐形市场化”:问题、成因与对策》,《中国农村经济》第9期。

杨经伦,1992,《农地制度变革与创新》,《改革面临制度创新》,上海三联书店。

杨俊峰,2012,《我国城市土地国有的来龙去脉》,《南方周末》7月13日。

杨立新,2002,《论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缺陷及其对策》,蔡耀忠主编《中国房地产法研究》第1卷,法律出版社。

杨玲惠,2001,《城郊集体土地自发入市观察与思考》,《国土经济》第3期。

杨帅、温铁军,2010,《经济波动、财税体制变迁与土地资源资本化——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次圈地”相关问题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第4期。

杨涛,2001,《湖北省耕地抛荒、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农村研究》年卷。

杨小凯,2002,《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土地制度变迁》,《南方周末》10月31日。

杨小凯、江濡山,2002,《中国改革面临的深层问题——关于土地制度改革》,《战略与管理》第5期。

杨小凯,2002,《土地私有制与宪政共和的关系》,公法评论网。

杨小凯,2002,《中国土地所有权私有化的意义》,北大新青年网。

杨学成、靳相木,2002,《农民对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的看法——关于山东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杨中旭,2010,《解困农地》,《财经》杂志第11期。

姚佳威,2010,“广东:流转正酣”,《财经》杂志第11期。

姚洋,2003,“地域、制度与李约瑟之谜”,《读书》第1期。

姚洋,1999,“非农就业结构与土地租赁市场的发育”,《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

姚洋,2002,《在中国农民土地使用权法律保障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网站。

姚洋,1998,“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与农业绩效”,《中国农村观察》第6期。

姚洋,2002,《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蔡耀忠主编《中国房地产法研究》第一卷,法律出版社。

姚洋,2000,“中国农地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秋季号。

叶红玲、姜爱林、张晏,2000,“创新的制度创新的市场——对苏州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调查”,《中国土地》第11期。

叶启政,1996,“传统与现代的斗争游戏”,《社会学研究》第1期。

叶启政,2000,《进出“结构—行动”的困境》,(台)三民书局。

叶檀,2012,《中国第三次土改实验》,2012年5月29日,FT中文网,http://ftchinese.com/story/001044768?page=1。

叶艳妹、彭群、吴旭生,2002,《农村城镇化、工业化驱动下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问题探讨》,《中国农村经济》第9期。

应星,2001,《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

〔英〕鲍曼、〔英〕梅,2010,《社会学之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游和远、吴次芳,2010,《农地流转、禀赋依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管理世界》第3期。

于海荣,2012,《城镇化转轨》,《新世纪》第15期。

于建嵘,2010,《别让户口骗走农民土地》,共识网,http://www.21ccom.

net/plus/view.php?aid=7331。

于建嵘,2007,《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与防治》,《中国农村发现》第1期。

于建嵘,2000,《农民是如何失去土地所有权的?》,北大在线网站。

于建嵘,2001,《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

于猛,2012,《国土部要求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今年完成》,《人民日报》8月5日,转引自http://house.ifeng.com/tudimarket/detail_2012_08/05/16563861_0.shtml。

袁铖,2007,《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一个产权的视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第5期。

臧得顺,2012,《臧村“关系地权”的实践逻辑》,《社会学研究》第1期。

臧知非,2011,《土地问题与历史变革的深层逻辑》,《人民论坛》28期。

曾永昌,2007,《城乡统筹改革试验的土地制度选择——中国特色集体土地市场的理论和实践初探》,光明网《光明观察》。

翟烜,2011,《国土资源部:多省反映供地指标仅能满足1/3需求》,《北京晨报》4月9日。

张德元,2002,《对农村土地制度的再思考》,中国农村研究网。

张宏明,2005,《土地象征:禄村再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张静,2002,《村社土地的集体支配问题》,《浙江学刊》第2期。

张静,1998,《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

张静,2003,《土地使用规则不确定:一个法律社会学的解释框架》,《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张军立,201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积极推进城镇化》,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编著《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张乐天,1998,《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

张鸣,2007,《动员结构与运动模式——华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的政治运作(1946~1949)》,5月11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网站。

张鸣,2001,《乡村社会权利与文化结构的变迁》,广西人民出版社。

张平华,2002,《论土地承包经营合同》,《中国农村经济》第2期。

张千帆,2012,《城市土地“国家所有”的困惑与消解》,《中国法学》第3期。

张千帆,2010,《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与原则》,中国评论网,www.china-review.com/lat.asp?id=23651。

张锐,1996,《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残缺与农地制度的创新》,《宁夏社会科学》第3期。

张曙光,2003,《决策权的配置与决策方式的变迁——中国农村问题的系统性思考》,载《中国学府世纪大讲堂》,新疆人民出版社。

张曙光,2010,《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ggzhc/article_2010052710281.html。

张曙光、赵农,2002,《集体地权与受限的私人决策和“准租佃制”》,《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第1期。

张文根、吴维群,2000,《集体非农土地流转管理思考》,《中国土地》第8期。

张五常,2010,《出售土地一举三得》,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ggzhc/article_201005018772.html。

张五常,2000,《佃农理论》,商务印书馆。

张晓山,1996,《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

张孝直,2000,《中国农村地权的困境》,《战略与管理》第5期。

张照新,2002,《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及其方式》,《中国农村经济》第2期。

赵德余,2009,《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地方政府与国家的关系互动》,《社会学研究》第2期。

赵民、鲍桂兰、侯丽,1998,《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城乡发展》,同济大学出版社。

赵树凯,2002,《村民与土地——一些地方土地承包操作问题的分析》,中国农村研究网。

赵晓力,2002,《通过合同的治理——80年代以来中国基层法院对农村承包合同的处理》,北大法律信息网。

赵晓力,2002,《中国近代农村土地交易中的契约、习惯与国家法》,公法评论网,gongfa.yeah.net。

赵晓,2010,《世界各国土地产权制度及其启示》,《经济观察报》2月1日。

赵阳,2007,《共有与私用: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三联书店。

折晓叶、陈婴婴,2005,《产权怎样界定?》,《社会学研究》第4期。

折晓叶,2002,《村庄边界的多元化——经济边界开放与社会边界封闭的冲突与共生》,载《中国社会学》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折晓叶,1997,《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折晓叶,2000,《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浙江人民出版社。

郑永年,2010,《三群人的土地改革》,《财经》杂志第5期。

郑振源等,2012,《土地制度改革与修法建言》,《中国改革》第3期。

中国农地制度课题组编著,1993,《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研讨会论文集,1998,北京。

中国农民土地使用权法律保障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1,海口。

中国实行长期而有保障的农村土地使用权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8,海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2,《2011中国国土资源报告》,国土资源部网站。

仲之春,2010,《土地私有化与农村合作经济》,炎黄春秋网,http://www.yhcqw.com/html/kwgnew/2011/125/11125185951F26EF

8221874GB080E13B4DJ.html。

周飞舟,2007,《生财有道:土地开发和转让中的政府和农民》,《社会学研究》第1期。

周其仁,2002,《不占农地,如何建设城镇》,中国评论网。

周其仁,2002,《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周其仁,2012,《成都的土地产权改革》,http://business.sohu.com/s2012/zhouqiren/。

周其仁、刘守英,1988,《湄潭:一个传统农区的土地制度变迁》,中国贵州省委政研室《土地制度建设试验监测与评估》。

周其仁,1988,《土地制度:有效产权、长期租赁和有价转让》,《经济参考》11月23日。

周其仁,1995,《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第6期。

周天勇、张弥,2011,《中国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修法》,《财贸经济》第2期。

周雪光,2005,《关系产权:产权制度的一个社会学解释》,《社会学研究》第2期。

朱可亮等,2012,《十七省地权调查》,《新世纪》第5期。

朱晓东,1998,《通过婚姻的治理》,公法评论网。

左林,2010,《村建公租房博弈》,《财经》杂志第11期。

Dong,X.,1996,“Two-tier Land Tenure System and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in Post-1978 Rural China”,World Development,Vol.24,No.5.

Elizabeth J.Perry,1989,“State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China”,World Politics,No.41.

James C.Scott,1985,Weapons of the Weak: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Yale University Press.

Naughton,Barry,1994,“Chines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Privatization from Below”,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4.

Oi,Jean C.,1989,“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latt,J.,1981,“Evidence and Proof in Documentary Research”,Sociological Review.Vol.29,No.1.

——,1990,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Hidden Transcripts,Yal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