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02

和谐社会与权力道德生态图书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moral ecology of power

SSAPID:101-6285-5369-57
ISBN:978-7-5097-3543-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和谐社会为研究背景,以权力道德生态为中心线索,围绕权力道德意识、道德行为与道德关系,对广东、广西、福建、安徽、天津、黑龙江、湖南七个省份政府公职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全面展现了我国当前权力道德生态的境况与特质,探讨了问题成因与构建路径,以破解当前我国因权力道德生态问题引起的政府信任危机。本书试图通过调研与反思,为党政机关拟定政策和理论部门从事研究提供实证性资料来源与参考,并借此唤醒人们对权力道德的深切关注,使权力的政治功用服从正义原则的引导,引领权力之舟走向人间的至善。

相关信息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作 者: 唐土红
编 辑:刘;荣;曹义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中国政治

 前言

 后记

 导论 走进和谐社会语境中的权力道德生态

  第一节 权力道德生态:社会和谐直面的伦理话语

  第二节 权力道德生态研究的意义、脉络、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 权力道德生态研究的意义

    1.权力道德生态研究的理论意义

    2.权力道德生态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 权力道德生态研究的脉络、方法与创新之处

    1.本课题的主要观点与研究脉络

    2.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3.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第三节 权力道德生态研究的境况与囿限

   一 中外权力及其道德的研究境况

   二 道德生态研究的境况

 第一章 权力及其道德生态

  第一节 权力及其道德追问

   一 何谓权力:权力概念的厘定

   二 权力的道德追问

    1.政德同一:权力理想主义的覆灭

    2.“政治无道德”:马基雅维里主义权力观的破产

    3.“价值中立”:行为主义权力观的危机

    4.权力道德:并非“缺场”的乌托邦

  第二节 权力道德生态:缘起、内涵与结构

   一 从生态到道德生态

   二 权力道德生态:内涵与结构

  第三节 权力道德生态何以可能:思想溯源与学科价值

   一 权力道德生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二 权力道德生态的思想溯源

   三 权力道德生态范畴的学科价值

 第二章 社会和谐与权力道德生态

  第一节 社会和谐:人类永恒的价值诉求*

   一 中西传统和谐价值理念

   二 社会和谐:人类永恒的价值追寻

   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节 优良的权力道德生态:走向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一 优良的权力道德生态

   二 社会和谐的关键:公权与民权和谐

   三 优良的权力道德生态:社会和谐的驱动器

   四 加强执政道德生态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当代中国的迫切诉求

 第三章 和谐社会语境中的权力道德生态:实证视角

  第一节 权力道德生态的问卷与调查

   一 调查问卷设计的理论原理

   二 调查问卷的调查内容与指标

   三 调查对象

   四 样本构成

    1.性别结构

    2.年龄结构

    3.政治面貌结构

    4.受教育程度

    5.婚姻状况结构

    6.行政级别结构

   五 调查与分析方法

  第二节 权力道德生态的基本境况

   一 和谐社会语境中的权力道德意识调查

    (一)权力道德原则与规范

     1.公平正义原则的把握情况

     2.勤政原则的把握情况

     3.效率(高效)原则的把握情况

    (二)权力道德观念

     1.公共观念把握情况

     2.权力行政责任意识

     3.权力公共服务意识

     4.党性宗旨意识

     5.执政意识

     6.廉洁意识的价值判断

    (三)权力道德信念

    (四)权力道德意志

     1.挑战新岗位的职业道德意志

     2.工作计划执行的道德意志

    (五)权力道德理想

    (六)权力道德习俗与惯例

   二 和谐社会语境中的权力道德行为调查

    (一)道德选择把握情况

     1.对人生目的选择情况

     2.工作归属选择情况

    (二)权力道德评价情况

     1.对他人行为方式的评价

     2.对他人职级晋升的评价

    (三)权力道德修养评价情况

   三 和谐社会语境中的权力道德关系调查

    (一)最难处理的人际关系状况

    (二)上下级人际关系状况

  第三节 权力道德生态的相关性分析

   一 权力道德习俗与评价

   二 权力道德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三 勤政原则的相关性分析

   四 公平正义原则的相关性分析

   五 公共观念的相关性分析

   六 服务意识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结论:失衡的权力道德生态

 第四章 和谐社会语境中权力道德生态的特质与问题

  第一节 权力道德生态的特质:传统与现代的艰难抉择

   1.日益增强的现代权力公共意识

   2.坚定不移的职业道德情感

   3.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4.日渐融洽平等的人际关系

  第二节 权力道德生态存在的问题

   1.权力道德意识:“官本”意识与“民本”意识的错位

   2.权力道德行为:权力伦理与权利伦理的失衡

   3.权力道德关系:人情伦理与宪政伦理的消长

   4.权力伦理精神:身份伦理掩盖契约伦理

  第三节 权力道德生态失衡的成因

   1.传统政治伦理的消极文化品性:从扼杀人的意识到控制人的行为

   2.全球化的道德际遇:价值多元时代的权力道德生态镜像

   3.社会转型期制度伦理的缺失:权力道德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

 第五章 和谐社会语境中的权力道德生态构建

  第一节 由虚幻到真实:权力道德生态建构的理论流变

   1.是星星还是月亮:贤人政治的破灭

   2.是天国还是尘世:神学政治的颠覆

   3.是天使还是恶魔:契约政治的确证

  第二节 由“天道”走向“人道”:生活世界的权力道德生态

   1.新中国成立以来权力道德生态建设的实践演进

   2.由超验道德到经验道德:走向生活世界的权力道德生态

  第三节 和谐社会语境中权力道德生态的建构路径

   一 加强道德修养,确立权力道德生态构建中的四种道德观

    1.树立正确的权力道德观

    2.树立科学的人才道德观

    3.树立合理的绩效道德观

    4.树立正确的义利道德观

   二 从权力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营建优良的权力道德生态

    1.传统政治伦理文化的重置:催生现代权力道德意识

    2.走向公民社会的伦理:市场、公民与权力的协商对话

    3.行政伦理机制的搭建:规范权力行为

   三 完善制度伦理:权力道德生态建构的重要保障

 结语 从身份到契约:现代权力公共精神的铸造

 附录 权力道德生态研究调查问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站

本书以和谐社会为研究背景,以权力道德生态为中心线索,围绕权力道德意识、道德行为与道德关系,对广东、广西、福建、安徽、天津、黑龙江、湖南七个省份的政府公职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全面展现了中国当前权力道德生态的境况与特质,探讨了其中的问题与构建路径,有助于破解当前中国因权力道德生态问题引起的政府信任危机。本书试图通过调研与反思,为党政机关拟订政策和理论部门从事研究提供实证性资料来源与参考,并借此唤醒人们对权力道德的深切关注,使权力的政治功用服从正义原则的引导,引领权力之舟驶向人间的至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6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5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

《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

《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87。

《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

《毛泽东选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

《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江泽民文选》第2~3卷,人民出版社,200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论语》(杨伯峻注译本),中华书局,1980。

《孟子》(杨伯峻注译本),中华书局,1962。

《荀子》(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注本),中华书局,1979。

《老子》(陈鼓应注译本),中华书局,1983。

《庄子》(陈鼓应注译本),中华书局,1983。

《韩非子》(陈奇酞集释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商君书》(高亨注译本),中华书局,1974。

《春秋繁露》(钟哲点校本),中华书局,1992。

《尚书》(《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左传》(杨伯峻注本),中华书局,1981。

《吕氏春秋》(张双棣译注本),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孟子集注》,中国书店,1984。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论语批注》,中华书局,1974。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4。

〔荷〕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2004。

〔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 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意〕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

郑保华编《康德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3。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译,三联书店,1987。

〔英〕洛克:《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

〔英〕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

〔英〕J. S. 穆勒:《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

〔美〕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81。

〔荷〕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63。

〔法〕霍尔巴赫:《自然政治论》,陈太先、眭茂译,商务印书馆,1994。

〔意〕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1。

〔美〕W. K. 弗兰克纳:《伦理学》,关键译,三联书店,1987。

〔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上册),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75。

〔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美〕M. 沃尔泽:《正义诸领域》,褚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2。

〔美〕迈克尔·J. 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

〔英〕罗素:《权力论》,靳建国译,东方出版社,1992。

〔美〕麦金泰尔:《德性之后》,龚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美〕加布里埃尔·A. 阿尔蒙德:《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许湘林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美〕D. 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

〔美〕马丁·C. 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蒋庆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美〕穆蒂莫·艾德勒:《哲学的误区》,汪关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美〕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王浦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美〕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关信平、陈宗显、谢晋宇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美〕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权力的分析》,陶运华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美〕E.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

〔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顾肃、刘雪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美〕特里·L. 库柏:《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务馆,1984。

〔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德〕E. 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第1卷,翁绍军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希〕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叶林、王宏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英〕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美〕罗德·里克·马丁:《权力社会学》,陈金岚、陶远华译,三联书店,1992。

〔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

〔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吴良健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

〔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杨玉生译,华夏出版社,1988。

〔美〕埃尔更:《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3。

〔法〕路易斯·博洛尔:《政治的罪恶》,蒋庆等译,改革出版社,1999。

〔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杨祖功、王大东译,华夏出版社,1987。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4。

〔德〕克劳斯·冯·柏伊姆:《当代政治理论》,李黎译,商务印书馆,1990。

〔澳〕欧文·E. 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李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捷〕弗·布罗日克:《价值与评价》,李志林、盛宗范译,知识出版社,1988。

〔美〕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谭贤松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

唐凯麟:《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下册),人民出版社,1981。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邹永贤:《国家学说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王彩波:《西方政治思想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

浦兴祖、洪涛:《西方政治学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甘绍平:《人权伦理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

徐复观:《新儒家学案》(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周一良:《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2。

林吕建:《驾驭权力这匹烈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陆德山:《认识权力》,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李延明:《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

卢少华、徐万珉:《权力社会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陈振明:《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3。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

张光博:《民主与法制论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童之伟:《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鲁枢元:《精神守望》,东方出版中心,1998。

吕力亚:《政治学方法论》,(台北)三民书局,1979。

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汪晖等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葛志毅、胡凡:《中国古代文化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蒋孔阳等:《西方美学通史》第1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牟博编《留学哲学博士文选——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卷》,商务印书馆,2000。

刘泽华:《中国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马小红:《礼与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胡旭晟:《解释性的法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陈唯声:《世界文化史(古代部分)》,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李宗侗:《中国古代社会史》,(台北)华冈出版社,1954。

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

赵林:《浪漫之魂——让-雅克·卢梭》,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王成栋:《政府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李晓南:《多元视野下的政治哲学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上海三联书店,1998。

刘祖云:《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伦理审视》,人民出版社,2006。

廖申白、孙春晨:《伦理新视点——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与道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梁慧星主编《为权利而斗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王乐夫、陈干全:《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叶汝贤、黎玉琴:《公民社会、公民精神和集体行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

樊浩:《伦理生态与伦理精神的价值合理性建构》,《人文杂志》2000年第4期。

樊浩:《“伦理精神”及其“价值生态”——〈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再版序言》,《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4期。

李景鹏:《论权力分析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地位》,《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童之伟:《以“法权”为中心系统解释法现象的构想》,《现代法学》2000年第2期。

钟沛璋:《毛泽东黄炎培“窑洞对”随想》,《炎黄春秋》2002年第3期。

叶峻:《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社会生态学——兼议“生态系人”的特点和品质》,《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刘运喜:《简论道德生态与德育生态之关系》,《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杨清荣:《建立涵纳儒家伦理的伦理生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吴圣刚:《论当代河南的精神生态》,《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晏辉:《伦理生态论》,《道德与文明》1999年第4期。

宋惠昌:《现代社会权力结构新探》,《政治与法律》1999年第1期。

孟昭武:《行政伦理建设的实质是权力伦理建设》,《求索》2002年第6期。

戴木才:《政治伦理的现代视域》,《哲学动态》2004年第1期。

唐代兴:《价值生态:普适价值的存在论视域与方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冯务中:《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行政伦理的模式选择》,《理论导刊》2008年第3期。

杨松:《论政治道德与政治的道德化》,《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张嘉异:《和谐社会从虚拟性探索到现实性追求》,《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郭道辉:《试论权利与权力的对立统一》,《法学研究》1990年第4期。

袁祖社:《“公共性”信念的养成:“和谐社会”的实践哲学基础及其人文价值追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汪渊智:《理性思考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柯金书:《权利与权力的合理定位及其错位之矫正》,《福建学刊》1998年第1期。

胡河宁:《走出信仰的低谷》,《道德与文明》1999年第4期。

张光芒、张宝明:《中国启蒙:历史、现状与未来——“新启蒙”与“后启蒙”的对话》,《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黄俊、肖东波:《试论改革开放以来的公共服务伦理》,《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唐志君:《论行政伦理建设的价值取向》,《行政论坛》2001年第3期。

胡平仁:《法律政策学:平衡权利与权力的科学》,《当代法学》2001年第3期。

陈国富、卿志琼:《从身份到契约:中国制度变迁的特征透视》,《人文杂志》2000年第3期。

Raymond Geuss,Public Goods,Private Good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Erry L. Cooper,“Big Questions in Administrative Ethics:A Need for Focused,Collaborative Effor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July/August2004,Vol. 64,No.4.

Harmon M.,Responsibility as Paradox,Thousand Oaks,CA:Sage,1995.

Janet V. Denhardt,Robert B. Denhardt,The New Public Service,M. E. Sharpe Inc.,2003.

Christian Bay,“Politics and Pseudopolitics: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Some Behavioral Literature,”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65,(1).

Leo Strauss,What is Political Philosophy?And Other Studies,Glencoe:The Free Press,1959.

James L. Perry,Handbook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Jossey-Bass Inc.,Publishers,1996.

Jack Rabin,W. Bartley Hildreth,Gerald J. Miller,Handbook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Marcel Dekker,Inc.,1989.

Barry Bozeman,Public Management:The State of the Art,San Francisco:Josser-Bass Publishers,1993.

Michel Foucault,The History of Sexuality:The Will to Knowledge,Penguin Books,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