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31

马克思主义:中国与西方的视角图书

Interpretations of Marxism: Chinese & Western

SSAPID:101-6267-8581-78
ISBN:978-7-5097-1345-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国与西方学者的不同视角,展示了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多个维度和主体话语,并对“实践”解释模式的递进、“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解释“法兰克福学派”的几种模式作出了评论,揭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诠释与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学术团体新哲学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论的内在关联,指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走向。

相关信息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文明
作 者: 谭群玉
编 辑:王琛玚;袁卫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伟大的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相结合

 编后记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及其走向

  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诠释与文化审视

   一 诠释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厘定

   二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诠释特点

    1.理论属性:强烈的阶级性

    2.理论形成过程:鲜明的时代性

    3.理论功能:明确的主导性

   三 中国马克思主义诠释特点的文化审视

    1.契合点之一:阶级性与“伦理本位”的传统

    2.契合点之二:时代性与“经世致用”的传统

    3.契合点之三:主导性与整体主义的传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问题与视野

   一 反思与问题

   二 方法与视野

   三 意义与前景

  解释的递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实践”的几种模式

   一 以“劳动”充作“实践”

   二 从生活世界解释模式到生存论模式

   三 认识论意义上的经验积累型“实践”

   四 向伦理—政治型活动的“实践”的恢复

   五 面临生活的自悖谬、昭示审慎的“实践”

   几点简要结论

  哲学与生活

   一

   二

   三

  简评法兰克福学派研究中的三个解释模式

   一 人道主义的解释模式及其意义

   二 文化批判的解释模式

   三 现代性反思模式

  苏联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问题

   一 关于称谓

   二 苏联哲学的突出成果

   三 苏联哲学的政治化

    (一)极“左”的政治干预

    (二)教条主义的诠释

    (三)官方口谕的误导

   四 “官方哲学”与“真正哲学”

   五 被忽视了的学科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题研究

  马克思与罗尔斯论资本主义及市场的正义

   导言

   一 马克思论正义

   二 马克思和罗尔斯

   三 马克思与罗尔斯论市场

   四 市场和资本主义的正义

  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是无关紧要的吗?

   引言

   一 资本论

   二 价值问题

   三 供给与需求

   四 再生产的公式

   五 简单价格的转换

   六 动态的图景

   七 证明

   八 对斯拉法主义的方法的辩护

   九 对斯拉法的批评

   结论

  作为人的生存本性的形而上学

   一 形而上学源于人的生存本性

   二 人对自身本性的理解终归是形而上学的

   三 如何理解马克思“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颠倒”?

   四 在什么意义下说马克思哲学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新哲学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 新哲学会及其主要成员构成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论证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初步确认

   四 新哲学会对“毛泽东思想”概念提出的贡献

    1.毛泽东是创造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主要的典型代表”

    2.毛泽东的演讲与著作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最好的体现”

    3.毛泽东在许多方面具体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4.毛泽东及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和革命:英国新左派中的伦理论争

   一 马克思主义和政治

   二 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三 麦金太尔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西方现实关系问题研究

  当代世界中的宗教与政治

   一

   二

   三

   四

   五

  马克思的科技理路*

   一 导言

   二 关于马克思的丰富性

   三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被资本置换的趋势

    1.生产应成为资本集约化

    2.生产能够(并正在)成为资本集约化

    3.资本主义将成为资本集约化

   四 结论

  论劳动的全球化

   导论 失衡的全球化

   一 对照基准:世界公民权利的理想和资本全球化的现实

   二 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和世界历史理论

   三 劳动全球化:资本主义逻辑的完成

   结语 作为国际关系诉求的劳动全球化

  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

   一 马克思“社会”的叙述背景

   二 社会本质的生成

   三 作为社会理论的“共产主义”

   四 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和谐社会的构建

  中国与西方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

   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及其走向

   二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题研究

   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西方现实关系问题研究

 系列丛书编委会组成

本论集从中国与西方学者的不同视角,展示了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多个维度和主体话语,并对“实践”解释模式的递进、“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解释“法兰克福学派”的几种模式作出了评论,揭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诠释与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学术团体新哲学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论的内在关联,指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走向。本书也涉及苏俄哲学研究若干问题和英国新左翼的伦理争论的当代意义。对于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马克思的正义观的实质、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等问题,以及马克思的宗教理论、科技理路、社会理论在当今世界与中国的意义和劳动全球化问题均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毛泽东:《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梁启超:《新大陆游记》,《饮冰室合集·专集》第5册,上海,中华书局,1941。

4.《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5.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6.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1.马克思:《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资本论〉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雍涛:《毛泽东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李维武:《从20世纪中国哲学的视域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月刊》2003年第11期。

1.〔美〕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3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3.〔美〕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衣俊卿:《走向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尹树广:《生活世界的现实及其价值维度》,《哲学研究》2003年第1期。

6.张曙光:《生存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7.俞吾金:《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8.〔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薛华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9.〔德〕伽达默尔、杜特:《解释学美学实践哲学》,金惠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1.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马克思:《〈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刘森林:《“矛盾”的现代省思》,中山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刘森林:《辩证法的社会空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4.刘森林:《实践:从主体性到社会性》,《哲学动态》2003年第6期。

15.龙霞:《寻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哲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6.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7.徐长福:《马克思的实践首先是一个价值本体概念》,《哲学动态》2003年第6期。

18.徐长福:《重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

19.王南湜:《实践、艺术与自由》,《哲学动态》2003年第6期。

20.李文阁:《实践其实是指人的现实生活》,《哲学动态》2000年第11期。

21.陶东风:《社会理论视野中的文学与文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22.〔德〕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恩格斯:《路德维西·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恩格斯:《致康·施米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5.〔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马克思:《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0.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2.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13.朱熹:《论语注疏》卷十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1.夏基松:《当前流行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研究》1980年第4期。

2.陈振明:《论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形成及其特征》,《社会学研究》1990年第6期。

3.金羽、荣剑:《法兰克福学派伦理价值观剖析》,《哲学研究》1985年第8期。

4.李忠尚:《“新马克思主义”析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5.张凤阳:《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先验价值构设》,《哲学动态》1992年第12期。

6.刘继:《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的批判》,《哲学研究》1986年第5期。

7.陈振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变化了的文化模式——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哲学研究》1995年第11期。

8.张康之:《“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批判》,《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0期。

9.陈振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评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哲学研究》1990年第6期。

10.陈学明、罗富尊:《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批判》,《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1.张一兵:《后人学·无调哲学·否定的辩证法——阿多尔诺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后现代转折”》,《学术季刊》1996年第2期。

12.张一兵:《反人类中心主义:工具理性与市场逻辑批判——〈启蒙辩证法〉中的一条逻辑主线》,《求是学刊》2000年第6期。

13.王凤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转向》,《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14.王凤才:《阿多尔诺: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先驱》,《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5.陈学明:《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从与后现代主义对立的视角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6.陈振明:《论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形成及其特征》,《社会学研究》1990年第6期。

1.〔俄〕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博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

2.列宁:《再论实现论问题》,《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列宁:《论“前进派分子”的派别组织》,《列宁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4.〔苏〕维·科洛斯科夫:《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史纲要》,徐小英、王淑秋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5。

1.C.阿瑟(C.Arthur):《新辩证法与马克思的〈资本论〉》(The New Dialectic and Marx’s ‘Capital’),莱顿,布里尔学术出版社(Leiden,Brill Academic Press),2002。

2.G.A. 柯亨(G.A. Cohen):《如果你是一个平等主义者,怎么会如此富有?》(If You’re An Egalitarian,How Come You’re So Rich?),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3.G.A. 柯亨(G.A. Cohen):《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Karl Marx’s Theory of History:A Defence)(扩充版)(Expanded Edition),牛津,克兰登出版社(Oxford:Clarendon Press),2000。

4.N.格拉斯(N.Geras):《关于马克思和正义的论争》(“The Controversy about Marx and Justice”),《新左派评论》(New Left Review)1985年第150期。

5.F.A.哈耶克(F.A.Hayek):《社会正义的海市蜃楼》(“The Mirage of Social Justice”),《法律、立法与自由》(Law,Legislation,and Liberty)第2卷(Vol.2),伦敦,劳特利奇和基根·保罗(Routledge and Kegan Paul)图书有限公司,1982。

6.黑格尔著,艾伦·伍德编(ed.Allen Wood)《法哲学原理》(Elements of the Philosophy of Right),H.B.尼斯比特译(trans. H.B. Nisbet),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91。

7.伊恩·亨特(Ian Hunt):《经济的细胞形式》(“The Economic Cell-Form”),《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2005年第2期(Issue 2)。

8.伊恩·亨特:《分析与辩证的马克思主义》,(Analytical and Dialectical Marxism),奥尔德肖特(Aldershot),Avebury出版公司,1993。

9.伊恩·亨特:《全面自由与约束》(“Overall Freedom and Constraint”),Inquiry2001年第2期(No. 2),第144~148页。

10.J.拉伦(J.Larrain):《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Marxism and Ideology),伦敦,麦克米伦(MacMillan)出版公司,1983。

11.马克思和恩格斯(K.Marx and F.Engels):《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文集》(Collected Works of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1844—1845)第4卷(Vol.4),《神圣家族》(“The Holy Family”)、《英国工人阶级状况》(“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等,伦敦和纽约,国际出版社(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75。

12.马克思:《资本论》(Capital)第1卷(Vol. 1),哈蒙兹沃斯,企鹅出版社(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76。

13.马克思、恩格斯(K.Marx and F.Engels):《选集》(Selected Works)第3卷(Vol.3),莫斯科,进步出版社(Moscow:Progress Publishers),1970。

14.马克思、恩格斯(K.Marx and F.Engels):《选集》(Selected Works)第1卷(Vol.1),莫斯科,进步出版社,1969。

15.T.平卡德(T.Pinkard):《德国哲学(1760—1860):理想主义的遗产》(German Philosophy 1760-1860:The Legacy of Idealism),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6.J.罗尔斯(J.Rawls):《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Justice as Fairness:A Restatement),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7.J.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Moral Philosophy),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2000。

18.J.罗尔斯:《正义论》(A Theory of Justice),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99。

19.S.塞耶斯(S.Sayers):《马克思主义与人性》(Marxism and Human Nature),伦敦和纽约,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1998。

20.亚当·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芝加哥,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Chicago:Encyclopaedia Britannica,Inc),1952。

21.J.斯蒂格利兹(J.Stiglitz):《社会主义往哪里去?》(Whither Socialism?),马萨诸塞州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Cambridge Mass:MIT Press),1994。

22.范·帕里斯(Van Parijs):《差别原则》(“Difference Principle”),塞缪尔·弗里曼编(ed. Samuel Freeman)《剑桥罗尔斯指南》(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Rawls),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03。

23.A.伍德(A.Wood):《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Hegel and Marxism”),弗雷德里克·C.贝斯编(ed. Frederich C. Beiser):《剑桥黑格尔指南》(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egel),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3。

24.A.伍德(A.Wood):《卡尔·马克思》(Karl Marx),伦敦,劳特利奇和基根·保罗图书有限公司(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1。

1.鲁宾(Rubin I.I.):《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Essays on Marx’s Theory of Value),蒙特利尔(Montreal),黑玫瑰图书公司(Black Rose Books),1975。

2.沙克(Shaikh)和托拿克(Tonak):《国家财富的测算》(Measuring the Wealth of Nations),纽约(New York),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3.哈曼(Harman):《解释危机》(Explaining the Crisis),伦敦(London),书签出版社(Bookmarks),1984。

4.斯垂唐(Stretton):《经济学:一种新的导读》(Economics:A New Introduction),伦敦(London),冥王星出版社(Pluto Press),2000。

5.克尔曼(Kirman A.):《代表性经济代理人代表的是什么?》(“What does the Representative Agent Represent?”),《经济学观察》(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1992年第2期。

6.霍奇逊(Hodgson G.):《资本、价值和剥削》(Capital,Value and Exploitation),牛津(Oxford),马丁·鲁宾森(Martin Robinson)出版公司,1982。

7.汉内尔,R.(R.Hahnel):《政治经济学入门》(The ABCs of Political Economy),伦敦,冥王星出版社(Pluto Press),2002。

8.库兹(Kurz)、萨尔瓦多(Salvador):《用物资术语表现日用品的生产和消费:关于斯拉法的客观主义》(“Representing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Commodities in Material Terms:On Sraffa’s Objectivism”),《政治经济评论》(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2005年第3期。

9.古伊萨尼(Guissani):《马克思主义者价格理论的正统性》(“Orthodoxy in Marxian Price Theory”),《世界政治经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1999年第4期。

10.帕瑞纳罗(Parinello):《斯拉法在经济学中的遗产:若干评论性的注释》(“Sraffa’s Legacy in Economics:Some Critical Notes”),《地铁经济》(Metro-economica)2002年第3期。

11.瑟姆勒(Semmler):《竞争、垄断以及利润差别比率》(Competition,Monopoly and Differential Rates of Profit),纽约(New York),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4。

12.路森柏格(Rosenberg):《经济学理论上的认知地位是什么》(“What is the Cognitive Status of Economic Theory?”),《经济学方法论的新动向》(New Directions in Economic Methodology),伦敦(London),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公司,1994。

13.杜非、苏能斯钦(Duffie and Sonnen Schein):《艾若以及一般平衡理论》(“Arrow and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经济文献》(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89年6月。

14.艾若(Arrow):《经济理论与合理性假设》(“Economic Theory and the Hypothesis of Rationality”),易特维尔(Eatwell J.),弥尔盖特(Milgate M.)与纽曼(Newman P.)合编《世界经济》(The World of Economics),纽约(New York),W.W.诺顿出版公司(W.W.Norton and co.),1991。

15.黑尔顿·布朗德(Hilden Brand W.):《基于微观经济学的需求理论的经验证据》(“On the Empirical Evidence of Microeconomic Demand Theory”),安托万·多迪默(Antume D.)和让·卡尔特里耶(Cartelier J.)合编《经济学正在成为硬科学?》(Is Economics Becoming a Hard Science?),切尔滕纳姆(Cheltenham),爱德华·埃尔加出版公司(Edward Elgar Publishers),1997。

1.柏格森:《创造进化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2.德里达:《论文字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3.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海德格尔:《何谓形而上学》,考夫曼:《存在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6.海德格尔:《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7.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海德格尔选集》。

8.海德格尔:《形而上学是什么?》,《海德格尔选集》。

9.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0.黑格尔:《美学》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12.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3.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14.蒯因:《悖论的方式及其它论文》,涂纪亮、陈波主编《蒯因著作集》第5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5.列宁:《哲学笔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6.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18.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19.马克思:《摘自“德法年鉴”的书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20.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2.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3.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5.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6.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7.雅斯贝尔斯:《当代的精神处境》,北京,三联书店,1992。

28.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9.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0.仰海峰:《马克思与形而上学的颠覆》,《哲学研究》2002年第4期。

1.和培元:《论新哲学的特性与新哲学的中国化——为延安新哲学会三周年而作》,《中国文化》1941年第2、3期。

2.佟玉琨:《延安新哲学会史料介绍(五)·关于马列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研究动态》1985年第3期。

3.江湘:《延安新哲学会举行第一届年会——两年来:工作有了很大开展,影响及于全国各地》,1940年6月28日《新中华报》第4版。

4.于良华、徐素华:《延安新哲学会史料介绍(一)·新哲学会的成立和第一届年会》,《毛泽东思想研究动态》1984年第5期。

5.艾思奇等:《新哲学会缘起》,《解放》1938年第53期。

6.孙克信:《延安新哲学会史料介绍(四)·延安新哲学会研究成果简介》,《毛泽东思想研究动态》1985年第2期。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8.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

9.李淮春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0.《青年哲学家和培元溺水逝世——马列研究院特开会追悼》,1941年7月29日《解放日报》第2版。

11.郭思敏:《对〈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的哲学研究活动〉一文的订正》,《毛泽东思想研究动态》1984年第4期。

12.《编后记》,《中国文化》1941年第2、3期。

13.张如心:《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前进》,《解放》1941年第127期。

14.艾思奇:《抗战以来的几种重要哲学思想评述》,《中国文化》1941年第2、3期。

15.艾思奇:《哲学的现状和任务》,《艾思奇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6.艾思奇:《论中国的特殊性》,《中国文化》1940年创刊号。

17.毛泽东:《论新阶段》,《解放》1938年第57期。

18.杨松:《关于马列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中国文化》1940年第5期。

19.实甫:《掌握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为纪念列宁逝世十七周年而作》,《解放》1941年第123期。

20.张如心:《论布尔塞维克的教育家》,《共产党人》1941年第16期。

21.张如心:《论创造性的学习》,《解放》1941年第131、132期合刊。

2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日〕竹内实主持、毛泽东文献资料研究会编《毛泽东集》第7卷,东京,株式会社北望社发行,1971。

23.王明:《中共50年》(现代稀见史料书系),徐小英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24.利兴民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5.张如心:《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与策略》,1942年2月18日《解放日报》第3版。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7.王稼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纪念共产党二十二周年与抗战六周年》,1943年7月8日《解放日报》第1版。

28.刘少奇:《论党》(原名《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刘少奇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9.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中国文化》1940年创刊号。

30.Nick Knight,“The Role of Philosopher to the Chinese Communist Movement:Ai Siqi,Mao Zedong and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Asian Studies Review,Volume 26,Number 4,December 2002.

31.董标:《延安新哲学会:立意高远的思想机器》,《现代哲学》2008年第3期。

1.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德性之后》(After Virtue),伦敦(London),达克沃斯(Duckworth)出版公司,1985。

2.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Marxism and Christianity),伦敦(London),达克沃斯(Duckworth)出版公司,1968。

3.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无意识》(The Unconscious),伦敦(London),Routledge出版社,2004年第2版。

4.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共产主义与英国知识分子》(“Communism and British Intellectuals”),《听众》(The Listener),1960年1月7日。

5.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新左翼》(“The ‘New Left’”),《劳动评论》(Labour Review)1959年第3期。

6.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自由与革命》(“Freedom and Revolution”),《劳动评论》(Labour Review),1960年2~3月。

7.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了什么?》(What is Marxist Theory For?),伦敦(London),时事通讯小册子出版公司(Newsletter Pamphlet),1960。

8.艾伦·伍德(Ellen Wood):《反资本主义的民主》(Democracy Against Capitalism),剑桥(Cambridge),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9.爱德华·汤普森(Edward Thompson):《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伦敦(London),莫林(Merlin)出版社,1976。

10.爱德华·汤普森(Edward Thompson):《理论的贫困及其他》(The Poverty of Theory and Other Essay),伦敦(London),莫林(Merlin)出版公司,1978。

11.爱德华·汤普森(Edward Thompson):《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Socialist Humanism”),《新理性者》(The New Reasoner)1957年夏季第1期。

12.爱德华·汤普森(Edward Thompson):《行动与选择》(“Agency and Choice”),《新理性者》(The New Reasoner)1958年夏季第5期。

13.保尔·布莱克雷治(Paul Blackledge):《自由、欲望与革命: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Freedom,Desire and Revolution:Alasdair MacIntyre’s Marxist Ethics”),《政治思想史》(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2005年第4期。

14.保尔·布莱克雷治(Paul Blackledge):《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对马克思主义的拒斥:一个批评》(“Alasdair MacIntyre’s Rejection of Marxism:A Critique”),2005年9月7~9日曼彻斯特城大学政治理论研讨会论文。

15.保尔·布莱克雷治(Paul Blackledge):《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反思》(Reflections on the Marxist Theory of History),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6。

16.保罗·卡丹(Paul Cardan):《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Socialism and Capitalism”),《国际社会主义》(International Socialism)1961年第4期。

17.保罗·汤普森(Paul Thompson):《工作的性质》(The Nature of Work),伦敦(London),麦克米伦(MacMillan)出版公司,1989。

18.布赖恩·帕默(Bryan Palmer):《陷入话语的陷阱》(Descent into Discourse),费城(Philadelphia),坦普尔(Temple)大学出版社,1990。

19.布赖恩·帕默:《唯物主义的衰落:马克思主义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历史作品》(“The Eclipse of Materialism:Marxism and the Writing of Social History in the 1980s”),《社会主义记录》(Socialist Register),1990。

20.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Marxism and Humanism”),《新理性者》(The New Reasoner)1957年秋季第2期。

21.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社会主义和知识分子(第三部分)》(“Socialism and Intellectuals- Three”),《大学与左派评论》(Universities and Left Review)1957年夏季第2期。

22.内利乌斯·卡斯托里亚迪斯(Cornelius Castoriadis):《无产阶级与组织》(“The Proletariat and Organisation”),《社会主义与野蛮》(Socialisme Ou Barbarie),1959。

23.德雷柏·哈(Draper Hal):《卡尔·马克思的革命理论》(Karl Marx’s Theory of Revolution)第2卷,纽约(New York),每月评论(Monthly Review)出版社,1978。

24.恩格斯:《反杜林论》,莫斯科(Moscow),进步出版社(Progress Publishers),1947。

25.哈里·布雷弗曼(Harry Braverman):《劳动和垄断资本主义》(Labour and Monopoly Capitalism),纽约(New York),每月评论(Monthly Review)出版社,1974。

26.哈利·汉森(Harry Hanson):《公开信》(“An Open Letter”),《新理性者》(The New Reasoner)1957年秋季第2期。

27.哈利·勃利特(Harry Pollitt),引自詹姆斯·卡拉汉(J.Callaghan)《英国政治中的激进左派》(The Far Left in British Politics),牛津(Oxford),布莱克韦尔(Blackwell)出版公司,1987。

28.哈曼·克利斯(Harman Chris):《哲学与革命》(“Philosophy and Revolution”),《国际共产主义》(International Socialism)1983年第2期。

29.H.马尔库塞(H.Marcuse):《苏联马克思主义》(Soviet Marxism),哈蒙兹沃斯(Harmondsworth),企鹅(Penguin)出版社,1958。

30.哈维·凯亚(Harvey Kaye)、基思·麦可里兰特(Keith McClelland)主编《E.P.汤普森:批评的视角》(E.P.Thompson:Critical Perspectives),剑桥(Cambridge),政治(Polity)出版公司,1990。

31.约翰·高兰(J.Gollan):《社会主义出路何在?》(Which Way for Socialists?),伦敦(London),共产党(Communist Party)出版社,1958。

32.K.亚历山大(K.Alexander):《民主集中制》(“Democratic Centralism”),《新理性者》(The New Reasoner)1956年第1期。

3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伦敦(London),劳伦斯与威沙特(Lawrence and Wishart)出版社,1974。

34.马克思:《1861—1863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伦敦,劳伦斯与威沙特出版社,1988。

3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伦敦(London),企鹅(Penguin)出版社,1976。

36.凯特·索珀(Kate Soper):《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Socialist Humanism”),《陷入困境的愉悦》(Troubled Pleasures),伦敦(London),维尔索(Verso)出版社,1990。

37.克里斯·亚瑟(Chris Arthur):《劳动的辩证法》(The Dialectics of Labour),牛津(Oxford),布莱克韦尔(Blackwell)出版公司,1986。

38.克利夫·斯劳特(Cliff Slaughter):《“新左翼”与“工人阶级”》(“The ‘New Left’ and the Working Class”),《劳动评论》(Labour Review)1959年第2期。

39.克利夫·斯劳特:《什么是革命的领导层?》(“What is Revolutionary Leadership?”),《劳动评论》(Labour Review)1960年第3期。

40.列斯扎克·克拉科夫斯基(Leszak Kolakowski):《责任与历史》(“Responsibility and History”),《马克思主义及其超越》(Marxism and Beyond),伦敦(London),帕拉丁(Paladin)出版社,1971。

41.林春(Lin Chun):《英国新左派》(The British New Left),爱丁堡(Edinburgh),爱丁堡大学出版社(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3。

42.露斯·列维塔斯(Ruth Levitas):《乌托邦的概念》(The Concept of Utopia),锡拉库扎(Syracuse)大学出版社,1990。

43.马歇尔·贝曼(Marshall Berman):《马克思主义的冒险》(Adventures in Marxism),伦敦(London),维尔索(Verso)出版社,1999。

44.迈克尔·肯尼(Michael Kenny):《最早的新左派》(The First New Left),伦敦(London),劳伦斯与威沙特(Lawrence and Wishart)出版社,1995。

45.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来自道德荒漠的笔记》(“Notes from the Moral Wilderness”),《麦金太尔读本》(The MacIntyre Reader),1998a版;初版分两部分刊登在《新理性者》(The New Reasoner)第7、8期(1958年冬和1959年春)。

46.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马克思在克兰斯顿》(“‘Marx’ in Cranston”),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主编《西方政治哲学家》(We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ers),伦敦(London),鲍利海(Bodley Head)出版公司,1964。

47.N.哈里斯(N.Harris):《社会信仰》(Beliefs in Society),哈蒙兹沃斯(Harmondsworth),企鹅(Penguin)出版社,1968。

48.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社会主义与伪经验主义》,(“Socialism and Pseudo-Empiricism”),《新左派评论》(New Left Review)1966年第35期。

49.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五十年代的左派》(“The Left in the Fifties”),《新左派评论》(New Left Review)1965年第29期。

50.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Considerations on Western Marxism),伦敦(London),维尔索(Verso)出版社,1976。

51.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英国马克思主义内部的论争》(Arguments within English Marxism),伦敦(London),维尔索(Verso)出版社,1980。

52.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交锋地带》(A Zone of Engagement),伦敦(London),维尔索(Verso)出版社,1992。

53.乔治·卢卡奇(George Lukács)《历史与阶级意识》(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伦敦(London),冥王星(Pluto)出版社,1971。

54.乔治·卢卡奇(George Lukács)1924年著《列宁:对其思想整体性的研究》(Lenin:A Study in the Unity of His Thought),伦敦(London),新左翼图书公司(New Left Books),1970。

55.拉坦西·艾利(Ratanssi Ali):《马克思与劳动分工》(Marx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ur),伦敦(London),麦克米伦(MacMillan)出版公司,1982。

56.赛亚·安德鲁(Sayer Andrew):《现实主义和社会科学》(Realism and Social Science),伦敦(London),塞奇(Sage)出版公司,2000。

57.斯蒂芬·帕金斯(Stephen Perkins):《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Marxism and the Proletariat),伦敦(London),冥王星(Pluto)出版社,1993。

58.凯特·索珀(Kate Soper):《陷入困境的愉悦》(Troubled Pleasures),伦敦(London),维尔索(Verso)出版社,1990。

59.汤尼·克利夫(Tony Cliff):《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汤尼·克利夫:《在工人斗争最激烈的时刻》(In the Thick of the WorkersStruggle),伦敦(London),书签(Bookmarks)出版社,2002。

60.汤尼·克利夫(Tony Cliff):《托洛茨基论替代主义》(“Trotsky on Substitutionism”),《在工人斗争最激烈的时刻》(In the Thick of the Worker’s Struggle),伦敦(London),书签(Bookmarks)出版社,1960。

61.威利·汤普森(Willie Thompson):《历史怎么了?》(What Happened to History?),伦敦(London),冥王星(Pluto)出版社,2000。

62.英国共产党:《英国社会主义之路》(The British Road to Socialism),伦敦(London),共产党(Communist Party)出版社,1952。

1.L.阿尔都塞:(L.Althusser):《保卫马克思》(For Marx),伦敦,艾伦·莱恩(Allen Lane)出版社,1969。

2.L.阿尔都塞:《弗洛伊德与拉康》(“Freud and Lacan”),《列宁与哲学及其它文章》(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伦敦,新左派图书公司(New Left Books),1971。

3.L.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列宁与哲学及其它文章》,伦敦,新左派图书公司,1971。

4.G.A.柯亨(G.A.Cohen):《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Karl Marx’s Theory of History:A Defence),牛津,克兰登出版社(Oxford:Clarendon Press),1978。

5.费尔巴哈(L.Feuerbach):《基督教的本质》(The Essence of Christianity),G·埃利奥特(G.Eliot)译,纽约,哈珀与罗出版公司(Harper & Row),1957。

6.T.弗兰克(T.Frank):《堪萨斯州怎么啦?保守派怎样赢得美国的心?》(What’s the Matter with KansasHow Conservatives Won the Heart of America?),纽约,都市图书公司(Metropolitan Books),2004。

7.弗洛伊德(S.Freud):《精神分析引论》(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哈蒙兹沃斯,企鹅出版社(Harmondsworth:Penguin),1974。

8.黑格尔(G.W.F.Hegel):《美学》(Aesthetics),T.M.诺克斯(T.M.Knox)译,牛津,克兰登出版社,1975。

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Spirit),A.V.米勒(A.V.Miller)译,牛津,克兰登出版社,1977。

10.黑格尔:《宗教哲学》(一卷本),R.F.布朗(R.F.Brown)、P.C.霍葛山(P.C.Hodgson)、J.M.斯蒂沃(J.M.Stewart)译,(1827年讲稿)(Lectures on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 One-Volume Edition. The Lectures of 1827),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11.T.霍布斯(T.Hobbes):《利维坦》(Leviathan),哈蒙兹沃斯,企鹅出版社,1985。

12.J.拉伦(J.Larrain):《意识形态观念》(The Concept of Ideology),伦敦,哈奇森出版社(Hutchinson),1979。

13.列宁(V.I.Lenin):《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The Attitude of the Worker’s Party to Religion”),《宗教论》(On Religion),莫斯科,进步出版社(Progress Publishers),1969。

14.列宁:《社会主义和宗教》(“Socialism and Religion”),《宗教论》,莫斯科,进步出版社,1969。

15.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The British Rule in India”),《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1卷(K.Marx and F.Engels,Selected Works,1),马克思和恩格斯校订(edited by K.Marx and F.Engels),莫斯科,外语出版社(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1958。

1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Capital,I),S.摩尔(S.Moore)和E.埃夫林(E.Aveling)译,纽约,国际出版股份公司(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67。

1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Capital,I),J.罗伊(J.Roy)译,巴黎,Sociales出版社(Paris:éditions Sociales),1969。

18.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Concerning Feuerbach”) [又译《关于费尔巴哈提纲》(“Theses on Feuerbach”)],《早年著述》(Early Writings),哈蒙兹沃斯,企鹅出版社,1975。

19.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A Contribution to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Introduction”),《早年著述》,哈蒙兹沃斯,企鹅出版社,1975。

20.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部分)(The German Ideology Part I),纽约,国际出版股份公司(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70。

21.J.H.麦克道尔(J.H.McDowell):《精神与世界》(Mind and World),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2.S.塞耶斯(S.Sayers):《现实与理性》(Reality and Reason),牛津,布莱克威尔出版社(Blackwell),1985。

23.S.塞耶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知识》(“Knowledge as a Social Phenomenon”),《激进派哲学》(Radical Philosophy)1989年第52期。

24.A.沃利克(A.Walicki):《俄罗斯思想史:从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A History of Russian Thought from the Enlightenment to Marxism),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1.阿代尔·特纳(Adair Turner):《只要资本:自由主义的经济》(Just Capital:The Liberal Economy),伦敦,麦克米伦(MacMillan)出版公司,2001。

2.亚历克·诺乌(Alec Nove):《可行的社会主义的经济》(The Economics of Feasible Socialism),伦敦,乔治·艾伦与安汶(George Allen & Unwin)出版社,1983。

3.安东·海墨瑞克(Anton Hemerijck):《结构性休止时代的有效社会公民身份展望》(“Prospects for Effective Social Citizenship in an Age of Structural Inactivity”),科林·克劳奇(Colin Crouch)、克劳斯·埃德(Klaus Eder)、达米安·坦比尼(Damian Tambini)编《公民身份、市场和国家》(Citizenship,Markets & the State),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4.大卫·哈维(David Harvey):《后现代性的条件:文化变更由来的调查》(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牛津,布莱克威尔出版社(Blackwell),1990。

5.G.A.柯亨(G.A. Cohen):《如果你是一个平等主义者,怎么会如此富有?》(If You’re An Egalitarian,How Come You’re So Rich?),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Cambridge:Harvard),2000。

6.杰里米·瑞福金(Jeremy Rifkin):《劳动的终结:全球劳动力的衰落与后市场时代的黎明》(The End of Work:The Decline of the Global Labour Force & the Dawn of the Post-Market Era),哈蒙兹沃斯,企鹅出版社(Harmondsworth:Penguin),2000。

7.约翰·席克斯(John Hicks):《工资理论》(Theory of Wages),伦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32。

8.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正义论》(A Theory of Justice),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修订版。

9.乔恩·埃尔斯特(Jon Elster):《理解马克思》(Making Sense of Marx),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10.乔恩·埃尔斯特:《技术变革辨析》(Explaining Technical Change),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83。

11.乔恩·埃尔斯特:《工作和政治中的自我实现:马克思主义的良好生活观念》(“Self Realisation in Work and Politics:the Marxist Conception of the Good Life”),《资本主义的替代》(Alternatives to Capitalism),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89。

12.莱吉夫·塞格(Rajeev Sehgal):《共产主义者必须是提倡共产主义社会者之意蕴》(“The Sense in Which Communists Must Be Communitarian”),麦金太尔(Alisdair MacIntyre):《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及卡尔·马克思哲学中的自由和共同体概念》(Neo-Aristotelianism & the Concepts of Freedom & Community in Karl Marx’s Philosophy),未刊稿,2004。

13.莱吉夫·塞格:《反对将马克思引致正义:一个对柯亨将马克思道德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批评》(“Against Bringing Marx to Justice:A Marxist Critique of Cohen’s Moralisation of Marx”),未刊稿,2004。

14.莱吉夫·塞格:《卡尔·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一个辩护》(“Karl Marx’s Scientific Socialism:A Defence”),未刊稿,2005。

15.莱吉夫·塞格:《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羁绊》(“The Fettering of Capitalist Forces & Relations of Production”),《科技、消费不足及马克思主义论无条件的基本收入》(Technology,Underconsumption and a Marxist Case for an 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未刊稿,2005。

16.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Value,Price & Profit”),马克思、恩格斯:《选集》(Selected Works)第1卷,莫斯科,进步出版社(Progress Publishers),伦敦,劳伦斯与威沙特出版社(Lawrence & Wishart),1991年修订版。

17.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The Critique of the Gotha Programme”),《第一国际及其后:政治著作》(The First International & After:Political Writings)第3卷,哈蒙兹沃斯,企鹅出版社,1992。

18.马克思:《大纲》(Grundrisse),哈蒙兹沃斯,企鹅出版社,1993。

19.马克思:《给安年科夫的信》(“Letter to Annenkov”),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选集》(Selected Correspondence),莫斯科,外文出版社(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1953。

2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哈蒙兹沃斯,企鹅出版社,1990。

21.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需求的补给》(“The Supply of Demand”),诺曼·伯恩鲍姆(Norman Birnbaum)编《走出冷漠》(Out of Apathy),伦敦,新左派图书公司(London:New Left Books),1960。

22.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隐蔽和暴露及其他小论文》(Concealment & Exposure & Other Essays),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

23.威尔·契穆利卡(Will Kymlicka):《自由主义、共产主义和文化》(Liberalism,Community & Culture),牛津,克兰登出版社(Clarendon),1989。

24.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艺术与社会主义》(“Art & Socialism”),A.L.莫顿(A.L. Morton)编《威廉·莫里斯的政治著作》(Political Writings of William Morris),伦敦,劳伦斯与威沙特出版社,1973。

25.杰弗里·米勒(Geoffrey Miller):《浪费是善行》(“Waste is Good”),《展望》(Prospect)1999年2月。

26.吉连·泰特(Gillian Tett)、诺科·纳卡米(Naoko Nakame)、亚历山德拉·哈尼(Alexandra Harney):《日本国内的穷困潦倒》(“Down & Out in Japan”),1999年7月8日《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27.保罗·泰勒(Paul Taylor):《随着Word的蔓延,经纪人被打发了》(“Middlemen Deleted as the Word Spreads”),1998年10月27日《金融时报》。

28. 1999年1月26日、1999年6月8日、1999年6月16日、1999年6月25日、1999年8月9日、2000年2月10日《金融时报》。

29.《网络音乐销售将打击五大银行》(“Internet Music Sales will Hit the Big Five”),1998年11月12日《金融时报》。

30.《信息技术可能取代40%的电话服务中心的职位》(“IT May Replace 40% of Call Centre Jobs”),1999年3月8日《金融时报》。

31.《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2006年4月29日至5月5日。

32.《财政学和经济学专栏》(Finance & Economics section),1998年9月24日《卫报》(The Guardian)。

33.《企业专栏》(The Enterprise Page),1998年9月22日、1998年11月17日《卫报》。

34.《失业的定时炸弹正在福利申请者名单中滴答作响》(“Unemployment Time Bomb is Ticking inside List of Benefit Claimants”),2004年5月22日《卫报》。

35.《迎接在线音乐的未来》(“Welcome to Music’s Online Future”),2004年6月16日《卫报》。

36.《中国新娘是钻石矿工的最好的新朋友》(“China’s Brides are a Diamond Miner’s New Best Friend”),2005年8月11日《卫报》。

1.保罗·赫斯特、格雷厄姆·汤普森:《质疑全球化》,张文成、许宝友、贺和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弗朗索瓦·沙奈:《资本全球化》,齐建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康德:《永久和平论》,《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康德:《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观念》,《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一篇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Myron Weiner:The Global Migration Crisis:Challenge to States and to Human Rights,New York,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5.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海德格尔:《艺术与空间》,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5.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6.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下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8.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叶汝贤:《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2.李萍、朱飞:《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诠释与文化审视》。

3.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问题与视野》。

4.约翰·吉·哈纳芬(John J.Hanafin):《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中的沟通结构》(“The Communicative Structure of Chinese Marxist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5.刘森林:《解释的递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实践”的几种模式》。

6.李文阁:《哲学与生活》。

7.张贤勇:《宗教鸦片论——中国80年代关于马克思宗教观之争的回顾》。

8.王晓升:《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评法兰克福学派研究中的三种解释模式》。

9.李尚德:《苏联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问题》。

10.伊恩·亨特(Ian Hunt):《马克思与罗尔斯论资本主义及市场的正义》(“Marx and Rawls on the Justice of Capitalism and the Market”)

11.斯科特·曼恩(Scott Mann)、玛格丽特·穆萨(Margaret Moussa):《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是无关紧要的吗?》(“Is Value an Idle Cog in Marxist Economic Theory?”)。

12.旷三平:《作为人的生存本性的形而上学——兼作马克思哲学的一个辩护》。

13.谭群玉、周兵:《延安新哲学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4.保尔·布莱克雷治(Paul Blackledge):《道德和革命:英国新左派中的伦理论争》(“Morality and Revolution:Ethical Debates in the British New Left”)。

15.肖恩·塞耶斯(Sean Sayers):《当代世界中的宗教与政治》(“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the Modern World”)。

16.莱吉夫·塞格(Rajeev Sehgal):《马克思的科技理路——论资本主义的科技发展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下的生产及消费的抱负》(“The Marxian Technological-Fix—On Capitalist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 Marx’s Ambitions for Production & Consumption under Communism”)。

17.徐长福:《论劳动的全球化——从马克思主义暨中国的视角来看》。

18.许斗斗:《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从马克思“巴黎手稿”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