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0

贵州农村扶贫开发报告(2015-2016)图书

Annual Report on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ement of Guizhou (2015-2016)

SSAPID:101-6263-1006-66
ISBN:978-7-5201-2042-5
DOI:
ISSN:
关键词:

贵州 农村 扶贫开发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贵州农村扶贫开发的成效与经验、问题与挑战、机遇与趋势、思路与对策;分析了贵州生态畜牧、中药材、核桃、乡村旅游等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等的扶贫成效、问题与对策;从精准扶贫路径、资金瞄准机制、能源贫困、生态移民、农民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扶贫现状调查等相关专题研究分析了贵州农村扶贫情况;研究分析了赫章、威宁、六盘水、纳雍等地区的典型扶贫案例;介绍了2015年贵州扶贫领域的重大事件。

相关信息

丛书名:贵州蓝皮书
编 辑:薛铭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主要编撰者简介

 摘要

 子库介绍

 中国皮书网

 Abstract

 《贵州农村扶贫开发蓝皮书》编委会

 Ⅰ 总报告

  B.1 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体制,深入推进农村扶贫开发

   一 贵州农村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一)农村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

    (二)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三)产业扶贫建设加快

    (四)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加快

    (五)生态移民持续推进

    (六)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改革创新

     1.扶贫攻坚政策体系率先完成

     2.考核办法改进

     3.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不断深入

   二 当前贵州省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农村贫困人口仍然众多

    (二)生产生活条件仍较差

     1.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2.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差

    (三)贫困农户作为扶贫开发主体自身能力比较弱

     1.农户家庭投入能力差

     2.较低的文化水平与疾病困扰

     3.观念意识落后

    (四)“三重矛盾”叠加

   三 贵州农村扶贫开发的机遇与趋势

    (一)面临的机遇

     1.外部机遇

     2.内部机遇

    (二)趋势分析

     1.贫困人口总体分布上越来越分散

     2.贫困人口相对向特困地区集中,趋势加强

     3.“互联网+”的农村电商扶贫将成为农村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

     4.产业扶贫支持的重点将是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主体,通过新型农业主体与贫困农户构建连接紧密的利益机制

   四 加快推进贵州农村扶贫开发的思路与对策

    (一)总体思路

    (二)对策措施

     1.将精准扶贫与大数据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贵州省扶贫开发的精准度

     2.探索创新扶贫利益联结新模式

     3.发挥农户主体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

 Ⅱ 专题篇

  B.2 2015年贵州省生态畜牧产业扶贫发展报告

   一 全省生态畜牧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全省畜牧业实现平稳增长

    (二)加快推进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出台

    (三)项目投入力度加大,成效显著

   二 贵州生态畜牧产业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

    (一)统一思想,创新生态畜牧产业化扶贫模式

    (二)以“五改进五转型”优化提升项目实施水平

     1.在项目实施方面推动五改进

     2.在产业发展方面推动五转型

   三 生态畜牧产业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

    (二)产业弱小,市场竞争力不足

    (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

   四 生态畜牧产业扶贫对策建议

    (一)明确发展目标

    (二)加强机制创新

    (三)抓好产业发展

    (四)做好项目工作

    (五)转变生产方式

    (六)提高政策保障

     1.出台扶持政策

     2.增加资金投入

     3.整合部门资源

     4.强化科技支撑

  B.3 2015年贵州省中药材产业扶贫发展报告

   一 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一)种植面积不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

    (二)种植品种不断增加,种植模式多样

    (三)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脱贫致富步伐加快

    (四)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 存在的问题

    (一)粗放种植多、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

    (二)产后加工层次低,规模化程度小

    (三)政策扶持不够集中,不利于调动企业和农户生产积极性

   三 中药材扶贫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四 中药材扶贫产业发展主要任务

    (一)加强中药材良种选育繁育及种子种苗基地建设

    (二)大力推进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与示范推广

    (三)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

    (四)强化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五 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市场体系建设

    (二)做大品牌

    (三)强化科技支撑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B.4 2015年贵州核桃产业发展报告

   一 贵州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大幅增加

    (二)核桃产业助农增收脱贫成效显著

    (三)核桃深加工业发展加快

    (四)产品品牌影响力增强,市场不断扩大

    (五)核桃产业发展重视科技作用

   二 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面积有待进一步扩大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

    (三)部分核桃种植没有因地制宜

    (四)重种植轻管理现象突出

   三 对策建议

    (一)深化对核桃产业的认识,更新种植观念

    (二)加强现代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因地制宜精准推进核桃种植

    (四)进一步扩大核桃的种植规模

    (五)进一步打造品牌,拓展市场

  B.5 2015年贵州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报告

   一 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扶贫成效显著

    (二)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独特,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三)乡村旅游扶贫力度加大

    (四)乡村旅游进入全域模式,扶贫潜力巨大

   二 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机制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二)同质化严重

    (三)乡村旅游景点的接待能力不强

   三 对策建议

    (一)着力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切实提升乡村旅游景点的服务水平

    (三)凸显差异,推进特色发展

    (四)抓好人才培养,强化乡村旅游扶贫智力支持

  B.6 2015年贵州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发展报告

   一 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贵州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总体情况

     1.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2.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3.经营主体不断扩大

     4.主导产业规模壮大

    (二)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发展情况

    (三)发展目标明确、组织管理机构基本健全

     1.发展目标明确

     2.组织管理机构基本健全

    (四)园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五)资源要素得到有效整合

    (六)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七)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二 存在的问题

    (一)园区建设发展不平衡

    (二)发展要素不足

   三 对策建议

    (一)大力抓好规划编制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三)加大投入力度,提升融资水平

    (四)加大招商力度,提升主体水平

    (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Ⅲ 研究篇

  B.7 加快贵州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

   一 贵州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抓落实

    (二)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抓管理

    (三)准确把脉,因户施策抓帮扶

    (四)结合实际,突出产业抓重点

    (五)立足长远,完善机制抓长效

   二 贵州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

    (一)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三)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四)民生实事不断加强

    (五)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

    (二)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经营手段落后

    (三)教育科技落后,农民知识技能薄弱

    (四)农产品收益低,土地流转渠道不畅、积极性不高

    (五)扶贫资金分散,利用效率不高

   四 加快推进贵州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

    (一)“四看”看真贫,做到识别对象筛选精准,切实解决“扶谁的贫”的问题

    (二)“六个到村到户”扶真贫,做到扶贫内容精准,切实解决“怎么去扶贫”的问题

    (三)“一对一”查穷根,做到致贫原因分析精准,切实解决“扶哪方面贫”的问题

    (四)建机制拔穷根,组织保障跟进精准,切实解决“谁去扶贫”的问题

    (五)改“漫灌”为“滴灌”,项目资金投入精准,切实解决“如何扶真贫”的问题

   五 加快推进贵州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贵州省精准扶贫数据处理中心

    (二)以“三个十”为平台,打造贵州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基地

    (三)实施“地票”制度,加快土地流转

    (四)培育壮大村级经济,消除空壳村

    (五)创新金融扶贫机制,拓宽农民融资渠道

    (六)振兴民俗文化、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事业,推进体验经济扶贫

    (七)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强化监督管理

    (八)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提高精准扶贫的实效性

  B.8 健全贵州财政扶贫资金瞄准机制研究

   一 导论

    1.省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现实意义

     (1)研究的意义

     (2)省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2.研究的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调研思路

     (1)重点难点

     (2)主要观点

     (3)调研思路

    3.关于几个概念

     (1)关于“财政扶贫资金”

     (2)关于“财政扶贫资金瞄准”

   二 贵州财政扶贫资金瞄准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1.贵州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情况

    2.贵州财政扶贫资金瞄准机制现状

     (1)分配方式采取因素法、竞争立项、考核考评结果分配等多种方式

     (2)财政扶贫资金瞄准区域主要是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

     (3)财政扶贫资金瞄准项目以产业发展为主

    3.贵州财政扶贫资金瞄准偏离问题

     (1)财政扶贫资金瞄准偏离目标群体(目标偏离)

     (2)财政扶贫资金渗漏、闲置(过程偏离)

     (3)财政扶贫资金的实施效果不好(效果偏离)

    4.2014年以来贵州财政扶贫瞄准机制的变化

     (1)改革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机制

     (2)改革资金项目审批制度

     (3)改革财政扶贫资金监管机制

     (4)改革资金项目实施、评估等机制

   三 健全贵州财政扶贫资金瞄准机制的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2.基本原则

     (1)坚持扶贫对象目标群体导向原则

     (2)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

     (3)坚持奖优罚劣、激励竞争的原则

    3.目标

    4.运行框架

     (1)明确各级职责

     (2)资金项目申报与审批

     (3)项目实施

     (4)资金项目验收

     (5)资金项目的监督与评估

   四 健全贵州财政扶贫资金瞄准机制的重点任务

    1.进一步建立健全贫困农户识别、管理机制,提高财政扶贫资金瞄准的精准度

    2.改革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监管机制,有效解决资金财政扶贫资金渗漏、闲置等问题

    3.探索创新扶贫对象利益联结新模式,提高资金瞄准精准和使用效益

   五 健全贵州财政扶贫资金瞄准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1.引入第三方评估,客观真实反映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

    2.加强扶贫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充实基层工作力量

    3.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发挥农户主体作用

    4.既要发挥“能人”、“致富带头人”在财政资金项目中的带动作用,又要防止财政资金项目中的“精英俘获”

  B.9 能源贫困问题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献综述

   三 能源贫困的测量方法

   四 贵州省农村家庭能源贫困实证分析

    (一)贵州省能源消费情况

    (二)研究假设

     1.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假设

     2.农村家庭能源消费支出假设

     3.农村家庭能源贫困假设

    (三)实证结果分析

     1.农村家庭能源使用状况分析

      (1)农村家庭电力能源使用状况

      (2)农村家庭生物质能源使用状况

      (3)农村家庭煤炭能源使用状况

      (4)农村家庭其他能源使用状况

     2.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状况分析

      (1)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

      (2)农村家庭能源消费支出

     3.农村家庭能源使用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分析

     4.农村家庭能源贫困问题影响分析

   五 结论与建议

  B.10 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对策措施研究

   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形势下“扶贫生态移民民生”的基本内涵

   二 贵州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扶贫生态移民民生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二)基本原则

     1.民生为本、富民优先的原则

     2.重点突出、统筹兼顾的原则

     3.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

     4.科学发展、公平公正原则

     5.转变作风,真抓实干

   三 贵州保障和改善扶贫生态移民民生的社会管理与创新实践

    (一)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新,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创新型生态移民安置模式

    (二)因地制宜选择扶贫致富的路子,切实增强移民自我发展能力

    (三)以社会创新管理助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切实维护移民的根本利益

   四 贵州保障和改进扶贫生态移民民生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扶贫生态移民民生最突出的问题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扶贫生态移民最普遍的民生问题

    (三)优先发展文化教育,解决扶贫生态移民最长远的民生问题

    (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解决扶贫生态移民最根本的民生问题

    (五)拓宽增收渠道,解决扶贫生态移民最核心的民生问题

  B.11 贵州省农民工融入城市障碍及路径分析

   一 贵州农民工融入城市障碍分析

    (一)宏观层面的障碍

    (二)中观层面的障碍

    (三)微观个体层面的障碍

   二 贵州农民工融入城市路径分析

    (一)宏观层面的路径分析

    (二)中观层面的路径分析

     1.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工融城

     2.进行住房制度改革

     3.加强教育体制改革

     4.着力完善社会保障

    (三)微观层面的路径分析

   三 促进贵州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对策建议

    (一)夯实贵州农民工“融城”教育基础

    (二)建立健全为贵州农民工“融城”服务的中介机构

    (三)逐步提高贵州农民工“融城”的保障水平

    (四)构筑贵州农民工“融城”的基本政策框架

    (五)强化贵州农民工“融城”的文化认同

    (六)结合贵州实际,分类推进农民工“融城”进程

    (七)从贵州实际出发,实施“三大融城”战略

  B.12 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路径新探

   一 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状及主要问题

   二 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矛盾成因分析

    1.农业收益率低是农地流转困难的根本原因

    2.农村土地用途不同是产生流转区域差异的基本原因

    3.承包期短是将农民滞留在土地上的基本原因

    4.永久土地承包权资产价格不明是产权改革的关键障碍

   三 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1.确定农村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

    2.合理确定土地永久承包经营权价值

    3.区分农村各类资产及价格

    4.对农民失地的理解

    5.改革成本的化解

   四 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路径

    1.确定承包权长久不变

    2.确定永久承包权指导价格及各类资产价格

    3.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

    4.推进农村现代农业发展

    5.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

    6.促进耕地保护及农村土地利用

    7.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及城镇化建设

  B.13 贵州民族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思考

   一 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现状

    (一)民族地区基本概况

    (二)基础设施发展成就

     1.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

     2.水利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3.能源设施稳步推进

     4.信息化设施不断完善

     5.城镇基础设施大幅提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总体投入不足

     2.地方债务包袱重

     3.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不完善

     4.水利、能源、信息化设施建设支撑体系未形成

     5.落实国家民族政策有差距

    (四)面临的有利条件

   二 加快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二)基本理念

    (三)发展目标

   三 加快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完善以公路为主的民族地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1.强力推进公路建设

     2.加快推进铁路航运机场建设

     3.加快形成互联互通综合交通体系

    (二)加大民族地区水利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

     2.增强城乡及工农业供水保障能力

     3.加强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三)加强民族地区能源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建设

     1.优化民族地区电力资源开发配置

     2.拓宽民生用能保障方式

     3.完善能源输送网络

    (四)加快构建民族地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1.建设民族地区信息高速公路

     2.拓展民族地区大数据信息应用领域

     3.提升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

    (五)大力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1.加快弥补城镇基础设施“短板”

     2.提升县级城市品质和承载能力

     3.切实打造一批山地和民族特色的小城镇

    (六)切实改善民族村寨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

     1.实施民族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加强人居环境整治

     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四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政策措施保障

    (一)完善体制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

     2.完善考核机制

     3.建立组织协调机制

     4.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5.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二)争取各项政策支持

     1.强化国家民族政策执行力

     2.制定差别化的支持政策

     3.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4.借助外力发展,争取各级政府支持

    (三)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

     1.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

     2.强化土地保障

     3.强化人才保障

     4.强化科技保障

    (四)加强各项规划衔接

     1.科学制定规划

     2.实现规划间的科学衔接

  B.14 贵州省农村扶贫调查分析报告

   一 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性别

    2.调查对象民族

    3.调查对象年龄

    4.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

   二 家庭收入情况

    1.家庭年人均收入

    2.家庭收入主要来源

   三 精准扶贫中的农户参与和知晓情况

    1.调查对象家庭是否申请贫困户

    2.是否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3.家庭致贫原因

    4.参与村里选出贫困户的评议和票决情况

    5.对贫困户名单是否公示的了解情况

    6.对村里贫困户是否建档立卡的了解情况

    7.对村里是否有驻村帮扶工作队的了解

    8.对村里是否落实帮扶责任单位的了解

    9.对贫困户是否制定帮扶规划的了解

   四 调查对象对扶贫开发的满意度及决策参与情况

    1.对扶贫开发的满意情况

    2.认为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扶贫开发的项目制定征求意见情况

    4.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意见被采纳情况

   五 对扶贫工作的预期和今后家庭的增收途径

    1.希望政府给予的帮助情况

    2.调查对象家庭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的途径

 Ⅳ 案例篇

  B.15 医疗扶贫:“三重医疗保障”的“赫章经验”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献综述

   三 “三重医疗保障”的“赫章经验”*

    (一)“三重医疗保障”确保病有所医

    (二)统筹城乡医保,提升经办能力

    (三)“一站式”服务增强就医便捷

   四 从“赫章经验”到“贵州经验”

    (一)《方案》主要内容

     1.救助保障对象范围及认定

      (1)救助保障对象范围

      (2)救助保障对象资格认定和管理

      (3)救助保障资金筹集及管理

      (4)资助参合(保)政策

     2.“三重”医保补偿政策

      (1)基本医疗保险补偿政策

      (2)大病保险报销

      (3)计生医疗扶助政策

      (4)民政医疗救助政策

      (5)医疗救助保障结算程序

    (二)从“三重医疗保障”的“赫章经验”到“贵州经验”

   五 结论与讨论

    1.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能力

    2.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服务体系

    3.加强城乡困难家庭医疗救助保障水平

  B.16 威宁县迤那镇实施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思考

   一 主要做法

    (一)瞄准贫困对象和贫困成因,责任到人

    (二)规划到村,扶持到户

    (三)大力实施“三个一”工程,确保“六个到村到户”

    (四)“七制”并举,建立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二 取得的成效

    (一)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三)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四)社会事业不断加强

    (五)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六)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差

    (二)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经营手段落后

    (三)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

    (四)教育科技落后,农民知识技能薄弱

    (五)资金短缺,信息滞后

    (六)主要劳动力缺乏

   四 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细化指标,提高扶贫精准度

    (二)打牢扶贫基础,推进产业扶持精准

    (三)实施智力扶贫,推进教育培训帮扶精准

    (四)改善生活环境,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帮扶精准

    (五)夯实扶贫根基,推进基础设施帮扶精准

    (六)改革创新,推进扶贫资金帮扶精准

  B.17 发展内生动力“三变”破解“三农”难题

   一 “三变”具体内容

   二 主要做法

    (一)守住两条底线,推进资源变股权

    (二)聚集分散资金,推进资金变股金

    (三)多种方式并存,推进农民变股民

   三 取得的成效

    (一)资源变股权——让沉睡资源变为活动资本

    (二)资金变股金——让分散资金有效积聚

    (三)农民变股民——让贫困农民增收致富

   四 启示

    (一)正确决策是关键

    (二)目标明确是基础

    (三)摆脱贫困是前提

    (四)措施有力是保障

  B.18 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的综合效益与扶贫增收分析*

   引言

   一 研究区域概况

    (一)自然条件

    (二)社会经济条件

   二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设计

    (一)土地平整设计

    (二)田间道路设计

    (三)农田水利工程设计

    (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布局与设计

   三 综合效益分析对比

    (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1.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2.促进民生就业和维持社会稳定

     3.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4.推进各业资金的综合利用,发挥较强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二)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

     1.生态效益分析

     2.环境影响分析

     3.耕地质量等级变化分析

   四 结语

 Ⅴ 监测篇

  B.19 贵州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监测报告(2014)

   一 贵州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情况

    (一)武陵山片区

     1.自然概况

     2.社会经济发展及生产生活情况

     3.贫困情况

     4.文化教育情况

    (二)乌蒙山片区

     1.自然概况

     2.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情况

     3.贫困情况

     4.文化教育情况

    (三)滇桂黔石漠化片区

     1.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概况

     2.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情况

     3.贫困情况

     4.文化教育情况

   二 贵州贫困县发展情况

    (一)贫困程度及经济情况

     1.贫困程度

     2.经济发展

    (二)农户生产生活情况

     1.土地

     2.生产生活情况

    (三)农村教育

   三 加快贵州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措施

 Ⅵ 大事记

  B.20 2015年贵州农村扶贫开发大事记

   一月

    1月10日

    1月18日

    1月21日

    1月22日

   二月

    2月27日

   三月

    3月10日

    3月19日

    3月25日

    3月26日

    3月31日

   四月

    4月1日

    4月14日

    4月15日

    4月18日

    4月19日

    4月20日

    4月21日

    4月23日

    4月26日

    4月29日

   五月

    5月2日

    5月14日

    5月22日

   六月

    6月1日

   七月

    7月6日

    7月12日

    7月20日

    7月23日

   八月

    8月4日

    8月22日

   九月

    9月8日

    9月15日

    9月17日

    9月23日

    9月25日

    9月28日

   十月

    10月7日

    10月16日

    10月17日

    10月18日

    10月27日

    10月29日

   十一月

    11月13日

   十二月

    12月1日

    12月2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法律声明

 皮书数据库

 《贵州农村扶贫开发蓝皮书》编辑部

2015年是贵州农村扶贫开发“十二五”收官之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但是,贵州农村贫困人口仍然众多,贵州扶贫开发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要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要加强农村尤其是连片特困地区、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监测,加强基础设施、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中药材、核桃、乡村旅游等特色扶贫产业,更加关注医疗贫困、能源贫困、生态移民、农民工融入城市等问题。要完善“三变”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措施,探索创新扶贫利益联结新模式,进一步发挥农户主体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将精准扶贫与大数据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贵州省扶贫开发的精准度,健全扶贫资金瞄准机制和政策措施。

吴杰:《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李坤:《探索扶贫开发的“贵州经验”——访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当代贵州》2015年第21期。

金旭柬:《西北民族地区县域扶贫开发绩效评估》,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高刚:《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成效、问题及思维转向》,《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9期。

潘子堂:《新常态下抓好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思考》,《农民致富之友》2015年第24期。

郭煦:《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的核心动力》,《小康》2015年第23期。

陈辅君、杨福华、张杰:《依托产业化扶贫项目 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 促进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载《第十一届(2014)中国羊业发展大会论文集2014年》,2014。

张云:《产业扶贫:从“输血”向“造血”的路径之变》,《农产品加工》2014年第12期。

周大荣、彭华、宋德荣:《基于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项目的贵州高寒型黑山羊发展对策》,《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年第2期。

祝汉顺:《西部民族地区扶贫模式案例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黄新星:《民族地区产业扶贫及其政策研究》,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詹瑜、杨成、赵明坤等:《贵州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实施现状与对策》,《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第3期。

黄明维、刘善灵:《黔南州中药材扶贫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年第4期。

杨小兰、孙兴:《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年第12期。

冉懋雄:《蓬勃发展的贵州中药材生产与GAP生产基地建设》,《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2003年第3期。

张彦珠:《贵州中药农业发展综述及对扶贫工作的影响》,《世界科学技术》2005年第2期。

杨桂华:《贵州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与突破》,《智富时代》2015年第7期。

方周伯:《贵州中药材生产发展趋势与建议》,《贵州农业科学》2010年第2期。

贵州省扶贫办园区办:《2013年工作总结》。

陈敏尔省长、刘远坤副省长在全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现场观摩总结交流大会上的讲话。

汪三贵、李文等:《我国扶贫资金投向及效果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4年第5期。

李小云、张雪梅等:《我国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许源源:《中国农村扶贫瞄准问题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齐超、陈方正:《中国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研究》,《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年第10期。

洪名勇:《我国贫困地区的开发扶贫机制探讨——基于贵州省的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年第3期。

陈玉萍、何昌福等:《新形势下扶贫开发瞄准机制创新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市为例》,《西部论坛》2010年第5期。

汪三贵、陈虹妃等:《村级互助金的贫困瞄准机制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

王永平:《新时期贵州农村贫困问题与反贫困对策探讨》,载《贵州推进扶贫开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1。

聂永刚:《贵州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李金亚、李秉龙:《贫困村互助资金瞄准贫困户了吗——来自全国互助资金试点的农户抽样调查证据》,《农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6期。

邢成举、李小云:《精英俘获与财政扶贫项目目标偏离的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9期。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1〕412号),http://www.gov.cn,2011。

贵州省财政厅、贵州省发改委、贵州省扶贫办:《贵州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黔财农〔2012〕101号),http://www.gzfp.gov.cn,2012。

贵州省扶贫办:《2014年全省扶贫工作要点》(黔扶通〔2014〕35号),http://www.gzfp.gov.cn,2014年5月。

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黔党办发〔2014〕23号),http://www.gzfp.gov.cn,2014年5月。

贵州省人大:《贵州省扶贫开发条例》,http://www.gzfp.gov.cn,2013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署关于19个县2010~2012年财政扶贫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结果》(2013年第31号公告),2013年12月,http://www.audit.gov.cn。

吴杰:《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自我组织能力建设研究》,《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8期。

李慷、刘春峰、魏一鸣:《中国能源贫困问题现状分析》,《中国能源》2011年第8期。

朱成章:《关注能源贫困——开发可再生能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载《中国电机工程学会2006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谢美娥:《能源贫困与中国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农村能源建设问题研究——以贵州毕节地区为例》,《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期。

苏苗罕:《消除能源贫困的行政法机制研究——以能源普遍服务政策为例》,载《中国法学会2010年行政法年会论文集》,2011。

丁文广、于娟、卜红梅:《甘肃省能源资源禀赋与贫困关系的量化研究》,《经济地理》2007年第6期。

翟永平:《气候变化下消除能源贫困的二重奏》,《能源评论》2011年第1期。

罗国亮、职菲:《国外能源贫困文献综述》,《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廖华、唐鑫、魏一鸣:《能源贫困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8期。

朱成章:《可再生能源与农村贫困》,《节能与环保》2006年第10期。

陈秉谱、张栓宝:《甘肃省中部贫困地区农村生活能源利用状况及对策——基于通渭县调研测试分析》,《新疆农垦经济》2009年第7期。

丁士军、杨汉明:《农户能源使用与农村贫困》,《当代经济》2001年第9期。

肖运来、顾莉萍、张宏伟:《贫困、能源与环境:贫困线农村炊事能源使用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姚建平:《“能源贫困”亟待扶贫创新》,《人民日报》2015年6月26日。

唐鑫、廖华、魏一鸣、朱帮助:《国际组织应对能源贫困的方案与行动》,《中国能源》2014年第4期。

孙威、韩晓旭、梁育填:《能源贫困的识别方法及其应用分析——以云南省怒江州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14年第4期。

杨涛、郑勇:《西藏那曲地区牧民能源贫困研究》,《中国藏学》2015年第1期。

郝宇、尹佳音、杨东伟:《中国能源贫困的区域差异探究》,《中国能源》2014年第11期。

姚建平:《中国农村能源贫困现状与问题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李慷、王科、王亚璇:《中国区域能源贫困综合评价》,《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罗国亮、刘涛:《中国西部农村地区的能源贫困与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赵爽、刘昌海:《新农村建设中能源贫困的制度困境与对策》,《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学版)2012年第2期。

姚建平:《城乡家庭能源消费模式比较》,《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李默洁、王璐雯、米志付:《中国消除能源贫困的政策与行动》,《中国能源》2014年第8期。

王倩、王璐雯、米志付、李慷:《中国消除能源贫困政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能源》2014年第10期。

Boardman,B. Fuel poverty:From cold homes to affordable warmth. New York:Belhaven Press,1991.

Healy,D. Housing,Fuel Poverty,and Health:A Pan-European Analysis. London:Ashgate Publishing,2004.

Healy,D.,& Clinch,J. P. Fuel poverty,thermal comfort and occupancy:Results of a national household-survey in Ireland. Applied Energy,2002,73(3-4):329-343.

Santamouris,M.,Kapsis,K.,Korres,D.,Livada,I.,Pavlou,C.,& Assimakopoulos,M.N.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nergy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ential sector. Energy & Buildings,2007,39(8):893-905.

Buzar,S.When homes become prisons:The relational spaces of postsocialist energy poverty. Environment & Planning A,2007a,39(8):1908-1925.

Buzar,S. The “hidden” geographies of energy poverty in post socialism:Between institutions and households. Geoforum,2007b,38(2):224-240.

Freund,C. L.,& Wallich,C. I. The welfare effects of raising household energy prices in Poland. Energy Journal,1996,17(1):53.

Druckman,A.,& Jackson,T.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UK:A highly geographically and socio-economically disaggregated model. Energy Policy,2008,36:3177-3192.

Morrison,C. and Shortt,N. Energy poverty in Scotland:Refining spatial resolution in the Scottish Energy poverty Indicator using a GIS-based multiple risk index. Health & Place,2008,14:702-717.

Fisher,P.,Sheehan,M.,Colton,R. On the Brink:2008(The Home Energy Affordability Gap),West Virginia.Public Finance and General Economics,Belmont,Massachusetts.http://www.wvf.state.wv.us/oeo/WAP%20Files/On%20The%20Brink%202008.pdf,2003.

Power,M.The Burden of FY 2008 Residential Energy Bills on Low Income Consumers.Economic Opportunity Studies,Washington,DC,2008.

Haines,A.,Smith,K.,Anderson,D.,Epstein,P.,McMichael,A.,Roberts,I.,Wilkinson,P.,Woodcock,J.,Woods. J. Policies for accelerating access to clean energy,improving health,advancing development,and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Lancet,2007,370:1264-1281.

Kaufman,T. Out of Reach:the Unaffordability of Rental Housing. Journal of Hous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1997,54(6):25-31.

Anker-Nilssen,P. Household energy use and the environment-a conflicting issue. Applied Energy,2003,76:189-196.

Gilbertson,J.,Stevens,M.,Stiell,B.,Thorogood,N. Home is where the hearth is:Grant recipients’ views of England’s Home Energy Efficiency Scheme(Warm Front).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2006,63:946-956.

Lutzenhiser,L. and Biggart,N. Economic Sociology and the Social Problem of Energy Inefficiency.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7,50(8):1070-1087.

Rector,R. and Johnson,K. Understanding Poverty in America.Backgrounder,Published by the Heritage Foundation,Produced by the Domestic Policy Studies Department,No. 1713,January 5,2004.

Buzar,S. The “hidden” geographies of energy poverty in post-socialism:Between institutions and households.Science Direct,2007,38:224-240.

Bravo,V.,Mendoza,G. Gallo,Legisa J.,Suarez,C.E.,Zyngierman,I. Estudio sobre requerimientos futuros no convencionales de energia en America Latina,Project RLA/74/030,Report to the UNDP,Appendix 9. Fundacion Bariloche,Buenos Aires,1979.

Krugmann,H. and Goldemberg,J. The energy cost of satisfying basic human need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1983,24:45–60.

Goldemberg,J. One kilowatt per capita.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1990,46:1.

Pachauri,S. and Spreng,D. Energy use and energy access in relation to poverty.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2004,39(3):271–278.

Foster,V.,Tre,J,P. and Wodon,Q. Energy Prices,Energy Efficiency,and Fuel Poverty. Latin America and Caribbean Regional Studies Program. World Bank,Washington,DC.,2000.

DFID(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Energy for the Poor Underpinning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London,UK,2002.

Bazilian,M.,Sagar,A.,Detchon,R and Yumkella,K.More heat and light. Energy Policy,2010,38(10):5409–5412.

Nussbaumera,P.,Bazilianb,M and Modi,V. Measuring energy poverty:Focusingon what matters.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2,16:231– 243.

Modi,V.,McDade,S.,Lallement,D and Saghir,J. Energy Services for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World Bank and UNDP,Washington,DC. and New York,2005.

Khandker,S,R.,Barnes,D,F and Samad,H,A. Are the energy poor also income poor?Evidence from India. Energy Policy,2012,47:1-12.

Barnes,D,F.,Khandker,S,R and Samad,H,A. Energy poverty in rural Bangladesh. Energy Policy,2011,39:894-904.

《贵州省2014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

《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规划(2012~2020年)》。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读本》编写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吴忠民:《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5期。

吴象:《中国农村改革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吉炳轩:《关于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调查思考》,《求是》2009年第1期。

陆大道等:《2006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城镇化进程及其空间扩张》,商务印书馆,2007。

李善同、许绍元:《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第4期。

肖金成、高国力等:《中国空间结构调整新思路》,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李裴主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初步解读》,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

陈天宝:《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郭晓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进展与基本态势》,《人民日报》2011年11月6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0月。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1月。

《乌蒙山片区(贵州省)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15年)》,2012。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2011。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贵州省)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15年)》,2012。

孙梅、李程跃、吕军等:《界定与测量农村居民因病致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方案研制思路之四》,《中国卫生资源》2013年第3期。

高建民、周忠良:《互助医疗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缓解“因病致贫”的效果比较》,《中国卫生经济》2007年第10期。

罗力、李春芳、蔡琳等:《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否消除因病致贫》,《中国卫生资源》2005年第6期。

韩颖、郑建中、覃凯等:《山西省卫IV项目地区农民因病致贫研究》,《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闫菊娥、郝妮娜、廖胜敏、李逸舒、石福妹:《新医改前后农村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变化及影响因素——基于陕西省眉县的抽样调查》,《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年第2期。

洪秋妹、常向阳:《我国农村居民疾病与贫困的相互作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4期。

李叶、吴群红、高立军:《我国农村居民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制度成因分析》,《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年第11期。

徐雅丽、李亚青、吴联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缓解因病致贫效果指数构建》,《财经科学》2011年第10期。

时正新:《中国的医疗救助及其发展对策》,《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2年第11期。

袁悦、胡兴琦:《湖北典型地区重特大疾病多层次医疗救助体系研究》,《卫生软科学》2013年第8期。

李志培、肖敏:《职工医疗互助缓解重特大疾病风险的功能及发展走势》,《中国医疗保险》2013年第2期。

乔东平:《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运行情况分析——基于重庆市渝北区农村住院医疗救助数据》,《理论前沿》2009年第23期。

张忠朝:《我国城乡困难家庭医疗救助支持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的调查》,《社会保障研究》2015年第1期。

解垩:《医疗保险与城乡反贫困:1989~2006》,《财经研究》2008年第12期。

韩宇、施若:《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医疗保障的水平及其改革探析——以滇、黔、陕、甘、青五省为例》,《上海经济研究》2015年第3期。

陈定湾、刘盼盼、沈清、朱伟星:《反贫困视角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问题与选择》,《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年第7期。

蒲川、游岚、张维斌:《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研究——以新农合和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为视角》,《农村经济》2010年第3期。

王三秀:《健康权公平视角下的贫困人群医疗保障策略》,《中国医疗保险》2015年第5期。

郑功成:《让医保制度在深化改革中走向成熟、定型》,《中国医疗保险》2014年第7期。

郑功成:《全民医保要从形式普惠走向实质公平》,《中国医疗保险》2015年第3期。

仇雨临:《规避基金风险三医联动是关键》,《中国医疗保险》2014年第11期。

仇雨临:《理顺医保管理体制要遵循保险的规律》,《中国医疗保险》2013年第5期。

郑功成:《应当理性选择我国的医疗保险管理体制》,《中国医疗保险》2013年第5期。

郑功成:《城乡医保整合态势分析与思考》,《中国医疗保险》2014年第2期。

郑秉文:《人社部门管理医疗保险的十条理由》,《中国医疗保险》2013年第5期。

王东进:《医疗保险管理体制千万不能再折腾》,《中国医疗保险》2013年第5期。

仇雨临、黄国武:《大病保险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分析》,《中国医疗保险》2015年第3期。

Benjamin,D. and Donald,O. The poverty-reducing effect of Medicaid.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13,32:816-832.

DeNavas-Walt,C.,Proctor,B.,et al. Income,Poverty,and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in the United States:2010. U.S. Census Bureau,Washington,DC,2011.

赵克志:《以弱鸟先飞意识 滴水穿石精神 马上就办作风 推进贵州扶贫开发全面小康决战决胜》,《贵州日报》2015年4月7日。

陈诗宗:《六盘水市通过“三变”拓宽扶贫开发新路子》,《贵州日报》2015年5月8日。

杨秀勇、李熙妍:《推进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六盘水日报》2015年5月18日。

肖克、刘久锋:《六盘水市农村在“三变”中迸发新活力》,《贵州日报》2015年5月15日。

王珲、杨秀勇:《“三变”变出“金饽饽”——我市推进“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发展模式初探》,《六盘水日报》2014年5月14日。

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63号),《国土资源通信》2012年第8期。

毛梦棋、丁忠义、董丽丽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方案实施效益综合评价研究——以灵璧县大庙乡为例》,《湖北农业科学》2015年第11期。

于跃、张延军、宋广伟等:《土地整治规划综合效益评价》,《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第23期。

吴海洋、巴特尔、郑伟元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李艳梅、唐冬冬、杨柳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及经济效益分析——以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为例》,《吉林农业》2012年第11期。

罗海波、张秋琴、李灿:《喀斯特地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生物多样性保护探讨》,《贵州农业科学》2010年第8期。

周慷慨、罗海波、赵晨晨等:《生态农业发展背景下喀斯特山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以贵州省遵义县尚稽镇为例》,《贵州农业科学》2012年第9期。

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