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12

中国汽车安全发展报告(201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Automobile Safety in China (2018)

SSAPID:101-6239-2912-17
ISBN:978-7-5201-3270-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向行业和社会公众展示汽车安全技术进步、普及汽车安全知识、引领中国汽车安全发展方向为目标,以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促进汽车安全技术创新与应用、为建设汽车强国贡献力量为愿景,汇聚主流汽车企业、权威专家的精彩力作。书中分为总报告、宏观环境篇、标准法规篇、技术研究篇、优秀安全产品研究篇、借鉴篇、专项研究篇(行人保护篇)和专项调查篇、附录九个部分。

相关信息

丛书名:汽车安全蓝皮书
作 者: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编 辑:张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4 工业经济

 摘要

 法律声明

 序言

 皮书数据库

 Contents

 汽车安全蓝皮书编委会

 基本子库

 主要编撰者简介

 Ⅰ 总报告

  B.1 中国汽车安全技术的系统化趋势

   一 中国道路安全现状分析

    (一)中国道路安全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道路交通设施隐患是交通事故的重要致因

   二 汽车安全标准法规的进展分析

    (一)C-NCAP持续不断发展,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安全技术快速提升

    (二)强制提升商用车主动安全技术,改善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

    (三)深入研究BMS危害分析和风险评估,为其软硬件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三 中国汽车安全技术的系统化

    (一)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的系统化

    (二)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技术的系统化

    (三)行人保护成为汽车安全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四)主动安全场景建立成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

    (五)汽车市场结构变化引发汽车翻滚事故率上升

    (六)基于被动安全的新型开发策略

   四 汽车安全性的市场表现分析

    (一)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满意度越来越高

    (二)各细分市场消费者对安全性满意度差异明显

    (三)各细分市场消费者对安全性的关注度不一

    (四)入门级小型SUV、微型SUV和小型轿车细分市场安全性分析

 Ⅱ 宏观环境篇

  B.2 2017年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发展情况及持续改善措施

   一 2017年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发展总体情况

    (一)机动车持续快速增长

    (二)汽车占机动车的比例持续提高

    (三)小型客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四)机动车驾驶人数量持续增加

    (五)驾驶人年龄段分布相对集中

    (六)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标准体系逐渐完善

    (七)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二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人、车、路持续快速增长

    (二)城市规模不断扩张

    (三)农村交通安全不容忽视

    (四)安全文明驾驶意识仍待提高

   三 道路交通安全持续改善措施

    (一)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模式转型

    (二)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与隐患整治

    (三)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源头治理

    (四)保障城市交通畅通与安全

    (五)强化农村交通安全管理

    (六)提高全社会交通安全文明素质

  B.3 道路交通设施隐患对事故致因的影响问题探讨

   一 隐患问题的发现

   二 典型案例深度调查

    (一)汽车坠河事故

    (二)汽车撞击防撞墙缺口事故

    (三)汽车撞击高速公路护栏事故

    (四)典型案例分析小结

   三 讨论

  B.4 2017年汽车产品召回现状分析

   一 2017年汽车产品召回情况

   二 2017年缺陷汽车召回的特点

    (一)缺陷汽车产品的召回数量增长继续加快

    (二)汽车产品的召回原因相对来说较为集中

    (三)大规模单次召回比较频繁

    (四)因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缺陷调查后被动召回的比例较高

    (五)全球召回同步实施常态化

 Ⅲ 标准法规篇

  B.5 2018年版C-NCAP要点解读

   一 C-NCAP发展历程

   二 C-NCAP 2018年版管理规则要点分析

    (一)C-NCAP 2018年版管理规则要点概述

    (二)三大板块解析

     1.乘员保护——侧碰要求明显加严、加分项扩容和细化

     2.行人保护——关注弱势群体

     3.主动安全——顺应整体式安全技术发展的潮流

     4.电动汽车安全——适应产业发展趋势,覆盖新能源车型

     5.评分体系——特点突出,利于长期发展

   三 C-NCAP发展与展望

  B.6 营运客车主动安全检测技术及评定方法

   一 《营运客车安全技术条件》解读

    (一)ESC系统相关规定

    (二)LDW系统及AEB系统相关规定

   二 检测技术及评定方法

    (一)ESC检测技术及评定方法

    (二)AEB中的FCW检测技术及评定方法

     1.实验一

     2.实验二

     3.实验三

    (三)LDW检测技术及评定方法

   三 企业应对策略建议

    (一)ESC系统

    (二)AEB系统

    (三)LDW系统

    (四)结论

  B.7 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BMS)功能安全研究

   一 概述

   二 电池管理系统功能安全研究的紧迫性

   三 电池管理系统危害分析与风险评估

    (一)相关项定义

    (二)电池管理系统危害识别

    (三)电池管理系统危害分析与风险评估

    (四)电池管理系统安全目标

   四 电池管理系统功能安全要求与功能安全概念

    (一)电池管理系统功能安全要求

    (二)电池管理系统功能安全概念

   五 总结与展望

  B.8 系统理论过程分析(STPA)方法在车辆功能安全开发中的应用

   一 引言

   二 功能安全分析方法概述

   三 基于系统理论的过程分析(STPA)

    (一)方法描述

    (二)APA系统的STPA分析示例

     1.危害定义和控制模型建立

     2.控制行为分析

     3.安全要求导出和系统设计更新

   四 STPA分析与自动驾驶车辆系统的功能安全开发

   五 结语

 Ⅳ 技术研究篇

  B.9 面向汽车主动安全的危险驾驶工况分析与交通冲突场景构建

   一 前言

   二 中国典型驾驶工况的采集和分类

   三 交通冲突场景的仿真构建

   四 展望

   五 总结

  B.10 轿车和SUV侧面碰撞安全开发策略

   一 侧面安全开发标准

   二 侧面安全开发流程

    (一)侧面安全开发目标定义

    (二)侧面安全装备定义

    (三)侧面安全开发节点把控

    (四)侧面安全总布置设计标准

    (五)模拟计算与实车碰撞试验

   三 侧面结构安全开发

    (一)门槛和B柱、A柱、C柱、上边梁的设计与材质

    (二)车门结构与防撞梁的设计与材质

    (三)车门锁模块与防撞块设计

   四 侧碰乘员保护开发

    (一)侧面门护板(内把手)的结构设计

    (二)座椅侧气囊、前后乘员安全带开发

    (三)头部气帘与顶棚安全开发

    (四)A、B、C、D柱护板的设计开发

   五 小结

  B.11 “群体智能”研究对汽车信息安全的影响分析

   一 群体智能研究现状

    (一)蚁群优化算法(ACO)

    (二)蚁群分类算法

    (三)粒子群优化算法(PSO)

   二 群体智能与汽车信息安全

    (一)车联网信息安全

    (二)群体智能算法与密码学

    (三)群体智能算法与车联网入侵检测

   三 总结与展望

  B.12 动力电池安全性测试评价技术研究

   一 电池单体安全性测试评价

    (一)电池单体绝热热稳定性测试评价

    (二)电池单体安全性测试评价

    (三)电池系统安全性测试评价

     1.机械安全性

      (1)跌落

      (2)挤压

     2.环境安全性

      (1)水浸

      (2)火烧

    (四)热扩散

   二 国内外动力电池安全性标准法规对比研究

    (一)概述

    (二)电池单体/模组

    (三)电池系统

  B.13 钢铝混合车身结构开发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一 前言

   二 国内外钢铝混合车身结构的应用进展

   三 国内外钢铝混合车身结构技术发展现状

    (一)钢铝混合车身结构的开发技术解析

    (二)国内外钢铝混合车身的连接技术解析

   四 我国在发展钢铝混合车身应用技术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五 钢铝混合车身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六 结语

  B.14 基于交通事故数据的中国汽车翻滚安全性发展研究

   一 概述

   二 汽车翻滚事故发生的环境特征

   三 汽车翻滚形式特征

   四 车辆特征

   五 乘员损伤特征

   六 结论

   七 汽车翻滚安全发展建议

  B.15 浅谈汽车低速碰撞可维修性技术

   一 汽车可维修性概述

    (一)可维修性技术的发展过程

    (二)汽车可维修性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

     1.英国Thatcham公司

     2.德国安联技术中心(AZT)

     3.美国IIHS

     4.中汽中心工程院(AERI)

     5.中保研

   二 汽车可维修性技术介绍

    (一)汽车可维修性试验法规

     1.标准RCAR低速碰撞试验

     2.RCAR保险杠试验

    (二)汽车可维修性技术开发

     1.可维修性技术开发流程

     2.可维修性技术仿真分析

     3.可维修性技术的试验分析方法

 Ⅴ 优秀安全产品研究篇

  B.16 SUV车型的整车安全性能开发

   一 整车安全性能开发

   二 整车安全性概念设计

   三 车身结构安全性

    (一)车身正面及后端结构安全性

    (二)车身侧面结构安全性

    (三)车身顶部结构安全性

   四 约束系统安全性

    (一)安全带

    (二)正面气囊及转向管柱

    (三)座椅和侧气囊

    (四)头部气帘

    (五)座椅挥鞭伤考虑

    (六)儿童约束系统(CRS)

   五 行人保护

    (一)头部保护

    (二)腿部保护

   六 主动安全

    (一)ESP和AEB主动安全装备

    (二)SBR、ACC、前后倒车雷达(影像)等主动安全装备

   七 总结和展望

 Ⅵ 借鉴篇

  B.17 欧盟汽车安全技术法规与管理体系

   一 欧盟汽车整车型式批准框架性技术法规/指令

   二 欧盟汽车零部件和系统型式批准技术法规/指令

    (一)欧盟汽车产品零部件和系统技术法规/指令体系分类和项目

    (二)欧盟(EC)661/2009及其欧盟仍保留使用的自身独有的单项技术法规项目

    (三)对欧盟整车型式批准汽车技术法规体系和项目的分析

   三 欧盟汽车产品型式批准制度及其具体实施

    (一)欧盟汽车产品型式批准制度

    (二)欧盟汽车整车型式批准程序

     1.基本程序

     2.制造厂家申请整车型式批准时应提交的有关车辆情况的资料文件

    (三)欧盟统一的汽车产品型式批准制度在国家层面上的落实

   四 欧盟汽车新车型式批准制度之外的安全性技术法规

    1.对欧盟境内在用车辆的尺寸、质量、轴荷的要求

    2.欧盟对在用车管理环节制定并实施的车辆限速器法规

    3.欧盟对在用车统一的年检制度及其技术指令

    4.欧盟对在用商用车辆的路检制度及其技术指令

    5.欧盟对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管理与技术法规

    6.车辆行驶记录仪法规

    7.对轻型车辆轮胎磨损程度的要求

 Ⅶ 专项研究篇(行人保护篇)

  B.18 汽车行人保护技术发展综述

   一 开展汽车对行人碰撞保护研究的意义重大

    1.道路交通伤害已经逐渐成为造成人类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

    2.行人等弱势道路交通参与者是道路交通事故中主要受害者,亟须改善其在交通事故中生存概率和受伤害程度

    3.中国道路交通环境复杂多变,开展汽车对行人碰撞保护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 汽车行人保护评价体系逐步建立

    1.汽车行人保护标准法规日趋完善,但中国标准相对滞后

    2.新车评价规程(NCAP)陆续将行人保护列入评价内容,助推行人保护技术应用和进步

   三 行人保护被动安全技术趋于成熟,主动安全技术成为研究和应用重点

    1.行人保护被动安全技术趋于成熟,成为企业常规技术手段

    2.主动弹起式发动机罩、行人保护气囊等主动安全技术成为研究热点

    3.主被动安全技术集成是行人保护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四 我国汽车行人保护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B.19 车辆行人保护安全技术开发及未来规划

   一 引言

   二 行人头部保护技术开发

    (一)发动机罩的优化

    (二)主动式发动机罩技术

    (三)行人保护气囊

   三 行人腿部保护技术开发

    (一)小腿保护技术

    (二)大腿保护技术

   四 智能安全系统

   五 行人保护安全技术发展趋势

   六 结论

  B.20 基于主动安全的汽车行人保护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 概述

   二 基于主动安全的汽车行人保护技术发展现状

   三 基于主动安全的汽车行人保护技术关键技术解析

   四 基于主动安全的汽车行人保护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B.21 满足行人保护车型开发方法研究

   一 概述

    (一)行人头部评价

    (二)行人下腿部评价

   二 满足行人保护要求的MPV车型开发要点和难点解析

   三 满足行人保护头部性能要求的MPV车型优化设计方法

   四 满足行人保护腿部性能要求的MPV车型优化设计方法

    (一)设计方法

     1.增加腿部保护支撑横梁

     2.调整吸能泡沫形状尺寸

    (二)改进结果

   五 总结与展望

 Ⅷ 专项调查篇

  B.22 不同细分市场汽车安全性表现及差异

   一 汽车消费者与安全性概述

    (一)行业整体安全性表现

    (二)近年来消费者对安全性关注度的变化

   二 不同细分市场安全性表现与差异

    (一)调研细分市场及车型介绍

    (二)各细分市场安全性满意度表现

    (三)各细分市场消费者对安全性的关注度

   三 入门级小型SUV、微型SUV和小型轿车细分市场安全性分析

    (一)入门级小型SUV细分市场安全性满意度表现

    (二)微型SUV细分市场安全性满意度表现

    (三)小型轿车细分市场安全性满意度表现

   四 结论及建议

 Ⅸ 附录

  B.23 各国新车评价规程测试评价统计

 Abstract

“汽车安全蓝皮书”是关于中国汽车安全发展的年度研究报告,自2014年第一册报告出版以来,便受到了汽车业界的广泛关注。本书是在国内部分汽车企业以及众多汽车安全领域的资深专家的鼎力支持下,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多位研究人员及行业内安全领域专家共同撰写完成。《中国汽车安全发展报告(2018)》下设“总报告”、“宏观环境篇”、“标准法规篇”、“技术研究篇”、“优秀安全产品研究篇”、“借鉴篇”、“专项研究篇(行人保护篇)”和“专项调查篇”八个篇章。总报告综合阐述了2017年中国汽车安全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以及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通过对典型事故案例的分析,提出道路交通设施隐患是交通事故的重要致因。同时,对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系统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宏观环境篇从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模式转型、道路交通安全源头治理、城市交通畅通与安全、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道路交通安全的持续改善措施。并基于道路交通事故的典型案例数据,分析了当前交通设施隐患存在的特点、对于交通安全的危害,以及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标准法规篇首先对C-NCAP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全面介绍了C-NCAP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并且对2018年版规则的要点进行分析。同时,从法规层面介绍了营运客车主动安全系统的检测技术、检测方法及评定方法,并对目前营运客车主动安全技术的技术路线做出总结。技术研究篇介绍了在交通冲突场景构建方面的发展状况,通过实际危险工况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虚拟场景构建和测试验证来提高汽车主动安全产品的研发效率和设计质量。从多个方面阐述群体智能算法及其在车联网信息安全方面的具体应用。同时对动力电池安全性测试评价技术、钢铝混合车身结构开发中的关键性技术等进行研究分析。优秀安全产品研究篇从车身结构、约束系统、行人保护、主动安全等方面介绍了SUV车型的整车安全性能开发情况。借鉴篇介绍了欧洲联盟对汽车产品市场准入建立并实施的协调、统一的管理制度和相配套的技术法规体系及具体的项目,以及该制度和体系在整个国际汽车市场的巨大影响力。专项研究篇(行人保护篇)从道路交通环境与事故情况、主要地区和国家行人保护评价体系、行人保护技术发展等方面系统性、综合性分析了汽车行人保护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专项调查篇从多个维度对视野改善类和操控避险类驾驶辅助技术市场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对先进驾驶辅助技术市场特点进行梳理,并对企业发展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此外,还研究了不同级别和不同系别车型的消费者对安全性的满意度评价情况以及对安全性的关注度情况。《中国汽车安全发展报告》以编撰中国汽车安全领域最权威的出版物、向行业和社会公众展示汽车安全技术进步、普及汽车安全知识、引领中国汽车安全发展方向为目标,以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促进汽车安全技术创新与应用、为建设汽车强国贡献力量为愿景,汇聚主流汽车企业、权威专家的精彩力作。从社会科学角度,对中国汽车安全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分析,旨在为汽车行业管理部门、研究机构、汽车和零部件企业、社会公众等掌握汽车安全发展情况提供全面的借鉴和参考。

王伟、王轶桦、郁佳靓:《浅析我国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现状及发展》,《交通与运输》2018年第1期。

刘丹、裴虹、程灵希:《基于改进TOPSIS法的区域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8年第2期。

于素杰:《车辆主动安全技术新趋势》,《劳动保护》2018年第3期。

孙德鑫、石振周、王子奇:《浅析主动安全技术之前向碰撞预警系统》,《时代汽车》2018年第4期。

孙振东、李海斌:《国内外行人碰撞保护标准最近进展与发展趋势分析》,载《中国汽车安全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C-NCAP管理规则(2018年版)》,2018。

王伟、王轶桦、郁佳靓:《浅析我国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现状及发展》,《交通与运输》2018年第1期。

刘丹、裴虹、程灵希:《基于改进TOPSIS法的区域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8年第2期。

孟祥海、蒋艳辉、郑洪岚:《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预测研究》,《公路交通技术》2017年第5期。

张娇,王筱冬:《汽车驾驶员不安全行为评价研究》,《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年第3期。

陆化普:《提升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新思考》,《中国公路》2018年第6期。

张坤、梅诗冬、景国勋:《数据挖掘技术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中的应用》,《安全与环境工程》2018年第1期。

赵新勇:《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及改善对策》,《汽车与安全》2013年第11期。

周利:《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郑祖丹、吴斌、于峰等:《IIHS正面小重叠率碰撞评价方法研究》《上海汽车》2013年第11期。

周净:《上海公路工程质量状况浅析》《上海公路》2009年第4期。

蒋颜:《〈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载《汽车认证标准与法规》,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何可:《召回制度,汽车产业质量提升的助推器》,《产品可靠性报告》2017年第4期。

吴勇:《2017年上半年我国汽车缺陷产品召回特点分析及政策建议》,《汽车情报》2017年第8期。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心有限公司:《C-NCAP管理规则(2018年版)》,2018。

王占强:《C-NCAP十周年大事件回顾》,载《C-NCAP年鉴》(2016),2016。

李维菁:《2016年C-NCAP总体运行情况介绍》,载《C-NCAP年鉴》(2017),2017。

刘玉光:《2018年版C-NCAP评价规划解读》,载《C-NCAP年鉴》(2017),2017。

于素杰:《车辆主动安全技术新趋势》,《劳动保护》2018年第3期。

孙德鑫、石振周、王子奇:《浅析主动安全技术之前向碰撞预警系统》,《时代汽车》2018年第4期。

石锦芸:《汽车主动安全系统浅析及展望》,《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18年第3期。

赵其吉:《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研究分析》,《汽车实用技术》2018年第5期。

李文娜:《主动防撞预警系统概述》,《时代汽车》2018年第5期。

M.Sepulcre J.,Gozalvez J.,Hernandez,“Cooperative vehicle-to-vehicle active safety testing under challenging conditions”,Transportation Research 26,2013.

GB/T 34590-2017:《道路车辆 功能安全》。

William Taylor,Jody J.,Nelson,“High-Voltage Battery System Concepts for ISO 26262 Compliance”,SAE International,2013-01-0181.

Galen Ressler,“Application of System Safety Engineering Processes to Advanced Battery Safety”,SAE International,2011-01-0369.

SAE J2980:Considerations for ISO 26262 ASIL Hazard Classification,2015.

ISO 26262:Road Vehicles-Functional safety,2011.

GB/T 34590:《道路车辆 功能安全》,2017。

刘金涛、唐涛等:《基于STPA的CTCS-3级列控系统功能安全分析方法》,《中国铁道科学》2014年第9期。

John Thomas,John Sgueglia,Dajiang Suo etc.,“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Requirements Development and Hazard Analysis”,SAE 2015-01-0274.

杨颖:《典型危险行驶工况的危险度评价方法研究》,同济大学,2013。

Koskinen S.,“Generating Summaries from Field Operational Test Data”,2014,

http://fot-net.eu/wp-content/uploads/sites/7/2014/09/Generating-Summaries-from-FOT-Data1.pdf.

“Waymo Safety Report:On the Road to Fully Self-Driving”,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sdc-prod/v1/safety-report/waymo-safety-report-2017-10.pdf.

伍素珍、郑刚、李光耀等:《汽车车身结构安全部件材料匹配优化设计》,《锻压技术》2015年第11期。

王骞、刘军、张亚军、谢书港:《基于侧面碰撞安全性的电动汽车车身结构件轻量化设计》,《汽车技术》2017年第2期。

熊明:《汽车侧面碰撞中次要防撞结构和乘员损伤保护的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李晓明、杨絮、张向磊:《碰撞试验中侧气囊对假人头胸部的保护效果》,《汽车工程》2014年第4期。

冯涛:《车联网技术中的信息安全研究》,《信息安全与技术》2011年第8期。

杨义先、李丽香、彭海朋、袁静、陈永刚、张浩:《群体智能算法及其在信息安全中的应用探索》,《信息安全学报》2016年第1期。

任开明、李纪舟、刘玲艳、宋文颖:《车联网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通信技术》2015年第5期。

J.Kennedy,J.F.Kennedy and R.C.Eberhart,Swarm intelligence,Morgan Kaufmann press,2001.

Dorigo M.,Gambardella L.M.,“Ant colony system:A cooperative learning approach to the 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IEEE Trans on Ec,1997,1(1).

Internet Security Systems,“Security basics:what is the answer”,http://ww.iss.net/security_center/answer.php.

Doughty D,H.,“Vehicle Battery Safety Roadmap Guidance”,Hybrid Vehicles,2012.

GB/T 31485-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 31467.3-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 第3部分 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

:GB 31241《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 安全要求》。

Proposal for a new UN GTR on Electric Vehicle Safety(EVS).

UL 1642:Standard for safety lithium batteries.

UL 2054:Household and Commercial Batteries.

UL 2580:Batteries for Use in Electric Vehicles.

SAE J2464:Electric and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Rechargeable Energy Storage System(RESS)Safety and Abuse Testing.

SAE J2929:Safety Standard for Electric and Hybrid Vehicle Propulsion Battery Systems Utilizing Lithium-based Rechargeable Cells.

ECE R100-02: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approval of vehicles with regard to specific requirements for the electric power train.

IEC 62660-2:Secondary lithium-ion cells for the propulsion of electric road vehicles-Part 2:Reliability and abuse testing.

IEC 62660-3:Secondary lithium-ion cells for the propulsion of electric road vehicles-Part 3:Safety requirements.

UN 38.3:Lithium Battery Testing Requirements.

ISO 12405-3:Electrically propelled road vehicles—Test specification for lithium-ion traction battery packs and systems—Part 3:Safety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等:《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Waurzyniak,Patrick,“Advanced materials in automotive:Newer steels,aluminum,magnesium,and other materials lead to more lightweight,economical vehicles”,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2009,143(3).

R.Porcaro,A.G.Hanssen,M.Langseth,et al.,“The behaviour of a self-piercing riveted connection under quasi-static loading condi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2006,43.

羊拯民:《汽车车身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015欧洲车身会议会议论文集》。

《2017欧洲车身会议会议论文集》。

Jang B.C.,Marimuthu R.P.,“Sensitivity Analysis of SUV Parameters on Rollover Propens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2006,7(6).

John,A.,Karousos,“Comment Request for Rollover Rating”,Federal Register,2000,65(106).

Marie,C.,Walz,“Trends in the Static Stability Factor of Passenger Cars”,Light Trucks,and Vans,USA:NHTSA,2005.

NHTSA,“Consumer Information Regulation on Rollover Resistance”,Washington DC:NHTSA,2000.

NHTSA:《2001-2003 US-NCAP翻滚评价数据》,www.safercar.gov。

公安部交通科学管理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1998-2015)。

RCAR,“About RCAR”,http://www.rcar.org/,2018-03-07.

Thatcham,“About Thatcham Research”,https://www.thatcham.org/about,2018-06-12.

AZT,“About AZT”,http://www.azt-automotive.com/de/,2018-03-22.

IIHS,“About IIHS”,http://www.iihs.org/,2018-04-16.

RCAR,“RCAR Low-speed structural crash test protocol(Issue 2.3)”,http://www. rcar.org/ RCAR structural crash test protocol Version 2_3.pdf,2017-10-01.

Virupaksha V.L.,Brown S.,“Optimization of front bumper beam for RCAR performance using design of six sigma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SAE Tech Paper,2015(01).

Brumbelow M.L.,Teoh E.R.,“Roof Strength and Injury Risk in Rollover Crashes of Passenger Cars”,Journal of Crash Prevention & Injury Control,2009,10(3).

张君媛、刘茜、张乐:《基于多工况的乘用车前防撞梁总成轻量化设计》,《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7年第3期。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C-NCAP管理规则(2018年版)》,2018。

唐友名、刘娜、宋名洋:《正面冲击作用下SUV副驾驶乘员损伤研究》,《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6年第4期。

张涛、喻赛、王玉超、顾彤彤:《针对行人小腿保护的SUV前保结构设计与优化》,《汽车工程学报》2013第2期。

张冠军、秦勤、陈峥、曹立波:《SUV前端造型对行人下肢损伤影响的定量研究》,《汽车工程》2017年第4期。

张滕滕:《基于碰撞力传递的SUV耐撞性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王志涛、乔鑫:《基于AE-MDB与MDB的侧面碰撞对比研究分析》,载《2014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14。

马伟杰、殷凤轩等:《基于AEMDB的侧面碰撞试验参数研究》,《中国公路学报》2017年第7期。

欧盟议会及理事会指令2007/46/EC:《建立机动车辆及其挂车,和用于这类车辆的系统、部件和单独技术单元的批准框架的指令》。

欧盟议会及理事会法规(EC)661/2009:《就机动车辆及其挂车,它们所使用的系统、部件和单独技术单元的一般安全性的型式批准要求的欧盟议会和理事会法规》。

Margie Peden:《预防道路交通伤害世界报告》,世界卫生组织,2004。

孙振东、李海斌:《国内外行人碰撞保护标准最近进展与发展趋势分析》,载《中国汽车安全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C-NCAP管理规则(2018年版)》,2018。

郭烈、赵宗艳、聂倩、张广西:《汽车安全行人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汽车与安全》,2011年第8期。

刘庭志、陈吉清:《汽车行人保护开发与研究进展》,《汽车实用技术》2012年第1期。

Xiaomin Zeng,Xiongqi Peng,“Optimization Design of Bonnet Inner Based on Pedestrian Head Protection and Stiffness Requirements”,13th International LS-DYNA Users Conference.

Fredriksson,R.,A.Ranjbar,et al.,“Integrated bicyclist protection systems - potential of head injury reduction combining passive and active protection systems”,24th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Conference on the Enhanced Safety of Vehicles(ESV).Gothenburg,Sweden,201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Status Report on Road Safety 2013:Supporting a Decade of Action”,Switzerland: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3.

Informal Group on Pedestrian Safety Phase 2(IG PS2),“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the Flexible Pedestrian Legform Impactor,GTR9-C-04”,Bonn:Working Party on Passive Safety(GRSP),2011.

Europe Union,“Regulation(EC)No 78/200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4 January 2009:on the Type-Approval of Motor Vehicles with Regard to the Protection of Pedestrians and Other Vulnerable Road Users,Amending Directive 2007/46/EC and Repealing Directives 2003/102/EC and 2005/66/EC”,Europ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09,4(2).

United Nations,“Global Technical Regulation No.9 Pedestrian Safety”,Geneva,2009.

刘卫国、吕晓江、孙立志等:《国外行人柔性腿型冲击器的发展及现状》,《汽车工程学报》2014年第6期。

许伟、李凡、刘琦:《车辆行人碰撞事故中小腿骨折伤害的研究》,《汽车工程》2011年第4期。

封进甫:《汽车满意度调查评估分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乔维高:《汽车被动安全研究现状与发展》,《汽车科技》2008年第4期。

王小甜:《经济型SUV安全性有待提高》,《消费日报》2007年2月。

夏海鳌:《轿车安全指数系统的研究》,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