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1

问题的哲学图书

the philosophy on problem:puzzle of life and solution to walk out

SSAPID:101-6239-2633-35
ISBN:978-7-5097-4005-7
DOI:
ISSN:

[内容简介] 人生在世,不得不面对由生活及周围世界引发的问题。本书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就问题发生发展的规律、问题与人们思维的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主客观条件和方法论等从哲学层面进行了新的探索,目的在于为解除人生的困惑提供哲学的帮助。本书认为,问题观是一种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哲学是实践哲学、反思哲学、批判哲学;生活是问题之源,当代中国正处在问题的“多发期”,面临多领域、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本书不仅探讨了问题与时代、认识、评价的关系,而且还研究了问题与生活、文化、能力乃至人生等多方面的关系,努力在哲学层面上为人们提供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南和钥匙,强化问题意识,增进问题理性,达致问题自觉,从而提升人生的自由。

相关信息

丛书名: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丛书
作 者: 成龙 田丰
编 辑:范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 伦理学(道德哲学)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丛书》编委会

 后记

 第一章 问题与哲学

  一 问题与智慧

  二 问题观与哲学观

   (一)问题观是一种世界观

   (二)问题观是一种历史观

   (三)问题观是一种价值观

   (四)问题观是一种认识论

   (五)问题观是一种方法论

  三 问题哲学的本质

   (一)问题哲学是实践哲学

   (二)问题哲学是反思哲学

   (三)问题哲学是批判哲学

 第二章 问题与时代

  一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

   (一)时代的划分

   (二)时代的主题

  二 问题意识与时代精神

   (一)问题意识、问题库、问题场

   (二)全球化下的时代精神

  三 当代语境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哲学思维

   (一)从传统矛盾观到系统矛盾观

   (二)从革命思维到建设思维

   (三)从斗争哲学到人本哲学

 第三章 问题与文化

  一 文化生产力:一个新的理论问题

   (一)文化生产力是对象化的力量

   (二)文化生产力是主体性的力量

   (三)文化生产力是社会化的力量

  二 文化竞争:一个新的实践问题

   (一)文化竞争是国际竞争的新态势

   (二)全球化下文化竞争的基本态势

  三 文化创新: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问题

   (一)文化创新是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文化模式的转换

   (三)文化发展机制创新

   (四)弘扬民族精神

 第四章 问题与生活

  一 生活是问题之源

   (一)“生活”的内涵要比“实践”更为宽广

   (二)西方哲学家对“生活世界”的关注

   (三)当代中国哲学界对“日常生活”的分析

   (四)生活向人们提出问题的三个层面

    1.由日常生活产生的如何满足基本需求的问题

    2.由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产生的生产方式的问题

    3.由精神需求而产生的意识形态及其思想形式问题

  二 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问题

   (一)领导和群众关系的问题

   (二)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问题

   (三)作者和读者关系的问题

   (四)路遇主体彼此关系的问题

   (五)中国与他国关系的问题

  三 当代中国问题的根源何在

   (一)价值体系的缺失和迷乱

   (二)制度约束的滞后和无力

   (三)社会发展的失衡和不公

   (四)公民社会的幼稚和薄弱

  四 走出生活困境的思路

   (一)德法并举,增强法治权威

   (二)义利相兼,打牢物质基础

   (三)思诚守信,增进互爱情感

   (四)求同存异,凝聚共同信念

   (五)和平至上,寻求多方合作

 第五章 问题与认识

  一 认识是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

   (一)认识发现问题的低级阶段

    1.由颜色、形状及光线的明暗比较而发现问题

    2.由声音的大小、强弱、节奏而发现问题

    3.由气味的香臭、浓淡而发现问题

    4.由物体表面的软硬、冷热、粗细而发现问题

   (二)认识发现问题的高级阶段

    1.通过与已知前提的比较或推断而发现问题

    2.由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发现问题

    3.由思维方式的变化而发现问题

    4.由观察视角的转移而发现问题

   (三)认识无止境,发现问题无止境

  二 当代认识论的新问题

   (一)认识本质问题

   (二)认识对象问题

   (三)认识能力问题

   (四)认识方法问题

   (五)认识价值问题

  三 迈向真理的曲折之路

   (一)自我认识的复杂性

   (二)认识世界的复杂性

   (三)实践检验的复杂性

    1.实践的失败,证明了认识上的错误,但是错在何处,却存在着不同的情形

    2.一般说来,实践的结果和理论的正确与否是统一的,但也有不统一的情况

    3.实践标准与理论之间的复杂关系归根结底是由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决定的

 第六章 问题与评价

  一 对问题进行评价的意义

   (一)明晰认识对象

   (二)认识主体自我

   (三)谋求方法创新

   (四)作出价值选择

  二 影响问题评价的主体因素

   (一)生理和心理状况

   (二)潜意识领域

   (三)个性特质

   (四)知识系统

   (五)社会规范意识

   (六)价值观念体系

  三 问题评价所依赖的客观条件

   (一)时代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二)社会政治制度的构成方式

   (三)时代精神的发展状况

   (四)实践的不同发展形式

    1.问题评价与盲目实践

    2.问题评价与试验性实践

    3.问题评价与错误实践

    4.问题评价与正确实践

  四 问题评价的方法论原则

   (一)实事求是,不畏强权的原则

   (二)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的原则

   (三)反思历史,着眼未来的原则

   (四)大胆试验,诉诸实践的原则

 第七章 问题与能力

  一 问题与能力孰大

   (一)中国先哲的有关思想理念

   (二)欧洲先哲的有关思想理念

   (三)关于“茜素”的争论

  二 问题与能力赛跑

   (一)无限的世界包含无限的问题

   (二)认识的深入将不断发现问题

   (三)已经解决的问题会成为新的问题

  三 能力自身的问题

   (一)认知器官的局限性

   (二)认识手段的局限性

   (三)社会环境的局限性

   (四)认识主体的局限性

 第八章 问题与解惑

  一 问题不在表象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分清真象与假象

   (三)深入更深层级的本质

  二 解惑要靠方法

   (一)归纳与演绎

   (二)分析与综合

   (三)现代科学方法

  三 做解惑的高手

   (一)构成能力的两个因素

   (二)能力两因素的培养

   (三)关键在于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第九章 问题与人生

  一 人生是问题的集合

   (一)人生问题的普遍性

   (二)问题伴随需要层次而提升

   (三)人生要善于抓住主要问题

  二 问题推动人生

   (一)问题构成人生的台阶

   (二)问题提升人生的境界

   (三)问题考验人生的智慧

  三 在解惑中实现人生价值

   (一)价值追求是贯穿人生的问题

   (二)人生价值贵在解决问题

   (三)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序言

人生在世,不得不面对由生活及周围世界引发的问题。本书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就问题发生发展的规律、问题与人们关思的系维,及以解决问题的主客观条件和方法论等从哲学层面进行了新的探索,目的在于为解除人生的困惑,提供哲学的帮助。本书认为,问题观是一种世界、历价观、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哲学是实践哲学、反思哲学、批判哲学;生活是问题之源,当代中国正处在问题的“多发期”,面临多领域、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本书不仅探讨了问题与时代、认识、评价的关系,而且还研究了问题与生活、文化、能力乃至人生等多方面的关系,努力在哲学层面上为人们提供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南和钥匙,强化问题意识,增进问题理性,达致问题自觉,从而提升人生的自由。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

10.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4。

11.《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

12.《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

13.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

1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

15.陈修斋、杨祖陶:《欧洲哲学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16.孙正聿:《哲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7.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

18.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19.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0.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

21.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三联书店,1988。

22.赫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3.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

24.覃光广等主编《文化学辞典》,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25.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三联书店,1994。

26.A.赫勒:《日常生活》,重庆出版社,1990。

27.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8.高齐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探微》,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29.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0.郑永年:《中国民族主义探索》,剑桥大学出版社,1999。

31.许全兴:《毛泽东与孔夫子》,人民出版社,2003。

32.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3.理查·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三联书店,1987。

34.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7。

35.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6.安格斯·格拉特利、奥斯卡·扎拉特:《视读心智与大脑》,陈莹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37.徐文兵:《字里藏医》,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38.培根:《新工具》,商务印书馆,1935。

39.A.H.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

40.《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

41.冯平:《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

42.俞吾金:《问题域的转换》,人民出版社,2007。

43.林定夷:《问题与科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44.刘德福、徐伟新、田丰、蒋斌:《通向真理之路》,求实出版社,1989。

45.田丰:《文化进步论——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的哲学思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6.田丰、肖海鹏、夏辉:《文化竞争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7.萧延中主编《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2卷,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48.成龙:《海外邓小平研究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9.成龙:《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50.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51.达尔·尼夫:《知识经济》,珠海出版社,1998。

52.冯立鳌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53.陈浦清等选编《中国古代寓言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54.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80。

55.李志逵主编《欧洲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56.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7.李炳然编《智力故事300个》,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58.徐品方:《数学王子高斯》,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59.塞缪尔·斯迈尔斯:《砺炼完美人格》,徐建平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0.汪子嵩、张世英、任华等编著《欧洲哲学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3。

61.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逻辑学教研室编《形式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62.吴义生等编著《自然科学概要》,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63.冯立鳌:《谋略与制胜》,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64.冯立鳌:《历史的心智》,上海三联书店,2007。

65.卞毓方:《牵手拂云千眼观虹》,作家出版社,2011。

66.赵凤岐:《论绝对与相对》,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7.张启人、王卫国主编《当代高新科技》,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68.杨百顺:《讲逻辑辩谬误》,农村读物出版社,1985。

69.弗洛伊德:《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

70.宋健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科学出版社,1994。

71.黎红雷主编《中国管理智慧教程》,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