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60

大城市卫星城研究图书

Study on Big city and Fellow Town

SSAPID:101-6236-0172-95
ISBN:978-7-5097-0519-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在我国城市化迅速推进的条件下,我国飞速发展的大城市,特别是那些人口规模在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卫星城的开发机制、建设模式、管理机制,尤其是在发展理论、人口城市化理论、现代化理论、有机更新理论、经济学理论和公共行政理论的指导下,将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经济学、城市交通学、人居环境学、房地产经济学和建筑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分析卫星城开发建设和管理中的诸多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王圣学
编 辑:李建红;王惠珍;刘庆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后记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大城市卫星城理论研究

   第一节 卫星城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卫星城的基本概念

    一 卫星城的概念

     1.中外学者们的观点

     2.卫星城概念的新界定

    二 卫星城的发展演变

     1.人口郊区化——依附性的“卧城”

     2.产业郊区化——半独立性的“辅城”

     3.郊区城市化——独立性的“新城”

     4.区域城市化——“带城”

    三 卫星城市的特征

     1.卫星城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

     2.卫星城的人居环境质量较中心城市更为合宜

     3.卫星城主要沿城市主要发展轴和城市交通轴建设

     4.卫星城的人口数量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

    四 卫星城的功能

     1.分担“母城”的城市职能

     2.优化城市经济空间结构

     3.加强城乡之间联系

    五 卫星城发展的条件

     1.“母城”的条件,即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卫星城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

     3.便捷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

     4.卫星城自身所具有的城区设施条件

   第三节 卫星城理论的渊源和演进

    一 田园理论:卫星城理论的思想渊源

    二 有机疏散理论:第二代卫星城理论

    三 新城理论:第三代卫星城理论

    四 新都市主义:第四代卫星城理论

   第四节 城市发展理论中蕴涵的卫星城思想

    一 中心地理论

    二 彼得·霍尔的城市发展六阶段理论

    三 埃里克森的城市扩张三阶段论

    四 大都市圈理论

    五 其他有关城市发展理论

     1.赖特的“广亩城市”思想

     2.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

     3.霍伊特的扇形理论

     4.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理论”

   第五节 发展大城市卫星城的意义

    一 有利于化解“母城”的压力,促进大城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 能够完善大城市体系,促进城市群的健康发育

    三 有利于区域空间结构的整合和重组,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新机理的形成

    四 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极大地提升国家和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五 可以强化城乡联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二章 中外大城市卫星城建设比较研究

   第一节 工业革命以来卫星城的建设

    一 各国卫星城建设概况

     1.英国

     2.法国

     3.美国

     4.日本

    二 各国大城市卫星城建设的缘起

    三 卫星城的规模

    四 卫星城建设的开发管理

     1.伦敦模式——政府主导,开发公司独立运作

     2.东京模式——以民间开发为主,政府给予政策支持

     3.香港模式——政府主导,公私合作投资建设

    五 国外卫星城建设的经验总结

     1.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建设卫星城,优化大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

     2.确定卫星城合理的开发规模

     3.卫星城建设要有法律保障和政策指引

     4.公共建设先行,提升卫星城品质

     5.以大容量轨道交通为支撑组织区域交通网络,提倡公共交通优先原则

     6.创新理念,注重设计的人性化

   第二节 中国卫星城建设状况

    一 国内卫星城建设的社会经济背景

     1.社会经济转型

     2.城市发展

      (1)城市功能的综合化发展

      (2)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流动化趋势

      (3)城市规划和建设标准的多层次化

      (4)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展化与复合化

      (5)城市建设投资来源的多元化

    二 北京的实践

     1.规划沿革

     2.建设概况

      (1)规划和建设工作已经启动

      (2)分担主城区功能的作用日益显现

      (3)产业支撑逐步增强

      (4)在区域中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不断加大

      (5)教育、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3.存在的问题

      (1)缺乏政策指导和协调

      (2)各卫星城功能分工不明显

      (3)交通联系薄弱

      (4)建设质量有待提高

      (5)政策门槛过高

      (6)管理体制有待理顺

    三 上海的实践

     1.发展过程

     2.存在问题

      (1)社会问题

      (2)服务设施问题

      (3)交通问题

     3.新一轮的卫星城建设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卫星城镇的规划布局

      (3)卫星城镇的规划特色

    四 中国卫星城建设的类型总结

     1.内城改造和城市发展战略升级相互联动形成的“卫星城”

     2.城市结构调整中形成的组团级“卫星城”

     3.城市向郊区拓展形成的郊区“卫星城”

     4.以大型项目为中心的特定“卫星城”

     5.以传统小城镇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卫星城”

   第三节 结论

    一 中国卫星城建设的阶段特征

    二 中外卫星城建设的差异

     1.形成机制不同

     2.区位环境不同

     3.建设过程不同

     4.产生效应不同

     5.内城发展的问题不同

  第三章 大城市与卫星城协调发展研究

   第一节 强化大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一 大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二 大城市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功能

    三 以城市信息化来促动大城市的发展和扩张

   第二节 合理发挥卫星城对大城市的调控作用

    一 卫星城的发展及其在城市化中的作用

    二 卫星城对大城市的调控作用机制:推拉原理

     1.推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推力、拉力分析

    三 充分发挥卫星城的调控职能:规划先行

     1.加速培育卫星城的人气

     2.建立便捷的交通、通勤网络

     3.建立创新理念

   第三节 大城市与卫星城共生发展

    一 共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共生的概念

     2.共生的基本特征

    二 共生理论在大城市与卫星城协调发展中的适用性分析

     1.大城市与卫星城统筹共生单元

     2.大城市与卫星城统筹共生模式分析

     3.大城市与卫星城统筹共生环境

     4.大城市与卫星城统筹共生界面

    三 大城市与卫星城统筹发展的对策

     1.树立协调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

     2.科学编制和实施发展规划

     3.加强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和立法工作,提高政府的规划和管理水平

     4.大城市与卫星城之间要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

     5.建立大城市和卫星城、农村统一的制度

  第四章 大城市卫星城建设模式研究

   第一节 大城市卫星城建设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 区域经济开发理论

     1.增长极开发模式

     2.点—轴开发模式

     3.网络开发模式

    二 城市经济发展的理论

     1.市场功能导向的理论

     2.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的理论

     3.城市经营的理论

    三 城市建设思想的理论

     1.区域整合的思想

     2.“新城市主义”的思想

     3.“精明增长”的理念

     4.结合地方特色的理念

   第二节 国外大城市卫星城的建设模式

    一 国外大城市卫星城的开发模式

     1.政府主导型

     2.市场主导型

     3.政府—市场协作型

    二 国外卫星城的投融资模式

     1.完全由中央政府投资

     2.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投资

     3.通过市场化运作进行建设

     4.多方筹资进行建设

   第三节 中国卫星城开发建设的模式选择

    一 开发模式

     1.城市经营机制——功能导向和职能创新

     2.行政管理机制——“小政府、大社会”

     3.市场运作机制——“政府+市场+专家”

    二 融资模式

     1.盘活土地资产

     2.运用市场机制

     3.激活个人资产

    三 运作模式

     1.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2.实行科学的产业定位

 中篇 专题硏究

  第五章 大城市卫星城性质、选址及其规模研究

   第一节 卫星城的城市性质

    一 城市性质

     1.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关系

     2.城市性质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3.城市性质有共性与个性之分

     4.城市性质的确定和分类

     5.城市性质演变: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概念

    二 卫星城的城市性质

     1.从卫星城的主要职能上把握城市性质

     2.基于主要职能的卫星城城市性质及其分类

      (1)以居住为主的“卧城”

      (2)实现产业转移的工业城镇

      (3)吸引投资创业的工业城镇

      (4)旅游胜地形成的旅游休闲城

      (5)科研院所与高校集聚的科教文化城

      (6)集多种职能于一身的综合型卫星城

      (7)其他类型的卫星城

    三 实例:北京长辛店卫星城城市性质的定位研究

     1.卫星城城市职能的历史特点

     2.卫星城现有的城市职能分析

     3.卫星城的城市性质确定

   第二节 卫星城的选址

    一 指导思想

    二 卫星城选址的基本原则

     1.遵循便利与“母城”联系紧密的原则

     2.遵循卫星城与“母城”发展相得益彰的原则

     3.遵循合理利用原有城镇资源的原则

     4.遵循优化城市发展结构的原则

     5.遵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

    三 影响卫星城市选址的主要因素

     1.自然条件

      (1)地质条件

      (2)水文条件

      (3)地形条件

      (4)局部的“小气候”

     2.其他条件

      (1)与“母城”之间的交通条件

      (2)距离“母城”的远近

      (3)卫星城的城市性质

    四 卫星城选址的基本步骤

     1.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确定卫星城的城市性质和基本职能

     2.以大城市发展轴带为依托,初步确定卫星城选址的基本区位

     3.制订卫星城选址的选择方案,确定卫星城选址的较优区位

     4.评价卫星城选址的不同方案,确定卫星城选址的最优区位

   第三节 卫星城的城市规模

    一 对卫星城规模的认识

     1.对城市合理规模的理解

     2.卫星城的城市规模

    二 卫星城规模的确定

     1.确定卫星城规模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原则

      (2)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3)经济效益原则

      (4)适度超前原则

     2.影响卫星城发展规模的因素

      (1)卫星城的自然禀赋因素

      (2)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素

      (3)对外的交通体系因素

      (4)卫星城的规模经济因素

      (5)卫星城的城市性质因素

      (6)其他因素

     3.卫星城合理规模的确定的方法

     4.实证分析

      (1)行业就业效应预测人口规模

      (2)递推法定性分析人口增加规模

    三 结论

  第六章 大城市卫星城土地利用研究

   第一节 卫星城土地利用研究

    一 国外卫星城土地利用研究

     1.田园城市土地利用

     2.早期的卫星城土地利用

     3.产业郊区化的卫星城土地利用

     4.独立卫星城土地利用

     5.卫星城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

    二 国内卫星城土地利用研究

     1.从产业角度研究卫星城土地利用

     2.卫星城土地利用规划

     3.卫星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

   第二节 卫星城土地利用的基本理论

    一 卫星城土地利用的概念

     1.土地与土地利用

     2.土地利用与卫星城土地利用概念

    二 卫星城土地利用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1.卫星城土地利用内容

     2.研究方法

      (1)调研法

      (2)比较研究法

      (3)综合集成法

      (4)系统分析法

    三 卫星城土地合理利用的原则

     1.先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卫星城土地原则

     2.珍惜节约和合理集约利用卫星城土地原则

     3.开发利用与整治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4.重视法制和依法管理的原则

    四 影响卫星城土地利用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经济因素

     3.社会因素

   第三节 卫星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一 我国当前卫星城土地利用存在的基本问题

     1.卫星城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2.卫星城土地利用缺乏科学规划,土地利用率低

     3.卫星城土地闲置浪费情况严重

     4.卫星城土地环境问题严重,生态恶化

    二 卫星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理论

     1.卫星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内涵

     2.卫星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模式

    三 卫星城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

     1.人地关系

      (1)人均用地指标

      (2)人口密度

      (3)卫星城规模指标

      (4)卫星城用地增长系数研究

     2.卫星城规划指标

     3.地价水平

     4.卫星城产业因素

     5.卫星城公共物品

     6.卫星城生态环境

    四 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建立

     1.整体配置

      (1)土地投入

      (2)土地产出水平

      (3)土地利用程度

      (4)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性

      (5)土地可持续度

      (6)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

      (7)与中心市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度

     2.局部配置

    五 卫星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

     1.评价方法的原理

     2.评价具体过程

      (1)评价等级的确定

      (2)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集

      (3)评价因素对评价等级的隶属度

      (4)模糊变换

   第四节 卫星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一 卫星城的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内容

     1.人口规律

     2.经济增长规律

     3.环境生态规律

     4.社会发展规律

    二 卫星城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手段

     1.卫星城土地利用适应性评价

     2.卫星城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三 建议与对策

     1.社会角度

     2.资源利用的角度

     3.产业经济角度

     4.生态环境保护战略

  第七章 大城市卫星城基础设施研究

   第一节 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理论

    一 基础设施的内涵

    二 基础设施的内容

     1.能源供应系统

     2.水资源及给排水系统

     3.道路交通系统

     4.邮电通信系统

     5.环境系统

     6.防灾系统

    三 基础设施的基本特征

     1.社会公益性

     2.生产性

     3.运行的系统性

     4.服务的低营利性

     5.发展的规划性

     6.建设的渐进性

     7.建设资金回收的间接性

    四 基础设施的效益特性

     1.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

     2.间接效益大于直接效益

     3.整体效益先于局部效益

     4.长期效益重于短期效益

     5.不可计量效益多于可计量效益

   第二节 卫星城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

    一 卫星城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内涵

     1.技术和装备的现代化

     2.生产和服务结构的现代化

     3.管理技术的现代化

     4.观念的现代化

    二 卫星城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内容

     1.快速、完善的综合交通系统

     2.优质、保量、持续运转的给排水系统

     3.高效、洁净的能源供应系统

     4.高效、完备的通信系统

     5.安全、可靠的卫星城综合防灾系统

     6.以垃圾处理为中心,建设现代化的环保环卫系统

     7.建设优美舒适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

   第三节 卫星城基础设施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 指标选取的原则

     1.应能体现现代化新的内涵特征

     2.要符合动态性和前瞻性的要求

     3.要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全局性

     4.要具备可操作性

     5.指标要具有创新性

    二 指标选取的方法

     1.层次分析法(AHP模型)

     2.借鉴其他城市经验

     3.专家推荐

    三 指标体系

   第四节 卫星城基础设施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 卫星城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二 卫星城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三 卫星城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的协调性

   第五节 构建新型卫星城基础设施的管理体系

    一 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

     1.打破垄断,开放市场,杜绝市场的分割

     2.建立政府有效监管的体系

     3.政府的责任问题

    二 构建以项目为主体的投融资体制

     1.投资者共同组建项目公司

     2.以“设施使用协议”为载体的投融方式

     3.以“有偿供给”为基础的投融资方式

     4.BOT投融资方式

     5.捆绑式组合型投融资方式

  第八章 大城市卫星城交通体系研究

   第一节 卫星城与“母城”之间客流量分析

    一 卫星城与“母城”之间客流量的发展阶段

     1.缓慢发展阶段

     2.跳跃式发展阶段

     3.平稳发展阶段

     4.小结

    二 卫星城与“母城”之间客流量的影响因素

     1.正因素

      (1)卫星城工作岗位增多

      (2)卫星城市设施的完善

      (3)小汽车的普及

     2.负因素

      (1)通讯技术的发展

      (2)人口老龄化

      (3)城市聚集效应

   第二节 卫星城的轨道交通体系

    一 轨道交通的类型

     1.地铁

     2.轻轨

     3.市郊铁路

     4.技术指标比较

    二 国外卫星城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

     1.英国伦敦

     2.日本东京

    三 国内卫星城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

     1.北京

     2.上海

    四 小结

   第三节 卫星城的道路交通体系

    一 国外卫星城道路交通发展现状

     1.英国

     2.法国

    二 国内卫星城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现状

     1.北京

     2.上海

    三 卫星城的巴士快速交通体系

     1.巴士快速交通的概念

     2.BRT系统建设的意义

      (1)引导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

      (2)促进大城市中心区的发展

      (3)促进土地利用集约化

      (4)促进BRT系统沿线开发

     3.BRT系统的技术指标

    四 卫星城道路交通规划发展趋势

     1.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体系

     2.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

  第九章 大城市卫星城城市设计与城市形象研究

   第一节 卫星城城市设计和城市形象

    一 城市设计

    二 城市形象

    三 卫星城应更加注重自身城市设计与形象的内涵

   第二节 卫星城城市设计和城市形象的设计原则

    一 卫星城城市设计原则

     1.注重公共空间的物质环境设计

     2.注重公共空间的人文环境设计

     3.注重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设计

    二 卫星城城市形象设计原则

     1.注重城市形象的个性化设计

     2.注重城市形象的多样化设计

     3.注重城市形象的文化性设计

   第三节 卫星城城市设计和城市形象的设计实例

    一 英国密尔顿·凯恩斯卫星城的城市设计和城市形象

    二 上海松江新城的城市设计和城市形象

  第十章 大城市卫星城人居环境研究

   第一节 国外和香港卫星城人居环境的建设

    一 卫星城人居环境建设的阶段性特征

     1.战前国外卫星城人居环境的建设

     2.战后国外卫星城人居环境的建设

    二 目前国外卫星城人居环境的建设

     1.英国:以生活工作相结合为原则指导卫星城人居环境建设

      (1)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城市设计

      (2)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住区设计

      (3)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住宅设计

     2.美国:以“精明增长”理念支撑卫星城人居环境建设

      (1)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城市设计

      (2)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住区设计

      (3)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住宅设计

     3.日本:以地方文化特色引导卫星城人居环境建设

      (1)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城市设计

      (2)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住区设计

      (3)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住宅设计

     4.中国香港:群星拱月,主次分明

      (1)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城市设计

      (2)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住区设计

      (3)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住宅设计

    三 国外和香港卫星城人居环境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1.必须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理念

     2.必须坚持区域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3.必须强化功能定位、彰显地方特色

     4.必须坚持交通、市政设施同步推进

     5.必须坚持多元化融资渠道

   第二节 中国卫星城人居环境的建设

    一 中国卫星城人居环境建设的阶段性特征

     1.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卫星城人居环境的建设

     2.市场经济时期我国卫星城人居环境的建设

    二 目前中国卫星城人居环境的建设

     1.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城市设计

     2.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住区设计

     3.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住宅设计

    三 中国卫星城人居环境建设的思考

     1.要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为尺度,最大程度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2.要以安全性为人居环境的突出要素

     3.要以文化为基石,构筑城市人居环境

     4.要以方便的公共服务来完善人居环境

    四 绿色人居环境建设是卫星城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

     1.生态化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理念下绿色人居环境的定义与内涵

     2.绿色人居环境的主要特点

      (1)和谐性

      (2)高效性

      (3)可持续性

      (4)整体性

      (5)开放性

      (6)可控性

      (7)区域性

  第十一章 大城市卫星城生态环境研究

   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对卫星城的重要意义

    一 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及城市生态环境

    二 卫星城的生态环境对“母城”的影响

     1.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

     2.改善环境质量

     3.提高市中心区土地利用效益

   第二节 在卫星城选址、开发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

    一 卫星城的生态环境问题

     1.人居环境质量较差

     2.资源浪费、污染严重

     3.土地利用缺乏合理规划

     4.植被结构单调

     5.水资源问题突出

     6.固体废弃物及生活垃圾处理

    二 卫星城选址工作应当注重的问题

     1.在卫星城的选址、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进驻卫星城中的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2.充分考虑卫星城的规模及发展方向

     3.注重加强卫星城生态环境建设

     4.加强卫星城生态环境保护

      (1)坚持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2)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把握卫星城环境,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

      (3)从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观审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 卫星城生态环境基本要求

    一 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

    二 卫星城规划与生态环境

    三 卫星城建设应遵循的生态环境标准

     1.水环境标准

     2.空气环境质量标准

     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第四节 加强卫星城生态环境建设的策略

    一 加强卫星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

    二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并适度超前的原则

    三 坚持规划先行

    四 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

    五 积极推进公众参与

  第十二章 大城市卫星城产业发展与产业选择研究

   第一节 卫星城产业发展的实质与政策选择

    一 卫星城产业发展的实质

    二 产业发展与卫星城建设

     1.产业结构调整具有超前发展的可能,不一定按照克拉克—配第的规律演进

     2.中心市区的产业发展和选择对卫星城有决定性影响

     3.不可忽视的城市规划(政府行为)的作用

    三 加速卫星城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1.主导产业选择

     2.产业组织政策

     3.促进技术进步的产业政策选择

     4.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政策选择

     5.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

   第二节 卫星城主导产业选择

    一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二 卫星城主导产业选择原则

     1.可持续性原则

     2.因地制宜的特色发展原则

     3.代表“母城”未来发展方向的原则

    三 卫星城主导产业指标体系

     1.中心城市与卫星城产业的定量分析方法

      (1)产业关联度指标

      (2)产业规模指标

      (3)市场潜力基准

     2.指标体系的确立

      (1)带动性指标

      (2)可持续性指标

      (3)关联度指标

      (4)环境承载力指标

      (5)地区竞争力潜力性指标

    四 卫星城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和产业发展的方式

     1.卫星城产业转变

     2.卫星城增长方式转变

     3.城市功能转变

     4.城市发展动力转变

   第三节 城市发展新思维下的卫星城产业选择

    一 生态城市

    二 TOD空间一体化

    三 全球化下的大城市卫星城产业选择

  第十三章 大城市卫星城社会问题研究

   第一节 城市社会问题概述

    一 城市社会问题

    二 卫星城:人口的流动与迁移

   第二节 卫星城社会问题探视

    一 卫星城社会人口“三元”结构的出现

    二 大城市“移民”相对剥夺感的产生

    三 城市身份的认同危机

    四 卫星城社会文化精神的冲突与断裂

     1.卫星城社会精神的断裂

     2.母城文化与卫星城文化的冲突

    五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走出日常生活世界的壁垒

   第三节 卫星城社会问题的协调与整合

    一 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或减少因户籍制度带来的附加值

    二 增强卫星城的吸引力:促使中心城市人口向卫星城的自然流动

    三 发展卫星城相对独立的支柱产业,拉动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与协调

    四 中心城市与卫星城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兼容

   第四节 结论

    1.从社会结构上看

    2.从社会心理层面来看

    3.从社会文化层面来看

  第十四章 大城市卫星城文化发展研究

   第一节 大城市与卫星城的文化脐连

   第二节 构建卫星城文化的意义

   第三节 卫星城文化构建的层次

    一 物质文化

    二 制度文化

    三 精神文化

   第四节 卫星城文化建设的要素

    一 卫星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 卫星城市文化建设的要素

   第五节 卫星城的文化个性构建

    一 浓郁的人文环境是卫星城独具魅力的基础

    二 独特的审美取向是卫星城彰显个性的途径

    三 和谐的文化环境是卫星城可持续的内在动力

   第六节 结束语

 下篇 实证分析

  第十五章 西安卫星城规划布局研究

   第一节 西安建设卫星城的条件分析

    一 西安建设卫星城的宏观背景分析

    二 西安建设卫星城的必要性分析

     1.中心市区分流人口的需要

     2.调整产业布局的需要

     3.缓解城市环境压力的需要

     4.有效控制城市用地规模过度扩展的需要

     5.协调区域发展的需要

    三 西安建设卫星城的可能性分析

     1.便捷的交通方式加强了中心市区与卫星城的联系

     2.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为建设卫星城提供了产业基础

   第二节 对有关西安规划的若干评述

    一 对“西安都市圈”的看法

     1.关于“西安都市圈”的有关说法

     2.对“西安都市圈”的理论评述

     3.对“西安都市圈”的看法

      (1)郑州—西安段客运专线的修建

      (2)西安—合肥—南京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建成通车

      (3)西安—汉中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

      (4)西安—平凉高速公路和铁路的修建

      (5)十堰—天水高速公路的修建

      (6)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确立

    二 对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的看法

     1.关于西安城镇空间结构和卫星城镇布局的内容

     2.对西安城镇空间结构和卫星城布局的评述

     3.关于西安城市中心区的评述

     4.对外围组团选择的评述

     5.对卫星城选择的评述

   第三节 西安卫星城的规划布局

    一 西安卫星城体系的组成

     1.西安卫星城的选择范围

     2.西安市区的核心区和中心区范围

     3.西安的卫星城体系

    二 西安卫星城体系的空间结构

     1.主中心

     2.副中心

     3.三条主轴:西宝、西潼、西延

     4.五条副轴:西汉、西康、西商、西韩、西平

     5.多圈层

   第四节 西安卫星城的城市发展战略

    一 主副中心

     1.主中心:西安中心市区

     2.副中心:咸阳市区

    二 外围组团

     1.韦曲—郭杜组团

     2.王寺组团

     3.洪庆—田王组团

     4.新筑组团

     5.泾渭工业区

     6.泾阳工业密集区

    三 卫星城

     1.引镇

     2.临潼

     3.户县

     4.蓝田

     5.高陵

     6.三原

     7.泾阳

    四 独立新城

     1.阎良

     2.兴平

     3.礼泉

     4.杨凌

     5.渭南市区

     6.铜川新区

    五 重点中心镇

    六 近期重点发展对象

     1.西咸一体化

     2.外围组团

     3.卫星城

     4.独立新城

  第十六章 西安引镇发展战略研究

   第一节 引镇的基本情况

    一 引镇城镇经济发展的历史

     1.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探索过程

     2.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及农村城市化探索

     3.“大引镇战略”和“卫星城”、商贸物流中心的思路

    二 引镇的发展现状

     1.大交通环境已经形成

     2.诸多企业、教育、科研机构进驻,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3.嘉午台大峪沟旅游资源开发

     4.引镇第一产业全面发展

   第二节 引镇的发展环境

    一 内部环境

     1.优势

      (1)区位优势

      (2)交通优势

      (3)用地条件优势

      (4)水资源优势

      (5)自然环境优势

     2.劣势

      (1)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

      (2)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3)引镇旅游资源丰富,但特色不明显

    二 外部环境

     1.机遇

      (1)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移

      (2)西安大都市圈日益形成

      (3)西安市的规划修编

      (4)西安市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

      (5)引镇是“新长安战略”格局中一块充满生机的发展“硅地”

     2.挑战

      (1)区域城市间竞争加剧

       ①房地产业

       ②仓储物流业

       ③旅游业

       ④科教文化产业

      (2)郊区城市化压力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压力

   第三节 引镇发展的战略模式选择

    一 仓储物流中心模式

    二 大学城模式

    三 小城镇模式

    四 卫星城模式

     (1)推进西安城市可持续发展

     (2)形成西安和引镇发展的“双赢”局面

    五 新城模式

   第四节 引镇发展的战略构想及对策建议

    一 引镇发展的战略构想

     1.城市化发展战略

      (1)集约使用土地

      (2)吸引外来人口

      (3)加强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

      (4)加强人口管理

     2.基础设施配套发展战略

      (1)交通

      (2)公共服务设施

     3.仓储物流业发展战略

     4.旅游业发展战略

     5.住宅与房地产业发展战略

      (1)住宅与房地产发展的战略目标

      (2)政策重点

     6.商贸服务业发展战略

     7.农业发展战略

     8.工业发展战略

     9.城乡统筹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

     10.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战略

    二 引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1.适当调整行政区划

     2.加强领导

     3.控制好非建设用地

     4.切实搞好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

     5.高度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如何协调卫星城建设和规划区内的关系

      (2)如何协调卫星城建设和长安东部及蓝田等的关系

     6.搞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管理和服务

     7.加强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建设

     8.住宅规划建设中要防止社会分层

     9.城市建设中坚持节能省地、环保绿色的原则

   第五节 引镇未来5~15年人口规模与住宅需求预测

    一 引镇卫星城的人口规模预测

     1.第三产业就业效应引致的人口规模预测

     2.其他效应引致的人口规模预测

      (1)科教文化区的建设

      (2)集体成建制单位搬迁

      (3)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外溢的人口以及从西安市区外溢的人口

    二 引镇未来5~15年住宅与房地产需求预测

     1.陕西省及西安市未来5~15年人均住房面积变化趋势预测

     2.引镇未来5~10年房地产住宅需求预测

   第六节 引镇未来5~15年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选择

    一 2006~2020年引镇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 2006~2020年引镇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定位——跨越式发展

    三 2006~2020年引镇主导产业集群发展选择与培育

     1.主导产业集群的选择的基准

      (1)收入弹性基准

      (2)就业弹性基准

      (3)产业关联度基准

      (4)选择性竞争基准

     2.2006~2020年主导产业集群的选择与培育

      (1)仓储物流产业集群

      (2)西安南郊大型专业化批发商贸集群和现代化的综合商贸中心

      (3)生态旅游产业集群

      (4)绿色生态的住宅与房地产业集群

    四 几点建议

  第十七章 西安引镇卫星城概念规划

   第一节 引镇现状说明

    一 概况

    二 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2.气候条件

     3.资源条件

    三 土地利用

    四 城市交通

     1.对外交通存在的问题

     2.内部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

    五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1.适宜建设区

     2.控制建设区

     3.不宜建设区

   第二节 引镇卫星城的规划背景

    一 宏观背景

     1.经济全球化

     2.都市圈经济的空间集聚在全国表现明显

     3.西安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

     4.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和落实

    二 中观背景

     1.西部大开发的契机

     2.关中“一线两带”建设步伐的加快

     3.西安“四化”发展理念的实施

    三 微观背景

     1.西安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外部推动

     2.新长安战略的内在要求

     3.引镇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三节 引镇卫星城的整体分析

    一 内在优势

     1.优越的地理条件

     2.发达的交通体系

     3.良好的建设条件

     4.优越的自然环境

     5.经济比较发达

     6.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 潜在机遇

     1.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

     2.陕西省加快实施关中“一线两带”建设

     3.西安的发展需要周边卫星城镇的支撑

     4.大型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引镇的区位潜能得到释放

     5.仓储物流园区的带动辐射

    三 内部弱势

     1.工业基础薄弱

     2.基础设施配套缺乏

    四 外部威胁

     1.发展战略趋同导致邻近产业趋同

     2.国家土地政策转向治理整顿

    五 小结

   第四节 引镇卫星城的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

    一 城市性质的回顾

     1.《引镇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2.《长安区引镇新区总体规划(2003~2020年)》

     3.《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4.《新长安战略实施纲要》

     5.小结

    二 城市性质

     1.与西安市区的关系

     2.与长安区的关系

    三 城市规模

   第五节 引镇卫星城的空间布局

    一 规划指导思想

    二 规划理念

     1.精明增长的发展新模式

     2.以人为本的规划新思路

     3.集中式与分散式相融合

     4.功能与形态的有机结合

     5.依托区域的空间定位

     6.依托交通的城市空间引导

     7.绿色生态和开敞空间的追求

    三 用地发展方向

     1.西拓

     2.北联

     3.东调

     4.南控

    四 空间结构布局(方案一)

     1.特色与创新

      (1)高融合、高质量的生态共生城市

      (2)引入总体城市设计的手法

      (3)高品位、高舒适的人居最佳城市

     2.功能结构

    五 空间结构布局(方案二)

     1.总体布局

     2.功能结构

   第六节 引镇卫星城的交通发展战略

    一 交通发展策略

    二 对外交通规划

    三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城市道路交通

     2.快速公交系统

     3.步行交通

    四 交通管理

   第七节 引镇卫星城的产业发展战略

    一 产业发展思路

    二 产业结构导向

     1.“追赶”战略——积极发展仓储物流商贸等新兴服务业

     2.“环境”战略——加快旅游业发展

     3.“带动”战略——积极引导住宅与房地产业发展

     4.“优势”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5.“特色”战略——促进生态型制造业发展

   第八节 引镇卫星城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一 辖区内的新农村建设

     1.村庄调整

     2.坚持规划先行

     3.避免产生城中村

    二 卫星城与周边村镇的城乡统筹

     1.背景

     2.城乡统筹的基础

     3.加强协调管理机构

     4.加快市场化改革

     5.周边乡镇建设

     6.中心村建设

    三 小结

   第九节 引镇卫星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城市经营

     1.概念

     2.土地——以经营理念规划引镇卫星城

     3.设施——以经营手段建设引镇卫星城

     4.形象——以经营方式管理引镇卫星城

     5.文化——以经营谋略宣传引镇卫星城

    二 制度创新

     1.概念

     2.实施体制改革

     3.开展区域合作

     4.转变政府职能

     5.调整行政区划

     6.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三 可持续发展

     1.概念

     2.卫星城发展

     3.环境保护

     4.节能、省地、绿色

    四 分期实施计划

     1.综述

     2.近期规划(2006~2010年)

     3.远期建设(2011~2020年)

 前言

本书探讨了在城市化迅速推进的条件下,我国飞速发展的大城市,特别是那些人口规模在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卫星城的开发机制、建设模式、管理机制,在发展理论、人口城市化理论、现代化理论、有机更新理论、经济学理论和公共行政理论的指导下,将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经济学、城市交通学、人居环境学、房地产经济学和建筑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分析卫星城开发建设和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此外,本书还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就如何统筹城乡发展,疏解老城过多的的压力,促进城市郊区快速发展、和谐的居住区空间环境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英〕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02。

〔美〕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黄文忠:《上海卫星城市与中国城市化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洪银兴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许学强:《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冯云廷:《城市聚集经济》,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张捷、赵民:《新城建设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理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王圣学:《西安大都市圈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高汝熹、张建华:《论上海大都市圈——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吴良庸:《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王树功、周永章:《大城市群(圈)资源环境一体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3期。

罗明义:《推进中国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经济问题探索》1999年第4期。

胡晓鸣、王蓉:《当前我国新城建设的动力因素探析》,《特区经济》2006年第3期。

陶希东、刘君德:《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城市问题》2003年第4期。

檀学文:《大城市过度规模与卫星城政策》,《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6期。

陶希东等:《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孙世春:《日本大城市圈的开发建设》,《日本研究》2006年第4期。

吴林海、刘荣增:《从“边缘城市主义”到“新城市主义”》,《价值理性的回归与启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第3期。

曹娟:《成都卫星城发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

赵霞:《南京卫星城发展的实证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

李传永:《我国最早的卫星城市——论西汉长安诸陵县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张捷、赵民:《卫星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孔祥智:《北京卫星城的资源集聚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问题研究(研究报告阶段性成果)》,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2003。

黄文忠:《上海特大城市卫星城发展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仇保兴:《卫星城规划建设若干要点——以北京卫星城市规划为例》,《城市规划》2006年第3期。

蔡孝箴:《城市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周一菱:《都市经济学》,国立编译馆,1976。

王颖:《城市社会学》,上海三联书店,2005。

年福华、姚士谋:《信息化与城市空间发展趋势》,《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1期。

郭鸿懋等:《城市空间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章仁彪:《从“全能政府”到“无为而治”——论现代城市管理理念的转变》,《同济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2年第3期。

管驰明、姚士谋:《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展望与思考》,《现代城市研究》2000年第6期。

张捷、赵民:《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张捷、赵民:《新城建设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黄文忠:《上海卫星城与中国城市化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仇保兴:《卫星城规划建设若干要点——以北京卫星城市规划为例》,《城市规划》2006年第3期。

黄胜利、宁越敏:《国外新城建设及启示》,《现代城市研究》2003年第4期。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赵民、陶小马:《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刘健、马恩拉瓦莱:《从新城到欧洲中心——巴黎地区新城建设回顾》,《国外城市规划》2002年第1期。

周诚君、张京祥、陈雯:《经营城市:功能导向与制度创新》,《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第1期。

邓卫:《香港的新市镇建设及其规划》,《国外城市规划》1995年第4期。

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王唯山、密尔顿·凯恩斯:《新城规划建设的经验和启示》,《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第2期。

Weber A.“The Growth of New Towns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出版社,2001。

王凤华:《秦皇岛市城市性质及发展模式研究》,《环渤海经济瞭望》2000年第3期。

王振亮:《论上海市松江新城突进式发展模式的典型意义》,《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第6期。

郑文武:《漫谈城市性质的确定》,《中外房地产导报》2003年第22期。

黄文忠:《上海特大城市卫星城发展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周文斌:《北京卫星城与郊区城市化的关系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11期。

于彤舟:《关于确定城市性质问题的思考——以长辛店卫星城总体规划为例》,《北京规划建》1999年第2期。

张捷、赵民:《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吴庆洲:《中国古城选址与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借鉴(上)》,《城市规划》2000年第9 期。

吴庆洲:《中国古城选址与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借鉴(下)》,《城市规划》2000年第10期。

于宁:《新城镇建设的实践与启示》,《中国社会发展战略》2005年第4期。

张健:《新立城镇镇区选址及建设规划》,《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王军、朱瑾:《先秦城市选址与规划思想研究》,《建筑师》2004年第1期。

李娟、王大伟、鲁奇:《北京新城规划人口预测研究——以昌平新城为例》,《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段谟法:《适度城市规模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吕颖慧、曹文明:《国外新城建设的历史回顾》,《阴山学刊》2005年第2期。

张敏:《美国新城的规划建设及其类型与特点》,《国外城市规划》1998年第4期。

颜媛媛、刘学艳:《小城镇的规模及布局研究》,《农村经济》2006年第2期。

刘建、玛尔-拉-瓦雷:《从新城到欧洲中心——巴黎地区新城建设回顾》,《国外城市规划》2002年第1期。

欧名豪:《土地利用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倪绍祥:《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刘书楷、曲福田:《土地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龙花楼、蒙吉军:《中国开发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陈刚、廖金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4。

黄琳、张祚:《田园城市理论对我国城乡土地利用问题的启示》,安徽农业科学,2006。

周丽永:《浅谈卫星城的产业功能及其定位》,《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2期。

董瑞龙:《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山城打造山水生活社区——关于加快门城卫星城开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3。

曹娟:《成都卫星城发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5。

张桂花:《西安卫星城发展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

郑新奇:《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理论、方法、技术、实证》,科学出版社,2004。

何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潜力评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何芳:《城市土地经济与利用》,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刘维新:《中国城镇发展与土地利用》,商务印书馆,2003。

林培如等:《区域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

赵鹏军、彭建:《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资源科学》2001年第5期。

陈荣:《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论》,《城市规划汇刊》1995年第4期。

李明月、江华:《广州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年第3期。

宋戈:《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许树辉:《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年第3期。

黄文忠:《上海卫星城与中国城市化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尤建新:《现代城市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

邓淑莲:《中国基础设施的公共政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张定胜、张永生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马祖琦:《伦敦中心区“交通拥挤收费政策”——背景、经验与启示》,《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第3期。

于立:《西欧国家可持续性城市排水系统的应用》,《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第3期。

龚定勇、蒋爱民:《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城市问题》2004年第1期。

李红:《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编制探讨》,《城市规划》2003年第7期。

王鑫馨:《论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和作用》,《城市开发》2003年第9期。

曹小曙、阎小培:《20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城市规划》2003年第1期。

和宏明:《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体制改革的理论》,《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第4期。

郜建人、程亚鹏:《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的市场管制机制》,《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第4期。

张捷、赵民:《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毛蒋兴、阎小培:《国外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城市规划》2004年第7期。

毛保华:《城市轨道交通》,科学出版社,2001。

王花兰:《卫星城市与中心城市间客流量发展趋势分析》,《兰州铁道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3期。

牛慧恩:《交通与美国城市发展》,《国外城市规划》2002年第5期。

曹小曙、阎小培:《20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城市规划》2003年第1期。

潘海啸、任春洋:《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的空间耦合关系——以上海市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第4期。

杨涛:《城市交通:新世纪的挑战与对策——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王玮、过秀成等:《交通工程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阎小培、周素红、毛蒋兴:《高密度开发城市的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科学出版社,2006。

汤铭潭、张全:《我国小城镇道路交通规划的优化基础》,《城市交通》2005年第3期。

陈雪明:《巴士快速交通和中国公交优先战略》,《城市交通》2003年第10期。

孔令斌:《我国城镇密集地区城镇与交通协调发展研究》,《城市规划》2004年第10期。

西安市规划局、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长安大学:《西安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专题报告之四·公交优先实施规划》,2004。

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刘启波、周若祁:《论绿色住区建设中的地域性评价》,《建筑师》2003年第101期。

陆敏玉:《城市外部空间环境的用后评估研究》,《2004环境行为研究国际研讨会(EBRA)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Milton Keyne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Milton Keynes,1986。

张捷、赵民:《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Milton Keyne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Milton Keynes,1986.

J.B.Cullingworth,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in Britain,1986.

方谰、于涛方、钱欣:《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城市问题》2002年第1期。

张捷、赵民:《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陈恺龙:《新城建设研究——以上海为例》,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3。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翟宝辉、王如松、陈亮:《生态建筑学:传统建筑学思想与生态学理念融合的结晶》,《城市规划汇刊》2005年第4期。

马乃喜、惠泱河编著《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张桂花:《西安卫星城发展研究》,中国优秀学位论文,2005。

李俊莉、曹明明:《西安城市郊区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水土保持通报》。

陈继红:《基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林业发展研究》,中国优秀博士论文,2003。

杨士弘等编著《城市生态环境学》,科学出版社,2001。

杨小波、吴庆书等编著《城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0。

马俊杰、王伯铎:《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康晓光、马庆斌:《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环境》,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杨士弘等编著《城市生态环境学》,科学出版社,2001。

韩薇:《西安卫星城镇的界定及其人居环境建设优化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材倜、邱宇、彭远翔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以重庆市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为例》,《四川建筑》第20卷第3期。

李新、年福华:《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风险与环境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江世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吕明元:《产业选择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脉络:1978~2004年》,《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杨开忠:《加快中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国工业经济》1996年第3期。

戴旻、左伟江:《经济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及培育的思考——以吉安市为例》,《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6期。

任兴洲:《我国城市化以及卫星城发展的多种模式探究》,《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江世银、李长咏:《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前沿》2003年第12期。

卢正惠:《区域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第6期。

贾宝军:《边缘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7。

陈栋生:《西部地区经济现状与大开发的对策》,《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3期。

关爱萍、王瑜:《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统计研究》2002年第12期。

潘晗:《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模型及其应用》,郑州大学学位论文,2004。

魏敏、李国平、王巨贤:《我国梯度推移黏性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当代财经》2004年第8期。

孔祥智:《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

张琳:《主导产业选择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

叶国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及应用》,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夏光:《生态可持续性工业发展述评》,《管理世界》1993年第2期。

黄勤:《论区域主导产业》,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陈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含义、原则与基准》,《理论探索》2004年第2期。

徐文通:《国外卫星城建设》,《基建优化》1983年第2期。

丁成日、孟晓晨:《美国城市理性增长理念对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启示》,《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第4期。

陈甬军:《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化研究——兼论新型城市化道路》,《东南学术》2004年第4期。

龙绍双:《论城市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南方经济》2001年第11期。

张琢、马福云:《发展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法〕格拉夫梅耶尔:《城市社会学》,徐伟民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黄文衷主编《上海卫星城与中国城市化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黄怡:《城市社会分层与居住隔离》,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范和生:《现代社会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顾朝林:《城市社会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人民出版社,2005。

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美〕约瑟夫·拉彼德、〔德〕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维尔主编《文化和认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茶洪旺:《中国户籍制度与城市化进程的反思》,《思想战线》2005年第3期第31卷。

李俊:《相对剥夺理论与弱势群体的心理疏导机制》,《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李培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研究》,《社会》2005年第1期。

帕克等:《城市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李芸:《都市计划与都市发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006年11月17日《中国信息报》。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社会转型:多文化多民族社会》,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0。

〔美〕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曹锦清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和红星:《西安城市特色与建筑风格研讨会上的讲话》,《建筑学报》2003年第2期。

肖云儒:《城市发展 文化另辟蹊径》,《曲江开发建设动态》2005年第20期。

范少言:《城市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曲江开发建设动态》2005年第20期。

长安瞭望编辑部:《崛起》,引镇街道工委,2004。

长安瞭望 中共西安市委:《2005年专刊》。

中共长安区委:《新长安战略实施纲要》,长安区人民政府,2006。

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王圣学:《西安大都市圈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王圣学:《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分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陈秀山、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

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周伟林:《城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海热提·涂尔逊:《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吕玉印:《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0。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王雅莉:《城市化经济运行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4。

《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Masahisa Fujita and Jacques-Francois Thisse》,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孙久文:《区域经济规划》,商务印书馆,2005。

黄文忠:《上海卫星城与中国城市化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仇保兴:《卫星城规划建设的若干要点》,《城市规划》2006年第3期。

丁亮:《对西安铁路枢纽客运系统发展的分析》,《工程咨询》2004年第1期。

和红星:《关于西安城市空间战略发展的建议》,《城市规划》2003年第1期。

张锦秋:《关于西安城市空间战略发展的建议》,《城市规划》2003年第1期。

吴宏安等:《西安城市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地理学报》2005年第1期。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政研室:《新长安战略专题发展报告》。

《西安市长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

周文斌:《北京卫星城与郊区城市化的关系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11期。

刘妙龙、陈鹏:《城市空间扩散增长模型与模拟》,《人文地理》2004年第4期。

陕西省秦华工程服务公司:《长安引镇仓储物流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5年第12期。

冯刚:《城市集散功能与城市发展》,《城市问题》2004年第4期。

赵荣:《试论西安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主要特点》,《人文地理》1998年第3期。

吴宏岐、严艳:《古都西安历史上的城市更新模式与新世纪城市更新的战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12期。

王圣学、刘科伟:《陕西城市发展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

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商务印书馆,1999。

李振平:《西部新型工业化与加快陕西工业化进程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刘科伟、尹怀庭:《陕西城市化发展战略探讨》,《规划师》2000年第3期。

王圣学:《陕西产业发展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王圣学:《西安大都市圈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长安瞭望》编辑部、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引镇街道工委:《崛起——新中国五十五周年·引镇发展纪实》,2004。

长安区委政策研究室、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综合处、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引镇街道工委:《续写新篇 共创明天——引镇城市化进程与长安东部发展调研报告》,《长安瞭望》,2005。

段文斌等:《制度经济学——制度主义与经济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牛慧恩:《交通与美国城市发展》,《国外城市规划》2002年第5期。

陈小卉、吴弋:《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方法研究——以宜兴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为例》,《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第4期。

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赵民、陶小马:《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长安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总体策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4年第5期。

中共长安区委、长安区人民政府:《新长安战略实施纲要》2006年第1期。

吴宏安等:《西安城市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地理学报》2005年第1期。

赵荣:《试论西安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主要特点》,《人文地理》1998年第3期。

黄亚钧、郁义鸿:《微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谢晖:《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协调机制研究》,《经济地理》2003年第3期。

饶会林:《中国城市管理新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徐巨洲:《探索城市发展与经济长波的关系》,《城市规划》1997年第5期。

王圣学、刘科伟:《陕西城市发展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

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商务印书馆,1999。

李振平:《西部新型工业化与加快陕西工业化进程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刘科伟、尹怀庭:《陕西城市化发展战略探讨》,《规划师》2000年第3期。

王圣学:《陕西产业发展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王圣学:《西安大都市圈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长安瞭望》编辑部、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引镇街道工委:《崛起——新中国五十五周年·引镇发展纪实》,2004。

段文斌等:《制度经济学——制度主义与经济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牛慧恩:《交通与美国城市发展》,《国外城市规划》2002年第5期。

陈小卉、吴弋:《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方法研究——以宜兴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为例》,《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第4期。

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赵民、陶小马:《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长安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总体策划》2004年第5期。

中共长安区委:《长安区人民政府》,《新长安战略实施纲要》2006年第1期。

吴宏安等:《西安城市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地理学报》2005年第1期。

赵荣:《试论西安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主要特点》,《人文地理》1998年第3期。

黄亚钧、郁义鸿:《微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谢晖:《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协调机制研究》,《经济地理》2003年第3期。

饶会林:《中国城市管理新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徐巨洲:《探索城市发展与经济长波的关系》,《城市规划》199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