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人口发展与计划生育研究图书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新疆实际,着眼于新疆的繁荣、发展与稳定,运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描述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面上论证与专题研究相结合方法,,对新疆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历史、现状、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摸清新疆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掌握新疆人口发展的基本区情,对新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对新疆未来一个时期的人口发展进行预测,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建言献策,这对于新疆的发展和稳定乃至对全国的发展和稳定,具有极端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信息
《新疆研究丛书》编委会
第一部分 总报告
第一部分 总报告
一 研究新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意义
二 新疆人口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人口控制成效显著,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明显转变
(二)人口质量显著改善,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三)人口年龄结构已由年轻型转变为成年型,劳动力资源供给丰富
(四)人口分布不平衡,“南多北少”被“北多南少”的格局所取代
(五)城镇人口急剧增长,人口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六)少数民族人口稳步增长,规模不断扩大
(七)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广大
三 新疆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历程
四 新疆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变迁
(一)晚婚晚育政策
1.汉族居民晚婚晚育的规定
2.少数民族居民晚婚晚育的规定
(二)生育政策
1.早期生育政策
2.现行生育政策
(三)奖励与限制政策
1.奖励政策
2.限制生育的政策
五 新疆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
(二)人口素质相对不高,区域间差异较大
(三)贫困人口比重较大,影响新疆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四)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致使人口的集聚效应难以形成
(五)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造成巨大压力
六 未来新疆人口发展趋势
(一)人口总量继续增加
(二)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将继续提高
(三)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
(四)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会逐步显现
(五)人口城镇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七 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一)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措施
(二)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措施
(三)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的政策措施
(四)反贫困的政策措施
(五)提高人口福利保障水平的政策措施
(六)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政策措施
(七)保障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有效运行的政策措施
第二部分 专题研究报告
第一篇 新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第一章 新疆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新疆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
一 新疆的人口规模变化情况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人口规模变化与经济发展的阶段
(一)1950~1966年新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过程
(二)1967~1977年新疆人口增长与经济的增长变化
(三)1979~1989年新疆人口规模变化与经济起伏情况
(四)1990年以后新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三 新疆人口的机械变动与经济发展
(一)新疆人口机械迁移的历史回顾与现状规模
1.古代和近代的新疆人口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疆人口机械迁移
(二)新疆人口机械迁移的原因
(三)人口机械迁移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影响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口迁移奠定了新疆工农业的基础并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口机械迁移促进了新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新疆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
一 新疆人口素质变化
二 人口素质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节 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
一 经济因素与新疆人口分布
二 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节 新疆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
一 新疆民族结构
二 新疆人口年龄构成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基本情况
(二)人口年龄构成的基本特点
1.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呈现不规则葫芦型塔状,人口再生产类型仍属增加型
2.人口年龄结构属于成年型,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3.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步伐不一,城乡年龄构成差异明显
4.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和比例增幅较大,劳动力就业安置形势严峻
5.育龄妇女比例上升,人口增长成为必然趋势
第二章 新疆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征
第一节 新疆人口与经济的运动规律
一 人口的数量、质量与生产资料的数量、质量的运动规律
二 新疆人口与经济的循环模式
三 新疆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人口与就业
一 新疆就业人口数量的变化
二 人口就业结构变化
(一)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
(二)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
(三)在业人口的产业构成
三 经济转型与失业
第三节 人口与分配
一 不同时期的新疆人口收入变化
(一)城镇居民收入变化
(二)农村居民收入变化
(三)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二 新疆人口收入差距分析
(一)城乡人口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二)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三)不同行业从业人员收入差距拉大
三 新疆与其他地区人口收入差距分析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第四节 人口与消费
一 人口消费水平的变化
(一)人口总体消费水平的变化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化
二 人口消费率和消费倾向的变化
(一)消费率的变化
(二)消费倾向的变化
三 人口消费结构及恩格尔系数
第三章 促进新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保持适度生育水平
(一)适时适度调整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
(二)建立健全稳定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
(三)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
(四)突出重点,加强人口控制
二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开发人力资源
(一)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
(二)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
三 实施积极的产业结构政策,推动就业结构优化
(一)确保绿洲农业的基础地位
(二)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
(三)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业
(四)优先发展“先行”产业,为进一步开发开放提供前提条件
(五)协调发展其他产业,拓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
四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一)保护绿洲生态环境,以河流流域的治理、开发,促进沿河流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
(二)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促进沿边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
(三)采取适度集中的原则,逐步加快兵团农牧团场的工业建设和城镇建设
(四)运用点轴开发和优势区位理论,加快铁路、公路干线地区的城镇化和工业化
五 采取有效措施,拓展劳动力就业空间
(一)加速经济发展,拓展就业空间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4.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
(二)采取措施,提高劳动技能
1.加强培训
2.进一步加强对求职者就业观和择业观的引导
(三)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和改进服务手段
(四)健全市场机制,实现就业方式多元化
(五)大力发展区内劳务输出
六 提升消费能力,拉动经济增长
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稳定生育水平奠定经济基础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3.实施综合扶贫开发战略
(二)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育新型农民
1.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2.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3.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4.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5.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以加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核心,建立合理的资源保护利用机制
(二)正确处理绿洲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三)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四)强化城乡污染治理,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第二篇 新疆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第一章 新疆人口城镇化状况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新疆人口城镇化的现状及发展历程
一 五大经济区差异
(一)五大经济区的划分
(二)五大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各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
2.各经济区产业结构状况
3.各经济区社会发展状况
二 新疆人口城镇化的现状
三 新疆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新疆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特征
一 政府发动是造成新疆城市人口激增的重要因素
二 城市首位度高,发展差异大
三 受产业发展的影响,城镇发展的辐射作用相对较弱
四 城镇间的依赖性较低,关联度不高
五 城市人口的增长与城市工业化滞后并存
六 整体推进速度慢,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全国
第三节 影响新疆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因素
一 政策因素
二 经济因素
三 体制因素
四 区域因素
五 思想观念因素
第四节 新疆人口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 如何实现政府发动与经济发展带动的结合
二 如何认识城镇发展区域间的差异
三 如何促进城镇化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四 如何实现少数民族区域城镇化发展问题
五 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新的转型期
第五节 新疆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一 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二 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步骤
第二章 新疆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新疆人口区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 新疆人口区域分布情况
二 新疆区域经济增长情况
三 新疆人口区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二节 新疆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 新疆区域城镇化情况
二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根本目标是城镇化
三 新疆区域人均GDP变化情况
四 新疆区域城镇化水平
五 新疆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 新疆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 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二 人口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机制
三 人口城镇化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四 人口城镇化与经济非农化的关系
(一)数据收集
(二)数据分析
(三)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新疆人口城镇化滞后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影响
一 是造成需求不足的基本原因
(一)城镇化的滞后使大量农村居民仍然滞留于农村
(二)由于得不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反哺,农业劳动生产率依然较低
(三)城镇化发展滞后使社会保障覆盖面小,保障力度不足
(四)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发展不平衡,居民教育预期消费过大
(五)城镇化的滞后制约了人口聚集效应的发挥,使得城镇建设投资乏力
(六)城镇化滞后的特征之一是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足
二 是导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原因
三 是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就业压力加大的重要原因
四 是导致“三农”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的根本原因
第三章 新疆人口城镇化模式构建
第一节 集群式发展模式
第二节 链条式发展模式
第三节 散点式发展模式
第四节 新疆特色巴扎镇发展模式
第四章 对策建议
第一节 新疆城镇化要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第二节 新疆城镇化要构建以多级中心城市为重点的城市体系
第三节 大力加强特色优势产业链建设
第四节 推进新疆边境地区及口岸城镇化
第五节 定期评估城镇规划
第三篇 新疆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第一章 新疆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 新疆人力资源的系统结构
(一)新疆人力资源供给概况
(二)新疆人力资源需求状况
(三)人力资源的年龄与性别状况
(四)城乡人力资源结构
(五)人力资源民族结构
(六)人力资源地域结构
(七)人力资源质量结构
(八)人力资源的产业分布结构
(九)人力资源行业分布结构
二 人力资源投资
(一)人力资源投资
(二)政府人力资源投资概况
(三)家庭人力资源投资概况
(四)国内外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的经验
1.台湾的经验
2.美国的经验
(五)新疆人力资源投资收益
1.新疆教育事业较快发展
2.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善
三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疆人力资源现状问题分析
1.人口数量增长过快
2.人力资本投入相对不足
3.教育质量尚需提高
4.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就业观念较落后
5.与城镇化相配套的教育亟待加强
6.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7.教育缺乏服务意识、服务能力
8.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二)新疆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问题分析
1.教育水平低,高素质人才短缺
2.三次产业人力资源结构分布不合理
第二章 新疆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一 人力资源的度量指标
(一)人力资源数量
(二)人力资源质量
(三)人力资源总量
二 模型的构建——生产函数及模型
三 人力资源存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 新疆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
一 人力资本及其意义
二 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基本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二)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三)新古典增长模型
(四)人力资本模型
三 新疆在中国人力资本转化中的地位
四 新疆人力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形成现状——以教育为例
(一)教育投资的国内比较
(二)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国内比较
(三)教育投资结构的国内比较
五 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所面临的问题
第四章 新疆人力资源供需预测(2006~2020年)及其前景
一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一)预测范围与方法
(二)人力资源需求现状
二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一)“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
(二)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三)基于就业弹性的人力资源需求
(四)人力资源供求的均衡
三 人力资源供需前景
(一)供给前景
(二)需求前景
(三)供需前景评价
第五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 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
(一)对策依据
(二)指导思想
(三)总体思路
二 对策与措施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的观念
(二)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
(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
1.加速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实施“人才强教”战略,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
2.重视提高、巩固少数民族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4.给予特殊政策扶持,推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使之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国际环境
(四)建立与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五)加速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
1.加大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2.从政策上鼓励促进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3.改革、优化教育和医疗保健制度
4.建立社会化的职业培训体系
5.对低收入的人群实行特殊的政策
(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的转化效率
1.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2.建立和完善社会劳动保障、保险体系
3.完善劳动人事部门管理机制
4.建立和完善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
5.实施人才自由流动战略
6.实施人才区域调控战略
(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人力资源的均衡发展
1.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劳动密集型、较高附加值和较高商品率的农业
2.加快第二产业中的轻工业向劳动密集型方向发展
3.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引导人力资源的优化布局
(八)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的环境
1.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尽快改造基础设施和加紧生态环境的改善
2.以人为本,制度创新
3.创立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
4.政府应创造宏观的人文关怀
(九)重视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
第四篇 新疆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第一章 新疆人口分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一 新疆人口发展变化与存在的问题
二 新疆人口分布及其变化
(一)总人口分布及其变化
1.北疆、南疆和东疆人口分布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2.不同经济带人口分布的时空变化
(二)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的区域变动
1.自然变动人口的分布变化
2.迁移人口的分布变化
(三)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化
1.南疆、北疆和东疆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其变化
2.不同经济带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化
(四)城镇人口分布变化
1.城镇人口分布变化分析
2.区域城镇密度分析
(五)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1.南疆、北疆和东疆小学及以上文化素质人口分布的变化
2.不同经济带小学及以上文化素质人口分布变化
三 新疆人口分布及其变化的空间特征
(一)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
(二)人口分布变化的空间格局
四 新疆未来人口分布及其预测
(一)未来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二)未来人口分布变化的空间格局
第二章 新疆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一 新疆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人口分布的地形特征
1.人口分布的高程范围
2.北疆、南疆和东疆人口分布的高程范围
3.不同经济带人口分布的高程范围
(二)人口分布的气候特征
1.新疆人口居民点的降水分布范围特征
2.新疆人口分布的气温变化特征
二 新疆人口分布与水土资源环境的关系
(一)新疆人口分布与水资源环境的关系
1.新疆人口分布的区域水系特征
2.新疆人口分布与水资源空间分布格局间的关系
(二)新疆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环境的关系
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人口分布
2.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三 新疆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
(一)新疆人口分布与道路环境的关系
1.道路缓冲区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2.区域道路密度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二)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环境的关系
1.新疆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2.北疆、南疆和东疆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分析
第三章 新疆人口分布的环境效应
一 新疆人口分布对水资源环境的影响
(一)人口分布对北疆、南疆和东疆水资源环境的影响
1.北疆、南疆和东疆水资源量与需水量的变化
2.北疆、南疆和东疆人口分布变化对水资源量及需水量的变化
(二)人口分布对不同经济带水资源环境的影响
(三)人口分布对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环境的影响
1.人口分布对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量的影响
2.人口分布对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需求的影响
二 新疆人口分布对土地资源环境的影响
(一)新疆水资源分布和人口分布对区域绿洲分布的影响
1.新疆水资源分布对区域绿洲分布的影响效应
2.新疆人口分布对区域绿洲分布的影响效应
(二)人口分布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1.人口分布对区域耕地资源的压力效应
2.人口分布对区域土地资源退化的效应
三 新疆人口分布对大气和水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
(一)人口分布对大气环境污染的影响
1.人口分布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影响效应
2.人口分布对单位面积工业SO2排放量(吨)的影响效应
3.人口分布对单位面积粉尘排放量的影响效应
(二)人口分布对水环境污染的影响
1.人口分布对单位面积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影响效应
2.人口分布对单位面积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影响效应
第四章 新疆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实施区域差别的人口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
二 鼓励人口流动和促进人口城镇化是实现新疆区域人口合理规划和控制的重要举措
三 通过人口功能区规划,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区域水土资源,保护绿洲生态环境
四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与水资源管理,通过节水和调水,缓解区域人口、资源和环境不协调矛盾
五 依托矿产资源、城市和城镇,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五篇 新疆人口增长与适度人口规模研究
第一章 新疆人口总量变动
一 新疆人口总量的变动
二 新疆人口的自然变动
(一)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
(二)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
(三)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
(四)人口有控制增长阶段(1971~1980年)
(五)第三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81~1990年)
(六)人口平稳增长阶段(1991年至今)
三 新疆人口的机械变动
四 新疆人口增长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增长的较大惯性仍将对新疆的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存在较大负面影响
(二)人口再生产转变不能改变生育高峰期人口产生的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问题
(三)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和质量是决定新疆未来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
(四)人口集中与生产力相适应是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章 新疆人口容量及其变动
一 新疆人口容量变动的综合评价
(一)新疆人口容量综合评价指标与模型
(二)新疆人口容量变动的综合评价
二 新疆区域人口容量的综合评价
(一)区域人口容量的综合评价
(二)新疆区域人口容量及其变动
1.南疆、北疆、东疆人口容量及其变动
2.新疆各经济带人口容量及其变动
三 基于人口容量密度的新疆不同区域人口容量的比较分析
(一)人口容量密度
(二)南疆、北疆、东疆人口容量密度的比较分析
1.南疆、北疆、东疆经济人口容量密度的比较分析
2.南疆、北疆、东疆资源人口容量密度的比较分析
3.南疆、北疆、东疆综合人口容量密度的比较分析
(三)新疆各经济带人口容量密度的比较分析
1.各经济带经济人口容量密度的比较分析
2.各经济带资源人口容量密度的比较分析
3.各经济带综合人口容量密度的比较分析
第三章 新疆适度人口规模研究
一 新疆适度人口规模及其变动的综合评价
(一)新疆适度人口的评价模型
(二)新疆适度人口规模及其变动的评价
二 新疆区域适度人口规模及其变动的综合评价
(一)新疆区域适度人口的评价模型
(二)新疆区域适度人口容量及其变动
1.南疆、北疆、东疆适度人口容量及其变动
2.新疆各经济带人口容量及其变动
三 新疆不同区域适度人口容量密度的比较分析
(一)适度人口容量密度
(二)南疆、北疆、东疆适度人口容量密度的比较分析
1.南疆、北疆、东疆适度经济人口容量密度的比较分析
2.南疆、北疆、东疆适度资源人口容量密度的比较分析
3.南疆、北疆、东疆适度人口容量密度的比较分析
(三)新疆各经济带适度人口容量密度的比较分析
1.各经济带适度经济人口容量密度的比较分析
2.各经济带适度资源人口容量密度的比较分析
3.各经济带适度人口容量密度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新疆区域水资源人口容量的综合评价分析
一 新疆水资源的特点与绿洲水资源人口容量
二 新疆水资源人口容量评价模型及其评价方法
(一)评价模型简介
(二)评价指标选取、分级和评分
(三)评价矩阵R的推求计算
三 新疆水资源人口容量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四 新疆水资源人口容量的综合评价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六篇 新疆流动人口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第一章 新疆流动人口现状
一 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
(一)性别特征: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六成以上
(二)年龄特征:趋于年轻化,平均年龄为30.5岁
(三)民族特征:绝大多数是汉族,民族构成较丰富
(四)职业特征:遍及各行各业,职业多以商业、服务业为主
(五)文化程度:文化程度偏低,缺少高素质人才,七成以上为农业人口
(六)疆外来源:七成以上流动人口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四川、河南、甘肃为主要流出省份
(七)疆内来源:区内流动人员遍布全疆各地区,北疆地区人员流动更为活跃
(八)分布:大多数流向乌鲁木齐等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少数经济活跃的县城
(九)流动人口在近几年内迁移活跃,50年流而不动的“流动人口”令人惊叹
二 流动人口的生活状态
(一)流动人口的婚姻状况
1.已婚人员占到六成,但初婚年龄偏高
2.女性年龄相对偏低,未婚女性占一半以上
3.流动人口中只有两成人与本地人通婚,女性人口更容易融合于目前居住地
(二)流动人口的居住状况
1.大部分流动人口以租赁形式解决住房问题,少部分人采取购买商品房的形式
2.大多数流动人口与他人合住,近四成已婚人员处于夫妻两地分居的状态
(三)流动人口的生育及子女情况
1.流动人口超生现象严重,生育率甚至超过农村
2.流动人口子女失学问题突出,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四)流动人口的生活来源及保障
1.劳动收入是流动人口最主要的生活来源
2.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严重缺失
(五)流动人口的收入与消费
1.五成以上流动人口月收入在500元以下
2.月均收入不足600元
3.多数人的收入比以前有所提高
4.近一半流动人口月均消费额在200元以下
5.人均月消费额为316元左右
6.贫富差距大,两极分化的现象明显
三 流动人口就业状况
(一)就业集中在二、三产业,与全社会就业分布差异较大
(二)就业渠道仍然以私人社会关系网络为主,社会化程度较低,呈现典型的累积效应
(三)迁移不仅让流动人口获得新的就业机会,而且提高了整体就业水平
(四)大多数流动人口对自己目前的职业表示满意,部分流动人口有转换职业的意向
(五)流动人口平均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大部分人劳动保障缺失
四 流动人口生存需求及价值取向
(一)就业机会的增加是人口迁移的首要原因
(二)土地制度决定了流动人口发展的不确定性
(三)与当地居民融合程度较低,尤其是与少数民族相处不尽理想
(四)社会不公和社会歧视是流动人口诉求的核心
第二章 新疆流动人口发展趋势
一 新疆流动人口规模的变动特点及规律
(一)流动人口规模呈现波动增长
(二)流动人口机械增长幅度变动较大,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三)流动人口比例呈现梯度上升态势
二 新疆流动人口模型的建立
三 新疆未来流动人口的预测
(一)低方案的流动人口规模预测结果
(二)中方案的流动人口规模预测结果
(三)高方案的流动人口规模预测结果
第三章 加强新疆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 高度重视,鼓励流动,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一)高度重视,鼓励流动
(二)统一领导、科学管理
二 建立机制,有序流动,合理推进人口城镇化建设
(一)引导流动,积极解决三农问题
(二)以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建设
三 加强培训,吸引人才,提高流动人口素质
(一)加强流动人口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1.通过城市兴办的各类成人学校来开展成人教育
2.通过创办专门的职业学校或是培训班来开展职业教育
(二)营造良好的创业和生活环境,吸引并留住高技术人才
1.应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2.应加强对外来工服务的社会设施的建设和扶持,强化对外来工社会保障体系和法律服务体系的覆盖
四 强化职能,加大投入,强化网络管理、服务机制
(一)新疆流动人口生育率较高,应强化监督、监管机制
(二)综合运用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三)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
(四)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五 打破隔阂,挖掘潜力,增加流动人口及其子女受教育机会
六 加强宣传,健全保障,提升流动人口社会地位
(一)弱势群体需要关心,其边缘地位亟待改变
(二)将反对歧视作为社会发展核心,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目标
(三)加强舆论宣传,提高流动人口社会形象
第七篇 新疆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研究
第一章 新疆人口结构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人口结构的现状及动态规律
一 人口总量变动情况
二 人口的年龄结构
(一)人口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化
(二)人口抚养系数变化
三 人口的性别结构
四 人口的民族结构
五 人口的城乡结构
六 人口的就业结构
七 未来人口变化趋势预测
第二节 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 人口快速增长加剧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二 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 人口发展不平衡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新疆人口素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人口素质的现状及动态规律
一 人口身体素质
(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婴儿死亡率
(二)基本体质指标
1.新疆汉族7~18岁青少年身高、体重和胸围三项形态指标
2.新疆维吾尔族7~18岁青少年身高、体重和胸围三项形态指标
(三)城市前十位疾病死亡原因及构成
(四)新疆各种法定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情况
二 人口文化素质
(一)人口文化教育情况
1.文化程度状况
2.不同种类学校的数量及在校生数量状况
3.1990~2007年新疆在校学生的变化状况
4.少数民族受教育情况
5.农村教育情况
(二)科技水平
1.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及结构
2.科技文化发展状况
第二节 人口素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 人口身体素质与社会发展
二 人口文化素质与社会发展
三 人口素质的提高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
第三章 新疆人口婚姻家庭及其变动趋势
第一节 新疆人口婚姻状况及其特点
第二节 新疆人口家庭规模及家庭类型的变动
一 家庭户数的发展变化
二 家庭户规模的变动
三 家庭户类型及其结构的变动
第四章 新疆少数民族人口问题研究
第一节 新疆各民族人口数量及其构成的变动
第二节 新疆各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动
一 三大地理区域民族人口分布
二 新疆各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
(一)维吾尔族人口地区分布及其变动
(二)汉族人口地区分布及其变动
(三)其他民族人口地区分布及其变动
第三节 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婚姻状况的变动
第四节 新疆各民族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一 新疆各民族人口性别构成及其变动
二 新疆各民族人口年龄结构及其变动
第五章 新疆社会保障与人口发展的关系
一 社会保险
(一)基本养老保险
1.新疆不同年度各地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变化
2.新疆地区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变化
3.在职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情况
4.养老保险金平均替代率情况
(二)失业保险
(三)基本医疗保险
(四)工伤保险与生育保险
二 社会救助
三 社会福利
四 社会优抚
五 新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部分 专题调查报告
第一篇 新疆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家庭生育意愿调查
一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生育动机
(二)理想子女数
(三)性别取向
(四)生育时间
三 影响群众生育意愿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
(二)文化因素
(三)社会因素
(四)政策因素
四 对策建议
(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促进婚育观念转变
(三)实施利益导向政策,引导群众少生优生
第二篇 新疆喀什地区推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一 基本情况
二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三项制度”和“三项政策”
(一)三项制度
(二)三项政策
三 推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领导,统一部署
(二)加大宣传,扩大影响
(三)分工明确,严格把关
(四)出台政策,营造环境
四 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 有关奖励政策衔接和完善的建议
后记
总序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武汉新文印刷厂,1983。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跨世纪的中国人口·新疆卷》编委会:《跨世纪的中国人口》(新疆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6.胡伟略:《以人为本,科学的人口发展观的核心》,新华网,2008.10.28。
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五十年1955-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8.张文贤:《人口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9.刘甲金:《新疆区域社会人文研究》,新疆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93。
10.杨政、赵传烈等:《新疆人口发展趋势》,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11.沙吾力:《我区人口就业状况分析》,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资料汇编》,2002。
12.孙淑萍:《新疆“五普”人口年龄结构分析》,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资料汇编》,2003。
13.努拉力、阿迪力、沙吾力:《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与民族经济发展研究》,载《西北地区人口与发展论坛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14.王宁、刘甲金、谢其元:《新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资助2004年度一般项目。
15.郑平建等:《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口问题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第5期。
16.续西发:《新疆人口迁移问题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17.曹弦等:《对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4年第6期。
18.张钦:《试论新疆人口的现代化程度》,《新疆社科论坛》2004年第3期。
19.吴萍、朱慈新:《对提高新疆教育质量的认识与思考》,《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0.李全胜:《加快新疆城市化,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1.刘振林:《从纵橫比较看新疆财政收支水平及其影响》,《新疆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22.《统筹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对策建议》,人民网。
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扶贫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贫困概况》,新疆扶贫信息网。
24.阿不力克木:《对城镇居民生活存在问题的建议》,新疆城市热线(2005.4.7)。
25.庞岩:《2004年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新疆城市热线(2005.1.13)。
26.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新中国六十年——新疆人民生活1949-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7.吐尔逊娜依、刘文柱、章剑、杨冰、焦艳红、古丽:《人口分布与新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载《西北地区人口与发展论坛文集》,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8.丘远尧、童玉芬、杨力民、胡艳、陈红:《省际人口迁移活动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载《西北地区人口与发展论坛文集》,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人口普查机器汇总资料汇编》,武汉新文印刷厂,1983。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跨世纪的中国人口》编委会:《跨世纪的中国人口》(新疆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6.胡伟略:《以人为本,科学的人口发展观的核心》,新华网2008.10.28。
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五十年1955-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8.张文贤:《人口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9.刘甲金:《新疆区域社会人文研究》,新疆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93。
10.杨政、赵传烈等:《新疆人口发展趋势》,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11.沙吾力:《我区人口就业状况分析》,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资料》2002年第49期。
12.孙淑萍:《新疆“五普”人口年龄构成特点简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资料》2003年第2期。
13.努拉力、阿迪力、沙吾力:《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与民族经济发展研究》,载《西北地区人口与发展论坛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14.王宁、刘甲金、谢其元:《新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资助2004年度一般项目。
15.郑平建等:《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口问题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第5期。
16.续西发:《新疆人口迁移问题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17.曹弦等:《对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4年第6期。
18.张钦:《试论新疆人口的现代化程度》,《新疆社科论坛》2004年第3期。
19.吴萍、朱慈新:《对提高新疆教育质量的认识与思考》,《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0.李全胜:《加快新疆城市化,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1.刘振林:《从纵横比较看新疆财政收支水平及其影响》,《新疆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22.《统筹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对策建议》,人民网。
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扶贫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贫困概况》,新疆扶贫信息网。
24.阿不力克木:《对城镇居民生活存在问题的建议》,新疆城市热线(2005.4.7)。
25.庞岩:《2004年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新疆城市热线(2005.1.13)。
26.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新中国六十年——新疆人民生活1949-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7.吐尔逊娜依、刘文柱、章剑、杨冰、焦艳红、古丽:《人口分布与新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载《西北地区人口与发展论坛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28.丘远尧、童玉劳、杨力民、胡艳、陈虹:《省际人口迁移活动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载《西北地区人口与发展论坛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1.《“十一五”时期中国城镇化若干战略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5。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李遐龄:《新疆城市化特色和发展趋势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第3期。
5.王宁、刘甲金、谢其元:《走新疆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资助2004年度一般项目。
6.王雅红:《西北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
7.蒲春玲:《新疆兵团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8.郑锋:《可持续城市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5。
9.纪良纲等:《城市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发展研究》,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10.高永久:《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及社区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
11.陈彤:《城市化理论·实践·政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12.卢纹岱:《统计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13.赵雪雁:《西北地区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14.陈培芳:《我国人口城镇化与经济非农化的回归关系分析》,《农村经济》2004年第S1期。
15.丘远尧:《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新疆卷),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1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2002。
1.徐斌、马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人口学刊》2000年第4期。
2.邹渝:《论人力资源战略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上海人才资源高地战略对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3.吴克功:《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及其转化》,《科技与管理》2002年第3期。
4.王尉东:《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商业研究》2002年第3期。
5.李若建:《人力资源增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982-1990》,《经济科学》1994年第5期。
6.曾昭熏:《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湖南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7.王传、任利刚:《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比较分析》,《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8.焦斌龙:《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9.葛清俊、肖洪钧:《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刍议》,《科技与管理》2003年第2期。
10.蒋华:《四川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的制约因素与实证分析》,《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1.Romer,Paul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12.Robert E.Lucas J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13.侯风云:《中国人力资本形成及现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4.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
15.朱舟:《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16.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7.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18.徐迎春、张建伟、刘泽、盛振江:《中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S1期。
19.赖德胜:《教育、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经济研究》1998年第5期。
20.阂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1.李刚、王福:《人力资本优先投资与新疆经济发展》,《新疆社科论坛》2000年第4期。
22.郑平建、戴尔阜:《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口问题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第5期。
23.李俊霞:《我国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经济问题》2004年第11期。
24.游海丽、游海英:《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推动新疆经济增长》,《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5.赵曙明:《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6.邵云飞、唐小我:《论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软科学》2004年第4期。
27.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8.威廉·配第:《赋税论》,商务印书馆,1991。
29.洪根兴:《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教育出版社,2000。
30.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31.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32.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年第12期。
33.阿卫斯、王金营:《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比较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年第2期。
34.赵秋成:《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1.《跨世纪的中国人口·新疆卷》编委会:《跨世纪的中国人口》(新疆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2.内森·凯菲茨:《应用数理人口学》,华夏出版社,2000。
3.杨云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4.J.L.西蒙:《人口增长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5.陈百明:《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和人口承载能力》,气象出版社,2001。
6.石玉林:《中国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7.孟向京:《中国人口分布与可持续发展——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专辑》,1999。
8.童玉芬等:《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变动》,《西北人口》2002年第3期。
9.陈卫等:《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第1期。
10.孟向京、贾绍凤:《西部开发与人口分布》,《人口与市场分析》2000年第4期。
11.吕安民等:《一种人口连续分布模型的研究》,《测绘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2.廖顺宝等:《基于GIS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地理学报》2003年第1期。
13.刘燕华、王强等:《中国适宜人口分布研究——从人口的相对分布看各省区可持续性》,《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第1期。
14.陈家华等:《有关区域合理人口规模定量研究方法的讨论》,《人口研究》2002年第3期。
15.王桂新:《关于人口分布几个问题的定量分析》,《西北人口》1987年第2期。
16.新疆水资源软科学课题研究组:《新疆水资源及其承载能力和开发战略对策》,《水利水电技术》1989年第6期。
17.施雅风、曲耀光:《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其合理利用》,科学出版社,1992。
18.冯尚友、刘国全:《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框架》,《水科学进展》1997年第4期。
19.许有鹏:《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993年第3期。
20.闵庆文、余卫东、张建新:《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方法及应用》,《水土保持研究》2004年第3期。
21.王学全、卢琦、李保国:《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青海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中国沙漠》2005年第6期。
22.宋郁东、樊自立、雷志栋等:《中国塔里木河水资源与生态问题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23.曾毅:《中国人口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4.曾毅:《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5.丘远尧:《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新疆卷),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6.成升魁、沈镭:《青藏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互动关系探讨》,《自然资源学报》2000年第4期。
27.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国土地区司:《中国人口、资源、环境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8.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第一编(1996~2000年),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29.曲格平等:《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4。
30.《21世纪议程》(联合国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会议通过),国家环境保护局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31.《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白皮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32.田雪原:《“十五”和2010年人口发展报告》,《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第4期。
3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4.张志良:《人口承载力与人口迁移》,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5.董玉祥:《谈环境人口容量研究》,《南方人口》1998年第4期。
36.朱宝树:《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区域匹配模式探讨》,《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第6期。
37.蒋正华、张羚广:《中国人口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3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9.晏路明:《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40.钟水映、简新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5。
41.刘维屏:《环境与人类文明》,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42.李玲:《略谈我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3.邱春燕:《人口综合素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视野》2006年第3期。
44.吴小燕、苏高翔:《论中国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文教资料》2006年第8期。
45.S.Kingsland,“The Refractory Model:The Logistic Curve and the History of Population Ecology,”
46.Perrin Meyer,
47.R. D.Lee,and S.Tuljapurkar,“Stochastic Population Forecasts for the United States:Beyond High,Medium,and Low,”
48.J.B.Parr,G.J.O’Neill,“Aspects of Lognormal Function in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49.M.Langford,D.J.Unvin,“Generating and Mapping Population Density Surfaces with in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50.David Martin,“An Assessment to Surface and Zonal Models of Population,”
51.Jianfa Shen,David CHU,“Developing a Sensus Data System in China,”In
52.Avner Ahituv,“Be Fruitful or Multiply:On the Interplay Between Fert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53.X.X.Sala-I-Martin,“I Just Ran Two Million Regressions,”
54.E.S.Mills,J.P.Tan,“A Comparison of Urban Population Density Functions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55.C.Clark,“Urban Population Densities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114(1951):490-496.
56.J.F.McDonald,“Econometric Studies of Urban Population Density:A Survey,”
57.B.Berry,H.Kim,“Challenges to the Monocentric Model,”
58.D.Griffith,“Modelling Urban Population Density in a Multicentered City,”
59.E.Heikkila,P.Gordon,J.Kim,R.Peiser,et al.,“What Happened to the CBD-Distance Gradient?:Land Values in a Policentric City,”
60.H.F.Ladd,W.Wheaton,“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Changing Urban Form:Introduction,”
61.K.A.Small,S.Song,“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Densities:Structure and Change,”
1.《跨世纪的中国人口·新疆卷》编委会:《跨世纪的中国人口》(新疆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2.刘燕华、王强:《中国适宜人口分布研究——从人口的相对分布看各省区可持续性》,《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第1期。
3.陈家华等:《有关区域合理人口规模定量研究方法的讨论》,《人口研究》2002年第3期。
4.王桂新:《关于人口分布几个问题的定量研究》,《西北人口》1987年第2期。
5.新疆水资源软科学课题研究组:《新疆水资源及其承载能力和开发战略对策》,《水利水电技术》1989年第6期。
6.施雅风、曲耀光:《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其合理利用》,科学出版社,1992。
7.曾毅:《中国人口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曾毅:《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丘远尧:《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新疆卷),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10.刘延年:《现代人口统计与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11.罗传秀等:《气候变化下的新疆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干旱环境监测》2006年第3期。
12.孙建光:《新疆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13.孙建光:《区域水土资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4.马海霞等:《天山南北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5.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商务印书馆,2004。
16.高志刚等:《新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预警及调控》,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7.童玉芬:《中国新疆的人口与环境》,世界经济出版社,2006。
18.刘苓玲:《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衔接理论与政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新疆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内参,2008。
20.张效莉、黄硕琳:《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测度原理及应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1.熊黑钢、韩茜:《新疆绿洲可持续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
22.钱云、郝毓灵:《新疆绿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23.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
24.David Martin,“An Assessment of Surface and Zonal Models of Population,”
25.D.Griffith,“Modelling Urban Population Density in a Multicentered City,”
26.E.Heikkila,P.Gordon,J.Kim,R.Peiser,et al,“What Happened to the CBD-Distance Gradient?:Land Values in a Polycentric City,”
27.H.F.Ladd,W.Wheaton,“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Changing Urban Form:Introduction,”
28.K.A.Small,S.Song,“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Densities:Structure and Change,”
29.E. S.Mills,
30.Muth R.,
31.Beckmann,Martin,“Von Thünen Revisited:A Neo-Classical Land Use Model Swedish,”
32.F.Wang,J.Guldmann,“A Spatial Equilibrium Model for Region Size,Urbanization Ratio,and Rural Structure,”
33.B.Parr J.,“A Population Density Approach to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34.D.L.Barkley,M.S.Henry,S.Bao,“Identifying ‘Spread’ Versus ‘Backwash’ Effects in Regional Economic Areas:A Density Functions Approach,”
35.CIESIN(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arth Science Information Network),http://www.ciesin.org/.
36.B.J.L.Berry,R.F.Lamb,“The Delineation of Urban Spheres of Influence:Evaluation of an Interaction Model,”
1.田方、陈一筠:《外国人口迁移》,北京出版社,1986。
2.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段成荣:《影响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个人特征分析》,《人口研究》2000年第4期。
4.王春光:《社会流动与社会重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5.李荣时:《对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认识和思考》,《人口研究》1996年第1期。
6.辜胜阻:《当代中国人口流动和城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7.刘传江:《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之路》,《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年第10期。
8.刘贵利、顾朝林:《城市社区与流动人口聚落的生态关系及其调控》,《人文地理》2000年第6期。
9.王广州等:《北京流动人口滞留时间及影响强度分析》,《人口与经济》2000年第2期。
10.王桂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省际人口迁移的区域模式》,《人口与经济》2000年第3期。
11.张善余:《世界大都市圈的人口发展及特征分析》,《城市规划》2003年第3期。
12.蔡昉:《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成因、趋势与政策》,《中国人口科学》1995年第6期。
13.李梦白等:《流动人口对大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14.张庆五:《当前中国流动人口状况和对策研究》,《人口与经济》1986年第3期。
15.朱宝树:《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特征与社区化管理》,《人口研究》1999年第4期。
16.湛新民:《中国劳动力流迁的动因与成本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2期。
17.卓彩琴:《广州市流动人口的现状及特点》,《人口学刊》1998年第3期。
18.周祖根、朱慈:《上海流动人口状况和特点》,《南方人口》1995年第1期。
19.杨子慧、萧振禹:《流动人口与城市化》,《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5期。
20.马侠:《中国城镇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出版社,1994。
21.李树茁、杨有状:《我国的省间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5期。
22.李若建:《结构缺陷与特大城市的外来人口》,《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4期。
23.李玲:《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两种迁移类型的变化》,《人口研究》1999年第4期。
24.黄晨熹:《90年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作用与趋势》,《人口研究》1999年第2期。
25.冯健、周一星、程茂吉:《南京市流动人口研究》,《城市规划》2001年第1期。
26.吴明伟、吴晓等:《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7.李玲:《珠江三角洲人口迁移与劳动市场》,科学出版社,2004。
28.马戎、方军雄等:《新疆乌鲁木齐市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与就业状况》,《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29.《西北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西北地区人口与发展论坛,2005。
30.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发展思路》,2005。
31.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2005。
3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经济》,2005。
1.杨凤荣:《陕西省人口迁移动向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年第5期。
2.曾毅:《中国人口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李江:《中国人口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6。
4.刘家强、唐代盛:《关于人口安全的几点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05年第3期。
5.孙晓芳、原喜泽:《人口城乡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基于太原市的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S2期。
6.袁俊、吴殿廷、吴铮争:《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3期。
7.成思危主编《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8.蔡昉:《我国人口总量增长与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13期。
9.童玉芬:《新疆人口老龄化的形势、特点和对策》,《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年第3期。
10.高仲霞:《新疆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1.阳立军:《上海市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社会保障的影响》,《西北人口》2005年第3期。
12.华迎放、孙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构建研究》,《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4期。
13.陈先准:《人口统计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4.高尔生:《医学人口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
15.尹勤:《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分析与展望》,《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