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38

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图书

Mechanism of Public Services Provision

SSAPID:101-6231-0095-29
ISBN:978-7-5097-0992-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在相关理论溯源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角色人”(role man)假设,并建立理论框架。书中以贵州、湘西、鄂西和渝东6县10乡(镇)10村20自然村为研究对象,以基础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基础设施为考察内容,主要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生动翔实的一手资料,对欠发达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与方式进行了详尽考察、问题分析并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靳永翥
编 辑:曹义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后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 起点公平:欠发达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 普遍性社会问题:公共需求增长与公共服务供应短缺的环境压力

   三 特殊性政策问题: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型与新农村建设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考察内容

   一 研究对象

   二 考察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假设

   一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实地调查

    (二)理论分析

    (三)实证研究

   二 理论假设

  第五节 学术观点与研究价值

   一 研究框架、学术观点与基本概念

   二 研究价值与局限性

    (一)研究价值

    (二)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第二章 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研究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公共服务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 公共服务的概念理解和内涵界定

    1.物品解释法

    2.价值解释法

    3.内容解释法

    4.利益解释法

    5.职能解释法

    6.主体解释法

   二 公共服务与公共物(产)品

   三 公共服务与公共利益

   四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公共服务与私人服务

   五 公共服务与“(公共)服务型政府”

   六 公共服务与“新公共服务”

  第二节 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 政府代理机制

   二 市场化机制

   三 自愿机制

   四 混合型机制

  第三节 公共服务分类方法与机制创建中的影响因素

   一 公共服务的分类方法

   二 欠发达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创建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公共服务的政府代理提供

  第一节 公共服务提供政府代理机制的创建逻辑

   一 政府代理机制存在的现实基础:制度设计的传统价值、角色意识和政府责任

    1.制度设计的正式规则和传统价值

    2.官员的角色意识和危机意识

    3.作为代理人角色的双重责任

   二 政府代理:目前欠发达农村地区一种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第二节 政府代理机制中的利益博弈、流程运转和实践创新

   一 政府代理机制的微观分析:修路事件与利益博弈*

    (一)资金来源与修建主体:一个依据物品属性的分析框架

    (二)线路之争与公益资金监管与使用去向:政府与村委会、村民及民间精英的多重博弈

   二 政府代理机制中的规则设计与流程运转

    (一)活动进展与成功经验*

     1.加强政府领导能力建设,构建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制

     2.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宣传动员,获取农民的理解、信任,培养社会资本

     3.强化监管,确保合作基金运行安全平稳

     4.以人为本,改进补偿方式,使农民成为合作医疗的真正受益者

     5.加大培训力度,保证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提供活动的正常有效开展

    (二)筹资途径、规则设计和操作流程

    (三)政府问题诊断、规则矫正与服务提供方式改进

   三 基础教育服务提供中的品牌化战略:政府代理机制的创新范例*

    (一)校园建设和师资引进中的运作流程

    (二)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式改进

  第三节 公共服务政府代理提供的方式

   一 地方政府全部垄断提供

   二 地方政府联合职能部门或相关事业单位提供

   三 地方政府联合村委提供或动员村民参与生产

   四 政府委托服务性私人组织生产,地方财政提供补偿

   五 地方政府提供外部环境、政策和制度,事业单位生产具体服务

   六 家庭申请生产,地方政府提供项目补助

 第四章 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提供

  第一节 欠发达农村地区市场化机制的产生前提

   一 被市场“边沿化”抑或市场化?——一个必须直面的话题

   二 公共服务提供市场化机制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农村基础设施提供中的市场化机制萌芽

   一 农村社区集体性公益服务提供的市场化

    (一)水库水渠修建:契约外包中的寻租、道德风险与“绩效悖论”

    (二)村级公路硬化中的“价格逆差”与路面养护:一个横向对比

   二 家庭型服务提供中的市场化

    (一)农林牧生产技术服务与牲畜病疫治疗和防治:从官僚行政向市场化的转型

    (二)“五改”工程与新村建设:标准示范服务与技术生产中的市场外包

    (三)自来水消费与管理:服务维持中的单位价格机制与公益金积累

  第三节 基础教育服务运作中的市场化与服务生产竞争

   一 高中教育服务提供中的学校间竞争与合同“租赁制”

    (一)学校之间的教育服务竞争

    (二)行政后勤服务生产中的内部市场

    (三)基础设施投资中的合同“租赁制”

   二 幼儿教育服务提供中的市场化与“顾客”竞争

    (一)私对私的竞争

    (二)私对公的竞争

   三 义务教育服务提供中的“内部市场”与市场垄断

  第四节 公共服务市场化提供的方式

   一 个人承包与垄断性生产

   二 公共服务生产承包者之间的有限制性竞争

   三 定期租赁合同制

   四 同类服务供应单位间的相互竞争

   五 单位价格谈判与规模采购

   六 零散性公共物品外包生产的讨价还价

   七 上门服务

   八 隐形契约与形式契约

 第五章 公共服务的自愿提供

  第一节 自愿机制产生的社会基础

   一 乡村集体行动:自愿机制出现的基本前提

   二 “弱社会”抑或“强社会”:欠发达农村地区的村民组织化程度

  第二节 公共服务自愿提供的实证研究

   一 乡村公路修建中的民间合作

    (一)村庄公路支线与辐射带村民的有限合作

    (二)跨村公路的“大型”合作生产与集体行动的困境

    (三)村级公路的合作契约及其对“搭便车”者的惩罚措施

   二 家庭型物品生产中的民间自愿合作

    (一)“撒尔嗬”与“打花鼓”:土家山民办理婚宴丧事的自愿合作传统

    (二)鳏寡赡养送终的利益互惠机制与家庭农业生产中的“赚工”合作

  第三节 公共服务自愿提供的方式

   一 个人英雄主义途径

   二 利益交换中的自愿合作

   三 特定类型的自由式参与

   四 特殊目的活动的制约性有限参与

   五 俱乐部性质的积极参与

   六 引导型集体活动或劝诱性参与

 第六章 公共服务的混合型提供

  第一节 混合型机制的内涵及运行的相应条件

   一 混合型机制:公共物品生产和服务供应多中心合作的制度性安排

   二 欠发达农村地区混合型机制运行的相应条件

  第二节 公共服务混合型提供的实证研究

   一 基础教育服务的混合型提供:以湘西、鄂西的部分初中和高中为例

    (一)生产主体责任心、目标管理与动机激励机制

    (二)扩展服务对象中的社会影响传播机制

    (三)办学质量提高中的仿市场竞争机制

    (四)政府放权与选择性干预机制

   二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合作发展项目服务中的混合型提供*

    (一)“参与式”管理与草根民主思想培育

    (二)“参与式”管理项目实施的初步成果*

    (三)“农村政府+课题组+农户合作组+市场”的小项目基金“滚雪球”发展模式

  第三节 公共服务混合型提供的方式

   一 村庄自组织物品管理与市场化手段的联合

   二 政府动员下的社区物品自助生产

   三 多部门联合的项目资金支持下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四 跨国家组织联合中的农村项目扶贫

   五 政府补贴与服务生产中的准市场化竞争

   六 同一服务生产活动中的计划内免费服务与计划外收费服务并存

   七 市场、管制、补贴与退出权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公共服务提供

 第七章 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运行

  第一节 “第四种”失灵:公共服务价值偏移与目标矫正

   一 从“第一种失灵”到“第三种失灵”:理论溯源

   二 “第四种失灵”:理论推演与中国贫困乡村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价值偏移

   三 “第四种失灵”的表现特征、成因及目标矫正

  第二节 “滑竿原理”:公共服务自主提供的动态协调机制

   一 “滑竿原理”:一种关于民间合作主义的理论假设

   二 偏远乡村自然性社区公共服务自主提供的动态协调机制

  第三节 关系资本:乡村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创新的第五种力量

   一 乡村关系资本的内涵界定

    (一)关系资本与社会资本

    (二)乡村关系资本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二 关系资本:贫困乡村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创新的第五种力量

    (一)乡村关系资本作用的实证分析

     1.乡村关系资本在中小学教育服务设施建设中的作用

     2.关系资本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作用

    (二)充分挖掘乡村关系资本,改善(偏远)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窘境

 第八章 问题诊断与公共服务提供的机制创新

  第一节 农村合作医疗的得与失

   一 政策价值标准的复杂性:公平、效率抑或其他政治目标?

   二 服务供应和物品生产主体的多元化、价格约束及责任归属:一种困境

   三 群众受惠程度与农民心态调查:原因探究

  第二节 基础教育服务的供给绩效

   一 一派繁荣景象背后的隐忧:以D县为分析个案

   二 基础教育服务满意度调查与农民心态分析

  第三节 价格逆差、绩效悖论与村庄集体物品的持续性维护*

   一 价格逆差

   二 绩效悖论

   三 村庄集体物品生产与维护的可持续性问题

  第四节 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创新与绩效改进

   一 农村政府官员角色转换:“新治理”理念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有益借鉴

    (一)“新治理”的理论内涵及其实践意义

    (二)农村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转换

     1.仍需加强或持续发挥作用的传统角色

     2.可以适当放弃的老角色

     3.急需建构或必须转换的新角色

     4.暂时达不到或短期内难以实现的政府新角色

   二 用机制创新弥补国家在扶贫性公共服务正式制度安排中的缺陷

    (一)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联动关系

    (二)机制创新及其对于国家扶贫性公共服务项目制度安排缺陷的弥补

   三 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创新的策略

    (一)多元化协作机制:政府角色转换与七种公共服务参与要素的组合策略

     1.在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提供中的政府角色

     2.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政府角色

     3.在基础教育服务提供中的政府角色

    (二)责任机制重构:公共物品生产与服务供应的系统重组策略

     1.理论基础:区分生产与供应

     2.生产系统

     3.供应系统

    (三)政府间协作机制和信息透明机制:公共服务流程再造策略

     1.政府间或公共部门间协作机制

     2.与村民利益有关的公共服务相关信息透明机制

    (四)绩效评估机制:建立受益群体代表有限参与的公共服务评价体系

 结语

  一 需要审慎反思的问题

   1.乡村社区基础设施自主生产的组织者从国际援助组织转移到农村政府:进步抑或蜕变?

   2.农村合作医疗如何保证相对社会公平?

   3.基础教育服务:明确性目标与战略性眼光

  二 对可能产生争议的概念范畴的进一步阐释

   1.家庭是否可以作为最微观的公共服务(生产或接收)单位?

   2.关系资本的价值及限度

  三 评议性小结

 序

国家提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欠发达农村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更应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本书在相关理论溯源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角色人”假设,并建立了理论框架。本书以贵州、湘西、鄂西和渝东的欠发达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以基础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基础设施为研究内容,主要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生动翔实的一手资料,对欠发达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商务印书馆,1962。

安圻:《社会党人探求“新治理”》,2003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柏良泽:《“公共服务”界说》,《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2期。

车卉淳、周学勤:《芝加哥学派与新自由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陈明亮:《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和政府流程再造探讨》,《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7期。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陈振明:《政府再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陈振明:《公共管理前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陈振明:《竞争型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陈庆云:《关于“利益政策学”的思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陈庆云等:《论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利益》,《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5期.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董磊明:《传统与嬗变——集体企业改制后的苏南农村村级治理》,《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邓正来、J.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8。

顾丽梅:《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对我国公共服务改革之启示》,《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范恒山:《事业单位改革: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编译《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靳永翥:《论政府治理的公共性、地方性与合法性》,《行政论坛》2007年第6期。

句华:《公共服务中的市场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指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李军鹏:《公共服务学》,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李文钊、王巧玲、毛寿龙:《公共行政的立宪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R.A.W.罗茨:《新的治理》,木易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刘建平、龚冬生:《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多中心体制探讨》,《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

马庆钰:《关于“公共服务”的解读》,《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等:《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美〕奥斯特罗姆等:《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毛寿龙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郭小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民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美〕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判》,李琨译,三联书店,2002。

〔美〕戴维·奥斯本等:《改革政府》,周敦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美〕戴维·奥斯本等:《摒弃官僚制》,谭功荣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戴维·奥斯本等:《政府改革手册》,谭功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等:《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詹正茂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美〕林南:《社会资本》,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

〔美〕苏珊·韦尔奇、约翰·科默:《公共管理中的量化方法:技术与应用》,郝大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烈、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美〕迈克尔·罗金斯等:《政治科学》,林震译,华夏出版社,2006。

〔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毛寿龙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道与发展》,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反思》,王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井敏、陈幽泓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美〕罗纳德·J.奥克森:《治理地方公共经济》,万鹏飞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张昕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J.佩帕德、P.罗兰:《业务流程再造精要》,高俊山译,中信出版社,2003。

〔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美〕詹姆斯·M.布坎南:《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陈光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美〕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吴良健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美〕詹姆斯·W.费斯勒等:《行政过程中的政治》,陈振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刘小林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潘维、贺雪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石磊:《“三农”问题的终结》,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孙本初:《公共管理论文精选》,台北,元照出版社,1999。

孙君、王佛全:《典型案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参考》,人民出版社,2006。

沈荣华:《论政府公共服务机制创新》,《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汤敏轩、李习彬:《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科学界定》,《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王周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及模式创新》,《陕西农业科学》2005年第3期。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三联书店,2005。

许云霄:《公共选择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徐强、王耘:《浅议农村公共产品财政投资机制创新》,《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3期。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薛晓明:《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判》,孙东相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

〔英〕简·莱恩:《公共部门:概念、模型与途径》,谭功荣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英〕简·莱恩:《新公共管理》,赵成根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英〕K.A.埃里亚森:《公共组织管理》,王满船等译,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

〔英〕帕特里克·郭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张庆东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英〕克里斯蒂纳·阿尔恩特等:《政府治理指标》,杨永恒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俞可平主编《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俞可平:《社群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余世喜:《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其分析基础》,《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杨世文、安颍博:《关注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人民网,2007年4月17日。

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刘小林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张康之:《公共管理:社会治理中的一场革命(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赵泉民、李怡:《关系网络与中国乡村社会——基于社会资本视角》,《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8期。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政府转型——中国改革下一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聚焦中国公共服务体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卓越、杨道田:《基于战略的政府绩效评估模式构建》,《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周义程:《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贫困》,《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2期。

周义程:《公共利益、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概念界说》,《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周光辉、殷冬水:《起点平等:超越自然选择的生存逻辑》,《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1期。

周志忍:《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期。

Alan Cyles,“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Policy:Is Pharmacoeconomic Evidence Considered in Decisions on Pharmaceutical Policy?” Clinical Therapeutics,Vol.39,Issue 9,2007.

Amy,R.Poteete and Elinor Ostrom,“Fifteen Years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llective Action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Struggling to Build Databases Based on Qualitative Research”,World Development,Vol.36,Issue 1,Jan.2008.

Anthony Downs,Inside Bureaucracy,Reissued by Waveland Press,Inc.1994.

Jon Pierre,(ed.) Debating Governance:Authority,Steering and Democra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David Schmidt,Robert Shupp and Elinor Ostrom,“Dilemma Games:Game Parameters and Matching Protocol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Vol.46,Issue 4,Dec.2001.

Jon Pierre,(ed.)Governance,Politics and the State,B.Guy Peters,St.Martin’s Press,New York,2000.

Ingraham,P.W.,“Of Pigs in Pokes and Policy Diffusion:Another Look at Pay-for-Performance”,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53,1993.

Jay,M.Shafritz,J.Steven Ott,Classics of Organization Theory,(5th ed.) Harcourt,Inc,2001.

James,M.Buchanan,“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Economics, 32(February),1965.

Jay,M.Shafritz,Albert,C.Hyde,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4th ed.) Harcourt,Inc,2002.

Jessop,B,“The Rise of Governance and the Rise of Failure:The C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No.155,1998.

Jeffrey,L.Pressman and Aaron,B.Widavsky,Implementation,(2nd e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Juan-Camilo Cordenas and Elinor Ostrom,“What do People Bring into the Game? Experiments in the Field about Cooperation in the Commons”,Agricultural Systems,Vol.82,Issue 3,2004.

Kiser,Larry,L.,“Toward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Citizen Co-production”,Urban Affairs Quarterly,Vol.19,No.4,June,1984.

Laurence,S.Moss,“The Limits of Liberty:Between Anarchy and Leviathan”,by James M.Buchanan,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Revev Canadienne d’ Economique,Vol.10,No.2,May,1977.

Lester,M.Salamon,and Odus,V.Elliot,Tools of Government:A Guide to the New Governa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Mark,R.Daniels,Terminating Public Programs:An American Political Paradox,New York:M.E.Sharp,Inc,1997.

March,J.& J.Olsen,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s on Political Institutions,Paper Presented at IPSA Conference,Berlin,1987.

Ostrom,E.,“A Communitarian Approach to Local Governance”,National Civil Review (Summer),1993.

Ostrom,Elinor,Roger,B.Parks,and Gordon,P.Whitaker,Patterns of Metropolitan Policing,Ballinger,Cambridge,MA,1978.

Ostrom,Vincent and Elinor Ostrom,“Public Goods and Public Choices”,in E.S.Savas,Alternatives for Delivering Public Services:Toward Improved Performances,Boulder,Co.,Westiview Press,1977.

Parks,Roger,B.,Ronald,J.Oakerson,Elinor,Vincent Ostrom,etc.“Consumers as Co-producers of Public Services:Some Economic and and Institutional Considerations”,Policy Studies Journal,Vol.9,Summer,1981.

Parks,Roger,B.,“Do We Really Want to Consolidate Urban Areas?”,Polycentric Circles Newsletter,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Indiana University,Vol.1,No.2,July,1995.

Savas,E.S.,“An Empirical Study of Competition in Municipal Service Delivery”,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37,1977.

Williamson,Oliver,E.,“Hierarchical Control and Optimum Firm Siz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75,No.2,April,1967.

Whitaker,Gorden,P.,“Co-production: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Service Delivery”,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40,No.3,May-June,1980.

Waldo,D.“The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Double-day,New York,1995.

Vernon Bogdanor,The Blackwell Encyclopaedia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Basil Blackwell,1987.

简 介:本书首先利用德尔菲法(Delphi)构建了G2C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评比的专家指标,并进一步利用层级分析法(AHP)计算出指标的权重。接着整理文献中有关G2C网站评价的指标,通过调查问卷对四个城市的民众进行使用满意度调查,其调查结果与专家指标评价的结果一致。最后本研究针对满意度最佳的城市进行IPA矩阵分析,提出该城...

作者: 程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