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9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Sichuan regional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SSAPID:101-6226-2581-19
ISBN:978-7-5097-0725-8
DOI:
ISSN:

[内容简介] 全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每年确定不同的研究主题,对四川省经济发展进程、趋势及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并就如何提升四川省综合竞争力提出针对性的建设建议。书中首先采用2008年统计数据就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估排名,接着着重对新形势下四川这个内陆省区如何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区域合作、如何优化进出口结构、如何发挥国有资本的作用等问题进行探讨,最后对灾后重建涉及的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与回答。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邓泳红;刘德中;吴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站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Ⅰ:全国比较

   一 四川综合竞争力相关指标在全国的位置

   二 四川与西部其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比较

   三 四川与六个省市综合竞争力比较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Ⅱ:全省21个市州比较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Ⅲ:全省181个区市县比较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Ⅳ:全省五大经济区比较*

  地震后的四川经济走势分析

   一 前7个月四川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二 地震对四川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可低估

   三 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国总体外部环境趋紧

   四 东部经济增势减缓,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五 四川经济稳定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美国金融危机对四川经济的影响简析

   一 美国经济特点

    (一)消费大国

    (二)贸易逆差大国

    (三)财政赤字大国

    (四)经济大国

   二 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影响

    (二)影响期限

   三 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出口影响

    (二)投资损失

    (三)宏观经济政策影响

     1.继续购买美国债券可能性较大

     2.扩张性财政政策将发挥作用

     3.紧缩货币政策将有所松动

     4.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步伐很可能加速

   四 金融危机对四川经济的影响

    (一)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加大,企业投资面临下滑

    (二)工业企业效益问题凸显,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机遇

    (三)房地产投资增速进一步减缓,房地产企业面临挑战

   五 对四川经济发展的启示和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中小企业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二)抓住机遇,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

    (三)抢占先机,积极主动融入企业并购潮

    (四)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

    (五)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

 四川实施充分开放合作研究

  四川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区域合作研究

   一 中国开放合作的新趋势与新格局

    (一)我国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新阶段与新格局

     1.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2.我国国内外商直接投资的新特点

     3.我国国际与国内区域合作的新格局

    (二)国际产业转移、东企西移的新趋势和新特征

     1.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动向

     2.我国国内东企西移的新形势

    (三)四川省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现状及评估

     1.四川省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基本情况

     2.对四川省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评估及判断

    (四)四川省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的机遇和挑战

     1.总体发展趋势下四川的机遇和挑战

     2.当前四川开放合作面临的新机遇

     3.当前四川开放合作面临的新挑战

   二 四川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的新战略

    (一)在“西部与世界相连”中思考四川对外开放地位

    (二)在高地建设和产业振兴中夯实四川对外开放基础

    (三)在成渝经济区双核建设中提升四川对外开放实力

    (四)在“西部金三角”崛起中谋划四川对外开放未来

    (五)在通道合作与丝绸之路中拓展四川对外开放空间

   三 四川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

    (一)“三向拓展”实施依据

    (二)整合涉外力量形成合力

    (三)分阶段实现全方位拓展

    (四)提高拓展策略的针对性

    (五)东盟十国经贸合作策略

    (六)东向各国经贸合作策略

    (七)俄罗斯、中亚开拓策略

    (八)强化对外开放基础工作

     1.壮大龙头企业及其产品,带动“千军万马出国门”闯市场

     2.加强四川的对外宣传

     3.努力提高涉外经济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

     4.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

   四 四川区域合作的战略重点和推进层次

    (一)深化区域合作的现实基础

     1.四川参与区域合作的新优势

     2.四川开展区域合作新特点

    (二)深化区域合作必破的障碍

     1.必须破除根深蒂固的盆地意识障碍,切实转变四川省不沿边、不靠海、“蜀道难”造就出的“先内后外、以内为主、外向迟缓”的内陆区域合作传统模式

     2.必须减少区域合作中外资对四川省宝贵资源、环境和市场的依赖,积极引导外资投向

     3.努力克服自闭倾向

     4.大幅缩小合作差距

     5.积极适应合作环境

    (三)深化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

     1.深化区域合作的目标、原则和框架

     2.加快推进四川与周边省(区、市)的合作

     3.加快推进四川与重庆、云南、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次区域合作

     4.重点推进四川与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经济区的泛区域合作

     5.加快推进以东盟为重点,以拓展市场、互补发展为主题,以利用外资、扩大贸易为要务的国际区域合作

   五 四川实现充分开放合作的重点任务

    (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1.细化产业选择和发展规划

     2.尽快推进产业空间布局工作

     3.积极搭建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

    (二)加强“四外”联动

     1.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方法

     2.促进外贸结构优化升级

     3.推动外经合作突破发展

     4.拓展外事服务经济发展的渠道

    (三)提升区域软实力

     1.提升各级行政机构公共管理水平

     2.加强开放合作管理人才的扶持和培养

     3.营造积极活跃的开放合作文化氛围

    (四)加强部省合作、军地合作

    (五)培育开放经济主体

     1.大企业大集团的开放与合作

     2.外商投资企业的扶持和发展

     3.民营企业的培育和发展

     4.中介机构的培育和发展

     5.国防军品企业的市场化培育和发展

   六 四川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开放合作的基础建设

     1.打通出川通道

     2.高度重视优势资源和重型产品的运输

     3.加快建设“数字四川”

     4.搭建投融资平台

    (二)构建西部地区的“三个中心”

     1.建设西部商贸中心

     2.建设西部物流中心

     3.建设西部金融中心

    (三)搭建开放合作的载体平台

     1.加快建设工业园区

     2.加快出口基地建设

     3.充分利用博览会的平台作用

     4.发挥政府和民间性组织的平台作用

    (四)深化开放合作的体制创新

     1.整合政府部门力量

     2.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

     3.培育开放合作的第三方机制

     4.创建开放合作的良性互动机制

     5.建立开放合作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五)探索开放合作的政策突破

     1.在投资准入政策上突破

     2.在金融支持政策上突破

     3.在财政支持政策上突破

     4.在要素保障政策上突破

    (六)加快开放合作的人才培养

    (七)优化开放合作的服务环境

     1.改善开放合作的政务环境

     2.优化开放合作的商务环境

     3.营造开放合作的社会环境

     4.创造开放合作的人居生活环境

   结语

   附表 2007年四川省进出口情况表

  四川对外开放战略的若干思考

   一 从国家战略高度对四川经济发展的定位

   二 以开放经济为先导发展西部经济中心

   三 以工业化、城市化为驱动

   四 建立国际化投融资机制

   五 城市集群建设

  金融危机背景下四川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对策研究

   一 近些年四川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过去五年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呈现出持续高速发展的强劲态势

     1.外贸规模快速壮大,结构不断优化

     2.利用外资高位增长,成效不断增强

     3.外经合作明显提速,领域不断拓展

    (二)2008年以来四川开放型经济发展逆势高扬,成为全省经济工作的一大亮点

     1.对外贸易超过去年全年总额

     2.外商投资保持高位增长

     3.外经合作快速增长

   二 金融危机对四川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一)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已经触及四川对外经贸的各个领域

     1.外贸出口首当其冲

     2.外资外经制约明显

     3.国内贸易竞争加剧

    (二)金融危机尚不足以改变四川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本面

     1.从四川宏观经济层面来看

     2.从四川对外经贸发展个性来看

     3.从四川开放型经济发展历史轨迹来看

    (三)金融危机也给四川开放型经济嵌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1.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

     2.有利于企业“走出去”

     3.有利于开拓新兴市场

     4.国家外贸政策调整有利于加快四川优势产品出口

     5.有利于优化发展结构

   三 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四川开放型经济的主要对策

    (一)以“扩大外贸出口”为主线,推动对外贸易工作再上新台阶

     1.加强预测指导

     2.搞好协作服务

     3.强化政策扶持

     4.培育新增长点

     5.增强发展后劲

    (二)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抓手,打造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新高地

     1.突出正面宣传

     2.突出地震效应

     3.突出服务外包

     4.突出加工贸易

     5.突出招大引强

    (三)以拓展外部发展空间为取向,增创四川外经合作新优势

     1.注重海外并购重组

     2.注重新兴市场开拓

     3.注重立足优势行业

     4.注重服务体系支撑

  四川对内对外开放30年

   一 1978~1990年:探索起步阶段

   二 1991~1999年:拓展实践阶段

   三 2000年~现在:蓬勃发展阶段

  奋力开拓创新的四川民间外交

   一 积极争取国际援助,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1.危急时刻,迅速应对

    2.以人为本、救人救命

    3.落实捐赠,援助灾区

    4.积极宣传,树立形象

    5.心理抚慰,关爱孩子

   二 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服务,努力办好西博会等经贸活动

   三 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做好对美、对日等国家的友好工作

   四 广泛争取国际援助,推进社会公益事业

   五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进友好城市结对工作

   六 广交各国朋友,民间交流渠道取得新拓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西部地区对外贸易

   一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一)1978~1991年:对外贸易起步阶段

    (二)1992~1999年:对外贸易调整阶段

    (三)2000年至今:对外贸易提速阶段

   二 “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主要特点

    (一)一般贸易雄踞绝对优势地位,边境小额贸易发展迅速

     1.一般贸易雄踞绝对优势地位

     2.沿边地区边境小额贸易领跑全国

     3.加工贸易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显著

    (二)国有企业仍居龙头地位,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比重不断上升

    (三)欧盟稳居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与相邻的东盟、哈萨克斯坦等贸易往来密切

    (四)四川和新疆双雄领跑,青海、西藏等地外贸发展仍较为落后

    (五)农产品和“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下降,新兴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势迅猛

     1.农产品出口增长缓慢,比重大幅下降

     2.新兴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势迅猛

     3.“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显著下降

    (六)进口商品结构明显提升,资源性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规模均呈大幅增长态势

     1.以原木、原油及铁矿砂为代表的资源性商品大量进口

     2.以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快速增长

     3.机械设备进口大量增长,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三 当前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向型经济发育程度较低,占全国外贸比重出现倒退

    (二)区域以及各省份内部差距较大,外贸发展水平不均衡

    (三)规模以上龙头出口企业少,外商投资企业差距尤为明显

    (四)加工贸易出口规模小、比重低,产业配套能力差

    (五)出口产品加工程度较低,比较优势发挥不突出

   四 对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建议措施

    (一)抓住成渝新特区成立的机遇,加大外向型经济发展力度

    (二)结合自身优势加快承接加工贸易转移,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三)丰富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化传统资源优势为参与国际竞争综合优势

    (四)发展特色产业、开辟特色市场,开发和培育新的外贸出口增长亮点

    (五)加快物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升对外贸易发展环境

  2008年四川外贸进出口形势分析报告

   一 2008年四川外贸量、质并举,结构优化,进、出口同步快速增长

    (一)全国排名提高,月度进口和出口额屡创新高,跨越式增长态势显著

    (二)出口产品价格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1.初级产品出口增速低于工业制品

     2.机电及高技术产品出口猛增,是拉动出口快速增长的主力

     3.服装、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低,钢铁、化学品等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较快

    (四)对新兴市场及转轨国家出口增速高,多元化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五)加工贸易快速发展,一般贸易仍居主导地位

    (六)上规模企业是推动四川外贸出口增长的主力

    (七)出口加工区对外贸增长的拉动作用凸现

   二 12月四川外贸进出口增速继续回落,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

    (一)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增速双双大幅回落

    (二)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减缓,化学品转为负增长,服装、纺织品和农产品跌速进一步加剧,鞋类出口提速

    (三)机电产品和钢铁进口增长减缓,金属矿砂、化学品和农产品进口负增长

   三 四川外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出口产品结构持续改善,但主要指标仍落后于全国

    (二)全省加工贸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占外贸的比重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外商投资企业增速最快,但比重仍偏低

    (四)有出口实绩企业总数增长,但总体仍偏少

    (五)贸易条件有转差的趋势

   四 对2009年四川外贸的预测

    (一)外贸环境更为严峻

     1.外部需求将继续呈现下降态势

     2.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3.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欧美日的进口需求转移,抑制出口增长

     4.外贸企业降低出口产品成本的空间较小

     5.金融危机对四川快速发展的加工贸易冲击大

     6.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影响四川外贸发展潜力

     7.外贸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

    (二)克服金融危机冲击,发展四川外贸的有利因素

     1.我国经济总体形势稳定,有利于四川经济发展

     2.中央对四川灾后重建的支持及其各项优惠政策为加快发展奠定基础

     3.四川一般贸易为主和对欧美日依赖程度相对较低的外贸格局,抗危机能力相对更强

     4.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有利于四川外贸发展

  四川特殊监管区域迅猛发展 有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一 成都出口加工区外贸进出口现状

    1.外贸规模增势迅猛,在全国排名靠前,但所占比重仍然较小

    2.贸易逆差逐年扩大,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

    3.加工贸易一枝独秀

    4.外商投资企业一家独大

    5.主要自香港进口,制成品主要流向美国等市场

    6.进出口商品以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为主

   二 成都出口加工区发展优势

    1.对加工贸易产业升级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2.引进高新技术、高附加值投资项目的优势

    3.相关配套产业的集群优势

   三 存在的问题

    1.同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功能定位单一

    3.龙头企业数量偏少,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完全形成

   四 相关建议

    1.合理布局,统筹规划

    2.加快出口加工区功能、政策及监管模式改革力度

    3.重视绵阳出口加工区的发展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的几点思考

   一 正确研判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的国际背景

   二 珍惜我们的市场资源和自然资源

   三 中国品牌如何走出国门

   四 开放合作工业园区发展要注意的问题

   五 充分发挥内力和外力的共建作用

  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建设“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中的作用

   一 “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资金投入规模庞大

   二 发挥国有资本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三 国有资本参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思路和方式

   四 发挥国有资本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作用的几点建议

  四川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 大力发展创业投资

   二 努力搭建多层次资本直接融资平台

   三 继续充分利用和完善银行贷款融资

   四 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信息体系

   五 建立财政引导放大机制,用对用好各种财政扶持资金

   六 建立和完善投融资中介服务体系

  成渝经济区建设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研究

   一 成渝经济区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条件、目标、布局与任务

    (一)成渝经济区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条件和机遇

    (二)成渝经济区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

    (三)成渝经济区打造现代金融中心的总体布局

    (四)成渝经济区发展现代金融中心的主要任务

   二 成渝经济区建设西部物流中心的目标、布局与任务

    (一)成渝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成渝经济区建设西部物流中心的战略目标

    (三)成渝经济区打造现代物流中心的总体布局

    (四)成渝经济区构建物流中心的主要任务

   三 成渝经济区建设西部商贸中心的目标、布局与任务

    (一)成渝经济区商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把成渝经济区建成西部商贸中心的战略目标

    (三)成渝经济区打造现代商贸中心的总体布局

    (四)成渝经济区发展商贸中心的主要任务

   四 把成渝经济区建成西部信息服务业中心的目标、重点与任务

    (一)成渝经济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把成渝经济区建成西部信息服务业中心的战略目标

    (三)成渝经济区发展信息服务业中心的发展重点

    (四)成渝经济区打造信息服务业中心的主要任务

  四川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及调整对策

   一 四川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

    (一)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工业部门的高耗能行业

    (二)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呈下降的趋势,但在能源供应紧张时期出现反弹

    (三)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进程快于能源生产结构

    (四)四川能源结构优化进程低于沿海经济发展、资源短缺的地区能源结构优化进程水平

    (五)生活用能结构的大幅度优化,导致生活用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二 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一)全球能源市场及四川对能源进口的依存度

    (二)国内能源资源

    (三)能源供应

    (四)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

    (五)城市化进程和生活方式变化

    (六)技术变化

    (七)环境因素

    (八)政策因素

   三 世界和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

    (一)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现状和趋势

    (二)主要国家能源结构

    (三)能源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 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一)开拓国际能源市场,建立稳定的能源进口渠道

    (二)大力开发和利用替代能源

     1.水电和核电

     2.其他替代能源

    (三)脚踏实地的落实国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四)经济、清洁和高效率的利用煤炭

    (五)天然气利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六)基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提倡合理的消费方式

    (七)用经济手段促进节能

    (八)政策是促进四川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重要驱动力

  川渝共建成渝经济区协调机制研究

   一 川渝合作的困境

   二 川渝合作出现困境的重要原因在于协调机制缺失

    1.制度化的程度相对较低

    2.区域合作的组织形式较为松散

    3.缺乏统一的合作战略规划

   三 川渝合作协调机制的基本框架:跨界治理体系

    1.多元化的治理主体

    2.多层次的治理空间

    3.多内涵的治理手段

   四 加快构建成渝经济区协调机制的实施路径

    (一)建立跨区域的组织协调机制

     1.建立川渝合作最高议事协调机构

     2.建立经济区内市长联席会议制度

     3.建立次区域间的合作机制

     4.建立部门协作机制

     5.建立非政府与民间的自愿合作组织

     6.建立重大项目专项协调机制

    (二)推动建立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投融资机制

     1.设立区域发展共同基金

     2.推动企业开展合作

     3.探索区域合作的投融资模式

    (三)建立利益明确的分配机制

     1.建立利益谈判机制

     2.探索利益分配方法

     3.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四)建立区域合作的补偿机制

     1.统筹协调给予补偿

     2.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五)探索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六)建立职责明确的行为约束机制

  四川省区域福利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研究综述

   二 概念的界定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概念的界定

    2.区域福利水平评价指标选取

   三 区域净福利水平的综合评价

    1.数据说明

    2.区域福利水平综合评价

     3.结果分析

  四川省国有企业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四川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现状

    (二)产业效益现状

    (三)高技术产业分行业的发展现状

     1.航空航天制造业

     2.医药制造业

     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4.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5.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四)研发投入强度现状

   二 四川省国有企业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研究

  “两个加快”是科学发展与扩大内需的辩证统一

   一 “两个加快”可以实现发展任务与发展阶段的统一

   二 “两个加快”可以实现关注民生与扩大内需的统一

   三 “两个加快”可以实现协调发展与需求升级的统一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布局研究

   一 汶川大地震对四川省工业影响的初步评估

    (一)全省各产业资产损失评估

    (二)全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损失评估

     1.第一产业增加值损失评估

     2.第二产业增加值损失评估

     3.第三产业增加值损失评估

    (三)对受损严重行业的损失评估

     1.化工行业损失评估

     2.装备制造行业损失评估

     3.对能源行业的损失评估

     4.对食品行业的损失评估

     5.对建材行业的损失评估

     6.对冶金(含有色金属)行业的损失评估

     7.对旅游行业的损失评估

     8.对农业的损失评估

    (四)总体评估意见

   二 汶川大地震前四川支柱产业与布局特点

    (一)四川省支柱产业与重点行业特点

     1.六大支柱

     2.“7+3”重点产业

     3.建设经济高地

    (二)重灾六市(州)支柱产业与布局特点

     1.重灾六市(州)支柱产业

     2.重灾六市(州)支柱产业与布局特点

    (三)受灾40个区县支柱产业与布局特点

   三 灾后重建结构调整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二)基本原则

   四 灾后重建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

    (一)重装与重装基地

    (二)化工与大石化项目

    (三)水电产业

    (四)旅游产业

    (五)灾后急需产业

    (六)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七)绵阳科技城产业升级

   五 灾后重建优化布局和重点区域

    (一)分类指导优化布局,重点推进协调发展

    (二)重点推进成德绵平原地区加快工业发展

    (三)重点推进县域工业和中小企业发展

    (四)重点推进生态经济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五)重点推进高新区、工业集中区和特区建设

   六 城镇灾后重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一)城镇灾后重建的重点任务

     1.恢复原址重建城镇的服务功能,让城镇为辐射区域乡村居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商贸服务

     2.毁损建筑物的恢复重建

     3.毁损城镇特色优势产业的恢复和结构升级

     4.严重受损城镇和具有地质灾害隐患城镇的迁建选址工作

    (二)城镇灾后重建面临的问题

     1.城镇和农村灾民的就业问题

     2.毁损城镇面临地质灾害的威胁

     3.重建资金需求量大,地方财政收入明显减少

     4.城镇和农村毁损房屋的恢复重建补助资金平衡问题

     5.城镇房屋产权类型多样,产权形式复杂

    (三)城镇灾后重建的政策扶持

     1.就业对策

     2.环境对策

     3.资金对策

     4.受损房屋重建对策

   七 岷江上游水电开发存在的问题与治理措施

    (一)岷江上游水电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二)岷江上游水资源合理开发的保障措施

     1.源头控制,系统规划

     2.适时调整水电开发思路

     3.实行最低流量生态管制

     4.统筹管理流域水资源

     5.建立技术性重大公共决策机制

   八 灾后重建保障体系与社会建设

    (一)环境与安全

    (二)水资源与能源

    (三)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

    (四)资金保障

    (五)特殊政策

    (六)社会建设与法制建设

    (七)国际援助与对外开放

  四川地震灾后生态环境重建及对策研究

   一 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建设影响的评估

    (一)林业系统损失严重

    (二)生态建设“两大工程”受重创

    (三)生态旅游景区损失惨重

    (四)动植物栖息地破坏严重

    (五)区域生态功能下降

    (六)次生地质灾害不断

    (七)水环境安全隐患严重

   二 灾区生态环境重建的内涵和特点

    (一)内涵

    (二)特点

     1.整体性

     2.开放性

     3.可变性

   三 灾后生态环境重建的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二)基本原则

     1.分区域重建原则

     2.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原则

     3.可持续发展原则

     4.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相结合原则

     5.全民参与原则

     6.三效统一原则

     7.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原则

     8.统一监管与分工合作相结合的原则

   四 灾后生态环境重建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近期目标

    (三)中长期目标

   五 灾后生态环境重建的重点

    (一)防止水土流失

    (二)控制水体污染

    (三)改善城市生态

   六 灾后生态环境重建的难点

    (一)观念转变

    (二)系统重建

    (三)资金不足

    (四)水电建设

    (五)基础设施薄弱

   七 灾后生态环境重建的对策建议

    (一)依据“生态重建、适度重建、适宜重建”规划生态重建的总体布局

    (二)结合主体功能区区划,有效开展生态恢复与重建

    (三)构建生态廊道,加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整合

    (四)建设次生生态灾害预警体系,避免水电等工程项目引致灾害

    (五)确立自然资源价值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六)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适度将灾后生态重建与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

    (七)加强生态经济管理,优化产业分工、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八)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建设投融资体制

  四川灾后受损村镇重建问题研究

   一 汶川地震对村镇发展的基本影响评价

    (一)地震直接损失评价

     1.村镇房屋等固定资产毁坏巨大

     2.村镇基础设施破坏严重

     3.农村经济遭受直接损失

     4.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遭到破坏

     5.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受损严重

    (二)地震间接影响评价

     1.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供给可能出现紧缺

     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将发生演变

     3.农村就业形势受到较大影响

     4.农村投资与消费受到显著影响

     5.乡村旅游业发展遭到重创

   二 灾后村镇重建中的空间布局

    (一)灾后村镇空间布局的基础性分析

     1.地质结构状况

     2.自然环境状况

     3.社会经济状况

     4.民族文化状况

    (二)灾后村镇空间布局的原则和条件

     1.基本原则

     2.有利条件

     3.不利因素

    (三)灾后村镇重建空间布局的思路

     1.村镇合并与易地重建相结合

     2.集约居住与适度分散相结合

     3.生活、生产、生态、安全空间均衡发展

     4.依托大中型城市、交通要道实施“点线布局”

    (四)灾后村镇重建空间布局的政策建议

     1.积极引导移民自发地融入新环境

     2.重视重建过程中的利益补偿问题

     3.以市场化手段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4.适当保持农村血缘、亲缘、地缘格局

     5.创新村镇重建规划的编制模式

   三 灾后村镇重建中的农民利益保障

    (一)灾区农民经济发展及财产受损情况

    (二)灾区农民利益保障的基本思路

     1.采取全方位多渠道的多种利益保障方式

     2.明确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的基本原则

     3.村镇重建应由政府主导,注重社会积极参与

     4.将村镇重建与城乡统筹相结合,力争在制度创新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灾后村镇重建中农民利益保障的政策建议

     1.积极开展就业援助计划

     2.实行特殊的土地政策

     3.实施特殊的金融支持政策

     4.实施积极的财政支持政策

     5.建立新的生态补偿机制

   四 灾后村镇重建中的产业重建

    (一)灾区村镇产业发展及主要损失

    (二)灾区村镇产业重建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1.灾区村镇产业重建的有利条件

     2.灾区村镇产业重建的制约因素

    (三)灾区村镇产业重建的原则

     1.统筹规划与“一镇一策”相结合

     2.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相结合

     3.集中发展与集约经营相结合

     4.产业发展与农业结构的四个调整相结合

    (四)灾区村镇农业产业的空间布局

     1.提升平原灾区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城郊农业和观光农业

     2.加快受灾山区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旅游业和畜牧业

    (五)灾区村镇产业重建的政策选择

     1.重视科学编制灾区村镇产业重建规划

     2.强化对灾区农业的科技支撑

     3.加大对灾区农业的资金投入

     4.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

     5.提高灾区农民整体素质

     6.完善灾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五 灾后村镇重建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重建

    (一)灾后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重建的基本原则

     1.规划先行的原则

     2.明确分工原则

     3.确定优先发展原则

     4.社区参与原则

     5.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

    (二)灾后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重建的难点

    (三)灾后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重建的路径选择

     1.率先开展基础设施的评估和规划

     2.优先考虑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修复和建设

     3.满足灾民在重建过渡期内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

     4.完善和新建永久性居民生产生活基本设施

     5.合理选择多样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6.通过突破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障碍创新灾后重建制度

    (四)灾后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重建的政策措施

     1.科学论证,切忌上马仓促

     2.加强监管,严防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豆腐渣”工程

     3.加大制度创新和改革力度,为灾后重建提供充足资金

     4.开展以工代赈,构建长效管护机制

     5.注重震后建筑材料的重复利用和处理

     6.与城市化、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六 灾后村镇重建中的社会系统重建

    (一)灾后村镇社会系统重建的指导思想

     1.以农民为主体

     2.充分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

     3.注重创新

    (二)地震对村镇社会系统的破坏和影响

     1.经济子系统的破坏

     2.精神文化子系统的破坏

     3.组织子系统的影响

    (三)灾后村镇社会系统重建的政策主张

     1.经济子系统重建

     2.精神文化子系统重建

     3.乡村生活重建

  反思岷江上游水电开发 促进四川产业灾后重建

   一 岷江上游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灾后重建的保障

    (一)灾后重建是包括水资源保护在内的系统工程

    (二)岷江上游是成都平原主要供水来源

    (三)“5·12”地震加剧了岷江上游水电站隐患

   二 岷江上游自然社会经济特点与水电开发现状

    (一)自然特点

    (二)社会经济特点

    (三)水电开发现状

   三 岷江上游水电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一)岷江上游水电开发的背景

    (二)岷江上游水电开发存在的问题

    (二)岷江上游水电开发的影响

   四 岷江上游水资源合理开发的保障措施

    (一)源头控制系统规划

    (二)适时调整水电开发思路

    (三)实行最低流量生态管制

    (四)统筹管理流域水资源

    (五)建立技术性重大公共决策机制

  四川地震灾区城镇恢复重建与布局调整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 受灾城镇基本特征与损失评估

    (一)重灾区城镇体系不完整 部分受灾城镇功能完全丧失

    (二)城镇要素聚集功能遭到巨大破坏

    (三)重灾城镇人口减少

   三 基本思路与指导原则

    (一)恢复重建指导思想

    (二)恢复重建基本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与环境相协调,避免原生灾害、次生灾害的威胁)

     2.可持续发展原则

     3.政府与市场多主体参与原则

   四 受灾城镇恢复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一)灾后城镇功能调整中的问题与对策

     1.第一类城镇功能调整中的问题与对策

     2.第二类城镇功能调整中的问题与对策

     3.第三类城镇功能调整中的问题与对策

    (二)灾区城镇就业形势、问题与对策建议

    (三)灾区城镇恢复重建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建议

     1.加强灾区地质灾害环境评估,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防治预警机制建设

     2.推动地震灾区过渡安置点以及恢复重建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估

     3.尽快推动地震垃圾处置,减少地震垃圾二次污染

     4.建设城镇恢复重建公共避险环境,提高城镇防灾能力

     5.城镇特色人文生态环境的恢复

    (四)城镇恢复重建资金及筹措问题与对策建议

     1.恢复重建面临的资金问题

     2.恢复重建资金筹措对策

    (五)灾后城镇住房恢复重建的多种建设方式

     1.关于农村住房建设方式

     2.关于城镇住房建设方式

    (六)汶川地震灾后城镇居民房屋重建问题与建议

     1.城镇居民房屋重建存在的问题

     2.城镇居民毁损房屋重建建议

    (七)灾后城镇恢复重建中的土地与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与对策

     1.城镇恢复重建面临的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

     2.城镇基础设施恢复重建问题与对策

  汶川地震灾区生态恢复重建探讨

   一 汶川地震灾区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灾前自然地理状况及特点

     1.地形地貌气候复杂

     2.地质构造复杂

     3.自然资源富集

     4.自然灾害频发

    (二)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中担负的主要功能

     1.生态脆弱区和环境敏感区

     2.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3.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

     5.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区域

   二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生态环境状况及其主要问题

    (一)灾害损毁

     1.森林植被损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下降

     2.动物栖息地遭破坏

    (二)主要生态及环境问题

     1.灾害威胁生物多样性

     2.次生灾害加剧生态脆弱

     3.灾后防疫措施加大潜在生态压力

    (三)潜在生态及环境问题

    (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损害

     1.资源系统供给能力

     2.环境容纳修复能力

   三 汶川地震灾区生态恢复重建的基本思路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二)加强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建立生态环境修复机制

    (三)结合重建分区与主体功能区划,分类指导灾区生态重建

    (四)加强规划指导,统筹兼顾,有序开展生态恢复重建

  提高危机意识 防范社会风险

   一 “风险”是当今时代的印记

   二 提高危机意识是规避“风险”的根本措施

    1.危机意识不足扩大了社会风险

    2.只有提高危机意识才能有效规避社会风险

   三 增强社会危机意识的对策和建议

    1.政府加强自身危机意识培养

    2.增强民众危机意识

  北川羌族自治县灾后重建实施规划

   序言

   第一章 灾后重建的条件

    第一节 震前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第二节 地震灾害损失情况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第四节 灾后重建的有利条件

    第五节 困难和挑战

   第二章 灾后重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第三章 灾后重建的总体布局

    第一节 人口空间布局

    第二节 主体功能分区

    第三节 城镇布局

    第四节 产业布局

   第四章 灾后重建的重点任务

    第一节 城乡住房建设

     一 农村住房

     二 城镇住房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

     一 交通

     二 通信

     三 水利

     四 能源

     五 市政公用设施

    第三节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一 教育体育

     二 医疗卫生

     三 文化

     四 社会管理和保障

    第四节 产业重建

     一 农业

     二 工业和建筑业

     三 旅游

     四 商贸、金融等第三产业

    第五节 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

    第六节 土地整理复垦

    第七节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重建精神家园

   第五章 保障措施与实施

    第一节 选拔引进人才

    第二节 争取国家重大政策支持

    第三节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第四节 分类实施,有序推进

    第五节 严格建设程序和工程质量

    第六节 监督考核

    第七节 组织领导

  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

   前言

   一 编制依据

   二 灾区基本情况

    (一)青川概况

    (二)灾害损失

    (三)重建条件

   三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定位

    (三)基本原则

    (四)重建分区

    (五)城乡布局

    (六)生产力布局

    (七)产业布局

    (八)人口安置

    (九)用地安排

    (十)重建目标

   四 恢复重建的重点任务

    (一)城乡居民住房重建

    (二)城镇建设

    (三)农村建设

    (四)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

    (五)基础设施恢复重建

    (六)市场服务体系

    (七)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

    (八)生态修复

    (九)土地利用

    (十)防灾减灾

    (十一)精神家园

   五 重建资金

    (一)资金配置原则

    (二)投融资

    (三)年度资金安排

   六 政策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资金保障

    (四)机制保障

    (五)人才保障

   七 规划实施

    (一)规划管理

    (二)责任主体

    (三)监督检查

 前言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8》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持完成。全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对四川省经济发展进程、趋势及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并就如何提升四川省综合竞争力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采用2008年统计数据就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估排名。第二部分以开放合作为主题,着重对新形势下四川这个内陆省区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区域合作,优化进出口结构,发挥国有资本的作用等问题进行探讨。第三部分以灾后恢复重建为主题,以“两个加快”为统领思想,按照“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工作取向,就加快经济发展、加快灾后重建、筹措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推进重建规划的实施、完善对口援助机制等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与回答。

曲建:《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的思考》,《国际贸易》2006年第10期。

陈文敬:《中国对外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国际贸易》2008年第2、3期。

黄国华、张炳政等:《2007年中国外贸200强》,《中国海关》2008年第4期。

韩云:《产业集群与发展现代服务业》,《集团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李正图:《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构想》,《上海商业》2005年第2期。

王瑞丹:《高技术型现代服务业的产生机理与分类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王婉薇:《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之我见》,《江苏商论》2006年第6期。

李原:《关于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几点思考》,《经济问题》2006年第6期。

刘重:《论现代服务业的理论内涵与发展环境》,《理论与现代化》2005年第6期。

常修泽:《体制创新:释放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能》,《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6期。

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7年3月。

张世晴、耿作石:《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第275页。

黄淑玲:《福利经济学述评》,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0期。

蔡萍、阿马蒂亚·森之:《福利经济学的意义》,《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8期。

李玉山:《从福利经济学演进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杨缅昆:《国民福利:核算理论和方法》,《统计研究》2006年第5期。

经济净福利.http://www.biox.cn/Foreign/200608/20060825223827_44873.shtml.生命经纬,2006-8-25。

向书坚:《福利水平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吴姚东:《当代国外福利测算方法研究——福利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评论》2000年第6期

王时芬:《发展经济学中的社会选择理论——介绍一种社会福利衡量方法》,《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雷鹰、万海远:《绿色经济福利增长指数与GGDP体系构建》,《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4期。

高进云、乔荣锋、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前后农户福利变化的模糊评价——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管理世界》2007年第6期、第7期。

吴颖、蒲勇健:《区域过度集聚负外部性的福利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方法的模拟分析》,《财经研究》2008年第1期。

罗仁福:《中国地区福利水平差异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2。

《中国青年报》深圳首次发布《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2006年12月31日。

杜斌、张坤民、温宗国、宋国君:《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衡量城市可持续性的应用研究》,《环境保护》2004年第8期。

佚名:《“福利”源流考》,http://www.chinese001.com/ywbl/swjz/0010.jsp.2005。

姚明霞:《西方理论福利经济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1。

向维国、唐光明:《GDP与社会福利水平的衡量》,《财经科学》2004年(增刊)。

陶一桃:《庇古与福利经济学产生》,《特区经济》2008年8月25日。

杨缅昆:《国民福利:诺德豪斯—托宾核算模式评析》,《统计研究》2007年第5期。

杨缅昆:《国民福利核算理论构造的再研究》,《学术问题研究》2006年第1期。

张战仁、吴玉鸣:《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区域人类发展实证研究》,《人口与经济》2007年第5期。

傅德印:《因子分析统计检验体系的探讨》,《统计研究》2007年第6期。

吴姚东:《当代国外福利测算方法研究——福利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评论》2000年第6期。

T. Parsons,C. Ji,E. Kirby,“Stress changes from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Increased Hazard in the Sichuan Basin”,Nature,July 7,2008.

《民政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地震局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结果的通知》,民发〔2008〕105号。

《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第526号令),2008年6月8日发布。

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2008年7月3日发布。

《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关于扎实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加快重建美好新家园的决议》,2008年7月13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2008年7月10日发布。

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2007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

胡鞍钢:《汶川地震灾害评估及灾区重建的报告》,《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5月24日。

钱君:《贝克的社会风险思想初探》,《消费导刊》2008年第10期。

邓伟志、杨雄、仇立平、程福财:《社会风险的成因与预警机制的建构》,《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汪汉忠:《灾害、社会与现代化——以苏北民国时期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刘岩:《当代社会风险问题的凸显与理论自觉》,《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