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13

文本与唱本图书

Text and Libretto: A Research on the Ancient Miao So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SSAPID:101-6205-0379-57
ISBN:978-7-5201-1640-4
DOI:
ISSN:
关键词:

唱本 文本 苗族古歌

[内容简介] 完整意义上的苗族古歌应包括文本与唱本。除了学者搜集、翻译、整理的文字文本之外,苗族古歌至今还以唱本的形式流传于民间,后者是源,前者是流。本书从文学人类学视角,对苗族古歌这一非汉民族的活态口头诗学进行田野调查,从歌词与民俗、唱者与听者、功能与传承等多个维度系统梳理了苗族古歌从演唱到记录的文本流变,在对不同方言区的苗族古歌进行深描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苗族口头文化传统在中国多元文化格局里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
作 者: 龙仙艳
编 辑:黄丹;单远举;吴志军;陈红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文学理论

 Abstract

 摘要

 索引

 序言

 后记

 图目录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一)苗族古歌在苗族民众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苗族古歌叙述了众生和谐的生命观

    2.苗族古歌表述了积极的劳动创世观

    3.苗族古歌构筑了苗族畏感文化的逻辑基点

   (二)口头诗学的兴起

   (三)人文学科的人类学转向

  二、术语解释

   (一)苗族古歌

    1.苗族古歌文本定义概述

    2.苗族古歌本文称谓梳理

    3.苗族古歌的文本与本文并置

   (二)Bax deib(巴兑)

  三、研究纲要

 第一章 回溯与综述:苗族古歌的调查与研究

  第一节 苗族古歌调查与搜集

   一、苗族古歌调查

    1.古歌社会调查五十年(1896—1949年)

    2.苗族古歌文学调查五十年(1954—2003年)

    3.苗族古歌非遗普查十余年(2004年至今)

   二、苗族古歌搜集

    1.西部方言区

    2.东部方言区

    3.中部方言区

  第二节 苗族古歌研究百年回眸

   一、国外研究概述

   二、国内研究概述

    1.民国时期:苗族古歌研究萌芽期

    2.1949—1979年:苗族古歌研究低潮期

    3.1980年至今:苗族古歌研究繁荣期

   三、《亚鲁王》专题

    1.回顾:燎原之势亚鲁热

    2.分析:如火如荼《亚鲁王》

    3.前瞻:路漫漫兮亚鲁学

 第二章 地域与主题:苗族古歌的分布和分类

  第一节 苗族古歌分布

   一、神意盎然之中部古歌

    1.十二路古歌

    2.苗族贾理

   二、巫风傩影之东部古歌

    1.三大主题

    2.苗族古歌与苗族神辞

   三、战争浸染之西部古歌

    1.战争古歌

    2.亚鲁古歌文化带

  第二节 苗族古歌分类

   一、创世

   二、战争

   三、迁徙

  第三节 苗族古歌与苗族故事

 第三章 歌词与民俗:苗族古歌的本文和仪式

  第一节 苗族古歌之歌

   一、古歌音乐研究概述

   二、苗族古歌曲调列举

    1.东部方言区

    2.中部方言区

    3.西部方言区

   三、苗族古歌音乐性分析

  第二节 苗族古歌之词

   一、神话

   二、历史

   三、民族

  第三节 苗族古歌之俗

   一、田野点概况

   二、还傩愿程序

   三、古歌探源

   四、结语

 第四章 唱者与听者:苗族古歌的呈现和接受

  第一节 苗族古歌之唱者

   一、歌师

   二、理老

   三、巫师

  第二节 苗族古歌之听者

   一、苗族民众

   二、世间生物

   三、鬼神

   四、亡灵

 第五章 功能与传承:苗族古歌的田野民族志

  第一节 苗族古歌功能研究民族志

   一、田野点概况

   二、婚姻礼辞吟诵

   三、婚姻礼辞功能

   四、结语

  第二节 苗族古歌传承研究民族志

   一、鼓藏节古歌

   二、田野点选择

   三、格细鼓藏节

    1.鼓藏节流程

    2.田野访谈

   四、鼓藏节传承

    1.政治角度

    2.经济角度

    3.文化传承人

   五、结语

 第六章 多元与共享:歌谣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第一节 歌谣传承的地方性知识

   一、苗族丧葬的文化特质

    1.招魂

    2.闹火把习俗

   二、丧葬古歌的历史记忆

    1.炎黄之说

    2.船舸之争

    3.洪水之灾

   三、丧葬古歌的文化传承

    1.沿袭苗族尊舅传统

    2.回答生命的终极意义

  第二节 歌谣禁忌现象探析

   一、苗族古歌禁忌

   二、歌谣禁忌探析

    1.母语传承

    2.听众多元

    3.仪式伴随

    4.功能多维

  第三节 歌谣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一、文学人类学的研究理念

    1.活态文学vs固态文学

    2.多元族群互动的文学vs单一的审美文学

    3.口传文学vs书写文学

   二、文学人类学的本科教学

    1.必要性:文学功能的多元探索

    2.紧迫性:歌谣研究的深描呼吁

 结论

 附录 亚鲁王祭祀大典田野调查报告

  引言

  第一节 多重“亚鲁王”文化

   一、本土自称:麻山亚鲁神系

   二、非物质遗产申报:《亚鲁王》

   三、外来话语:横空出世的苗族英雄史诗

  第二节 亚鲁王祭祀大典

   一、田野点概况

   二、观音山工作站

   三、东拜王城祭祀流程

    1.祭奠

    2.用餐

    3.砍马

  第三节 值得思考的三个问题

   一、砍马——文化震撼还是文化净化?

   二、照相——他者权利与本土力量博弈

   三、文化自豪还是文化自大?

  第四节 亚鲁文化传承者

   一、麻山神职人员:东郎、宝目与弱

   二、杨正江:神?疯?病?

  第五节 亚鲁王祭祀大典反思

   一、亚鲁王研究的局限性

   二、亚鲁王是否产业化?

   三、建立亚鲁王生态保护区的紧迫性

  第六节 结语

 文后辅文

 第六批《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编委会及编辑部成员名单

 表目录

完整意义上的苗族古歌应包括文本与唱本:除了学者搜集、翻译、整理的文字文本之外,苗族古歌至今还以唱本的形式流传于民间,且后者是源,前者是流。长期以来,因实地田野调查的缺乏和民族语言的壁垒,绝大多数的苗族古歌研究集中于歌词一维,采取自上而下的眼光,注重运用西方文本诗学或汉语文论对苗族古歌进行阐释。在文学人类学倡导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达到超越“三大中心”多元文化互动的学科背景下,苗族古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是对“非汉民族的活态口头诗学”的个案考察,通过对其歌词与民俗、唱者与听者、功能与传承等方面的整体研究,系统地探讨无字民族的口头诗学表述。苗族古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既是对文学人类学理念的实践,亦是对文学人类学方法的运用,其逻辑起点在于歌谣兼具文学性与民俗性,故而苗族古歌处于文学与人类学之间的交集。本论著强调对口头诗学的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苗族古歌的考察研究,完整地描述和阐释苗族的口头传统和诗性智慧,使之参与到中国多民族的总体叙事之中,为以“多元一体”为前提的中国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作出贡献。全书由序言、中英文摘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包括绪论、第一章至第六章、结论)、附录、参考文献、索引、后记、专家推荐表等九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强调苗族古歌在苗族文化系统中的作用,对其中的核心关键词如苗族古歌、巴兑进行基本梳理,并在研究纲要中概述全书结构。第一章,苗族古歌文献综述。苗族古歌的调查、搜集与研究已逾百年,对其进行梳理是本论著行文的学术起点,正是在对前期研究的综述中反思文学人类学对于苗族古歌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章,苗族古歌的分布与分类。本论著将苗族古歌的分布以三大方言区为地域坐标,探讨神意盎然之中部古歌、巫风傩影之东部古歌及战争浸染之西部古歌,在共性上分析其创世、战争与迁徙的主题,从而使本论著的研究对象有一个明晰的范围。第三章,苗族古歌的歌词与民俗。人类学强调本文与仪式研究,对应苗族古歌,表现为以口头诗学为基础,对其音乐、歌词与民俗进行立体研究,是以“歌”为核心,向唱、词、俗延伸。因此,苗族古歌的研究需要突破“词”之单一维度。本书以神话、历史和民族三个关键词解读苗族古歌,同时引入古歌的音乐性,对古歌赖以寄生的民俗民族志进行深描。第四章,苗族古歌的唱者与听者。苗族古歌的唱者包含巴兑、东郎、理老及古歌师,并非简单的歌手称谓所能涵盖。此外,作为活态文本,苗族古歌的听者因参与了表演中的创作与传承而成为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维度,毕竟在苗族的意识中,苗族古歌的接受者除了人类之外,还包括世界万物甚至鬼神、亡灵等。如东部方言区《祀雷》中《说雷》的听者就包含雷神等众神谱系,西部《亚鲁王》的听者除了亡灵之外还有马(例如,专门为马演唱《砍马经》)。苗族古歌的唱听在深层意义上是一种民族生命观的传承与交流。第五章,苗族古歌的功能与传承。相对于固定文本的书写与阅读,苗族古歌处于流动的传承中,抛开苗族古歌被文本化的短短的百年历程,苗族古歌几千年来一直以唱本形态传承于苗族社区之中,故而对苗族古歌的功能和传承研究,不仅需要文献梳理,更需要田野民族志作为补充。本论著中功能研究部分以东部方言区苗族婚姻礼辞的民族志作为实证材料;传承研究部分则以三大方言共有的鼓藏节为个案,通过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来描述鼓藏节活动程序的变化,借以反思苗族古歌传承的演变。第六章,歌谣的文学人类学研究。苗族古歌等歌谣蕴含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并非书面文学的审美一维所能囊括,引入苗族古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是基于文本诗学无法阐释苗族古歌的禁忌等特性。具有禁忌的歌谣之共性表现为母语传承、听众多元、仪式伴随与功能多维等四个特征,故而提倡歌谣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旨在达到超越“三大中心”的多元文化互动,并因此呼吁高校开设文学人类学本科教学,阐述其必要性和紧迫性。结论部分对全书内容予以总结。对于口头诗学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不仅仅是反思精英书写的遮蔽,更是提倡口头诗学的互动和多元。表面而言,可以领略歌谣不仅是一种传播方式,更是一种生存方式;其深层思考则在于不用文化进化论的观点去阐释地方性知识,认同历史可以是演进和循环,亦可以是锐变和消亡。在此基础上,方能了解文学人类学最终关注的实质是“文学的人类学性”和“人类的文学性”。

[1]保靖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保靖县资料本》,1987年编印。

[2]保靖县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吕洞山地区苗族史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3]毕节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等编:《六寨苗族口碑文化》,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4]丹寨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丹寨县文化馆编印:《丹寨苗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一集/第二集),1981年/1983年编印。

[5]凤凰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凤凰县资料本》,1988年编印。

[6]古玉林主编:《四川苗族古歌》,巴蜀书社1999年版。

[7]贵州省黄平县民族事务委员会:《苗族古歌古词》,1988年编印。

[8]贵州省民间文学工作组编:《苗族民间故事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9]贵州省铜仁地区民委古籍古物办公室编:《武陵苗族古歌》,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10]贵州省文联、省作家协会、省民间文学工作组、省民间文艺研究会、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资料》第4、6、12、16、29、33、48、61、65、71、72集,1957—1985年编印。

[11]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中心、凯里学院编:《贾》,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2]河口瑶族自治县文化局编:《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河口县卷》,河口瑶族自治县文化局1992年编印。

[13]胡廷夺、李榕屏编,王维阳整理译注:《苗族古歌》(卷四),贵州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

[14]胡廷夺、李榕屏编,燕宝整理译注:《苗族古歌》(卷二),贵州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

[15]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湖南歌谣集成》,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6]黄平、施秉、镇远三县委:《苗族大歌》,1988年编印。

[17]吉首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吉首市资料本》,1988年编印。

[18]今旦整理译注:《苗族古歌歌花》,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19]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文联:《云南民间文学集成·金平长诗卷》,1989年编印。

[20]梁彬等编:《苗族民间故事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1]刘德荣编:《苗族民间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2]刘黎光编:《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分卷(上、下)》,1988年编印。

[23]龙炳文、龙秀祥等整理翻译:《古老话》,岳麓书社1990年版。

[24]龙宁英等编注:《湘西苗族巴代古歌》,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5]龙秀海:《椎牛》,贵州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

[26]龙正学译注:《苗族创世纪》,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年版。

[27]陆兴凤、杨光汉等编译:《西部苗族古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28]吕洞山民族文化研究会等编:《吕洞苗族史诗与歌谣》,国际展望出版社1992年版。

[29]麻勇斌、龙秀海、吴琳编著:《苗族口传活态文化元典》,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30]麻勇斌:《苗族巫辞》,台海出版社1999年版。

[31]麻勇斌:《苗族巫事·祀雷》,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

[32]马学良、今旦译注:《苗族史诗》(HXAK HMUB),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33]苗青主编:《西部民间文学作品选(2)》,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34]苗青主编:《西部民间文学作品选(1)》,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35]苗青主编:《东部民间文学作品选》,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36]苗青主编:《中部民间文学作品选》,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37]《蝴蝶歌》,《民族文学》1955年第8期。

[38]《金银歌》,《民族文学》1955年第8期。

[39]《洪水滔天歌》,《民族文学》1960年第10期。

[40]《跋山涉水》,《民族文学》1960年第12期。

[41]《造天地万物歌》,《民族文学》1961年第6期。

[42]《杨亚射日月歌》,《民族文学》1961年第6期。

[43]《高杜占地奥和烈底昂采少》,《民族文学》1961年第9期。

[44]《开天辟地》,《民族文学》1962年第2期。

[45]潘定智等编:《苗族古歌》,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6]清镇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编:《祭魂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47]石昌炽编:《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南省卷·花垣县资料本》,1991年编印。

[48]石如金、龙正学搜集翻译:《苗族创世纪史话》,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49]石宗仁整理译注:《中国苗族古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50]水富县民委、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文化馆编:《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水富县卷》,1989年编印。

[51]《溯源古歌》、《乾坤奠立苗族分巴分玛》、《苗族古语》、《苗族古老话》、《湘西苗族古歌》、《苗族上下五千年》、《松桃苗族古歌》,未刊文献。

[52]田兵编:《苗族古歌》,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3]万祖德编:《三十六首苗族盘古歌》,中国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54]王安江搜集整理:《王安江版苗族古歌》,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5]王凤刚搜集整理翻译:《苗族贾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6]文经贵等整理翻译:《苗族理词》,贵州省麻江县民委,1990年编印。

[57]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苗学发展研究会编:《文山苗族民间文学集·诗歌卷》,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58]吴德坤、吴德杰整理翻译:《苗族理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59]吴一文、今旦译注:《苗族史诗——苗文汉文英文》,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等英文译注,贵州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60]夏扬等整理翻译:《苗族古歌》,德宏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61]湘西歌谣大观编委会编:《湘西歌谣大观》,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62]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编印:《湘西民间文学资料·第四集·民间叙事诗》,1982年编印。

[63]宣威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宣威县苗族卷》,1989年编印。

[64]燕宝选编:《苗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65]燕宝整理译注:《苗族古歌》(HXAK LUL HXAK GHOT),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66]杨通胜、涪宕等整理翻译:《开亲歌》,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67]杨亚东、杨华献:《苗族迁徙史歌》,贵州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

[68]杨照飞编译:《西部苗族古歌(川黔滇方言)》,云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69]杨正保:《苗族起义史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0]彝良县文化馆:《民间文学集成·彝良县民间文学集成卷》(第一集),1989年编印。

[71][英]张绍乔、张继乔搜集整理,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毕节地区民族研究所编:《中国西部苗族口碑文化资料集成》,杨忠信等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72]张应和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古籍总目提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3]张应和、彭荣德整理:《苗族婚姻礼辞》,岳麓书社1987年版。

[74]张子伟编:《湘西苗族古老歌话》,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5]昭通市文化局、民委:《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昭通市苗族卷》,1987年编印。

[76]昭通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昭通县文化局编:《昭通民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第一集),1983年印刷。

[77]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编:《亚鲁王》,中华书局2011年版。

[78][美]阿兰·邓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读本》,朝戈金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9]巴略、王秀盈:《苗族文学概论》,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80][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1]朝戈金编:《中国民俗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2]朝戈金编:《中国西部的文化多样性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83]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4]陈金城:《艺术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85]陈来生:《史诗:叙事诗与民族精神》,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86]陈泳超编:《中国民间文化的学术史观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7]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8][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王宪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年版。

[89]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90][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91]方克强:《文学人类学批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92][英]费舍尔:《亲历宗教·西方卷》,秦英译,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93]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6年版。

[94][奥地利]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杨庸一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95][美]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6][法]格拉耐:《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张铭远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97]贵州民族学院民研所编:《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选》,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98]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民委、贵州省苗学研究会松桃分会编:《认识自己——苗族研究论文集》,1985年印。

[99]过竹:《苗族神话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00]何积全编:《苗族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1][美]洪长泰:《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董晓萍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02][美]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刘锋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103]黄书光等:《瑶族文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04][英]J. G.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105]简美玲:《贵州东部高地苗族的情感与婚姻》,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6][美]金介甫:《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虞建华、邵华强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7][美]金介甫:《沈从文传》,符家钦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版。

[108][英]克拉克、伯格理:《在中国的西南部落中》,苏大龙等译,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9][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王海龙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110][德]兰德曼:《哲学人类学》,阎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11]郎维伟:《四川苗族社会与文化》,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112]雷安平编:《苗族生成哲学研究》,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113]李炳泽:《口传诗歌中的非口语问题——苗族古歌的语言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114]李金明:《独龙族文学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115]李廷贵等编:《苗族历史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6]李惟白:《苗岭乐论》,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117]李亦园:《从文化看文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18]李亦园:《宗教与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9]李玉文编:《雷山苗族鼓藏节》,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120][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1]梁庭望、黄凤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22]梁庭望、张公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3]林耀华:《民族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24]凌纯声等:《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25]刘峰:《鼓藏节:苗族祭祖大典》,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

[126]刘魁立:《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27]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8]刘一友:《沈从文与湘西》,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9]龙健等编著:《松桃龙氏族谱》,未出版。

[130]龙云清:《山地的文明:湘黔渝交界地区苗族社区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131][美]路易莎:《少数的法则》,校真译,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2]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33]罗荣宗:《苗族歌谣初探》,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4年印。

[134][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35]罗义群:《苗族丧葬文化》,华龄出版社2006年版。

[136]罗义群:《中国苗族诗学》,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137][美]洛德·阿尔伯特·贝茨:《故事的歌手》,尹虎彬译,中华书局2004年版。

[138]麻树兰:《湘西苗族民间文学概要》,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139]麻勇斌:《阐释迷途:湘黔交界地苗族神性妇女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40]麻勇恒:《敬畏:苗族神判中的生命伦理》,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

[141][美]马尔库斯、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试验时代》,王铭铭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2][德]马克思·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李伯杰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43][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44][英]马凌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45]马学良等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6]马学良、梁庭望、张公谨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147]马学良:《素园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148][美]梅里亚姆:《音乐人类学》,穆谦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

[149]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150][日]鸟居龙藏:《苗族调查报告》,国立编译馆译,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1][加]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惠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52][加]诺斯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郝振益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3]欧阳若修等编著:《壮族文学史》(第一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54]潘定智等编:《贵州神话史诗论文集》,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155]彭兆荣:《文学与仪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6]彭兆荣:《遗产:反思与阐释》,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57]潜明兹:《神话学的历程》,北方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58][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159][法]萨维娜:《苗族史》,立人等译,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60]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61]石朝江:《苗族迁徙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62]石朝江:《中国苗学》,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63]石宏规:《湘西苗族考察纪要》,飞熊印务公司1936年印。

[164]石启贵编著:《民国时期湘西苗族调查实录》(1—8卷),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165]石启贵编著:《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66]石如金编著:《苗汉汉苗词典》,岳麓书社1997年版。

[167]石如金:《苗族传统文化之四·祭祀习俗集》,未出版。

[168]宋兆麟:《巫与民间信仰》,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版。

[169]苏晓星:《苗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70]孙秋云:《18世纪汉文明向苗疆的传播及苗文明的回应研究——兼论黔湘地区雍乾、乾嘉苗民起义的性质》,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1][英]泰特罗:《本文人类学》,王宇根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2]覃东平、吴一文:《蝴蝶妈妈的祭仪:苗族鼓社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3]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174]田兵、陈立浩编:《中国少数民族神话论文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175]田兵等编著:《苗族文学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76]田仁利编:《湘西苗族婚俗》,岳麓书社1996年版。

[177]铜仁地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铜仁地区民族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178]铜仁地区苗学会:《梵净山苗族纪事》(第一卷),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179]万建中:《禁忌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80]王承祖编著:《千岭歌飞》,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81]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82]王明珂:《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183]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84]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中华书局2009年版。

[185]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6]王倩:《20世纪希腊神话研究史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87]王宪昭:《中国各民族人类起源神话母题概览》,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188]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各民族的创世神话及信仰》,台湾时报出版公司1987年版。

[189]王治新等编:《民族民间文学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90][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十版),瞿铁鹏、张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191][美]威廉·亚当斯:《人类学的哲学之根》,黄剑波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2]威宁苗族百年实录编委会:《威宁苗族百年实录》,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193][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的疆域》,陈定家、汪正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94]吴晓东:《苗族图腾与神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95]吴一文、覃东平:《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196]吴泽霖、陈国钧等:《贵州苗夷社会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197]伍贤佑等:《湘西苗族百年实录》(下),方志出版社2008年版。

[198]伍新福编:《苗族文化论丛》,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9]伍新福、龙伯亚:《苗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200]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201]徐新建:《从文化到文学》,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02]徐新建:《侗歌民俗学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203]徐新建:《民歌与国学:民国早期“歌谣运动”的回顾与思考》,巴蜀书社2006年版。

[204]徐新建:《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巴蜀书社2008年版。

[205]徐新建:《生死之间——月亮山牯脏节》,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06]徐新建:《西南研究论》,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7]杨利慧等:《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08]杨通江:《苗族歌谣文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09][德]姚斯:《走向接受美学》,陈敬毅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10]叶舒宪编:《文化与文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11]叶舒宪等编:《人类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2]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13]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14]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15][美]伊万·布莱迪编:《人类学诗学》,徐鲁亚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16]尹虎彬:《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7]游建西:《近代贵州苗族社会的文化变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18]于乃昌:《珞巴族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19]余未人:《苗人的灵魂——台江苗族文化空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20][美]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朝戈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21][英]约翰·布莱金:《人的音乐性》,马英珺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222]张捷夫:《丧葬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23]张坦:《宅门前的石门坎》,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4]张应和:《苗乡探奇》,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225]张永国等编:《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贵州民院历史系民族史教研室1983年印。

[226]张中奎:《改土归流与苗疆再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27]张中笑、罗廷华编:《贵州少数民族音乐》,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228]赵玉燕:《惧感、旅游与文化再生产》,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29]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亚鲁王〉文论集:口述史·田野报告·论文》,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

[230]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编:《少数民族文学论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23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汉苗词典》(黔东方言),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232]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苗族民歌》,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

[233]钟敬文编:《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234]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版。

[235]周星编:《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上、下),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36]朱自清:《中国歌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7]庄孔韶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38]敖行维:《贵州彝族苗族洪水传说的比较研究》,《贵州民族研究》1996年第3期。

[239]巴莫曲布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上、中、下)——以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的“文本迻录”为例》,《民族艺术》2003年第4期、2004年第1期、2004年第2期。

[240]巴胜超:《心信的养育:以〈亚鲁王〉的传播与传承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

[241]蔡熙:《从活态史诗〈亚鲁王〉看苗族的生态伦理思想》,《鄱阳湖学刊》2014年第2期。

[242]蔡熙:《从〈亚鲁王〉看苗族文化中的文化超人形象》,《中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3期。

[243]蔡熙:《〈亚鲁王〉的女性形象初探》,《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244]蔡熙:《〈亚鲁王〉:“英雄史诗”还是“活态史诗”》,《贵州文史丛刊》2014年第4期。

[245]蔡熙:《〈亚鲁王〉的日月神话探赜》,《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246]蔡熙:《从〈亚鲁王〉看苗族寻根意识及其生态意义》,《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1期。

[247]蔡熙:《〈亚鲁王〉的创世神话比较研究初探》,《名作欣赏》2014年第14期。

[248]蔡熙:《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亚鲁王〉笙鼓文化》,《中华文化论坛》2015年第10期。

[249]蔡熙:《从〈亚鲁王〉史诗看苗族文化的民族特性》,《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250]曹端波:《苗族的文化社会控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51]曹端波:《苗族古歌中的婚姻伦理与规则——以黔东南清水江苗族为例》,《贵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252]曹端波:《苗族古歌中的土地与土地居住权》,《贵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253]曹端波:《苗族古歌中的苗族祖居地与民族迁徙》,《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254]曹端波:《苗族古歌中的时间、历法与社会网络》,《毕节学院学报》2014年第9期。

[255]曹红波、付喻涛:《四川苗族古歌审美人类学初探》,《飞天》2011年第14期。

[256]曹维琼等:《论史诗〈亚鲁王〉·亚鲁文化·亚鲁学——一个基于〈亚鲁王〉书系的假说》,《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257]岑星:《苗族古歌的美学意蕴》,《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258]岑星:《苗族古歌的现代性解读》,《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2期。

[259]陈汉杰:《〈苗族史诗〉的美学研究价值漫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260]陈鸿志:《苗族古歌里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261]陈立浩:《试论〈苗族古歌〉的美学价值》,《贵州民族研究》1984年第1期。

[262]陈立浩:《妹榜妹留与女娲——苗汉人类起源神话之比较》,《贵州民族研究》1986第1期。

[263]陈立浩:《从苗族创世古歌看神话思维的神秘性》,《思想战线》1986年第4期。

[264]陈立浩:《苗族婚姻史诗〈开亲歌〉简论》,《贵州民族研究》1987年第1期。

[265]陈立浩:《从苗族创世古歌看神话思维的感官性》,《思想战线》1988年第3期。

[266]陈雪英:《论地方性知识的当代传承路径——以苗族古歌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267]陈永娥:《苗族乡愁——〈亚鲁王〉的传承研究》,《学术探索》2015年第8期。

[268]陈郁:《滇黔〈苗族古歌〉艺术特征比较研究》,《四川戏剧》2014年第6期。

[269]单菲菲等:《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文化的简析——以贵州紫云麻山地区苗族的丧葬仪式为例》,《凯里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270]单晓杰:《论贵州苗族古歌的当代生存形态——以雷山县西江苗寨古歌调查为个案》,《凯里学院》2013年第8期。

[271]丁晓琪等:《重归自然:苗族古歌生态意蕴浅析》,《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272]丁筑兰:《从〈亚鲁王〉看苗族寻根意识及其生态意义》,《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1期。

[273]杜卓:《苗族古歌的潜文本解读——以黔东南苗族古歌为个案》,《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274]段宝林:《苗族古歌与史诗分类学》,《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

[275]方殷:《苗族民歌研究》,《东方杂志》1943年第39卷第12号。

[276]高荷红:《〈亚鲁王〉口述史研究》,苗族史诗《亚鲁王》学术研讨会论文,贵阳,2013年。

[277]高森远等:《论〈亚鲁王〉射日射月母题——基于历史记忆的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8期。

[278]过竹:《苗族先民思维的认识建构——〈苗族史诗〉探微》,《贵州社会科学》1987年第8期。

[279]过竹:《苗族先民思维中关于“人”的哲学思想——〈苗族史诗〉探微》,《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

[280]何彪、吴小平:《苗族古歌〈枫木歌〉的人类起源观初探》,《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

[281]何圣伦:《文化生态环境的建构与苗族史诗的当代传承——以〈亚鲁王〉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282]弘扬:《苗族婚姻史诗〈开亲歌〉评介》,《贵州文史丛刊》1991年第1期。

[283]胡晓东:《从〈爬山涉水〉看黔东南苗族的迁徙》,《苗岭风谣》1985年第1期。

[284]胡晓东等:《试论苗族远古传说对盘古神话的影响》,《民族文学研究》1986年第8期。

[285]胡晓东:《苗族古歌中的日月神话浅析》,《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

[286]黄英:《文山苗族古歌中的哲学思想分析》,《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第4期。

[287]蒋晓昀:《亚鲁王麻山次方言苗族支系族旗研究》,《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288]荆玲玲等:《基于民族文化认同的苗族古歌保护与传承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年第10期。

[289]康晓丹等:《民族文化传承的隐性维度研究——以苗族古歌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3期。

[290]乐黛云:《飞越时空、穿透人神的苗族史诗〈亚鲁王传〉》,《中国比较文学》2013年第3期。

[291]雷晓兰:《川南苗族古歌的特质及传承》,《当代音乐》2015年第9期。

[292]李炳泽、邹玉华:《苗族歌谣记录翻译:简史与思考》,《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

[293]李国栋:《从〈苗族古歌〉看原始稻作生计的形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294]李佳:《苗族古歌神灵群像的语义阐释》,《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6期。

[295]李青:《〈亚鲁王〉中展现的苗疆舞蹈特色分析》,《大众文艺》2014年第6期。

[296]李卫红等:《蝴蝶歌与苗族鼓社祭制度》,《贵州民族学院》2006年第4期。

[297]李燕娟等:《苗族古歌原生态文化视角翻译探究》,《凯里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298]李一如:《历史叙事的口传范式》,《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299]李一如:《苗族古歌语言研究检讨》,《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300]李一如:《口传史诗的历史叙事嬗变及史学价值——以苗族史诗〈亚鲁王〉为例》,《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301]李志勇:《谈乡村旅游开发下苗族古歌的发展——以黔东南巴拉河为例》,《凯里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02]李子和:《巨人的诗篇——简论〈苗族古歌〉的巨人形象》,《民间文学》1986年第3期。

[303]李子和:《论〈苗族史诗〉中的图腾神话》,《贵州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

[304]李子和:《苗族“远古史歌”与民俗》,《南风》1987年第4期。

[305]李子和:《论〈苗族古歌〉的时代特征》,《民族文学研究》1987年第5期。

[306]李子和:《我国〈苗族古歌〉与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的比较研究》,《贵州文史丛刊》1989年第3期。

[307]梁勇:《英雄史诗〈亚鲁王〉的演唱场域》,《大众文艺》2010年第14期。

[308]梁勇:《史诗〈亚鲁王〉演唱时空探析》,《三峡论坛》2012年第4期。

[309]梁勇等:《歌师与史诗——以史诗〈亚鲁王〉为个案》,《民族艺术研究》2013年第6期。

[310]林忠亮:《苗族古歌与民俗》,《南风》1987年第3期。

[311]刘锡诚:《〈亚鲁王〉——活在口头上的英雄史诗》,《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2期。

[312]刘锡诚:《〈亚鲁王〉:原始农耕文明时代的英雄史诗》,《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

[313]刘心一等:《苗族史诗〈亚鲁王〉产生时间及文化生态刍论》,《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10 期。

[314]刘兴禄等:《族群文化记忆的再现——试谈史诗写本〈苗族古歌〉中的民俗文化描述》,《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年第3期。

[315]刘亚虎:《黔东南苗族神话古歌的独特价值》,《凯里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16]刘洋、杨兰:《苗族史诗〈亚鲁王〉英雄对手母题探析》,《凯里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317]刘洋、杨兰:《苗族史诗〈亚鲁王〉心脾禁忌母题探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年第1期。

[318]刘之侠:《从巨人群像看〈苗族古歌〉的美学价值》,《贵州文史丛刊》1984年第1期。

[319]刘之侠:《试论〈苗族古歌〉中的发明发现神话》,《贵州社会科学》1987年第12期。

[320]刘之侠:《从〈苗族古歌〉看苗族先民的审美意识特征》,《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第6期。

[321]刘宗碧:《苗族上古神话钩沉》,《贵州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

[322]龙仙艳:《苗族古歌搜集整理与研究三十年述论》,《三峡论坛》2012年第3期。

[323]龙仙艳:《苗族古歌研究百年回眸》,《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324]龙仙艳:《苗族古歌传承研究——以格细村鼓藏节民族志为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325]龙仙艳:《苗族古歌禁忌初探》,《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9期。

[326]龙仙艳:《苗族古歌辨》,《贵州文史丛刊》2015年第2期。

[327]龙仙艳:《苗族古歌唱者与听者探讨》,《贵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328]龙仙艳:《江山是主人是客——以〈亚鲁王〉为例探讨苗族丧葬古歌的生命观》,《宗教学研究》2015年第4期。

[329]龙仙艳等:《〈亚鲁王〉研究的回顾、分析与前瞻》,《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330]龙仙艳:《高校开设文学人类学本科教学的探讨——以〈亚鲁王〉研究的双重话语探索为例》,《百色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331]龙正荣:《贵州黔东南苗族古歌生态伦理思想论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332]路芳:《生产性保护下的仪式化展演——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亚鲁王〉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333]吕崇龄:《苗族“古歌”人物形象的民族特征》,《昭通师专学报》1984年第2期。

[334]罗丹阳:《“歌花”与“歌骨”——苗族古歌传承的变异性与稳定性刍议》,《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335]罗丹阳:《开发〈亚鲁王〉文化 提升文化软实力》,《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8期。

[336]罗义群:《人从树中来回到树中去——苗族生命哲学简论》,《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5期。

[337]罗义群:《苗族神话思维与生态哲学观》,《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

[338]罗正副:《神人体系与祭祖信仰——〈苗族古歌〉的信仰世界解读》,《当代文坛》2011年第3期。

[339][英]Mark Bender:《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顾新蔚译,《民间文化论坛》2013年第4期。

[340]麻勇斌:《〈亚鲁王〉唱颂仪式蕴含的苗族古代部族国家礼制信息解析》,《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341]马静等:《创世史诗中苗族社会秩序构建与地域生态文化——以〈亚鲁王〉文本分析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342]毛进:《西江苗寨旅游开发与苗族古歌变迁》,《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43]牟娴:《贵州少数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杰作的对话——以〈亚鲁王〉和〈贝奥武甫〉的征战母题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5期。

[344]南欧:《试述〈亚鲁王〉的英雄史诗属性与独特品质》,苗族史诗《亚鲁王》学术研讨会论文,贵阳,2013年。

[345]潘定智:《从黔东南苗族婚姻歌看古代苗族婚姻》,《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346]潘定智:《苗族古歌三议》,《思想战线》1987年第6期。

[347]潘定智:《从新编〈苗族古歌〉看创世史诗的几个问题》,《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348]彭东琳:《由原始神话到现实生活的道德思考——浅谈苗族古歌对苗族个体品德的影响》,《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349]彭东琳:《从苗族古歌看苗族的正义观》,《民族论坛》2011年第20期。

[350]蒲亨强:《论苗族婚俗对苗歌特质之影响》,《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351]潜明兹:《奇异的神话诗——评〈苗族古歌〉》,《中国民族》1980年第2期。

[352]潜明兹:《创世史诗的美学意义初探》,《思想战线》1981年第2期。

[353]潜明兹:《析〈枫木歌〉》,《南风》1987年第1期。

[354]冉永丽:《苗族史诗〈亚鲁王〉意识特征探析》,《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10期。

[355]山民:《试析〈苗族古歌〉的史料价值》,《贵州民族研究》1987年第4期。

[356]沈茜:《生态文学视野中的苗族古歌艺术》,《贵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357]石朝江:《苗族史诗中的哲学社会思想萌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

[358]石德富:《妹榜妹留新解》,《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8期。

[359]石开忠:《从〈苗族古歌〉看苗族先民的哲学思想》,《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6期。

[360]石宗仁:《中国名称“支那”之谜与苗族——世界著名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与〈中国苗族古歌〉传递的信息》,《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第2期。

[361]石宗仁:《荆楚国名译释论——兼摘〈中国苗族古歌〉传承古楚的信息》,《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8期。

[362]石宗仁:《略述〈中国苗族古歌〉的历史和文化》,《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

[363]苏仁先:《论〈苗族史诗〉的审美特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364]苏晓红:《民族民间文学的现代意义与发展路向——以〈苗族古歌〉为例》,《作家》2010年第1期。

[365]孙航:《麻山苗族史诗〈亚鲁王〉的音乐学分析》,《歌海》2011年第2期。

[366]孙向阳:《数字化技术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苗族史诗〈亚鲁王〉为中心》,《贵州民族研究》2016年第3期。

[367]覃东平:《试述苗族古代的冶金技术——以〈苗族史诗〉为线索》《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

[368]覃东平等:《从苗族古歌看苗族传统林业知识》,《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369]汤飞宇:《苗族古歌传承方式浅议》,《艺海》2009年第1期。

[370]唐娜:《贵州麻山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考察报告》,《民间文化论坛》2010年第2期。

[371]唐娜:《谈亚鲁王〈亚鲁王〉演述人东郎的传承机制与生态》,《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4期。

[372]唐娜:《苗族活态史诗〈亚鲁王〉的发现、认知与保护》,《艺苑》2012年第6期。

[373]唐娜等:《西部苗族史诗〈亚鲁王〉传承人陈兴华口述史》,《民族艺术》2015年第3期。

[374]唐启翠:《歌谣与族群记忆——黎族情歌的文化人类学阐释》,《海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375]陶立璠:《论苗族古歌中的神话》,《南风》1980年第1期。

[376]陶淑琴:《从中华文化的整体视角看苗族史诗〈亚鲁王〉的文化内涵》,《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6期。

[377]田光辉:《〈苗族古歌〉的哲学思想初探》,《贵州民族研究》1984年第1期。

[378]田茂军、夏大平:《民间文学文本的现代转型与出路——以湘西苗族古歌为例》,《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379]廷贵、酒素:《苗族古代文学》,《贵州文史丛刊》1984年第2期。

[380]庹修明:《苗族人民的瑰丽史诗〈苗族古歌〉介绍》,《民间文学论坛》1984年第2期。

[381]汪雪莲:《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川南苗族古歌》,《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年第10期。

[382]王炳忠:《亚鲁王城——“格桑”初探》,《贵州文史丛刊》2014年第1期。

[383]王建朝等:《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贵州苗族古歌探究》,《民族音乐》2016年第6期。

[384]王金元等:《社会记忆的表达与建构——基于麻山苗族“亚鲁”记忆的个案研究》,《民族论坛》2017年第1期。

[385]王曼利:《民族如何记忆——从苗族服饰与古歌看民族历史的传承》,《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386]王宪昭:《神话视域下的苗族史诗〈亚鲁王〉》,《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387]王小梅:《地方叙事、文化变迁和文本研究——人类学视野下的〈亚鲁王〉搜集整理和保护传承》,《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年第2期。

[388]王雨容:《苗族古歌中枫树意象的文化内蕴》,《铜仁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389]王治新:《从苗族三大支系迁徙史诗中探索“三苗”的源流》,《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2期。

[390]巫瑞书:《〈摆手歌〉与〈古老话〉比较研究》,《湖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91]吴国恩:《民族魂的唱响——苗族史诗〈鸺巴鸺玛〉》,《民族论坛》2003年第3期。

[392]吴佳妮:《从神话思维看苗族古歌〈仰阿莎〉的审美意识》,《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5期。

[393]吴渺:《苗族古歌简论》,《民族文学研究》1987年第1期。

[394]吴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古歌》,《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年第4期。

[395]吴倩华:《从苗族古歌姊妹歌看苗族社会历史的变迁》,《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8期。

[396]吴秋林:《文化塌缩——〈亚鲁王〉神性演唱》,苗族史诗《亚鲁王》学术研讨会论文,贵阳,2013年。

[397]吴晓东:《西部苗族史诗并非有关蚩尤的口碑史》,《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398]吴晓东:《对偶与对唱的叙事:苗族的迁徙与英雄史诗》,《国际博物馆》2010年第1期。

[399]吴晓东:《〈亚鲁王〉名称与形成时间考》,《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4期。

[400]吴晓东:《一个将回到民间的史诗文本——陈兴华〈亚鲁王〉译本与仪式的关系》,《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401]吴晓萍:《试从〈苗族古歌·开天辟地歌〉看苗族先民的自然观》,《南风》1982年第3期。

[402]吴一文:《苗族古歌的问答叙事》,《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

[403]吴一文:《苗族古歌的演唱方式》,《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第2期。

[404]吴一文:《仪式与表演中的文化传承——苗族古歌演述的民俗背景》,《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405]吴一文等:《苗族史诗通解》,《理论与当代》2014年第8期。

[406]吴一文:《论苗族古歌的对比叙事》,《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407]吴占杰:《苗族传统文化对苗族农村儿童道德教育的影响——以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苗族古歌为例》,《怀化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408]吴正彪:《麻山次方言区苗文方案的设计与使用——兼谈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记译整理问题》,《民族翻译》2010年第3期。

[409]吴正彪、班由科:《仪式、神话与社会记忆——紫云自治县四大寨乡关口寨苗族丧葬文化调查》,《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6期。

[410]吴正彪:《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翻译整理问题的思考》,《民族翻译》2012年第3期。

[411]吴正彪:《民间口头文学叙事中的“历史真实”——关于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中几个“史事”问题的探讨》,《百色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412]吴正彪:《多维视野中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研究价值探微》,《文化遗产研究》2015年第1期。

[413]吴正彪等:《试论苗族史诗〈亚鲁王〉的生态文化特点》,《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1期。

[414]吴正彪:《民族身份认同与文化遗产保护——苗族史诗〈亚鲁王〉田野调查札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415]吴正彪:《田野中的苗学语境:〈亚鲁王〉史诗中的苗语古经研究》,《贵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416]吴正彪:《论苗族史诗〈亚鲁王〉作为口头传统的文化价值》,《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6年第3期。

[417]伍隆萱:《〈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评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418]武广玉:《黔东南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苗族古歌》,《地方文化研究》2013年第6期。

[419]夏大平:《民族史诗的现代展演——以苗族古歌的创意开发研究为个案》,《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420]夏金亮等:《苗族古歌“数”的初探》,《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6年第2期。

[421]向秦:《民族史诗与民族性——〈苗族史诗〉与〈伊利亚特〉比较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

[422]徐积明:《苗族古歌〈开天辟地〉哲学思想再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423]徐晓光:《古歌——黔东南苗族习惯法的一种口头传承形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424]徐新建:《试论苗族诗歌系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

[425]徐新建:《苗族传统:从古歌传唱到剧本制作——〈仰阿瑟〉改编的文化意义》,《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426]徐新建:《回向“整体人类学”——以中国情景而论的简纲》,《思想战线》2008年第2期。

[427]徐新建:《从文学到人类学——关于民族志和写文化的答问》,《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428]徐新建:《表述问题:文学人类学的起点和核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439]徐新建、唐启翠:《表述问题:文学人类学的理论核心》,《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2期。

[430]徐新建:《生死两界“送魂歌”——〈亚鲁王〉研究的几个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第1期。

[431]徐玉挺:《苗族史诗〈亚鲁王〉的传习方式研究》,《河西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432]杨昌树:《苗族大歌介说》,《贵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9期。

[433]杨春艳:《文化遗产与族群表述——以麻山苗族“亚鲁王”的遗产化为例》,《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434]杨春艳:《从唱述到仪式:论麻山苗族“亚鲁王”的家园遗产特征》,《百色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435]杨春艳:《论麻山苗族〈亚鲁王〉遗续的“道—相—技—法”》,《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436]杨杰宏:《口头传统文本翻译整理的三个维度——以〈亚鲁王〉为研究个案》,《民族翻译》2015年第3期。

[437]杨杰宏:《苗族史诗〈亚鲁王〉翻译整理述评》,《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438]杨兰:《论〈亚鲁王〉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基于被骗母题的研究》,《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439]杨培德:《生命神圣与神圣历史——神话思维叙事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苗族史诗《亚鲁王》学术研讨会论文,贵阳,2013年。

[440]杨世章:《苗族婚姻史诗〈开亲歌〉浅谈》,《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

[441]杨正伟:《试论苗族姜央的形象》,《苗岭风谣》1985年第1期。

[442]杨正伟:《苗族古歌与苗族文化》,《民间文学季刊》1989年第2期。

[443]杨正伟:《苗族古歌的传承研究》,《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

[444]杨正伟:《论苗族古歌繁荣的文化渊源》,《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第1期。

[445]杨正文:《论〈苗族古歌〉的神体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446]叶舒宪等:《史诗研究:回归文学的立体性》,《淮阴师范学报》2003年第1期。

[447]叶舒宪:《〈亚鲁王·砍马经〉与马祭仪式的比较神话学研究》,《民族艺术》2013年第2期。

[448]游建西:《从苗族古歌看苗族温和文化的底蕴——值得深入认识的一种农业文化遗产》,《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449]余丰:《功能指向与心理暗示——从〈苗族古歌·枫木歌〉看黔东南苗族图腾代系发展》,《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第2期。

[450]余未人:《读品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民间文化论坛》2011年第2期。

[451]余未人:《〈亚鲁王〉的民间信仰特色》,《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4期。

[452]袁伊玲:《史诗〈亚鲁王〉的语言文化价值探微》,《三峡论坛》2016年第6期。

[453]曾雪飞等:《祭祀音乐中的权力文化与社会秩序——以麻山苗族地区丧葬仪式中〈亚鲁王〉演唱为例》,《贵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454]曾雪飞:《清水江流域苗族古歌的伦理观与社会规约》,《贵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455]曾雪飞等:《苗族古经中的“创世古歌”与神圣秩序》,《贵州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456]张福三:《民族史诗发掘的又一收获——评夏杨整理的〈苗族古歌〉》,《楚雄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

[457]张联秀:《苗族古歌研究论述》,《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458]张凌波:《仪式视野中的苗族史诗〈亚鲁王〉》,《民族文学研究》2016年第2期。

[459]张启成:《对〈苗族古歌日月神话浅析〉的再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460]张勤:《“苗族古歌”口传文本的多样性书写——基于古歌基本词汇的语义分析》,《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第2期。

[461]张旺:《〈苗族古歌·沿河西迁〉中的祖先生活记忆探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462]张维佳:《试析贵州苗族古歌中的创世神话》,《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

[463]张希媛:《苗族史诗〈亚鲁王〉的生态审美意识》,《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464]张希媛:《苗族史诗〈亚鲁王〉的生态智慧及价值》,《大众文艺》2014年第11期。

[465]张晓:《从苗族古歌看其原始思维》,《贵州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

[466]张晓:《论苗族古歌鸟崇拜及其他》,《南风》1988年第4期。

[467]张晓:《苗族古歌的系统与非系统》,《贵州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

[468]张晓:《苗族古歌所体现的价值意向探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469]张馨凌:《文化空间视野下的苗族古歌》,《百色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470]张颖等:《家在“念”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亚鲁王〉的认知与阐释》,《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

[471]张兆和:《从“他者描写”到“自我表述”》,李菲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472]张忠兰等:《论民族史诗整理研究的视角转换——以〈亚鲁王书系〉为典型案例》,《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6期。

[473]赵庆鸣等:《从苗族古歌看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统知识的特别保护》,《前沿》2010年第18期。

[474]赵锐等:《从古歌到剧本:〈仰阿莎〉的女性角色嬗变研究》,《凯里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475]郑爱华:《苗族与日本起源神话之比较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476]郑迦文:《民间故事与史诗建构——从叙事模式看〈亚鲁王〉的民族、民间构成》,《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477]郑向春:《奖励制度与非遗传承研究——以苗族〈亚鲁王〉传承为例》,《文化遗产》2014年第3期。

[478]钟进文:《王者的故事魅力——读〈亚鲁王〉及其他民族历史心性札记》,苗族史诗《亚鲁王》学术研讨会论文,贵阳,2013年。

[479]钟雯:《图书推广的营销策略——以王安江版苗族古歌市场推广方案为例》,《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480]周俊:《苗族的古歌文化与社会》,《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

[481]周亮:《论苗族古歌的道德映象与传承策略》,《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482]朱伟华等:《活在传媒时代的苗族史诗〈亚鲁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483]朱伟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叙事特征及文化内涵初探》,《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9期。

[484]朱文东:《苗族古歌中的哲学萌芽》,《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3期。

[485]祝注先:《〈中国苗族古歌〉简论》,《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第4期。

[486]杜卓:《苗族古歌的社会功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487]蒋明富:《论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文化内涵》,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5年。

[488]黎明明:《苗族古歌的枫树原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89]梁勇:《麻山苗族史诗〈亚鲁王〉音乐文化阐释》,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90]梁昭:《民歌传唱与文化书写》,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7年。

[491]罗丹阳:《苗族古歌的口头演述与文本制作——以黔东南双井村苗族歌师传唱的“瑟岗来”(Seib Gangx Neel)为个案》,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

[492]罗丹阳:《苗族古歌传承的田野民族志——以黔东南双井村“瑟岗来”(Seib Gangx Neel)为个案》,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93]麻三山:《隐藏在记忆里的文化符号》,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94]马卫华:《国家治理与民族交融——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行为》,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11年。

[495]佟彤:《魂兮归来——〈亚鲁王〉文本与仪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496]王菊:《从“他者叙述”到“自我建构”》,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8年。

[497]王曼利:《文本背后的文本——苗族古歌〈说古唱今〉语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98]王斯:《贵州苗、布依、彝族英雄叙事长诗研究——以〈亚鲁王〉、〈安王与袓王〉、〈支嘎阿鲁王〉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499]吴占杰:《湘西苗族古歌的伦理道德教育研究——以龙井村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9年。

[500]肖丽:《黔东南〈苗族古歌〉“数字”原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01]肖梅:《中国大陆1900—1966年民族音乐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02]杨兰:《苗族史诗〈亚鲁王〉英雄母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贵州民族大学,2014年。

[503]永丽:《苗族史诗〈亚鲁王〉悲剧形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504]张慧竹:《在亚鲁王的庇佑下:麻山苗族的家、家族与村寨》,硕士学位论文,贵州大学,2016年。

[1]Barbara Mackinnon. Ethics:Theory and Comtemporary Issues,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3.

[2]Bender,Mark. “Antiphonal Epics of the Miao(Hmong)of Guizhou,China,” in Bender’s Traditional Storytelling Today:An International Sourcebook,Fitzroy Dearborn Publishers,1999.

[3]Bender,Mark. “Felling the Ancient Sweetgum”:Antiphonal Epics of the Miao of Southeast Guizhou,Chinoperl,1990.

[4]Bender,Mark. “Hxak Hmub:An Antiphonal Epic of the Miao of Southeast Guizhou,China,” Contributions to Southeast Asian Ethnology,1988.

[5]Chang K.C.(张光直). Art,Myth,and Ritual:The Path to Political Authority in Ancient Chin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6]Fine,Elizabeth C. The Folklore Text:From Performanceto Print,Bloomington and Indian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4.

[7]Hymes,Dell. Founda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An Ethnographic Approach,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4.

[8]Nicholas Tapp(ed.). The Hmong of Australia:Culture and Disapora,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2004.

[9]Robert A.Segal(ed.). Theories of Myth:Ritual and Myth,Garland Publishing,Inc.,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