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20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史论图书

On the History of Historical Data Science in Chinese Philosophy's History

SSAPID:101-6202-5880-08
ISBN:978-7-5097-5568-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意在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学科演变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史分为萌芽、形成、发展和突破四个历史时期,并在萌芽阶段以胡适和梁启超为代表,在形成阶段以朱谦之和冯友兰为代表,在发展阶段以张岱年、刘建国和石峻为代表,在突破阶段以萧萐父、刘文英和商聚德、韩进军为代表逐步展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各个时期的面貌特征。在此基础上,本书总结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学科发展规律,并预测了其未来走势。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作 者: 曹树明
编 辑:袁卫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中国哲学

 后记

 人名索引

 摘要

 关键词索引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意义

   第一,从研究现状看,有助于推进对该学科发展史的系统研究。

   第二,从研究对象看,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的研究。

   第三,从整个学科系统看,有利于推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

   第四,从某个思想家的角度看,有利于更为完整地认识其学术成就。

   第五,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融合的方式。

  三 研究方法

   (一)历时态研究法

   (二)逻辑统一于历史

  四 研究框架

 第一章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萌芽

  第一节 萌芽阶段概述

  第二节 胡适与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相关研究

   一 “但开风气不为师”——胡适

   二 重视哲学史料问题的原因

    (一)传统惯性

    (二)开放眼界

    (三)文化心态

     1.跻身上层文化*

     2.疑古立场

    (四)哲学史观

   三 留美时期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

    (一)论训诂、校勘之学

    (二)博士论文与处理哲学史料原则的现代化转向

    (三)回到可靠哲学史料——论诸子不出于王官

   四 中国哲学之史料研究方法的系统化——以《大纲》为中心

    (一)从《大纲》版本演变看胡适对哲学史料研究方法的重视

    (二)哲学史料研究方法的系统论说

     1.“哲学史料是什么”问题域下的种类划分

     2.哲学史料的收集

     3.哲学史料的审定

     4.哲学史料的整理

     5.哲学史料的保存

   五 中国哲学之史料研究方法的领域化——佛教史料研究方法

    (一)佛教史料整理工作概述

    (二)佛教史料研究方法管窥

     1.佛教史料的搜求

     2.佛教史料的整理

   六 胡适关于中国哲学之史料研究方法的特点

  第三节 梁启超与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相关研究

   一 “朝受命而夕饮冰”的中国之新民——梁启超

   二 梁启超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相关研究

    (一)史料举要

    (二)史料方法

     1.史料的分类

     2.史料的搜集

     3.史料的鉴别

     4.史料的校勘和辑佚

     5.佛教史料方法的初步研究

   三 梁启超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相关研究的特点

 第二章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形成

  第一节 形成阶段概述

  第二节 朱谦之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

   一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朱谦之

   二 朱谦之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贡献

    (一)重点选题,设计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篇章体例

    (二)三层递进,界定“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1.什么是史料学

     2.什么是哲学史史料学

     3.什么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三)三重证据,诠释殷商哲学史料

    (四)三个阶段,展示易学哲学史料之演变历程

    (五)三个派别,分疏老、庄哲学史料

     1.《老子》史料学研究

     2.《庄子》史料学研究

    (六)去粗取精,整理近代思想史料

   三 朱谦之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的特点

  第三节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

   一 “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集哲学史家和哲学家于一身的冯友兰

   二 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贡献

    (一)20世纪20~40年代——史料学研究的起步阶段

    (二)20世纪50~60年代——史料学研究的学科化阶段

     1.《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与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地位的确立

     2.《中国哲学史新编试稿》及20世纪50~60年代论文中有关史料学的内容

    (三)20世纪80~90年代——史料学研究的补充阶段

   三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的特点

 第三章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发展

  第一节 发展阶段概述

  第二节 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

   一 以马克思主义为本进行“综合创新”的学者——张岱年

   二 从《老子》年代考看张岱年的史料研究方法——以20世纪30年代为中心

    (一)了解史事的性质

    (二)注重史料版本

    (三)史料考证四原则——“周”“衡”“严”“微”

    (四)从文体、语言判定史料年代

     1.通过与他书的文体比较判定史料所属时代

     2.从文本语言所反映的史事判定史料所属时代

    (五)从思想发展的逻辑联系分析史料

    (六)运用顾颉刚的史学方法分析史料

   三 20世纪70~80年代张岱年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贡献

    (一)转入重点研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原因

     1.教学分工

     2.学术环境

     3.自身遭遇

    (二)《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与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学科演进

     1.史料学理论的深化

     2.具体史料介绍上广度深度的增加

    (三)《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与中国哲学史料整理方法的规模化

     1.史料的调查

     2.史料的辨伪

     3.史料的辑佚

     4.史料的校勘

     5.史料的训诂

     6.史料的诠次

     7.史事的考证

    (四)《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与中国哲学史料整理方法的特殊化

   四 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的特点

  第三节 刘建国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

   一 刘建国的生平与著述

   二 刘建国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贡献

    (一)《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概要》与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学科发展

     1.史料学理论的发展

     2.具体史料介绍方面的突破

    (二)《先秦伪书辨正》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贡献

     1.从史料介绍的维度看,大大推进了先秦哲学史料的辨伪实践

     2.从史料学理论的维度看,进一步深入总结了辨伪方法

   三 刘建国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的特点

  第四节 石峻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

   一 “素好肇公之学”的石峻*

   二 石峻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贡献

    (一)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相关问题的研究

     1.重视目录——史料学研究之始

     2.《肇论》研究与佛教史料研究方法——以20世纪30、40年代为中心

     3.哲学史料的翻译辨正

    (二)20世纪80年代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系统研究

     1.简略的学科定位

     2.处理哲学史料的原则

     3.史料学方法

   三 石峻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的特点

 第四章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突破

  第一节 突破阶段概述

  第二节 萧萐父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

   一 珞珈山上的“吹沙”诗哲——萧萐父

   二 萧萐父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贡献

    (一)20世纪60、80年代关于史料学问题的零散论说

    (二)20世纪90年代关于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系统成就

     1.比较系统的史料学理论进入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著述体系

     2.泛化与纯化辩证统一的哲学史方法论反映于史料学

     3.在具体哲学史料的介绍上特色鲜明

   三 萧萐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的特点

  第三节 刘文英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

   一 东方的“释梦”者——刘文英

   二 刘文英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贡献

    (一)进行系统的学科定位

     1.性质与地位

     2.对象与任务

     3.范围与类别

    (二)突出史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

     1.史料的收集

     2.史料的鉴别

     3.史料的解释

     4.史料的整理

    (三)拓展史料学研究领域

     1.介绍前人不甚关注的哲学史料

     2.吸收和补充新出土的有关哲学文献

     3.重视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料

   三 刘文英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的特点

  第四节 《论稿》*作者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

   一 《论稿》作者简介

   二 《论稿》作者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贡献

    (一)更大规模、更为系统的史料学方法论之探讨

    (二)完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体系之构想

     1.分析现状,指出课题

     2.理解定义,确定方向

     3.通观全盘,构想体系

    (三)“常见易得”——史料介绍原则的观念转变与具体贯彻

   三 《论稿》作者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的特点

 结语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发展历程的反思

 附录 20世纪出土的中国哲学简帛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一 出土简帛简介

  二 出土简帛的整理

   (一)银雀山汉简

   (二)定县八角廊汉简

   (三)马王堆帛书

   (四)郭店楚简

   (五)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六)清华简

   (七)北京大学藏西汉楚竹书

  三 出土简帛研究方法

  四 有关出土简帛的版本研究

   (一)关于《老子》

   (二)关于《缁衣》

   (三)关于《五行》

  五 出土简帛与中国哲学史研究

   (一)早期儒道关系

   (二)道家发展趋向

   (三)郭店儒简的思想归属

   (四)早期宇宙论

 Abstract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本书以“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史论”为题,试图追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之产生、发展的过程,进而揭示其发展规律并预测其未来走势。从现有的作为本书研究主体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论著看,它们大都包括史料学通论和史料举要两部分内容,前者提供对史料进行搜集、鉴别、校勘、训诂、辑佚等工作的步骤和策略,后者通过介绍中国哲学史上的著作、人物、派别等承担指示读书门径的作用。因而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这两个部分构成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发展的主要线索。我们还能看到,在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学科演进中,不仅史料学通论部分在史料学著作中所占的篇幅比例不断扩大,而且这两部分主体内容都在不同程度地发展着,更为具体地说,就是史料学方法之理论研究的深度日渐增加,史料介绍的范围广度以及方式方法亦呈日益扩展或改善之势。鉴于此,我们以史料学理论和史料举要在某个思想家的史料学研究中所表现的特征为主要分期标准,辅之以时代和学科意识之有无的次要分期标准,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史分为萌芽、形成、发展和突破四个历史阶段。萌芽阶段以胡适和梁启超为代表。对于胡适,介绍了他在留学时期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其《中国哲学史大纲》对中国哲学之史料研究方法较为系统的阐发,以及他在后来的佛教史研究中所展现的中国哲学之史料研究方法的领域化。关于梁启超,分析了其有关中国哲学之史料举要的特点、体例,重点介绍了他晚年关涉史料分类、史料搜集、史料辨伪、史料辑佚和史料校勘等史料学方法的研究,并对其在佛教史料方法上尤其是在佛经目录学上的贡献进行了探讨。该阶段的相关研究具有三个优点:(1)紧密结合中国传统考据学与西方实证主义考证法;(2)将哲学史料从内在的生活方式转变为物化的反思对象;(3)初步涉及了中国哲学史之史料方法的方方面面,大体勾画出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轮廓。但他们的研究也存在缺乏自主的学科意识、从量上来说过于简略等缺点。形成阶段以朱谦之和冯友兰为代表。首先,从“重点选题,设计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篇章体例”“三层递进,界定‘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三重证据,诠释殷商哲学史料”“三个阶段,展示易学哲学史料之演变历程”“三个派别,分疏老、庄哲学史料”“去粗取精,整理近代思想史料”六个方面讨论了朱谦之先生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贡献;其次,关于冯友兰先生的史料学研究,分20世纪20~40年代史料学研究的起步阶段、50~60年代史料学研究的学科化阶段和80~90年代史料学研究的补充阶段进行论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形成阶段有三个主要特征:学科意识明确、尝试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原则、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撰写体例呈现多样化的局面。需要改进之处有史料学方法的理论阐述仍然严重不足且不够集中、具体哲学典籍的介绍也嫌简略等。发展阶段以张岱年、刘建国和石峻为代表。关于张先生,从其20世纪30年代为中心的《老子》年代考证体现的史料研究方法和70~80年代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集中研究两个方面宣介。关于刘先生,则以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概要》和《先秦伪书辨正》为中心介绍其在史料学理论尤其是在具体哲学史料介绍方面的推进。关于石先生,首先挖掘其30、40年代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相关问题的研究,然后以其80年代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讲义》为重点介绍其在此领域的系统研究。整体看来,此阶段关于史料学方法的理论阐释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具体哲学史料的介绍得到完善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也已经较为成熟。但三人都没有将成规模、成系统的史料学方法纳入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著述系统。突破阶段以萧萐父、刘文英和《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论稿》作者为代表。关于萧先生,分20世纪60、80年代关于史料学问题的零散论说和90年代关于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系统成就两部分探讨,并认为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将比较系统的史料学理论纳入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著述体系。关于刘先生,指出其贡献主要在三个方面:(1)进行系统的学科定位;(2)突出史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3)拓展史料学研究领域。关于《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论稿》,也分析了其三项主要贡献:(1)更大规模、更为系统的史料学方法论之探讨;(2)完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体系之构想;(3)提出并应用“常见易得”之史料介绍原则。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有三:(1)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系统的史料学方法通论进入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专著体系。(2)开始反思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学科体系。(3)具体哲学史料介绍上展现特色。然而,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突破阶段无论在史料学理论还是在史料举要方面都仍然存在有待改进或有待商榷之处。最后,本书在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学科发展路径的反思中总结其发展规律、预测其未来走势。认为,从学科定位的角度看,经历了一个从无学科意识到有学科意识以及学科意识产生之后在具体的学科定位上将之从视为基础学科到看作分支学科的过程;从史料学方法的角度看,呈现出从方法较为粗浅或将方法蕴涵于具体治学实践、渗透于具体哲学史料的介绍到史料学方法逐步集中、逐步完善和逐步系统的趋势;从史料举要的角度看,贯穿着一个从哲学史料介绍得相对简略到广度深度逐步增加的线索;从史料学通论和史料举要两个部分在史料学论著中所占比例的角度看,发生了从只有简单的史料方法介绍(胡适)到史料学通论部分规模逐步扩大乃至其与史料举要部分在篇幅上平分秋色的演化。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可能出现八种研究趋势:(1)进一步深入对史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2)反思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模式;(3)展开断代史、专门史和宗派(学派)史的史料学研究;(4)继续吸收相关的考古新成果;(5)介绍具体哲学史料时,注重分析其史料属性;(6)进一步使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学科体系规范化和科学化;(7)及时容纳信息化、电子化和网络化的相关成果;(8)重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史的研究。

(汉)刘安:《淮南子集释》,何宁集释,《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98。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

(宋)苏轼:《苏轼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李颙:《二曲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

(清)戴震:《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清)段玉裁:《经韵楼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8。

(清)顾炎武:《亭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清)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清)张之洞:《读书法》,北平:文化学社,1931。

(清)张之洞:《书目答问》,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艾兰、邢文编《新出简帛研究——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曹伯言、李维龙编著《胡适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第1、2、3、4、8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三联书店,1999。

陈来:《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陈来:《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9。

陈来主编《不息集——回忆张岱年先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陈少明:《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陈士强主编《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陈垣:《校勘学释例》,北京:中华书局,1959。

陈智超主编《陈垣全集》第2、22册,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北京:中华书局,2010。

方克立:《现代新儒家与中国现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2、4、5、6、7、8、11、13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

葛懋春、李兴芝编《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上、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耿云志编《胡适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6、7、8、9、20、21、37册,合肥:黄山书社,1994。

耿云志主编《胡适研究丛刊》第一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郭齐勇、吴根友编《萧萐父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郭齐勇主编《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新出楚简研究专号”,北京:三联书店,2007。

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二十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贺麟:《当代中国哲学》,南京:胜利出版公司,1945。

胡不归等:《胡适传记三种》,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胡道静等主编《藏外道书》,成都:巴蜀书社,1992。

胡适:《尝试集》(增订四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胡适:《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

胡颂平编著《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黄寿祺:《易学群书平议》,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季维龙编《胡适著译系年目录》,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季甄馥、高振农编著《中国近代哲学史史料学简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

蒋广学、何卫东:《梁启超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蓝吉富:《佛教史料学》,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

李超杰、边立新主编《20世纪中国哲学著作大辞典》,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

李国俊编《梁启超著述系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贰)》,上海:中西书局,2011。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1~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

刘鄂培、衷尔钜编《张岱年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刘建国:《先秦伪书辨正》,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刘建国:《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概要(上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垣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刘文英、曹田玉:《梦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刘文英:《精神系统与新梦说》,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刘文英:《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刘文英:《梦的迷信与梦的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刘文英:《儒家文明·传统与传统的超越》,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刘文英:《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修订本)》,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刘文英:《中国古代意识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刘文英:《中国哲学通论讲义稿》,曹树明课堂记录,2002年下半年,稿本。

刘文英主编《中国哲学史》上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刘文英主编《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柳诒徵:《柳诒徵史学论文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鲁迅:《鲁迅全集》卷12,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吕澂:《吕澂佛学论著选集》卷三,济南:齐鲁书社,1991。

罗尔纲:《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1998。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蒙默编《蒙文通学记》,北京:三联书店,1993。

孟祥才:《梁启超传》,北京出版社,1980。

欧阳哲生:《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的现代阐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1、2、3、4、5、6、7、8、10、11、12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3、7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潘富恩主编《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哲学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骈宇骞、段书安编著《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钱穆:《论语新解》,北京:三联书店,2005。

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商聚德、韩进军:《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论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商聚德、刘荣兴、李振纲主编《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沈颂金:《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石峻:《石峻文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宋志明、梅良勇:《冯友兰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唐德刚译《胡适杂忆》,北京:华文出版社,1990。

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五册《静安文集续编》,上海古籍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影印,1983。

吴其昌:《梁启超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萧超然等编《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萧萐父、许苏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萧萐父:《吹沙二集》,成都:巴蜀书社,1999。

萧萐父:《吹沙集》,成都:巴蜀书社,1999。

萧萐父:《吹沙纪程》,朱哲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萧萐父:《吹沙三集》,成都:巴蜀书社,2007。

萧萐父:《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邢贲思主编《中国哲学年鉴》,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邢文编译《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的对话》,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长沙:岳麓书社,2003。

雪克编校《胡朴安学术论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严灵峰:《马王堆帛书老子试探》,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6。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姚鹏、范桥编《胡适讲演》,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叶国良等编《出土文献研究方法论文集·初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印顺:《太虚法师年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三联书店,2004。

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郁有学:《哲学与哲学史之间——冯友兰的哲学道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1、2、3、4、5、6、8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张国义:《朱谦之学术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张继禹主编《中华道藏》第一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张心澂编著《伪书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上海:上海书店,1986。

章太炎讲演、曹聚仁记录:《国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7。

郑大华整理《胡适全集》第1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编《中国哲学的继承与创新·纪念石峻教授八十华诞论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胡适的日记》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中、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

周质平:《胡适与中国现代思潮》,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周质平编译《不思量,自难忘——胡适给苇莲司的信》,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朱谦之:《现代思潮批评》,北京:新中国杂志社,1920。

朱谦之:《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油印本,1957。

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1~7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祝鸿熹、洪湛侯主编《文史工具书词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

《道藏》第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儒藏》精华编第220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国哲学》第二十一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中国哲学与文化》第6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第22页。

〔美〕T.S.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日〕池田知久:《池田知久简帛研究论集》,曹峰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白奚:《超越疑古 回归本真——由〈先秦伪书辨正〉一书说起》,《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曹峰:《出土文献与思想史研究方法论刍议》,《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曹峰:《融合最新学术成果的〈郭店楚墓竹书〉》,《中华读书报》2012年8月1日15版。

曹峰:《先秦思想多元性及其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以新出楚简文献为契机》,《史学月刊》2012年第12期。

曹玉田:《刘文英》,载方克立、王其水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第二卷)·人物志下》,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陈来:《恺悌君子 教之诲之——张岱年先生与我的求学时代(上)》,《文史知识》2005年第2期。

陈生玺:《潜研道藏死方休——缅怀道藏学大师陈国符先生》,《群言》2001年第7期。

陈生玺:《痛忆刘文英教授》,《中华读书报》2006年4月11日。

丁兴富:《当代开放远距离教育发展和革新中的重大课题》,《中国远程教育》1997年第7期。

董群:《石峻先生与中国佛教哲学的研究》,《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1期。

方用:《试论朱谦之〈周易哲学〉中的“情”》,《周易研究》2007年第3期。

冯国超:《郭店楚墓竹简研究述评(下)》,《哲学研究》2001年第4期。

傅杰:《部分教学用书不该如此疏失》,《文汇报》2004年1月11日。

高亨、池曦朝:《试谈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文物》1974年第11期。

郭齐勇:《史慧欲承章氏学 诗魂难扫璱人愁——萧萐父教授学述》,载萧汉明、郭齐勇编《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国文化的昨天、今天、明天》,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

郭齐勇:《萧萐父:做人、做学问都要把根扎正》,《社会科学报》2008年12月4日。

郭齐勇:《坐我光风霁月中——追怀萧萐父先生二三事》,《读书》2009年第3期。

郭沂:《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人其书》,《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

韩巍:《北大汉简〈老子〉简介》,《文物》2011年第6期。

贺更粹:《“纪念石峻教授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太平洋杂志》第1卷第7号,太平洋出版社,1917。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报告》,《文物》1974年第7期。

黄敦兵:《“国际明清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综述》,《哲学动态》2010年第1期。

黄夏年:《朱谦之著述目录》,《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

黄钊:《关于研究出土简帛文献的方法论思考——回顾简、帛〈老子〉研究有感》,《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

雷戈:《论史料》,《史学月刊》2003年第8期。

李存山:《张岱年先生与新唯物论》,《哲学研究》2005年第9期。

李锐:《“气是自生”:〈恒先〉独特的宇宙论》,《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

李翔海:《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哲学省思》,《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李宗桂:《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概要》,《社会科学评论》1986年第6期。

廖名春:《梁启超古书辨伪方法的再认识》,《汉学研究》1998年第1期。

廖名春:《为往圣继绝学,集儒史之大成——读四川大学编〈儒藏〉之首批成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

刘建平:《论萧萐父的“道家风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刘文典:《怎样叫做中西学术之沟通》,《新中国》第一卷第六号(1919年10月15日)。

刘文英:《认识的分疏与认识论的类型——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新透视》,《哲学研究》2003年第1期。

刘文英:《我对中国古代梦说的研究》,载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哲学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刘文英:《中国传统精神哲学论纲》,《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1期。

刘文英:《中国传统哲学的名象交融》,《哲学研究》1999年第6期。

刘文英:《中国哲学史百年述评与展望》,《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1期。

刘笑敢:《出土简帛对文献考据方法的启示(之二)——文献析读、证据比较及文本演变》,《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2期。

马力、宋薇:《革故鼎新 别开生面》,《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8期。

牟钟鉴、胡孚琛:《旧梦说的整理和新梦说的提出——读刘文英〈梦的迷信与梦的探索〉》,《哲学研究》1991年第1期。

庞朴:《孔孟之间——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钱学森:《钱学森同志的一封信》,《哲学研究》1991年第6期。

任继愈:《〈中华大藏经〉编纂记》,《光明日报》2005年7月14日第9版。

商聚德:《关于完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体系的构想》,《河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商聚德:《儒学精神及其现代意义》,《河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施田:《“吹尽狂沙始到金”——记哲学史家萧萐父的学术耕耘》,载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编《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

舒大刚:《儒藏总序——论儒学文献整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

宋志明:《哲学史家——石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宋志明:《中国近现代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人——石峻学术思想评述》,《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1期。

孙道升:《现代中国哲学界之解剖》,《北平晨报》1936年10月7日。

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本卷前古佚书研究》,《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唐文明:《何谓现代性》,《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

王传富、汤学锋:《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

王中江:《出土简帛文献与古代思想世界新视野(上)》,《学术月刊》2012年第9期。

温克勤:《石峻先生和伦理学研究》,《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3期。

谢维扬:《古书成书和流传情况研究的进展与古史史料学概念——为纪念〈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八十周年而作》,《文史哲》2007年第2期。

徐复观:《帛书〈老子〉所反映出的若干问题》,香港《明报月刊》1975年第6期。

杨庆中:《石峻先生传略》,《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杨庆中:《石峻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1期。

杨庆中:《石峻先生的中国哲学研究》,《湖湘论坛》1999年第5期。

杨庆中:《石峻先生学述》,载《中国哲学的继承与创新·纪念石峻教授八十华诞论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杨羽、张颖:《刘文英和他的哲学世界》,《人物》2000年第5期。

张晓楠:《〈子藏〉工程首批成果发布》,《中国文化报》2011年12月17日第1版。

张扬:《发生学方法与中国哲学史研究——读刘文英先生的两部哲学史专著》,《兰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周予同:《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学林》1941年第4期。

朱凤瀚、韩巍、陈侃理:《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文物》2011年第6期。

朱谦之:《朱谦之的回忆》,载高军等主编《无政府主义在中国》,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解放日报》2013年2月26日。

Chen Derong,Category and Meaning:A Critical Study of Feng Youlan’s Metaphysics,University of Toronto,Thesis of Ph.D,2005.

Fung Yu-lan,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Selected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Fung Yu-lan,Foreign Languages Press,Beijing,1991.

Hu Shih(Suh Hu),“Hu Shih’s Review on Fung Yu-Lan’s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LX,No.1(July,1955).

Hu Shih(Suh Hu),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the Oriental Book Company,Shanghai,1922.

Liu Wenying,An Oriental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