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8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98

2006年:广州经济发展报告图书

Guangzhou Economy Development Report (2006)

SSAPID:101-6200-1818-69
ISBN:7-80190-935-6
DOI:
ISSN:

[内容简介] 全书从产业、区域、个案的角度对2005年1~9月的广州市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做了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全省、全国状况对2005年第四季度和2006年的经济前景做出了预测。

相关信息

丛书名:广州蓝皮书
编 辑:李建红;李长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0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广州蓝皮书系列丛书编辑委员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经济综论

  2005~2006年广州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广州2005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特点

    (一)工业经济在能源瓶颈制约中实现了较快增长

    (二)商贸旅游在开放与竞争中加速发展

    (三)房地产在调控中仍保持较强的需求

    (四)外经贸在优化调整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五)民营经济在机遇中加快发展

    (六)市场价格在低增幅水平下基本保持稳定

    (七)财政金融在改革中平稳运行

    (八)居民收入和消费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稳步提高

    (九)区域经济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

   二 2005年经济运行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一)电力和燃油供应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部分传统工业行业缺乏市场适应能力

    (三)投资需求受到抑制影响经济发展后劲

    (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 2006年国际国内环境分析

    (一)国际环境展望

     1.全球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平稳,但增速有所放缓

     2.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表现不一,但总体向好

     3.世界贸易增长稳中有升,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二)国内环境展望

     1.经济形势持续向好

     2.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3.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稳定

    (三)国际国内环境对广州经济的影响

     1.对出口的影响较为有利,但存在不确定因素

     2.对吸引外资存在利好,尤其有利于服务业引资

     3.国家多项政策稳步推进,总体上有利于消费平稳增长

     4.对投资增长存在不利影响,但有利于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四 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1.本地生产总值

    2.工业生产

    3.农业生产

    4.固定资产投资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价格水平

    7.利用外资

    8.外贸出口

    9.财政收支

    10.居民存款

    11.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

   五 对策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做好“十一五”开局工作

    (二)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1.围绕解决能源和资源瓶颈制约的重点进行结构调整优化

     2.围绕壮大和发展支柱产业的重点进行结构调整优化

     3.围绕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技术水平的重点进行结构调整优化

    (三)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巩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1.加强区域合作互动,扩展现代服务业的地域发展空间,赢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动权

     2.大力发展重点现代服务业,尽快形成服务业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不断巩固中心城市地位

    (四)促进投资稳步增长,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五)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六)抓住外贸出口有利时机,进一步促进出口有效增长

    (七)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八)完善危机预警体系,增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2005~2006年广州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 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2005年世界经济保持增长态势

     1.美国经济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2.欧元区经济低速缓慢复苏

     3.日本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4.亚洲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国际贸易规模继续扩大,国际资本流动日趋活跃

     1.国际贸易继续较快增长

     2.世界资本市场进一步复苏

    (三)2006年世界经济展望

     1.世界经济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2.世界经济发展中潜在的风险

   二 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1.2005年中国经济运行特点

     2.2005年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2006年中国经济展望

     1.国内宏观环境分析

     2.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取向

     3.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三 国内外经济环境对广州的影响分析

    (一)广州经济发展面临国内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1.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2.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4.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二)外部环境对广州外贸出口的影响

    (三)外部环境对广州投资的影响

  关于广州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 关于产业的发展与演进问题

    1.从当前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态势分析

    2.从国内需求结构变化的趋势和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分析

    3.从珠江三角洲的市场需求结构分析

    4.从广州自身产业结构的演进分析

   二 关于强化与周边城市合作问题

    (一)广州与大珠三角诸城市的合作

     1.广州与佛山的合作

     2.广州和深圳的合作

     3.广州与香港和澳门的合作

    (二)广州与泛珠三角省会城市的合作

     1.开展社会资源合作

     2.开展产业资源合作

     3.开展金融资源合作

     4.开展人力资源合作

     5.开展自然资源合作

   三 关于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

    1.要坚持内源性经济与外源性经济并进战略

    2.要发展民营经济以形成经济发展的本土基础

    3.要实行制度创新以调动本土经济发展要素

    4.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扩大内需以形成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

    6.要发展现代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

  关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研究

   一 推进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势在必行

    (一)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是广州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是有效应对当前严峻形势的迫切需要

    (三)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是化解经济低度化风险的必由之路

    (四)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是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的客观要求

    (五)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是寻求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合理路径

   二 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实践内涵及其特点

    (一)现阶段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实践内涵

     1.增长方式的转变

     2.体制机制的创新

     3.核心战略的转移

     4.社会结构的转型

    (二)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主要特点

     1.将凸现城市化发展模式的“转型”

     2.将更多地体现外向型中心城市的特点

     3.将更加关注快速增长的城市公共需求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

     4.呈现高级化、多元化特征

   三 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现状及评估

    (一)现状与特征

     1.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改善,但资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新型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深化推进潜力巨大

     3.以外源性经济为主导的发展特征依然明显,但“双源并进”战略取得初步实效,内外源经济发展的均衡性有所增强

     4.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消费“物质化”倾向仍较严重

     5.社会发展总体滞后于经济成就,局部社会领域趋于恶化,社会不公有所加剧,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进一步改善

     6.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较高,生态承载力受到考验和冲击

    (二)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

     1.发展理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2.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3.技术进步结构失衡

     4.体制改革进展较慢

     5.政策创新力度不够

   四 推进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基本原则

    (二)战略思路

    (三)战略目标

   五 推进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基本内容

    (一)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1.由“速度广州”转向“效益广州”

     2.由链状线型经济转向网状循环经济

     3.经济发展资源由外源主导向双源并进转变

    (二)社会发展模式转型

     1.社会结构由二元冲突型向全面协调型转变

     2.由资源浪费型社会转向资源节约型社会

     3.由注重收入增加转向生活满意度的提高

    (三)科技发展模式转型

     1.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从国外技术依赖转向自主创新

    (四)城市发展模式转型

     1.由重规模扩张转向重功能优化

     2.由重城市发展转向重城乡一体发展

     3.由重城市现代化建设转向重城市生态化建设

    (五)政府发展模式转型

     1.由全能政府转向有限政府

     2.由行政审批型转向公共服务型

     3.由人治管理逐渐转向法治管理

    (六)区域合作发展模式转型

     1.由单打独拼转向区域合作

     2.由重国内合作转向重境外合作

 经济发展环境研究

  广州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压力及应对策略

   一 广州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现状评价

    (一)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

    (二)横向比较:资源利用的粗放性

    (三)纵向比较:资源效率改善状况

    (四)不容乐观的环境问题

    (五)原因和结论

   二 广州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及资源环境压力分析

    (一)战略目标

    (二)资源需求

    (三)环境压力

   三 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促进广州经济快速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加大环境治理,弥补生态欠账

     1.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恢复提高环境质量

     2.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染物处置能力

     3.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改革,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二)转变资源利用方式,走节约型发展道路

     1.实施减物质化战略,建立节约型生产结构

     2.提升生活方式,形成节约型消费结构

     3.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建设节约型城市

    (三)推动体制和政策创新,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模式的制度保障

     1.加快体制和政策改革,建立环保责任“社会共担”机制

     2.完善建立绿色制度体系,促进经济活动的减物质化

     3.完善价格机制,建立真正的市场

  关于加强广州能源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报告

   一 广州能源保障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1.能源自给率低

     2.能源消费增长迅速

     3.能源消费结构逐步改善

     4.能源加工转换能力较强

     5.能源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二)存在问题

     1.能源供应保障度不高

     2.能源消费结构有待优化

     3.能源设施建设滞后

     4.节能增效亟须加强

     5.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尖锐

   二 “十一五”期间广州能源需求预测

    (一)广州能源消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对应关系

    (二)一次能源消费预测

    (三)终端能源消费预测

   三 广州能源保障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节能优先战略

    (二)建立以电力、天然气等优质能源为主的能源供应体系,优化能源结构

    (三)加快建设能源项目,完善能源基础设施

    (四)建立能源与环境发展协调机制

   四 加强广州能源保障的对策建议

    (一)适度超前建设能源项目,完善能源基础设施

    (二)强化外调能源供应管理,逐步建立能源储备制度

    (三)大力推广节约能源,降低经济增长能耗系数

    (四)加大新能源新技术开发利用,优化广州能源消费结构

     1.高效洁净燃煤技术

     2.天然气应用技术

     3.先进火力发电技术

     4.建筑节能技术

     5.可再生能源

    (五)加快能源制度建设,为能源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关于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广州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研究

   一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1.投资总量不足、投资地区不平衡

    2.投资主体单一,社会资源参与程度存在行业差异

    3.融资渠道狭窄

    4.存量资产运营效率低

    5.合理定价与赢利模式确定有待规范

    6.行业垄断

   二 经济发达国家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设施领域的几种模式

    1.日本模式

    2.韩国模式

    3.美国模式

    4.澳、英、法模式

   三 政策目标的确立和支撑体系的构建

    1.监管机制

    2.运作机制

    3.企业经营机制

   四 对策措施

    1.合理划分城市公共设施类别,分类管理和确定相应政策

    2.摸清家底,盘活存量资产,积极开展资产化经营

    3.加强综合协调,合理规划,促进可持续性发展

    4.明确的市场准入制度

    5.严格的市场清除制度

    6.建立和完善价格监管机制

    7.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法规,通过广告经营权招标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

    8.积极筹备发行公共设施建设债券

    9.通过证券市场股票融资

    10.组建公共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

    11.建立和完善监管机制

  关于加强交通管理 提高广州城市道路通行效率的调研报告

   一 广州城市道路交通的基本情况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交通违法、违规、违章现象普遍

    (二)部分道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三)交通组织和安全管理跟不上

    (四)公共交通分流城市交通能力弱

   三 对策建议

    (一)建立城市交通管理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交通管理的统筹协调

    (三)提高城市交通科技信息化水平

    (四)科学、合理地做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

    (五)进一步落实公交优先的政策

 产业经济研究

  提升广州产业竞争力对策研究

   一 广州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

    (一)广州区域产业竞争力总体评价

     1.理论背景

     2.计算结果

     3.主要结论

    (二)广州各行业竞争力评价

     1.制造业

     2.服务业

     3.农业

   二 提升广州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及原则

     1.产业发展指导思想

     2.原则

    (二)提升广州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的战略总思路

    (三)广州市产业发展战略构想

     1.继续推动重点支柱产业的发展

     2.有优势的潜力产业,大力培育为新兴支柱产业

     3.培植潜力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5.适度控制(或逐步退出)无比较优势、带动力弱或不可持续发展且容易形成泡沫经济的产业

     6.坚决淘汰落后产业和劣势产业

    (四)加强规划力度,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三 对提升产业竞争力影响重大的关键产业的发展构想

    (一)汽车产业

    (二)石化产业

    (三)电子信息产业

    (四)机械装备产业*

    (五)生物医药产业

    (六)商贸流通业

    (七)物流产业

    (八)咨询与中介服务业

    (九)文化体育产业

   四 提升广州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投资创业发展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1.建设城市形象

     2.采取各种调控方式,控制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3.消除由于体制上的障碍而形成的服务业发展局限

     4.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

     5.创新招商引资策略,充分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

     6.改革投融资体制,促进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

    (二)构建广州区域创新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三)创新园区建设机制,提高园区服务功能

    (四)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系

    (五)以人为本加强人力资本投入,多管齐下集聚人力资源

    (六)充分利用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

  广州支柱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 广州支柱产业的选择

    (一)广州选择支柱产业的基本前提判断

     1.广州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2.广州经济发展的条件禀赋

    (二)广州支柱产业的选择

    (三)三大产业成为广州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依据

     1.汽车制造业

     2.石化工业

     3.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二 广州支柱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汽车工业

     1.广州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

     2.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石化产业

     1.广州石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2.石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电子信息制造业

     1.广州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2.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广州支柱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引导

    (二)要加强产业规划,协调、优化支柱产业组织结构和空间布局

    (三)依托大公司,大力推进经济规模

    (四)建立高效、灵活、规范的投融资机制,扩大产业融资渠道和融资规模

    (五)加快技术进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六)充分利用外资的扩散效应,在国内外市场互接互补中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

    (七)实施人才战略,提升产业持续竞争力

  提升广州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对策研究

   一 广州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分析

    (一)广州产业园区发展水平纵向分析

     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有待调整

     2.投资环境有喜有忧

     3.科技进步表现明显

     4.社会贡献度持续增强

     5.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广州产业园区发展水平的横向比较分析

     1.整体经济实力继续靠前

     2.产业选择相对分散

     3.投资环境中游偏下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弱于北方诸强

     5.利用外资后劲不足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广州产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发展方面

     2.投资环境方面

     3.科技创新方面

     4.国际化水平方面

    (二)广州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1.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2.优惠政策优势逐步减弱

     3.资源供给趋于紧张

     4.生产经营成本上升

     5.人才储备不足

   三 广州产业园区发展的目标与战略

    (一)建设广州产业园区的必要性

    (二)广州产业园区发展战略定位与目标

     1.战略定位

     2.战略目标

     3.战略方针

    (三)广州产业园区发展的战略选择

   四 提升广州产业园区发展水平的对策措施

    (一)园区管理方面

     1.整合各园区管理体系

     2.明确园区管委会职能,创新体制

    (二)产业发展方面

     1.结合“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园区布局向东南部和县级市地域扩散调整

     2.大力促进园区产业集聚

     3.以重点企业、品牌产品带动园区发展

     4.强化传统工业区“园区化”及功能

    (三)科技创新方面

     1.深化园区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科技体制

     2.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完善园区企业创新的融资环境

     3.积极培育和积聚各类人才,建设高新技术队伍

     4.扩大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增强自主开发能力

    (四)投资环境方面

    (五)国际化方面

  广州工业设计发展战略研究

   一 广州工业设计的现状与分析

    (一)广州工业设计的现状

     1.广州工业设计机构的状况

     2.广州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3.广州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状况

     4.广州工业设计促进机构及其活动

    (二)广州工业设计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1.广州工业设计的优势

     2.广州工业设计的存在问题

   二 实施广州工业设计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广州工业设计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二)广州工业设计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1.配合广州总体发展战略原则

     2.设计优先原则

     3.设计本土化原则

     4.绿色环保设计原则

     5.工业设计必须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原则

     6.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原则

    (三)广州工业设计发展战略的目标

     1.国家工业设计发展政策目标

     2.广州工业设计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

     3.广州工业设计发展战略的具体目标

   三 实施广州工业设计发展战略的对策和措施

    (一)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中介服务机构推动的发展机制

    (二)加强整合政、产、学、研、商各路资源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的建设

     1.借鉴京、沪、深及周边地区经验,建立广州工业设计中心

     2.推广广州设计港经验,发展广州工业设计聚集

    (三)构建广州工业设计信息平台

     1.关于信息网络的建设

     2.充分发挥广州图书馆资源的作用

    (四)设立有广州特色的“工业设计示范工程专项”

    (五)加强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工作,对工业设计人员实施与全国统一的职称评定

    (六)加强工业设计的社会推广与宣传力度

    (七)加强工业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八)设立政府奖项,促进工业设计活动的开展

    (九)完善行业协会组织,发展工业设计重点机构

    (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内外工业设计的交流与合作,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广州市重点企业电子商务统计调查报告

   一 统计调查概况

    (一)样本总体情况

    (二)本次电子商务调查统计方法

    (三)样本分布情况

     1.样本按行业分布情况

     2.样本按规模分布情况

     3.样本按经济类型分布情况

   二 调查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一)电子商务的基础环境状况

     1.企业信息化发展情况

     2.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3.电子政务环境

    (二)电子商务交易情况及特点

     1.B2B是电子商务交易的主要形式

     2.服务业是B2C电子商务的主要力量

     3.大型骨干企业是电子商务的主导

     4.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力量

    (三)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作用

     1.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2.电子商务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三 广州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的覆盖面广,但实现网上交易的比例仍然偏低

    (二)行业发展不平衡

    (三)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未能有效带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

   四 对广州发展电子商务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二)鼓励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

    (三)发挥大型骨干企业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带动供应链和产业链电子商务的发展

    (四)以大型专业市场为平台,带动中小型商贸企业电子商务发展

    (五)大力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

    (六)加强物流供应链建设,促进电子商务集聚发展

 区域经济研究

  广州在“泛珠三角”发展中的战略定位研究

   一 泛珠三角合作的本质及广州应有的态度

   二 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三 广州在泛珠三角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及思路

    1.综合交通中心

    2.制造业中心

    3.商贸物流中心

    4.文化科教中心

    5.现代服务中心

   四 思路与对策

    1.积极推进政府层面与民间层面的联系,形成泛珠三角省会城市、中心城市合作的组织机制

    2.加快推进“大珠三角”经济圈与“广佛都市圈”的建设,形成泛珠三角的龙头区域和最重要的都市引力区

    3.发挥广州交通枢纽优势,形成泛珠三角最重要的物流中心

    4.建设广州现代工业体系,形成泛珠三角制造业合作的重要平台

    5.发挥广州千年大商都优势,形成泛珠三角商贸一体化大本营

    6.提升广州现代服务业层次,形成泛珠三角服务业的重要基地

    7.推进“数字广州”建设,形成泛珠三角信息交流的重要节点

    8.力促广州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泛珠三角重要的金融中心

    9.进一步拓展人力资源市场,形成泛珠三角人力资源集散中心

    10.建设“文化广州”,形成泛珠三角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

  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新设区发展思路研究

   一 番禺区发展思路及对策

    1.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发展思路及对策

   二 花都区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1.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发展思路及对策

   三 南沙区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1.发展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2.发展思路及对策

   四 萝岗区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1.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发展思路及对策

  广州南沙开发区产业发展研究

   一 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工业发展日新月异,产业内部结构逐步变化

     3.产业招商引资势头好,七大产业迅速崛起

     4.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发展环境日趋完善

    (二)存在问题

     1.发展的基础薄弱

     2.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

     3.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

   二 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重型工业化发展和CEPA实施

     2.广州城市南拓及产业调整转移

     3.临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南沙行政区的设立

    (二)面临的挑战

     1.周边地区发展的竞争激烈

     2.产业基地建设竞争激烈

     3.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4.人才不足

   三 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和战略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的原则

     1.集约化发展原则

     2.滚动发展原则

     3.生态优先原则

    (三)发展总体思路

    (四)发展战略

     1.以港兴业战略

     2.大项目带动战略

     3.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4.双源并进战略

     5.强化自主创新战略

   四 重点产业发展思路

    (一)港口物流业

    (二)汽车工业

    (三)钢铁工业

    (四)造船工业

    (五)石化工业

    (六)机械装备工业(重型机械装备工业)

    (七)电子信息产业

    (八)粮食加工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研究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

   一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比较

    (一)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内涵

    (二)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三)广州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与国内城市的比较

    (四)五大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状况

   二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评估

    (一)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背景(略)

    (二)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1.发展迅速,水平较高

     2.种类较为齐全,重点产业开始显现

     3.以科技园区为发展的主要模式,产业集群化日益突出

     4.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非常大,服务业比重偏小

     5.产业结构与区域分布不均衡

     6.民营企业为发展的主力军

     7.政府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8.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三)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

    (四)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不足

    (五)面临的新机遇

    (六)面临的新挑战

   三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与发展重点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2.总体思路

    (二)发展目标

     1.总目标

     2.产业规模目标

     3.创新能力目标

     4.人才发展目标

     5.创新环境目标

     6.部分产业领域分类发展目标

    (三)发展重点(略)

   四 提升广州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对策与措施

  关于增强广州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一 自主创新:广州新时期必然的战略选择

    (一)自主创新是广州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二)突出的资源环境压力迫使广州以自主创新摆脱粗放式增长

    (三)广州外源主导的发展格局需从内源增长中寻找新动力

    (四)新的区域竞争态势迫使广州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

    (五)广州推进自主创新恰逢其时

   二 广州自主创新的现状及评估

    (一)广州自主创新的基本现状

     1.科技创新资源较丰富,具备了推进自主创新的巨大潜力

     2.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较为完整,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3.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初步确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4.科技产出成果不断增长,自主创新的原创能力稳步提高

     5.科技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自主创新的经济绩效初步显现

     6.高新区和科技“软件”逐步完善,自主创新的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

     1.微观领域的自主创新动力和需求总体不足

     2.科技资源共享率低

     3.外源主导的经济格局对本土自主创新具有一定“挤出”效应

   三 推进广州自主创新的战略思路与定位

    (一)战略思路

     1.内外源协同战略

     2.产业集群化战略

     3.科技标准化战略

     4.技术本地化战略

    (二)战略目标

    (三)战略定位——自主创新型科技中心城市

     1.自主创新方式组合的确定

     2.重点产业领域的选择

     3.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特征

     4.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

   四 增强广州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对策与措施

    (一)合理界定各类创新主体的角色及其功能重点

    (二)健全科技共享机制,提高科技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

    (三)优化自主创新的融资环境,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

    (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促进人才发展的“生态化”

    (五)改善外资引进的方式与质量,提高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

    (六)进一步强化政策体系,提高各类主体推进自主创新的动力

  广州吸引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 广州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现状

    (一)以适应型研发为主

    (二)行业分布比较集中

    (三)地区集聚性发展初见雏形

    (四)投资方式倾向于独资或“外设式”,且规模小、层次低

   二 广州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研发的战略区位优势

    (二)巨大的研发需求空间

    (三)丰富的研发资源

    (四)相对完善的研发服务体系

   三 存在问题

    (一)外商在穗研发投资与广州产业发展存在目标偏差

    (二)在穗外资研发中心层次低,品牌效应不强

    (三)创新投入不足,吸纳外资研发能力较弱

    (四)研发集聚性仍需强化,园区建设有待完善

    (五)高层次研发人才不足,人才吸引力度不够

   四 广州发展外资研发中心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一)基本思路

     1.建立一个有利于接纳研发中心转移的平台

     2.构筑适合研发转移的城市创新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

     3.营建三大科技园区发展载体

     4.产业升级战略

     5.扩大开放领域,与国际惯例进一步接轨

     6.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力

    (二)对策

     1.积极面对,主动融入

     2.加强企业自主研发的动力与能力,强化知识产权竞争力

     3.调整引资方向,争取核心研发机构

     4.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5.打破垄断,营造竞争环境

     6.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增创广州发展新优势

     7.加强人才培养,构筑人才高地

  广州区(县级市)特色科技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 发展区(县)特色科技的意义

    1.发展区(县)科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重要基础

    2.发展区(县)科技是实现全市科技发展规划,增强广州科技中心城市地位的必然要求

    3.发展区(县)科技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广州城市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4.发展区(县)科技是推动区(县)产业发展,提高区(县)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二 区(县)科技发展的特点与模式

    1.区(县)科技发展特点

    2.区(县)级科技发展模式

   三 广州区(县级市)科技发展现状

    1.广州区(县级市)科技发展取得的成效*

    2.广州区(县级市)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 广州区(县级市)特色科技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1.发展目标

    2.基本原则

    3.发展战略

   五 广州区各(县级市)特色科技发展重点与布局

    1.越秀区(含东山)

    2.荔湾区(含芳村)

    3.天河区

    4.海珠区

    5.白云区

    6.黄埔区

    7.萝岗区

    8.花都区

    9.番禺区

    10.南沙区

    11.从化市

    12.增城市

   六 推进区(县级市)特色科技发展的对策

    1.充分认识区(县级市)发展特色科技的重要性

    2.将区(县)特色科技发展纳入全市科技发展规划

    3.引导区(县)增加特色科技发展的经费投入

    4.建立市与区(县)特色科技发展的联动机制

    5.建立有利于区(县)特色科技发展的科技服务体系

  推进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 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产业集聚效益有所显现

    (二)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民营科技企业成为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重要主体

    (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和服务环境不断改善

   二 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程度较低

    (二)与其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趋同,缺少独特的竞争优势

    (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内生增长性不强,集群效应发挥不足

    (四)专业化分工协作差,“产学研”合作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五)缺乏创新型人才和强有吸引力的组织文化氛围

    (六)风险投资机制和科技中介等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三 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目标

    (三)发展步骤

     1.集群成型阶段

     2.扩充发展阶段

     3.经济支柱阶段

    (四)发展重点

     1.产业分工协作机制

     2.“官、产、学、研”合作机制

     3.风险投资机制

     4.互动交流机制

   四 推进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导,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

     1.加快编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制定相关引导政策

     2.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监测评价体系

     3.选择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具有地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二)适时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政策重点,完善园区功能

     1.积极调整政策重点,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集群

     2.大力完善园区功能,建立园区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

    (三)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产业,强化专业化分工和协作

     1.定位于专业化及核心技术优势,打造集群的核心产业

     2.推动建立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网络体系

    (四)加快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网络,不断健全风险投资机制

     1.积极吸收引导民间资金

     2.灵活运用政府资金扶持集群内主导产业成长

     3.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4.加快健全风险投资机制

    (五)完善技术创新支持体系,不断提高集群合成和自主创新能力

     1.进行制度创新,密切“官、产、学、研”关系

     2.建立联合开发体制,提高合成创新能力

     3.不断强化集群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建立健全配套服务体系

    (六)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拓宽高新技术人才引进渠道

     1.着眼于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实施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工程

     2.采取各种措施,全方位地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七)创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

     1.积极形成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法制环境

     2.加强培育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

    (八)坚持外向型产业化道路,提高产业集群国际化水平

  关于通过高端科技突破增强广州经济发展原创力的研究

   一 从“低度化风险”说起:未来广州产业发展必须立足于“高”

    1.从拉美模式看“低度化风险”

    2.广州现阶段经济发展尚未真正摆脱“低度化风险”

    3.要摆脱“低度化风险”,广州在产业上必须立足于“高”

   二 实施高端科技战略,进一步增强广州经济发展的原创力

   三 广州实施高端科技突破战略的条件分析和制约因素

    1.实施高端科技战略,广州已具备较好的基础与条件

    2.主要制约因素

   四 广州实施高端科技突破战略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1.指导思想

    2.战略思路

    3.战略目标

   五 广州实施高端科技战略的对策与措施

    1.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低退高进”强化战略性产业的竞争优势,确立广州区域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地位

    2.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及条件平台建设,巩固广州“技术源”地位和“思维城”功能

    3.调整外资引进方式与策略,防止外资技术垄断,减少外资对本土研发活动的“挤出”效应

    4.进一步优化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广州对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不断突破

    5.实施“人才高地”工程,加强高级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6.制定政策体系,加大对企业战略性技术研发活动的激励与扶持

 现代服务业研究

  广州与国内主要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一 基本情况

   二 广州与国内主要城市“九五”时期以来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比较

    (一)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

     1.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

     2.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

    (二)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

     1.金融保险业

     2.房地产业

     3.社会服务业

    (三)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的部门(包括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1.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2.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3.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四)为社会公共需求服务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三 加快广州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快发展广州现代物流和航运服务业

    2.加快发展广州商贸流通和会展业

    3.加快发展广州金融业

    4.加快发展广州文化产业

    5.加快发展广州信息服务业

  加快广州会展业发展 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城市

   一 广州会展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广州会展业发展的特点

     1.起步早,发展快

     2.展馆多,硬件条件好

     3.展览公司多,民营企业发展快

     4.资源丰富,涌现了一批知名展会品牌

     5.扩大开放,国际化展会发展快

    (二)广州会展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广州市委、市政府对会展业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成立广州市会展业管理协调机构

    (二)成立了广州市会展业行业自律组织

    (三)广州市政府加大了对品牌展会的扶持力度

    (四)广州市政府适时调整在会展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1.规划引导,把会展业列为支柱产业来培育

     2.政策指导,制定颁发了会展业管理规章

     3.市场督导,加强对展会的服务管理

    (五)广州市政府着力组织对会展资源的整合

    (六)加强与国际展览公司的交流与合作

   三 加速推动广州会展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启示

    (一)要认真规划广州会展业的发展

    (二)要有效整合会展资源

    (三)要加速广州会展业国际化进程的步伐

    (四)优化广州会展环境

    (五)要充分发挥市会展业行业协会的作用

     1.成立以来所作的主要工作

     2.下一步政府应做好的工作

  广州发展会展产业的机遇和对策研究

   一 广州进入了大力发展会展产业的新阶段

    (一)广州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区域经济合作好戏连台

     1.中国与东盟的合作稳步推进

     2.粤港澳大珠三角合作更加紧密

     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全面启动

    (三)中国进入WTO“后过渡期”

   二 广州已具有大力发展会展产业的条件

    1.政府重视和宏观政策的导向

    2.雄厚的经济优势

    3.优越的地理位置

    4.硬件完备,环境优良

    5.举办各类大型会展的丰富经验

   三 广州会展发展现状、特点及问题

    (一)广州会展业发展现状

     1.展览公司情况

     2.展览馆情况

     3.展览会情况

     4.广东会展教育、研究与培训机构

     5.广州会展领导小组与行业协会

    (二)广州会展业发展特点

     1.会展业发展速度快,会展总量大,涉及行业多

     2.以广交会为代表,涌现出了一些会展品牌

     3.政府主导型的展会是一大亮点

     4.展览公司一般规模较小,投资方向未形成多元化,更未形成规模经营

     5.展馆设施明显改善

     6.广东会展人才培养方面与展览业发展速度、规模不相称

    (三)广州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缺失

     2.民营主体发展快,但市场运作不规范

     3.展览馆充足但配套设施不完善

     4.行业协会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5.会展主题定位不明确,品牌化程度低

   四 广州发展会展产业的对策

    (一)明确政府的管理职能

    (二)加强市场化,完善软环境

    (三)强化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四)依托特色产业,打造会展品牌

    (五)实施国营、外资(合资)、民营会展主体同步发展

    (六)加强会展人才培养

  广州现代物流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一 广州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物流总量与结构

    (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运输平台建设现状

     2.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3.物流园区建设

    (三)物流企业发展情况

     1.物流企业总数增长快

     2.大中型国有企业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3.民营物流企业崭露头角

     4.国际物流巨头纷纷抢滩广州市场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意识落后,与广州现代物流发展不相适应

    2.广州物流自我服务格局基本没有改变,有效需求不足

    3.条块管理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严重制约资源整合

    4.国际物流规模和水平不高,与广州的地位不相称

    5.现代物流节点缺乏,影响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

    6.城市商业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瓶颈制约日益严重

    7.信息公用和专用平台建设滞后,拖物流信息化的后腿

    8.物流企业规模小、技术设施和管理水平落后

    9.现代物流人才奇缺,严重制约现代物流业发展

   三 加快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一)加快发展的思路

    (二)近期发展重点

     1.加快物流园区规划建设

     2.做大做强枢纽型物流中心

     3.推进现代商业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4.打造建设大宗原材料交易物流配送平台

     5.促进批发市场物流配送现代化改造

     6.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公用平台的建设

     7.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企业

   五 加快发展对策措施

    (一)加强宏观引导和调控

    (二)加强现代物流理念、知识、技术和服务方式的宣传推广

    (三)促进物流资源的整合

    (四)规范物流发展秩序

    (五)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人才

    (六)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七)加紧出台《广州市现代物流业鼓励投资发展项目指南》

  关于完善广州批发市场体系建设的研究报告

   一 发展现状

    (一)总体概况

    (二)行业结构

    (三)规模结构

    (四)空间布局

    (五)批发市场经营管理状况

     1.交易方式和交易途径

     2.市场功能

     3.市场配套设施

     4.市场辐射影响力

     5.市场管理人员素质

     6.经营者观念

   二 存在问题

    1.总体上单体规模偏小,有较强号召力和辐射力的龙头市场较少

    2.空间分布不尽合理,市中心区市场集聚过多,专业市场群较少

    3.定位雷同,品牌形象弱,无序竞争、过度竞争情况十分严重

    4.功能单一,经营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不高,与现代化批发市场要求相差甚远

    5.国际化程度不高,能吸引大量国外客商进场采购的市场不多

    6.摊位式经营,交易主体组织化程度低,与日益扩大的批发交易规模不相适应

    7.重载体建设,轻主体培育;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重短期回报,轻长期市场经营

    8.宏观管理上过分依靠市场机制

   三 战略思路

    (一)总体思路

    (二)推进目标

    (三)发展重点

     1.批发市场重点行业

     2.重点专业批发市场群(批发商圈)

     3.重点批发市场

   四 对策措施

    1.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

    2.完善批发市场发展规划

    3.制订《广州市批发市场建设发展管理办法》

    4.制订《广州市重点批发市场认定、退出和培育管理办法》

    5.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6.规范市场秩序

    7.加强批发市场管理的基础工作

    8.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给予一定的特殊政策

  广州市连锁经营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研究

   一 广州市连锁经营的发展现状

    (一)连锁经营的总体规模

    (二)连锁经营的业态结构

    (三)连锁经营的行业结构

    (四)连锁经营的空间分布

   二 广州市连锁经营与国内城市的比较

    (一)广州连锁经营发展的特点

     1.连锁经营的总量较大

     2.连锁经营的市场化程度较高

     3.连锁经营的行业覆盖面较广

     4.连锁经营的业态创新较快

    (二)广州连锁经营发展的问题

     1.政府的引导扶持有待加强

     2.缺乏在全国排位前列的龙头企业

     3.连锁超市的发展较为缓慢

     4.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尚未形成

   三 广州市连锁经营的发展重点

    (一)大力培育壮大龙头连锁经营企业

     1.积极鼓励发展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行业地位较高的全国性、国际性大型龙头连锁企业

     2.着力促进发展一批跨地区经营、具有品牌优势、市场影响较大的区域性大型龙头连锁企业

     3.扶持培育发展一批立足本地、扎根社区、以民生为导向、为城乡居民服务的大型龙头连锁企业

    (二)加快发展民生需求导向的连锁经营

     1.鼓励连锁超市、便利店加快发展

     2.积极发展社区商业网点

    (三)积极引进连锁经营总部和采购中心

     1.努力引进跨国连锁企业设立地区总部或采购中心

     2.积极吸引全国性连锁企业设立总部或采购中心

    (四)合理布局和积极拓展连锁经营网点

     1.利用轨道交通和产业布局的机遇发展连锁经营网点,着力构建新的商业中心

     2.利用连锁经营促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拓展农村市场

     3.进一步提升现有商业中心连锁经营比重,增强大商圈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五)进一步推动连锁经营向多领域、深层次发展

     1.积极发展为民生服务的连锁经营

     2.积极拓展为生产服务的连锁经营

     3.积极拓展新兴行业的连锁经营

     4.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连锁经营

    (六)统筹构建商贸流通领域的物流配送体系

     1.加快建设物流配送基地

     2.着力建设冷链配送体系

     3.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企业

   四 广州市连锁经营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政府规划引导和宏观调控功能

    (二)改革行政管理制度和简化审批手续

    (三)加快发展特许连锁和自愿连锁

    (四)制定鼓励连锁经营的政策措施

    (五)积极引导连锁企业规范化经营

    (六)积极培养和引进发展连锁经营的人才

    (七)努力提升连锁经营信息化水平

    (八)着力打造连锁经营采购平台

 广佛都市圈研究

  关于加强广佛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研究报告

   一 加强广佛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加强广佛区域合作与发展是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需要

     2.广佛区域合作是泛珠三角的有机构成部分

     3.加强广佛区域合作是两市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需要

    (二)可行性

     1.广佛地缘相连、历史相承、文化同源,加强合作发展具有天然优势和良好条件

     2.广佛产业互补性强,经济互动活跃,加强合作发展具有市场基础和广阔前景

     3.决策层引领推动,加强合作发展具有宽泛领域和正确方向

     4.广佛交通加快对接,基础设施逐步共享,加强合作发展具有良好开端和可靠载体

   二 加强广佛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1.指导思想

    2.目标

    3.原则

   三 加强广佛区域合作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1.规划领域的合作

    2.市政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

    3.交通领域的合作

    4.信息领域的合作

    5.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

    6.科技教育领域的合作

    7.工业领域的合作

    8.农业领域的合作

    9.文化体育旅游业领域的合作

    10.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

    11.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

    12.城市管理领域的合作

   四 加强广佛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对策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大力推进合作

    2.建立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

    3.制定规划与政策,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关于广佛都市圈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与协调的研究报告

   一 广佛都市圈基础设施基本评价

    1.广佛基础设施已日渐联成网络

    2.广佛基础设施在建设和服务上缺乏协调,落后于经济融合的需求

   二 广佛都市圈基础设施一体化的指导思想与内容

    1.指导思想

    2.内容

    3.原则

   三 广佛基础设施在规划上的协调与衔接

    (一)都市圈基础设施协调规划

     1.观念方面

     2.规划的技术方法方面

     3.规划内容方面

    (二)地域衔接部分的整合规划

     1.南海与花都的整合

     2.南海与荔湾(芳村)的整合

     3.顺德与南沙的整合

    (三)规划的制定与协调机制

   四 广佛都市圈基础设施在建设层面上的协调与衔接

    (一)联动立项

    (二)资金筹措模式

    (三)合作建设实施模式

   五 基础设施管理与公共服务市场

    (一)政府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和协调机制

     1.政府决策层面

     2.企业运作层面

     3.政策法规方面

     4.专家库方面

    (二)市场和金融管理

    (三)信息通讯

    (四)交通及车辆管理

    (五)公用事业市场相互开放

   六 建议和设想

    (一)航空港

     1.以广州新国际机场为核心,构筑都市圈北部密集的基础设施网络

     2.调整佛山机场的功能,使其成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重要的支线机场

    (二)港口

     1.建立广佛港务局联席会议制度和广佛港口协作委员会,前者主要协调都市圈内港口的规划、建设及各方利益,后者则具体负责港口民营化过程中有关港口资产的出售工作及各企业、集团利益的协调

     2.统一规划,协调都市圈内各个港口的功能,以形成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的港口群

     3.建设管理方面

    (三)轨道与道路交通

     1.规划方面

     2.建设方面

     3.管理方面

    (四)水系

     1.建立都市圈统一的环保立法和环保机构,区域规划先于城市规划

     2.建立生态环保补偿机制,使上下游实现双赢

     3.共同开展珠江水系的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的行动,形成跨行政区的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染管理办法

     4.财政资金与市场运作互补,保障水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

    (五)科技基础设施

     1.资源共享

     2.共同开发

    (六)城市环境保护

    (七)城市公共事业供给(水、煤气、电等)

  关于广佛都市圈商贸物流合作与发展的研究报告

   一 广佛都市圈商贸物流合作的现状和评价

    (一)广佛都市圈商贸物流合作现状

     1.商贸物流发展现状

     2.商贸物流产业合作与发展日益加强

     3.商贸企业异地投资日趋活跃

     4.政府引导合作与发展初步提上议事日程

    (二)广佛都市圈商贸物流合作评价

   二 广佛都市圈商贸物流合作与发展的原则、思路和模式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二)合作与发展的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中介沟通、企业为主

     2.发挥优势,合理分工和错位发展

     3.互惠互利,持续发展

    (三)合作与发展目标

     1.促进商贸物流市场一体化

     2.促进商贸物流企业及产业做大做强

     3.打造泛珠三角、南中国及东南亚的商贸物流中心

    (四)合作和发展重点

     1.以大型批发市场及专业特色市场整合为龙头

     2.以航空物流、港口物流和铁路物流为依托

     3.以构建商贸物流企业联合和协作(战略联盟)为纽带

     4.以商贸物流政策统一和信息互通互联为切入点

   三 广佛都市圈商贸物流合作与发展的思路

    (一)规划布局上的沟通与衔接

    (二)商贸物流资源整合与一体化

     1.整合商贸网点和物流设施

     2.建设统一的商贸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运输平台

     3.促进市场设施一体化

    (三)商贸物流企业方面的合作——打造大企业集团,推进连锁经营、企业交流和联盟

     1.打造都市圈商贸物流企业集团

     2.加强商贸物流企业交流

     3.促进连锁经营发展

     4.合力推进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

    (四)商贸物流市场制度协调与对接

     1.加快制度创新、制度协调与对接

     2.商贸政策法规的一体化

   四 加强广佛都市圈商贸物流合作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营造广佛都市圈商贸物流合作的环境

     1.树立都市圈意识,破除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的意识

     2.积极寻求多种有效的合作方式

    (二)建立合作与协调机制

     1.建立都市圈商贸物流业组织协调机制和联系会议制度

     2.建立两市商贸物流产业合作与交流的机制

     3.组建都市圈商贸物流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行业协会

    (三)资源整合与合作平台建设

     1.大力构筑都市圈物流运输平台

     2.积极推进商业物流配送平台的建设

     3.加快建设商贸物流信息共享平台

 经济热点研究

  广州市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者长期激励问题研究

   一 国外经营者长期激励的主要特点与经验启示

    (一)主要做法与特点

     1.国外实施长期激励的经营者范围相对较窄

     2.长期激励是组合激励,形式有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和长期激励收益,但最主要的形式是股票期权

     3.长期激励占经营者总收入的比重日趋增大,且占主体性地位

     4.经营者群体内部的长期激励差距很大

    (二)主要经验启示

     1.证券市场的存在是长期激励发挥效用的前提

     2.具有中立和诚信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是实施长期激励的基础

     3.充分竞争的产品/服务市场、经理市场是长期激励制度发挥作用的条件

    (三)基本结论

   二 广州市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激励约束现状

     1.工资加奖金模式

     2.年薪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年薪制实施范围窄,激励效果不理想,个别企业甚至挫伤了经营者的积极性*

     2.当前实施的年薪制设计有待进一步科学化

     3.国有(控股企业)没有实施长期激励

     4.对经营者长期激励认识不清

    (三)基本结论

   三 广州市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者长期激励的基本设想

    1.实施长期激励的基本原则

    2.实施长期激励的经营者范围

    3.明确国资委的长期激励主体地位

    4.长期激励的形式

    5.长期激励的业绩考核*

    6.建立长期激励专项资金

    7.长期激励额度

    8.总体指导,分类实施*

   四 广州市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者实施长期激励的配套政策

    1.以经济普查为契机,摸清国有(控股)企业的国有资产拥有量,做好长期激励的基础工作

    2.进一步完善年薪制等短期激励机制,为经营者长期激励作用的发挥奠定基础

    3.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国有资产,壮大国有企业规模,减少国资委直属国有企业数量和层次,为长期激励“一企一策”创造条件

    4.建立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出资人管理制度为主体的约束机制,为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者长期业绩的考核提供依据

    5.实行经营者双向选择机制,确保长期激励真正具有长期性

    6.实施信息披露制度,对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约束

    7.规范和完善中介服务市场,合理评估公司价值与经营者业绩,建立长期激励的实施基础

    8.切实完善企业法人治理和监督机制

  构建广州市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问题研究

   一 广州市农民收支变化情况及其结构特征

    (一)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跌宕起伏

    (二)农民收入结构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1.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正在下降,来自二、三产业的工资性收入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

     2.在农业总收入中,种植业和林业收入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而渔业与牧业收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三)农民之间以及农民与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变大

     1.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地区间很不平衡

     2.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四)农民现金收支差距较小,影响资本性收入的提高

    (五)农民的税费支出、集体提留和摊派呈下降趋势,负担减轻

   二 广州市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业风险大,周期长,属于弱质产业

    (二)农业布局分散,农村非农产业化水平不高

    (三)农业资本投入相对不足

    (四)农村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

    (五)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六)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劳动力转移的结构性矛盾较突出

    (七)农村土地制度尚不完善

    (八)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限制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三 构建广州市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思路和对策

    (一)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增强市场竞争力

     2.大力发展现代化都市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3.积极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和增值潜力大的第三产业

    (二)不断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1.抓好市场载体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

     2.利用好农业信息网,加强市场信息网的建设

     3.努力提高农民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的组织化程度

    (三)多渠道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之路

     1.加快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的建设,吸引农民进城

     2.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发展劳动力大市场,加快农村劳务输出

     3.将支持农民创业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举措

    (四)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创造公平发展环境

     1.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生产的直接补贴力度

     2.不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

     4.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5.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农民负担

     6.废除城乡隔离政策,放开束缚农民增收的管理方式

    (五)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推进北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六)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增值收益

     1.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

     2.创新土地流转制度

     3.加快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

  国内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比较及广州的对策研究

   一 国内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二)评价过程

    (三)评价结论

   二 广州汽车产业存在的差距与问题

    (一)企业与产业规模偏小

    (二)技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自主品牌缺乏

    (三)零部件工业配套体系落后,产业链不够完善

    (四)汽车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三 广州市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建议

    (一)政府积极引导,推动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二)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创立知名的自主品牌

    (三)发展汽车零部件与汽车服务业,完善汽车产业链

    (四)大力扶持民营汽车企业发展,优化汽车产业资本结构

    (五)发挥好中介机构的服务作用

  面向2010年亚运会的广州城市发展研究

   一 面向2010年亚运会的广州城市发展方略

    (一)广州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二)广州城市空间结构与空间发展

     1.中心主城区

     2.南沙副城区

     3.萝岗—新塘副城区

     4.花都副城区

   二 2010年“亚运城市”发展构想

    (一)“亚运城市”城市形象的构筑

    (二)“亚运城市”建设原则

     1.多中心、多功能原则

     2.“场馆建设—地区发展”联动原则

     3.亚运场馆及配套设施与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结合原则

     4.亚运场馆与大众健身相结合原则

     5.因地制宜与勤俭节约的原则

    (三)“亚运城市”空间格局

     1.建设天河新城市中心,打造“亚运城市”形象标志地区

     2.以亚运为契机,启动广州新城开发

     3.构筑奥体新城,完善东部配套设施

     4.整合广州大学城,体现“绿色亚运”

     5.建设白云新城,完善北部生活配套设施

     6.建设花地新城,推动广佛都市圈一体化

   三 2010年“亚运城市”建设计划

    (一)亚运会场馆设施规划布局

     1.结合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多中心、多功能的赛区布局

     2.以改造利用原有场馆和体育设施为主构建体育场馆设施系统

    (二)交通基础设施规划

     1.重点建设机场、铁路、公路、港口等对外交通设施建设

     2.进一步完善道路、轨道交通建设

    (三)生态环境与景观系统建设

     1.青山绿地工程

     2.蓝天碧水工程

     3.市容美化工程

     4.亚运场馆环保工程

    (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保护城市传统风貌

     2.保护城市近现代优秀建筑

     3.旧城更新

  广州市北部山区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状况和对策研究

   一 广州市北部山区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现状

    (一)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现状

     1.地文景观类

     2.水域风光类

     3.生物景观类

     4.建筑与设施类

    (二)客源市场现状

     1.客源地分布

     2.旅游者特征

    (三)设施现状

     1.旅游交通设施

     2.旅游接待设施

   二 广州市北部山区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休闲度假旅游整体发展处于初始阶段,缺乏对资源的深度开发

    (二)旅游产品结构单一,部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正在弱化

    (三)管理体制不顺,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三 广州市北部山区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条件分析

    (一)有利条件

     1.有良好的休闲度假旅游资源

     2.有巨大潜力的客源市场

    (二)不利条件

   四 广州市北部山区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主要思路

    (一)发展目标

    (二)发展定位

     1.产业定位

     2.空间定位

    (三)发展重点:实施三大战略

     1.品牌推动战略

     2.主导产品战略

     3.资源开发战略

   五 促进广州市北部山区休闲度假旅游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开展资源普查与开发规划,做好休闲度假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工作

    (二)健全政策法规,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休闲度假旅游业的发展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宣传推广力度,支持休闲度假旅游业的发展

    (四)鼓励社会资本全方位参与休闲度假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在资源开发、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

 分析与思考

  中国上市公司业绩与总经理变更分析

   一 文献回顾

   二 数据和样本选用

    (一)数据

     1.被解释变量

     2.解释变量

    (二)样本

    (三)样本公司总经理变更的描述

   三 中国上市公司总经理变更的经验分析

    (一)中国上市公司总经理变更可能性的经验分析

    (二)中国上市公司总经理变更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四 结论

  论房地产经济的二重性:扰动因素与稳定因素

   一 房地产虚拟性与价格波动

   二 房地产波动与金融危机

   三 结构性波动与周期性波动

   四 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作用

   五 小结

 附录

 《皮书系列》主要编辑出版发行人

 相关链接:2006年已经出版或即将出版的部分皮书

国家统计局:《前三季度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05年10月20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5年秋季报告》,《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10月14日。

商务部国际贸易研究院课题组:《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形势分析》,《国际贸易》2005年第9期。

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郑新立主编《工业发展政策——比较借鉴》,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美〕W.W.罗斯托编《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贺力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刘世锦:《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势在必行》,中经网,2005年11月6日。

樊纲:《中国能超越重化工业阶段吗?》,2005年11月18日《经济学消息报》。

李江涛、蒋年云:《2005年:中国广州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5。

魏杰:《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2005年7月11日《广州日报》。

黄贤金、朱德明:《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污染防治技术》2003年第5期。

汪玉凯:《从以经济建设转到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关于完善国家核心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2005年7月26日《经济参考报》。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2004年12月15日《经济参考报》。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三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2005年7月4日《经济日报》。

巴音朝鲁:《推进五个优化,加速经济转型》,2005年4月22日《经济日报》。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广州确定十大标尺》,《中国城市报道》2005年4月第14期。

钟欣:《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特征明显》,2005年4月19日《中国信息报》。

陶在朴:《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的重量及面积观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广州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004。

广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广州市生态城市规划纲要(2001~2020)》,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广州市统计局:《2004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刘李胜、谭向军、姬文婷:《中外支柱产业的振兴之路》,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郑新立:《中国支柱产业振兴方略》,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李京文、齐建国、汪同三:《我国未来各阶段经济发展特征与支柱产业选择[F10]》,《管理世界》1998年第2期,第89~101页。

《关于广州市加快工业发展的考察报告》(南京市经济委员会)。

谢守红:《广州市产业结构演变与支柱产业的培育》,《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4期。

广州市统计局课题组:《广州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发展对策》,《广州统计信息》2004年第13期。

黄凯旋:《广州城市经济结构的若干问题分析》,《探求》2002年第3期。

熊世伟:《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演进和经验》,《浙江经济》2004年第9期。

广州市统计局综合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广州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2004年广州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刘江华:《1990年代广州市培育支柱产业的决策及其分析》,《开放时代》2001年第2期。

《2004年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及展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5年6月27日。

尹定邦、黄静华:《多思的实践者——99广东工业设计研讨会论文集》,广东科技出版社,1999。

汤重熹:《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发展策略探讨》,《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10期。

杨向东、汤重熹:《面临国际竞争的中国工业设计业》,《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胡爱东、邹一诤等:《关于国内主要城市建设与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园的调研报告》,2004年10月。

蒋雯、郑时雄:《基于知识的工业设计概念创意系统研究》,《机电工程技术》2004年第3期。

高衍庆:《绿色浪潮下的工业设计与制造研究》,《甘肃科技纵横》2005年第1期。

胡国堂:《工业设计:企业打开21世纪大门的金钥匙》,《当代经济》2005年第1期。

潘学长:《工业设计与高新技术的互动发展》,《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7期。

汤重熹:《英国工业设计提升国家竞争力》,《现代制造》2003年第2期。

童慧明:《WTO与工业设计》,《电机电器技术》2000年第5期。

樊国英、贺核平:《我国工业设计与工业制造的发展趋势》,《企业经济》2004年第1期。

地方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地方科技发展战略思考》,《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第4期。

路平:《广州走向21世纪面临的挑战和科技发展战略》,《科技管理研究》1995年第3期。

侯仁勇、胡树华:《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的关键技术选择》,《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4期。

张利华、王胜光、湛学勇:《我国县(市)科技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制定》,《科研管理》2001年第2期。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定位:让中国城市共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郑宇硕等:《深港科技竞争力比较及合作对策》,人民出版社,2005。

范柏乃:《城市技术创新透视——区域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周民良等:《增强广州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广州市“十一五”规划前提研究论文集》。

参见《自主创新·看表说话》(①~⑦),2005年4月12日~2005年4月22日《经济日报》。

〔美〕Milton T.Astroff & James R.Abbey:《会展管理与服务(第五版)》,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第138页。

刘松萍、李佳莎:《会展营销》,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第176页。

中国贸易促进会:《中国会展发展报告》,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

刘松萍、中国贸易促进会广东分会:《2004年广东展览业发展报告》,2004,第29页。

刘松萍:《打造品牌展览核心要素分析》,《中国会展》2005年第1期。

刘松萍:《以广交会转馆为契机,广州欲破国际化运作的瓶颈突破》,《中国会展》2005年第3期。

刘松萍:《广州会展的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特区经济》2005年第6期。

陈清泰、吴敬琏:《股票期激励制度法规政策研究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阙澄宇、王一江:《银行高层激励:美国20家银行调查》,《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蔡丹、安义中:《股票期权机制的“双刃剑”效应及对我国的启示》,《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第9期。

一和平、林卫斌:《薪酬性股票期权激励的有限有效性及改进权衡》,《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期。

中国企业家协会:《经营者收入分配制度》,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

王贤英:《股权激励在中国》,《上市公司》1998年第5期。

樊纲、王小鲁、张立文:《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报告》,《中国市场》2001年第6期。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3。

贺继红:《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现状及发展趋势》,《经济纵横》2005年第6期。

胡安生、冯夏勇:《中国汽车产业集群雏形及评价》(上),《上海汽车》2005年第1期。

胡安生、冯夏勇:《中国汽车产业集群雏形及评价》(下),《上海汽车》2005年第2期。

钱平凡:《实施集群化战略,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汽车工业研究》2004年第8期。

Allen,M.P.,Sharon K. Panian,and Roy E. Lotz(1979),“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2,777~795.

Beatty,R. P.,& Zajac,E. J. (1987),“CEO Change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Large Corporations:Succession Effects and Manager Effect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8,305~317.

Coughlan,A.,& Schmidt,R.(1985),“Executive Compensation,Managerial Turnover,and Firm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7,43~66.

Dahya,Jay.,Greco,A.J.,& Swayne,L.D.(1992),“Sales Response of Elderly Customers to Point-of-purchase Advertising”,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32 (5),43~63.

Dalton,D. R.,& Kesner,I. F.(1985),“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s an Antecedent of inside/outside Chief Executive Succession:An Empirical Assessment”,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8(4),749~762.

Denis,D. J. and D. K. Denis(1995),“Performance Changes Following Top Managerial Dismissals”,Journal of Finance,50,1029~1057.

Finkelstein,S. & Hambrick,D.C.(1996),“Strategic Leadership:Top Executives and their Effects on Organizations”,West Publishing St. PAUL,MN,Chapter 1.

Jensen,M.C. and J.B. Warner(1988),“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Among Corporate Managers,Shareholders,and Director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pp.3~24.

Jensen,M.C. and K.J.Murphy(1990),“Performance Pay and Top-management Incentiv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225~264.

Huson,M.R,Robert Parrino,and Laura T. Starks(2001),“Internal Monitoring Mechanisms and CEO Turnover:A Long-Term Perspective”,Journal of Finance,56,pp. 96~118

Kaplan,S.N.(1994a),“Top Executive Rewards and firm Performance:A Comparison of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2,510~546.

Kaplan,S.N.(1994b),“Top Executive,Turnover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Germany”,Journal of Law,Economics & Organization 10,142~159.

Kang,J.,Shivdasani,A.(1995),“Firm performance,Corporate Governance,and Top Executive Turnover in Japan”,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8,29~58.

Kesner,I. F. and Sebora(1994),“Executive Succession:Past,Present & Future”,Journal of Management,20,327~372。

K?ke.J.(2004),“The Market for the Corporate Control in a Bank-based Economy:A Governance Device”,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10,53~80。Lausten,M. (2002)[online],“CEO Turnover,Firm Perform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Empirical Evidence on Danish Fir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Vol 20/3,pp.391~414,[Accessed 8 Oct. 2004].

Mahajan,A. and S. Lummer(1993),“Shareholder Wealth Effects of Management Change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6(3),273~315.

Morck,R.,A. Sheifer and RW Vishny,(1989),“Alternative Mechanisms for Corporate Control”,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9,842~852.

Murphy,K.J.(1999),“Executive Compensation”,in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O. Ashenfelter and D. Card,eds. Amesterdam:North Holland,pp.2485~2563.

Renneboog,L.(2000),“Ownership,Managerial Control and the Governance of Companies Listed on the Brussels Stock Exchange”,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4,1959~1995.

Volpin,P.(2002)[online],“Governance with Poor Investor Protection:Evidence from top Executive Turnover in Italy”,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64,61~90. http://faculty.london.edu/pvolpin/turnover.PDF [Accessed 8 Oct. 2004].

Warner,J.B.,Watts,R.L.,and Wruck,K.H.(1988),“Stock Prices and Top Management Chang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pp. 461~492.

Weisbach,M.(1988),“Outsider Directors and CEO Turnover”,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431~460.

杜莹、刘立国:《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管理世界》2002年第11期。

龚玉池:《公司绩效与高层更换》,《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

朱红军:《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更换的现状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5期。

简 介:本书以政府与市场关系作为研究的逻辑主线,把政府职能转变置于我国渐进性的经济转型大背景之下,在通过梳理政府职能基础理论与进行政府职能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深入考察了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政府职能所发生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展望了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路径。研究的根本目标是通过上述理论研究和实践...

作者: 刘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4月

简 介:本报告在对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影响判断及对广州自身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2008年广州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预测,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