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阵地战图书

Struggle for Cultural Hegemony: Gramscian Perspectives of Revitaliz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SAPID:101-6198-5607-89
ISBN:978-7-5097-1767-7
DOI:
ISSN: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内容简介] 《阵地战——关于中华文化复兴的葛兰西式分析》一书继《中国归来——当代中国大陆文化民族主义运动研究》之后,对当今中国大陆传统文化复兴现象做了进一步全面、系统、深入的描述和分析。本书以“社会化”为主线,概述了本土传统文化复兴的社会化实践,并且围绕社会化讨论了合法性、意识形态、文化领导权、软力量,分析了主要文化类型的特征以及它们背后的社会力量,探讨了社会化的动力机制;运用“社会化分析框架”,根据丰富和扎实的田野调查资料,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分别考察了政府、媒体、学校、社会组织、社区、职场6类社会化主体在倡导、弘扬和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中具体的教化活动,并且采用严格的社会科学实证方法,针对学校开展经典文化教育效果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康晓光 王瑾
编 辑:郑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第一篇 总论

  阵地战:对文化复兴的葛兰西式考察

   一 从“社会运动”到“社会化”

    1 文化民族主义运动

    2 新的发现

    3 从社会运动到社会化

   二 社会化:分析框架

    1 社会化

    2 社会化分析框架

    3 从“社会运动理论”到“社会化理论”

   三 社会化:经验分析

    1 社会化的主体

    2 社会化的内容

    3 社会化主体的教化方式

    4 社会化的效果

     4.1 研究方法

     4.2 精瑞英才经典学校的社会化实践

     4.3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价值观与行为表现对比分析

     4.4 多元统计分析

    5 社会化特征总结

   四 阵地战:理论

    1 合法性

    2 意识形态

    3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3.1 完整国家

     3.2 文化领导权

     3.3 阵地战

     3.4 建立霸权过程中的较量与交易

   五 阵地战:经验分析

    1 文化格局

    2 观念特征群分析

     2.1 观念特征群概念

     2.2 两种主导文化的观念特征群

     2.3 特征群形成机制分析

    3 文化阵营分析

     3.1 文化阵营概念

     3.2 两大文化阵营分析

   六 动力机制:理论

    1 软力量

    2 文化帝国主义

    3 新葛兰西主义

     3.1 考克斯的方法论

     3.2 考克斯的“霸权”概念

     3.3 世界霸权的建立机制

     3.4 霸权之后

    4 亨廷顿理论

    5 批判与综合

   七 动力机制:经验分析

    1 一元文化体系时代

    2 二元文化体系时代

    3 三元文化体系时代

     3.1 社会的文化危机

     3.2 政府的合法性危机

     3.3 国家硬力量上升

     3.4 传统文化的复兴

     3.5 阶级战争,还是民族战争?

   八 社会化:功能与使命

    1 中国的力量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

    2 当今中国的合法性困境及其出路

    3 中国的软力量与中华文化重建

    4 社会化的意义

   九 讨论:中华文化命运及其影响因素

    1 关于中华文化命运的几种猜测及其验证

    2 致命的挑战:经济决定论

    3 打破“经济决定论魔咒”的逻辑

    4 文化的内涵和组织形态对文化命运的影响

   十 本书介绍

    1 资料来源

    2 篇章结构及分工

 第二篇 专题研究报告

  专题报告:政府

   一 政府与个人社会化

   二 概况

    1 背景

     1.1 社会化出现严重问题,迫切需要政府寻求解决途径

     1.2 软力量的全球化较量日趋激烈,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需要

     1.3 对民间文化复兴呼声和行动的回应

    2 全景描述

   三 分类描述

    1 中央政府

     1.1 社会化缘起

     1.2 社会化对象

     1.3 社会化内容

     1.4 社会化方式

     1.5 社会化效果

    2 地方政府

     2.1 社会化缘起

     2.2 社会化对象

     2.3 社会化内容

     2.4 社会化方式

     2.5 社会化效果

   四 小结

    1 政府推动文化复兴的特点

    2 政府与其他社会化主体的互动

  专题报告:媒体

   一 媒体与个人社会化

   二 概况

    1 背景

     1.1 现代化进程中,公众心理不适引发对传统文化的需求

     1.2 政府支持传统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空间

     1.3 媒体市场化改革逐渐深化,媒体生存以“用户需求”为先

     1.4 新兴媒体快速发展,传播策略和盈利模式推陈出新

    2 全景描述

     2.1 报纸

     2.2 电视

     2.3 广播

     2.4 网络

    3 动力分析

     3.1 追逐经济利益,炒作传统文化

     3.2 响应政府号召,传播传统文化

     3.3 基于价值认同,倡导传统文化

   三 分类描述

    1 报纸

     1.1 缘起

     1.2 社会化对象特征

     1.3 社会化内容

     1.4 社会化方式

    2 广播

     2.1 缘起

     2.2 社会化对象特征

     2.3 社会化内容

     2.4 社会化方式

     2.5 社会化效果

    3 电视

     3.1 缘起

     3.2 社会化对象特征

     3.3 社会化内容

     3.4 社会化方式

     3.5 社会化效果

    4 网络

     4.1 缘起

     4.2 社会化对象特征

     4.3 社会化内容

     4.4 社会化方式

     4.5 社会化效果

   四 小结

    1 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特点

     1.1 公开传播,影响范围广

     1.2 非强制性,受众学习更具自觉性

     1.3 形式多样,塑造典型形象引导受众

    2 媒体社会化的整体效果及个人内化的作用机制

    3 媒体与其他社会化主体的互动

     1.1 媒体内部各传媒机构之间的互动

     1.2 与外部其他社会化机构之间的互动

  专题报告:学校

   一 学校与个人社会化

   二 概况

    1 背景

     1.1 现行教育体制弊端凸显

     1.2 传统文化价值断层

     1.3 读经运动的推动

    2 全景描述

    3 动力分析

     3.1 民间人士或学校领导人的主动举措

     3.2 接受上级部门行政命令的被动作为

   三 分类描述

    1 正式教育体制外的经典文化教育

     1.1 业余读经班

      1.1.1 缘起

      1.1.2 社会化对象特征

      1.1.3 社会化内容

      1.1.4 社会化方式

      1.1.5 社会化效果

     1.2 全日制经典学堂

      1.2.1 缘起

      1.2.2 社会化对象特征

      1.2.3 社会化内容

      1.2.4 社会化方式

      1.2.5 社会化效果

    2 正式教育体制内的经典文化教育

     2.1 小学

      2.1.1 缘起

      2.1.2 社会化对象特征

      2.1.3 社会化内容

      2.1.4 社会化方式

      2.1.5 社会化效果

     2.2 中学

      2.2.1 缘起

      2.2.2 社会化对象特征

      2.2.3 社会化内容

      2.2.4 社会化方式

      2.2.5 社会化效果

     2.3 大学

      2.3.1 缘起

      2.3.2 社会化对象特征

      2.3.3 社会化内容

      2.3.4 社会化方式

      2.3.5 社会化效果

   四 小结

  专题报告:社会组织

   一 社会组织与个人社会化

   二 概况

    1 背景

     1.1 传统文化具有很好的大众基础

     1.2 社会组织进行文化建设有优势

     1.3 传统文化复兴中的组织力量格局

     1.4 我国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变革

    2 动力分析

     2.1 实现价值诉求

     2.2 提升自身学养

     2.3 社会性投机

     2.4 商业性投机

    3 全景描述

     3.1 官办儒学专业型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

     3.2 官办非儒学专业型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

     3.3 民间儒学专业型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

     3.4 民间非儒学专业型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

   三 分类描述

    1 官办儒学专业型社会组织

     1.1 缘起

     1.2 社会化对象

     1.3 社会化内容

     1.4 社会化方式

     1.5 社会化效果

    2 官办非儒学专业型社会组织

     2.1 缘起

     2.2 社会化对象特征

     2.3 社会化内容

     2.4 社会化方式

     2.5 社会化效果

    3 民间儒学专业型社会组织

     3.1 缘起

     3.2 社会化对象特征

     3.3 社会化内容

     3.4 社会化方式

     3.5 社会化效果

    4 民间非儒学专业型社会组织之民间儒学兴趣团体

     4.1 缘起

     4.2 社会化对象特征

     4.3 社会化内容

     4.4 社会化方式

     4.5 社会化效果

    5 民间非儒学专业型组织之高校国学社团

     5.1 缘起

     5.2 社会化对象特征

     5.3 社会化内容

     5.4 社会化方式

     5.5 社会化效果

    6 民间非儒学专业型组织之宗族组织

     6.1 缘起

     6.2 社会化对象特征

     6.3 社会化内容

     6.4 社会化方式

     6.5 社会化效果

   四 小结

  专题报告:社区

   一 社区与个人社会化

    1 社区的定义及类型

    2 社区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

     2.1 实在社区

     2.2 网络虚拟社区

   二 网络虚拟社区推行儒家文化

    1 背景

    2 全景

    3 详细描述

     3.1 缘起

     3.2 社会化对象特征

     3.3 社会化内容

     3.4 社会化方式

     3.5 社会化效果

   三 实在社区推行儒家文化

    1 背景与动力

    2 全景

    3 详细描述

     3.1 缘起

     3.2 社会化对象特征

     3.3 社会化内容

     3.4 社会化方式

     3.5 社会化效果

   四 小结

  专题报告:职场

   一 职场与个人社会化

   二 概况

    1 背景

     1.1 组织文化建设日趋受到重视

     1.2 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启示

     1.3 “国学热”的氛围

    2 全景描述

   三 分类描述

    1 企业

     1.1 缘起

     1.2 社会化对象特征

     1.3 社会化内容

     1.4 社会化方式

     1.5 社会化效果

    2 政府机关

     2.1 缘起

     2.2 社会化对象

     2.3 社会化内容

     2.4 社会化方式

     2.5 社会化效果

    3 事业单位

     3.1 缘起

     3.2 社会化对象

     3.3 社会化内容

     3.4 社会化方式

     3.5 社会化效果

   四 小结

 第三篇 效果研究报告

  学校经典文化教育对小学生价值观及行为影响实证研究*

   一 引言

    1 现实背景

    2 问题提出及研究计划

   二 典型案例介绍*

    1 实验组开展经典文化教育的缘起

    2 实验组开展经典文化教育的基本情况

     2.1 校本课程

     2.2 校园活动

     2.3 校园环境

   三 研究设计及实施

    1 研究思路

    2 对照组案例选取

    3 调查问卷设计

    4 调查对象及访问方法

    5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四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家庭背景比较

    2 实验组与对照组受家庭社会化影响比较

    3 实验组与对照组受其他社会化主体影响比较

   五 实验组与对照组价值观与行为表现对比分析

    1 生活习惯表现比较

    2 孝敬父母态度和行为表现比较

    3 尊师行为表现比较

    4 接人待物行为表现比较

    5 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比较

   六 经典文化教育效果实证分析

    1 经典文化教育实施效果的验证

    2 参加经典教育活动平均认真程度对学生态度和行为的调节效应

    3 儒家价值观对参与经典活动个数与学生行为关系的中介效应

    4 儒家价值观对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知识与学生行为关系的中介效应

   七 结论与讨论

 第四篇 附录

  附录一 媒体:政治机遇结构的传感器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1 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脉络

    2 政治机遇结构概念的出现和丰富

    3 社会运动理论中对媒体的探讨

   三 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案

    1 研究假设

    2 研究方案

   四 假设检验

    1 媒体的大量报道

    2 检验假设一

    3 检验假设二

     3.1 宏观层面

     3.2 微观层面

    4 结论

   五 讨论

  附录二*投机空间理论——对社会运动中非认同参与的初步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投机空间理论的描述框架*

   三 政治性投机空间

    1 “WH团市委汉服成人礼”活动简介

    2 投机空间理论的解释

    3 投机性激励因素

    4 投机机制

    5 投机者

    6 机缘

    7 禀赋

    8 政治性投机空间小结

   四 商业性投机空间

    1 “HYF”简介

    2 投机空间理论的解释

    3 投机性激励因素

    4 投机机制

    5 投机者

    6 机缘

    7 禀赋

    8 商业性投机空间小结

   五 讨论

《阵地战—关于中华文化复兴的葛兰西式分析》一书继《中国归来—当代中国大陆文化民族主义运动研究》之后,对当今中国大陆传统文化复兴现象做了进一步全面、系统、深入的描述和分析。本书以“社会化”为主线,概述了本土传统文化复兴的社会化实践,并且围绕社会化讨论了合法性、意识形态、文化领导权、软力量,分析了主要文化类型的特征以及它们背后的社会力量,探讨了社会化的动力机制;运用“社会化分析框架”,根据丰富和扎实的田野调查资料,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分别考察了政府、媒体、学校、社会组织、社区、职场六类社会化主体在倡导、弘扬和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中具体的教化活动,并且采用严格的社会科学实证方法,针对学校开展经典文化教育效果进行了研究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