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41

西美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图书

Studies on Georg Simmel's Thoughts of Aesthetic Modernity

SSAPID:101-6182-0198-56
ISBN:978-7-5097-7422-9
DOI:
ISSN:

[内容简介] 都市美学、忧郁的栖居、时尚的哲学、社会艺术品、旅行、冒险等这些现代日常生活片段被西美尔以“琐碎叙事”的方式书写成“现代生活浮世绘”。仿佛一部社会文本的“现代性诊断书”,呈现“颓废美学”和“审美悲情”的哲学立场,透露浓郁的“幽雅的倦怠”和“世纪末情调”。这种透彻之后的澄明不仅指明了“现代性困境”的解决之道——审美救赎,也回应了“审美现代性何以可能”的质疑。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作 者: 赵岚
编 辑:周志宽;李兴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 美学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审美现代性思想

  第一节 现代日常生活图景的审美呈现

   一 “日常生活”和“日常生活审美化”

   二 我们都是碎片

   三 有意义的碎片

  第二节 审美心理主义与审美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审美悲情与审美救赎

   一 “颓废美学”与审美悲情

   二 “铁笼”理论与审美救赎

  第四节 现代性思想之起点:“货币哲学”

   一 金钱:现代社会之“上帝”

   二 金钱与现代个体体验

   三 现代性思想之起点:货币哲学

 第三章 现代性诊断:现代日常生活“瞬间图景”

  第一节 现代日常生活审美片段——大都会与现代精神

   一 大都会中的货币经济与货币经济下的大都会

   二 现代城市精神生活

    (一)理性至上与世故麻木

    (二)自我隐退与现代“畏触症”

   三 都市美学

  第二节 现代日常生活审美片段——现代社会距离论

   一 距离与生活风格

   二 距离的“忧虑”与“欣喜”

   三 距离——一种现代审美维度

  附录1 作为越境者的存在:冒险

   一 作为天然越境者的存在

   二 “当下性”与“震惊”体验

   三 冒险之于现代个体

  附录2 生活在别处:城市观光与自然游览

  第三节 现代日常生活审美片段——“时尚的哲学”

   一 时尚:理解现代性的一把钥匙

   二 时尚之个体感觉与社会感觉

   三 时尚:一种大众审美主义

   四 时尚对于时间意识的挑战和重新定义

   五 时尚之于现代审美体验

 第四章 审美现代性体验

  第一节 审美心理主义与审美个体化

   一 感觉超越灵魂的界限:“生命哲学”

   二 感性审美之维:审美心理主义

   三 现代美感的个体主义:审美个体化

  第二节 现代个体与“他者”

   一 现代个体与“他者”

   二 生命感觉的萎缩

    (一)敏感而衰败的“感觉社会学”

    (二)“神经官能症”

    (三)犬儒主义与乐极生厌

   三 何处是故乡:“陌生人”

   四 “危险即将来临”:忧郁的栖居者

  第三节 审美现代性体验

 第五章 “审美现代性”何以可能:人类困境中的审美救赎

  第一节 文化冲突论

   一 生命涌动:文化之起源

   二 文化之双重结构:主观/客观文化

   三 现代“文化冲突”与“文化悲剧”

  第二节 现代文化危机

   1.尼采影响久远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

   2.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3.韦伯的价值理性与目的理性(工具理性)

   4.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

  第三节 审美悲情与审美救赎

   一 审美悲情

   二 现代个体生存的悲剧感

   三 审美——艺术成为现代生存的依据

 第六章 一种社会学美学

  第一节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第二节 社会,是一件艺术品

  第三节 社会感觉学

  第四节 与世界的和解

 后记

《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涯鸿、宇声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刘小枫编,顾仁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货币哲学》,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林荣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林荣远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现代人与宗教》,曹卫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宗教社会学》,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生命直观:先验论四章》,刁承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陈志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哲学的主要问题》,钱敏汝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叔本华与尼采——一组演讲》,莫光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 ed. and trans.by Kurt H.Wolff.New York:Free Press,1950.

Conflict and the Web of Group Affiliations. trans.by K.H.Wolff and R.Bendix.New York:Free Press,1956.

Essays on Sociology,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by Georg Simmel et al. ,Columbus,Ohio 1959.

The Conflict in Modern Culture and Other Essays. trans.by K.P.Etzkor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Columbia University,1968.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 Selected Words. ed. by D.N.Levine.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1.

The Philosophy of Money. trans.by Tom Bottomore and David Frisby.London:Routledge & Kagan Paul,1978.

Essays on Interpretation in Social Science. ed. and trans.by G.Oakes.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0.

On Women,Sexuality,and Love.trans. by G.Oake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Bridge and Door. Theory,Culture and Society,Vol.11(1994),pp.5~10.

The Picture Frame:An Aesthetic Study. Theory,Culture and Society,Vol.11(1994),pp.11~17.

包亚明主编《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曹卫东、张广海等:《文化与文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陈嘉明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陈戎女:《西美尔与现代性》,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陈晓明主编《后现代主义》,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炎:《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评述》,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成伯清:《格奥尔格·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范玉吉:《审美趣味的变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顾肃:《自由主义基本概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郭宏安、章国锋、王逢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郭军、曹雷雨:《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华梅:《定位时尚》,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金元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刘象愚、杨恒达、曾艳兵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刘小枫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选》,魏育青等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刘小枫编《现代性困境中的审美精神》,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陆杨、王毅:《文化研究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罗钢、顾铮主编《视觉文化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石义师:《文明的幻想——20世纪西方历史文化的反思与诘难》,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苏国勋:《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上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文化研究》第4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王岳川、尚水主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王岳川编《东西方文化评论》第四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汪民安:《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汪民安、陈永国、张云鹏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上、下册),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伍蠡甫主编《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谢少波、王逢振编《文化研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阎嘉:《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版。

阎嘉主编《文学理论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余碧平:《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张辉:《审美现代性批判——20世纪上半叶德国美学东渐中的现代性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旭东:《批评的踪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1985-2002》,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周宪:《思想的碎片》,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版。

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塔:《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英〕马修·阿多诺:《文化与无政府主义》,韩敏中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美〕詹姆斯·埃尔金斯:《视觉品味——如何用你的眼睛》,丁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法〕尼古拉·埃尔潘:《消费社会学》,孙沛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美〕约翰·奥尼尔:《身体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张旭春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英〕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郁建兴、周俊、周莹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英〕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邵迎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德〕鲍姆加通:《美学》,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日〕北川东子:《齐美尔——生存形式》,赵玉婷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德〕乌尔里希·贝克、〔英〕安东尼·吉登斯、〔英〕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德〕瓦尔特·本雅明:《经验与贫乏》,王炳钧、杨劲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德〕瓦尔特·本雅明:《单行道》,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德〕瓦尔特·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胡不适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法〕波德莱尔:《1846年的沙龙: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法〕沙尔·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亚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法〕让·波德里亚尔:《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法〕让·波德里亚尔:《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英〕以赛亚·伯林:《俄国思想家》,彭淮栋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保罗·德曼:《文学史与文学现代性》,载《解构之图》,李自修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英〕尼格尔·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陶传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英〕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时髦的身体:时尚、衣着和现代社会理论》,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美〕安德鲁·芬伯格:《可选择的现代性》,陆俊、严耕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荷〕佛克马、伯顿斯编《走向后现代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英〕彼得·福克纳:《现代主义》,付礼军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福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激进的美学锋芒》,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福柯集》,杜小真编选,王简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英〕戴维·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齐美尔、克拉考尔和本雅明作品中的现代性理论》,卢晖临、周怡、李林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英〕简·盖洛普:《通过身体思考》,杨莉馨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法〕安托瓦纳·贡巴尼翁:《现代性的五个悖论》,许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于尔根·哈贝马斯等:《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周宪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洪佩郁、蔺青译,第一卷,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周晓虹、徐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德〕马克斯·霍克海姆、西奥多·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弗莱德里克·R.卡尔:《现代与现代主义——西方文化思潮的历史转型》,陈永国、付景川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苏〕科恩:《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社会学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美〕柯林斯、马科夫斯基:《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评述》,李霞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页。

〔美〕刘易斯·A.科塞:《社会学思想名家》,石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雅克·拉康,让·波德里亚等:《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吴琼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态》,车槿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非人——时间漫谈》,罗国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法〕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谈瀛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美〕大卫·理斯曼:《孤独的人群》,王崑、朱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匈〕卢卡奇:《理性的毁灭:从谢林到希特勒》,王玖兴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美〕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李文恬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英〕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田晓菲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尹溟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悲剧的诞生》,赵登荣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瞧!这个人》,刘崎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

〔美〕理查德·桑内特:《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黄煜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德〕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李伯杰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美〕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沈德灿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保罗·史密斯等:《文化研究精粹读本》,陶东风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在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伍德增补,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法〕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田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蓉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路杨、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洪天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英〕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吴文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沃斯诺等:《文化分析》,李为民、闻则思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英〕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美〕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张国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美〕沃斯特:《现代社会学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93页。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当代的精神处境》,黄藿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英〕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英〕特里·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王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批评理论和叙事阐释》,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识》,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Berlin,Isaiah. Four Essays on Libert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

Braudel,Fernand. The Structures of Everyday Life:The Limits of the Possible. London:Fontana,1981.

Compagnon,Antoine. The Five Paradoxes of Modernity. trans.Franklin Philip.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

L.A.Coser,ed. Georg Simmel. Englewood Cliffs,1965.

Delanty,Gerard. Social Theory in a Changing World:Conceptions of Modernity. Cambridge:Polity,1999.

K.Peter Etzkorn. The Conflict in Modern Culture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68.

Frisby,David. Sociological Impressionism:A Reassessment of Georg Sim-mel’s Social Theory. London:Biddles Ltd,1981.

Frisby,David. Georg Simmel. Ellis Horwood Limited,1984.

Frisby,David. Fragments of Modernity:Theories of Modernity in the Work of Simmel、Kracauer and Benjamin. Cambridge:Polity Press,1986.

Frisby,David. Sociological Impressionanism:A Reassessment of Georg Simmel’s Social Theory. London:Routledge,1992.

Frisby,David. Simmel and Since—Essays on Gerog Simmel’s Social Theory. London:Rouledge Press,1992.

Frisby,David,ed. Georg Simmel:Critical Assessments. VolⅠ-Ⅲ.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

Frisby & Featherston. Simmel On Culture. London:SAGE Publication,1997.

Gerth,H.H. & C.W.Mills,eds. From Ma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6.

Habermas,Jūrgen. The Philosophy Discourse of Modernity. Cambridge:Polity,1987.

Hall,Stuard & Gieben,Bram. eds. Formation of Modernity. Combridge:Polity,1992.

Hsssan,Ihab. The Postmodern Turn: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 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7.

Heller,Agnes. Renaissance Man. Trans.by Richard E.Allen.London,Boston,Henley: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8.

Heller,Agnes. General Ethics.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9.

Janaro,Richard & Thelma Altshuler. The Art of Being Human. New York:Harper Collins,1993.

Jennings,eds. Selected Writings. Cambridge,Massachusetts,and London,England: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E.Leopold. The Manufacture of the Fashion System. Ash and E.Wilson,ed.London:Pandora,1992.

Lefebvre,Henri.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London:Verso,1991.

Lefebvre,Henry. Introduction to Modernity. London:Verso,1995.

K.Merton.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Free Press,1968.

Guy,Oakes,ed. George Simmel on Woman,Sexuality and Love.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Sellerberg. A Blend of Contradictions Georg Simmel i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Jersey:Transaction Publisher,1994.

V.Steele. Paris Fashion:A Culture Histor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Turner,The Body and Society:Exploration in Social Theory.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5.

D.Weinstein & M.A.Weinstein. Postmodern(ized)Simmel. London:Routledge,1993.

Wellmer,Albrecht. The Persistence of Modernity. Cambridge:MIT,1991.

E.Wilson. Adorned in Dreams:Fashion and Modernity. London:Virago,1985.

E.Wilson,The Sphinx in the City. London:Virago,1991.

K.H.Wolff,ed. & trans. 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 New York:Free Press,1950.

Oakes,ed. George Simmel on Womman,Sexuality and Love.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R.Robertson/B.Holzer,ed.Identity and Authority:Exploration in the Theory of Society.Oxford:Basil Blackwell,1980.

Vattimo,Gianni. The End of Modernity:Nihilism and Hermeneutics in Post-modern Culture. translated & introduced by John R.Snyder.Cambridge:Polity Press,1988.

Walter,Benjamin. Charles Baudelaire.A Lyric Poet in the Era of High Capitalism. London:New Left Books,1973.

Wellmer,Albrecht. The Persistence of Modernity:Essays on Aesthetics,Ethics,and Postmodernism. Trans.David Midgley.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91.

Willians,Raymond. The Country and Cit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Wolin,Richard. The Politics of Being.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1990.

陈戎女:《西美尔文化——现代性理论述评》,《学术研究》2000年第2期。

梁振华:《经典哲学的“时尚”表达——走近西美尔》,《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3期。

欧阳彬、朱红文:《社会是一件艺术品——西美尔的“社会学美学”思想探析》,《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汪民安:《大都市与现代生活》,《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王小章:《齐美尔论现代性体验》,《社会》2003年第4期。

王小章:《齐美尔的现代性:现代文化形态下的心性体验》,《浙江学刊》2005年第4期。

阎嘉:《现代性的文学体验与大都市的空间改造》,《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

杨向荣、曾莹:《西美尔“距离”的现代性解读》,《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杨向荣、曾莹:《现代生活的审美救赎——齐美尔的时尚理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叶中强:《齐美尔、沃思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影响》,《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张亮:《走出思想史阴影的齐美尔——兼评〈格奥尔格·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社会》2003年第4期。

周建国:《人际交往、社会冲突、理性与社会发展——齐美尔社会发展理论述评》,《社会》2003年第4期。

周来顺:《齐美尔论现代性危机及其消解》,《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