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0

从政府公益到社会化公益图书

The Rising of Society-Based Philanthropy in China

SSAPID:101-6171-9233-63
ISBN:978-7-5097-2273-2
DOI:
ISSN: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借助于抗震救灾中的一系列社会事实来书写中国社会化公益发育的书籍。社会化公益发育过程中的一系列规律将在此中展示出来,这可以看成是大量的社会事实精心凝练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到,由社会本身来做公益,将呈现出怎样的一番机制、怎样的一番公益效果,这也正是我们借以来与由政府主导的公益进行对话的地方。与此同时,由政府来长期主导所导致社会的扭曲与畸形,也在新的理论视角下暴露无余。这一系列的探索与发现,展示出了我们的社会是如何需要一种可称之为“社会毛细血管”的基层社会组织,正是它们支撑起了公民社会基础性的网络体。如果仅仅从服务效率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组织的发育,那将陷入误区。而至于另外一个视角下能看到什么,则在本书中给出具体答案。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赵建波;关晶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 管理学

 社会化公益的效果与体系:借助于巨灾后NGO发育效果的研究引述

  1.从一个小问题开始

  2.考察NGO效果的两个视角

  3.NGO发育的公民社会效应

  4.为什么我们倡导由政府公益转化为社会化的公益

  5.再回到公共服务提供的意义上看

  6.最终,本书试图向人们呈现三个方面的道理与事实

 第一章 从政府公益到社会化公益:深层的依据

  一 “政府公益”与“社会化公益”之争

  二 “政府公益”与“社会化公益”的操作性定义

   (一)社会化公益的基本界定

   (二)“甲”、“乙”可以互换

   (三)“甲”、“乙”都可以以一对多

   (四)“甲”与“乙”都可以位于一个更长的链条之中

   (五)政府公益的操作性定义

   (六)在两套表达式之间蕴含着的差异

  三 社会化公益:导致社会选择机制的成活

   (一)社会化公益中的“甲→乙”

    1.社会化公益下的信任关系

    2.社会化公益下的社会取向

    3.公开透明为最通常采用的手法

    4.效果还要超出于信任

    5.社会选择机制的实质表现出来

   (二)政府公益中的“政府→乙”

    1.传统性的半官方公益组织成了政府的“唯一”

    2.NGO不发育的社会,对于“乙”的选择范围很小

    3.政府公益的“计划”式模式

    4.政府购买NGO服务的情形除外

  四 社会化公益:掀开了“公益参与”潜力瓶的盖子

   (一)“公益参与”的核心意义

   (二)公益参与将提升人们的责任意识

   (三)参与本身可以成为企业扩大公益效果的有益手段

  五 社会化公益:促使社会横向纽带的发育

   (一)“横向纽带”及其产生

   (二)纵向纽带

  六 社会化公益:社会可以表达自身的价值

   (一)社会的价值个性

   (二)社会化公益有利于第三极价值的产生

   (三)在社会化公益的环境下,社会价值观的两个结果

  七 社会化公益下,人们可以找到自身价值实现的一条新渠道

  八 公益概念的理论界定与政府公益的实质分析

   (一)“公益”的含义不同于“公共利益”

   (二)政府的定位

  九 结论

 第二章 社会化公益下的社会选择机制

  一 社会选择机制的原理及其效果:甲→乙

   (一)社会化公益是什么

   (二)社会化公益机制下,将产生一整套的效果

    1.受助方的行为改变

     ★ 走向捐赠者取向(或社会取向)

     ★ 提升公信力的要求:公开透明

     ★ 提升专业性的要求

     ★ 提高效率的要求

    2.产生社会监督的效果:社会选择与社会监督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 “面”

    3.资助方的行为改变

     ★ 资助方参与公益决策的倾向

     ★ 资助方可以表达知情要求,从而因公益行为的效果得到激励

     ★ 资助方运用公益行为为自己的企业服务

    4.政府(监管方)的行为改变

     ★ 政府监管位于社会监督之后

     ★ 政府更重要的职责是支持社会监督机制而不是直接进行监管

  二 社会选择机制下受资助NGO角色和地位的变化:乙→甲

  三 社会选择机制下最终受益人需求的表达:服务提供的内容和方式

   (一)社会选择机制不同阶段下,服务内容与方式决定者的变化

    第一阶段:“甲→乙”——“丙”主要取决于“甲”

    第二阶段:“甲→乙”+“乙→甲”——“丙”取决于“甲”+“乙”

   (二)代为选择的优势:理性需求取代表面需求

  四 社会选择机制的效率性:与市场机制相比较

  五 社会选择与政府购买

  六 我国在社会化公益道路上的现状

   (一)社会化取向远不到位:从接受访谈的情况上看

   (二)官本位倾向严重

   (三)公信力建构机制远远不足:从网站公开情况看

    1.善款汇聚环节上的情形

    2.善款使用环节上的情形

    3.善款“中间环节”上的情形

   (四)社会力量开始兴起:国际机构、草根组织、一些非公募基金会

    1.从接受访谈的态度上看

    2.不同组织的社会公开状况比较

     (1)三类组织在善款汇聚环节的比较*

     (2)三类组织在善款使用环节的比较

   (五)社会力量的成长还存在着较大的障碍

    1.非公募基金会

    2.公募基金会

    3.汶川和玉树地震中,社会捐款大都到了政府的支配范围内

  七 社会化公益下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管理费的多少由谁管?

   (二)“只要有一个好的”与“不能有一个坏的”

   (三)行业出现问题政府该做怎样的思考和选择?

  八 不完善的社会选择机制下,该如何做?

   (一)公益组织如何做?

   (二)政府如何做?

   (三)捐赠人和社会公众如何做?

 第三章 社会化公益与公益参与

  一 汶川地震后灾区两种典型的现象

   (一)政府的恩惠却成为灾民们不满、冲突的根源

    1.从政府得分的变化轨迹说起

    2.问题的根源:公共利益分配中的难题

    3.问题的根源:进一步的追溯

   (二)重建之时却是“麻将越打越大”

    1.“麻将越打越大”及其中蕴含的道理

    2.问题的根源:福利依赖

    3.进一步的追溯

  二 社会公共空间与人们在其中的参与

   (一)一个关于灾民参与“分配决策”的实验

    1.人们表露出极度的不公正感

    2.最终人们发现,原来说按照户头来发补助出了问题

    3.其实,按人头分配的问题或许更大

    4.村干部的表现

    5.再接下来,由村干部到普通村民

   (二)社会公共空间

   (三)进入社会公共空间的道路

  三 公益参与

   (一)什么是公益参与

   (二)公益参与是人们的一种愿望

   (三)公益参与也可以造就公民

    1.公共高度的形成

    2.公民习惯的形成:大量的公民行为形成一种无意识的习惯

    3.公民意识的提高

  四 抗震救灾中公益参与的实际效果

   (一)人们通过志愿行为而站到了一定的公共高度上

    1.中学生成为救灾物资的分发者

    2.农民工成为救灾英雄

    3.志愿者成为更普遍的社会责任承担者

    4.公共高度是成为公民的“前站”

   (二)公共高度将为人们带来的公民习惯

  五 进一步的思考:公益参与话题牵涉出的更多成分

   (一)思考话题之一:结社本身的作用

   (二)思考话题之二:进入社会公共空间的增能作用

   (三)思考话题之三:从帮助别人到帮助自己

   (四)思考话题之四:公共物品分配难题中的公益参与

 第四章 社会化公益与社会横向纽带的发育

  一 巨灾使得社会关系升温

   (一)社会关系的温度是如此提升的

   (二)这些变化发生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

  二 对这些升温的重新解读

   (一)另一种解读

   (二)熔点效应

   (三)灾后重建中,社会温度冷却,社会重新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四)我们使用这样的道理在说明什么

  三 横向纽带及其发育规律

   (一)横向纽带是什么

    1.横向纽带的含义

    2.横向纽带与纵向纽带相对立

    3.横向纽带的社会科学解释

   (二)横向纽带的产生规律

    1.需要一个启动的原点

    2.互馈与传递作用

    3.最初需要一个半封闭的空间

  四 地震灾区的横向纽带发育

   (一)巨灾中NGO的作用:如何突破单纯的熔点效应?

   (二)友好链条的互馈传递

   (三)志愿者群体这里恰恰提供了一个半封闭的空间

   (四)NGO的“点火效应”

  五 更多的反思:纵向纽带的情形又如何?

 第五章 社会化公益下的第三极价值

  一 个体价值的自由表达

   (一)一个人的个体性价值

   (二)个体价值的自由表达

   (三)社会价值的姹紫嫣红

  二 社会的“第三极价值”

   (一)社会第三极价值的含义

   (二)社会第三极价值:与权力、金钱的平衡

   (三)“甲→乙”:都可以表达什么?

   (四)第三极价值缺乏的根源之一:社会化公益的匮乏

   (五)健全的社会需要第三极价值

 第六章 社会化公益:普通人的人生意义表达

  一 人生意义的表达

  二 “小人物”的人生意义表达:借助于社会化公益的途径进行

   (一)“小人物”从家族走进公民社会

   (二)一位“小人物”的价值表达

   (三)这条表达通道:无奈还是主动的选择?

  三 现代公民社会为人们提供的人生价值渠道

   (一)普通人替代社会精英成为社会的关注点

   (二)公益与公民两条价值实现的渠道

  四 抗震救灾中看到的:公益已经成为人们价值表达的重要途径

 第七章 社会化公益与公民社会的发育

  一 我们可以拼合出一个怎样的社会

   (一)公益参与:促使公民出现的核心要素

   (二)从公民到公民社会

   (三)从“最基本的公民社会”基础上进行延伸

    1.叠加横向纽带

    2.叠加人生意义的实现

    3.叠加个体价值的自由表达

    4.公民社会的操作化界定

  二 从社会化公益到公民社会:其间的“逻辑漏洞”是什么

   (一)关于公益组织能否持有理想的价值观问题

   (二)公益参与能够搅动多大的社会面?

  三 更深入地认识公民社会:与另外三条道路的对比中看到的

   (一)从志愿者与公务员之间的价值分歧看起

   (二)在理性的思考与宗教传播之间

   (三)在普遍参与的公民社会与特殊关系的江湖社会(名利社会)之间

   (四)对比中看到的公民社会

  四 重新考虑政府公益:切记不要以损害社会化公益为前提

  五 社会化公益在效率范围内的思考

 第八章 玉树地震救灾分析*(附录)

  一 巨灾救助中公益组织该介入到什么程度

   (一)一件“小事”引出的波澜

   (二)另一件小事引出的启示

   (三)在两件“小事”之外

  二 在玉树地震的救灾与重建开始之前,曾想告诉政府的

   (一)政府的救灾操作中,麻将越打越大

    1.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麻将越打越大

    2.“等、靠、要”是包括灾后重建等过程在内的大型“政府”包办项目中的重要问题

    3.公益组织是解决“等、靠、要”问题的针对性措施

    4.结论

   (二)随着政府“恩惠之雨”的降落,灾民对于地方政府的怨言越来越重

    1.一个明显的对比

    2.为什么会是这样

    3.由于缺乏参与而导致的冲突或潜在冲突的情形

    4.结论

   (三)即使是紧急救援阶段,仍然看出谁最受欢迎

   (四)可怕的“熔点效应”

    1.地震灾难为人们带来的凝聚作用

    2.冷却后的回复原状

    3.冷却后的“余温”

    4.请允许社会横向纽带的发育

    5.结论

   (五)公益组织的作用归总

   (六)附录:三峡移民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一个对比

  三 玉树地震救灾和重建中的政府与公益组织

   (一)通过公益组织可以建构民族之间的友好纽带

   (二)紧急救援阶段公益组织的特殊作用

   (三)当地NGO已经具备了与外界公益组织合作的能力

   (四)灾后社区发展中,政府与公益组织的倾向性区别

   (五)政府的灾后重建工作可能存在严重的漏洞

  四 结语

简 介:有深度的理论关照结合有建设性的现实关照是本书的突出优点。从理论上讲,抓住了中国社区的最核心问题——治理,无论是对传统社区模式的分析还是对现代社区模式的分析,都有诸多理论上的闪亮之处。从现实关照来看,作者运用大量调研材料,通过对相关案例的研究,提出的U+B模式对于解决当前社区缺乏利益代言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而社区...

作者: 赵小平 陶传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