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国节能汽车发展报告(2017-201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Energy-Efficient Vehicle Industry in China (2017-2018)

SSAPID:101-6170-8528-07
ISBN:978-7-5201-3892-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新形势下我国节能汽车发展战略构想”开篇,全书包括总报告、市场应用篇、政策法规篇、产品技术篇、专题研究篇、行业热点篇及附录等。无论是研究的深度,还是涉及领域的广度,以及考虑因素的维度,均能方便不同领域的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节能汽车发展态势,对汽车行业管理部门、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技术研发和规划部门、乘用车用户、行业相关投资机构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节能汽车蓝皮书
作 者: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编 辑:吴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5 交通运输经济

 皮书数据库

 中国皮书网

 基本子库

 《中国节能汽车发展报告(2017~2018)》编委会

 法律声明

 摘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Ⅰ 总报告

  B.1 新形势下我国节能汽车发展战略构想

   一 汽车产业发展形势

    (一)经济全球化进入新形势,产业分工面临重构

    (二)国内整车产销增速趋缓,存量市场竞争加剧

    (三)能源环保压力持续加大,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四)国家政策指明产业方向,法规监管持续加强

    (五)技术变革重塑汽车生态,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 我国节能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关键技术获得突破,节能减排水平不断提升

    (二)传统燃油汽车仍将是未来很长时期市场的主流动力

    (三)发展混合动力是整车企业实现油耗目标的普遍选择

    (四)智能化、网联化与节能环保汽车加速融合

    (五)节能环保汽车发展态势较好,但仍存在部分问题

   三 我国节能汽车未来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乘用车及商用车油耗水平大幅提升

    (二)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全面突破,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

    (三)混合动力系统大规模应用,节油水平大幅提升

    (四)产品结构得到优化调整

   四 未来我国发展节能汽车的重点任务

    (一)研发高效率发动机

    (二)实现“国六”排放技术产业化

    (三)制定商用车节能积分管理办法

    (四)加快混合动力系统应用

    (五)促进节能小型车发展

    (六)加快清洁能源汽车发展

     1.完善标准法规制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2.梳理行业政策阻碍,放宽监管优化机制

    (七)提升轻量化水平

   五 未来我国发展节能汽车的政策保障

    (一)实施积分动态调节机制

    (二)调整汽车相关财税政策

    (三)建立企业交流合作平台

 Ⅱ 市场应用篇

  B.2 国外节能汽车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 国外节能汽车发展现状

    (一)美国

     1.基本情况

     2.能耗水平

     3.最近技术动向

    (二)日本

     1.基本情况

     2.能耗水平

     3.技术动向

    (三)欧洲

     1.基本情况

     2.能耗水平

     3.技术动向

    (四)小结

   二 主流车企节能技术应用现状及规划

    (一)丰田汽车

    (二)梅赛德斯-奔驰汽车

    (三)通用-福特汽车

  B.3 国内节能汽车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 我国汽车市场发展现状

    (一)乘用车市场

     1.车辆类型

     2.排量结构

     3.整体能耗水平

     4.节能技术应用效果

    (二)节能汽车市场

     1.排量分布

     2.车辆类型

     3.轿车类型

   二 我国节能汽车发展趋势

 Ⅲ 政策法规篇

  B.4 国外商用车政策法规跟踪研究

   一 商用车排放法规

    (一)美国重型车排放法规

     1.美国重型车定义

     2.美国重型车排放法规

      (1)1988~2003年美国中重型商用车排放标准

      (2)2004年及以后排放法规

      (3)2007年及以后排放法规

      (4)2010年及以后排放法规

    (二)欧洲商用车排放法规

    (三)日本重型车排放法规

   二 商用车油耗法规

    (一)美国重型车油耗法规

     1.美国重型车油耗法规

     2.测试方法

      (1)模拟计算方法

      (2)底盘测功机法

    (二)欧洲商用车油耗法规

    (三)日本重型车油耗法规

     1.油耗法规

     2.测试方法

  B.5 我国商用车政策法规跟踪研究

   一 我国商用车排放法规

    (一)国Ⅰ和国Ⅱ标准实施进程

    (二)国Ⅲ至国Ⅴ阶段标准实施进程

    (三)国Ⅵ标准施行情况

     1.国Ⅵ标准概况

      (1)适用对象

      (2)实施时间

      (3)限值要求

      (4)具体措施

      (5)技术要求和试验一般要求

      (6)整车寿命与质保

     2.国Ⅵ标准解读

     3.国Ⅵ与京Ⅵ

   二 我国商用车油耗法规

    (一)我国商用车油耗法规沿革

     1.我国重型商用车油耗

     2.我国轻型商用车油耗法规

    (二)我国重型商用车油耗测试方法

     1.模拟计算法

     2.底盘测功机法

   三 国内外商用车排放法规对比

    (一)排放标准对比

     1.我国与欧洲对比

     2.欧、美、日、中对比

    (二)测试标准对比

     1.中国

     2.美国

     3.日本

     4.欧洲

   四 国内外商用车油耗法规对比

    (一)油耗法规对比

    (二)油耗测试模型对比

 Ⅳ 产品技术篇

  B.6 乘用车节能技术发展动态研究

   一 发动机技术

    (一)DSF停缸技术

    (二)发动机启停技术

     1.分离式起动机—发电机启停系统

     2.集成式起动机—发电机启停系统

     3.马自达SISS智能启停系统

    (三)稀薄燃烧技术

     1.进气道喷射稀燃系统(PFI)

     2.直接喷射稀燃系统(GDI)

     3.均质混合气压燃系统(HCCI)

    (四)热管理系统

   二 轻量化技术

    (一)轻量化的结构设计与优化

    (二)轻量化材料

     1.非金属材料

     2.金属材料

      (1)高强钢

      (2)铝合金

      (3)镁合金

      (4)钢铝混合车身

    (三)轻量化工艺

     1.汽车轻量化材料连接工艺

     2.材料加工工艺

   三 低摩擦技术

    (一)低风阻设计

    (二)低内阻产品

    (三)低滚阻轮胎

   四 混合动力

    (一)典型混合动力系统简介

     1.48V轻混动力系统

     2.舍弗勒P2混合动力模块

     3.比亚迪“P0+P3+P4”架构

    (二)自主混合动力系统应用跟踪研究

     1.搭载车型能耗现状

     2.能耗改善原因分析

      (1)发动机起停

      (2)制动能量回收

      (3)发动机无级调速

     3.与市场主流混动车型的油耗对比

     4.下一步优化措施

      (1)采用多模离合器

      (2)增加C0离合器

      (3)增加C1离合器

      (4)采用传统行星排组合

      (5)采用叶片泵

      (6)行星排式减速器

      (7)功率控制优化

      (8)软件架构优化

      (9)匹配缸内直喷增压发动机

      (10)缩短催化器起燃时间

   五 替代燃料

    (一)压缩天然气(CNG)

    (二)甲醇燃料车

   六 先进电子电器

    (一)排气热能回收

    (二)悬架能量回收

    (三)电子水泵、电控硅油离合器

  B.7 商用车节能技术发展动态研究

   一 商用车节能技术路线

    (一)商用车燃料使用

    (二)商用车节能技术方向

   二 典型节能技术

    (一)发动机节能技术

    (二)空气动力学

    (三)轻量化技术

    (四)节油改装技术

    (五)驾驶策略

   三 典型企业技术产品

    (一)三菱FUSO的重卡Super Great

    (二)日野PROFIA系列(也称“日野700”)

    (三)日产柴Quon车

    (四)freightliner超级卡车

    (五)沃尔沃超级卡车

   四 技术经济性分析

    (一)整车技术经济性分析

    (二)单项技术成本

  B.8 商用车排放技术发展动态研究

   一 柴油车排放污染物

    (一)CO排放气体

    (二)HC排放气体

    (三)NOX排放气体

    (四)SOx排放气体

   二 尾气净化原理

    (一)PM净化系统

     1.催化氧化法

     2.过滤法

     3.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二)NOX净化系统

     1.选择性催化还原

     2.吸附—催化还原

    (三)同时净化系统

     1.同时催化法

     2.四效催化剂

   三 减排主要技术现状

    (一)柴油机排放控制主要技术

     1.燃油喷射技术

      (1)电控高压共轨技术

      (2)电控泵喷嘴技术

      (3)电控单体泵技术

      (4)电控直列泵+EGR技术

      (5)H泵(机械泵或直列泵)+EGR技术

     2.EGR(废气再循环Exhaust GasRecirculation)

     3.LNT(Lean NOX Trap吸附催化还原系统)

     4.SCR(SelectiveCatalytic Reduction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

     5.DOC

     6.DPF

     7.POC

    (二)柴油机排放控制组合技术

     1.EGR+DOC

     2.EGR+DPF

     3.DOC+SCR

     4.SCR+DOC+DPF/POC组合技术

     5.SCR+DOC+DPF

     6.SCR+DOC+POC

     7.EGR+DOC+DPF

     8.LNT+DOC+DPF

    (三)各厂家技术路线

   四 各厂商主要产品

    (一)国内厂商

     1.潍柴动力

      (1)潍柴国六柴油机——WP10H

      (2)潍柴国六柴油机——WP7

      (3)潍柴国六柴油机——WP4.1

      (4)潍柴国六柴油机——WP3N

     2.一汽锡柴

      (1)一汽解放SCR发动机和EGR+POC(微粒催化氧化器)发动机

      (2)一汽锡柴CA6DM2-42E51国五发动机

      (3)奥威6DL3发动机

     3.江淮锐捷特

     4.玉柴

    (二)国外厂商

     1.Daimler公司

     2.Scania公司

     3.MAN公司

     4.DAF公司

     5.Iveco公司

   五 产品技术经济性分析

    (一)升级成本对比

    (二)SCR系统市场分析

 Ⅴ 专题研究篇

  B.9 节能与新能源商用车积分可行性研究

   一 背景概述

   二 节能与新能源商用车积分管理可行性分析

    (一)节能与新能源商用车积分管理车型分析

    (二)新能源货车积分管理可行性分析

    (三)新能源客车积分管理可行性分析

    (四)其他车型鼓励积分管理可行性分析

   三 节能与新能源商用车积分政策体系研究

    (一)节能与新能源商用车政策管理目标

    (二)节能与新能源商用车积分管理政策体系重点问题研究

     1.商用车企业积分管理对象

     2.新能源商用车积分体系分值制定相关因素

      (1)“传统车产量”和“新能源车产量”

      (2)“单车分值”

      (3)“积分比例”

     3.新能源商用车积分交易与积分结转

      (1)企业规模

      (2)产品类型

      (3)积分交易与结转

     4.其他车型鼓励积分管理政策体系研究

    (三)节能与新能源商用车管理组合政策研究

   四 总结及展望

  B.10 甲醇汽车发展现状及展望

   一 甲醇汽车发展现状

    (一)概述

    (二)甲醇汽车的试点工作简介

    (三)甲醇汽车采用的技术

     1.甲醇汽车新技术发展综述

     2.甲醇汽车国内外技术发展方向

   二 甲醇汽车发展的机遇

    (一)甲醇是清洁燃料

    (二)甲醇汽车节能优势

    (三)甲醇的生产

   三 甲醇汽车的挑战

    (一)甲醇特性的认知教育

    (二)相关政策的规定和支持

    (三)甲醇相关标准缺失

   四 甲醇汽车未来展望

    (一)甲醇汽车未来发展方向

     1.乘用车技术发展方向

      (1)设计制造甲醇燃料专用发动机

      (2)优化后处理三效催化器

     2.商用车技术发展方向

      (1)控制系统

      (2)尾气处理系统

    (二)甲醇汽车未来展望

     1.甲醇汽车的最新进展

     2.甲醇汽车未来的发展

 Ⅵ 行业热点篇

  B.11 国六排放法规对重型柴油机开发带来的影响

   一 背景概述

   二 国六排放法规解读

   三 国六重型车用柴油机基本技术路线

    (一)降低PM排放的技术路线分析

    (二)降低NOX排放的技术路线分析

     1.基本概述

     2.不同技术路线对比分析

   四 国六柴油机热管理技术研究

   五 PEMS测试研究

   六 降低油耗仍然是重型商用车的主要任务

   七 小结

  B.12 国内混合动力技术产业化跟踪研究

   一 搭载车型能耗现状

   二 能耗改善原因分析

    (一)发动机起停

    (二)制动能量回收

    (三)发动机无级调速

   三 与市场主流混动车型的油耗对比

   四 下一步优化措施

    (一)采用多模离合器

    (二)增加C0离合器

    (三)增加C1离合器

    (四)采用传统行星排组合

    (五)采用叶片泵

    (六)行星排式减速器

    (七)功率控制优化

    (八)软件架构优化

    (九)匹配缸内直喷增压发动机

    (十)缩短催化器起燃时间

 Ⅶ 附录

  B.13 附录一: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

  B.14 附录二:混动车型产销及车型信息

  B.15 附录三:节能汽车相关政策、法规统计

《中国节能汽车发展报告(2017~2018)》是关于我国节能汽车发展的年度研究报告,2016年首次出版,今年为第三册。本书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组织编撰,集合了国内外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等众多行业专家的智慧,是一部全面论述中国节能汽车发展的权威著作。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逐年高企,2017年已攀升至67.4%,连续多年超过50%警戒线。其中,汽车成品油巨额消耗成为主要因素,2016年车用燃油消费占全国总量的约80%。尽管推广新能源汽车具有较好的石油替代效果且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较快,但按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预测,到2030年燃油汽车的市场份额还将在60%以上。因此,从汽车产业整体节能考虑,持续降低燃油汽车产品能耗,发展节能技术、推广节能汽车是近中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并实现低碳减排的重要举措。在当前世界经济贸易波动及汽车产业发展新形势下,我国汽车节能减排技术水平虽不断提升,但未来发展仍面临诸多难题。如企业自主研发体系还需完善、产品技术相比国外仍有差距、商用车油耗及排放水平均有较大提升空间、国家政策持续引导仍需加强等。同时,面对国六阶段更加严苛的油耗排放法规,相关企业未来发展压力将持续升级。加大研发投入、创新研发机制、加快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重点工作已迫在眉睫。本年度报告以“新形势下我国节能汽车发展战略构想”开篇,全书包括总报告、市场应用篇、政策法规篇、产品技术篇、专题研究篇、行业热点篇及附录等。在总报告中,通过梳理当前汽车产业发展形势、我国节能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对未来我国发展节能汽车进行了战略设想,并提出了研发高效率发动机、实现国六排放技术产业化、加快混合动力系统应用等七大重点任务。在市场应用篇中,对美、日、欧等地区的汽车节能技术发展动态、能耗水平及最新技术动向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我国乘用车市场的市场结构、排量分布、能耗水平、节能技术应用情况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研究。在政策法规篇中,聚焦商用车油耗及排放法规,对美、日、欧等地区的法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相关法规内容及测试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基于我国法规动态,对美欧日中商用车油耗排放法规进行了对比分析。在产品技术篇中,对乘用车各大节能技术(发动机、轻量化、低摩擦、混合动力、替代燃料、先进电子电器等)最新发展动态与技术趋势进行了全面解析;同时针对商用车节能排放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包含典型节能减排技术分析、企业发展现状及相关技术经济性分析。在专题研究篇中,详细分析了制定节能与新能源商用车积分的可行性,对节能与新能源商用车积分管理政策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我国甲醇汽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发展甲醇汽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未来我国发展甲醇汽车进行了展望。在行业热点篇中,以国家最新发布的重型车国六排放法规为重点,深入分析了国六重型车用柴油机技术路线,总结了国六排放法规对重型柴油机开发带来的影响;聚焦混合动力产品,以科力远混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为例,对我国混合动力产业化动态进行了跟踪研究。总体来看,纵观全书,无论是研究的深度,还是涉及领域的广度,以及考虑因素的维度,均能方便不同领域的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节能汽车发展态势,对汽车行业管理部门、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技术研发和规划部门、乘用车用户、行业相关投资机构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