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日常生活的文化与政治图书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chinese everyday life :witnesses of civility growing

SSAPID:101-6170-1583-88
ISBN:978-7-5097-3260-1
DOI:
ISSN:

[内容简介] 高丙中在学科建设上成功推动了中国民俗学从好古之学向入世之学的转型,并正致力于推动中国人类学向海外社会发展。高丙中在经验研究上关注日常生活的文化政治,诊断中国社会的真问题是近代以来日常生活被扭曲的问题,并努力在民俗复兴和自愿结社的事实中发现民间如何运用智慧获得日常生活的自主性和自在性。高丙中认为,日常生活的文化问题需要借用公民政治来化解。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北大社会学·教授自选集系列
作 者: 高丙中
编 辑:胡庆英;谢蕊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第一部分 学科建设:面向日常生活 【民俗学的学科建设:生活世界转向】

  生活世界:民俗学的领域和学科位置

   一 民俗学的学科位置问题

    1.民俗学位置的奠定

    2.民俗学位置的动摇

    3.民俗学位置的再认识

   二 胡塞尔论“生活世界”

    1.“生活世界”概念

    2.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

   三 民俗学的“生活世界”

    1.人的生活世界

    2.生活世界是民俗学的领域

  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

   我心中的民俗学

   民俗学作为学科的历史与现实发展问题

   理解生活世界的文化自觉

   中国民俗学的历史机遇

   上路之后路很长……

  中国民俗学的人类学倾向

   一 中国民俗学的学术传统

    1.人文学科的传统

    2.早期人类学的民俗研究的传统

    3.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范例

   二 当代中国民俗学的理论问题

   三 中国民俗学所需要的人类学倾向

  日常生活*的现代与后现代遭遇: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机遇与路向

   引论:寻找把握中国民俗学路向的学术框架

   民俗:从日常生活到遗留物再到日常生活的历程

   民俗学的发展路向:顺应民间文化复兴的学术自觉

  中国民俗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俗学的起点与新起点

   民俗复兴与民俗学的历史机遇

   中国民俗学的理论发展

   中国民俗学在方法和范式上的发展

   中国民俗学的若干重要研究议题

 第一部分 学科建设:面向日常生活 【人类学的学科建设:海外民族志转向】

  民族志的科学范式的奠定及其反思

   一 科学民族志的规范

   二 马林诺斯基的田野作用

   三 马林诺斯基的代表性文本

   四 马林诺斯基的自我陈述

   五 对民族志科学范式的反思

  民族志是怎样“磨”成的?

  民俗志与民族志在社会科学中的分工*

   一 笔者的学术经历促使笔者思考民俗志与民族志的规范

   二 中国的民俗志传统:古典的与现代的类型

   三 民族志的西学规范

   四 民俗志与民族志的分工设想

  人类学国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凝视世界的意志与学术行动:*海外民族志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意义

   一 “到海外去!”

   二 到海外作民族志

   三 作为表述主体的共同体

   四 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

   五 展望中国社会科学新格局……

 第二部分 民间文化的复兴:平民百姓的文化自主 【节日与时间制度:文化自觉的表现】

  民族国家的时间管理:中国节假日制度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一 中国节日体系演变的主要脉络

    传统节日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节日体系的二元结构

   二 对现有节假日制度的反思

   三 传统节日民俗的文化价值

   四 对现有节假日体系的改进意见

  对节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再生产

   一

   二

  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

   一 端午节的各种名称及其含义

   二 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三 端午节的传统意义

   四 端午节的现代意义及其在当代的实践价值

  作为一个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对元旦与春节的一种关系的表述*

   一 一个日历年,两个新年庆典

   二 两个庆典的事实,一元价值的政治

   三 两个新年庆典,一个过渡礼仪

 第二部分 民间文化的复兴:平民百姓的文化自主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日常生活价值的承认】

  民俗模式:民俗研究的操作单位及其属性

   一 民俗模式解析

    小娃无腰

    小娃子没得腰

   二 民俗模式研究的概念体系

   三 民俗模式的属性

    “锅死掉啦”

    锅生儿

  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

   一 国家作为符号的在场

   二 国家的在场:形塑民间仪式的力量

   三 国家的在场:对民间仪式的征用

   四 国家的在场:民间仪式与治理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形*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

   一 过去的研究积累

   二 新的观念与新的定位

   三 观点和诉求

  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

   二

   三

   四

 第三部分 公民性的呈现与公民社会的成长

  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

   一 社会团体的四种合法性

   二 社会合法性

   三 行政合法性

   四 政治合法性

   五 作为整合核心的法律合法性

  社团合作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有机团结*

   一 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类型

   二 中国社会的团结类型的演化

   三 社团合作的案例见证着迈向有机团结的社会趋势

   四 涂尔干的理论方法对于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意义

  传统草根社团迈向公民社会的历程:河北一个庙会组织的例子*

   龙牌会的过会仪式

   龙牌会的组织

   龙牌会发展的三个阶段

   结语:传统草根社团与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概念与中国现实

   第一节 “公民社会”:从西学概念到中国现实

   第二节 迈进公民社会

   第三节 公民社会行动主体的构成

 第四部分 短论小辑:作为公民的学人

  一份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宣言*

  包容地看待复杂社会的复合文化

  故事类型研究的中国意义:读祁连休先生《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

  公益行动:公民社会的成人礼

  社会领域的成形:2009中国公民社会观察

  海外实地调查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化*

  《国家在场的社会事业》序言

  《黄土女女》序言

  “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总序

  “人类学视野译丛”总序

  “媒介与社会丛书”总序*

 序言

 后记

通常认为,新文化运动建立了以斗争方式改造日常生活的正当性,但从另一方面看,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也累积了受伤害和被扭曲的文化问题。本书作者认为,以日常生活研究为基础的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应该参与日常生活重新正常化的社会过程。他提出了民俗学从研究奇风异俗转向认识生活世界的理论与方法,阐明了海外民族志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意义,并历经十载带领团队从事人类学的海外调查研究,希望中国学界的日常生活研究开阔眼界,拓展理论,增添方法。作者相信,近三十年民间文化的复兴是老百姓自主修复日常生活的表征,他们以多种自愿结社的方式重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使自己影响所及的范围是一个公民性不断成长的文化共同体和道德共同体,形塑了一个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