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62

文化主体性的思考图书

Reflection of Culture Subjectivity: Hsiao-Tung Fei's Academic Thinking Study

SSAPID:101-6169-6515-08
ISBN:978-7-5097-8370-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有关费孝通学术思想的研究著作。费孝通一生学术研究的主题不停地在发生转换,这使得众多研究者错误地认为他在学术关怀和问题意识上缺乏一贯性。本书为澄清这种误读,重新梳理了费孝通穷其一生所追问的、一以贯之的问题,并认为:贯穿费孝通一生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想就是对文化主体性和“学以致用”精神的强调。为此,本书分别就费孝通所关注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重新进行评价与解读,以期能将费孝通学术思想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关信息

丛书名:费孝通学术思想研究
作 者: 耿敬 李友梅
编 辑:杨桂凤;常庆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导言 “文化自觉”与现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一

  二

  三

  四

 文化主体性及其困境

  一 40年代:自由主义者的文化困境

  二 80年代:对中国现代化的反思与重建

  三 90年代:文化断裂下的主体再造

  四 21世纪:美美与共的诉求

  五 结论和讨论

 “费孝通问题”与中国现代性*

  一 超越左与右:“费孝通问题”的学术旨趣

  二 活历史与小传统:“费孝通问题”的 研究理路

   (一)作为方法的实地研究

   (二)作为视角的活历史

   (三)作为切入点的小传统

  三 困境与超越:“费孝通问题”的内在张力

   (一)“费孝通问题”的内在张力

   (二)“费孝通问题”的张力之源

  四 余论:音调未定的现代性

 克里斯玛、公共性与中国社会

  一 对“差序格局”及其含义的诠释

  二 “差序格局”现象的普遍性

  三 从“差序格局”到“社会圈子”

  四 “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公共性

  五 结语

 从自然意志到理性意志:差序格局的嬗变*

  一 传统差序格局的多种形态及其复杂纠缠

  二 新差序格局:现代化进程中的转向

  三 从自然意志到理性意志:不同差序格局的构成逻辑

  四 结论与讨论

 “消遣经济”的迷失与生产、消费和休闲三者关系的失衡

  一 “消遣经济”的本意:工作、休闲与公共生活

  二 生计经济与社会整合形式

  三 三种经济形态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当下难题:富裕之后的社会后果

  四 结语:何处娱人性灵

 福利供给秩序中的权力与士绅参与

  一 士绅与福利供给秩序

  二 基于世代取予的福利供给秩序

  三 福利供给秩序中的权力关系与均衡

  四 结论

 文化自主性与边区的现代化

  一 中西文化碰撞中形成的文化观

  二 对边区开发中文化断裂的反思

  三 在边区开发中寻找文化主体的再造

  四 余论

 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困境

  一 社会变迁与人口流动

  二 小城镇:人口“蓄水池”

  三 边区开发与“东引西进”

  四 人口政策的改变与人口布局的合理化

  五 余论

 在流动的都市中重塑“邻里”

  一 从农村进了“城”

  二 作为城市社区基础的“邻里”

  三 费孝通对传统社区认识的转变

  四 城市社区运动的反思潮流

   (一)社群主义者的社区建设新构想

   (二)中国社区建设的历程

  五 结语

 文化自觉的三个命题

  一 “礼”与绅士

  二 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

  三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与理解

  四 重塑知识分子的声望

 回归传统文化 重建道义秩序

  一 心态与道义:费孝通晚年提出的新问题

  二 费孝通晚年的儒家文化情结

  三 理论与方法:从中国历史与传统中寻求突破

   (一)西方理论与方法影响下的学术研究

   (二)费孝通晚年对西方理论与方法的批判

   (三)理论与方法上的新探索

    1.历史法

    2.中西文化比较法

    3.在传统学术研究中寻求理论与方法上的突破

  四 费孝通对早期概念的新阐释

   (一)从“差序格局”到“新差序格局”

   (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新意义

   (三)重新认识“文化自觉”

  五 一个“人文世界”:费孝通晚年的新社会观

  六 结语

 乐其业,遂其生

  一 “心态”研究的思想来源

   (一)潘光旦、史禄国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影响

  二 再造人与人理想关系的思考

   (一)如何再造人与人的理想关系

   (二)如何归置“人心”

  三 迈向共存共荣的文化自觉

   (一)引导思想适应时代

   (二)引领精神文化走向

   (三)用“天人合一”纾解“天人对立”

   (四)迈向共存共荣的美好世界

  四 结语

 到实地去: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性实践

  一 到实地去

  二 体悉实际生活

  三 呈现知识分子的担当

  四 余论

本书是一部有关费孝通学术思想的研究著作。费孝通一生学术研究的主题不停地在发生转换,这使众多研究者错误地认为他在学术关怀和问题意识上缺乏一贯性。本书为澄清这种误读,重新梳理了费孝通穷其一生所追问的、一以贯之的问题,并认为,贯穿费孝通一生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想就是对文化主体性和『学以致用』精神的强调。为此,本书分别就费孝通所关注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重新进行评价与解读,以期能将费孝通学术思想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费孝通,1999a,《费孝通文集》(第1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b,《费孝通文集》(第14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c,《社会研究的程序》,《费孝通文集》(第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d,《社会变迁研究中都市和乡村》,《费孝通文集》(第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e,《我们在农村建设事业中的经验》,《费孝通文集》(第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1,《费孝通文集》(第15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6,《中国绅士》,惠海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杨清媚,2010,《最后的绅士:以费孝通为个案的人类学史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波兰尼,2007,《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1984,《小城镇·苏北初探》,《瞭望》第44期。

费孝通,1989,《〈城乡发展研究〉后记》,载费孝通主编《城乡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1992,《行行重行行》,宁夏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1997,《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

费孝通,1998a,《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费孝通,1998b,《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和我的研究工作》,《学术自述与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费孝通,1998c,《社会调查自白》,《学术自述与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费孝通,1998d,《四年思路回顾》,《学术自述与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费孝通,1998e,《〈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前记》,《学术自述与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费孝通,1999a,《社会变迁研究中都市和乡村》,《费孝通文集》(第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b,《论社会组织》,《费孝通文集》(第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c,《复兴丝业的先声》,《费孝通文集》(第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d,《中国乡村工业》,《费孝通文集》(第3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e,《〈昆厂劳工〉书后》,《费孝通文集》(第3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f,《人性和机器——中国手工业的前途》,《费孝通文集》(第3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g,《乡土重建》,《费孝通文集》(第4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h,《农村工业化的道路》,《费孝通文集》(第9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i,《经历·见解·反思——费孝通教授答客问》,《费孝通文集》(第1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j,《从“江村”到“温州模式”》,《费孝通文集》(第1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k,《苏南行》,《费孝通文集》(第1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l,《海南行》,《费孝通文集》(第1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m,《发挥民族优势,开拓民族经济》,《费孝通文集》(第1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n,《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战略》,《费孝通文集》(第1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o,《孔林片思》,《费孝通文集》(第1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p,《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费孝通文集》(第14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q,《再话浦东》,《费孝通文集》(第14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3a,《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学术研究》第3期。

费孝通,2003b,《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费孝通,2004,《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思想战线》第2期。

费孝通、鹤见和子等,1991,《农村振兴和小城镇问题——中日学者共同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李亦园,1998,《中国文化与新世界的社会学、人类学——费孝通、李亦园对话录》,《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李培林、渠敬东,2009,《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学学术史》,载李培林、渠敬东、杨雅彬主编《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友梅,2005,《费孝通教授20世纪末研究成果的再学习》,《社会》第2期。

斯科特,2004,《国家的视角》,王晓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孙立平,2002,《总体性资本与转型期精英形成》,《浙江学刊》第2期。

艾恺,2011,《最后的儒家》,王宗昱、冀建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杜维明,2013,《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费孝通,2007,《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对文化的思考》,《费孝通全集》(第17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b,《我的第二次学术生命》,《费孝通全集》(第14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c,《人文价值再思考》,《费孝通全集》(第16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d,《禄村农田》,《费孝通全集》(第3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e,《社会变迁研究中都市和乡村》,《费孝通全集》(第1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f,《书评》,《费孝通全集》(第2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g,《反思·对话·文化自觉》,《费孝通全集》(第16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h,《伦市寄言》,《费孝通全集》(第2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i,《真知识和假知识》,《费孝通全集》(第6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j,《杨宝龄的〈美国城市中俄籍摩洛根宗派之客民〉》,《费孝通全集》(第1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k,《重读〈江村经济〉序言》,《费孝通全集》(第15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l,《人的研究在中国》,《费孝通全集》(第13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m,《四年思路回顾》,《费孝通全集》(第13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n,《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费孝通全集》(第17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o,《乡土中国》,《费孝通全集》(第6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p,《孔林片思》,《费孝通全集》(第14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q,《再话浦东》,《费孝通全集》(第15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r,《中国文化与新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费孝通全集》(第16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s,《鬼的消灭》,《费孝通全集》(第3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t,《乡土重建》,《费孝通全集》(第5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u,《经历·见解·反思——费孝通教授答客问》,《费孝通全集》(第12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v,《秦淮风味小吃》,《费孝通全集》(第13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w,《推己及人》,《费孝通全集》(第16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x,《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费孝通全集》(第16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沟口雄三,2011,《中国的冲击》,王瑞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金耀基,1999,《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友梅,2010,《文化主体性及其困境——费孝通文化观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第4期。

梁启超,1992,《梁启超文选》(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梁漱溟,2011,《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春燕,2010,《回归传统文化,重建道义秩序——儒家思想与费孝通晚年的学术再造》,载李友梅主编《文化主体性与历史的主人——费孝通学术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罗伯特·芮德菲尔德,2013,《农民社会与文化》,王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72,《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马林诺夫斯基,2007,《〈江村经济〉序言》,载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

马戎,2007,《“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潘乃谷,2006,《费孝通先生的第三次学术生命(上)》,载张立升编《社会学家茶座》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乔健,2007,《试说费孝通的历史功能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苏力,2007,《费孝通、儒家文化与文化自觉》,《开放时代》第4期。

汪晖,2008,《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第1卷·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汪晖,2010,《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

杨清媚,2009,《在绅士与知识分子之间——费孝通社会思想中的乡土、民族国家与世界》,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余英时,2006a,《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余英时,2006b,《一生为故国招魂——敬悼钱宾四师》,《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冠生,2000,《费孝通传》,群言出版社。

张灏,2006,《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高力克、王跃译,新星出版社。

赵旭东,2010,《超越社会学既有传统——对费孝通晚年社会学方法论思考的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陈文德,2002,《导论——“社群”研究的回顾:理论与实践》,载陈文德、黄应贵主编《“社群”研究的省思》,(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

费孝通,1985,《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黄光国,2004,《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载黄光国、胡先缙等著《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梁其姿,1997,《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刘鹤玲,2000,《亲缘、互惠与驯顺:利他理论的三次突破》,《自然辩证法研究》第3期。

罗家德、叶勇助,2007,《中国人的信任游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马戎,2007,《“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萨林斯,2009,《石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郑少雄、张帆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沈毅,2007,《“差序格局”的不同阐释与再定位:“义”“利”混合之“人情”实践》,《开放时代》第4期。

石川荣吉,1988,《现代文化人类学》,周星、周庆明、徐平、祈惠君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寺田浩明,1998,《明清时期法秩序中“约”的性质》,王亚新译,载王亚新、梁治平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

王斯福,2008,《克里斯玛理论与某些华人生活史的事例》,《帝国的隐喻》,赵旭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韦伯,1998,《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

魏捷兹,1996,《澎湖群岛的村庙“公司”与人观》,载庄英章、潘英海编《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三),(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

小浜正子,2003,《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葛涛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许烺光,1988,《跨文化的自我透视》,载马塞勒等《文化与自我——东西方人的透视》,任鹰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阎云翔,2000,《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阎云翔,2006,《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社会学研究》第4期。

颜学诚,1998,《长江三角洲农村父系亲属关系中的“差序格局”》,载庄英章主编《华南农村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

杨国枢,1992,《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社会互动的观点》,载杨国枢、余安邦主编《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论与方法篇》,(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杨美惠,2009,《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赵旭东、孙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杨宜音,1999,《“自己人”: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第2期。

杨宜音,2000,《“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第13期。

杨中芳主编,2001,《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情感与信任:一个人际交往的观点》,(台北)《本土心理研究丛书》(3),(台北)远流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张星久,2006,《帝制中国的两种基本“公”“私”观及其制度表现:一个从制度回溯观念的尝试》,《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Errington,Shelly. 1988. “Incestuous Twins and the House Societies of Insular Southeast Asia.” Cultural Anthropology,2(4):403-444.

Fox,Robin. 1983. Kinship and Marriage: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milton,W.D. 1964. “The Genetical Evolution of Social BehaviourⅠandⅡ.”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7:1-16,17-52.

Tambiah,Stanley. 1969. “Animals are Good to Think and Good to Prohibit.” Ethnology,8:423-459.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费孝通,2002,《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

韩少功,2012,《马桥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

杭苏红,2012,《帝室与外家:西汉政治中的家族伦理》,《社会》第4期。

黄仁宇,2006,《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

梁漱溟,1999,《东西方文化与哲学》,商务印书馆。

刘亚秋,2013,《“总体性”与社会学的历史视野》,《社会》第2期。

牟宗三,2007,《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

钱穆,2000,《湖上闲思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渠敬东,2013,《占有、经营与治理:乡镇企业的三重分析概念(下)》,《社会》第2期。

瞿同祖,2010,《中国法律与中国》,商务印书馆。

任锋,2014,《公共话语的演变与危机》,《社会》第3期。

韦伯,1995,《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

吴飞,2011,《从丧服制度看“差序格局”——对一个经典概念的再反思》,《开放时代》第1期。

吴敬琏,2004,《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肖瑛,2012,《把个人带回社会》,载应星、李猛编《社会理论与现代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肖瑛,2014,《重建公共性的核心议题》,《人民论坛》第17期。

阎云翔,2006,《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社会学研究》第4期。

阎云翔,2011,《导论:自相矛盾的个体现象,纷争不已的个体化进程》,许烨芳等译,载贺美德等编著《“自我”中国: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上海译文出版社。

阎云翔,2012,《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陆洋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姚中秋,2014,《重新思考公民与公共生活:基于儒家立场与中国历史经验》,《社会》第3期。

翟学伟,2009,《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张江华,2010,《卡里斯玛、公共性与中国社会:有关“差序格局”的再思考》,《社会》第5期。

Fei,Hsiao-taung. 1992. From the Soil: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ocqueville,Alrxis. 1856. The Old Regime and the Revolution. 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s Publishers.

Tonnies,Ferdinand. 2001. Community and Civil Societ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ber,Max. 1994. Weber Political Writing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布希亚,2001,《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曹锦清,2000,《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

陈昕,2003,《消费与救赎: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

戴慧思、卢汉龙编译,2003,《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费孝通,1985,《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费孝通,1999a,《消遣经济》,《费孝通文集》(第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b,《乡土重建》,《费孝通文集》(第4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5,《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

费孝通、张之毅,1990,《云南三村》,天津人民出版社。

费正清,1989,《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刘尊棋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贺雪峰,2009,《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黄宗智,1986,《华北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中华书局。

黄宗智,1992,《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

姜义华,1992,《百年蹒跚——小农中国的现代觉醒》,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卡尔·波兰尼,2001,《经济:制度化的过程》,载许宝强、渠敬东选编《反市场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

李成骅,2004,《商业新业态:城市消费大变革》,东南大学出版社。

李珊,2011,《社会空间重组与生活方式变迁》,知识产权出版社。

李友梅主编,2007,《“江村调查”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

李友梅,2010,《文化主体性及其困境——费孝通文化观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第4期。

零点调查编著,2006,《中国消费文化调查报告》,光明日报出版社。

马戎等编,2009,《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孟德拉斯,1991,《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恰亚诺夫,1925/1996,《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桑巴特,2000,《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侯小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申端锋,2007,《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与伦理维度》,《学习与实践》第8期。

舒尔茨,1987,《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

苏国勋,1988,《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宁,2009,《从苦行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中国城市消费制度、劳动激励与主体结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韦伯,1987,《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杨圣敏主编,2009,《纪念费孝通先生民族研究70年论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于光远、马惠娣主编,2000,《休闲研究译丛》,云南大学出版社。

张敦福,2000,《村组织及其与乡镇组织的关系:回顾与前瞻》,载马戎等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

张敦福,2006,《迈向“虚无之物”的日常生活消费实践》,《社会》第2期。

张敦福,2008,《消费的社会形式及其社会后果——旅游的案例》,载苏国勋主编《社会理论》第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张宏明,2005,《土地象征——禄村再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Campbell,Colin. 1987. The Romantic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Modern Consumerism. London:Blackwell Publishers.

Fan,Shenggen. 1990. Regiona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Agriculture. Boulder:Westview.

Gans,Hererrt J. 1962. “Urbanism and Suburbanism as Ways of Life:A Re-evaluation of Definitions.” In Arnold M.Rose(ed.),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Process:An Interactionist Approach. Boston:HoughtonMifflin,pp.625-648.

Malinowski,Bronislaw. 1961.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New York:Dutton.

McArthur,Margaret. 1960. “Food Consumption and Dietary Levels of Groups of Aborigines Living on Naturally Occurring Foods.” In C.P.Mountford(ed.),Records of the Australian-American Scientific-Expedition to Arnhem Land Vol.2:Anthropology and Nutrition.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Perkins,Dwight and Shahid Yusuf. 1984.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ahlins,Marshall. 1972. “The Original Affluent Society.” In Stone Age Economics. Aldine Transaction.

Schor,Julia. 1992. The Overworked America:The Unexpected Decline of Leisure. N.Y.:Basic Books.

Schumacher,E.F. 1979. Good Work. 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

Simmel,Georg. 1950. 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 Trans. and ed. By Kurt H.Wolf. New York:The Free Press.

Stearns,Peter N. 2001. Consumerism in World History:The Global Transformation of Desire. Routeledge.

Tawney,R.H. 1979. Land and Labor in China. Octagon Books.

Wolf,Eric R. 1966. Peasants. Prentice-Hall.

常书红、王先明,1999,《清末农会的兴起和士绅功能的变化》,《社会科学研究》第6期。

达尔,2006,《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狄金华、钟涨宝,2014,《从主体到规则的转向——中国传统农村的基层治理研究》,《社会学研究》第5期。

杜赞奇,1995,《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1993,《乡土中国与乡土重建》,风云时代出版公司。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费孝通,1999a,《费孝通文集》(第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b,《费孝通文集》(第4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c,《费孝通文集》(第5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2,《师承·补课·治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费孝通,2005,《暮年漫谈》,《中央盟讯》第5期专刊。

费孝通,2006,《中国绅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干春松,2003,《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沟口雄三,2011,《中国的公与私·公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黄东兰,2002,《清末地方自治制度的推行与地方社会的反应》,《开放时代》第3期。

李猛,1995,《从士绅到地方精英》,《中国书评》第5期。

李普塞特,2011,《共识与冲突》,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世众,2006,《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以温州为中心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勰,2011,《两个世界的“士绅”——评费孝通〈中国士绅——城乡关系论集〉》,《中华读书报》8月17日第18版。

梁永佳,2008,《社会意识中的“隐”——〈皇权与绅权〉的一个补注》,《社会学研究》第5期。

刘博,2007,《费孝通〈乡土中国〉内蕴及价值的再探讨》,《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迈克尔·曼,2002,《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秋风,2008,《从精英到绅士——关于精英阶层社会担当的历史与现实分析》,《文化纵横》第2期。

瞿同祖,2003,《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晏锋译,法律出版社。

荣敬本等,1996,《从压力型体制到民主合作型体制》,中央编译出版社。

孙立平,1992,《中国传统社会中贵族与士绅力量的消长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天津社会科学》第4期。

王先明,1997,《近代绅士》,天津人民出版社。

吴晗、费孝通等,1948,《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

小浜正子,2003,《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葛涛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徐丙春,2009,《中国绅士的特点——读〈中国绅士〉有感》,《法制与社会》第5期。

徐茂明,2003,《明清以来乡绅、绅士与士绅诸概念辨析》,《苏州大学学报》第1期。

徐茂明,2004,《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商务印书馆。

宣朝庆,2011,《地方精英与农村社会重建》,《社会学研究》第4期。

杨力伟,1991,《士绅的产生、衰落与消亡》,《社会学与社会调查》第5期。

杨念群主编,2001,《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杨善华、苏红,2002,《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社会学研究》第1期。

尤育号,2011,《近代士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史学理论研究》第4期。

张信,2004,《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中华书局。

张仲礼,1998,《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赵旭东,2006,《逝者如斯的结构秩序——译读费孝通英文版〈中国士绅〉》,《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

赵旭东,2008,《乡村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重新回味费孝通的“双轨制”》,《探索与争鸣》第9期。

周荣德,2000,《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学林出版社。

Esherick,Joseph W. & Rankin,Mary B. 1990. Chinese Local Elite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ei,Hsiao-Tung. 1946. “Peasantry and Gentry: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and Its Chang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52 (1):1-17.

Fei,Hsiao-Tung. 1953. China’s Gentry:Essays in Rural-Urban Relation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jrup,Thomas. 2003. State,Culture and Life-Modes:The Foundations of life-Mode Analy-sis. Ashgate.

Hsiao,Kung-chuan. 1960. 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Huang,Philip C.C. 1994. “Public Sphere/Civil Society in China?The Third Realm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Modern China,19(2):216-240.

Kuhn,Philip A. 1970.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i,Jean C. 1992.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in China.” World Politics,45(1).

Oi,Jean C. 1995. “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The China Quarterly,144:1132-1149.

Oi,Jean C. 1998. “Evolution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AndrewWalder(ed.),Zouping in Transition:The Process of Reform in Rural North China. Mass.:Harvard University.

Rankin,Mary B. 1986. 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Zhejiang Province,1865-1911.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Rome,William T. 1989. Han Kou: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1789-1895.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oppa,R.Keith. 1982. Chinese Elites and Political Change—Zheijang Provinc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illy,Charles(ed.). 1975.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akeman,Frederick Jr. 1975. The Fall of Imperial China. The Free Press.

Walder,Andrew G. 1995. “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01 (2):263-301.

费孝通,1997,《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费孝通,1999a,《中国乡村工业》,《费孝通文集》(第3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b,《人性和机器——中国手工业的前途》,《费孝通文集》(第3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c,《〈昆厂劳工〉书后》,《费孝通文集》(第3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d,《乡土重建》,《费孝通文集》(第4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e,《中国的现代化与少数民族的发展》,《费孝通文集》(第7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f,《对中国少数民族社会改革的一些体会》,《费孝通文集》(第7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g,《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费孝通文集》(第8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h,《略谈社会学》,《费孝通文集》(第8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i,《怎么找问题》,《费孝通文集》(第9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j,《包头篇》,《费孝通文集》(第10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k,《西部经济发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费孝通文集》(第10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l,《定西篇》,《费孝通文集》(第10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m,《甘南篇》,《费孝通文集》(第10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n,《对民族工作的一些看法和意见》,《费孝通文集》(第10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o,《甘肃行》,《费孝通文集》(第1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p,《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战略》,《费孝通文集》(第1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q,《压力·时机·对策》,《费孝通文集》(第1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r,《经历·见解·反思》,《费孝通文集》(第1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s,《凉山行》,《费孝通文集》(第1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t,《志在富民》,《费孝通文集》(第1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u,《武陵行》,《费孝通文集》(第1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v,《结合实际 修正认识》,《费孝通文集》(第1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w,《关于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一些意见》,《费孝通文集》(第1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x,《边区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思考》,《费孝通文集》(第12卷),群言出版社。

李友梅,2010,《文化主体性及其困境——费孝通文化观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第4期。

费孝通,1983,《从事社会学五十年》,天津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费孝通,1999a,《社会变迁研究中都市和乡村》,《费孝通文集》(第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b,《从社会变迁到人口研究》,《费孝通文集》(第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c,《中国乡村工业》,《费孝通文集》(第3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d,《内地的农村》,《费孝通文集》(第4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e,《科举与社会流动》,《费孝通文集》(第5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f,《城乡联系的又一面》,《费孝通文集》(第5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g,《略谈中国的现代化》,《费孝通文集》(第8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h,《从鱼米、丝绸之乡到兔毛纺织之乡》,《费孝通文集》(第8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i,《人口问题研究搞些什么》,《费孝通文集》(第7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j,《中国乡镇发展的道路》,《费孝通文集》(第1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k,《谈小城镇研究》,《费孝通文集》(第8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l,《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费孝通文集》(第13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m,《下好人口问题这盘棋》,《费孝通文集》(第10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n,《〈乡土中国〉重刊序言》,《费孝通文集》(第9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o,《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费孝通文集》(第14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p,《做活人口这盘棋》,《费孝通文集》(第9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q,《中国人口的合理安排问题》,《费孝通文集》(第9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r,《社会调查自白》,《费孝通文集》(第10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s,《武陵行》,《费孝通文集》(第1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t,《西部经济发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费孝通文集》(第10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u,《甘南篇》,《费孝通文集》(第10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v,《〈中国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序》,《费孝通文集》(第10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w,《为了西北地区更好更快地发展》,《费孝通文集》(第10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x,《改变封闭、保守的人口政策》,《费孝通文集》(第1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y,《中国人口分布问题的探讨》,《费孝通文集》(第1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z,《小城镇 大问题》,《费孝通文集》(第9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3,《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学术研究》第7期。

耿敬,2010,《文化自主性与边区的现代化——费孝通边区开发思想研究》,载李友梅主编《文化主体性与历史的主人——费孝通学术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友梅,2010,《文化主体性及其困境——费孝通文化观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第4期。

苏国勋,2007,《社会学与文化自觉——学习费老“文化自觉”概念的一点体会》,载李友梅主编《江村调查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

阿古什,1985,《费孝通传》,董天民译,时事出版社。

鲍曼,2001,《社区:在不可靠的世界中寻找安全》,政治出版社。

鲍曼,2006,《废弃的生命》,谷蕾、胡欣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贝尔,1989,《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贝尔,2002,《社群主义及其批判者》,李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贝拉等,1991,《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翟宏彪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丁元竹,2007,《社区与社区建设:理论、实践与方向》,《学习与实践》第1期。

费孝通,1999a,《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费孝通文集》(第14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b,《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费孝通文集》(第14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1a,《中国现代化:对城市社区建设的再思考》,《江苏社会科学》第1期。

费孝通,2001b,《加快城市建设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费孝通文集》(第15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1c,《关于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再思考》,《费孝通文集》(第15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1d,《新世纪 新问题 新挑战》,《费孝通文集》(第15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1e,《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对文化的思考》,《费孝通文集》(第15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2a,《居民自治: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目标》,《江海学刊》第3期。

费孝通,2002b,《对上海社区建设的一点思考:在“组织与体制:上海社区发展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社会学研究》第4期。

费孝通,2005,《走社会学之路,为人类作贡献(代序)》,载广州岭南大学社会学系部分学生编《纪念社会学家杨庆堃教授》(印刷本)。

顾骏,2005,《跟随费老研究社区》,《社区》第10期。

吉登斯,2000,《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帕克、伯吉斯、麦肯齐,1987,《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宋俊岭、吴建华、王登斌译,华夏出版社。

帕特南,2001,《使民主运作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

沈新坤,2004,《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全能主义倾向》,《社会》第6期。

滕尼斯,1999,《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

托克维尔,1988,《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涂尔干,2000,《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吴文藻,1990,《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

徐中振、李友梅,2003,《生活家园与社会共同体》,上海大学出版社。

阎明,2004,《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

杨庆堃,2005,《近十五年来美国社会变迁的观察》,载广州岭南大学社会学系部分学生编《纪念社会学家杨庆堃教授》(印刷本)。

Bellah,Robert N.,Richard Madsen,William M.Sullivan,Ann Swidler,and Steven M.Tipton. 1991. The Good Society. New York:Alfred A.Knopf,Inc.

Berry,Wendell. 1977. The Unsettling of America. San Francisco:Sierra Club.

Borgatta,Edgar F. and Rhonda J.V.Montgomery. 2000.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5 Vols.,2nd edition. New York:Macmillan Reference USA.

Elwell,Frank W. 1999. Industrializing America: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Society through Classical Sociological Analysis. Westport,CT:Praeger.

Habermas,J. 1996. Between Facts and Norms,trans. W.Rehg. Cambridge MA:MIT Press.

Putnam,Robert D. 1993.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 The American Prospect,13 (Spring):35-42.

Putnam,Robert D. 1995. “Bowling Along: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Democracy,6 (January):65-78.

Sites,William. 1998. “Communitarian Theory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33(January):57-65.

费孝通,1999a,《乡土中国》,《费孝通文集》(第5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b,《重访英伦》,《费孝通文集》(第3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c,《禄村农田》,《费孝通文集》(第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d,《禄村农田·附录》,《费孝通文集》(第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e,《人不知而不愠——缅怀史禄国老师》,《费孝通文集》(第13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f,《对“美好社会”的思考》,《费孝通文集》(第1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g,《物伤其类——哀云逵》,《费孝通文集》(第3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h,《皇权与绅权·论师儒》,《费孝通文集》(第5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1,《新世纪 新问题 新挑战》,《费孝通文集》(第15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4a,《对文化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费孝通文集》(第16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4b,《发展如蜕变,说城镇与区域经济》,《费孝通文集》(第16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4c,《家乡小城镇大发展的二十年》,《费孝通文集》(第16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4d,《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费孝通文集》(第16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5,《暮年自述》,载费皖整理《费孝通在2003:世纪学人遗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华勒斯坦,2013,《现代世界体系》(第二卷),郭方、吴必康、钟伟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安宅,2005,《〈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友梅,2010,《文化主体性及其困境》,《社会学研究》第4期。

刘述先,2002,《现代新儒学研究之省察》,(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编《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

斯科特,2001,《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

托尼,2006,《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赵月瑟、夏镇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韦伯,2004,《支配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清媚,2010,《最后的绅士——以费孝通为个案的人类学史研究》,(台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阿古什,1985,《费孝通传》,董天民译,时事出版社。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费孝通,1999a,《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文集》(第1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b,《孔林片思》,《费孝通文集》(第1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c,《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费孝通文集》(第1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d,《人的研究在中国——缺席的对话》,《费孝通文集》(第1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e,《中华民族研究的新探索》,《费孝通文集》(第1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f,《边区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思考》,《费孝通文集》(第1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g,《我的第二次学术生命》,《费孝通文集》(第13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h,《略谈中国社会学》,《费孝通文集》(第13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i,《讲课插话》,《费孝通文集》(第13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j,《顾颉刚先生百年祭》,《费孝通文集》(第13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k,《反思·对话·文化自觉》,《费孝通文集》(第14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l,《中国文化与新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费孝通、李亦园对话录》,《费孝通文集》(第14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m,《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费孝通,2000a,《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费孝通,2000b,《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在“21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国际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费孝通,2001a,《要知道怎样做人》,《中国新闻出版报》1月12日。

费孝通,2001b,《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费孝通文集》(第15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1c,《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费孝通文集》(第15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1d,《要对时代变化做出积极有效的反应》,《费孝通文集》(第15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1e,《推己及人》,《费孝通文集》(第15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1f,《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对文化的思考》,《费孝通文集》(第15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3a,《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学术研究》第7期。

费孝通,2003b,《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刘春燕,2006,《“探索真理”与“服务社会”——试析费孝通先生社会学方法论转变》,《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麻国庆,2005,《社会结合和文化传统——费孝通社会人类学思想评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马戎,2007,《“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苏力,2007,《费孝通、儒家文化和文化自觉》,《人文天地》第4期。

费孝通,1993,《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一生研究的课题》,《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费孝通,1999a,《孔林片思》,《费孝通全集》(第1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b,《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费孝通全集》(第1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c,《略谈中国社会学》,《费孝通文集》(第13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d,《乡土重建》,《费孝通文集》(第4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e,《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课题》,《费孝通全集》(第1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f,《人性和机器——中国手工业的前途》,《费孝通全集》(第3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g,《〈昆厂劳工〉书后》,《费孝通文集》(第3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h,《禄村农田》,《费孝通文集》(第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i,《乡土中国》,《费孝通文集》(第5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j,《社会变迁研究中都市和乡村》,《费孝通全集》(第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k,《西南劳工的人力基础》,《费孝通文集》(第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l,《劳工的社会地位》,《费孝通文集》(第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m,《小城镇研究十年反思》,《费孝通全集》(第13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n,《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费孝通文集》(第14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o,《港行漫笔》,《费孝通文集》(第10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p,《农民头脑里的变化》,《费孝通文集》(第10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q,《迎接新的经济建设的高潮到来》,《费孝通文集》(第14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r,《从小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人》,《费孝通文集》(第1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1a,《我对中国农民生活的认识过程》,《费孝通全集》(第15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1b,《关于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些思考》,《费孝通文集》(第15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1c,《我对中国农民生活的认识过程》,《费孝通文集》(第15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1d,《关于“多元化的西部文化”和“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谈话》,《费孝通文集》(第15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9a,《试探扩展社会学传统界限》,《费孝通论文化自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b,《文化论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费孝通论文化自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c,《“文化自觉”与中国学者的历史责任》,《费孝通论文化自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13a,《走到民众中去》,《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晚年文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费孝通,2013b,《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晚年文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费孝通、张之毅,1990,《云南三村》,天津人民出版社。

李友梅,2010,《文化主体性及其困境——费孝通文化观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第4期。

潘乃谷,2000,《潘光旦释“位育”》,《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

沈关宝,2006,《从学以致用、文野之别到文化自觉——费孝通老师的文化功能论》,《社会》第2期。

苏国勋,2007,《社会学与文化自觉——学习费老“文化自觉”概念的一点体会》,载李友梅主编《江村调查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

闻翔,2013,《“乡土中国”遭遇“机器时代”:重读费孝通关于“昆厂劳工”的讨论》,《开放时代》第1期。

张连海,2014,《从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到历史特殊论:费孝通人类学研究方法谱系》,《理论月刊》第6期。

费孝通,1999a,《接受福冈亚洲文化奖的讲话》,《费孝通文集》(第13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b,《人类学几大派别——功能学派之地位》,《费孝通文集》(第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c,《中国文化内部变异的研究举例》,《费孝通文集》(第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d,《〈花篮瑶社会组织〉编后记》,《费孝通文集》(第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e,《中国乡村工业》,《费孝通文集》(第3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f,《接受福冈亚洲文化奖的讲话》,《费孝通文集》(第13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g,《内地的农村——纪念这七年艰苦的内地生活》,《费孝通文集》(第4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h,《人性和机器——中国手工业的前途》,《费孝通文集》(第3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i,《复兴丝业的先声》,《费孝通文集》(第1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j,《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课题》,《费孝通文集》(第12卷),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4,《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思想战线》第2期。

费孝通,2009a,《伦市寄言》,《费孝通全集》(第2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b,《书评》,《费孝通全集》(第2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c,《再论社会变迁》,《费孝通全集》(第2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d,《显微镜下切片素描》,《费孝通全集》(第2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e,《从社会变迁到人口研究》,《费孝通全集》(第2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f,《理论与实地社会研究》,《费孝通全集》(第2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李友梅,2007,《做中国文章 彰显知识分子正气——纪念费孝通老师〈江村经济〉发表70周年》,载李友梅主编《江村调查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

马林诺夫斯基,1999,《〈江村经济〉序》,《费孝通文集》(第2卷),群言出版社。

王康,1992,《社会学史》,人民出版社。

吴文藻,1935a,《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北平晨报》1月9日《社会研究》第66期。

吴文藻,1935b,《西方社区研究的近今趋势》,《北平晨报》4月17日。

吴文藻,1936a,《社区的意义与社区研究的近今趋势》,《社会学刊》第5卷第1期。

吴文藻,1936b,《中国社区研究计划的商榷》,(天津)《益世报》5月6日《社会研究》复刊第1期。

吴文藻,1999,《〈花篮瑶社会组织〉导言》,《费孝通文集》(第1卷),群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