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1

引证文献

3 !

参考文献

4

中国妇女研究十年(1995~2005)图书

Review on the chinese Women’s study in Recet 10 years ----Response to the Beijing platform for Action

SSAPID:101-6163-9817-55
ISBN:7-80190-706-X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论文分为15个主题:妇女与贫困、妇女与教育、妇女与健康、对妇女的暴力、妇女与经济、妇女与参政、妇女的人权与法律、妇女与传媒、女童的生存与发展、妇女组织、妇女与文化、老年妇女、婚姻与家庭、学科建设及其他,呈现了’95世妇会以来我国妇女/性别研究的热点话题以及在研究领域等方面的发展轨迹。。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徐逢贤;童根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Preface

 妇女与贫困

  脱贫致富:中国农村妇女发展的足迹

  妇女连环脱贫与扶贫模式

   一 连环脱贫活动的发展及绩效

    1.示范帮带型

    2.妇干结对型

    3.实物投放型

    4.孟加拉小组型

    5.公司+农户型

    6.集体牵头型

   二 连环脱贫模式探析

    1.扶持到户、连环脱贫,符合我国当前农村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是山西省扶贫工作在“区域增长战略”的基础上向扶持特困山区和贫困户延伸的重要途径

    2.连环脱贫模式保证了扶贫资金的如期回收和滚动使用,为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资金的利用率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

    3.连环脱贫模式体现了我国扶贫工作“治愚扶志、立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发挥了物质脱贫与精神致富的同步效应

  “社会性别、贫困与农村发展”研讨会综述

   一 主要理论观点

    1.关于妇女贫困的原因

    2.关于社会性别、贫困与农村发展的关系

    3.关于贫困妇女教育、健康与文化问题

   二 关于贫困妇女发展现实问题的讨论

    1.关于社会性别意识与妇女发展问题

    2.关于扶贫模式的思考

    3.关于扶贫中的妇女教育、习俗、健康方面的问题

  扶贫实践中妇女性别需求变化的研究

   一 前言

   二 性别需求理论框架

   三 扶贫项目对妇女性别需求变化的影响分析——CIDA(加拿大国际发展署)资助的新疆妇女创收项目案例

   四 对不同扶贫项目中性别需求情况的简单评述

  对城市贫困主流测量方法理论假定的社会性别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相关文献研究

    1.关于贫困研究

    2.关于贫困测量的研究

   三 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及理论假设

    (二)研究视角

    (三)主要概念及其操作化

     1.贫困、贫困测量、主流贫困测量

     2.家庭、家庭内贫困分布

      (1)食物消费比较

      (2)衣服消费比较

      (3)男女在两性特用基本生活资料消费方面的比较

      (4)两性教育消费比较

      (5)家庭内两性综合消费水平等级比较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四 对主流贫困测量理论假设的社会性别分析

    1.两性食物消费比较

    2.两性衣服消费比较

    3.两性专用基本生活用品的消费比较

    4.两性教育消费比较

    5.两性综合消费水平比较

   五 结果与讨论

 妇女与教育

  男女大学生学术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假设

   二 研究的设计

   三 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综述和评价

   四 研究结果

    (一)男女性别特征与哲学学科性质

     1.对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

     2.哲学学科性质对人的能力和条件的要求

     3.哲学的学科特征和性别

     4.如何看待女性特征与哲学学科特征的不一致性

    (二)现行的哲学教学与女性的发展

     1.女大学生学习哲学的自信心

     2.女大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

   五 结论及建议

    (一)当代女大学生的发展是与专业的选择,即所学学科的性质密不可分的

    (二)我国哲学研究和哲学教育领域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

    (三)目前哲学领域仍然是非常男性化的、独特的学科领域

    (四)学哲学的女大学生中已经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社会性别意识

    (五)建议

     1.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

     2.通过改革促进女大学生参与哲学学习,促使她们在哲学领域获得成功

  教材与教学:影响学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重要媒介

   一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二 研究的基本目标与方法

    1.量性研究

    2.质性研究

    3.文本分析研究

    4.历史比较研究

    5.专题研究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

   四 研究的初步发现

    1.幼儿读物与儿童早期社会化的性别分析

    2.小学教材文本的性别呈现与对学生的影响

    3.关于初中教材及教师性别刻板印象的分析

    4.初中生论说教材中的女性形象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二 当代中国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观

    1.“男高女低”的择偶追求、“男主女从”的家庭结构得到近半数女大学生的认同

    2.经济发达地区的女性(包括女大学生)对于男尊女卑之传统性别观念的认同度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女性

    3.相关调查的比较还反映出,业已毕业走入社会的女大学生对于传统陈旧性别观念的认同度高于仍然在学的女大学生

   三 分析与思考

    1.知识教育与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建构

    2.经济发展与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建构

    3.社会文化与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建构

  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性别差异

   一 我国各教育阶段的性别差异

    1.文盲人口的性别差异

    2.小学教育的性别差异

    3.初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性别差异

    4.高等教育的性别差异

   二 小结与讨论

 妇女与健康

  健康与女权:妇女卫生保健的非医学模式思考

   一 妇女健康与社会发展

   二 妇女健康的社会诊断

    1.要深入基层社区,去发现那些人们(包括男人和女人)都习以为常的、与性别有关的、影响妇女卫生保健的社会文化因素

    2.要唤醒妇女因传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而长期受抑制或是淡化了的健康意识,并通过多种途径传达她们的呼声,使其权益得到有效的体现

    3.从在卫生保健方面了解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妇女的心声,了解她们内心各种真实的需求,特别是难言之隐,并设法给予满足或提供服务

   三 妇女卫生保健的未来之路

  生育健康新趋向:整合妇女健康促进的理论与行动

   一 理论之整合

   二 方法之整合

   三 科际之整合

   四 理论与行动之结合

  改善农牧区妇女健康的行动策略

   一 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二 研究发现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1.农村牧区妇女不好意思去看妇科病,特别担心是男医生看病

     2.有些地区男尊女卑的观念较浓重

    (二)经济因素

    (三)教育因素

    (四)医疗机构和设施因素

    (五)服务意识和措施问题

   三 行动策略

    1.健康宣传:加强妇科病及性卫生知识的宣传

    2.健康教育:发挥妇联的组织协调职能,帮助妇女及时就医

    3.健康促进:使之由传统模式向优质服务的健康模式转变

  以妇女为中心的保健服务研究

   一 前言

   二 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资料来源

    3.资料收集方法

    4.调查时间

    5.资料处理与分析

   三 结果

    (一)研究对象(产妇)基本情况

    (二)分娩方式

    (三)分娩时的干预

     1.分娩时的干预现状

     2.医护人员对有效干预的最新认识

    (四)分娩时的支持

     1.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希望得到陪伴和实际获得陪伴的情况

     2.医护人员和产妇对陪伴分娩的看法(见表1、表2)。

    (五)服务对象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六)待产与分娩环境及产妇对所接受的服务的看法

    (七)产妇对优质服务的需求

    (八)医护人员对改善产科服务的建议

     1.关于分娩环境

     2.关于医疗干预

     3.关于服务质量

     4.关于人际关系

   四 倡导“以产妇为中心的爱母分娩服务”的建议

    1.改善医院政策

    2.改进现有服务指南,使之更有利于促进自然分娩

    3.提高服务供需双方的意识

    4.改善医院基础建设、设施和环境

  生育健康意识教育:贫困地区妇女脱贫的重要变量

   一 贫困地区妇女生育健康意识的现状与特点

    1.生育健康意识的原始性

    2.生育健康意识的消极性

    3.生育健康意识的盲目性

    4.生育健康意识的自卑性

    5.生育健康意识的狭隘性

   二 影响生育健康意识提高的因素

    1.社区开放程度低

    2.可供选择利用的设施少且水平有限

    3.宣传工作肤浅且针对性不够

    4.整个社会的认识程度不高

    5.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低

    6.家庭决策中“男尊女卑”仍占主导地位

   三 生育健康意识教育是妇女脱贫的有效切入点

    1.生育健康意识教育可以为贫困妇女提供学习的机会,并调动起她们学习的积极性

    2.生育健康意识教育能使农村妇女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健康,摆脱旧观念的束缚,从关心自己开始,产生改变贫困的动力

    3.生育健康意识教育深入家庭,直接教育妇女,有效地影响全家,促进健康进步的家庭生活,为彻底脱贫奠定基础

    4.健康意识教育可以改变旧观念,唤起妇女求新求变的动机,促使她们自觉的不断地发展

    5.生育健康意识教育可以教会贫困妇女正确地获取权利和运用权利

   四 关于进行生育健康意识教育的思考

    1.生育健康教育与摆脱贫困、提高生存质量相结合

    2.生育健康教育与提高贫困地区农村的开放程度相结合

    3.生育健康教育与改善农村妇女的综合能力相结合

 对妇女的暴力

  性骚扰在中国的存在

   一 性骚扰的存在

   二 结论与分析

    1.性骚扰普遍化,且有日益扩大和严重化的趋向

    2.公共场所是女性最易于也最广泛遭受性骚扰的场所,这种状况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改变

    3.口头性骚扰正在未加控制地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粗言秽语公然横行于市,具有普遍化倾向

  “反家庭暴力”地方支持模式探寻

   一 了解受害妇女的情况,从中找出社会支持的薄弱处

    (一)前期调研

    (二)调查结果

     1.家庭暴力受害者缺少社会支持,尤其缺少法律支持

     2.妇女几乎没有摆脱暴力的出路,目前可选择的只有离婚

     3.心理、文化的障碍多

     4.社会求助无门,寻找支持四处碰壁

   二 建立反家庭暴力地方支持模式的尝试

    (一)法律上的支持

     1.促进地方出台反家庭暴力条例

     2.改善司法环境

     3.为受害妇女提供法律援助

    (二)动员社会力量的支持

     1.联合政府力量对社会相关人员进行有关的社会性别参与式培训

     2.与传媒合作宣传

     3.动员学校、医院在发现家庭暴力事件后进行举报,并帮助受害妇女进行取证工作

     4.加强妇女权益保障机构的工作

     5.陕西“妇女热线”开办“家庭暴力投诉热线日”活动

     6.建议政府营造受害妇女离婚过渡房,廉价租给因房子困扰无法摆脱暴力的妇女

     7.根据省情,争取经费,游说有实力的企业协助开办半劳务性质的妇女避难所,为妇女提供心理指导和治疗

    (三)建立受害妇女的支持与自助网络

  侵华日军性暴力对中国女性的摧残

   一

   二

   三

   四

   五

  整合力量 推进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的研究与行动

   一 理论基础:中国反家暴理论研究

    (一)家庭暴力研究

     1.不伤害原则

     2.自主性原则

     3.互惠原则

    (二)司法干预研究

     1.法律认定难点

     2.司法难点

     3.民事赔偿难点

     4.行政执法难点

   二 实践效果:政府和公检法部门的工作经验

    (一)政府参与反家庭暴力行动

    (二)司法和执法部门在反家庭暴力中的作用

   三 反家暴项目:调查与干预

   四 对受暴*妇女的救助和施暴者的帮助

    (一)对受虐妇女的救助

    (二)对施暴男人的帮助

   五 中国反家暴*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

    (一)政府加强领导,全社会积极参与

     1.政府应充分认识家庭暴力对妇女、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进一步谴责对妇女的暴力行为,检审并改进有关处置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的立法和执法,为受害妇女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和社会保障

     2.鼓励开展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司法和执法机构与各学科研究人员在社区开展反对和防治家庭暴力的多机构合作

     3.研究和收集基于性别暴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在公检法司部门建立有关家庭暴力的报告和统计制度

    (二)加强立法与司法工作

     1.积极推动全国反家庭暴力立法,推动现有法律法规中男女不平等条款的修改

     2.加强反家庭暴力的司法干预(事前干预、事后司法处理)和执法力度

    (三)对家庭暴力在中国的普遍性、严重性的现状进行调查,开展有关家庭暴力研究

     1.家庭暴力理论研究

     2.司法干预研究

     3.社区干预研究

    (四)推动实际工作

     1.保护受虐妇女

     2.在反家庭暴力过程中把男性纳入其中

     3.对项目骨干进行跨学科的关于家庭暴力与社会性别关系的深入研究

     4.多机构合作、推进政府参与反家暴,使反对家庭暴力成为政府行为

  怎样报道家庭暴力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 研究内容的分析与思考

    1.对案例报道的标题分析

    2.对采访报道的内容分析

   四 结论与建议

  差距、挑战与对策

   一 有关反对工作场所性骚扰的概念及认识

    1.性骚扰的定义和性质

    2.性骚扰现状

    3.发生性骚扰的原因

    4.对性骚扰后果的认识

   二 国际上反对工作场所性骚扰的举措

   三 中国反对性骚扰的挑战与对策

    1.立法方面的挑战与对策

    2.三方机制方面的挑战和对策

    3.社会环境方面的挑战与对策

 妇女与经济

  中国在业人口职业、行业性别隔离状况及其成因

   一 我国在业人口职业、行业的性别隔离状况

    1.女性在业人口在各职业、行业中的聚集程度

    2.各行业和职业的性别构成及差异

    3.从城镇男女劳动者月收入水平及差异看职业性别隔离的现象

   二 职业、行业的性别隔离现象的成因

    1.职业和行业的自身特征所带来的性别选择偏好造成性别隔离

    2.传统文化、社会习俗,尤其是“男尊女卑”、“夫贵妻荣”等旧观念造成职业性别隔离

    3.在业人口分职业、行业的文化教育状况的性别差异造成职业和行业性别隔离

     (1)文化程度水平的性别差异造成隔离

     (2)文化程度构成的性别差异造成隔离

    4.除了正规教育外,劳动者获得的成人教育,尤其是职业培训和劳动技能训练的性别差异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职业性别隔离

  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分析报告

   一 女职工对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了解状况

    (一)不同年龄段的女职工对6个法律法规的了解情况比较

    (二)不同文化程度的女职工对6个法律法规的了解情况比较

    (三)不同职业的女职工对法律法规的了解情况比较

    (四)不同就业身份的女职工对6个法律法规学习、了解情况的比较

    (五)不同经济类型的女职工对6个法律法规学习、了解情况的比例

   二 女职工享受劳动保护待遇状况

    (一)女职工中的固定工、合同制工、临时工和农民工劳动保护状况比较

    (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个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比较

    (三)不同经济效益中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比较

   三 女职工享有休息、休假权利的状况

    (一)按不同的就业身份分析,农民工和临时工每月加班加点现象最为严重

    (二)女职工每周工作时间情况的比较

    (三)女职工享有法定的节假日休息情况的比较

   四 女职工劳动保护问题及其对策

    1.加大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之家喻户晓

    2.加强对贯彻女职工的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法律约束,建立健全女职工劳动保护管理监督机构

    3.加快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工会组建的步伐,并在组建工会的同时建立女职工组织

  被忽略的再就业主体需求

   1.参招单位多,提供的岗位多

   2.招聘职业种类多,层次丰富

   3.招工条件宽

   4.岗位工资待遇较高

   一 劳动保护需求

    1.超时工作

    2.违规作业

    3.不签订劳动合同,随意解雇

    4.低工资使用

    5.不履行承诺,随意拖欠工资

   二 工作价值需求

   三 就业尊严需求

    1.年龄歧视

    2.工作能力歧视

    3.思想素质歧视

   四 转制获惠需求

   五 “牺牲”补偿需求

  城市非自愿离岗女性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 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研究

   二 研究方法及被访者基本情况

   三 研究结果

    (一)离岗女性与男性一样,最迫切的社会支持需求包括经济支持、就业支持和精神支持三个方面,不同之处在于,女性对上述三个方面的社会支持需求都较男性更为强烈

    (二)非自愿离岗女性的社会支持系统与男性的一样,也是一个多元化结构,由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和非正式支持系统共同组成

     1.政府部门在政策层面上对离岗女性提供了经济支持和就业支持,政府的支持只是宏观保障,不再占主导地位

     2.离岗女性原所在企业不再给她们提供全面的保障,但仍无法推卸继续为其提供经济支持和就业支持的责任,同政府一样,企业的上述支持功能也在逐步剥离

     3.市场组织对于非自愿离岗女性发挥了一定的就业支持作用,但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给离岗女性的就业支持是有限的

     4.社区组织(主要指街道、居委会)对离岗女性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精神支持和就业支持,但从目前情况看,社区组织能够提供的资源较少、有效帮助不足

     5.其他民间组织或非政府组织也给予了离岗女性一些实际的帮助和精神支持

     6.家庭及亲属关系的社会支持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在经济支持上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精神支持和就业支持的作用也很重要

     7.社会关系网络最大的支持就是为离岗女性的再就业提供了较高质量的信息和实际帮助。社会关系网络在情感支持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发挥一定的经济支持作用

    (三)在社会支持系统的具体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特点上,离岗女性与离岗男性之间存在差异

     1.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特别是生育保险不健全,女性平等就业的机会得不到全面保障

     2.原企业在减员增效上对男女区别对待,女性也更多地被排除在企业内部各种私人关系的庇护之外

     3.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更加边缘化的处境

     4.女性的社会关系网络所提供的支持不如男性

     5.在经济支持方面,城市居民亲属关系的双向性非常显著,妻子的亲属在提供经济支持方面一点也不比丈夫的亲属差,甚至更主动

     6.女性比男性更易于寻求和接受来自亲属和其他社会关系的情感支持

   四 结论和讨论

    1.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加强立法

    3.社区组织、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中间组织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4.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努力改变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打破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

  世纪之交关于“阶段就业”、“妇女回家”的大讨论

   一 问题的提出

    1.参与的广泛性

    2.参与的高层次

    3.女性群体的性别敏感和女界的联合

    4.以研究促进对决策的参与

   二 讨论的关键是在就业压力下采取什么样的公共政策

    1.政策不应有性别指向和不平等的性别影响

    2.政策的出发点应以人为中心,体现社会公正

    3.制定政策应以社会与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4.政策应建立在正确认识国情和汲取别国经验的基础上

   三 讨论的核心是社会性别分工

    1.是否应以性别作为劳动分工的标准

    2.是对女性的关爱还是对女性社会价值的否定

    3.承认家务劳动的价值不等于妇女回家

    4.对传统性别分工的挑战

   四 重要的是建立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1.促进妇女参与经济决策

    2.国家要确保男女平等就业和妇女劳动保护的法律原则和法规切实得到实施

    3.要尽快建立生育社会保障制度

    4.尽快完善与阶段就业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办法

    5.应完善并拓宽妇女就业培训的制度与方法

    6.要大力宣传性别平等的社会观念,促进妇女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传播

  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与妇女利益研究

   一 我国就业制度及其形式演变中的妇女就业状态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妇女就业及其就业形式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就业状况及其形式的积极变化

     1.妇女就业领域拓宽,就业结构得到优化

     2.妇女就业有了自主灵活性,职业流动加快,就业机会增多

     3.妇女就业形式开始呈现多样化走向

    (三)就业制度改革中妇女就业及其就业形式出现的新问题

     1.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一批技术和能力竞争力不强的妇女被“挤压失业”

     2.在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妇女平等就业权利受侵害,出现“就业性别歧视”

     3.妇女就业形式多样化中出现职业低层次化

   二 西方发达国家多种就业形式变化带给妇女的正负面影响

    (一)西方国家妇女多种形式就业及其特点

     1.正规全职就业

     2.非全日制就业

     3.非正规就业

     4.阶段性就业

    (二)西方国家妇女多种形式就业产生的效果

     1.积极效果

     2.消极影响

   三 我国实行灵活多样就业制度需建立和发展男女平等的理念与机制

    (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妇女灵活多样就业提供产业基础

    (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小企业,促进妇女就业形式的变化

    (三)推动科技进步,赋予妇女灵活多样就业形式以新的内涵

    (四)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开通妇女就业形式多样化渠道

    (五)建立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法规,保障妇女多种形式就业不受歧视

    (六)建立生育保障制度,对妇女承担人类自身再生产给予经济补偿

    (七)应把灵活多样的就业目标主要定位在失业人群上

   四 结论

  不完全的社会性成人*

   一 男性的叙说

   二 女性叙说

    1.来兰州的缘由

    2.她们的生活

   三 结论:不完全的社会性成人

  关注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平等

   一 中国妇女就业的基本现状和评价

   二 值得关注的新情况和突出问题

    1.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

    2.非正规就业者劳动权益问题凸显

    3.私营中小企业女工劳动保护问题严峻

    4.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男女退休政策问题

    5.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和农村妇女发展

    6.经济全球化对妇女就业的影响

   三 有益的探索和经验

    1.组织起来自主创业

    2.有针对性地培训和面对面的职业指导

    3.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有组织、有序流动

    4.发挥组织优势,促进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

   四 关于对策的思考和讨论

    1.促进就业领域的社会性别主流化

    2.建立健全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保障

    3.建立有效的劳动力市场监督机制

    4.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妇女就业质量

    5.强化培训,提高女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6.完善对非正规就业的社会保护

    7.优化妇女就业的社会文化环境

  关于“男女公务员同龄退休问题”的讨论

   关于女性公务员退休年龄问题的几点看法

   “男女公务员同龄退休”的公众基础和政策基础

   “男女公务员同龄退休”是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具体体现

   从同龄退休的争论看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

   也谈男女是否应享有平等就业权与平等的离退休待遇

   “男女公务员同龄退休问题”讨论中的认识误区

  对城市失业下岗女性、女大学生和女性知识分子自我创业的比较分析*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方法

   三 女性创业的共性特点

    1.女性普遍地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对女性创业有较明显的制约

    2.服务业是女性创业的重要领域,不同类型女性创业都表现出强烈的“服务业”倾向

    3.女性创业意愿弱于男性

    4.女性创业所得到的帮助很少

    5.资金、市场和场地是女性创业普遍遇到的困难

    6.在创业的政策扶助方面,女性群体对资金贷款、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投资失败的风险保护有较高的需求

   四 不同女性群体自我创业的差别性

    1.女大学生自我创业意愿最强,失业下岗女性次之,女知识分子最弱

    2.失业下岗女性创业方向偏好于社区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女大学生偏好于传统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女性知识分子偏好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3.女性知识分子创业基础较强,失业下岗女性中等,女大学生最弱

    4.女性知识分子的创业能力最强,女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相对较高,失业下岗群体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创业能力有所不足

    5.从创业条件看,对失业下岗女性创业的制度环境和培训扶助相对最强,女性知识分子较弱,女大学生自我创业条件最为缺乏

    6.失业下岗女性对创业组织形式的偏好首选非正规就业,女大学生和女性知识分子较多地选择规范化的个体私营中小企业

    7.女大学生创业预期最高,女知识分子次之,失业下岗女性创业预期相对较低

   五 研究结论和建议

    1.应该促进构建女性创业的支持体系

    2.对不同类型女性创业提供阶梯性保障和针对性扶助对策

  当前农村已婚妇女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区域与研究对象

   三 农村已婚妇女外出就业的动因分析

    (一)结构背景:已婚妇女外出就业的宏观动力机制

     1.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

     2.户籍制度的松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3.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服务行业的兴盛

    (二)个体因素:已婚妇女外出就业的微观动力机制

     1.现有关系的运用

     2.示范效应与对关系的主动谋求

     3.从生存理性到发展理性:城市文明的内化

   四 结论与讨论

  入世对我国少数民族妇女生计发展的影响*

   一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二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承诺对少数民族妇女收入和就业的影响

    1.关税配额管理对少数民族妇女就业和收入的影响

    2.2002年实际进口量对妇女经济福利的影响

    3.单一关税农产品价格下降也导致了农牧地区妇女收入总量的减少

   三 入世对少数民族妇女社会福利的影响

    1.对少数民族妇女劳动负担的影响

    2.对少数民族妇女教育的影响

    3.对少数民族妇女健康的影响

    4.对妇女家庭地位的影响

   四 结论

 妇女与参政

  我国培养选拔女干部政策措施评估和社会性别分析

   1.选拔政策

   2.提职条件及后备干部条件

   3.任职

   4.培训及轮岗锻炼

   5.考核和评价标准

   6.退休

  中国女市长调查

   一 背景

   二 调查对象与方法

   三 调查结果及分析

    1.女市长进入各级政府的背景

     (1)个人背景

     (2)家庭背景

     (3)制度背景

    2.女性在地方政府改革和管理中的作用

     (1)女市长在城市改革和管理中的政绩

     (2)女市长在推进当地性别平等事业中的作用

    3.女市长在执政中面临的困难及评价

    4.女市长对男女平等管理政府工作的建议

   四 简短结论

    1.中国女市长不但在中国城市建设和管理中作出贡献,并且在各级政府的决策和管理中发挥了改革的作用

    2.中国女市长的数量接近于中国设市城市的数量

    3.中国女市长的参政和执政观念有了很大变化

  世纪之初话参政

   一 关于妇女参政的内涵和特点

    1.妇女参政的内涵

    2.妇女参政特点

   二 关于妇女参政的制约因素

    1.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利

    2.领导对培养选拔女干部的认识不到位

    3.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制度不完善

    4.公共政策和立法中存在不利于妇女参政的因素

    5.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

    6.妇女素质和生育、家务的负担问题

   三 促进妇女参政的对策

    1.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妇女参政的战略意义,提高对妇女参政的认识

    2.发扬男女平等的社会文化观念

    3.加强妇女参政的制度建设

    4.建立健全有利于妇女参政的公共政策和民主监督机制

    5.妇女参政比例和参政指标评价问题

    6.加强妇女参政的能力建设

  从“草根”阶层到乡村管理者

   一 背景与问题

   二 草根“破土”:农村妇女通向管理者之路

    1.路径分析

     (1)传统路径:做积极分子

     (2)亲属关系:一条重要辅线

     (3)新的路径之一:以能力胜出

     (4)新路径之二:新的家族路线

    2.机缘与条件

     (1)政策“涨落”:细小机缘的放大

     (2)非政策性机缘

    3.成功的个人因素分析

     (1)强人个性

     (2)动力来源

     (3)自述成功的个人特质

   三 结束语:草根参与的前景

  两委交叉任职对农村妇女进入村委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一 村两委交叉任职的运行

   二 两委交叉任职对妇女进入村委会的影响

    1.在推行两委交叉任职中,乡镇过多介入村委会选举,忽视了妇女干部的当选

    2.交叉任职,精简干部人数,挤压了妇女的当选空间

    3.交叉任职提高了对妇女干部素质的要求,增加了妇女当选的难度

    4.交叉任职后,选票的分量更重了,选民不会轻易将选票投给妇女

   三 对策分析建议

    1.妇女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两委交叉任职的新要求

    2.充分发挥妇女组织的作用,为妇女进入村委会创造条件

    3.规范乡镇政府在村委会选举中的行为,杜绝不平等现象的发生

    4.增强制度安排的倾斜力度

 妇女的人权与法律

  强奸被害人:特征、教育及法律保护

   一

    1.从社区分布看,农民是强奸案的主要受害者

    2.从被害人的年龄结构看,学生和幼儿的比例很大

    3.强奸案被害者以正常人为主,其次是呆傻人、精神病人

    4.强奸案作案人与被害人相识的较多

   二

   三

  法律与习俗之间的性别因素

   一 问题的提出与背景

   二 双方当事人的策略

    (一)私人化案件

     1.恋爱关系的建构

     2.污名化强奸受害人

    (二)强暴的消失

   三 案件中的特定资本

    (一)社会支持系统

     1.家庭

     2.学校

     3.媒体

     4.妇联

    (二)资本结构:法律与习俗

     1.法律的内部冲突与选择

     2.法律与习俗间的关系

    (三)性别化权利关系的再生产

   四 总结与讨论

  耦合权利义务说:婚内强奸立论的理论原点

   一 婚内强奸的理论聚讼

    1.丈夫豁免权

    2.婚内强奸的危害性未达到承担刑事责任之程度

    3.如果将婚内强奸作犯罪论,则在司法实践中取证难、缺乏可操作性

    4.如果将婚内强奸作犯罪论,则易使妻子动辄以此“要挟”,从而使得丈夫处于性的恐慌状态

    5.“强奸”一词中的“奸”是贬义,在合法的夫妻性关系中不存在“奸”

    1.时间肯定说

    2.情节肯定说

   二 耦合权利义务说:婚内强奸立论新原点

    1.“耦合权利义务说”的基本理念

    2.“耦合权利义务说”对性违约的理性分析

    3.“耦合权利义务说”对性暴力的理性思考

   三 婚内强奸犯罪化的立法变动建议

    1.对婚姻法的立法变动:规定夫妻同居义务及违反同居义务之法律后果

    2.对刑法的立法变动:规定婚内强奸告诉乃论

    3.对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变动: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中增加精神损害赔偿

    4.在婚内强奸司法救济制度内引入调解

  “孕妇工伤胎儿受损”的个案分析*

   一 案例——无从救济的权利

    1.当事人口述

    2.该案证据

    3.本案各方的不同立场

   二 性别盲点与性别歧视的发现

    1.工伤风险的性别盲点

    2.工伤伤害持续化和合法化

    3.一个性别歧视的后果

   三 孕妇工伤中母亲和胎儿权益的整合

    1.以胎儿为主体的民事救济

    2.母亲在诉讼中权利的让渡

    3.母子利益及诉求在权利救济中的整合

     (1)对母亲的伤害事实

     (2)对胎儿的伤害事实

     (3)母子工伤伤害的共时性和同体性整合

   四 本案救济不能的制度性原因

    1.“法律人”假设的男性标准

    2.法律以男性经验为基础

    3.法律文化中生育责任在两性间的不合理配置

    4.有关法律及制度的缺陷

     (1)女性意志法律表达不足

     (2)性别歧视的不可诉

     (3)妇女权利的隔离

   五 结论

  土地流转中女性的地位与权益*

   一 农业“内卷化”与农业生产的女性化

    1.传统思想的影响

    2.由于在城市务工经商风险较农业生产要大,能否持久地干一份工作并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对于进城农民来说是不可预期的,而农业生产只要不碰上天灾,投入必要劳力后农业产出却是可以预计的

    3.城市为进城农民工提供的岗位有限,且岗位的特点也限制了成年女性的选择

    4.妇女的畏难情绪也是影响其脱离农业生产的重要原因

   二 土地流转过程中女性的地位与权益

    (一)农业生产的女性化阻碍了土地流转

     1.农业生产的女性化阻碍了土地流转供给市场的发育

     2.农业生产的女性化也阻碍了土地流转需求市场的发育

     3.农业必要劳动力的转移是制约土地流转的瓶颈

    (二)女性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权益的缺失

     1.女性应有的决策权的缺失

     2.婚姻流动与妇女土地使用权、承包权的缺失

     3.土地流转过程中女性获益权的缺失

   三 结论

 妇女与传媒

  试析我国电视广告中的男女角色定型

   一

   二

    (一)从广告类型看角色定型

    (二)从广告声音上看角色定型

    (三)从职业分布看角色定型

    (四)从出现地点看角色定型

    (五)从角色关系看角色定型

   三

    1.传统的角色定型对人的全面发展有负面影响

    2.传统的角色定型没有反映妇女生活的多样性及社会贡献

    3.传统的角色定型没有引起社会应有的重视

  电视剧女性形象中的性别意识*

   一

   二

   三

   四

   五

  性别与传播:政策和现状

   一 媒体发展环境

   二 国家政策、媒体自律及效果

    1.在非法出版物及少部分非主流媒体中,存在着淫秽和色情内容

    2.商业广告中存在着传统性别角色的陈规定型

   三 女新闻工作者

   四 作为受众的妇女

   五 民间媒体监测网络

    1.举办网络年会和双月信息会

    2.组织发表和交流监测报告

    3.关注女性媒体,促进妇女栏目、专题节目的发展

    4.担任部分媒体的评论人,影响媒体报道

    5.与媒体合作,讨论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宣传大众媒体应该均衡地反映妇女形象,自觉抵制女性角色的陈规定型

    6.为帮助女青少年提高性别意识

    7.1997年3月,网络监测热线电话开通,开始接受受众举报

    8.在《中国妇女报》开辟《我们看传媒》和《媒体观察》专栏,刊登大量的有关媒体与妇女的评论文章

    9.参与性别与媒体的研究

   六 媒体与妇女研究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2.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七 小结

  发挥传媒作用 促进男女平等

   一 大众传媒推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的成绩和经验

    1.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传媒编导(编辑)及节目的性别意识,建立一套融入性别平等意识的传媒制作机制

    2.针对有关妇女的焦点问题,创立专栏或开展专题讨论,以多元化的报道策略引导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

    3.发挥各级妇联和其他民间组织的优势,加强与传媒的合作,以推进性别平等

    4.面对特殊的农村女性群体,从观念启蒙和帮助发展两方面为她们提供服务

    5.建立传媒监测和干预机制,促进媒体中的性别平等

   二 传媒对女性形象的表现、塑造及影响

    1.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2.女性网站中的女性形象

    3.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4.教材中的女性形象

   三 大众传媒产生性别歧视的原因

    1.与政治和经济的变革相比,社会文化心理和性别观念的变化具有相对滞后性

    2.大众传媒中的性别歧视与全球范围内的商业文化与消费主义的泛滥不无关系

    3.从大众传播角度来讲,其公众性和趋众性使之容易迎合大众心理,易于传播含有性别歧视的语言和信息

    4.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健全,对传媒的硬约束机制远未形成

   四 关于大众传媒受众的研究

   五 制媒者的性别意识及其对媒体的影响

   六 大众传媒制作的机制和政策研究

   七 建议

    1.利用传媒推进妇女发展首先是一项政府行为

    2.对媒体从业人员进行性别意识培训

    3.媒体应建立行业管理机制包括自律机制

    4.建立制度化、多元化的官方和民间传媒评估机制,定期发布评估结果

    5.妇女工作的触角应伸向传媒,这是实现妇联宣传工作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6.在中央党校开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讲座与培训班,以影响决策者

    7.考察、研究我国在利用大众媒体与传播新技术方面的性别差异和需求,增加女性和弱势群体接近传播新技术的公平机会,以促进信息公平流动

    8.真正落实国务院两个《纲要》所阐明的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课程、教育内容的基本原则

  减肥广告与病态的苗条文化

   一 减肥药与减肥广告

   二 研究抽样说明

   三 减肥药广告解析

    1.产品名称

    2.广告人物形象

    3.广告语

    1.偷换概念:“苗条=健康”

    2.营造暴政:肥胖的女人有罪错

    3.歪曲人格:女人苗条才成功

    4.渲染“色”、“性”:苗条是一件美丽的展品

    5.误导消费:人人都应该而且可以快速拥有苗条的身材

    1.在中国,“苗条文化”的风行几乎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时发生的

    2.为什么减肥广告如此无视广告法,无视健康科学,在大众传媒上大行其道

  广告故事与性别

   一 早期商业广告上的女性:以纸烟广告为例

   二 冒犯妇女的广告模式

    1.不断强化的身体规范:妇女的理想形象是苗条美

    2.妇女被表现为对象

    3.以夸张离奇的手段刺激消费欲,不惜牺牲妇女的尊严和主体性

    4.刻板或歪曲地表现不同肤色的妇女

   三 挑战偏见:警觉、抗争与新表达

    1.唤起警觉意识

    2.与广告商直接交锋

    3.表彰新形象,鼓励新表达

   四 结语

  媒体职业女性的困境

   一 核心与边缘——媒体职业女性在传媒实践中的困境

    1.从属与服从:媒体职业女性的地位特征

    2.软性与低层:媒体职业女性的专业特征

    3.失语与无语:媒体职业女性的话语特征

    4.弱势与游离:媒体职业女性的关系特征

   二 困惑与迷失——媒体职业女性寻求理论依据的困境

    1.传播理论中性别研究的长期缺位

    2.女性主义研究的缺陷与纷争

    3.媒体职业女性在理论把握上的困难

   三 同化与异化——媒体职业女性的性别与职业角色认知的困境

    1.女性性别认知中同与异的矛盾

    2.女性双重角色认知中独善与兼顾的矛盾

    3.女性职业角色认知中专业与服务的矛盾

 女童的生存与发展

  女童研究的回顾与思索

   一 女童研究的起步与发展

   二 女童研究的理论与成果

    1.女童失学、辍学理论

    2.大龄女童发展理论

    3.女童生存与发展理论

    1.关于女童卫生保健方面的研究

    2.关于女童教育的研究

    3.关于女童发展的社会干预与支持方面的研究

    4.关于女童的权益保护研究

   三 女童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1.对女童班的反思

    2.对女童素质教育的反思

    3.对女童开展非正规教育的反思

    4.对女童进行技术培训的反思

  从女童的视角对教育的审思

   一 学校使女孩子们产生梦想——兼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女童失学、辍学问题

   二 学校教育仅仅让女孩子有梦吗?——兼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的迫切性

   三 进学校学习的是女孩自己——兼论学校教育与女童的主体发展问题

   四 从女童到女性——兼论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宣言下的合力

   一 引言

   二 研究与政策分析

   三 项目思路和工作框架

   四 改善女孩生活环境的社区发展项目进展

    1.建立全国改善女孩生活环境的社区发展网络

    2.建立巢湖改善女孩生活环境实验区

 妇女组织

  妇联组织:挑战与未来

   一 妇联组织面临的挑战

    (一)内在的结构性矛盾

    (二)妇联系统内层级式控制机制的弱化趋势

    (三)来自系统外的挑战:妇女利益群体的多极化以及民间妇女团体的兴起,妇女组织呈现网络化趋势,妇联面临群体定位问题

    (四)传统的运作方式受到挑战

    (五)观念系统受到挑战

     1.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应是一种什么关系,是当今和将来妇联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2.另一个要面对的是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国际女权主义思潮的关系问题

     3.第三个挑战来自妇女群体分化之后的认同危机

     4.家庭领域内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冲突

   二 妇联组织的回应与发展趋势

    1.妇女组织出现网络化趋势,妇联将成为最主要的网结

    2.妇联的运作机制将发生适应性变化

  非政府组织话语及其对中国妇女组织的影响

   本文首先对NGO主流话语中的三个观点进行批判,指出他们很容易成为我们看待妇联、其他中国非政府组织及中国妇女运动的误区

   那么,是不是说NGO的概念与中国的情况、与中国的妇女运动毫不相关?是不是说妇联应该继续不加批判地履行自己的双重职能,并保持现存的与国家及妇女的关系?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中国民间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一 中心成立的背景

   二 中心的宗旨

   三 中心的运作方式和特点

    1.由于民间组织不受制于某个部门,所以其运行机制相对比较灵活和自由

    2.民间组织具有很强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

    3.民间组织是社会性很强的团体

    4.由民间组织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其工作内容和方针是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更能反映社会所求和民众所想,所以更具有针对性、预见性、方向性

   四 中心取得的成就

   五 中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六 中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障碍及原因

    1.认识方面的限制

    2.缺少社会机制的保障

    3.资金来源匮乏

    4.人员方面的限制

   七 中心继续发展的目标与策略

    1.进一步发挥北大的影响力和民间组织工作方式灵活、渠道广泛的优势,扩大与有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有关部门及个人的作用,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形成有利于中心继续发展的外部社会条件和宽松氛围

    2.注重办案质量,增加社会实效

    3.拓宽工作领域,增加社会活动

    4.加强中心自身的组织建设

   八 结语

  试论党的领导、政府支持和妇女解放的关系

  “母亲水窖”工程与妇联的组织能力建设

   一 问题缘起

   二 “母亲水窖”项目的实施对妇联能力提高的作用有多大

   三 如何通过项目的实施更有效地提升妇联组织的能力

   四 结论与建议

  国际发展项目中妇联组织的无赋权参与

   一 部门项目分割与发展项目中“妇女参与”的话语需求

   二 基层妇联组织的职能及参与农村发展的资源制约

   三 项目实施部门对权力与资源的控制与妇联组织的无赋权

   四 赋权妇联组织共同参与农村发展

 妇女与文化

  重写女性:八、九十年代的性别写作与文化空间

   一 书写“他人”的历史

   二 女性的浮现

   三 性别换位游戏

   四 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空间

  当男人遇见女性主义:男性性别意识形成之研究

   一 知识上的兴趣或是对于社会的关怀

   二 切身的经验

    1.不愿扮演传统男性角色的男人

    2.娘娘腔的男人

    3.男同性恋者

    4.身边的重要女性(significant other)是性别体制的受害者或者是具有性别意识的人

    5.对身边男性同行生活品质的同情了解

  公厕的性别意义

   一 平面狭隘的“男女平等”观念

   二 自我压抑与禁制的身体政治

   三 永没人坐的坐便垫圈

   四 公厕革命

    1.正视男女公厕数量与面积比例

    2.改善公厕马桶卫生

    3.改善厕内设备

    4.尊重社会性别差异

  儒家文化和性别偏好:一个分析框架

   一 导言:女孩们哪里去了

   二 父权主义制度结构与性别偏好

    1.定义及其他

    2.分析框架与假设

    3.框架设计上的特点

     (1)结构视角(structural perspective)

     (2)性别视角(gender perspective)

    4.对各背景因素的说明

     (1)封建伦理对社会态度的全面整合

     (2)封建的法律制度

     (3)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4)家族聚居

   三 背景因素的变迁和延续对性别偏好的影响

  陕西关中农村妇女信教现象分析

   1.宗教组织在农村呈现扩大和蔓延之势

   2.农村妇女对生活的无助是信教的最直接原因

   3.获得心理解脱和心理平衡是农村妇女信教的真实收益

   4.宗教组织满足了农村弱势妇女的归属感

   5.基督教义中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对人的行为有一定的规范作用

   6.基督教在农村传播中有被实用化的趋向

   7.基督教在农村各地的传播中,有曲解教义和反科学的现象

   8.宗教中的迷信、宿命论思想,限制了农村妇女自身的发展、素质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发挥

   9.妇女信教将对其子女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10.农村宗教组织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力和弱化的现状

  对女性身体再造行为的文化评析

   一 身体美是女人的价值所在

   二 对身体美的追求成为一些女性极端的生活方式

   三 对身体美的追求使女人一生与自己的身体为敌

   四 女性在审美文化中的地位

   五 结语:从病态的审美文化中突围

 老年妇女

  关注中国高龄老人中的性别问题

   一 项目基本情况

    1.女性高龄老人变化与项目的确立及意义

    2.项目基本内容、研究目标和创新

   二 1998年调查资料的初步研究结论

    1.女性老人多,男性老人少

    2.文盲半文盲多,受教育年限少

    3.无偶老人多,身边子女减少

    4.带病者多,完全能自理者少

    5.经济供养依靠子女多,享有社会保障支持少

    6.日常照料依靠子女多,社会提供照料少

    7.闲暇时间多,精神文化生活少

    1.生活相对贫困化

    2.医疗问题亟待解决

    3.生活照料资源短缺

    4.精神文化生活匮乏

   三 深入开展“中国高龄老人健康与长寿研究”的展望

  社会政策与性别平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社会政策的社会性别视野

   三 中国的养老金制度:一个分析的实例

   四 社会政策应当在将妇女发展纳入决策主流中发挥主导作用

  退休年龄对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性别差异的影响分析*

   一 模型与方法

   二 退休年龄差异对男女职工养老金相对水平变化的影响

   三 问题与思考

 婚姻与家庭

  婚姻流动与农村妇女的土地使用权益

   一 背景材料

    (一)人口和耕地

    (二)劳动力

    (三)粮食生产

    (四)农民收入

    (五)土地政策

   二 婚姻流动中的土地使用权转移模式

   三 问题及原因

    (一)经济影响

    (二)社会影响

    (一)体制原因

    (二)政策原因

    (三)经济原因

    (四)管理原因

    (五)其他原因

   四 对策思路

  修改《婚姻法》时要警惕倒退

  从妇女热线分析当代婚姻震荡的原因

   一 热线婚姻咨询概况

   二 婚姻期望值的提高与婚姻质量低所引发的矛盾

   三 性生活在婚姻生活中比重的升高与可能达到理想境界间的差距

   四 女性在婚姻震荡中的困惑与危机

  夫妻冲突:家庭性别分工模式重构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

   一 “社会性别”概念和西方女权主义者对家庭中性别分工模式的讨论

   二 女性角色的变化是推动家庭性别分工模式重新建构的直接原因

   三 夫妻冲突是家庭性别分工模式重新建构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婚姻质量的模型研究

   一 资料收集

   二 模型方法与资料处理方法

    (一)线性结构方程简介

    (二)模型中的因变量

    (三)模型中的自变量

     1.美满婚姻主观评价的因素分析——婚姻取向

     2.角色分工的性别意识——性别观念

     3.婚姻关系的显示状况——家庭形态

      (1)家务劳动共分为12项内容,调查结果见表3

      (2)家庭决策权的分配共调查了11项内容,大致可以分作4类

    (四)模型的建立

   三 模型结果与分析

    (一)婚姻价值取向与性别角色态度

    (二)婚姻价值取向、性别观念和家庭权力形态

    (三)观念、形态和婚姻质量

   四 讨论与总结

    (一)夫妻亲密关系性质的转变

    (二)形态刚性与夫妻亲密关系性质的转变

    (三)家庭稳定性问题

  两性婚姻感受差异的实证研究

   一 研究设计

   二 资料来源和基本描述

   三 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从婚姻需求看

    (二)从性别特质看

     1.性格特征的差异

     2.生活习性的差异

     3.性心理的差异

    (三)从角色扮演看

   四 结论

  从多元视角分析中国城市的夫妻不平等

   从性别资源看城市夫妻家务分工不平等

   从责权一致看城市家庭决策权不平等

   城市夫妻不平等模式的家庭及社会成因

   对今后研究城市夫妻平等问题的设想

 学科建设

  中国妇女学研究:特点及社会效用

   一 二十年回顾

    (一)前学科阶段——从家庭到社会

    (二)学科建设:双重主线

    (三)变革主题高奏、研究视角社会化

   二 中国妇女学的社会效应与影响应用效应的因素分析

    (一)应用性研究大抵可分三种类型——概述性研究、对策性研究与评估性研究

     1.概述性研究

     2.对策性研究

     3.评估性研究

    (二)影响应用效应的因素分析

  妇女史研究:女性意识的“缺席”与“在场”

   一 背景:不同的妇女史关注及与女性意识的关系

   二 认识与行动:女性主义妇女史能为女性意识的提高做些什么?

    1.加强学科化建设与进入学术主流

    2.走向民间,搜集保存妇女活的历史,在进行口述史、搜集保存妇女实物史的活动中有意识地开展女性意识启迪与提高工作

    3.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开展女性意识的教育与培训

  面向21世纪促进妇女学学科建设

   一 妇女学学科建设成为中心话题

    (一)关于妇女学

    (二)关于妇女分支学科

   二 对有关妇女问题的讨论

    (一)妇女与经济

    (二)妇女地位及参与

    (三)妇女与教育

    (四)女性人口问题

    (五)妇女历史与文化

    (六)关于妇女权益

  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

   二

   三

   四

  推进妇女研究进入社科研究和学科建设主流

   1.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2.将妇女研究纳入国家/省社会科学规划

   3.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性别平等课程进入党校、高校

   4.推动女性/性别学在现有学科领域的发展

 其他

  新形势下的妇女问题与妇女精神

  《行动纲领》中12个重大关切领域简介

   1.关于贫困问题

   2.关于妇女的教育和培训

   3.关于妇女健康

   4.对妇女的暴力行为

   5.妇女与武装冲突

   6.关于妇女参与经济

   7.妇女平等参与决策和管理

   8.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

   9.妇女的人权

   10.关于妇女与大众传媒

   11.妇女与环境

   12.关于女童

  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讨论

   什么是性别意识?

   性别意识的“盲点”

   性别意识进入决策的意义

   性别意识如何进入决策主流

  妇女发展与对策研究

   1.妇女再就业问题

   2.妇女贫困问题

   3.妇女人口流动问题

  “调门高”与“圈子小”?:中国妇女研究评价

  半个世纪的回顾与展望

   一 关于“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的专题讨论

    1.关于中国妇女研究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问题

    2.关于邓小平理论和中国妇女运动及理论的关系问题

    3.关于男女平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问题

   二 关于“妇女工作和妇女运动”的专题讨论

    1.关于有中国特色的妇女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

    2.关于妇女运动的内在动力问题

    3.关于妇女工作的社会化问题

    4.关于以“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和“五好文明家庭活动”为代表的妇女工作主体活动方式问题

   三 关于“妇女发展的热点问题”的专题讨论

    1.在我国,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同样加剧了整个社会特别是性别的分化

    2.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外部环境下,资本主义市场所造成的阶级、种族、性别的分化,也为中国的性别与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3.中国妇女在获得教育资源方面有总体上升的趋势,但同中国男性和世界女性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比还有很大差距

    4.经济的发展并不等同于妇女自然而然地发展

   四 关于“妇女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专题讨论

    1.中国妇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中国妇女研究自觉地向学科化方向发展

    3.关于中国妇女学的建设

    4.中国妇女研究尽管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对内还不能科学解释社会转型期中国妇女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问题,对外还不能与国际平等对话

  推动社会性别与发展本土化的努力

   一 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的实践

   二 社会性别与发展的操作化问题

    1.项目规划

    2.倾听妇女的声音

    3.发展机构和发展工作的角色

   三 社会性别与农业技术推广

   四 社会性别培训

    1.社会性别意识提升

    2.对参与式培训方法的思考

   五 社会性别主流化

    1.学术研究、大众媒体、企业行为、公民意识等过程

    2.如何主流化

   六 本土问题

    1.为什么关注GAD的本土化

    2.“本土化”的复杂性

    3.什么是本土化

  人口普查与性别统计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性别统计的内涵

    1.在考虑统计指标时,应有用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对统计内容的评估

    2.在某种程度上,性别统计是在研究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形成的

    3.性别统计应该是连续的,有代表性的两性比较的信息系统,而不是阶段性的统计数据报表

   三 中国性别统计的缺口

    1.人口指标资料

    2.婚姻与家庭指标资料

    3.就业指标资料

    4.收入和财产指标资料

    5.教育指标资料

    6.卫生与保健指标资料

    7.社会参与与决策指标资料

    8.犯罪与被侵害指标资料

    9.生活时间分配资料

   四 国际上性别统计的发展和比较

   五 人口普查中的性别统计及应用

  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

   一 调查研究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1.调查研究目标

    2.基本概念和指标

    3.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4.抽样方案及实施结果

    5.调查质量控制

    6.统计推断和评估

   二 调查反映出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取得的进步

    (一)经济方面

     (1)部分女性就业层次提高

     (2)女性职业结构趋于合理(见图1、图2)

     (3)农村青年妇女的非农就业比重提高

     (4)女性就业自主性增强

    (二)政治和社会参与方面

     (1)妇女对公共事务的关切度提高

     (2)妇女政治参与程度提高(见图3)

     (3)社会对妇女参与高层决策的期望值较高

    (三)教育方面

     (1)女性受教育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见图4)

     (2)男女两性受教育年限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3)女性享有了更多的继续教育机会(见表1)

    (四)婚姻家庭方面

     (1)男女两性的婚姻自主程度进一步提高

     (2)在家庭重大事务的决策上女性有了更多的参与权

     (3)多数女性拥有决定个人事务的自主权

    (五)健康方面

     (1)妇女的生育健康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见图7)

     (2)妇女对自己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

    (六)生活方式方面

     (1)妇女的活动和交往范围扩大

     (2)女性休闲方式趋向多元化

     (3)妇女生活满意度较高

    (七)法律方面

     (1)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社会认知程度较高

     (2)妇女法律权利与传统习俗的冲突有所缓解

    (八)社会性别观念方面

     (1)对女性的能力普遍认可

     (2)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受到挑战

     (3)女性的自立意识较强

   三 调查反映出妇女地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女性在业率降低,再就业困难

    2.男女两性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3.农村女性教育水平与男性差距较大

    4.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决策的程度仍然偏低

    5.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妇女享有健康服务仍有差距

    6.家务劳动依然主要由妇女承担

    7.传统性别观念仍有较大影响

   四 对调查结果的认识和建议

    1.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妇女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2.要进一步完善性别统计和性别发展分析

    3.要主攻提高妇女地位的关键指标

    4.要着力解决好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妇女的发展问题

    5.要切实优化妇女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从一种新的视角审视公共政策

   一 关于公共政策理论及第三条道路的借鉴价值

   二 性别问题与教育政策的研讨

   三 性别利益与资源分配及政府的责任

   四 政策的缺位与政策的性别敏感

   五 公共政策、立法及性别平等机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男女平等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

   一 关于男女平等的内涵与目标

    1.男女平等的内涵

    2.现阶段我国男女平等的目标

   二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男女不平等的性质与原因

    1.对我国现阶段男女不平等性质的认识

    2.对我国现阶段男女不平等原因的认识

    3.对现阶段男女不平等几种观点的质疑

   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推进男女平等

    1.将性别平等指标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2.开发妇女人力资源

    3.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推动妇女参政

    4.构建和宣传先进性别文化

    5.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四 妇女组织以及男女两性在推进男女平等中的作用

    1.妇联组织的作用与功能

    2.男性在推进男女平等进程中的作用

    3.妇女主体意识的提升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妇女理论的同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性别平等研讨会”综述

   一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与性别平等的基本理论

   二 关于性别平等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指标体系

   三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妇女参政

   四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妇女就业

   五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妇女教育

 前言

为纪念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10周年,本书从妇女与贫困、妇女与教育、妇女与健康、对妇女的暴力、妇女与经济、妇女与参政、妇女的人权与法律、妇女与传媒、女童的生存与发展、妇女组织、妇女与文化、老年妇女、婚姻与家庭、学科建设等15个方面,基本回应了《北京行动纲领》的重大关切领域,呈现了’95世妇会以来我国妇女/性别研究的热点话题以及在研究领域、研究视角、研究深度等方面的发展轨迹。

[1]海外中华妇女学会编译:《社会性别研究选译》[C],1997。

[2]钱铭怡、苏彦杰、李宏编著:《女性心理与性别差异》[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美〕J·A·谢尔曼、F·L·登马克编著,高佳、高地译:《妇女心理学》[M],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

[4]联合国:《第四次妇女问题世界会议的报告》[R],1995。

简 介:本书以社会性别为视角,通过对女性政治参与代表性不足、就业性别歧视、性骚扰以及家庭暴力问题的揭示和对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性别分析,回答了这些问题。

作者: 薛宁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3月

简 介: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保障民生的社会法制建设,在社会法领域,《社会保险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反家庭暴力法》等一批与保障妇女权利相关的新法律法规相继问世。本书的再版更彰显出其时代意义和主题色彩。全书按照“事实与数据、中国现行法律规定、国际人权法标准、立法对策与完善”的顺序展开,对于各章所涉法律制度的变化,本次...

作者: 薛宁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简 介:20世纪80年开以来,伴随生育水平的下降,出生性别比长期、普遍偏高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书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深入、系统地分析出生性别比长期持续偏高原因,提出了以社会性别关系为核心的社会性别机制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建构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社会性别机制的理论框架,从宏观、中观、...

作者: 朱秀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