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边开发开放与周边区域合作图书
Development and Opening up of China’s Border Areas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Paper Compilation on the CASS Forum (2014) and the 5th China Southwest Forum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与政策”“周边外交与区域合作:理论与实践”“沿边开发开放:作用与路径”三个主要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深入探讨了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推进沿边开发开放与周边区域合作的意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周边国家和世界可能的反应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顺利推进“中国沿边开发开放与周边区域合作”的方略和具体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序言
“一带一路”:战略与政策
现代丝绸之路战略: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的新型链接范式
导言
一 中国构建现代丝绸之路战略的历史逻辑起点
二 现代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条件
(一)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的“溢出”效应
(二)顺应了亚欧大陆深度整合和系统合作的需求
三 构筑现代丝绸之路战略的路径
四 构建现代丝绸之路战略需要处理好若干关系
五 现代丝绸之路战略的价值
结论
南方丝绸之路的特征和历史启示
引言
一 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内涵
(一)“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
(二)关于丝绸之路的不同名称与探讨
(三)对丝绸之路的不同命名,说明其具有多元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四)今天我们研究丝绸之路,应注意它丰富的内涵
二 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特征
(一)开通时间早
(二)对云南历史发展影响大
(三)以“贝币之路”形成其区域特色
三 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启示
(一)云南的地位与作用
(二)云南的战略定位
(三)云南的战略选择
关于建设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的建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欧合作的机遇?
前言
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理范围
二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面临的挑战
三 “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中国欧盟关系的影响
试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地缘政治学基础及其新发展
一 地缘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及其演化
二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有地缘政治学的因素,但主要是从中国历史与现实发展中汲取营养和启示而形成的智慧结晶
三 “一带一路”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地缘政治学说的新发展
四 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机遇,加速西藏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新丝路战略”的意义、面临的困难和实施途径
一 “新丝路战略”的意义
二 中国实施“新丝路战略”所面临的困难
三 实施“新丝路战略”的途径
丝路经济带语境下中国与中亚的合作
一 新亚欧大陆桥建设的动力与困难
(一)新亚欧大陆桥对中亚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二)新亚欧大陆桥要破解复杂的地缘政治困境
(三)新世纪中国与中亚国家拓展交通合作
二 以创新理念打造区域合作新模式
(一)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经济带”如何契合
(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要条件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种创新的合作模式
三 以互联互通促进中国与中亚的互惠互利
(一)与上合组织多边经济合作相互促进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三)可供选择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
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国际秩序重构
一 壮大发展中国家实力,打破国际垄断资本一统天下的局面
二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欧亚经济融合,打破冷战格局
三 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打破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四 构建联通世界惠及全球的大通道,打破分而治之的地缘战略态势
丝绸之路与21世纪“一带一路”的建构
一 古丝绸之路
二 西南丝绸之路
三 海上丝绸之路
四 21世纪“一带一路”的建构
东亚生产网络的深化与“一带一路”战略
一 东亚生产网络与中国
二 东亚生产网络的制度需求
(一)克服“边界上”障碍的需求: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二)消除“边界后”壁垒的需求:更加友好的投资环境及良好的服务
(三)“跨边界”需求:全方位、方便快捷的互联互通
三 东亚生产网络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内在缺陷的显现
(二)经贸制度升级的波折
(三)东亚地缘政治的影响
四 中国的应对策略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的新疆对外合作刍议
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意义再认识
二 新疆对外合作刍议
中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东亚的反应
一 中国关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提议
二 潜在的“游戏改变者”?
三 日本的消极抵制
四 韩国积极而又谨慎的回应
五 东南亚正面积极的回应
六 塑造一个新的世界秩序?
中国西北整体融入丝路经济带建设快车道的可行性分析
一 高度认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重大意义
二 丝路沿线国家与中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
三 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国家资源的结构对称性
四 西北地区整体融入丝路经济带建设的可行性
五 战略决策之建议
比较视角下的欧亚边境领土:领土冲突与领土认知的交互作用
周边外交与区域合作:理论与实践
东亚格局中的二元困境与脱困之策
一 态势:从一元格局到二元困境
二 背景:中国快速崛起与美国加速重返
三 对策:妥善处理大国关系与推进周边经济外交
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石油战略
中印沿边开发开放与西藏边贸浅议
一 中印沿边贸易的历史基础
二 中印经贸与西藏边贸
三 中印沿边经济合作的机遇
四 中印沿边开发开放的困境
五 西藏沿边开发开放的建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从理念到实现
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渊源及意义
二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西部开发战略的关系
简论土耳其维吾尔族华人华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一 土耳其维吾尔族华人华侨形成
(一)清末民国时期
(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三)改革开放以来
二 土耳其维吾尔族华人华侨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
(二)存在的问题
三 发挥维吾尔族华人华侨的纽带与桥梁作用
把握时机推进中俄务实合作
俄罗斯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认知
一 俄罗斯政治家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认知
二 俄罗斯经济精英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认知
三 俄罗斯智库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认知
四 结语
试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人文合作
一 “一带一路”建设中开展人文合作的前提
(一)丝绸之路自古就是文明沟通、中西交融的桥梁
(二)全球化深入发展使“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必然
(三)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历史、人文优势
二 “一带一路”建设中开展人文合作的内容
(一)文化、科技、教育等部门互访和签署人文领域的政府间合作协议
(二)开展文化节、演出和展览等各类文化交流活动
(三)联合挖掘“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遗产
(四)建设专家智库
(五)共同发展旅游业
三 “一带一路”建设中开展人文合作的制约因素
(一)地缘政治风险
(二)文化差异与冲突
黑龙江省经济增速放缓形势下沿边口岸功能研究
引言
一 绥芬河口岸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1.地缘优势
2.政策优势
3.累积优势
二 影响绥芬河口岸功能发挥的不利因素
1.边境贸易发展遇阻
2.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到位
3.黑龙江全省的对外开放度不高
三 对策建议
1.建设沿边交通网络,实现口岸协调发展
2.抓住机遇,完善国际贸易通道建设
3.努力实现由口岸经济向地缘经济的转变
结语
沿边开发开放:作用与路径
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思考
一 中国的开放发展战略
(一)以开放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导性战略
(二)使开放成为推动沿边地区发展的新思路
(三)借开放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和区域带
二 开放发展的制度构建
(一)积极加入WTO,实现国内制度与国际接轨
(二)主动参与自贸区建设,构建对外开放发展新机制
(三)理性应对TPP,争取多边规制制定的话语权
三 中国的地缘开放战略
(一)地缘开放战略需要分重点、分层次、分步走
(二)中国对外开放的空间全球性和超“近地缘性”
结语
“一带一路”深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
一 “一带一路”建设拥有诸多优势
1.区位和资源优势
2.合作基础优势
二 “一带一路”符合沿线国家发展经济的利益诉求
三 “一带一路”建设快速发展
四 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造福亚洲
关于保山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一 保山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环境条件分析
1.政策环境
2.比较优势
3.制约因素
二 保山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功能定位与主要任务
1.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通道枢纽
2.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
3.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4.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地方合作平台、交流窗口
5.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边境经济合作示范区
三 几点思考和建议
搭建实用技术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保山对南亚开放再度先行
一 对南亚开放成绩显著,但仍有“瓶颈”需要突破
(一)保山是我国对南亚开放的排头兵
(二)对南亚开放遭遇“瓶颈”
(三)保山继续发挥排头兵作用,突破“瓶颈”,推进孟中印缅经济带建设,扩大我国对南亚的开放,大有作为
二 印度对东北地区的忧虑与关切
(一)印度东北地区概况
(二)印度东北地区的困局
三 以实用技术交流与合作为平台,推进与南亚的互联互通,保山再度先行
(一)以谷物种植为主的农业实用技术
(二)发挥印度东北地区的资源优势,培育资源加工型工业
(三)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公路建设技术
(四)水电建设技术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新机遇与广西沿边开放新举措
一 “一带一路”建设对深化沿边开放的机遇和意义
1.“一带一路”将加快推动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升级转型
2.“一带一路”将提升沿边地区国际大通道的功能
3.“一带一路”将充分释放沿边地区的先导效应
4.“一带一路”将进一步提升沿边地区的地缘功能
二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沿边开放的新举措
1.构建海边江三路并进的“一区一带一廊”发展格局
2.以中国-东盟合作为主要切入点,推动多层次、宽领域、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建设
3.加强海陆互联互通建设,着力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枢纽、新门户
4.加快现代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5.加快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的金融中心
三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深化沿边开放的对策建议
1.共同布局愿景,开展战略规划与务实推进相结合的地区行动
2.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培育以产业为支撑的全方位、多领域开放新优势
3.建立外向型合作基地,促进引进与输出相结合
4.突出企业主体,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内竞合机制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云南的机遇和挑战
一 “改革开放”背景下国家战略的演进:从“西部大开发”到“一带一路”
二 国家战略演进中云南省战略定位的变化
1.80~90年代的国内战略定位
2.伴随西部大开发的“大通道”战略定位
3.国家层面“走出去”的“桥头堡”战略定位
4.沟通内外的“一带一路”战略
三 云南省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实践和反思
四 云南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优劣势
1.区位优势
2.地处边陲,基础设施和产业落后
3.复杂的南亚国际关系,尤其是中印关系
五 从历史和现实中思考云南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力点
1.成立国际仲裁法庭
2.培育支柱产业,建设新能源基地
民国时期越侨在云南的社会活动及地方政府对越侨的管理*
一 越侨入滇的社会背景
(一)边贸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环境的改善
(二)维护法国驻滇各类社会组织机构正常运作的需要
(三)越南国内局势的影响
二 越侨在云南的分布
三 越侨在云南的社会经济生活——以越侨阮吉祥(Nguyen Cat Toong)家庭生活账簿为研究个案
四 云南地方政府对越侨的管理
(一)户籍管理
(二)财产管理
(三)社团管理
五 结语
论古代边疆演变的内在机制
一 人类学有助于揭示真实历史
二 文化软实力是历朝治边的有力武器
三 封贡制度的目标是建立东亚秩序
四 丝绸之路与国家权力渗透
五 土司制度植根于蛮夷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
“寓改进于开发,寓国防于建设”
一 档案所见民国时期云南边疆“开发方案”
二 云南省民政厅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及《边政丛刊》补叙
三 云南省政府缺乏整体的边疆开发战略
四 启示与讨论
近代以来区域合作战略主导下的“西南”区域重构
一 从流域区到西南政治大区:贯通“三沿”地带的自然诉求
二 从国防区到大行政区:以高地防御为重心的国防建设战略
三 “西南”的回归:西南经济协作区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战略
四 结语:“西南”重构过程中的区域合作内涵
利益边疆与利益共同体
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沿边开放
二 国际环境对沿边开放与对外投资的影响
三 利益边疆与利益共同体
沿边开发开放与西南边疆的稳定、发展浅议
一 30多年来西南沿边开放发展的历程和经验
二 当前西南边疆沿边开放的机遇、挑战与思考
从“一带一路”看中国沿边经济发展与合作的特点与问题
一 中国陆路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二 中国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三 我国推进“一带一路”的对策
小结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西南对外开放模式创新*
一 西南地区地缘经济政治态势与“一带一路”开放战略的对接
二 云南以昆明为起点,地缘上渐次推进,形成扇形沿边开放带
三 广西以北部湾经济区为轴心,内外扩展,构筑三大经济圈
四 依托大西南特殊地缘优势,齐头并进,建设三大经济走廊
五 携手周边国家,以互联互通为契机,打通国际贸易大通道
论云南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定位
引言
一 云南应是连接“一带”和“一路”的枢纽
二 云南应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
三 交通建设在云南构建“一带一路”战略地位中的作用
(一)交通业的技术革命促进全球经济中心的转换
(二)云南的交通建设
1.“四纵”客运专线
2.“四横”客运专线
3.城际客运系统
(三)关于云南交通建设的一点建议
1.Ann Capling,John Ravenhill. 2011.“Multilateralising regionalism:what role for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2.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08.
3.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14.
4.Baldwin,Richard. 2011. “21st Century Regionalism:Filling the Gap between 21st Century Trade and 20th Century Trade Rules.”
5.Florian Eberth. 2011. “Trade in Intermediate Goods.”
6.Satoshi Inomate. 2011.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Production Networks in The Asia-US Region.” In
7.林桂军、汤碧、沈秋君:《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发展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第11期,第3~18页。
8.刘中伟:《东亚生产网络、全球价值链整合与东亚区域合作的新走向》,《当代亚太》2014年第4期,第126~156页。
9.唐海燕、张会清:《中国崛起与东亚生产网络重构》,《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2期,第60~70页。
10.喻春娇、王雪飞:《东亚生产网络分工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吗》,《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第5期,第53~63页。
11.耿楠:《东亚生产网络发展及其与外部市场关系考察》,《亚太经济》2011年第1期,第32~37页。
12.张伯伟、胡学文:《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动态演变:基于零部件贸易产业链的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第81~87页。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人民出版社。
[2]《中国开放边境口岸73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月17日,第2版。
[3]王乾星:《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相邻主要陆路口岸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特区经济》2010年第8期。
[4]刘变叶:《浅析新疆边境口岸的城镇化发展》,中华会计网,http://www.chinaacc.com/new,2011年4月15日。
[1]2009~2013年《绥芬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张丽君:《毗邻中外边境城市功能互动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李铁立:《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朱显平、邹向阳:《论我国沿边开放城市的区域职能缺失》,《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1期。
[5]〔俄〕苏斯洛夫Д В.、陈秋杰:《现阶段落实〈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问题》,《西伯利亚研究》2013年第4期。
[6]郝世光:《中俄边境口岸城市民贸市场发展浅析——以黑龙江省绥芬河市为例》,《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7]李天籽:《中国东北地区城市经济的空间分布与演化》,《工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5期。
1.程厚思:《云南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2.卢正慧:《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化》,《创造》2011年第4期。
杨洪常:《云南省与湄公河区域合作:中国地方自主性的发展》,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1。
《民族团结云南经验——“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调研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任佳、王崇理、陈利君等:《中国云南与南亚经贸合作战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任佳主编《南亚国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报告(2004~2010)》,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报告(2006~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秦勇、时永久主编《北部湾崛起》,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吕余生主编《泛北部湾合作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陈利君主编《南亚报告(2012~2013)》,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
孔建勋主编《东南亚报告(2012~2013)》,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
吕昭义主编《印度国情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