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一体化图书
China'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内容简介]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制度,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在我国和世界上都是比较前沿的研究领域。本书采取了从理论探讨到实证分析,再到规划应用研究报告的体例形式,反映了从在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和地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条件下,我国多样化发展的形势和进程。本书以青海省城乡一体化规划为例,探讨了西部青藏高原生态较为脆弱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的区域个性规律,以区域产业发展、城乡布局、基础设施、共公共服务和土地生态安全体系为基础,创新性地提出了针对青藏高原地区条件的城乡发展综合模式,为我国西部青藏高原生态较为脆弱地区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规划建设的科学依据。
编委会
主要编撰者简介
摘要
理论篇
中国城乡统筹规划情况综合报告
一 各地编制城乡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的方式、水平与成效
(一)对各地统筹城乡总体规划的初步认识
(二)成都城乡一体化全国试点的成效与面临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1.成都“三集中”模式取得成果
2.成都“土地流转”模式的热点与难点
(三)山东省部分市、县统筹城乡总体规划内容情况
1.现阶段新农村规划建设的重点是中心村,以点带面
2.山东省部分市、县统筹城乡总体规划分析了市、县域村庄主要特征
(四)海南省统筹城乡规划的情况
1.综合规划的创新
2.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
3.创新土地整理模式
4.空间布局创新
5.建设方式创新
6.规划创新
7.体制机制创新
8.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与可操作性
二 国内外城乡规划和建设模式的经验教训
(一)苏南、浙江模式
(二)山东省青州市的南张楼村作为“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合作试验区”
(三)城镇和村庄居住、公共服务、工厂等功能分区
三 不同国家和地区农村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一)城镇化是城乡统筹、互补发展的基础,城镇化是使农村发展的核心和归宿
(二)农业的发展要依赖于产业化、科技化、市场化、组织化能力的提高
(三)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四)高度重视农民的切身利益
(五)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
创新编制城乡统筹规划,促进青海省绿色产业增长
一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内涵
(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基本模式
1.自上而下型
2.自下而上型
3.自上自下混合型
(二)城乡统筹协调是现阶段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出路
二 开展城乡统筹规划编制的思路
(一)城乡发展空间的划分
(二)各乡村聚落的人口规划
(三)城乡发展规划中的产业定位
(四)城乡统筹规划的主要任务和编制技术路线
(五)城乡统筹规划的系统评估
三 推进城乡统筹规划和低碳绿色发展的策略
(一)城乡统筹规划及实施要注意的问题
(二)以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城乡经济实力
(三)以高科技农业绿色产业园区推进城乡空间调整
(四)以区域基础设施与乡村建设推进城乡合理布局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有益实践
一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确权颁证和建立产权交易平台
(二)土地整理
(三)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交易探索
(四)创新耕地保护制度
二 我们的认识和看法
(一)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要以稳定农村基本经济关系为前提
(二)实行农村土地流转与保护耕地并不矛盾
(三)鼓励和支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一 “三农”问题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
二 农村改革发展的前景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三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方针
中国城乡一体化与县域城镇体系改革途径研究
一 中国城乡一体化及基本问题分析
(一)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内涵与外延
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2.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概念与意义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经济社会变革过程与特点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与方向
1.从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转变的趋势
2.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就业需求,从市场化模式转变为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
3.从传统工业化、城镇化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方向
4.城镇化模式从非此即彼的选择转变为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选择
5.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
二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一)县域层面城镇体系改革是我国城市化进入转型期的要求
1.工业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之间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2.城乡二元结构宏观背景下,区域的城市人口比例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产生瓶颈问题
(二)县域层面城镇体系改革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一环
1.1636个县(未设市的县域)层面城镇体系现状
2.852个县(设为地级市辖区)层面的城镇体系状况
3.县域城镇体系改革是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基础条件
4.县域城镇体系改革是重构城乡发展模式的基本途径
三 县域城镇体系改革的理论探索
(一)县域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演变理论
1.普遍性的城市发展动力机制
2.中国特色“自下而上”型城镇化动力机制
3.“自下而上”型城市化动力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我国30多年城镇化动力机制演变的阶段性实证研究
1.第一阶段(1978~1990年)以乡镇企业为基础的就地城市化阶段
2.第二阶段(1990~2000年)以开发区为基础的城市化阶段
3.第三阶段(2000以后)以提高内涵为动力的城市网络体系形成阶段
(三)21世纪我国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演进
四 县域城镇体系改革研究的实践应用价值
(一)县域层面的城镇体系改革重点之一:村落与乡镇合并问题
(二)县域层面的城镇体系改革重点之二:中心镇发展和建设
1.撤并建制镇,扩大优化重点中心镇的途径有待改进
2.建制镇数量减少的同时,小城镇在不断发展,但区域差别增大,值得关注
(三)县域层面的城镇体系改革重点之三:县级城市发展和建设
1.县级市的数量在减少
2.新世纪大中小城市数量比例关系产生相应的变化
3.1636个县城仅设“城关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薄弱一环
(四)县域城镇体系改革支撑体系与管理依据
五 县域城镇化体系作为区域城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
(一)县域城镇化体系不是自我孤立和自我封闭的体系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城镇化健康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直接与县域城镇体系改革和建设密切关联
2.地级区域城镇体系不能替代县域城镇化体系
(二)县域城镇化体系作为区域城镇化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六 世界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 我国城乡关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在经济上,城市仍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
(二)在资源的配置上,城乡经常处于不对等的状态,城市往往取得先机,乡村则失多得少
(三)在社会保障和服务设施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别
二 协调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三 全面提升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一)在城镇化的道路上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1.速度与规模的代价
2.体制中的障碍
3.大城市思想抬头,小城镇发展滞后
(二)城镇化任务的着力点
1.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观念,由过去的单一追求速度变为速度、质量并重,全方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2.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城镇化的各项制度,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享有相同的权益
3.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引导农民到发展条件好的城镇集聚
4.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
四 打破部门分割的体制,将城乡发展纳入统一的规划
(一)明确规划的性质和指导思想
(二)明确规划的主要内容
(三)合理界定规划的范围与期限
(四)通过法定程序保障规划实施
青海省城乡一体化规划调研报告
青海省情分析
一 基本情况
二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一)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二)城乡居民生活根本改变
(三)固定资产投资成倍增长
(四)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五)社会事业发展迅速
1.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2.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3.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4.文化设施不断完善
5.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6.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7.经济指标进一步提升
三 今后的工作和任务
(一)应当坚持的发展战略
1.资源转换战略
2.生态立省战略
3.自主创新战略
4.改革开放带动战略
(二)实现宏伟目标的努力方向
1.坚持发展特色农牧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牧区建设
2.坚持培育壮大特色工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取得新突破
3.坚持以高原特色旅游业为龙头,促进服务业发展实现新提升
4.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为增强发展后劲提供新支撑
5.坚持可持续发展,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上迈出新步伐
6.坚持科教兴青,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7.坚持统筹谋划,构筑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8.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注入发展新动力
9.坚持解决民生问题,稳步推进和谐青海建设
青海省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态势调研报告
一 区域城市化的水平与速度
(一)区域城市化进程较为迅速,同时具有波动性
(二)城市化水平位居西部地带中等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较大
(三)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二 影响区域城市化进程的特殊因子
(一)恶劣的自然环境
(二)不利的区位条件
(三)过长的空间距离与不利的交通条件
1.过长的空间距离
2.过短的道路里程与过低的道路密度
(四)不利的特殊人口因素
1.人口基数小
2.人口空间分布高度不均
3.长时间的人口机械迁出
4.复杂的人口成分
三 区域城市空间体系结构特征
(一)西部大开发以来,小城镇数量迅速增加
(二)城市首位度高,城市体系结构有待改善
1.城市数量偏少、城市首位度高
2.小城镇的规模过小,影响经济功能的发挥
(三)城市化进程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1.青海省各州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性
2.青海省各地城市与城镇数量、密度的差异
3.青海省各州城镇用地面积的差异性
4.青海省各州固定资产投资的差异性
四 区域城市化进程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区域城市数量少、密度低
(二)中心城市经济规模较小,辐射带动作用不足
1.西宁市与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平均经济水平比较
2.西宁市与全国省会以上城市的平均经济水平比较
3.西宁市与其他西部地带省会城市的经济规模比较
4.西宁市与全国省会以上城市的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比较
(三)区域经济与产业基础薄弱,影响城市的快速稳定发展
(四)制造业偏弱,原材料工业比重过高,影响人口城市化进程
(五)区域经济高度集中在三大中心城市
五 区域城市化进程对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作用
(一)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的带动作用
(二)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小城乡二元结构
(三)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形成
(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农村居民点的有序建设
(五)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生态立省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六 加快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初步设想与主要措施
(一)迁村并点,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区域小城镇体系
(二)撤县设市、优化区域城镇体系
(三)改变单核发展为集群发展,形成三大城市群
(四)进一步加强西宁与格尔木的中心城市地位
(五)在稳定城镇数量的基础上,着重扩大城镇的规模
(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制造业特别是轻工业的比重
(七)相关政策与制度设计的支撑
青海省城乡空间发展一体化规划初探
一 青海省城乡空间现状
(一)青海省空间总体情况
1.土地资源分布状况
2.人口分布状况
3.经济分区情况
(二)城乡空间分布情况
1.城镇空间分布状况
2.乡村空间分布情况
(三)不同地区城乡空间分布特点
1.东部地区
2.环青海湖地区
3.柴达木地区
4.三江源地区
(四)分类型城乡空间情况
1.城中村情况
2.城乡结合部情况
3.乡集镇情况
4.农村地区情况
5.牧区现状
6.工矿点现状
7.林区现状
8.风景区现状
9.生态保护区现状
二 青海省城乡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空间分布不均衡
(二)城乡差异大
(三)地区差异大
(四)分类差异
(五)城乡联系差
(六)空间动态发展趋势存在差异
三 青海省城乡发展条件分析
(一)城乡建设限制性因素分析
1.气候限制因素
2.地形地貌限制因素
3.工程地质限制因素
4.水资源限制因素
5.生态植被限制因素
6.市政工程设施限制因素
7.基本农田、基本草场保护限制因素
8.资源和能源开发限制因素
(二)城乡建设限制性分区与空间管制
1.已建区
2.禁建区
3.限建区
4.适建区
(三)城乡生态承载力分析
1.人口承载力与绿色空间
2.人口承载力与城市人口密度
3.人口承载力与土地
4.人口承载力与水资源
5.人口承载力与综合
四 青海省城乡空间发展整合策略
(一)尊重青海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
1.维护生态环境
2.适应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与开发建设并进
3.适度开发生态环境
4.空间布局需要维护生态环境,逐步恢复生态环境
(二)区别性对待不同地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
(三)优化城镇体系,延伸城镇体系规划的内涵
1.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与区域相协调
2.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是城镇体系的延伸与细化
3.调整和优化城镇体系
(四)以城镇化为主导,引导城乡居民合理流动
1.有聚有散,以聚为主
2.城市化,即向大城市集聚
3.城镇化,即人口和产业向小城镇及乡镇集中
4.聚居化,聚居中适当分散
5.郊区化,大城市的疏散与扩展
(五)注重产业发展与城乡空间分布相协调,合理布局资源要素
1.生产与生活相结合
2.城乡空间布局与工业、公共服务业、农牧业的产业发展相结合
(六)城乡空间布局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
1.由分散布局向城市集聚空间布局转变
2.强化市政基础设施
3.实现城市空间布局一体化
4.社会资源集约及高效利用
五 青海省城乡空间一体化规划
(一)城乡空间总体布局
1.城市空间布局模式
2.城镇空间布局模式
3.乡集镇空间布局模式
4.乡村空间布局模式
5.牧区空间布局模式
6.工矿区空间布局模式
7.林区空间布局模式
8.风景区空间布局模式
9.生态维护区空间布局模式
(二)城乡自然生态保护空间布局规划
1.自然保护区
2.生态维护区
3.生态修复区
4.生态恢复区
5.水土流失防护区
6.自然生态植被养护区
(三)城乡人口聚居空间布局规划
1.人口分布现状
2.人口分布规划
(四)城乡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1.农牧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2.工业空间布局规划
3.旅游业空间布局规划
4.湟水河城镇发展带
5.黄河水电资源产业发展带
(五)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
1.沿湟水河城市发展带
2.重要城市
3.县城
4.乡镇
5.农村地区
地方规划、建设与发展案例篇
保护传统风貌 构建富裕农村
一 古“官地”的成功转型
二 基础设施落后,民俗旅游遭遇瓶颈
三 “京城民俗旅游第一村”的全新打造
(一)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
1.进行生态整治,美化村落环境
2.更新给水设施,建立排水系统
3.统一布置村内用电设施,逐步扩大用电量
4.管线综合布置,注意景观保护
(二)绿化景观的系统改造
(三)特色民居的整体更新
四 基础设施改造拉动农村发展,“一点带动一片”
(一)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三)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五 典型案例——村民杜大娘的民俗旅游接待
六 官地村的经验总结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科学规划,与农村传统风貌相结合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动员引导,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3.农村基础设施改造要和产业发展相结合
七 启示
1.政策倾斜机制
2.多元筹资机制
3.建管并重机制
南张楼新农村建设模式
一 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背景
二 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编制村庄规划
(二)进行土地整理
(三)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五)完善配套设施
三 项目实施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一)提高了村民文化生活质量
(二)改变了村民传统的生活习惯
(三)改变了村民城乡二元化的看法
(四)改变了村民的观念
四 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发展资金的保障问题
(二)村企业发展问题
(三)农村环境改善问题
(四)农民留在农村的问题
五 解决对策及发展趋势
(一)巩固中德合作南张楼土地整理和村庄革新成果,提升南张楼村整体水平和档次
1.校舍改造工程
2.道路硬化工程
3.环境优化工程
4.村民福利保障工程
5.村民素质提升工程
6.村庄改造工程
(二)科学规划,扎实推进中德合作10万亩土地整理南张楼区域示范区建设,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
1.项目范围
2.项目功能区划分
3.项目内容
4.预期效益
桓台县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
二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三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措施
(一)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及产业定位
1.县城中心城区
2.果里经济开发区
3.唐山氟硅材料产业园
4.马桥产业区
5.马踏湖生态湿地保护区
(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1.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
2.城乡道路、运输实现全覆盖,城乡共建一个“交通网”
3.垃圾实现“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城乡共用一个“垃圾箱”
(三)统筹城乡就业市场
1.加强人才储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
2.全面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健全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制度
3.鼓励农民转移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
4.打造城乡人才队伍,创新城乡一体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
(四)统筹城乡生态建设
1.重视生态文明,推进生态修复
2.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蠃”
(五)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
1.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2.教育公平建设深入推进,建立覆盖城乡的体育组织网络
3.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诸城市统筹城乡发展
一 加快农村社区化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
二 进一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
(一)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引导城区企业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
(三)大力发展镇域经济,打造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载体
三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一)城乡路网建设一体化
(二)城乡供水一体化
(三)城乡供气供热一体化
(四)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一体化
(五)信息网络一体化
四 统筹城乡文化旅游建设,做到城乡文化旅游建设一体化
(一)高起点规划,引领特色旅游产业发展
(二)大规模投入,支撑特色旅游产业发展
(三)扎实办好节会活动,助推特色旅游产业发展
五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努力实现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一)统筹发展城乡教育事业
(二)统筹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
(三)统筹推进城乡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
六 推行城乡党的基层组织联建,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保障
七 创新体制机制,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动力
(一)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改革
(三)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四)积极推进金融服务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五)积极推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
(六)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改革
莱芜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一 大力推进“六个一体化”
(一)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
(二)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五)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六)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二 着力促进“三个集中”
(一)做好土地流转的文章,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二)做好“飞地经济”的文章,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
(三)做好户籍制度改革的文章,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
三 健全完善“三个体系”
(一)规划政策体系
(二)工作推进体系
(三)考核评价体系
四 不断强化工作措施
(一)抓示范带动
(二)抓改革探索
(三)抓交流合作
胶州市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 全面实施“五化”工程,大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二 实行强镇强村带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三 创新经营体制机制,激发城乡发展活力
胶州市李哥庄镇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 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转移就业,让农民成为发展主体
二 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集中居住,让农民转变生活方式
三 加快产业化进程,推进土地流转,让农民分享土地收益
四 加快现代化进程,加大财政投入,让农民均享公共服务
兖州市构筑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一 立足市情,把握重点,统筹谋划城乡建设发展
二 多措并举,夯实基础,着力改善农村住房设施
三 完善政策,强化措施,确保农村社区建设顺利推进
四 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以工业化发展理念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二)以一体化理念推进新型乡镇建设
(三)以均等化理念发展城乡社会事业
惠及城乡 辐射全民
一 健康城市战略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城市病”
二 苏州建设健康城市着力打造四个体系
(一)完善健康服务体系
1.不断丰富医疗资源
2.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反应速度
3.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4.形成“15分钟健康服务圈”
5.积极实施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工程
(二)营造健康环境体系
1.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2.持续优化环境质量
3.狠抓水环境治理
4.不断提高垃圾处置能力
5.不断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三)构建健康社会体系
1.不断增加劳动者就业机会
2.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不断加大力度救助困难人群
4.不断提高社会安全水平
(四)培育健康人群体系
1.不断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2.加倍关注妇女儿童
3.深化全民健身运动
4.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5.深入发展养老服务业
三 苏州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健康城市
(一)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健康服务
(二)积极塑造城乡一体化健康环境
(三)积极建设城乡一体化健康社会
(四)培育城乡一体化健康人群
四 苏州健康城市建设的延伸与深化——健康村镇建设
(一)苏州健康村镇建设的目标
(二)苏州健康村镇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
1.健康管理
2.健康服务
3.健康环境
4.健康社会
5.健康人群
苏南城乡一体化与农村社区建设
一 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
二 苏南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
(一)乡村城市化
(二)城市郊区化
(三)城乡一体化
三 苏南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
(一)完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
(二)深化农村“三大合作”改革
(三)强化农村居民社会保障
(四)加强农村环境整治
(五)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
四 推进苏南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思路
(一)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建设
(二)科学推进农村社区规划建设
(三)大力推进社区服务建设
(四)深化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五)促进城乡社区共同建设
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 建设和谐优美新农村
一 案例背景
二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经验
(一)目标任务
(二)村庄整治的有效探索
1.规划先行,引导村庄整治有序实施
2.自主申报,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3.“三清三改”,全面整治农村环境
4.因地制宜,多种模式推进村庄整治
5.建章立制,实现村庄整治长效管理
6.技术服务,科学指导村庄整治
(三)“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1.政府主导
2.农民主体
3.干部服务
4.社会参与
三 村庄整治,一举数得
四 典型案例——兴国县的村庄整治
五 几点启示
中国特色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重大突破
一 “北京模式”的主要做法
(一)从“老农保”到“新农保”的跨越
(二)从“新农保”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的跨越
1.完善配套政策,明确工作职责
2.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基金管理
3.建立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构建了三级管理服务网络
二 “北京模式”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北京模式”的示范意义
(二)“北京模式”的创新意义
(三)推广“北京模式”的意义
(四)“北京模式”对养老保险制度中国化的意义
(五)“北京模式”的“六大跨越”和“六大创新”
三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新进展、新成效和新问题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新进展
(二)新农保试点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1.提高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夯实了和谐社会的基石
2.加快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体制机制开始建立
3.新农保制度的综合性、弹性和可持续等优越性和中国特色得到初步体现
4.新农保成为整合现行政策制度、推进农村深层改革的制度平台
5.新农保试点加快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一体化,形成了农村先行的格局
6.管理服务基础建设向农村延伸,政府的执行力迅速提高
(三)新农保试点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三个不平衡”
2.“三大瓶颈”
3.“三大难题”
4.“三项政策待完善”
四 完善“北京模式”的主要取向
(一)建立老年遗属保障制度*
1.基本概念
2.遗属保障的历史
3.社会意义
4.国际经验
(二)完善老年服务政策
(三)建立社会公共管理服务信息中心,加大服务型政府建设力度
(四)制定有中国特色的基金投资管理政策
1.反思和明确政府在基金投资管理中的职责
2.养老基金投资管理政策一定要符合中国国情
3.设计有中国特色的投资产品,缩小市场波动的空间
五 “北京模式”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设想
(一)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设想
1.概念与模型
2.基础养老金
3.个人账户
4.待遇水平
5.制度取向
(二)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中国特色:综合性
(三)新型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机制的中国特色
1.政府、单位与个人责任共担机制
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责任共担机制
3.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机制
4.建立全过程的参保激励与约束机制
5.建立基金风险防范和持续发展机制
6.开征社会保障税,建立普惠型制度的资金支撑机制
(四)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理论的中国特色
(五)新型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理念的中国特色
1.“保基本”
2.“广覆盖”
3.“有弹性”
4.“能转移”
5.“可持续”
(六)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推进策略的中国特色
1.分类保障
2.分级补贴
3.分层管理
4.分步推进
(七)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筹资与基金投资管理的中国特色
1.政府筹资机制
2.城乡居民筹资机制
3.基金保值增值机制
4.利用国外“热钱”,加快制度建设
中国城乡一体化大事记
2002年以来中国城乡一体化大事记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1]袁政:《中国城乡一体化评析及公共政策探讨》,《经济地理》2004年第3期。
[2]罗雅丽等:《制度在我国城乡有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分析》,《人文地理》2005年第4期。
[3]邢世伟:《国务院专家称农村人口30年后将减至4亿》,2010年2月24日《新京报》。
[4]仇保兴:《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石忆邵:《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回眸与评析》,《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1期。
[6]许学强等:《中国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科学出版社,1998。
[7]朱磊:《城乡规划理论及规划实践——以浙江省温岭市为例》,《经济地理》2000年第1期。
[1]青海省民政厅:《青海省行政区划简册(2007)》。
[2]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青海省“十一五”规划文件汇编》。
[3]青海省建设厅:《青海省东部地区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
[4]青海省建设厅:《青海省城市总体规划图集》,2006。
[5]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2004。
[6]不祥《青海省区域协调发展规划——构建“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格局》。
[7]青海省建设厅:《青海省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
[8]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省统计年鉴(2000~2009)》。
[9]王录仓、陆凤英:《青海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动力》,《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0]许兴中:《青海西宁“城中村”的现状及治理》,《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费孝通著《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2]黎熙元主编《现代社区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3][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
[4]吴铎主编《城市社区工作读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5]雷洁琼主编《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徐永祥著《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7]王青山主编《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8]周沛著《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9]冯钢、史及伟主编《社区:整合与发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0]黄国强:《江阴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情况的调查》,《唯实》2006年第3期。
[11]董磊明:《传统与嬗变——集体企业改制后的苏南农村村级治理》,《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2期。
[12]焦建俊、闵家彬:《苏南农村社区党建调查》,《党建研究》2005年第12期。
[13]张玉庆:《苏南农村发展新探索》,《视点》2004年第10期。
[14]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城区工作委员会和谐社区建设课题组:《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http://www.yfzs.gov.cn。
简 介:本书对浦东新区产业发展、城区功能完善和综合配套改革等相关领域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通过对上海浦东新区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与创新能力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路径与政策的剖析,以及对浦东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航运金融业发展的比较,对2012年浦东新区产业发展的趋势作了展望,书中还分析了浦东新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