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377

社会性别与妇女反贫困图书

Gender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SSAPID:101-6121-9330-62
ISBN:978-7-5097-2158-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总结了中国反贫困政策取得的进步,指出了政策中尚存的缺乏社会性别敏感性的问题,并基于对农村妇女、受灾害侵袭的妇女、受艾滋病影响的妇女、城市新贫困妇女、少数民族妇女、老年妇女、单亲母亲等的调查和研究,结合对今日中国所处的宏观经济、政治局势和贫困状况的变化以及贫困人群新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在国家新一轮的扶贫规划中必须强调社会性别平等的意识,并注重有效策略的创新。

相关信息

丛书名:贫困、发展与减贫丛书
作 者: 赵群 王云仙
编 辑:高菲菲;易建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序

 总论 社会性别与中国妇女反贫困

  第一节 贫困与社会性别

   一 关于贫困

   二 社会性别与贫困之间的关系:贫困是否有一张女性的面孔

   三 有关反贫困与消除性别不平等的国际宣言

  第二节 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回顾中国反贫困政策与策略

   一 中国反贫困政策与策略的演进历程

   二 中国反贫困政策和措施的主要进步

    (一)贫困概念逐渐拓展,反贫困手段和策略拓宽

    (二)区域扶贫向扶贫到村到户转变

    (三)贫困监测中逐渐开始运用分性别指标

    (四)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五)开始重视贫困人群、妇女的参与问题

    (六)设立针对妇女的特殊扶贫措施

    (七)关注特殊人群的扶贫问题

    (八)重视民间组织对创新扶贫模式的贡献

   三 在既往的反贫困政策和措施中存在社会性别敏感性缺乏的问题

    (一)分性别统计不完善,致使在政策制定和反贫困实践中难以准确把握妇女贫困的现状,难以评估减贫效果

    (二)教育、家庭资产占有、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性别不平等导致妇女遭遇贫困的易受损害性增强

    (三)整村推进、小额贷款、异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和培训等扶贫措施缺乏社会性别敏感性,影响扶贫效果

     (1)整村推进

     (2)小额贷款

     (3)异地扶贫搬迁

     (4)劳务输出和培训

    (四)社会保障制度中缺乏社会性别敏感性的问题

  第三节 宏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城乡贫困基本状况的改变,需要重新构建新的扶贫政策

   一 金融危机、全球化的影响

   二 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处于生产末端的农民面对利益分配不均的贫困

   三 经济体制转型、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新一轮城市化扩张

   四 气候变化和灾害频繁导致的生计脆弱带来新型贫困

   五 社会服务市场化导致公共资源占有和分配不均

   六 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化和缺陷

  第四节 新形势下中国贫困人群的特点

   一 不同贫困妇女人群生存现状中的危机

   二 分散和多样性

   三 多重交叉的脆弱性和隐蔽性

  第五节 具体政策建议

   一 将社会性别平等作为反贫困的目标纳入扶贫规划

   二 确保妇女的参与

   三 将社会性别平等纳入具体的扶贫措施和社会保障制度

   四 关注多重交叉的易受损害人群的贫困问题及其社会性别差异

   五 在社会变迁、重大社会经济事件及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中关注社会性别平等

   六 完善分性别的贫困状况监测指标及反贫困效果评估制度

   七 能力、资源配置、部门协调的机制保障

   八 重视民间组织在反贫困中的作用

 第一章 贫困概念与社会性别敏感的贫困监测

  第一节 贫困的概念及其社会性别意义

   一 贫困的传统定义

   二 贫困的拓展定义

   三 贫困的分类

   四 贫困概念拓展的社会性别意义

  第二节 社会性别与贫困

   一 贫困女性化和女性贫困化

   二 女性贫困的原因

    (一)国际上的研究

     (1)女户主家庭

     (2)家庭内部资源分配的不平等

     (3)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转型

    (二)国内的研究

     1.导致妇女贫困的直接原因

     2.导致女性贫困的间接原因

     3.导致女性贫困的基础性原因

    (三)农村妇女贫困的后果

  第三节 女性贫困监测的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

   一 对收入/消费贫困的测量

   二 拓展贫困概念下的女性贫困测量

   三 测量妇女贫困的国际统计参考指标

    (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发展指标

    (二)联合国制定的国家评估通用指标框架

   四 社会性别与贫困统计监测的中国实践

  第四节 对建立性别敏感的贫困监测调查统计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一 一般性建议

   二 中国性别与贫困监测调查建议指标

    1.经济资源的获得与分配

    2.就业与收入

    3.教育和培训

    4.健康和保健

    5.家庭劳动分工和时间分配

    6.社区参与和社会交往

    7.贫困救助

    8.社会态度

   三 中国性别与贫困监测统计建议指标

 第二章 社会性别与农村妇女贫困

  第一节 社会性别不平等与中国妇女贫困

   一 中国农村减贫取得巨大成效,但仍缺乏贫困人口的分性别数据

   二 贫困与不平等之间的联系

   三 农村贫困是否有一张女性的面孔

    1.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致使妇女的收入水平较男性低

    2.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直接影响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也显现了妇女相对于男性在劳动力市场上更易被排斥的状况

    3.家庭中的资产和权属方面存在社会性别不平等,使妇女在贫困面前有明显的易受损害性

  第二节 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演进与取得的进步、未来的新特点与趋势

   一 2000年以来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演进与取得的主要进步

   二 农村贫困的新特点

   三 中国减贫政策和措施对妇女的关注

  第三节 农村反贫困政策和措施中缺乏社会性别敏感性的问题

   一 整村推进和参与性扶贫规划

   二 扶贫贴息贷款和小额信贷

   三 异地扶贫搬迁

   四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培训

  第四节 增强农村反贫困政策和措施的社会性别敏感性的政策建议

   一 拓展贫困概念,并加强对新生贫困问题的研究,增强与反贫困有关各方工作的协调性

   二 建立反贫困效果评估制度,完善分性别的贫困状况监测指标

   三 进行具有社会性别敏感性的反贫困干预

   四 把社会性别视角纳入县、村级扶贫规划,建立贫困妇女参与扶贫规划的机制、渠道,探索有效的方法

   五 建设社会性别与反贫困的分析与实践能力

 第三章 妇女与城市贫困

  第一节 城市新贫困与贫困的性别差异理论

   一 中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的形成

   二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陷入贫困

   三 贫困女性化和贫困的性别差异理论

   四 中国城市贫困的“性别面相”为何模糊

  第二节 中国城市贫困的性别化分析

   一 贫困的女性化,一种可能的趋势

   二 新贫困群体,女性构成每一个贫困层的多数

    1.失去稳定生计和福利的下岗失业人群

    2. “工作的穷人”

    3.流动妇女:“双重边缘化的贫困者”

    4.失地女农民:“新市民”中的脆弱者

    5.女性为户主的单亲家庭

   三 贫困的生存方式:贫困的另一个视角

   四 女性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和在经济倒退时,面临更大的贫困风险

  第三节 城市贫困女性化的成因

  第四节 对城市反贫困政策和行动的评价、建议对策

   一 城市反贫困战略的问题与不足

   二 建议与对策

    1.建立一个基于平等和反社会排斥的城市反贫困框架,将社会性别纳入国家城市反贫困主流

    2.城市反贫困范式转变:基本需求战略

    3.城市反贫困范式转变:从消极减贫走向积极反贫困

    4.扶贫要兼顾权利和能力,通过提升贫困妇女的人力资本而增权

 第四章 灾害与妇女贫困

  第一节 概述

   一 关于灾害、贫困及其和妇女关系的讨论

   二 待联结的关系

    (一)减灾和贫困的联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提高抗风险能力的关注点未能指向和落实到软能力、贫困和弱势人群

    (三)缺少社会性别视角,未能顾及灾害对贫困男女(尤其是妇女)的特殊影响,以及贫困人群(尤其是妇女中的某些群体,如女童、老年妇女等)对扶贫和灾害管理政策和措施的特殊需求

  第二节 汶川地震的警醒和启示

   一 灾害、贫困和妇女,三个议题终于相遇

   二 震灾对震区妇女贫困的影响

   三 灾后有关妇女贫困议题的呈现和应对

    (一)妇女组织的反应

    (二)社会各界的应对

    (三)一个NGO的具体案例

  第三节 结语和展望

 第五章 贫困与受艾滋病影响的妇女

  引言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艾滋病蔓延的深层次原因

   一 艾滋病传播高度集中于欠发达地区

   二 弱势人群受艾滋病的伤害最大

  第二节 社会性别不平等加剧了女性在艾滋病蔓延过程中的风险和影响

   一 社会性别不平等是导致女性感染者攀升的原因

    (一)不同的性别规范强化了男女对艾滋病病毒不同的易感性

    (二)较高的妇科病和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加大了女性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

    (三)婚内性关系的知情权与决策权的缺失加大了配偶间的传播风险

   二 贫困使妇女面临着更严峻的来自艾滋病的威胁

    (一)贫困导致部分妇女卖血或从事商业性工作

    (二)贫困使妇女推迟看病时间或更难得到卫生保健服务

  第三节 艾滋病的蔓延加剧了女性的贫困,艾滋病给妇女带来多重不利影响

   一 艾滋病带来严重的歧视问题

   二 艾滋病给家庭结构带来的变化

   三 男男同性恋者的困惑

  第四节 社会性别视角分析艾滋病相关政策

   一 国家艾滋病监测中分性别数据/信息不足

   二 艾滋病防治政策和措施关注女性,但仍立足于其传统角色

    (一)忽略妇女的主体性

    (二)忽视一部分女性

    (三)对女性权利重视不够

    (四)对流动女性缺乏关注

    (五)对女性有较明显的歧视

  第五节 面对危机,建议采取具有社会性别敏感性的应对措施

   一 确保艾滋病服务的可及性

    (一)确保女童接受教育,掌握艾滋病知识和预防方法

    (二)确保获得预防手段

    (三)确保治疗的可及性

   二 认可并支持家庭成员对艾滋病人和艾滋致孤儿童的护理

   三 宣传和保护妇女和女童的人权

 第六章 少数民族妇女与贫困

  第一节 多维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妇女贫困

   一 少数民族妇女的收入贫困

   二 少数民族妇女参与社会发展能力的贫困

   三 少数民族妇女地位的贫困

   四 少数民族妇女生存健康的贫困

   五 少数民族妇女的主体性缺失制造的贫困

  第二节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妇女反贫困

   一 用社会性别视角评述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区域的扶贫政策

    (一)国家反贫困行动中政府的政策保证

    (二)国家反贫困方式和措施关注妇女的贫困

     1.产业化扶贫措施

     2.小额贷款扶贫措施

     3.劳动力培训和劳务输出

     4.其他针对少数民族妇女的反贫困措施

   二 少数民族地区妇女贫困因素及国家的民族扶贫政策和行动中社会性别视角缺失分析

    (一)国家发展中存在的城乡二元格局和东西部差距是少数民族地区妇女贫困的制度和背景解释

    (二)国家扶贫及其扶贫机构和运行机制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解决贫困问题的困难

    (三)政府的反贫困行动对社会性别问题敏感度较低

    (四)政府实施的反贫困项目很难关注到女性的利益和愿望

    (五)针对少数民族妇女的扶贫行动缺乏文化敏感性和适应性

  第三节 促进少数民族妇女反贫困的对策建议

   一 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反贫困实践中应该推进社会性别平等的主流化

   二 在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项目“民族特色村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中积极纳入性别意识,并将少数民族妇女的发展和“民族特色村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紧密结合起来,将少数民族妇女的发展作为“民族特色村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成败的一个关键指标

   三 对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反贫困项目,应该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由政府、专家和具体的受益人进行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和评估

   四 从国家、地方到具体的扶贫项目,应该建立一套以性别为口径的统计指标和数据

   五 针对少数民族妇女的反贫困政策或者项目,必须提高与具体民族的文化适应度,最好是从具体民族文化中挖掘和反贫困目标一致并相结合的观念和措施

  结语

 第七章 老年妇女与贫困

  第一节 老年女性贫困现状

   一 贫困的测量

   二 老年妇女较男性老人更易陷入贫困

   三 贫困老年妇女的收入水平更低且更依赖于家庭

  第二节 贫困老年妇女的人口特征

   一 年龄

   二 健康

   三 婚姻

   四 受教育程度

  第三节 贫困老年妇女的生活状态

   一 基本日常生活

   二 卫生保健

   三 居住条件

   四 生活照料

   五 家庭和社会地位

   六 精神状态

   七 合法权益

    (一)生存权受侵害,经济无保障,暴力掠夺财产

    (二)住房得不到保障

    (三)婚姻自主权受侵犯

    (四)精神受虐待,躯体遭暴力

    (五)非正常死亡不断出现

  第四节 老年妇女致贫因素分析

   一 历史和文化因素

   二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排斥

   三 家庭养老功能迅速弱化

    (一)无子女供养

    (二)子女缺少赡养能力

    (三)有能力子女不赡养

   四 社会转型带来的冲击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性别失衡

    (二)经济体制转型中的弱势地位

    (三)城市化带来新问题

    (四)社会约束力弱化

   五 生育率下降的巨大隐患

  第五节 公共政策与社会的反应

   一 老年妇女需要被社会公平对待

   二 公共政策与社会的积极反应

    (一)政府的规划

    (二)政府的救助

    (三)社会力量的救助

   三 对救助贫困老年妇女的思考

    (一)贫困老年妇女的特殊性

    (二)思想误区

    (三)贫困老年人救助中的主要问题

    (四)老年妇女减贫方针

  第六节 对策和建议

   一 提高认识,政策支持

   二 提升援助力度

   三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四 加强社会工作

 第八章 城市单亲家庭女性户主与贫困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方法

  第二节 城市单亲家庭女性户主的生活困境

   一 生命历程与累积劣势

   二 角色规范与自我认知

   三 以脆弱性为突出特点的生活困境

   四 贫困应对与资源开发

  第三节 城市中年单亲家庭女性户主贫困化的制度分析

   一 现行离婚制度难以保障女性权益

    (一)受害女性难以获得离婚损害赔偿

    (二)离婚财产分割的不合理问题

    (三)子女抚养费不落实的问题

   二 单亲家庭女性户主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地位

    (一)再就业政策对单亲家庭女性户主无专门倾斜

    (二)劳动技能、创业贷款等培训脱离贫困单亲家庭女性户主实际

   三 单亲家庭女户主的权益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缺位

    (一)低保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

    (二)医疗保险制度中的不公平现象

    (三)社会救助和扶贫开发政策缺乏对单亲家庭的专门关注

  第四节 改善城市单亲家庭女性户主贫困现状的建议

   一 修正和完善婚姻法有关条款和实施细则

    (一)完善离婚过错赔偿制度

    (二)完善离婚财产分割制度

    (三)落实子女抚养费的支付

   二 营造自上而下的再就业支持环境

    (一)再就业扶持政策和服务应向单亲家庭女性户主倾斜

    (二)开发促进单亲母亲再就业的社区服务项目

   三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对单亲家庭女性户主权益的保护

    (一)执行低保政策时应考虑单亲家庭的特殊困难

    (二)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三)社会救助和扶贫开发政策应加强对单亲家庭的关注

    (四)增加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执行过程中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四 发挥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支持作用

  第五节 结语

 第九章 增强草根力量,促进妇女赋权

  引言

  第一节 理念与手法

   一 贫困概念的拓展与社会性别维度的纳入

   二 扶贫手法的演变与社会性别平等策略

   三 社会性别敏感的实践与手法

  第二节 角色与贡献

   一 理念和知识旅行的中介

    (一)通过翻译、研究、支持实验,引入概念、方法和模式

    (二)关注突出问题,将贫困与其他社会议题联系起来

    (三)社会性别与发展的教育和培训

   二 作为助产士和协助者,增强妇女运动/行动在反贫困方面的能力和影响

    (一)扎根社区,促进贫困妇女赋权

    (二)培育和支持新生的妇女民间机构

    (三)帮助妇女组织开展能力建设

   三 帮助中国妇女在国际上亮相、扩音

   四 伙伴关系的建设者

  第三节 挑战与前景

   一 如何扩大有限的国家层面政策的影响,包括对在华官方发展援助和促进性别平等的影响

   二 国际机构内部和合作伙伴的隐形抵触

   三 资金的制约和新的可能

   四 与本土NGO的合作伙伴关系和项目成效的可持续性

   五 人力资源的困惑

   六 新形势下新议题的引入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第十章 中国NGO社会性别与反贫困实践

  第一节 嵌入中国扶贫开发坐标中的NGO反贫困实践

   一 国家扶贫政策与实践:反贫困的四个阶段及其实践中的性别盲点

   二 NGO在反贫困中的作用:倡导理念、丰富手法、影响舆论、制度创新

   三 NGO的社会性别与反贫困实践:丰富扶贫理念、拓展反贫困内容、创新实践手法、强化干预目标、整合社会资源

    (一)丰富扶贫理念

    (二)拓展反贫困内容

    (三)创新实践手法

    (四)强化干预目标

    (五)整合社会资源

  第二节 中国NGO以社会性别平等为取向的反贫困实践

   一 在行动理念上,回应反贫困实践中的社会性别盲点,将社会性别敏感性纳入反贫困政策与实践的主流

   二 在策略与手法上,将社会性别与参与性作为行动的基础,倡导眼前社会性别利益需求与战略社会性别利益需求间的互补与转化

   三 在干预途径上,将社区实践与政策倡导整合,推动多领域具有社会性别敏感性的扶贫发展

  第三节 中国NGO社会性别与反贫困实践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一 中国NGO社会性别与反贫困实践面对的挑战

    (一)外部成长环境的挑战

    (二)自身能力的挑战

   二 中国NGO在社会性别与反贫困实践中的发展趋势

   三 中国NGO的社会性别与反贫困实践展望

    (一)社会性别意识将在扶贫开发中得到进一步倡导和普及

    (二)社会性别分析将成为制定扶贫开发政策的一项重要原则

    (三)社会性别敏感性将贯穿于具体的扶贫项目设计和实施中

    (四)体现社会性别敏感的以妇女为本的手法将得到更积极的贯彻

    (五)加强NGO人员社会性别敏感性与扶贫开发能力建设

    (六)在扶贫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强化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具有社会性别敏感性的社工手法以及导入专业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

 第十一章 反贫困与性别话语建构

  引言

  第一节 妇女与贫困:文献与文件中的建构

  第二节 妇女与贫困:管理者的认识和潜在行为

  第三节 妇女与贫困:提供服务者的干预和实践

  第四节 妇女与贫困:反思与建议

 第十二章 贵州政府区域反贫困政策与实践

  第一节 贵州省新阶段扶贫政策及其社会性别评价

   一 贵州省新阶段扶贫政策演进

   二 对贵州省新阶段扶贫政策的社会性别评价

  第二节 个案考察:贵州省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的社会性别实践

   一 提升社会性别意识

   二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考察社会性别在整村推进中的作用

   三 实践尝试:三都县羊楼村整村推进项目对社会性别的关切*

   四 小结与思考

  第三节 社会性别敏感在贵州扶贫发展中的作用

   一 采用分性别和多维度方法调整目标瞄准,并切实促进各民族妇女参与

   二 在扶贫政策和扶贫措施上体现社会性别敏感性,不仅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而且是一个技术问题

   三 在关注政策执行力的同时也要考虑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第十三章 贫困地区社会性别与贫困关系的分析

  第一节 经济贫困状况

  第二节 分性别的受教育情况

   一 男童和女童在校率在义务教育阶段差异很小

   二 高等教育阶段的女生人数和比例低于男生

   三 女性接受就业培训的比例比男性低,并且差距拉大

   四 女性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低于男性,但差距逐步缩小

  第三节 劳动力就业情况和收入水平

   一 女性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就业的比例高于男性劳动力,并且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更慢

   二 女性劳动力的外出就业比例和收入状况低于男性劳动力,但增速高于男性

   三 月工资水平与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关

   四 女性的社会参与程度低于男性但已有很大改善

  第四节 结论

阿马蒂亚·森:《论社会排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3期。

邓国胜:《第二届中国发展市场项目终期评估报告》,http://www. developmentmarketplace.org.cn/2nd%20CDM%20final%20report.doc,2007。

董之鹰:《社会保障制度的性别视角》,http://www.cnss.cn/sblt/jcgd/200609/t20060914_30935.html,2006。

傅蔚冈:《靠不住的“以土地换保障”》,2010年3月7日《东方早报》。

关信平:《现阶段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http://www.cpad.gov.cn/data/2006/1120/article_331600.htm,2006。

洪大用:《试论改革以来中国城市扶贫》,《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胡星斗:《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http://theory.southcn.com/llzhuanti/lndjt/wqhg/content/2008-11/03/content_4684295.htm,2008。

蒋永萍主编《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

金一虹:《农业女性化:影响及前景》,2010年7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匡远配:《中国扶贫政策和机制的创新研究综述》,《农村经济问题》2005年第5期。

李昌平:《市场主体非均衡(非对称)组织化是通胀主因》(未正式出版),2008。

李大兴:《“外嫁女”权益保护的法律救济》,http://www.66law.cn/channel/lawarticle/2010-06-22/5365.aspx,2010。

李敏:《城市贫困的政策回应:实践与反思》,《学术交流》2008年第3期。

李小云等:《资产占有的性别不平等与贫困》,《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6期。

林万龙:《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探讨》,《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8期(a)。

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及成因》,《管理世界》2007年第9期(b)。

林万龙:《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供给模式与政策影响因素:基于实证调研的总结》,载张晓山等编著《转型中的农村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刘伯红:《浅析金融危机对中国妇女的影响》,http://www.womenwatch-china.org/newsdetail.aspx?id=180,2009。

刘聪秀:《社会保障,城乡有别》,http://www.zgxcfx.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0526,2008。

刘筱红、陈琼:《公共政策视角下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妇女贫困与反贫困研究》,《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潘跃:《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实施村级扶贫规划》,2005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

石英、江波主编《贫困对教育的呼唤:西部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一项质性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汪雁、慈勤英:《对城市贫困主流测量方法理论假定的社会性别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3期。

王景新:《中国农村妇女土地权利——意义、现状、趋势》,《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6期。

王仁贵:《新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2009年4月15日《瞭望新闻周刊》。

王卓、李小雨、吴迪:《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的社会性别分析——以西部小额信贷组织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2期。

王佐芳、王云仙、赵群、冯媛:《妇女和扶贫政策及措施专题报告》,http://www.china-gad.org/Infor/ShowArticle.asp?ArticleID=4370,2003。

魏后凯、邬晓霞:《中国的反贫困政策:评价与展望》,《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韦惠兰、惠东旭:《生育健康意识教育:贫困地区妇女脱贫的重要变量》,《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6期。

吴晨:《经济危机下的就业:鼓励企业吸纳劳动力政策研究》,社会资源研究所报告,2010。

吴国宝、王同三、李小云:《中国式扶贫战略调整正当时》,《人民论坛》2010年第1期。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问题和前景》,http://blog.163.com/ybxldh@126/blog/static/6924273120109562230895/,2010。

叶文振、刘建华、夏怡然、杜娟:《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载李秋芳主编《中国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章元、万广华:《贫困脆弱性的预测及未来贫困与社会资本的实证研究》,http://www.crpe.cn/06crpe/index/clinic/2007qnlt/070.pdf,2007。

郑宝华、张兰英:《中国农村反贫困词汇释义》,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郑晓瑛等:《中国残疾预防对策研究》,华夏出版社,2008。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怎样做好非国定贫困县的残疾人扶贫工作》,http://www.cdpf.org.cn/bszn/content/2010-10/14/content_30296609.htm,2010。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金融危机与减贫——中国经济刺激政策及减贫效果分析》,“金融危机与贫困:挑战与行动”高层论坛资料,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特殊教育在校学生中职业技术班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情况》,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630/201010/110038.html,2009。

Baden,S.,Milward,K.,Oxaal,Z.et al.1998. Gender Inequality and Poverty:Trends,Linkage,Analysi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Sida.

Cagatary,N.1998. Gender and Poverty. UNDP,Working Paper 5.

Chambers,R.1996.Whose Reality Counts? Londen:IT Publication.

Duncan,Jennifer & Li,Ping. 2001. Women and Land Tenure in China:A Study of Women’s Land Rights in Dongfang County,Hainan Province. April,R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Reports on Foreign Aid and Development.

Feng,Yuan.2010. Turning Stress into Strength:Disadvantaged Women Coping with Crisis and Working for Change. Keynote Speech,International Women in Asia Conference’,29th Sept.-1st Oct. 2010,Canberra,Australia.

ILO.2009. 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for Women:March 2009.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Geneva.

Kabeer,Naila.1994. Reversed Realities:Gender Hierarchies in Development Thought. Verso,London.

Kabeer,Naila.1996. Agency,Well-Being and Inequality:Reflections on the Gender Dimensions of Poverty. IDS Bulletin.

Oxfam.2010. Suffering the Science:Climate Change,People and Poverty. 130 Oxfam Briefing Paper,6 July 2009,http://www.oxfam.org.cn/userfiles/Suffering.the.

Science.Embargoed.doc,accessed on 8 Oct.

Oxfam.2010. Gender Perspectives on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Oxfam International Discussion Paper,Feb.

Sen,A.1990. “Gender and Cooperative Conflicts”. In Irene Tinker,Persistent Inequalities:Women and World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UNDP.1995.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New York.

UNDP.1997. Human Development to Eradicate Poverty. New York.

UNDP.1999.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New York.

UNDP.2001.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New York.

Whitehead,A.1985.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on Rural Women:A Review of Analysis and Concepts”.In Ahmed,I.(ed.),Technology and Rural Women: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Issues. George Allen & Unwin Ltd.,London.

Whitehead,A.2003. Failing Women,Sustaining Poverty:Gender in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 Papers. Report for the UK Gender and Development Network.

Wayne,Roberts.2009.Women Ignored in Climate Change Debate at Copenhagen,adapted from Now Magazine,December 3-9.

World Bank.2009. Reshaping Economic Geography.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杜洁、娜芝琳·康季:《社会性别平等与消除贫困在中国——发展政策与实践相关问题》,英国国际发展署非正式出版物,2003。

高小贤:《贫困地区孕产妇保健服务分析——兼论国家、市场、文化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浙江学刊》2002年第2期。

国家统计局:《贫困地区妇女贫困状况》,《统计报告》2005年第17期。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国务院新闻办:《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人民出版社,2005。

胡鞍钢:《中国:新发展观》,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蒋永萍:《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与性别平等》,《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2期。

坎迪达·马奇、伊内斯·史密斯、迈阿特伊·穆霍帕德亚:《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指南》,香港乐施会,2000。

李小云等:《中国性别不平等与贫困关系研究》(非正式出版物),2005。

联合国:《1995年世界妇女状况:趋势和统计数字》,1995。

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世界妇女的进步(2000)》,地质出版社,2003。

刘存信、唐圣玉:《中国贫困监测系统研究》,《统计新文坛》1995年第2期。

齐顾波:《扶贫政策对性别公平的影响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屈锡华、左齐:《贫困与反贫困——定义、度量与目标》,《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3期。

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5期。

莎赫拉·拉扎维:《透过性别的棱镜看贫困》,《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第4期。

瓦伦丁·M.莫格哈登:《贫困女性化?——有关概念和趋势的笔记》,载马元曦主编《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三联书店,2000。

王婧:《边缘与困境中的女性——妇女贫困问题的社会与文化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12期。

王佐芳、王云仙、赵群、冯媛:《妇女和扶贫政策及措施专题报告》,http://www.china-gad.org/Infor/ShowArticle.asp?ArticleID=4370,2003。

伊娃·米勒:《测量发展中国家的妇女贫困问题》,载马元曦主编《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三联书店,2000。

Sen,Amartya K.1999. Development as Freedom. New York:Alfred A.Knopf.

UNDP.1999.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崔郁、王海静:《小额信贷助推妇女脱贫致富》,《中国妇运》2009年第4期。

宫君:《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土地征用研究综述》,《管理观察》2009年第9期。

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第五号)》,http://www.stats.gov.cn/tjgb/nypcgb/qgnypcgb/t20080227_402464718.htm,2008。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组:《“雨露计划”的做法与成效——中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案例》,http://admin818.iprcc.org.cn/article.php/cn/410,2007。

胡勇:《进一步完善我国异地搬迁扶贫政策》,《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1期。

黄承伟:《中国扶贫开发中社会性别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学术论坛》2005年第7期。

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430/200907/49785.html,2009。

金一虹:《边缘化——全球化与妇女劳动问题》,载王丽华主编《全球化语境中的异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匡远配:《中国扶贫政策和机制的创新研究综述》,《农村经济问题》2005年第8期。

李小云、董强、刘晓茜、吴杰:《资产占有的性别不平等与贫困》,《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6期。

联合国开发计划发展署:《人类发展报告》,1995。

刘杰等:《试论劳动力转移中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推动》(未公开出版)。

刘立峰:《以工代赈项目实施的成效、问题及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4期。

刘筱红、陈琼:《公共政策视角下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妇女贫困与反贫困研究》,《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刘泽云:《教育收益率的性别差异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2期。

世界银行:《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进》,2009。

孙承佑:《农村贫困人口收入与消费状况分析》,《中国农垦》2006年第6期。

田建中:《中国到底有多少贫困人口》,http://www.cpad.gov.cn/data/2007/1221/article_336545.htm,2007。

王国林:《失地农民调查》,新华出版社,2006。

王永平、袁家榆:《农村扶贫开发机制、资源整合与对策建议》,《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4期。

王振军、牛叔文:《农民食品消费和最低生活保障的关联》,《改革》2008年第3期。

王卓:《小额信贷与缓解妇女贫困》,《经济开发论坛》1999年第1期。

王卓、李小雨、吴迪:《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的社会性别分析——以西部小额信贷组织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2期。

王佐芳、王云仙、赵群、冯媛:《妇女和扶贫政策及措施专题报告》http://www.china-gad.org/Infor/ShowArticle.asp?ArticleID=4370,2003。

吴国宝、王同三、李小云:《中国式扶贫战略调整正当时》,《人民论坛》2010年第1期。

吴宏洛、范佐来:《农村妇女的贫困与反贫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夏业良:《中国财富集中度超过美国》,《商周刊》2010年第13期。

邢骊等:《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内部不平等状况研究》,《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1期。

《义务教育性别差距显著缩小,男性分享社会进步超过女性》,http://www.chinagate.com.cn,转引自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撰写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08》。

尹旦萍:《新农村建设公共政策的社会性别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5期。

曾富生、朱启臻:《整村搬迁移民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3期。

章元、万广华:《贫困脆弱性的预测及未来贫困与社会资本的实证研究》,http://www.crpe.cn/06crpe/index/clinic/2007qnlt/070.pdf,2007。

章泽武:《基于分组数据测度中国农村贫困和不平等:1995~2004》,《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3期。

赵曦、熊理然、肖丹:《中国农村扶贫资金管理问题研究》,《农村经济》2009年第1期。

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挪威FAFO应用国际研究所:《西部人民的生活》,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阿马蒂亚·森:《作为能力剥夺的贫困》,王宇等译,http://cenet.org.cn,2003。

安琳、高燕秋、郭春辉:《北京、青岛两市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年第11期。

蔡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蔡昉:《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及应对政策建议》,http://www.chinado.cn/ReadNews.asp?NewsID=1587,2009。

蔡一平:《反对对女童和青年妇女以劳动剥削为目的的拐卖的机制探讨》,载谭琳、姜秀花主编《社会性别平等与法律研究和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常凯:《公有职工的失业及再就业问题的调查与研究》,《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3期。

陈桂蓉:《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现状与对策建议》,载谭琳、姜秀花主编《社会性别平等与法律研究和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杜凤莲、董晓媛:《中国城镇失业人口持续时间的性别差异》,载施国庆、柯兰君、金一虹、米夏埃拉·鲍尔主编《中国城市劳动力流动》(未公开出版),2005。

龚秀芝:《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述评》,http://www.ahny.gov.cn/Html/2010_03_18/5341_614920_2010_03_18_798199.html,2010。

谷光亚:《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关信平:《社会政策发展的国际趋势及我国社会政策的转型》,《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

国家计生委发展规划司:《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07年第2号)》,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cy_detail.asp?id=8124,2007。

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编《中国妇女儿童状况统计资料》,200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失地农民权益保护及若干政策建议》,《改革》2009年第5期。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洪朝辉:《论中国城市社会权利的贫困》,《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胡鞍钢:《我国城镇失业与就业的状况分析》,http://guancha.gmw.cn/2002-06/2002-06-17/20020617-10.htm,2002。

蒋永萍:《非正规就业与劳动力市场性别分化》,http://www.nongjianv.org/old/club/publishing/lunwen/12.htm,2005。

蒋永萍主编《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妇女社会地位》,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

《劳动力市场主要指标(KILM)体系》,《劳工世界》2006年第9期。

李军 :《中国城市反贫困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李实:《我国城市贫困现状及其原因》,http://www.cei.gov.cn/LoadPage.aspx?Page=ShowDoc&CategoryAlias=zonghe/jjfx&ProductAlias=lianhlt&BlockAlias=lhtzgg&filename=/doc/lhtzgg/200212241167.xml,2002。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1995。

林燕玲:《经济全球化与“体面劳动”》,2005年3月25日《工人日报》。

刘朝晖:《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的几点思考》,《山东劳动保障》2006年第12期。

陆文军:《2007年来上海农民工超过400万人 就业率超过97%》,http://www.gov.cn/jrzg/2008-04/17/content_947422.htm,2008。

路特里奇:《国际妇女百科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民政部:《2009年度全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http://www.gov.cn/gzdt/2010-06/10/content_1624699.htm,2010。

民政部城镇贫困与反贫困课题组:《我国城镇贫困与反贫困研究报告》,《中国民政》2001年第8期。

潘月、潘峰、赵宝贵:《城市中外来妇女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来自福建厦门市的报告》,载谭琳、姜秀花主编《社会性别平等与法律研究和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彭华民:《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对中国城市新贫穷社群的一个实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屈鸣:《美国以女性为户主的家庭的贫困及其根源探究》,《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协调组:《2006年全国农村妇女权益状况和维权需求调查报告》,《中国妇运》2007年第3期。

全球消除贫困联盟—中国(GCAP-China):《中国农村外出务工者生存状况民间报告》,2009。

世界银行:《在发展中促进社会性别意识(摘要)》,2000。

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

孙立平:《首要的问题是利益表达》,http://blog.sociology.org.cn/thslping/archive/2005/11/13/2939.html,2005。

佟新:《从保障妇女权益到反对性别歧视》,载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瓦伦丁·M.莫格哈登:《贫困女性化——有关概念和趋势的笔记》,载马元曦主编《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三联书店,2000。

王凤华、秦阿琳:《金融危机背景下湖南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性别分析》,《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王世军:《单亲家庭贫困问题》,《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王有捐:《对目前我国城市贫困状况的判断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6期。

王朝明:《中国21世纪城市反贫困战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王震:《乡城流动工人性别职业隔离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3期。

王卓琼:《以劳动剥削为目的的人口拐卖呈上升趋势》,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x/2007-07/26content_5444286.htm,2007。

魏津生:《中国大城市的贫困人口问题研究》,http://www.chinapop.gov.cn/rklt/gzyj/200403/t20040326_141569.htm,2001。

吴玲:《中国城市女性贫困问题及对策研究》,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

吴永健:《城市新贫困,同一屋檐下的窘迫》,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94240,2006。

肖云、郭峰:《女性农民工“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农村经济》2006年第3期。

新华社调研小组:《贫富差距逼近社会容忍红线》,2010年5月11日《经济参考报》。

许艳丽、董维玲:《单亲母亲家庭经济现状研究》,《人口学刊》2008年第2期

亚行专家组:《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http://www.social-policy.info/1008.htm,2001。

杨静:《物价等造就新城市贫民,上海直面“上海式贫困”》,http://www.cnr.cn/china/gdgg/201007/t20100712_506719537.html,2010。

尹海洁:《城市贫困人口的经济支持网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尹志刚、焦永刚、马小红、王雪梅、李宁、曹颖:《北京市城市居民贫困问题调查报告》,《新视野》 2002年第1期。

于贝尔·布歇:《营造有利于创立体面和生产性就业岗位的环境》,http://www.china-esc.org.cn/news.asp?id=405,2010。

张戈:《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浙江人大》2005年第1期。

中国发展研究院基金会协调撰写《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追求公平的人类发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Baden,S.2000. “Gender,Governance and the Feminization of Poverty.” Wome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21st Century Challenges. New York:UNDP.

Baden,S.,Milward ,K.,Oxaal,Z.et al.1998. Gender Inequality and Poverty:Trends,Linkage,Analysi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Sida.

Edwards,Eridith.1982. Women,Children and Family Poverty:Causes and Cures. Australian Quarterly,54:252-259.

Kabeer,N.1996. Agency,Well-being and Inequality:Reflections on Gender Dimensions of Poverty. IDS Bulletin,27(1).

Lenouir ,R.1974. Les exclus:Un francais sur dix. Pairs:Seuil.

Townsend,P.1979. Poverty in the United Kingdom:A Survey of Household Resources and Standards of Living. London:Allen Lane.

Whitehead A.2003. Failing Women,Sustaining Poverty:Gender in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 Papers. Report for the UK Gender Development Network.

Williams,S.1986. “Exclusion:The Hidden Face of Poverty.” In Golding,P.(ed.),Exclusion of the Poor. CPAG.

安德森、伍德罗:《从废墟中崛起:灾害时期的发展战略》,Westview Press and UNESCO,1989。

安德森、伍德罗:《能力与脆弱性分析框架》,载社会性别与发展资源小组翻译《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指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范小建:《在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工作暨培训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fupin.gansu.gov.cn/zxzx/1243734088d19877.html,2009。

巩前文、张俊飚:《农业自然灾害与农村贫困之间的关系——基于安徽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人口资源环境》2007年第4期。

坎迪达·马奇、伊内斯·史密斯、迈阿特伊·穆霍帕德亚:《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指南》,社会性别与发展资源小组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沈茂英:《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的生态保护问题研究》,《四川林勘设计》 2009年第2期。

《生育,母亲对灾区的拯救》,《女声》电子报第33期,http://www.china-gad.org/Infor/ShowArticle.asp?ArticleID=5452,2010。

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四川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载邓鸿勋等主编《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农民就业》,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四川省统计局:《调查显示:政府安置是灾区低收入妇女家庭居住的主要方式》,http://www.sc.gov.cn/zwgk/jjjs/tjsj/tjfx/200906/t20090602_758196.shtml,2009a。

四川省统计局:《调查显示:灾区低收入妇女就业状况不容乐观》,http://www.sichuan.gov.cn/zwgk/jjjs/tjsj/tjfx/200906/t20090615_765014.shtml,2009b。

苏桂武等:《汶川地震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减灾宣教意义——以四川省德阳市为例》,《地震地质》2008年第4期。

王斯莉:《地震灾区妇女就业率仅四成创业就业成难题》,http://sc.people.com.cn/news/HTML/2009/4/27/20090427174922.htm,2009。

王佐芳、王云仙、赵群、冯媛:《妇女和扶贫政策及措施专题报告》http://www.china-gad.org/Infor/ShowArticle.asp?ArticleID=4370,2003。

许业富:《湖北省冰雪灾情对扶贫工作影响的调研报告》,http://www.cpad.gov.cn/data/2008/0507/article_337706.htm,2008。

于晓刚:《灾害社会影响评级与灾害管理规划讲义》第4部分“国际减灾行动”,2008。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期评估政策报告》,http://cpad.gov.cn/data/2006/1120/article_331603.htm,2006。

Feng,Yuan. 2008. Empowering Women in Building Resilient Communities,presentation for APEC Study Course on Disaster Emergency Response and Recovery ,April 19,Beijing.

Neumaye,Eric and Plümper,Thomas. 2007.The Gendered Nature of Natural Disasters:The Impact of Catastrophic Events on the Gender Gap in Life Expectancy,1981-2002.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97(3),pp.551-566.

卜卫:《社会性别与艾滋病政策研究报告》,2010。

方菁等:《生殖道感染——全球现状及研究动态》,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杜洁:《社会性别与艾滋病》,《艾滋病防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清华大学AIDS与SARS国际论坛,2003。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

韩嘉玲等:《社会发展与艾滋病防治读本》,北京社科院社会发展资源中心,2006。

韩嘉玲等:《中国艾滋病配偶间传播综述研究》,北京社科院社会发展资源中心,2009。

胡玉坤:社会性别对艾滋病的影响数据分析,http://www.lunwenxf.com/writing_summary/ 20091202-26543.html,2009。

蒋永萍:《艾滋病防治的社会性别视角》,http://www.pubchn.com/articles.php?article_id=31090,2006。

靳薇主编《艾滋病政策倡导党校教师手册》,2009。

李慧英:《我国艾滋病政策法规的社会性别分析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6-11/13/content_5322813.htm,2006。

联合国:《社会性别、艾滋病和人权培训手册》,2000。

联合国:《妇女与艾滋病:面对危机》,2004。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9 AIDS Epidemic Update,2009a。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歧视状况调查报告》,2009b。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http://data.unaids.org/pub/EPISlides/2009/2009_epiupdatecore_en.ppt#274,10,Slide 10,2009。

联合国反拐项目中国办公室:2009年5月22日《反拐新闻文摘》。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艾滋病社会经济分析》,2010。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个人和家庭层面分析艾滋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2010。

龙秋霞:《红丝带的思索》,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潘绥铭、杜鹃:《多性伴人群与艾滋病传播》,载《艾滋病政策倡导党校教师手册——社会性别视角》,2009。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提高社会性别主流化能力培训手册》,2008。

UNDP:《从个人和家庭层面分析艾滋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2009。

王金玲:《论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的性别歧视——以异性性交传播的防控为例》,《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6期。

卫生部:《中国2010年UNGASS〈艾滋病承诺宣言〉实施情况进展报告》,2010。

卫生部、联合国:《2009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工作报告》,2010。

翁乃群:《艾滋病的传播是一个社会问题》,载靳薇主编《中国面对艾滋——战略与决策》,2004。

翁乃群:《艾滋病是一个社会问题》,载中国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美国爱心基金会编著《中国面对艾滋战略与决策》,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

亚洲艾滋病委员会:《重新审视亚洲艾滋病:运筹有效对策》,2008。

张北川:《男性性接触者与公共卫生》,http://www.medste.gd.cn/Html/pubmed/Class1345/Class1352/Class1417/22552320070909123900_P3.html,2007。

张红杰:《农村育龄妇女避孕套的使用和认知情况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07年第15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英性病艾滋病项目:《艾滋病防治工具书MSM人群干预》,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中国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广东省艾滋病社会性别分析报告》,2010。

《边寨唱响富民歌》,2008 年8 月26 日《云南日报》。

陈华亨、王小刚、刘守辉:《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反贫困问题——四川省“三州”地区的调研报告》,《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1期。

冯敏、罗凉昭:《从居住环境文化透视妇女的健康发展——以凉山彝族的田野考察为例》,《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3期。

郭佩霞:《民族地区妇女扶贫工作评介与理性选择——以昭觉县为例》,《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贺平:《农村妇女土地权受侵害原因探究》,《关注》2004年第4期。

侯军岐、员晓哲:《新阶段我国贫困与反贫困策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侯远高:《少数民族视角的发展观与发展援助》,香港乐施会中国部北京研究中心支持的课题研究报告之二,http://www.lsyzdcwc.ngo.cn,2010。

焦若水:《民族妇女贫困:制度与文化的双重解释》,《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9期。

李小云:《发展进程中的妇女及性别问题》,《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3期。

李小云、董强、刘晓茜、吴杰:《资产占有的性别不平等与贫困》,《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6期。

林志斌:《中国妇女与反贫困的回顾与展望》,《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4期。

罗彦莲:《回族妇女教育与宁南山区反贫困关系研究》,宁夏社科规划办项目,2003。

祁春梅:《弘扬民间文化 带动群众致富——海原刺绣剪纸产业起航》,http://news.artxun.com,2010。

宋志国、肖岳峰:《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制度因素分析》,《经济师》2004年第6期。

汪段泳、刘振光:《国外反贫困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江汉论坛》2007年第5期。

王军、叶普万:《贫困研究范式的国际转换》,《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文山市妇联:《体验城乡统筹发展 感受妇女发展辉煌》,http://www.ynwswomen.cn/PubNews/HTML/405.html,2009。

吴国宝:《扶贫模式研究——中国小额信贷扶贫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熊坤新、李秀英:《小康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妇女经济地位问题研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徐鲜梅:《云南小额信贷反贫困事实调研》,《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叶苗:《论中国妇女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运作及挑战》,《科技创业月刊》2010年第2期。

张晓、张寒梅:《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对妇女反贫困的意义》,http://www.china-gad.org/Infor/ShowArticle.asp?ArticleID=4483,2007。

赵捷:《社会性别与发展:实践者的足迹与反思》,《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郑功成:《中国的贫困问题与NGO扶贫的发展》,《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7期。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9/27/content_12117333.htm,2009。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07》课题组:《中国发展报告2007:反贫困的政策建议》,《当代经济》2007年第12期(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http://www.seac.gov.cn/gjmw/zt/2005-08-25/1165822109142245.htm,2005。

朱玲:《农地分配中的性别平等问题》,《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

陈数强:《社会排斥:对社会弱势群体重新概念化》,http://www.sociology.cass.net.cn/shxw/shzc/P0200,2005。

崔学华:《农村老年妇女精神贫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华女子学报》2007年第6期。

刁竹:《渝中区贫困老人“五多一少”》,2003年2月《重庆晚报》。

韩为民:《维护老年人权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中国老年学学会内部资料,2006。

李宝库:《贫困是导致老人自杀重要原因》,http://finance.wz.zj.cn/news_480115,2009。

刘伯红:《妇女与就业》,http://www.cctv.com/lm/131/61/83419.html,2003。

刘金荣、郭崇来:《赣南老区老年人贫困状况调查与解困对策》,《赣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莫纪宏:《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art&Gid=335575386,2005。

慕亚琴:《英国、瑞典社会救济制度及对中国救济制度的借鉴意义》,《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潘金洪主编《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老龄工作调查与研究——全国老龄工作优秀调研报告选》,华龄出版社,2005。

石燕:《社会性别视野下的老年妇女养老经济收入研究——以镇江为例》,《南方人口》2009年第1期。

世界银行:《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进》,2009。

索颖:《关于老年妇女生活状况的调查》,http://www.bjxw.gov.cn/XWIndex/XWxxxsh.ycs?GUID=451865。

唐李红:《如东县老年妇女权益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http://www.jswomen.org.cn/newjs/lanmu/shownews.jsp?news_id=22944&belong,2009。

汪丹:《养老保障制度再惠及20万人》,2009年1月4日《北京日报》。

武宁县妇联:《武宁县妇联对农村老年妇女生活现状进行调查》,http://www.jxwomen.org.cn/show_news/neirongye.jsp?news_id=3284,2007。

徐勤:《城市特困老人——亟待社会关注的群体》,《人口研究》1999年第5期。

徐勤、王旬:《女性老年群体特征分析》,载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徐勤、魏彦彦:《从社会性别视角看老年贫困》,《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增刊。

徐勤、伍小兰:《关注艾滋病对老年妇女的影响》,《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增刊。

徐勤、原野:《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现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增刊。

许飞琼:《中国贫困问题研究》,载中国扶贫基金会编《中国扶贫论文精粹》,2001。

臧玲:《关于我国农村老年妇女贫困问题的研究——以湖南省靖州县X村为例》,http://rw.njau.edu.cn:8016/Editor/UploadFile/2007112716558235.doc,2007。

曾祥明:《农村老年生存状况与生活保障研究——基于2009年春节江西省M农村调查数据的分析》,http://ll.peoplexz.com/25107/20090401165252_1.htm,2009。

张航空:《上海市贫困女性老人特征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张坚、朱洪发:《浅谈城市贫困老人的社会救助》,《上海老龄科学》1997年第2期。

张卫东、陆峥、高旭辰:《上海老年女性生存状况和发展需求调查研究》,http://www.shzgh.org/renda/08women/llyj/dcsk/u1a1582972.html,2009。

郑杭生、李棉管:《中国扶贫历程中的个人与社会——社会互构论的诠释理论》,《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6期。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7-12/17/content_9392818.htm,2007。

中国老龄协会权益部:《贫困老年人救助模式研究总报告》,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五周期援华项目,2004。

《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半数儿女对父母很“麻木”》,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37/4085766.html,2006。

周光伟、李锦诚:《江苏省南通市特困老人调查分析》,《全国老龄工作》1998年第7期。

株洲市妇联:《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调查与思考》,http://www.china.com.cn/chinese/diaocha/710700.htm,2004。

慈勤英、陈晓灿:《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方式选择的反思》,转引自王世军《单亲家庭贫困问题》,《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冯湘妮:《单亲家庭中女性美好生活的规制——从离婚救济制度中保护女性的合法权益》,载张乐天、邱晓露、沈奕斐主编《复旦大学第三届社会性别与发展论坛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高云虹:《中国转型时期贫困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

韩嘉玲、孙若梅、普红雁、邱爱军:《社会发展视角下的中国农村扶贫政策改革30年》,《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卡罗琳·摩赛:《第三世界中的社会性别计划:满足实用性和战略性社会性别需要》,刘东晓译,载王政、杜芳琴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李喜荣:《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稳定性探析》,《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6期。

刘祖云主编《香港社会的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马忆南、童元玲、潘丽、王晶:《离婚财产分割若干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增刊第2期。

水廷凯主编《社会调查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W.J.威尔逊:《真正的穷人:内城区、底层阶级和公共政策》,成伯清、鲍磊、张戌凡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王菊芬:《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第5期。

王世军:《单亲家庭贫困问题》,《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王佐芳、王云仙、赵群、冯媛:《妇女和扶贫政策及措施专题报告》http://www.china-gad.org/Infor/ShowArticle.asp?ArticleID=4370,2003。

夏吟兰:《对中国夫妻共同财产范围的社会性别分析——兼论家务劳动的价值》,转引自徐静莉《离婚女性贫困化的制度探讨》,《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3期。

谢玲丽主编《上海人口发展报告》,转引自王菊芬《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第5期。

徐安琪:《单亲弱势群体的社会援助》,《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徐安琪、包蕾萍:《家庭压力和应对:女性的认知、资源和社会支持》,载张乐天、邱晓露、沈奕斐主编《复旦大学第三届社会性别与发展论坛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徐静莉:《离婚女性贫困化的制度探讨》,《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3期。

张翠娥:《社会性别与艾滋病——对一位女性艾滋病患者生命历程的性别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3期。

张李玺:《家庭性别分工模式重构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妇女研究论丛》1998年第3期。

张莹:《社会性别视角应用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BRIDGE.2004. Briefing paper on the “feminisation of poverty”,Prepared by BRIDGE for the Swedish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gency(Sida).

蔡葵、黄承伟:《贫困村基层组织参与扶贫开发:国际NGO的经验及其启示》,《参与性发展简讯》2005年第3期。

杜芳琴:《挑战贫困,告别愚昧》,载杜芳琴主编《大山的女儿(华北卷)》,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冯媛:《她们的1996》,1996年12月24日《中国妇女报》。

冯媛、黄长奇主编《走进社会性别:方法、实践与反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高飏:《妇女状况:并非值得欢呼的十年》,《中国发展简报》2005年第26期。

龚冰:《第三部门促进扶贫机制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以香港乐施会广西财政扶贫项目参与式管理模式试点为例》,《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8期。

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中国外资扶贫回顾与展望(1995~2010年)》[Foreign Capital Poverty Reduction of China(1995-2010)],Review and Outlook,2005。

韩伟:《中国的参与式扶贫:回顾与展望》,载郑易生主编《中国西部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和钟华:《面对贫困,切盼改变》,载和钟华主编《大山的女儿(西南卷)》,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洪大用、康晓光等:《NGO扶贫行为研究调查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乐施会:《草根谭,谈草根:中国妇女、民工、农民》,2001。

李周:《西部农村减缓贫困的进展》,载郑易生主编《中国西部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刘文璞主编《中国农村小额信贷扶贫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世界银行:《中国性别不平等与贫困关系研究》,2005。

王凤仙、米晓琳:《NGO话语与民间妇女组织的自我认同》,《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第6期。

王国红:《关于建立GAD网络的讨论》,载高小贤等主编《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王绍贤:《云南妇女生育健康需求评估》,载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1~1995)》,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

王佐芳、王云仙、赵群、冯媛:《妇女和扶贫政策及措施专题报告》http://www.china-gad.org/Infor/ShowArticle.asp?ArticleID=4370,2003。

Wexler,Robyn、徐莹、Nick Young:《非政府组织倡导在中国的现状》,《中国发展简报》,2006。

向跃平:《摄影:了解中国农村妇女的心声——福特基金会妇女生育卫生项目在中国云南农村的一次有益尝试》,载高小贤等主编《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谢丽华:《从秘书长到理事长,一个创始人的心路历程》,http://blog.sina.

com.cn/s/blog_4b55b12a0100083t.html,2007。

徐辉:《境外在华NGO和中国扶贫》,《中国发展简报》2005年第12期。

徐午、许平:《浅谈参与式方法和女性主义平等原则——以1998年社会性别、贫困与农村发展参与式研讨会为例》,载高小贤等主编《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郑宝华等:《倾听贫困者的声音》,英国海外发展部,2001。

郑宝华、路易斯、赵鸭桥、卢彩珍、刘金龙:《来自贫困者的声音》,云南社区发展研究中心,2000。

中国扶贫基金会编《NGO扶贫行为研究》,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2001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

朱明若主编《中国妇女生育健康促进——从需求评估到政策发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Bentley,Julia Greenwood. 2003.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Support for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in China. Harvard Asia Quarterly,Winter.

Chambers,Robert. 1998. The Myth of Community:Gender Issues in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London,Intermediat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ublications.

Kabeer,Naila. 1996.Agency,Well-Being and Inequality:Reflections on the Gender Dimensions of Poverty. IDS Bulletin,27(1).

King,Richard & Sweetman,Caroline. 2010.Gender Perspectives on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Oxfam International Discussion Paper,February.

Macdonald,Mandy,Sprenger,Ellen,and Dubel,Ireen. 1997. Gender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Policy and Practice. Amsterdam:The Royal Tropical Institute.

Moser,Carolyn. 1993. Gend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Theory,Practice and Training. London,Routledge.

Smyth,Ines.2007. Talking of Gender:Words and Meanings in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Development in Practice,Volume 17,Number 4-5,August,Routledge.

Roberts,Wayne. 2009. Women Ignored in Climate Change Debate at Copenhagen,adapted from NOW Magazine,December 3-9.

Young,Nick.2004.NGOs:The Diverse Origins,Changing Nature and Growing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he Species. 200 International NGOs in China,China Development Brief.

杜洁:《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分析——社会性别理论在发展中的应用》,《浙江学刊》2000年第2期。

蒋永萍:《中国农村贫困与社会性别分析的理论框架》,载《社会性别与发展网络2007年年会论文集》(未公开出版)。

沈国琴:《中国妇女NGO之于中国社会的意义及发展展望》,《社团管理研究》2010年第3期。

王金玲、 侯国风 、赵群、 李洪涛:《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贫困与反贫困——GAD网络2007 年年会综述》,《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第6期。

向德平、姚霞:《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反贫困实践的空间与途径》,《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6期。

赵慧珠:《走出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困境》,《文史哲》2007年第4期。

赵群:《将社会性别平等观念纳入农村反贫困政策与实践的主流》,《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12月增刊。

《中国NGO反贫困北京宣言》,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fupin/813.htm,2010。

蔡葵等编《社会性别与农村发展政策——中国西南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陈亚联:《让所有穷人都得到致富的资本——孟加拉国的穷人银行》,http://marxism.org.cn/blog/u/30/archives/2009/84.html,2009。

孙耕耘、 叶东:《云南省妇联实施小额信贷扶贫工作的调研与思考》,云南省妇联内部材料,2005。

永平扶贫办:《探索中前进:永平县小额信贷结硕果 》,http://www.yn.xinhuanet.com/topic/2008-11/26/content _15025396.htm,2008。

赵俊臣:《论中国农村扶贫对象的瞄准》,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02601,2007。

郑宝华等主编《中国反贫困词汇释义》,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蔡葵、黄晓主编《社会性别与农村发展政策——中国西南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贵州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贵州扶贫系统参与式扶贫管理干部培训班总结报告》,2004。

《贵州省整村推进扶贫实施细则》,2006。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组织撰写《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刘坚主编《中国农村减贫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UNDP.1997. Haman Development to Eradicate Poverty. New York.

简 介:《大扶贫:公益组织的实践与建议》回顾了中国和国际公益组织在过去十年间的实践,并展望各领域公益组织对新扶贫规划的期望。 报告的撰写组织分别来自扶贫、助残、艾滋病、流动人口权益、教育、社会性别、研究和信息支持等领域,通过不同领域的NGO已经取得成效的行动研究和社区实践案例,有针对性地对扶贫项目的操作理念、思路和具体的操作方...

作者: 刘海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1月

简 介:本书从贫困与发展的关系着手,梳理国内外减贫理论,总结世界和中国的减贫轨迹与发展过程,分析中国减贫政策的走向。

作者: 向德平 黄承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