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13

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16)图书

Annual Report on Youth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2016)

SSAPID:101-6091-5591-38
ISBN:978-7-5097-9690-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穗港澳青年的人生价值观、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法律意识、科技观、发展观、婚恋家庭观、志愿服务参与动机、社会信任、组织认同、幸福感等11个方面展开深入系统的实证性比较研究,从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教育学、犯罪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视角,深入研究、分析当代穗港澳青年价值观的基本特征与差异,真实客观地反映了穗港澳青年价值观现状。

相关信息

丛书名:广州蓝皮书
编 辑:高振华;张丽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Z1 丛书

曾云翔:《谈谈电视媒体提高青少年道德法律意识的实践与创新》,《新闻知识》2013年第4期。

杜泽宇:《兰州市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研究报告》,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8。

古丽努尔·麦麦提江:《论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16期。

广州日报:《让法治提升广州核心竞争力——学习贯彻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广州日报》2015年1月31日。

纪素华:《家教中的法律意识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年第6期。

江雪松:《香港青年学生的法治意识考察——“占中”乱象引发的思考》,《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3期。

黎安国、金炎:《中西文化融合中的香港青年社会法律意识》,《当代青年研究》1994年第Z1期。

李春玲:《京穗港青年比较研究系列——主题二:法律与道德》,《青年研究》1994年第11期。

刘旺洪:《法律意识论》,法律出版社,2001。

刘晞平、俞世伟:《青少年道德意识的新变化及德育对策调试》,《当代青年研究》2009年第6期。

鲁明明:《青少年公共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的相关及教育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13。

史宝中:《依法治国背景下青少年道德意识现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2011。

史宝中、崔娜:《青少年法律意识与道德意识嬗变的现状与对策》,《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年第12期。

苏慧丽:《浅析问题少年与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制与经济》(下旬)2012年第1期。

田露:《浅谈学校德育对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考试》(教研)2011年第2期。

王美君:《武汉市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9。

魏美梅、陈瑞贞:《香港大学生法治意识及法律普及教育探讨——基于穗港澳三地大学生法治意识比较调查》,《青年探索》2011年第6期。

吴军民:《澳门青年参政意识的历史发展及现实启示》,《青年探索》1999年第5期。

俞世伟:《青少年道德意识的新变化及社会教育对策的调适》,《青年研究》1992年第7期。

张积家、王惠萍:《青少年法律意识发展的研究》,《心理科学》1996年第4期。

朱勇、徐南:《青少年法律意识提升途径探析》,《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Cowan,D.(2004). Legal consciousness:some observations. The Modern Law Review,67(6),928-958.

Ewick,P.,& Silbey,S.S.(1991). Conformity,contestation,and resistance:An account of legal consciousness. New England Law Review,26,731.

Hirsh,E.,& Lyons,C.J.(2010). Perceiving discrimination on the job:legal consciousness,workplace context,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ace discrimination. Law & Society Review,44(2),269-298.

Merry,S.E.(1990). Getting justice and getting even:Legal consciousness among working-class American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ilbey,S.S.(2005). After legal consciousness. Annual Review of Law and Social Science,1,323-368.

Singh,J.P.,Grann,M.,& Fazel,S.(201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violence risk assessment tool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 of 68 studies involving 25,980 participant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31),499-513.

杜淑冰、谢惠娟:《穗港青年“国家与民族”观念比较研究》,《青年探索》1999年第2期。

黄成荣、袁志文:《穗港澳三地青少年欺凌行为比较与社群福祉观辅导应对》,《青年探索》2010年第6期。

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金盛华、辛志勇:《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李春玲:《京穗港青年比较研究系列——主题二:法律与道德》,《青年研究》1994年第11期。

刘钧演、陈冀京、涂敏霞等:《穗港澳青少年消费模式比较研究报告》,《青年探索》2006年第5期。

刘庆庆、杨守鸿、陈科:《新媒介对青年休闲娱乐的影响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刘永芳、钟毅平:《价值观的心理学涵义及其心理内容分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陆春:《都市青年的职业志向——关于京沪穗港青年择业取向的比较与分析》,《青年研究》1997年第9期。

沈杰:《京穗港青年比较研究系列——主题三:国家与民族》,《青年研究》1995年第1期。

涂敏霞、杨喜添、吴冬华等:《穗、港、澳青少年压力释放及形式的比较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2期。

魏美梅、陈瑞贞:《香港大学生法治意识及法律普及教育探讨——基于穗港澳三地大学生法治意识比较调查》,《青年探索》2011年第6期。

吴伟东、郭腾军:《产业结构与青年的就业选择——对9名澳门青年的深度访谈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3期。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第2版。

谢惠娟:《穗港青年家庭观的比较研究》,《青年探索》2001年第3期。

徐华春、郑涌、黄希庭:《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初探》,《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杨宜音:《社会心理领域的价值观研究述要》,《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张仁寿、黄小笙、吕寒:《基于千户调查的广州城乡居民基尼系数分析》,《南方农村》2012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研究室等:《京穗港青年比较研究系列——主题一:个人与社会》,《青年研究》1994年第6期。

《2015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62创12年来最低》,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601/19/t20160119_8372526.shtml。

《澳门居民总收入情况》,http://hm.people.com.cn/big5/n/2014/1204/c391081-26148846.html;

《香港基尼系数高企贫富差距拉大近2成在困线下》,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140905/015820217572.shtml。

《香港贫富差距愈见拉阔年轻人常埋怨“上位难”》,http://www.chinanews.com/ga/2013/03-05/4614976.shtml。

《香港梦是什么?29%香港青年认为是买楼》,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20150930/173623392667.shtml。

刘吉发:《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多维透视》,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姚水红、任新钢:《科技发展诱发的生态环境负效应及其制度改善》,《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12期。

邓蕾:《大学生的生态科技观及对其环保意识的影响——来自上海的调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邓蕾、黄洪基:《城市青少年的生态科技观:现状及影响因素——基于上海市的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第8期。

唐美玲、风笑天:《当代青年的科技观——对湖北省289份城镇青年科学素养状况调查问卷的分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2年第4期。

蔡扬眉、风笑天:《城市青年的科学素养——对湖北省289位青年的调查分析》,《青年探索》2002年第3期。

邓希泉、风笑天:《当代青年的科技观分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3年第1期。

杨雪英、朱凌云:《当代西方人文主义科技观对我们的启示》,《人文杂志》2002年第2期。

张智萍:《哈贝马斯科技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2。

倪伟波:《哈贝马斯与马克思科学技术观比较》,《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12期。

糜洛施、曹明富:《我国STSE教育研究文献综述》,《科学教育》2011年第3期。

孙冬生:《经济全球化下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与主导性》,《学海》2003年第4期。

何仁富:《当代中国公民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培育个体观念》,《长白学刊》2001年第4期。

王正绪、游宇:《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东亚儒家社会的公民价值观念的链接》,《开放时代》2012年第6期。

周松、缪笛:《中国现代公民价值观建设的内容刍议》,《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罗纳德·英格尔哈特:《现代化与后现代化:43个国家的文化、经济与政治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静悄悄的革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7。

边燕杰、李煜:《中国城市家庭的社会网络资本》,《清华社会学评论》2001年第2期。

陈坚:《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2。

崔应令:《性别关系范式变迁研究——以湖北恩施双龙村为例》,《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曹锐:《性别逻辑下的选择理性——都市女青年时尚消费理性解读》,《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10期。

白阳春:《现代社会信任问题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美〕伯纳德·巴伯:《信任:信任的逻辑和局限》,牟斌、李红、范瑞平译,福州人民出版社,1989。

陈捷、呼和·那日松、卢春龙:《社会信任与基层社区治理效应的因果机制》,《社会》2011年第6期。

黄健、邓燕华:《高等教育与社会信任:基于中英调查数据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黄少华:《青少年网络人际信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期。

刘伶俐、吴江龙:《青年群体社会信任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20个省市的调查》,《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李伟民、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

李涛、黄纯纯、何兴强、周开国:《什么影响了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来自广东省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美〕马克思·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罗悌伦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唐有才、符平:《转型期社会信任的影响机制—市场化、个人资本与社会交往因素探讨》,《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王绍光、刘欣:《信任的基础:一种理性的解释》,《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

王正祥:《传媒对大学生政治信任和社会信任的影响研究》,《青年研究》2009年第2期。

奚春华:《城市青年信任的特征——对10城市1239位青年的调查》,《青年研究》2006年第2期。

谢英香:《“90后”大学生网络社交中信任关系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3。

叶金珠:《转型期青年社会交往中的人际信任——基于杭州市相关调查资料的分析》,《青年探索》2006年第5期。

杨明、孟天广、方然:《变迁社会中的社会信任:存量与变化——1990~2010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钟游、杨建科:《青年学生社会信任的结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基于陕西省高校大学生调查的实证分析》,《人文杂志》2015年第11期。

朱京:《青少年的网络人机信任特点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12期。

http://baike.s ogou.com/v524806.htm?from Title。

NiklasLuhmann. Risk;A Sociological Theory,New York:Aldine de Grugter,1994.

中国互联网中心:《第37次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2016年1月,http://www.cnnic.net.cn/。

朱镕基同志在2002年“两会”期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美〕马克·A·缪其克、约翰·威尔逊:《志愿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梁杰华、杜立操:《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综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涂敏霞、李超海、孙慧:《趋同与分离:穗港澳三地青年价值观的比较分析》,《青年探索》2016年第2期。

王斌:《个体化的助人者: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志愿服务的动机分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吴鲁平:《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结构转型和多元共生现象研究——对24名青年志愿者的深度访谈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2期。

吴俊峰、宋继文:《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维度构成实证研究》,《上海管理科学》2010年第3期。

游敏惠:《青年大学生就业观探析》,《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1期。

洛剑琴:《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理论与当代》2005年第3期。

黄发友:《对青年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探讨》,《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倪颖:《“90后”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科教文汇》2015年3月(上)。

冯云潇:《当代女大学生择业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1。

张帆、周国丽:《当前我国青年择业观的影响因素透视》,《调查研究》2010年第5期。

王延华、刘文婷:《四百名青年择业就业观的调查》,《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王佳维:《新生代农民工与大学生择业心理的比较与分析——以浙江省为例》,《创新教育》2015年第3期。

陆春:《都市青年的职业志向——关于京沪穗港青年择业取向的比较与分析》,《青年研究》1997年第9期。

涂敏霞、李超海、孙慧:《趋同或分离:穗港澳三地青年价值观的比较分析》,《青年探索》2016年第2期。

孙慧:《广州青年就业发展研究》,魏国华、张强主编《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Super D E. Manual of Work Values Inventory. Chicago:Riverside,1970.

Schwartz S H. A theory of culture values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work. 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8(1):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