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经济区发展报告(2010):平潭综合实验区图书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iwan Strait Economic Zone(2010)
[内容简介] 本书对海峡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海峡东岸的台湾地区等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该经济区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本书设立“平潭综合实验区” 专题,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平潭综合实验区如何开放开发,在两岸交流中先行先试,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汇集了对海峡经济区研究具有颇深造诣的海峡两岸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海峡经济区发展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创见。
法律声明
BⅠ 主题篇
B.1 提升、集聚两岸竞争力
一 提升、集聚两岸竞争力,是促进两岸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一)大力提升竞争力: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实践给予两岸的共同启示
(二)协力提升竞争力:应对后危机时代国际激烈竞争的制胜之道
(三)集聚、提升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对两岸同胞提出的必然要求
二 两岸竞争力同质性强,具有很强的互补聚合性
(一)两岸竞争不是零和竞争关系
(二)两岸竞争力亟待集聚提升
(三)两岸竞争力能够集聚、提升
三 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集聚、提升两岸竞争力
(一)要有历史高度和全球视野
(二)要立足两岸人民的福祉
(三)要坚持互惠共赢、优势互补
(四)要全方位集聚和提升两岸竞争力
(五)要合力打造中华民族核心竞争力
BⅡ 总论篇
B.2 海峡经济区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 海峡经济区发展的基本判断
二 海峡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变动趋势
1.海峡经济区经济规模的现状和变动趋势
2.海峡经济区经济结构的现状及变动趋势
3.海峡经济区消费需求的现状及变动趋势
4.海峡经济区境外投资需求现状及变动趋势
5.海峡经济区境外消费需求的现状及变动趋势
6.海峡经济区金融业的现状及变动趋势
7.海峡经济区财政收入的现状及变动趋势
8.海峡经济区运输业现状及变动趋势
9.海峡经济区电信业现状及变动趋势
三 现阶段推进海峡经济区形成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合作机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2.产业对接:加大产业对接深度
3.交流交往:拓展两岸交流交往领域
4.平潭试验:将平潭建成两岸共同家园实验区
5.克服短视:摈弃“矮化”短视症,推进海峡经济区经济一体化
6.两岸认同:强化两岸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两岸合作交流先行先试区的认同
7.补充条款:制定ECFA补充协议,进一步推进海西区两岸合作先行先试
8.试点链工程:适时启动两岸合作机制试点链全面建设工程
B.3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上升为国家级战略
二 2009年福建在海西建设中取得新的成效
三 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对于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意义重大
四 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
(一)实施先行先试政策
(二)拓宽交流合作的领域
(三)加快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
五 建设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六 建设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七 建设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八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入新阶段
(一)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跨越的紧迫感责任感
(二)着力先行先试,增创发展新优势
(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升总量
1.“三个力争”
2.“五大战役”
(四)坚持民生优先,让人民群众分享发展成果
(五)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B.4 台湾经济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 前言
二 台湾经济发展阶段
(一)产业发展转型历程
1. 1950~1970年代的经济发展轨迹
2. 1980年代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3. 1990年代所面临的经济挑战
(二)台湾的经济发展历程
三 台湾总体经济指针及经济结构之转变
(一)总体经济指标与家户所得
(二)产业结构与主要出口地区的快速转变
(三)汇率、货币供给与储蓄率的变化趋势
(四)人口因素与家户支出行为
四 两岸经贸对台湾经济发展之影响
(一)两岸贸易的历年变化趋势
(二)台资在大陆直接投资的地区选择及产业种类
(三)两岸贸易往来的主要项目以及其对台湾经济成长的贡献
五 结论
BⅢ 专题篇 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研究
B.5 探索两岸合作共建特色模式 促进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
一 平潭两岸合作共建特色模式概念及意义
1.概念
2.意义
二 在平潭开展两岸合作共建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
三 在平潭开展两岸合作共建的设想建议
B.6 两岸共建平潭国际低碳经济示范岛的设想
一 引言
二 创建平潭国际低碳经济示范岛的概念
三 创建平潭国际低碳经济示范岛的意义
1.展示中华民族智慧,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作贡献
2.捕捉新一轮发展机遇,抢占低碳经济发展制高点
3.跨越“蓝”、“绿”、“统”、“独”,把握两岸合作最大公约数
4.开展共创、共建、共管试验,探索创建共同家园新模式
四 创建平潭国际低碳经济示范岛的可行性
1.后发优势
2.两岸共识
3.国际支持
4.条件具备
5.技术成熟
五 创建平潭国际低碳经济示范岛的共建战略构想
(一)平潭国际低碳经济示范岛两岸共建战略体系
(二)平潭国际低碳经济示范岛的目标定位(六大目标定位)
1.国际低碳经济示范区
2.国际低碳社会示范区
3.国际低碳经济论坛永久性会址
4.两岸共同家园共建示范区
5.两岸生态文化创意共建示范区
6.两岸智能*岛(或智慧岛)共建示范区
(三)平潭国际低碳经济示范岛建设内容(十大建设工程)
1.建设低碳交通示范体系工程
2.建设低碳建筑示范体系工程
3.发展低碳能源示范体系工程
4.发展低碳产业示范体系工程
5.建设低碳旅游示范体系工程
6.创建低碳生活示范体系工程
7.创建低碳办公示范体系工程
8.创建低碳教育研讨体系工程
9.创建低碳技术研发体系工程
10.构筑智能岛和创意岛建设体系工程
(四)两岸共建平潭国际低碳经济示范岛的启动举措(六大举措)
1.共同研讨
2.共同组织
3.共同宣传
4.共同公关
5.共同规划
6.共同实施
B.7 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平潭共同家园模式研究
一 研究的提出
二 平潭合作建设模式的意义
1.平潭合作建设模式将为两岸经济、社会、政治全面合作交流的先行先试提供最佳途径
2.平潭合作建设模式将为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推进中华民族重新崛起提供最佳示范
3.平潭合作建设模式将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具有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高度智慧和卓越能力
三 平潭合作建设模式构建目标
1.形成推进两岸合作交流的有效机制与合理体制
2.成为平潭岛建设两岸人民共同家园的核心保障
3.为把包括大陆与台湾的中国建设成为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积累经验,强化认同
四 构建平潭合作建设模式必须考虑的原则
1.共同参与原则
2.可行启动原则
3.动态发展原则
4.平稳过渡原则
5.待遇平等原则
6.容忍差错原则
五 对“五个共同”的理解
1.共同规划
2.共同开发
3.共同经营
4.共同管理
5.共同受益
六 国内外合作建设开发区做法简要评述
1.昆山模式*
2.开城模式
3.巴丹(Batam)模式
七 平潭合作建设模式的几种可能方案分析
1.昆山模式方案
2.简单“掺沙子”模式方案
3.双重“掺沙子”模式方案
4.张亚中模式*方案
八 课题组建议的初期阶段平潭合作建设模式
1.高层管理参与方式
2.中层管理参与方式
3.基层管理参与方式
九 扩大支撑平潭合作建设模式的社会基础
1.平潭区域规划要充分凸显“台湾元素”
2.在平潭城市建设中要凸显“台湾元素”
3.在产业发展中要凸显“台湾元素”
十 平潭合作建设模式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1.思想保障
2.组织保障
3.法规保障
4.人员保障
5.通道保障
附件一 常住台胞参与苏州市公共管理的情况(台盟江苏省委会提供)
1.台胞参与政府管理情况
2.台胞参与人大、政协议政活动情况
3.台胞参与开发区经营管理活动情况
4.台胞活动组织
5.台湾社团组织活动情况
6.台胞参与居民自治情况
7.台湾社会服务情况
B.8 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对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借鉴意义
一 世界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及其特点
(一)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与特点
1.欧盟模式
2.北美模式
3.亚太模式
4.东亚模式
5.东盟模式
(二)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与特点
(三)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与特点
二 国内外开发区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一)美国硅谷发展模式
(二)德国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
(三)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
(四)台湾新竹科学园区
(五)苏州工业园区
(六)上海漕河泾开发区
三 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对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借鉴意义
(一)开发开放模式选择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关
(二)开发区(园区)应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三)开发区(园区)必须拓展服务功能
(四)我国开发区(园区)发展更具特殊性
(五)对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发开放的借鉴意义
B.9 抓住机遇将平潭开发上升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战略
一 充分认识将平潭开发提升为国家和民族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 深入分析平潭开发作为国家和民族战略的优势、机遇和挑战
(一)地理优势
(二)人文优势
(三)既有基础
(四)后发优势
(五)关注度优势
三 切实保证平潭新区的科学发展
(一)高标准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二)严要求,做好环境生态保护
(三)抓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四)求发展,率先实现共建共享
(五)重人才,统筹引进培养使用
(六)创品牌,发展会议休闲旅游
(七)为共赢探索体制机制融合
(八)两岸共同开放,设立对等区域
(九)共同规划宣传,齐心协力发展
B.10 海峡两岸合作模式与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发开放路径选择
一 海峡两岸合作模式与发展成效
(一)两岸贸易合作模式
(二)两岸产业合作模式
1.两岸农业合作模式
2.两岸制造业合作模式
3.公共服务平台合作模式
二 影响两岸合作模式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政治因素的影响
(二)两岸经贸交流不对称的影响
(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四)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三 推动两岸合作模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四 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发开放的建议
B.11 对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发开放的建议
一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二 发挥人文景观优势,建设生态旅游休闲岛
三 重视生态环境影响,实现开放开发可持续发展
四 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缓解建设资金瓶颈问题
五 加大土地收储力度,提升土地资产价值
六 统筹协调区域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七 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发展“回归工程”
八 发挥台企协作用,进一步深化闽台产业合作
B.12 福建综合实验区的发展问题研究
一 前言
1.海西经济区成立的背景缘由
2.海西经济区成立平潭综合实验区之动机
3.省长黄小晶2010年5月5日来台所发布的十项新措施及其背景
二 平潭综合实验区的SWOT分析
(一)S(strength,优势)
(二)W(weakness,劣势)
(三)O(opportunity,机会)
(四)T(threat,威胁)
三 平潭综合实验区之远景与规划
(一)主要规划方向
(二)平潭综合实验区应当如何“筑巢引凤”
(三)平潭综合实验区之瓶颈
四 解决平潭发展障碍之方法与路径
(一)落实“先试先行、共建共管”的政策
(二)推动台湾参与设计、规划与开发
(三)成立平潭发展委员会并广纳两岸人才参与,扩大建言层面且落实执行
(四)加速京台高速铁路与公路兴建,俟两岸和平协议签署完成后,使其能与台湾接轨
(五)长乐机场首先开放台湾同胞持台湾身份证自由进出,作为先试先行的突破机场
(六)实施与台湾区域一体化的政策
(七)优先考虑台湾选举模式作为两岸政治共建共管的试点平台
(八)中央资金与政策确保如期到位
五 结语
B.13 对于将平潭定位为“两岸共同体实验特区”的意见
一 前言
二 将平潭定位为“两岸共同体实验特区”
三 构想
四 意义
B.14 平潭综合实验区“共同管理”之刍议
一 首个“共同管理”综合实验区
二 “共同管理”之讨论
三 共同管理的困难
四 结论
Abstract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中文摘要
台湾“主计处”各年度《台湾统计年鉴》。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联经出版公司,2000。
何美玥:《当前产业发展与产业策略》,台湾工商企业联合会财经论坛,2005。
陆民仁:《台湾经济发展策略》,联经出版公司,1996。
张清溪、许嘉栋、刘莺钏、吴聪敏:《经济学——理论与实际》下册,第5版,翰芦图书,2004。
郑竹园:《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与互动》,联经出版公司,1994。
Becker,G..S.
Chou,S.Y,Liu,J.T,Hammitt,J.K.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and Precautionary Saving:Evidence from Taiwan.
Chu,C.Y.C. and L. Jiang Demographic Transition,Family Structure,and Income Inequality,
Directorate-General of Budget. Accounting and Statistics,
Lau,J. Lawrence and Lawrence R. Klein.
Lin,Y.F. Justin and Chien-Liang Chen. Dutch Disease,Taiwan Success,and the China Boom,
Tsiang,A.C. Quantitative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Essays in Memory of Ta-Chung Liu. Academic Press,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