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基本问题研究图书

SSAPID:101-6088-3787-01
ISBN:978-7-5201-2141-5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济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经济学发展的新阶段。本书以此为主题进行分析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李建勇
编 辑:姚冬梅;梅玫;胡雪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若干问题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形成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形成的理论基础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形成的实践基础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形成的国际背景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初步发展阶段(1978~1992年)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基本形成阶段(1992~2002年)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不断完善的阶段(2002年至今)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精髓

    2.唯物辩证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历史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的方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第二章 所有制问题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理论的中国化

   一 经典作家的论述

   二 列宁、斯大林时期对公有制理论的实践

   三 我国对公有制理论的实践与发展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含义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意义

    2.采取多种形式搞活公有制经济

     (1)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2)区分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二节 利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

   一 社会主义允许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由来

   二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努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节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一 本质上的一致性

   二 性质上的非对抗性

   三 功能上的互补性

 第三章 收入分配问题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依据

   一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基本内容

    1.关于分配的基本理论

    2.关于按劳分配的科学设想

   二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发展

    1.按劳分配理论的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

     (1)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提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现实条件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

  第二节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

   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制度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历史轨迹

    (一)重新肯定按劳分配原则

    (二)确定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

    (三)探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四)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

  第三节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与成因

   一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

   二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成因

    1.历史原因

    2.制度原因

    3.现实中的非制度因素

  第四节 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一 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1.对效率与公平的界定

    2.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二 实现初次分配领域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三 加强再分配领域的政府调节

   四 发挥慈善事业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的经典理论

    1.商品经济同公有制相对立的基本命题

    2.“一个国家,一个工厂”的公有制经济模式

   二 斯大林的商品经济理论

   三 毛泽东的商品经济思想

   四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一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出发点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1.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分离

    2.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分离

    3.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4.计划和市场两者都得要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和个性

  第三节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

   一 在计划经济框架内引入并扩大市场调节的作用

   二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理顺产权关系,对国有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

    2.以培育生产要素市场为重点,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改革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4.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五章 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第一节 新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 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形成

   二 以建立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

    1.破除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建立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2.逐步取消了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

    3.改革单一的集体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创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4.实施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机制

    5.废除了城乡隔离的政策,允许劳动力在城乡和地区间自由流动

   三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1.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3.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二节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一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演进

    1.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阶段(1946~1952年)

    2.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形成阶段(1953~1978年)

    3.农民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阶段(1979~2012年)

    4.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阶段(2013年至今)

   二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现状

   三 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1.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所有权不平等

     (1)国家垄断导致强制性征地范围过宽

     (2)征地的补偿标准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

     (3)失地农民的安置方法单一

    2.农村土地产权流动性不够

     (1)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面

     (2)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整方面

   四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对策

    1.在土地所有权方面

     (1)赋予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平等的地位

     (2)改进我国土地的征收征用制度

    2.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推动农业现代经营体系的发展

 第六章 国有经济改革发展问题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地位和性质

   一 我国国有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性质

    1.企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产生

    3.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

    4.现代企业的治理机制

  第二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一 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1978~1984年)

   二 实行两权分离阶段(1985~1992年)

   三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1993~2012年)

   四 国资委成立后的改革

  第三节 推动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

   一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由来

   二 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原则与思路

    1.控股权是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关键问题

    2.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的国有企业应当成为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体

    3.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整体思路

 第七章 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

  第一节 认识把握经济新常态

   一 经济新常态的提出

   二 我国经济新常态到来的标志

    1.劳动供给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

    2.国际竞争压力加剧

    3.产能过剩行业利润增速下滑,潜在风险积聚,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三 新常态下我国面临的机遇

    (一)人力资本不断积累为经济新常态提供新动力

    (二)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成为经济新常态的坚实基础

    (三)创新资源日益丰富促升全要素生产率

    (四)区域协调发展催生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 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

   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第三节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一 创新驱动引领经济新常态

   二 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发展

    (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与营造区域创新生态

     1.重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2.更加注重区域创新生态的营造

    (二)激发全面、开放与包容的万众创新

     1.全面创新有助于实现多种创新的良性互动

     2.开放创新需要构筑互联互通的创新平台

     3.包容创新强调人人参与和受益于创新

  第四节 构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一 经济新常态下培育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优势

    (一)加快培育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新能力

    (二)培育稳定透明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三)尽快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四)实现从贸易大国到投资大国的转变

   二 “一带一路”是全面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突破口

    (一)“一带一路”是我国对外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标志

    (二)“一带一路”重在合作共生、互利共赢

    (三)“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意义

 后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济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经济学发展的新阶段。本书以此为主题进行分析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

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6~1988。

4.《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1~1993。

5.《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6~1999。

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00~2003。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8。

8.《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013。

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0.《国土资源文件汇编(2003)》(上、下),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11.《国土资源文件汇编(2004)》(上、下),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2001。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17.《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4。

18.《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

19.《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58。

20.《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86。

21.《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22.《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

23.《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

24.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人民出版社,1979。

25.马洪:《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

26.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

27.卫兴华、张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8.刘诗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9.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0.张维迎:《市场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1.杨承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9。

32.卓炯:《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

33.任晓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历史和理论起源》,人民出版社,2009。

34.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5.邹东涛、欧阳日辉等:《新中国经济发展60年(1949~2009)》,人民出版社,2009。

36.谭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7.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从列宁到普京)》,人民出版社,2007。

38.张维达:《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9.张宇:《高级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0.陆立军、王祖强:《新政治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1.谷书堂、宋则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42.邓海溯、杜跃平:《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及新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3.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4.胡代光、周安军:《当代国外学者论市场经济》,商务印书馆,1996。

45.彭森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6.白永秀、任保平:《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7.白永秀、任保平:《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48.白永秀、王军旗:《市场经济教程(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9.白永秀:《中国现代市场经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50.李丰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1.黄小虎:《新时期中国土地管理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52.姜爱林:《土地政策基本理论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

53.李元:《中国地政法规政策全书》,中国物价出版社,1995。

54.李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政策法规全书》,地质出版社,2000。

55.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6.王国林:《失地农民调查》,新华出版社,2006。

57.于宗先等:《两岸农地利用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8.赵阳:《共有与私用: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59.白暴力:《政治经济学若干重大争论问题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60.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1.颜鹏飞:《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大变革: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新发展观》,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2.颜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与中国改革发展研究》(6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3.胡均、樊建新:《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4.〔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梁小民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65.〔美〕威廉·阿瑟·刘易斯:《发展计划》,何宝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66.〔美〕N.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7.〔美〕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

68.许涤新:《加强生态平衡经济问题的研究》,《经济研究》1980年第11期。

69.薛暮桥:《价值法则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学习》1953年第9期。

70.蒋学模:《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商品生产和价值法则》,《复旦学报》1955年第5期。

71.黄楠森:《论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新建设》1957年第3期。

72.关梦觉:《关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新建设》1956年第7期。

73.张闻天:《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

74.蒋家俊:《纪念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先驱许涤新同志》,《财经研究》1990年第9期。

75.胡寄窗:《追忆许涤新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贡献》,《财经研究》1990年第9期。

76.张梅娟:《陈云农业经济思想及其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启示》,《党史文苑》2008年第2期。

77.王杰:《陈云经济思想的理论贡献新探——从欠发达版块经济学角度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3期。

78.龚育之:《陈云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贡献》,《学习时报》2011年8月18日。

79.何炼成:《重温孙冶方同志的〈论价值〉——纪念孙冶方〈论价值〉一文发表50周年》,《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80.张卓元:《孙冶方经济思想的重要现实意义——纪念孙冶方百年诞辰》,《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81.张卓元:《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严重挑战——评介孙冶方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经济科学》1983年第2期。

82.新望:《改革年代里的兄弟经济学家——近看孙冶方与薛暮桥》,《中国改革》2005年第4期。

83.黄范章:《孙冶方经济理论体系中的矛盾》,《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3年第11期。

84.徐雪寒、骆耕漠、冒天启:《怀念改革的先驱者孙冶方》,《经济导刊》1993年第3期。

85.白重恩、张琼:《中国经济减速的生产率解释》,《比较》2014年第4期。

86.刘国光:《研究宏观经济形势要关注收入分配问题》,《经济参考报》2003年4月22日。

87.刘国光:《关于分配和所有制关系若干问题的思考》,《红旗文稿》2007年第4期。

88.刘国光:《略论两种模式转换》,《世界经济导报》1985年8月26日。

89.桁林:《从“双重模式转换”到“两个根本性转变”——刘国光经济思想专题研究》,《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1期。

90.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91.刘诗白:《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战略决策——论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经济学家》2008年第4期。

92.白水秀:《论国有企业退出》,《经济体制改革》1998年第2期。

93.杜人淮:《论政府与市场关系及其作用的边界》,《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第4期。

94.何炼成、白水秀:《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深层矛盾及其出路》,《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5期。

95.桁林:《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及其发展》,《求实学刊》2003年第3期。

96.胡鞍钢:《我国通货紧缩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

97.惠宁、张晓宁:《企业理论演进轨迹及若干要素》,《改革》2009年第12期。

98.李玉平:《略论法国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世界经济》1993年第9期。

99.柳永明:《克鲁格曼通货紧缩理论评述》,《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9期。

100.马晓河:《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难题与优化发展之路》,《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第6期。

101.彭伟、张晨:《略论演进中的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8期。

102.夏振坤:《西方经济发展理论评析(上)》,《当代财经》1997年第5期。

103.夏振坤:《西方经济发展理论评析(下)》,《当代财经》1997年第6期。

104.杨立岩、王新丽:《现代企业理论评析》,《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

105.杨宜勇:《我国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及十一五的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8期。

106.叶秀娟:《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产生和形成路径新探》,《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07.程恩富、顾钰民:《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劳动价值理论的当代拓展》,《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108.程恩富:《重建中国经济学:超越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学术月刊》2000年第2期。

109.杜旭宇:《剥削范畴及其功能作用的重新界定》,《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2期。

110.冯文光:《马克思的价值决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第1期。

111.高培勇:《规范政府行为:解决中国当前收入分配问题的关键》,《财贸经济》2002年第1期。

112.谷书堂:《从产品分配谈到劳动价值论》,《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113.郭振斌:《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中国报道》2007年第10期。

114.洪银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指南》,《光明日报》2011年10月21日。

115.胡波:《关于公平分配学说的历史综述》,《前沿》2008年第1期。

116.胡承槐:《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看待分配问题的?——论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原则》,《红旗文稿》2001年第22期。

117.胡乐明、刘刚:《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经济学诸流派的沟通——以演化经济学为例》,《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12期。

118.邓志雄:《深刻认识混合的力量》,《国有资产管理》2014年第11期。

119.黄文忠:《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学术月刊》1998年第4期。

120.贾后明:《论中国经济增长中潜在的分配陷阱——兼评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适用性》,《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21.李惠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5期。

122.李济广:《公有制经济的高效率研究述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123.李杰:《解析马克思的公平分配观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9期。

124.李鹏程:《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亚当·斯密》,《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5期。

125.沈立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刘国光文集〉十卷本评介》,《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126.吴敬琏:《建议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财贸经济》1992年第7期。

127.颜鹏飞:《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态的再认识》,《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4期。

128.李建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根源》,《科学社会主义》2014年第4期。

129.李建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先进性》,《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第6期。

130.李建勇:《切勿“体”“用”错置——关于经济增长关键的管窥》,《中国改革》1999年第4期。

131.李建勇:《论加入WTO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对策》,《生产力研究》2002年第6期。

132.李建勇:《农民收入结构比较研究》,《经济问题》2012年第5期。

133.何自力:《中国发展国有经济的三大重要理由》,《学术研究》2012年第10期。

134.魏峰、荣兆梓:《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技术效率的比较》,《经济纵横》2012年第2期。

135.林岗、张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改革发展的一些意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