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36

中国金融服务理论前沿(7)图书

Frontiers of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Financial Services

SSAPID:101-6088-0771-52
ISBN:978-7-5201-1380-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广泛覆盖中国金融发展的新领域和新变化,既涉及货币政策的转型与创新、国家资产负债表与金融稳定、金融监管改革与法治建设等经典话题,也对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金融统计等新问题进行讨论,还从交易制度层面关注股票市场波动,从研究综述角度讨论人民币国际化,从文献计量角度考察货币金融研究的新进展。本书以理论研究为基础,致力于揭示近年来金融领域的新特点,阐述金融研究的新方向,力图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经济科学前沿丛书
作 者: 汪红驹 王朝阳
编 辑:桂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8 财政、金融

 总序

 综合篇

  货币政策“新共识”与我国货币政策转型及创新

   一 货币政策“新共识”

   二 “新共识”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真实经济周期及新凯恩斯主义模型

    (二)DSGE模型的发展

    (三)实证DSGE模型

    (四)DSGE模型在货币政策中的应用及其局限

   三 货币政策操作及政策效果

    (一)美国货币政策操作及其效果

    (二)英国货币政策操作及其效果

    (三)欧美国家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四 负利率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一)负利率货币政策的逻辑

     1.负利率的政策特征

     2.负利率的政策机制

    (二)负利率货币政策的理论分析

     1.弗里德曼法则与最优名义利率

     2.负利率是深度流动性陷阱

    (三)负利率的政策实践

     1.负利率的政策设计

     2.负利率的政策效果

    (四)负利率货币政策的局限

   五 我国货币政策转型及创新

    (一)明确货币政策目标,由总量调控向结构调控转型

    (二)构建利率走廊框架,由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转型

    (三)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

    (四)创新货币政策工具,适应经济新常态

    (五)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

    (六)我国货币政策转型的未来展望

  国家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金融稳定

   一 资产负债表方法(BSA)

   二 国民财富方法(NWA)

   三 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与研究的最新进展

   四 NWA视角下的金融稳定

    (一)无效投资与金融危机的延时预警

    (二)风险损失的过高估计

    (三)对风险的过度反应

   五 NWA视角对分析当前中国金融稳定的含义

    (一)SNA偿付能力是应对危机的“压舱石”

    (二)在防范和应对金融风险时,应把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中,尤其是企业部门

    (三)完善宏观监管框架,在真实银行坏账率上升前预警风险

    (四)既要宏观审慎,又要防止对风险反应过度

 专题篇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理论、现状与对策

   一 引言

   二 理论分析

    (一)金融功能与金融约束

    (二)金融适度竞争加强与金融功能提升:单一机构与多个机构的比较分析

     1.项目类型与投资阶段

     2.投资决策的初步比较

     3.单一机构、多机构与项目投资期望收益的简单比较

   三 普惠金融:功能与体系

    (一)主要功能

    (二)交易主体与普惠金融体系

    (三)交易市场与普惠金融体系

   四 普惠金融发展测量指标与状况

    (一)支付服务方面

    (二)储蓄服务方面

    (三)融资服务方面

   五 金融排斥:发展普惠金融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发展战略和金融排斥

    (二)金融制度结构与金融排斥

    (三)市场结构特征与金融排斥

    (四)社交网络关系与金融排斥

    (五)风险评估信息及方法与金融排斥

   六 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偏误

   七 普惠金融:制度与体系

    (一)法律基础、市场规则与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

    (二)制度变革、市场选择与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

    (三)技术革新、风险信息与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

    (四)金融分权、市场进出机会与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

    (五)资源优化、渐进式革进与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

   八 结论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发展、影响与监管

   一 互联网金融及其本质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二)互联网金融的本质

    (三)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的关联

   二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

     1.支付结算

     2.信用转换

     3.财富管理

     4.普惠金融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1.支付结算

     2.信用转换

      (1)网络借贷与股权众筹

      (2)消费金融

      (3)供应链金融

     3.财富管理

     4.普惠金融

    (三)金融科技兴起及其对金融体系的挑战

     1.跨界化

     2.去中介化

     3.去中心化

     4.自伺服

   三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历程

     1.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缺位

     2.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转折

     3.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专项整治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反思

    (三)金融科技对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

  交易制度、投资者结构与股票市场波动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相关文献评述

    (二)研究框架与基本假设

   三 研究设计及数据说明

    (一)涨跌停制度与股市波动率的直观比较

    (二)基于AH股的股价波动率影响因素

    (三)引入融资融券制度后的进一步讨论

    (四)A股市场交易者结构对股市波动率的影响

    (五)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

   四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基于不同股票市场波动率差异的直观比较

    (二)基于AH股的股价波动率影响因素

    (三)引入融资融券交易后的进一步分析

    (四)投资者结构与市场波动率的关系

   五 熔断机制与涨跌停制度的兼容性分析

   六 结论与建议

    (一)以市场化为原则,逐步稳妥推进改革

    (二)注重监管协调,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三)高度重视对大户交易者的行为监管

    (四)严厉打击违法交易行为,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

  深化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若干思考

   一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总体构想

    (一)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改革趋势

    (二)中央银行的监管定位

    (三)金融监管权的横向分配

    (四)金融监管权的纵向分配

   二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互动规律

    (一)互动基础

    (二)互动路径

   三 监管优化:金融监管改革与分业解构

    (一)银行业监管

     1.银行业监管与金融消费者保护

     2.影子银行监管

    (二)证券业监管

     1.证券业监管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对策

     2.注册制改革

    (三)保险业监管

    (四)信托业监管

    (五)互联网金融监管

     1.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政策及其监管立法

     2.P2P监管

     3.第三方支付监管

     4.股权众筹监管

   四 结语

  金融统计内涵、外延与定位的演变趋势

   一 金融统计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

    (一)关于存贷款统计口径的调整

     1.调整背景

     2.调整内容

     3.相关影响

    (二)关于广义货币统计口径的思考

     1.IMF《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对广义货币口径的修订

     2.美国广义货币统计口径修订的做法经验

     3.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发展对我国广义货币的影响

   二 金融统计的外延更加广阔

    (一)国外央行和国际组织对金融统计外延的反思与实践

     1.国外央行和国际组织对金融统计外延的反思

     2.IMF对金融统计外延的改革与拓展

      (1)修订《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

      (2)编制《证券统计手册》

      (3)提高数据共享和标准化水平

      (4)IMF对金融统计改革与拓展的本质是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

     3.美国金融统计改革的主要实践

     4.欧元区金融统计改革的主要做法

    (二)我国金融统计外延拓展实践

     1.金融业综合统计

     2.社会融资规模统计

     3.互联网金融统计

   三 金融统计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展

    (一)金融统计的服务领域随中央银行职能的完善而拓展

    (二)金融统计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服务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关于金融统计服务定位的思考

     1.数据公布滞后期较长,数据发布时点不确定

     2.数据指标体系不完善

 综述篇

  人民币国际化:定量研究述评及政策建议

   一 引言

   二 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国际货币的定义及度量

    (二)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跨国实证研究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实证研究

    (四)小结

   三 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市场的联动效应

    (一)香港离岸市场兴起前,在岸即期、远期和离岸NDF市场间的联动性研究

     1.在岸即期汇率与离岸NDF汇率之间的关系

     2.在岸远期与离岸NDF汇率之间的关系

     3.综合考察在岸即期、在岸远期和离岸NDF汇率之间的关系

    (二)香港离岸市场兴起后,在岸即期、离岸即期和离岸NDF间的联动关系

    (三)小结

   四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央行对于货币存量管理和监测的难度加大

    (二)离岸市场的发展增加了货币度量的复杂性

    (三)央行的货币政策独立性下降

    (四)小结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货币金融学研究进展*

   一 引言

    (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二)关于本文文献计量的几点说明

     1.期刊选择

     2.时间选择

     3.论文筛选

   二 金融学研究的基本态势

    (一)货币金融学研究规模整体平稳,研究质量逐步提升

    (二)货币金融学者关注方向比较集中

    (三)货币金融学研究热点反映现实需求

   三 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研究

   四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一)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融资约束问题

    (三)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创新问题

     1.互联网金融

     2.普惠金融

     3.绿色金融

   五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体制改革研究

    (一)经济新常态下的利率市场化研究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人民币汇率及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三)经济新常态下金融风险研究

     1.经济新常态下的系统性风险研究

     2.经济新常态下的影子银行风险研究

     3.主权债务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六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监管研究

   七 总结与展望

本书内容广泛覆盖中国金融发展的新领域和新变化,既涉及货币政策的转型与创新、国家资产负债表与金融稳定、金融监管改革与法治建设等经典话题,也对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金融统计等新问题进行讨论,还从交易制度层面关注股票市场波动,从研究综述角度讨论人民币国际化,从文献计量角度考察货币金融研究的新进展。本书以理论研究为基础,致力于揭示近年来金融领域的新特点,阐述金融研究的新方向,力图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刘斌:《我国DSGE模型的开发及在货币政策分析中的应用》,《金融研究》2008年第10期。

[2]马骏、徐剑刚:《人民币走出国门之路》,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汪洋:《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张健华:《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5]周小川:《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金融家》2012年第1期。

[6]张晓慧:《宏观审慎政策在中国的探索》,《中国金融》2017年第11期。

[7]Adolfson,M.,Laseen S.,Linde J.,Villani M. Bayesian Estimation of An Open Economy DSGE Model with Incomplete Pass-through[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7,72(2):481-511.

[8]Adolfson,M.,Laseen S.,Linde J.,Villani M. Evaluating An Estimated New Keynesian Small Open Economy Model[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2008,32(8):2690-2721.

[9]Bank of England(2009). The Role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y. Bank of England Discussion Paper,November.

[10]Bain Keith,Peter Howells,Monetary Economics:Policy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Macmillan Publishers,2009.

[11]Blanchard,O.,Gali J. Real Wage Rigidities and the New Keynesian Model[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2007,39(s1):35-65.

[12]Blanchard,O.,Gali J. Labor Markets and Monetary Policy:A New Keynesian Model with Unemployment[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croeconomics,2010,2(2):1-30.

[13]Bofinger P.,Goals,Monetary Policy:Institutions,Strategies,and Instrumen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4]Brock,W. A.,Mirman L. J. Optimal Economic Growth and Uncertainty:the Discounted Case[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72,4(3):479-513.

[15]Calvo,G. A. Staggered Prices in a Utility-maximizing Framework[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3,12(3):383-398.

[16]Chari,V. V.,Kehoe P. J.,McGrattan E. R. New Keynesian Models:Not Yet Useful for Policy Analysis[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croeconomics,2009,1(1):242-266.

[17]Christiano,L. J.,Eichenbaum M. Current 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ies and Aggregate Labor Market Fluctuatio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3):430-450.

[18]Christiano,L. J.,Eichenbaum M.,Evans C. L. Nominal Rigidities and the Dynamic Effects of A Shock to Monetary Polic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5,113(1):1-45.

[19]Christiano,L.,Motto R.,Rostagno M. Financial Factors in Economic Fluctuations. Working Paper Series 1192,2010,European Central Bank.

[20]Christoel,K.,Kuester K. Resuscitating the Wage Channel in Models with Unemployment Fluctuations[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8,55(5):865-887.

[21]Christoel,K.,Kuester K.,Linzert T. The Role of Labor Markets for Euro Area Monetary Policy[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9,53(8):908-936.

[22]Cogley,T.,Nason J. M. Output Dynamics in Real Business Cycle Model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85(3):492-511.

[23]Diebold,F. X. The Past,Present,and Future of Macroeconomic Forecasting[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1998,12(2):175-92.

[24]Del Negro,M.,Schoreide F. Priors From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s for VARs[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4,45(2):643-673.

[25]Del Negro,M.,Schoreide F.,Smets F.,Wouters R. On the Fit of New Keynesian Models[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2007,25:123-143.

[26]Goodfriend,M.,King R. The New Neoclassical Synthesis and 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J].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1997,231-296.

[27]Guerron-Quintana,P. A. What You Match Does Matter:the Effects of Data on DSGE Estima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2010,25(5):774-804.

[28]Kocherlakota,N. R. Modern Macroeconomic Models as Tools for Economic Policy[J]. The Region,2010(May):5-21.

[29]Kydland,F. E.,Prescott E. C. 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J]. Econometrica,1982,50(6):1345-70.

[30]Lechthaler,W.,Merkl C.,Snower D. J. Monetary Persistence and the Labor Market:A New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2010,34(5):968-983.

[31]Lloyd B. Thomas,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Federal Reserve Policy. Palgrave Macmillan,2013.

[32]Mishkin F.,Stanley Eakins,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Prentice Hall,2014.

[33]Nolan C.,Thoenissen C. Financial Shocks and the U.S. Business Cycle[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9,56(4):596-604.

[34]Smets,F.,Wouters R. An Estimated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the Euro Area[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3,1(5):1123-1175.

[35]Smets,F.,Wouters R. Forecasting with a Bayesian DSGE Model:An Application to the Euro Area[J].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2004,42(4):841-867.

[36]Smets,F.,Wouters R. Shocks and Frictions in U.S. Business Cycles:A Bayesian DSGE Approac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7,97(3):586-606.

[37]Sahuc,J. G.,Smets F. Differences in Interest Rate Policy at the ECB and the Fed:An Investigation with a Mediumscale DSGE Model[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2008,40(2):505-521.

[38]Taylor,J. B. Aggregate Dynamics and Staggered Contract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0,88(1):1-23.

[1]Allen,Mark,Rosenberg Christoph,Keller Christian,Setser Brad,and Roubini Nouriel,“A Balance Sheet Approach to Financial Crisis”,IMF Working Paper,No.02/210,2002.

[2]Barry Naughton,“Is China Socialist?”,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31,No.1. Winter. 2017.

[3]Chang,Roberto and Velasco,Andres,“Liquidity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Theory an Policy”,NBER Working Paper,No. 7272,1999.

[4]Cole,Harold and Kehoe,Patrick,“A Self-Fulfilling Model of Mexico’s 1994-1995 Debt Crisi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 41,November,pp.309-330,1996.

[5]Diamond,Douglas and Dybvig,Philip,“Bank Run,Deposit Insurance,and Liquidi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1,pp.401-419,1983.

[6]Dickinson,Frank,and Eakin,Franzy,A Balance Sheet of the Nation’s Econom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1936.

[7]Flood,Robert and Garber,Peter,“Collapsing Exchange Rate Regimes:Some Linear Exampl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17,pp.1-13,1984.

[8]Frecaut,Olivier,“A National Wealth Approach to Banking Crise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IMF Working Paper,No.16/128,2016.

[9]Frecaut,Olivier,“Indonesia’s Banking Crisis:A New Perspective on $50 Billion of Losses”,Bulletin of Indonesian Economic Studies,Vol. 40,No.1,2004.

[10]Frecaut,Olivier,“Systemic Banking Crises:Completing the Enhanced Policy Responses”,Working Paper,2017.

[11]Goldsmith,R.,W.,and Lipsey,R. E.,Studies in the National Balance Sheet of the United State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12]Goldsmith,Raymond W.,The National Balance Sheet of the United States,1953-1980,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13]Holder,Andrew.,Developing the Public-sector Balance Sheet,Economic Trends,No. 540,pp.31-40. 1998.

[14]IMF Statistics Department,“The System of Macroeconomics Accounts Statistics—An Overview”,Pamphlet Series No.56,2007.

[15]Krugman,Paul,“A 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es”,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Vol.11,pp.311-325,1979.

[16]Laeven,Luc and Valencia,Fabian,“Systemic Banking Crisis Database”,IMF Economic Review,Vol.61,No.2,2013.

[17]Li,Yang and Zhang,Xiaojing,2013,“China’s Sovereign Balance Sheet and Implications for Financial Stability”,in China’s Road to Greater Financial Stability:Some Policy Perspectives(editor:Udaibir S Das,Jonathan Fiechter and Tao Sun),IMF Press,2013.

[18]Mathisen,Johan,and Pellechio,Anthony,Using the Balance Sheet Approach in Surveillance:Framework,Data Sources,and Data Availability,IMF Working Paper,WP/06/100,2006.

[19]Piketty,Thomas,Li Yang and Gabriel Zucman,2017,“Capital Accumulation,Private Property and Rising Inequality In China,1978-2015”,NBER Working Paper 23368.

[20]Sheng,Andrew and Ng,Chow Soon,“Shadow Banking in China:An Opportunity for Financial Reform”,John Wiley & Sons Ltd.,UK,2016.

[21]Sheng,Andrew,2016,Shadow Banking in China:An Opportunity for Financial Reform,Wiley;1 edition.

[22]Winkler,Bernhard,van Riet Ad,and Bull Peter,“A Flow-of-Funds Perspective on the Financial Crisis”,Palgrave Macmillan,UK,2013.

[23]伯南克:《行动的勇气:金融危机及其余波回忆录》,蒋宗强译,中信出版集团,2010。

[24]曹远征、马骏:《问计国家资产负债表》,《财经》2012年6月11日。

[25]杜金富等编著《政府资产负债表:基本原理及中国应用》,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26]辜朝明:《大衰退》,东方出版社,2009。

[27]李扬:《要从资产负债表来控制资产泡沫》,2009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发言,见http://money.163.com/09/0910/15/5IS2VHQJ00253NDC.html。

[28]李扬、张晓晶、常欣等:《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3——理论、方法与风险评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9]李扬、张晓晶、常欣等:《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杠杆调整与风险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0]联合国、欧盟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货币及基金组织、世界银行:《2008年国民账户体系》,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1]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商务印书馆,1997。

[32]易纲:《中国能够经受住金融危机的考验》,《求是》2008年第22期。

[33]银监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报》,2012。

[34]余斌:《国家(政府)资产负债表问题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

[35]张晓慧:《宏观审慎政策在中国的探索》,《中国金融》2017年第11期。

[1]A. D. Kunt and L. Klapper,Measuring Financial Inclusion—the Global Findex Database,the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2012,pp.5-7.

[2]A. N. Berger and G. F. Udell,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Volume 22,1998,pp.613-673.

[3]E. Kempson,and C. Whyley,Kept out or Opted out?Understanding and Combating Financial Exclusion. Bristol:Policy Press,1999a.

[4]FATF,Prepaid Cards,Mobile Payments and Internet-Based Payment Services,Guidance for a Risk-Based Approach,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 on Money Laundering Working Report,2013.

[5]K. Imboden,Building Inclusive Financial Sectors:The Road to Growth and Poverty Reduc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58,2005,pp.65-86.

[6]E. Kempson and C. Whyley,Understanding and Combating Financial Exclusion,Insurance Trends,1999b,pp.21:18-22.

[7]Jian Tong and Chenggang Xu,2004.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Tales of Development,William Davidson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Number 672,April 2004.

[8]M. Sarma,Index of Financial Inclusion,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Discussion Papers in Economics,2010.

[9]U. T. Wai,Taxation Problems and Policies of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IMF Staff Paper 9(3),November,1962.

[10]崔光庆、王景武:《中国区域金融差异与政府行为:理论与经验解释》,《金融研究》2006年第6期。

[11]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8期。

[12]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47。

[13]何德旭、饶明:《金融排斥性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4]何德旭、苗文龙:《金融排斥、金融包容与中国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财贸经济》2015年第3期。

[15]胡东书:《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6]焦瑾璞、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17]李扬、杨思群:《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8]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19]陆磊、丁俊峰:《中国农村合作金融转型的理论分析》,《金融研究》2006年第6期。

[20]陆磊:《普惠金融的悖论》,《新世纪》2014年第7期。

[2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载《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22]苗文龙、刘海二:《互联网众筹融资及其激励机制与风险管理》,《金融监管研究》2014年第7期。

[23]苗文龙:《财政分权、政府双重理性与最优财政政策》,《制度经济学研究》2012年第3期。

[24]苗文龙:《众筹融资、项目选择与技术进步》,《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年第7期。

[25]王曙光、王东宾:《双重二元金融结构、农户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改革》,《财贸经济》2011年第5期。

[26]王曙光、王东宾:《金融减贫:中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掌政模式》,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27]谢平、陆磊:《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中信出版社,2005。

[28]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9]约翰·P.鲍威尔逊:《国家和农民:试验中的农业政策》,载〔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0]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31]张伟:《微型金融理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1]DeDonato,Brian.,“RegTech:A Compliance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the Financial Services.” Ascendant Compliance Management Report,June 16,2016.

[2]FCA. Project Innovate:Next Steps,June 21,2016. https://www.fca.org.uk/firms/project-innovate-innovation-hub/next-steps.

[3]FCA: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 in the UK. Occasional paper No.17. May 2016.

[4]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A Framework for FinTech”,January 2017.

[5]Reuters. “Trump’s Vow to Cut Business Regulation May Help ‘Regutech’ Startups”,December 22,2016.

[6]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Regtech in Financial Service:Technology Solutions for Compliance and Reporting,March 22,2016. https://www.iif.com/publication/research-note/regtech-financial-services-solutions-compliance-and-reporting.

[7]邓俊豪、张越:《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机构如何使用大数据》,零壹财经报告,2015年3月3日。

[8]胡滨:《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长效机制》,2016年12月22日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办的“互联网金融:大变局与新征程”论坛的演讲。

[9]胡滨:《金融科技创新与沙盒监管应实现艺术的平衡》,2016年11月30日在第11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的演讲。

[10]胡滨:《数字普惠金融的价值》,《中国金融》2016年第22期。

[11]胡滨、杨楷:《如何构建中国金融科技监管新范式》,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工作论文,2017年1月4日。

[12]胡滨、郑联盛:《互联网金融不是颠覆者》,《上海证券报》2014年7月3日。

[13]蚂蚁金服研究院:《借力新金融,促消费升级——双11专题报告》,2016年11月12日。

[14]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2014-2016全球比特币发展研究报告》,2016年7月8日。

[15]任律颖:《谈长尾效应与发展大众零售银行服务》,《浙江金融》2010年第5期

[16]王国刚:《从互联网金融看我国金融体系改革新趋势》,《红旗文稿》2014年4月23日。

[17]王馨:《互联网金融助解“长尾”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15年第9期。

[18]谢平、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博鳌论坛》2014年第4期。

[19]谢平:《互联网金融去中心化或降低系统性风险》,在2015普惠金融CRO全球峰会上的演讲,2015年10月30日。

[20]杨涛:《区块链应用面临十大调整》,《上海证券报》2016年11月13日。

[21]张家林:《金融监管科技:基本原理及发展展望》,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报告,2017年2月4日。

[22]张健:《区块链:定义未来金融与经济新格局》,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3]郑联盛、何德旭:《宏观审慎管理与中国金融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陈晖丽、刘峰:《融资融券的治理效应研究——基于公司盈余管理的视角》,《会计研究》2014年第9期。

[2]陈海强、范云菲:《融资融券交易制度对中国股市波动率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政策评估方法的分析》,《金融研究》2015年第6期。

[3]陈平、龙华:《中国股市涨跌停绩效的经验分析及政策建议》,《世界经济》2003年第2期。

[4]李科、徐龙炳、朱伟骅:《卖空限制与股票错误定价——融资融券制度的证据》,《经济研究》2014年第10期。

[5]祁斌、黄明、陈卓思:《机构投资者与股市波动率》,《金融研究》2006年第9期。

[6]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完善制度设计 提升市场信心 建设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资本市场》,研究报告,2015年。

[7]谭松涛、崔小勇、孙艳梅:《媒体报道、机构交易与股价的波动性》,《金融研究》2014年第3期。

[8]吴武清、蒋勇、缪柏其、陈敏:《波动率度量模型的评价方法:拟合优度和平滑性》,《系统工程学报》2013年第2期。

[9]朱磊:《当前台湾股票市场的特点分析》,《台湾研究》2010年第2期。

[10]周洪荣、吴卫星、周业安:《我国A股市场中的波动性之谜与市场情绪》,《上海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

[11]Alexopoulos,M. and Cohen,J.,2009,“Uncertain Times,Uncertain Measures”,Working Paper,No. 352,University of Toronto.

[12]Beetsma,Roel,Giuliodori,Massimo,2012,“The Changing Macroeconomic Response to Stock Market Volatility Shocks”,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34(2),pp.281-293.

[13]Bloom,N.,2009,“The Impact of Uncertainty Shocks”,Econometrica,77(3),pp.623-685.

[14]Boehmer,E.,and J. Wu,2013,Short Selling and the Price Discovery Proces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6,pp.287-322.

[15]Bollerslev T.,1986,“Generalis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Journal of Econometrics,31(3),pp.307-327.

[16]Brennan,M. J,1986,“A Theory of Price Limits in Futures Market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6,pp.213-233.

[17]Calvet,L.,Fisher A. J. and Thompson S. B.,2006,“Volatility Co-movements:A Multi-frequency Approach”,Journal of Econometrics,131,pp.179-221.

[18]Chan,S. H.,K. A. Kim,and S. G. Rhee,2005,“Price Limit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ransactions Data and the Limit Order Book”,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12,pp.269-290.

[19]Chen,Yea-Mow,1993,“Price Limits and Stock Market Volatility in Taiwan”,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1,pp.139-155.

[20]Chen Y. M.,1997,“Price Limits and Liquidity:a Five-Minute Data Analysis”,Journal of Financial Studies,4(3),pp.45-65.

[21]Chen,G. M.,Kim,K. A.,and Rui,O. M.,2005,“A Note on Price Limit Performance:The Case of Illiquid Stocks”,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13,pp.81-92.

[22]Chou,P.H.,M.C. Lin,and M.T. Yu,2003,“The Effectiveness of Coordinating Price Limits Across Futures and Spot Markets”,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23,pp.577-602.

[23]Chowdhry,B. and V. Nanda,1998,“Leverage and Market Stability:The Role of Margin Rules and Price Limiits”,Journal of Business,71,pp.179-210.

[24]Christie,W.G. & Huang,R.D. 1995,Following the Pied Piper:Do Individual Returns Herd around the Market?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51(4),pp.31-37.

[25]Fama Eugene F.,1969,“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Journal of Finance,25,Issue 2,Paper and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Eigh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New York,December 28-30,pp.383-417.

[26]Francis X. Diebold,Kamil Yilmaz,2008,“Macroeconomic Volatility and Stock Market Volatility”,World-Wide,PIER Working Paper Archive from Pen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7]Greenwald Bruce C. and Jeremy C. Stein,1991,“Transactional Risk,Market Crashes and the Role of Circuit Breakers”,Journal of Business,64,pp.443-462.

[28]Hamilton,J. D. and Lin,G.,1996,“Stock Market Volatility and the Business Cycle”,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11,pp.573-593.

[29]Harris,L. E.,1998,“Circuit Breakers and Program Trading Limits:What Have We Learned?in R. E. Litan and A. M. Santomero,eds.:Brookings-Wharton Papers on Financial Services,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Washington,DC.

[30]Kim K. A.,Haixiao Liu and J. Jimmy Yang,2013,“Reconsidering Price Limit Effectiveness”,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36,pp.493-517.

[31]Kim,K. A.,and S. G. Rhee,1997,“Price Limit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he Tokyo Stock Exchange”,Journal of Finance,52,pp.885-901.

[32]Kim,Y. H.,and J. J. Yang,2004,“What Makes Circuit Breakers Attractive to Financial Markets:A Survey”,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and Instruments,13,pp.109-146.

[33]Knotek I.,and Khan,S.,2011,“How do Households Respond to Uncertainty Shocks”?Economic Review,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Second Quarter.

[34]Kodres,L. E. and D. P. O’Brien,1994,“The Existence of Pareto-Superior Price Limi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4,pp.919-932.

[35]Hsieh P. H.,Kim Y. H. and Y,J. J.,2009,“The Magnet Effect of Price Limits:A Logit Approach”,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16,pp.830-837.

[36]Lucy F. Ackert,2012,“The Impact of Circuit Breakers on Market Outcomes”,Economic Impact Assessment EIA9,Foresight,Government Office for Science.

[37]Ma,Christopher K.,Ramesh P. Rao,and R. Stephen Sears,1989,“Volatility,Price Resolution,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Price Limits”,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3,pp.165-199.

[38]Nelson D. B.,1991,“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in Asset Returns:A New Approach”,Econometrica,59(2),pp.347-370.

[39]Samuelson P.,1965,“Proof that Properly Anticipated Prices Fluctuate Randomly”,Industrial Management Review,6,pp.41-49.

[40]Schwert,G. W.,1989,“Why Does Stock Market Volatility Change Over Time”,Journal of Finance,44,pp.1115-1153.

[41]Seasholes,Mark S.,Guojun Wu,2007,“Predictable Behavior,Profits,and Attention”,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5,pp.590-610.

[42]Subrahmanyam,A.,1994,“Circuit Breakers and Market Volatility: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Journal of Finance,49,pp.237-254.

[43]Wong W. K.,Matthew C. Chang,Anthony H. Tu,2004,Are Magnet Effects Caused Uniformed Traders?Evidence from Taiwan Stock Exchange,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17(1),pp.28-40.

[44]Wooldridge,J. M.,2002,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 MIT Press,Cambridge.

[1]霍华德·戴维斯(Howard Davies)、大卫·格林(David Green):《全球金融监管》(Global Financial Regulation:The Essential Guide),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部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第4页。

[2]席月民主编《金融法学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第5页。

[3]王洛林主编《全球化与中国:理论与发展趋势》,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第81、82页。

[4]盛学军:《冲击与回应:全球化中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法学评论》2005年第3期。

[5]席月民主编《金融法学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第308页。

[6]林俊国著《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机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43页。

[7]李扬、王国刚、刘煜辉主编《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人民出版社,2005,第8页。

[8]徐孟洲等著《金融监管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第164、166、171~172页。

[9]刘文华、马志毅:《改革中国银行业监管体制的法律与实践》,《法学论坛》2003年第5期。

[10]黄积虹、杨丰:《论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对我国金融监管立法的启示》,《思想战线》2003年第6期。

[11]焦克源、史正保:《实现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法制化的逻辑构想》,《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2]刘铧:《对我国金融监管问题的几点思考》,《求索》2002年第5期。

[13]王国刚:《金融监管框架改革的重心》,《中国金融》2016年第10期。

[14]李艳玲:《改进外汇宏观审慎管理》,《中国金融》2016年第16期。

[15]李成、李玉良、王婷:《宏观审慎监管视角的金融监管目标实现程度的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3年第1期。

[16]闫海:《后危机时代的金融监管体制立法研究——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革新》,《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7]马新彬:《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机制》,《中国金融》2016年第1期。

[18]侯怀霞:《论央行宏观调控功能的法律保障机制》,《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2期。

[19]席月民主编《金融法学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第248页。

[20]巴曙松、沈长征:《从金融结构角度探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当代财经》2016年第9期。

[21]张晓东:《金融监管体制现代化探索:缘起、逻辑与展望》,《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9期。

[22]秦晓:《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看法》,《中国金融》2016年第13期。

[23]王志成、徐权、赵文发:《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国际金融研究》2016年第7期。

[24]孙美芳:《强化金融混业的功能监管》,《中国金融》2016年第5期。

[25]贺小丽:《我国金融监管法立法目的条款的问题及完善》,《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26]王国刚:《金融监管框架改革的重心》,《中国金融》2016年第10期。

[27]席月民主编《金融法学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第250~251页。

[28]陈振云:《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法律考量》,《学术研究》2016年第9期。

[29]张震宇:《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中国金融》2016年第1期。

[30]郭德香、李海东:《金融改革背景下我国地方金融监管模式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31]刘志伟:《地方金融监管权的理性归位》,《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32]段志国:《论地方金融监管权的理论逻辑与配置建构》,《宁夏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33]刘子平:《功能监管强化视角下的民间金融法律治理研究》,《金融监管研究》2016年第8期。

[34]郭可为:《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之路》,《金融博览》2015年第9期。

[35]董宁:《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路径探析》,《征信》2015年第5期。

[36]席月民:《我国当前民间借贷的特点、问题及其法律对策》,《政法论丛》2012年第3期。

[37]李仁真、黎四齐:《论金融业务综合化下的有效监管》,《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8]彭红枫、杨柳明、王黎雪:《基于演化博弈的金融创新与激励型监管关系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9期。

[39]何佳:《中国金融监管与创新的逻辑》,《中国金融》2016年第18期。

[40]阳东辉:《论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兼评巴塞尔协议Ⅲ之不足》,《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1期。

[41]曾筱清:《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立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94页。

[42]黄毅著《银行监管法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第157、205~219页。

[43]苏洁澈:《后危机时代英美银行监管体系变革》,《环球法律评论》2016年第1期。

[44]梁家全著《商业银行监管套利的法律规制》,法律出版社,2016,第202~204页。

[45]许开国、王东著《银行支付不能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第206~209页。

[46]贺绍奇:《银行理财如何回到正轨》,《当代金融家》2016年第7期。

[47]魏建、许云:《结构型理财产品溢价率与金融消费者保护》,《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48]杨东、张泽璠:《保护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银行业应有更大作为》,《中国农村金融》2016年第13期。

[49]朱大旗:《论我国土地银行制度的构建》,《法学杂志》2016年第7期。

[50]李玫、杨东勤:《中国〈存款保险条例〉中道德风险法律问题析评和完善》,《河北法学》2016年第5期。

[51]马一、张敏:《日本民营银行法律规制研究——兼谈对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借鉴》,《区域金融研究》2016年第6期。

[52]邢会强:《金融消费者权利的法律保护与救济》,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第192~197页。

[53]袁达松:《对影子银行加强监管的国际金融法制改革》,《法学研究》2012年第2期。

[54]苏洁澈:《银行破产监管责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第97~98页。

[55]潘静、柴振国:《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监管研究——运用市场约束优化政府监管》,《现代法学》2013年第5期。

[56]管斌著《金融法的风险逻辑》,法律出版社,2015,第403~423页。

[57]徐聪:《论转轨背景下证券法治逻辑与制度的现代化——兼评〈证券法(修订草案)〉“一读稿”》,《法学评论》2016年第2期。

[58]王建平:《证券监管“做-查模式”的转型与变革——以2015年6-8月证券监管风险放大为例》,郭锋主编《证券法律评论》(2016年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第377~387页。

[59]乔新生:《重新认识证券市场的功能》,《证券时报》2016年3月14日。

[60]杨海静、万国华:《论证券市场公开承诺的监管》,《证券市场导报》2016年第8期。

[61]赖华子:《证券市场场外配资监管制度研究》,《法学论坛》2016年第3期。

[62]缪因知:《论证监会信息披露规则的不足》,《法治研究》2016年第2期。

[63]邢会强:《证券期货市场高频交易的法律监管框架研究》,《中国法学》2016年第5期。

[64]郭雳、孙天驰:《互联网平台拆分销售私募债问题探析》,《证券市场导报》2016年第5期。

[65]刘云亮:《注册制下证券发行信息披露责任创新制度研究》,《证券法律评论》2016年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

[66]杨峰:《我国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困境与路径分析》,《政法论丛》2016年第3期。

[67]万国华、王才伟:《我国证券市场注册制立法变革应兼顾交易注册》,《上海金融》2016年第8期。

[68]马一、韩子慧:《我国保荐人制度:制度反思与变革探索——以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为背景》,《海南金融》2016年第7期。

[69]冷静:《注册制下发行审核监管的分权重整》,《法学评论》2016年第1期。

[70]寺岛美贵子:《保险监管法制的新趋势——放松管制与加强监管》,节选自顾功耘、罗培新著《经济法前沿问题(2015)》,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第279~290页。

[71]吴民许:《我国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监管制度研究》,节选自尹田主编《保险法前沿》(第3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第60~72页。

[72]何文强著《我国农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第165~169页。

[73]冯辉:《比较法视野下保险资金不动产投资的法律监管及其启示》,节选自尹田主编《保险法前沿》(第3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第73~86页。

[74]徐孟洲等著《金融监管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第412~414页。

[75]周乾:《信托业监管的理论基础与特殊要求》,《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76]龙超、熊俊:《我国信托业监管制度的优化:给予金融危机启示的制度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9期。

[77]潘丹丹:《我国信托业监管体制的缺陷及其完善》,《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78]贾希凌、张政斌:《近期中国信托业监管理念评析》,《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3年第3期。

[79]袁增霆:《信托业安全网与监管转型》,《中国金融》2015年第24期。

[80]席月民:《我国信托业监管改革的重要问题》,《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81]席月民:《中国信托业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第291页。

[82]席月民:《我国〈信托业法〉的制定》,《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83]许多奇、肖凯:《互联网金融与好的社会》,《检察风云》2016年第9期。

[84]黄震、龙曙光:《互联网金融常态化回归》,《财经界》2016年第9期。

[85]黄震:《互联网金融莫忘“普惠金融”初衷》,《中国经济导报》2016年5月25日。

[86]魏敬淼:《民间金融法律治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第27~70页。

[87]黎四奇:《中国普惠金融的囚徒困境及法律制度创新的路径解析》,《现代法学》2016年第5期。

[88]李爱君:《互联网金融的法治路径》,《法学杂志》2016年第2期。

[89]李爱君:《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与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90]李曙光:《论互联网金融中的法律问题》,《法学杂志》2016年第2期。

[91]袁达松、张赛文:《论互联网金融系统性风险监管的法律对策》,《领导之友》(理论版)2016年第17期。

[92]邢会强:《论金融法的法典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93]李玉虎:《互联网金融创新与监管体制重构》,《兰州学刊》2016年第8期。

[94]杨东:《论金融领域的颠覆创新与监管重构》,《人民论坛》2016年第11期。

[95]曾威:《互联网金融竞争监管制度的构建》,《法商研究》2016年第2期。

[96]赵浏洋:《互联网金融监管完善对策——以阿里金融为例》,《人民论坛》2016年第5期。

[97]方也媛:《互联网金融法律规制之路径》,《税务与经济》2016年第6期。

[98]杨东、吴涛:《里程碑意义的金融监管立法——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9月14日。

[99]殷华著《网络融资法律问题研究——以金融消费者保护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16,第150~174页。

[100]黄震、邓建鹏:《英美P2P监管体系比较及启示》,《中国农村金融》2016年第15期。

[101]杨东:《P2P整治指向》,《中国金融》2016年第15期。

[102]高祥主编《金融法热点问题研究》(第3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第221~232页。

[103]黄震、尹振涛:《治理校园不良网贷需监管更要引导理性消费》,《法制日报》2016年8月18日。

[104]席月民:《大学生分期消费要防止“信用卡之灾”》,《经济参考报》2016年2月23日。

[105]贺绍奇:《中国互联网银行模式、现行政策、法律环境、面临的法律问题及发展趋势》,《中国市场》2016年第13期。

[106]柴瑞娟、周舰:《互联网银行法律规制研究——以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为核心》,《金融发展研究》2016年第5期。

[107]包丽红、封思贤:《第三方支付监管机制的国际比较及启示》,《上海经济研究》2015年第11期。

[108]李霞:《第三方支付监管的法律困境》,《中国金融》2010年第6期。

[109]巴曙松、杨彪:《第三方支付国际监管研究及借鉴》,《财政研究》2012年第4期。

[110]方辰:《“守住底线、风险导向”的第三方支付监管思路初探》,《上海金融》2015年第6期。

[111]陆磊、刘海二:《第三方支付监管的有效性》,《中国金融》2015年第1期。

[112]朱绩新、章力、章亮亮:《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中国金融》2010年第12期。

[113]吉海芳:《第三方支付的风险监督管理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11期。

[114]车云霞:《论互联网支付机构法律监管的完善》,《理论月刊》2016年第4期。

[115]樊云慧:《股权众筹平台监管的国际比较》,《法学》2015年第4期。

[116]韩国栋、麦志英:《股权众筹融资的监管逻辑及国际经验》,《宁夏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117]卜亚:《股权众筹监管经验的跨国比较及启示——基于激励相容视角的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16年第9期。

[118]张杰、张泽伟、刘丽娟:《完善我国股权众筹融资的监管制度研究》,《经济纵横》2016年第10期。

[119]陈晨:《股权众筹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研究》,《上海金融》2016年第10期。

[120]许飞剑、余达淮:《股权众筹视角下投资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经济问题》2016年第11期。

[121]程惠霞:《金融监管目标权衡及其模式的递进》,《改革》2010年第2期。

[122]陈甦主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法治建设》,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第86页。

[1]陈梦根:《金融危机与信息缺口:统计解析》,《统计研究》2014年第11期。

[2]江海、朱燕涛、吕晓星、陈凡芸、雷志强:《构建互联网金融统计监测体系探讨》,《上海金融》2014年第12期。

[3]任代滨:《透析存贷款统计口径调整》,《银行家》2015年第4期。

[4]赵建超:《大数据背景下金融统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统计》2015年第4期。

[5]张伟、吴春晓:《县域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统计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北方金融》2015年第5期。

[6]徐燕:《互联网金融统计方法探索》,《调研世界》2015年第7期。

[7]王达、项卫星:《静悄悄的金融统计体系革命:意义、进展及中国的参与》,《国际经济评论》2015年第4期。

[8]陈梦根、张唯婧:《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标准的发展、修订及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15年第5期。

[9]吴雨、刘铮:《央行解读调整存贷款统计口径》,《国际商报》2015年1月19日。

[10]康小合、刘庭兵、史永立:《应构建互联网金融统计监测体系》,《金融时报》2015年11月20日。

[11]盛松成:《建立统一全面共享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中国金融》2012年第7期。

[12]杨光乾:《基层央行金融统计工作的问题及建议》,《金融科技时代》2012年第5期。

[13]罗建设、史惠文:《基层央行金融统计工作现状和完善建议》,《华北金融》2012年第10期。

[14]牛娟娟、潘功胜:《建立统一全面共享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金融时报》2014年4月25日。

[15]潘功胜:《加快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 夯实金融宏观调控和审慎监管基础》,《金融时报》2012年9月19日。

[16]杜晓春、张春梅:《涉农贷款金融统计制度问题研究》,《吉林金融研究》2016年第1期。

[17]罗雪飞、彭志明、易清华、毛术文、邹庆华:《国际金融业综合统计主要发展及启示》,《金融发展评论》2015年第10期。

[18]商玉芳、魏兰兰:《金融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衡水市为例》,《河北金融》2016年第2期。

[19]蒋玉娟、尹振涛:《金融业综合统计立法建议》,《中国金融》2016年第9期。

[20]陈雨露:《社会融资规模与金融业综合统计》,《中国金融》2016年第9期。

[21]陶诚:《构建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中国金融》2016年第9期。

[22]杨子明、孙涛:《金融统计指标的国际经验》,《中国金融》2016年第9期。

[23]毛术文:《国际金融统计的最新发展及其启示》,《统计与决策》2016年第11期。

[24]叶文辉:《国际金融业综合统计变革及启示》,《金融理论探索》2016年第4期。

[25]汪豪威:《金融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国际借鉴与中国实践》,《时代金融》2016年第27期。

[26]高小虹:《基层央行金融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金融经济》2014年第2期。

[27]陈梦根、张唯婧:《IMF对货币与金融统计体系的最新修订解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3期。

[28]于海清、贾兵:《互联网金融统计监测体系怎么建》,《当代金融家》2015年第10期。

[29]盛松成:《关于互联网金融统计监测体系的建设》,《金融时报》2015年12月3日。

[30]周琰、庞东梅:《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加快构建互联网金融统计监测和风险预警体系》,《金融时报》2016年7月15日。

[31]张艳、邓琳莹:《统计数据和元数据交换(SDMX)标准解析及应用研究》,《数字通信世界》2014年第4期。

[32]柳杰民:《从GDDS、SDDS谈中国政府统计服务的走向》,《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3]罗良清、胡晓琳:《中国采纳数据公布特殊标准的相关问题研究》,《统计与决策》2016年第3期。

[1]代幼渝、杨莹:《人民币境外NDF汇率、境内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关系的实证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10期。

[2]邓观明:《人民币在岸远期汇率与NDF汇率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兼评人民币在岸远期市场的定价权》,《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24期。

[3]丁一兵、钟阳:《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基于交换结构矩阵的实证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13年第6期。

[4]高海红、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1期。

[5]韩剑:《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力及障碍》,《中国经济问题》2011年第6期。

[6]贺晓博、张笑梅:《境内外人民币外汇市场价格引导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香港、境内和NDF市场的数据》,《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6期。

[7]黄学军、吴冲锋:《离岸人民币非交割远期与境内即期汇率价格的互动:改革前后》,《金融研究》2006年第11期。

[8]蒋先玲、刘微、叶丙南:《汇率预期对境外人民币需求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10期。

[9]李超:《中国的贸易基础支持人民币区域化吗?》,《金融研究》2010年第7期。

[10]李稻葵、刘霖林:《人民币国际化:计量研究及政策分析》,《金融研究》2008年第11期。

[11]李晓峰、陈华:《人民币即期汇率市场与境外衍生市场之间的信息流动关系研究》,《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12]李扬:《离岸与在岸市场的联动关系》,《中国金融》2014年第21期。

[13]李瑶:《非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研究》2003年第8期。

[14]马丹、陈志昂:《全球经济失衡与美元的国际地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15]马荣华、唐宋元:《人民币境外流通原因的实证分析》,《当代财经》2006年第9期。

[16]梅鹏军、冯科:《人民币国际化的“货币互换式”特征与货币政策过度冲销》,《上海金融》2012年第9期。

[17]裴平、张谊浩:《人民币外溢及其经济效应》,《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9期。

[18]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课题组:《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途径及其策略》,《中国金融》2006年第5期。

[19]戎如香:《人民币在岸远期市场和离岸NDF市场关系的实证研究》,《当代财经》2009年第1期。

[20]沙文兵、刘红忠:《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变动与汇率预期》,《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第8期。

[21]孙海霞、谢露露:《国际货币的选择:基于外汇储备职能的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第12期。

[22]孙海霞、杨玲玲:《货币国际化进程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外汇储备职能的实证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2期。

[23]王芳、甘静芸、钱宗鑫、何青:《央行如何实现汇率政策目标——基于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联动的研究》,《金融研究》2016年第4期。

[24]王凯立、吴军奉:《台湾即期,远期和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关联性研究——NDF 市场关闭政策分析》,《经济论文(中国台湾省)》2006年第34期。

[25]王曦、郑雪峰:《境内外人民币远期汇率信息传导关系的演变:一个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第11期。

[26]吴轶:《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的计量经济分析——在岸与离岸市场的动态关系》,复旦大学毕业论文,2009。

[27]吴志明、陈星:《基于MGARCH-BEKK模型的境内外人民币汇率动态关联性研究——来自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成立后的经验证据》,《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年第5期。

[28]伍戈、裴诚:《境内外人民币汇率价格关系的定量研究》,《金融研究》2012年第9期。

[29]伍戈、杨凝:《离岸市场发展对本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一个综述》,《金融研究》2013年第10期。

[30]徐剑刚、李治国、张晓蓉:《人民币NDF与即期汇率的动态关联性研究》,《财经研究》2007年第33期。

[31]徐晟、韩建飞、曾李慧:《境内外人民币远期市场联动关系与波动溢出效应研究——基于交易品种、政策区间的多维演进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3年第8期。

[32]严敏、巴曙松:《人民币即期汇率与境内外远期汇率动态关联——NDF监管政策出台之后》,《财经研究》2010年第36期。

[33]杨凝:《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中国货币市场》2012年第2期。

[34]于孝建、菅映茜:《人民币隔夜利率互换境内外市场联动效应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第10期。

[35]元惠萍:《国际货币地位的影响因素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2期。

[36]张斌:《次序颠倒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财经评论系列,No.2011036,2011。

[37]张明:《人民币国际化的最新进展与争论》,《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2期。

[38]张明:《人民币国际化:基于在岸与离岸的两种视角》,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系列,No.2011W09,2011b。

[39]赵锡军、宋晓玲:《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人民币国际化:机遇与挑战》,《亚太经济》2009年第6期。

[40]钟阳、丁一兵:《双边贸易、外汇市场规模、网络外部性与美元的国际地位——基于国别(地区)市场的实证研究》,《经济评论》2012年第1期。

[41]Adebiyi,A.M.(2005),“Broad Money Demand,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Currency Substitution in Nigeria”,In 8th Capital Markets Conference,Indian Institute of Capital Markets Paper.

[42]Bacchetta,P.,& E. Van Wincoop(2005),“A Theory of the Currency Deno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67(2):295-319.

[43]Cheung,Y.W. & D. Rime(2014),“The Offshore Renminbi Exchange Rate:Microstructure and Links to the Onshore Market”,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 Finance 49:170-189.

[44]Chinn,M. D. & J. A. Frankel(2008),“The Euro May over the Next 15 Years Surpass the Dollar as Leading International Currency”,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 13909.

[45]Chinn,M. D. & J.A. Frankel(2007),Will the Euro Eventually Surpass the Dollar as Leading International Reserve Currenc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6]Chung,C. S. & D. Y. Yang(2000),“Appropriate Exchange Rate Regim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Case of Korea”,Finance Working Papers,No. 21756.

[47]Cohen,B. J.(1971),“Future of Sterling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International Affairs 48(1):61-267.

[48]Ding,D. K.,Y. Tse & M. R. Williams(2014),“The Price Discovery Puzzle in Offshore Yuan Trading:Different Contributions for Different Contracts”,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 34(2):103-123.

[49]Eichengreen,B.(1998),“The Euro as a Reserve Currency”,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12(4):483-506.

[50]Goldberg,L. S. & C. Tille(2008),“Vehicle Currency Use in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76(2):177-192.

[51]He,D.(2011),“One Currency Two Markets:Causality and Dynamic between the CNY and CNH markets”,HKMA Working Paper.

[52]Kenen P.(1983),“The Role of the Dollar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Occasional Papers,No.13.

[53]Lim E G.(2006),“The Euro’s Challenge to the Dollar:Different Views from Economists and Evidence from COFER(Currency Composi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and Other Data”,IMF Working Papers,No.06(153).

[54]Park,J.(2001),“Information Flows between Non-deliverable forward(NDF)and Spot Markets:Evidence from Korean currency”,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9(4):363-377.

[55]Robert T.(1960),“Gold and the Dollar Crisis:The Future of Convertibility”,International Affairs 37(1):251-256.

[1]Mandira,S. & P.Jesim(2011),“Financial Inclusion and Development”,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3(5):613-628.

[2]Patrick H.T.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veloped Countries”[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66,34(4):174-189.

[3]Zingales,L.(2015),“Does Finance Benefit Society?”,2015 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 Working Paper.

[4]杨秀萍:《货币金融学》,科学出版社,2012。

[5]王国刚:《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机理分析:2001-2010》,《经济分析》2012年第12期。

[6]郭红兵、陈平:《中国货币政策的工具规则和目标规则——“多工具,多目标”背景下的一个比较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12年第8期。

[7]马勇、陈雨露:《经济开放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微观基础与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

[8]汪川:《“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转型的理论及政策分析》,《经济学家》2015年第5期。

[9]李自磊、张云:《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是否影响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基于SVAR 模型的实证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3年第8期。

[10]解维敏、方红星:《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入》,《金融研究》2011年第5期。

[11]何诚颖等:《金融发展、TFP抑制与增长源泉——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经济学家》2013年第5期。

[12]马轶群、史安娜:《金融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11期。

[13]张慕濒、孙亚琼:《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金融化的成因——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经济学家》2014年第4期。

[14]屈文洲、谢雅璐、叶玉妹:《信息不对称、融资约束与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1年第6期。

[15]邓可斌、曾海舰:《中国企业的融资约束:特征现象与成因检验》,《经济研究》2014年第2期。

[16]于蔚、汪淼军、金祥荣:《政治关联和融资约束:信息效应与资源效应》,《经济研究》2012年第9期。

[17]邓建平、曾勇:《金融关联能否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金融研究》2011年第8期。

[18]郭娜:《政府·市场·谁更有效——中小企业融资难解决机制有效性研究》,《金融研究》2013年第3期。

[19]杨东、文诚公:《互联网金融风险与安全治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0]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2012年第12期。

[21]王达:《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中美互联网金融的比较——基于网络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与思考》,《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第12期。

[22]曾建光:《网络安全风险感知与互联网金融的资产定价》,《经济研究》2015年第7期。

[23]郭田勇、丁潇:《普惠金融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银行服务的视角》,《国际金融研究》2015年第2期。

[24]星焱:《普惠金融的效用与实现:综述及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15年第11期。

[25]李苍舒:《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实践及前景》,《金融评论》2015年第6期。

[26]何德旭、苗文龙:《金融排斥、金融包容与中国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财贸经济》2015年第3期。

[27]王元龙等:《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与发展战略》,《财贸经济》2011年第10期。

[28]杜莉、李博:《利用碳金融体系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经济学家》2012年第6期。

[29]肖欣荣、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第1期。

[30]汪昌云:《现代西方汇率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11期。

[31]纪洋、徐建炜、张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风险与时机——基于利率双轨制模型的讨论》,《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

[32]胡小文、章上峰:《利率市场化、汇率制度改革与资本账户开放顺序安排——基于NOEM-DSGE模型的模拟》,《国际金融研究》2015年第11期。

[33]金中夏、洪浩、李宏瑾:《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经济研究》2013年第4期。

[34]郭琪、彭江波:《基于市场风险缓释的利率市场化研究》,《金融研究》2015年第7期。

[35]姚宇惠、王育森:《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再研究:1998-2015》,《国际金融研究》2016年第12期。

[36]余永定、肖立晟:《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方向》,《国际金融研究》2016年第11期。

[37]李艳军、华民:《人民币国际化:继续前行还是暂停推进》,《财经科学》2016年第1期。

[38]林乐芬、王少楠:《“一带一路”进程中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6年第2期。

[39]范小云、王道平、方意:《我国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贡献测度与监管——基于边际风险贡献与杠杆率的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40]白雪梅、石大龙:《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度量》,《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第6期。

[41]苟文均、袁鹰、漆鑫:《债务杠杆与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基于CCA模型的分析》,《金融研究》2016年第3期。

[42]周莉萍:《论影子银行体系国际监管的进展、不足、出路》,《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1期。

[43]李波、伍戈:《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金融研究》2011年第12期。

[44]袭翔、周强龙:《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传导》,《经济研究》2014年第5期。

[45]刘超、马玉洁:《影子银行系统对我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的影响——基于2002-2012年月度数据的分析》,《经济学家》2014年第4期。

[46]毛泽盛、万亚兰:《中国影子银行与银行体系稳定性阈值效应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11期。

[47]李丛文、闫世军:《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基于GARCH-时变Copula-CoVaR模型的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5年第10期。

[48]朱孟楠等:《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问题——基于最优资本监管模型的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7期。

[49]李扬等:《中国主权资产负债表及其风险评估(下)》,《经济研究》2012年第6期。

[50]王永钦、陈映辉、杜巨澜:《软预算约束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来自金融市场的证据》,《经济研究》2016年第7期。

[51]王义中、何帆:《金融危机传导的资产负债表渠道》,《世界经济》2011年第3期。

[52]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第8期。

[53]俞林、康灿华、王龙:《互联网金融监管博弈研究:以P2P网贷模式为例》,《南开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54]张晓朴、卢钊:《金融监管体制选择:国际比较、良好原则与借鉴》,《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9期。

[55]马勇、陈雨露:《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与搭配:基于中国的模拟分析》,《金融研究》201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