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3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0

“北京+15”: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回眸与前瞻图书

"Beijing +15": Review and Prospects of Gender Equalit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in China

SSAPID:101-6086-1812-16
ISBN:978-7-5097-2789-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北京+15”为历史时点,呈现了近年来中国在推动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进展。 文章既对’95北京世妇会《行动纲领》关切领域给予了一如既往的高度关注,又立足中国国情和妇情,并关顾妇女/性别学学科发展的需要,对妇女教育与培训、妇女健康、妇女与经济、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女性人才成长和参与决策及管理、妇女的人权与法律、妇女与贫困、女童、老年妇女和家庭、妇女与环境和文化传播、妇女/性别学科建设等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和讨论,体现了研究者敏锐的学术眼界和真切的人文关怀。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谭琳 姜秀花
编 辑:李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5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继承和发扬北京世妇会精神 推动中国妇女运动创新发展

  第一,以平等、发展与和谐为主题,促进中国妇女运动取得创新发展

  第二,以平等、发展、和谐为目标,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推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实践经验

  第三,以平等、发展、和谐为内容,积极开展妇女/性别研究,主动服务于新时期的妇女运动实践

 退休年龄问题研究报告*

  一 研究背景及目的

  二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三 主要发现

   (一)被访者的基本情况

    1.被访者的受教育程度

    2.被访者的家庭月收入情况

    3.被访者月收入占家庭月收入的比例

    4.被访者家中是否有需要照顾的人

    5.被访者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

    6.被访者的工作单位类型

    7.被访者的行政级别

    8.被访者获得专业技术职称的情况

    9.被访者单位的经济效益情况

    10.被访者的福利待遇情况

   (二)被访者对现行退休年龄规定的看法

    1.现行退休政策年龄规定的执行情况

    2.被访者对现行退休政策年龄标准的评价

   (三)导致被访者对现行退休年龄看法的原因

   (四)被访者对改进退休年龄规定的需求

    1.对女工人退休年龄的建议

    2.对女干部(含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年龄的建议

  四 政策建议

   1.转变政策制定者的观念

   2.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循序渐进的有针对性的不同政策

   3.创造平等就业的工作环境

   4.进一步加强退休年龄的研究

 上海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状况及对策研究

  一 上海女性高层次人才现状及女性人才工作的主要成效

   (一)女性高层次人才现状和主要成效

    1.高层次人才比例不断上升

    2.年龄相对于男性更显年轻化

    3.具备较强的学习力和进取心

    4.拥有较高的职业和生活满意度

   (二)女性人才工作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1.公平公正的人才发展政策支撑着女性高层次人才群体的成长与壮大

    2.机制、体制的完善推动着优秀女干部脱颖而出

    3.面向年轻人的人才政策加速青年女性人才的成长

    4.妇女组织的人才工作在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中发挥着助推器作用

    5.追求事业与生活的双赢是女性成才的内在动力

    6.家庭和工作单位的支持是女性人才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 上海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中面临的深层次困境

   (一)政策、制度性原因造成的困境

   (二)生育和事业发展难以兼顾造成的困境

   (三)社会上隐性性别歧视造成的困境

   (四)合力不够、投入不足造成的困境

  三 促进上海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上海女性高层次人才发展的具体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性保障

   (二)完善有利于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为女性成才提供更多社会资源

   (三)建立健全女性人才工作体系,服务于女性高层次人才的多元需求

 科学基金与女性人才成长发展

  一 科学基金在促进女性科研人员成长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 2010年实行同等条件“女性优先”政策的初步效果

  三 进一步完善促进女性科研人员成长发展的政策措施

 女企业家个人能力建设需求状况的实证研究

  一 引言

  二 被试与方法

   (一)被试

   (二)工具与方法

    1.工具

    2.方法

    3.评价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社会转型过程中体制内女性办事人员的职业变动

  一 概念的界定及数据资料说明

  二 体制内女性办事人员职业变动的现状及其特点

   (一)职业代际继承性减弱

   (二)呈现出较高的职业代内不变动率

   (三)向上变动的机会不如男性

   (四)社会网络在职业变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五)人力资本积累在职业变动中的作用增强,先赋性因素在职业变动中的作用减弱

   (六)未来职业预期由单一走向多元

  三 体制内女性办事人员职业变动率低的相关原因

   (一)单位制度的解释——体制内单位的永久性就业和完善的社会保障

   (二)社会隔离的解释——不同所有制劳动力部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区隔

   (三)性别歧视的解释——男女就业机会不均等

   (四)资源有限性的解释——所拥有的资源有限,形成对单位的依赖

  四 体制内女性办事人员职业变动的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打破体制内女性办事人员职业变动的社会区隔

   (二)继续推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事改革

   (三)消除体制内女性办事人员职业变动中所遭遇的性别歧视

   (四)提高体制内女性办事人员的主体意识与职业变动意识

 女性研究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业发展研究

  一 女规划师的职业角色发展

   (一)女性规划职业的历史变迁

   (二)利于发挥女性优势的规划职业发展趋势

    1.规划职业发展的3种趋势

    2.利于推进职业发展的女性优势分析

   (三)中国规划职业中的女性发展进程与现状

  二 中国女规划师职业生涯的选择与发展

   (一)女性规划从业人员的代际分类

    1.开创与理想者的第一代

    2.承上启下的第二代

    3.中坚力量的第三代

    4.多元化的第四代

   (二)女性规划从业人员所涉及工作领域的分类

   (三)女性规划从业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研究

  三 女规划师的自身职业认同

   1.缺乏性别意识的自我满足

   2.标准教育与职业模式的同化

   3.自身性别意识建构不足

   4.“莫可名状的困惑”

  四 提高女性城市规划师自身职业认同的建议

   1.组织机制的借鉴——美国建筑师协会导师制度

   2.自身意识的总结与提升

 社会性别视野中的参政政策过程研究

  一 福建省女性参政的现状

   (一)福建省女性参政的发展与成就

   (二)福建省女性参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 女性参政的政策过程分析

   (一)政策的制定

   (二)政策的实施、评估与反馈

  三 促进两性平等参政的政策框架和保障机制

 性别视角下的城市新贫困

  一 中国城市新贫困研究:成就与缺失

   1.新贫困概念的提出

   2.贫困研究性别视角的缺失

  二 贫困研究:导入性别视角

   1.贫困女性化

   2.贫困的性别差异

   3.贫困的“性别面相”辨析

  三 中国城市贫困的“性别面相”揭示

   1.贫困的性别结构

   2.贫困群体的分群研究

  四 女性贫困风险的分析与解释

 社会性别与中国农村妇女贫困之间关系探讨

  前言

  一 贫困概念

  二 社会性别与贫困之间的关系:贫困是否有一张女性面孔

  三 中国农村妇女贫困与性别不平等之间的显著关系

  四 农村贫困是否有张女性面孔

   1.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致使妇女的收入水平较男性低

   2.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

   3.家庭中的资产和权属方面存在社会性别不公平,使得妇女在贫困面前存在明显的易受损害性

 城市单亲家庭女性户主与贫困

  一 城市单亲家庭女性户主的生活困境

   (一)生命历程与累积劣势

   (二)角色规范与自我认知

   (三)以脆弱性为突出特点的生活困境

   (四)贫困应对与资源开发

  二 城市中年单亲家庭女性户主贫困化的制度分析

   (一)现行离婚制度难以保障女性权益

    1.受害女性难以获得离婚损害赔偿

    2.离婚财产分割不合理

    3.子女抚养费不落实

   (二)单亲家庭女性户主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地位

    1.再就业政策对单亲家庭女性户主无专门倾斜

    2.劳动技能、创业贷款等培训脱离贫困单亲家庭女性户主实际

   (三)单亲家庭女户主的权益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缺位

    1.低保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

    2.医疗保险制度中的不公平现象

    3.社会救助和扶贫开发政策中缺乏对单亲家庭的专门关注

  三 改善城市单亲家庭女性户主贫困现状的建议

   (一)修正和完善婚姻法有关条款和实施细则

    1.完善离婚过错赔偿制度

    2.完善离婚财产分割制度

    3.落实子女抚养费支付制度

   (二)营造自上而下的再就业支持环境

    1.再就业扶持政策和服务应向单亲家庭女性户主倾斜

    2.开发促进单亲女性再就业的社区服务项目

   (三)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对单亲家庭女性户主权益的保护

    1.执行低保政策时应考虑单亲家庭的特殊困难

    2.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3.社会救助和扶贫开发政策应加强对单亲家庭的关注

    4.增加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执行过程中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四)发挥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支持作用

 流动人口婚姻观念的性别差异*

  一 数据来源与样本概况

   1.数据来源

   2.样本概况

  二 流动人口婚姻观念的性别差异分析

   (一)流动人口婚姻态度的性别差异

    1.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流动人口对婚姻持负责任与忠诚的态度,同时,流动妇女对配偶的忠诚度高于流动男性

    2.流动人口普遍接受和认可“婚姻必须有爱”,同时流动妇女对婚姻的情感需求高于流动男性

    3.流动男性与流动妇女均有超过50%的人主张婚姻中夫妻收入与财产应该共享,但其影响因素存在性别差异

   (二)流动人口婚姻需求的性别差异

    1.结婚愿望两性差异不大

    2.流动男性传宗接代的婚姻目的明显多于女性

    3.流动人口不想结婚的首要缘由存在着较显著的性别差异

   (三)流动人口性观念的性别差异

    1.流动妇女与流动男性均有超过一半的人可以接受或赞同未婚同居,流动男性对未婚同居的接受程度高于流动妇女

    2.77.4%的流动妇女与74.3%的流动男性对婚外恋情持反对态度,但流动男性对婚外恋情的容忍程度高于流动妇女

  三 结论与思考

   1.流动人口的婚姻观念夹杂着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形成自己独特的婚姻观念

   2.社会性别差异深刻体现在流动人口的婚姻观念中

 中国老年妇女经济保障问题研究

  一 研究背景与框架

  二 老年妇女经济保障现状

   1.养老金享有率低

   2.经济依赖性强

   3.收入水平偏低

   4.贫困发生率高

  三 老年妇女经济保障问题的制度性原因

   1.女性退休时间早

   2.养老金计发不利

   3.遗属保障程度低

   4.低保条件的影响

  四 国外老年妇女经济保障经验

   1.建国民养老金

   2.男女同龄退休

   3.推行遗属保险

  五 改善老年妇女经济保障状况的政策建议

   1.建立覆盖城乡老年妇女的养老保障

   2.试点推行男女同龄退休政策

   3.完善遗属保障

   4.纳入性别视角

 对农村丧偶独居老年人生存现状的性别分析*

  一 农村丧偶独居老年人贫困状况之性别差异

   1.农村丧偶独居老年女性多且经济贫困严重

   2.丧偶独居老年女性更需要照顾资源

   3.丧偶老年女性慢性病多、男性大病多,两性都心理孤独悲观

  二 农村丧偶独居老年人生活适应之性别差异

   1.丧偶独居老年女性经济生活适应能力较差

   2.丧偶独居老年男性心理调节能力较差

   3.再婚观念在老年两性身上有不同体现

  三 结论与思考

 教育资源配置视角下的女童教育*

  一 女童教育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特殊表现形式

  二 女童教育面临的现实教育资源配置问题

   (一)教育财力资源不足

   (二)教育人力资源作用式微

    1.教师资源方面

    2.家长资源方面

   (三)物力资源匮乏且利用率低

  三 教育资源配置视角下的女童教育新思路

   1.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资和监管力度

   2.加大职业教育力度

   3.举办家长学校

 《妇女权益保障法》执法情况检视

  一 本次执行检查的重点和特点

  二 执法检查发现的主要经验和问题

  三 执法检查为进一步维护妇女权益创造新机遇

 中国反性别歧视:成就和挑战

  一 关于反对性别歧视的国际共识

  二 中国在反性别歧视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中国已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一批相关法律在内的反性别歧视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承担国际人权法义务,不断完善反性别歧视的法律体系

   (三)妇女人权保障机制在政府层面和非政府层面得到发展

  三 中国反性别歧视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对策

   (一)中国反性别歧视面临的主要挑战

    1.出生性别比失衡

    2.就业和职业中的性别歧视

    3.男女非同龄退休

    4.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

    5.性骚扰

   (二)中国反性别歧视的对策建议

    1.修改不合理的法律法规

    2.强化保护妇女的倾斜原则

    3.提高反歧视法律的可操作性

    4.制定专门的反歧视法

    5.提高全社会性别平等意识

 中国大陆家庭暴力受害妇女庇护现状与分析

  一 中国大陆家庭暴力受害妇女庇护所创建背景

  二 中国大陆庇护所发展历程

   1.早期庇护所的建立

   2.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进展促进庇护所发展

   3.政府机构职能改变促进庇护所发展

  三 中国大陆庇护所面临的挑战

   (一)面临的挑战

    1.挑战之一:数量不足与无人入住

    2.挑战之二:大张旗鼓“挂牌”与政策缺失

    3.挑战之三:妇女需求与庇护所的功能定位

   (二)庇护所面临困境的深层根源

    1.社会性别主流化与受暴妇女边缘化的矛盾

    2.政府主导与庇护所目标的矛盾

    3.设施建设与制度建设

  四 受暴妇女庇护所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庇护所的认知基础和原则

    1.服务者须知

    2.服务原则

    3.对服务者的支持

   (二)建立政府与非政府合作庇护机制

   (三)庇护所相关制度建设

 人身保护令实施的法律机制研究

  一 引言

  二 引入人身保护令的法律规制

  三 引入人身保护令的局限与障碍

   (一)立法局限

   (二)举证责任制度构建存在误区

   (三)审理家庭暴力案件模式陈旧

   (四)性别格局与容忍文化是推进保护令的思想障碍

  四 法院系统引入人身保护令之思考

   (一)制定全国统一的《反家庭暴力法》

   (二)推进立法研究规范化

   (三)建立制止家庭暴力合议庭

   (四)完善人身保护令操作模式

   (五)完善多元的社会支持系统

 试论中国女法官的社会性别意识现状及其建构

  一 引言

  二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设计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三 当前女法官社会性别意识的现状

   (一)女法官社会性别意识的基本情况

    1.社会性别及相关知识了解状况

    2.对两性关系的认识情况

   (二)女法官的自身建设与自我认知

    1.女法官自身遭遇性别歧视情况

    2.女法官的自我认知

    3.制约女法官发展的主要因素

    4.女法官的自我维权意识

   (三)女法官妇女维权参与意识

  四 女法官社会性别意识评价及建构

   1.女法官能够正视中国现阶段存在的性别歧视,但缺失以社会性别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主观意识,提高女法官社会性别意识迫在眉睫

   2.女法官有极强的法律职业荣誉感和理性的法律职业观,但对妇女维权的神圣职责认识尚不到位,增强女法官的职责意识至关重要

   3.女法官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但自我社会实现意识尚有差距,关心、关爱、支持女法官事业和生活不可或缺

 土地收益分配中妇女权益保护的司法实践与探讨

  一 案件的受理范围

  二 纠纷的表现形式

  三 三项费用的处理原则

   (一)民主议定与合法性原则

   (二)男女平等和村民待遇平等原则

  四 对安置方案确定时的理解

  五 成员资格取得和丧失的几种情形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司法保护的相关问题

  引子

  一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纠纷案件的类型及特点

   1.纠纷主体和类型的多样性

   2.纠纷矛盾大,社会影响大,上访多

   3.法院审理难度大,案件判决率高

  二 法律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操作性不强,成为农村妇女土地问题维权难的制度成因

  三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司法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法院很难判定何种方式是农村妇女最佳的土地权利形式

   2.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认定成为审理此类纠纷的瓶颈

   3.对村民自治决议的法律审查存在空白,以民主形式剥夺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成为可能

  四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司法保护的构想和建议

   (一)完善相关立法,为农村妇女维权提供更坚实的法律保障

    1.增加《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可操作性规定

    2.从立法层面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标准、集体经济组织与集体成员的经济法律关系以及农村妇女在家庭承包中的土地财产权益

    3.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对村民决议的合法性审查制度和司法追究制度

   (二)建立长效的政府管理机制和司法保护为补充的救济机制,加强对农村妇女维权的执法力度

   (三)积极发挥审判职能,提高审理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纠纷案件的司法能力和水平

    1.强化调解,注重案件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2.增强裁判能力,做好定纷止争工作

    3.注意司法保护的限度,防止司法权代替行政权

 中国花卉产业性别平等的立法及其性别主流化的研究*

  一 前言

  二 理论框架

  三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样本选择

   (三)数据收集和分析

  四 结果分析

   (一)员工性别结构和社会经济状况统计

   (二)组织机构中的性别结构

   (三)不同性别的就业状况

   (四)不同性别和就业状况的薪酬状况

  五 结论与讨论

 山东省城镇非正规就业女性福利权益受损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非正规就业女性福利权益受损的基本状况

  二 非正规就业女性福利权益受损的原因

   (一)边缘地位对非正规就业女性福利权实现的客观制约

    1.福利权实现的直接障碍

    2.福利权实现的间接障碍

   (二)内在无权感对非正规就业女性福利权实现的主观制约

    1.缺乏福利权益知识

    2.无力感

  三 通过政策性赋权保障非正规就业女性的福利权益

 女性服刑人员生育权及相关人权保护问题研究

  一 引言

  二 生育权的概念和在人权保护中的位阶

  三 女性服刑人员生育权保护的特殊性和现实必要性

  四 中国的生育权立法现状

  五 女性服刑人员生育权保护制度改进的必要、可能和界限

   (一)被判处无期徒刑的怀孕妇女

   (二)女性服刑人员的同居会见

   (三)女性服刑人员生育权保护的界限

  六 结论

 论离婚诉讼中的妇女权益保护问题

  一 夫妻共同债务的法律特征分析

  二 个人债务与夫妻共同债务的甄别标准

   1.关于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2.关于夫妻共同经营所负的债务

   3.关于履行抚养、赡养义务所负的债务

   4.关于离婚后的共同债务

  三 一个威胁到妇女合法权益的严峻问题

  四 必要的司法对策:完善司法解释,从立法层面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环境与策略:“北京+15”之际的妇女权利传播倡导

  一 背景:《行动纲领》与15年后传播生态的变化

  二 不受重视的议题和受重视的个案

  三 大众媒体和互联网的议题建构

  四 妇女组织传播行动的努力和局限

  五 妇女权利传播倡导的现实挑战

  六 总结:传播策略的重新思考

 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中传播/媒介与性别研究成果分析

  一 发表数量与比例

  二 媒介与性别论文议题的分布

  三 研究指标与主要发现

   1.大众传媒注重反映多元的女性形象

   2.大众传媒对妇女形象的刻板再现/塑造是热点议题

   3.大众传媒对妇女在多样化角色中的贡献和能动性关注不够

   4.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各种议题的呈现尚集中在有限的范畴内

   5.大众传媒对“边缘”妇女群体的报道力度与报道偏好仍待审视

  四 简要结论与建议

 论女性身体与性别建构

  一 女性身体

  二 空间性别建构的偏颇:女性应该回家

  三 性话语规范的偏颇:女性需要牺牲

  四 媒介消费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一半是旁观者

  五 女性身体主体性的实现

   1.肯定女性身体欲望

   2.肯定“我说话”的方式

   3.强化两性羞感的一致性

 网络“三俗”与女性发展

  一 网络媒体的“三俗”现象

   1.在传播内容上,情色渲染过多过滥

   2.在形象塑造上,女星成为女性代表

   3.在栏目设置上,“物质女人”成为策划重点

   4.在人格评判上,歧视性语言时有出现

  二 网络“三俗”对女性的消极影响

   1.从木棉树到凌霄花——女性独立人格的消解

   2.从融入社会到回归家庭——女性社会角色的平面化

   3.从内外兼修到美丽至上——女性审美价值的偏离

   4.从勤俭持家到奢侈消费——女性消费欲望的膨胀

  三 消除网络媒体“三俗”问题的路径选择

   1.建立女性网络宣传行业规范

   2.打造权威女性网络媒体

   3.强化女性网络宣传内容监管

   4.优化网络媒体队伍建设

   5.提高女性网络媒介素养

 社会性别与校园文化:当代高校女生节现象研究*

  一 时代背景

   1.女性主义思潮深刻渗入高等教育领域

   2.女大学生群体壮大和主体意识觉醒

   3.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高校校园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

  二 高校女生节概况

   1.高校女生节现象的兴起

   2.女生节活动的发展趋势

   3.女生节主要活动的类型

  三 高校女生节的意义

   1.推动了性别课程教学方法多样化发展

   2.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对于改变性别无差异的校园文化产生了积极作用

   3.提供给女大学生更多的实践成长机会,促进了高校女子社团组织的产生、发展

   4.为校内外妇女组织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途径

  四 高校女生节的不足

   1.折射出了高校性别教育的普遍不足,两个课堂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存在脱节

   2.女生节活动水平和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

   3.受传统观念、流行文化和商业消费主义的影响明显

  五 对高校女生节的建议

   1.扩大女性学/社会性别学课程的普及程度,探索实现两个课堂衔接的途径

   2.推动在校园文化中融入社会性别视角的长效机制

   3.营造社会性别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女性感染者在抗击艾滋病中的作用研究

  一 女性在抗击艾滋病中的作用

   1.维系家庭和照料孩子

   2.积极地生产自救

   3.走出家门,与其他女性感染者相互支持

   4.向社会发声和反对歧视

   5.维权

   6.组织起来——女性感染者小组的作用

  二 影响女性发挥作用的因素

  三 政策建议

   1.发展针对女性感染者的功能性扫盲教育项目和人权教育项目

   2.制定支持女性感染者组织或小组及其持续性发展的政策

   3.增强艾滋病政策制定的社会性别敏感性

   4.加强艾滋病预防和治疗的“宣传教育”

 民族习俗中女性参与的社会性别观察:雨卜苗族村寨的个案*

  一 雨卜苗族习俗中的女性角色

   (一)生产生活习俗中的“主内”者

   (二)宗教礼仪习俗中的局外人

   (三)恋爱婚姻习俗中的等待者

  二 雨卜苗族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样态

   (一)社会性别角色自在状态

    1.在家庭中认可从属地位

    2.在村社中墨守边缘地位

   (二)社会性别角色冲突状态

    1.生命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2.传统规约与当代追求的困惑

  三 民族村寨女性发展的社会支持

 “关爱女孩行动”与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

  一 研究背景

  二 “关爱女孩行动”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一)“关爱女孩行动”对综合出生性别比偏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现实社会情境延阻了“关爱女孩行动”的目标进程

  三 几点建议

 新疆贫困地区维吾尔族农村妇女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的变化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调查地区的总体情况

  三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其生育情况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生育情况

  四 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现状

   (一)生育行为

   (二)生育意愿

    1.子女数

    2.子女性别

    3.子女质量

  五 生育观念与生育行为特征

 协同创新 助推高校女性学科建设

  一 北京大学女性教育与研究的发展脉络

  二 北京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的主要特点

   (一)注重基本理论研究,“双向并进”拓展多学科科研领域

   (二)建设多层次的女性研究课程,培养跨学科的女性研究专业人才

   (三)积极组织多类别的学术交流,开阔学术视野

   (四)整合多领域优秀人力资源,以培训服务社会

  三 北京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建设的主要经验

   (一)学校重视为保障

   (二)教学科研为龙头

   (三)学科交叉为特色

   (四)队伍建设为关键

  四 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准确认识“女性基地”的定位和发展目标

   (二)清醒认识“女性基地”建设面临的挑战

   (三)加强和改进“女性基地”建设

 西方性别史研究的理论来源与史学定位

  一 西方性别史的理论来源

   1.女性主义思潮

   2.后现代主义思潮

   3.后殖民主义思潮

  二 西方性别史的史学定位

   1.将社会性别引入历史研究

   2.性别史与妇女史的差别

 男性研究:社会性别学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

  一 男性气质的理论变迁

  二 男性气质理论的应用

   (一)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机制

   (二)支配性男性气质的结果与代价

   (三)男性气质的多元性

   (四)男性研究还被应用到全球化、新殖民主义的研究中

   (五)男性研究在实践中的可应用性,集中表现在促进“男性参与”上

  三 女性研究与男性研究的互动共进

 知识女性在性别知识建构中的作用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从事妇女研究的知识女性与性别知识建构

  三 结语

 开设《社会性别与法律》课程的尝试和体会

  一 开设《社会性别与法律》课程的必要性

   (一)在全国首开本课程的背景

    1.国内外形成了相应的政治氛围

    2.社会性别概念传入中国带来新的视角

    3.女性主义法学奠定了本课程的理论基础

   (二)在高校开设本课程的深远意义

  二 开设《社会性别与法律》课程的经验

  三 开设《社会性别与法律》课程的努力方向

   1.开发《社会性别与法律教程》精品教材

   2.发挥引领和辐射功能

 推进民族地区高校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建设的探索

  一 广西妇女理论研究会积极推动高校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建设

  二 聚集和培养高校教学科研力量进入学科建设领域

   (一)成立研究机构

   (二)培训高校妇女/社会性别师资队伍

   (三)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校园文化三位一体)

    1.教学情况

    2.编写教材、教学辅助材料

    3.教学观摩及经验交流、学术研讨会、校园文化活动

    4.妇女/社会性别科研项目不断增多

  三 “四位一体”推动妇女/社会性别学科进入主流教育

  四 广西高校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建设的主要问题

  五 对策及建议

   1.继续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推进学科建设

   2.坚持“三位一体”推动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建设

   3.主动与学校管理部门开展对话和交流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意识形态飘浮现象研究*

  一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意识形态飘浮现象

   (一)妇女发展领域“非常态意识形态”的演变

   (二)意识形态飘浮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指导实践的突出问题

  二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意识形态飘浮的原因分析

   (一)意识形态内部结构运行失衡

   (二)妇女的群体分化与利益分化

   (三)妇女理论研究创新不足

  三 大力提升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现实指导能力

   (一)提升对当代妇女问题的解释力

   (二)提升对妇女心理和价值追求的引导力

   (三)提升对妇女发展思路和策略的启示力

 社会性别预算在中国的发展演进与路径选择

  一 中国社会性别预算研究与实践的最新进展

  二 中国社会性别预算试点的比较分析

   (一)路径差异:财政部门主导型与妇联组织推动型的不同路径选择

   (二)共性问题:高层决策的持续性支持和具体管理者的相对稳定

   (三)社会性别预算的组织形式:社会性别预算是否体现为复式预算中的一个子预算

  三 中国自主推广社会性别预算的路径选择

   (一)中国社会性别预算研究的三阶段假说

   (二)社会性别预算的动力机制选择

   (三)双轮驱动的实施策略:基于预算实体和预算程序的均衡推进

 前言

本书以“北京+15”为历史时点,呈现了近年来中国在推动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进展。所收文章既对1995年北京世妇会《行动纲领》的关切领域给予了一如既往的高度关注,又立足中国国情和妇情,关注妇女/性别学科发展的需要,对妇女教育与培训、妇女健康、妇女与经济、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女性人才成长和参与决策及管理、妇女的人权与法律、妇女与贫困、女童、老年妇女和家庭、妇女与环境和文化传播、妇女/性别学科建设等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和讨论,体现了研究者敏锐的学术眼界和真切的人文关怀。

简 介:本书聚焦陕西精准扶贫脱贫实践,既有资料性又有理论性的实证研究报告,集中展示年度工作重点、亮点和成效,对创新性做法和有益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特别注重对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基础设施扶贫、农村股权扶贫和妇女贫困等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深入分析,对新阶段陕西精准扶贫脱贫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对推进精准扶贫...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