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3

近代扬州文人群体研究(1840-1945)图书

The Study of Literati in Modern Yangzhou (1840-1945)

SSAPID:101-6061-2532-90
ISBN:978-7-5201-0519-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文人”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传承久远的独特社会文化阶层,伴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其角色与身份也在不断地衍变、转型。而在衍变流传中,文人阶层的面貌保持了薪火相传之连续性,此与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之间自有某种耦合与关联。本书的研究时段集中在1840年至1945年,重点研究了近代扬州文人这一群体,对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挖掘和分析,考察了扬州文人之整体嬗变,及其与城市社会变迁互动的关系,展现出了近代扬州知识分子与城市文化命运之相关性。

相关信息

丛书名:优势丛书
作 者: 王宁宁
编 辑:单远举;常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 风俗习惯

 Abstract

 扬州大学“优势丛书”编辑委员会

 绪论

  第一节 扬州建置沿革

  第二节 文人概念析定

  第三节 近代扬州文人研究之意义

  第四节 近代扬州文人研究之现状

 第一章 封闭与开放:近代扬州文人的社会生态

  第一节 历史的记忆:消费城市与士之渊薮

   一 浮沉千古事:扬州的三次兴盛

   二 “千古文人扬州梦”:近代前夕的扬州文人

    1.以文商关系为中心的交游

    2.文人思想通达,文化成果丰硕

    3.文人的尚利意识浓厚

  第二节 落日的余晖:晚近扬州城市的衰落

   一 太平天国起义前后:文人周伯义眼中的城市形态

    1.民众困顿与盐业衰微

    2.园林荒废与文人落魄

    3.鸦片流行与世风颓废

    4.畸形的社会消费心态

   二 “中心”到“边缘”:扬州经济中心地位的彻底丧失

    1.太平天国战乱的打击

    2.水利危机与交通变革:扬州被抛出近代交通体系

    3.以盐业为依托的行业衰落

    4.惯性消费与保守社风

  第三节 西潮的渗透:西风东渐之下的迎拒与选择

   一 近代新思想的萌生和发展

    1.19世纪初期寓居扬州的经世派

    2.维新思潮影响下的教育革新

   二 西方文化渗透:近代基督教的传播

   三 20世纪初扬州的反帝风潮

    1.五四运动时期扬州的反帝斗争

    2.“五卅”时期扬州的反帝风潮

 第二章 结社宴集与交谊网络:新旧杂糅的文化生活

  第一节 怀古仿旧:传统文化脉象的延续

   一 以诗为媒介:冶春后社

    1.历史渊源与创社宗旨

    2.主盟者及人员构成

    3.兴衰与演变

    4.社事活动与文娱形式

   二 以谜为媒介:竹西后社

    1.历史渊源

    2.主盟者及成员构成

    3.社事活动与近代色彩

   三 文人结社的特点

  第二节 弱社会中的遁世情结:以茶馆为中心的文人生活

   一 “聚聚”:作为社交中心的茶馆

   二 惜馀春茶社:显微镜下的历史案例

    1.文人与惜馀春

    2.茶客类型

    3.惜馀春的社会文化特性

  第三节 从身份到职业:新型知识群体及其文化理想

   一 近代民族主义者:以南社中的扬州文人为中心

   二 近代扬州职业文人:以民初“扬派”为中心的考察

   三 新文学思想的发轫:以创造社“小伙计”洪为法为中心

 第三章 “文人固穷”与职业多元:文人的经济生活

  第一节 近代扬州文人的生存境况

   一 弃仕远官:文人脱离“仕途经济”

   二 文人的经济忧患

   三 文人贫困的相关分析

    1.读书人的社会地位降低

    2.经济来源的中断

    3.不善治产

    4.娱乐习惯与奢侈消费

  第二节 文人经济观的传承与变异

   一 安贫乐道的君子操守

   二 扶危济困的士大夫遗风

   三 乐利思想与实业观

  第三节 职业多栖:文人职业流动与身份重构

   一 本业的延续

    1.坐馆为师

    2.市文鬻画

    3.入幕

    4.底层文人生计

   二 异业治生与文人职业化

    1.弃学从商,经办实业

    2.参与新式教育

    3.厕身报刊出版业

 第四章 转型期中的“文治势力”:居扬文人参与近代政治

  第一节 “自卫团防夜不收”:辛亥革命时期的扬州文人

   一 辛亥扬州“光复”

    1.文人分流与孙天生革命

    2.徐宝山军政分府的建立

   二 士绅功能与政治觉醒

   三 投笔从戎:文人投身革命的历史契机

  第二节 “书生造反凭空手”:北洋军阀时期的扬州文人

   一 反袁复辟

   二 孙传芳居扬时期的文人境遇

  第三节 “金石坚贞晚节心”:抗日战争时期的扬州文人

   一 文人遭遇与抗战文学

   二 文人的抗战动员工作

   三 教育工作中的抗日实践

 第五章 “觉”与“昧”的二重奏:西潮冲击下的救亡与现代化实践

  第一节 风动潮涌:1868年扬州教案中的官绅文人

   一 1868年扬州教案

   二 “官绅一体”:教案中的文人导向

    1.士绅之引导

    2.官员之因应

   三 文化透视:文人的反教模式与保守排外

  第二节 弃旧图新:文人与扬州近代化

   一 近代意识觉醒:扬州文人的新学实践

    1.组织新团体,传播新思想

    2.以言报国,从事近代报业

    3.积极传播新思想

   二 文人与近代城市建设

    1.文人与近代扬州交通

    2.文人与近代扬州教育

    3.文人与近代扬州女学

 内容摘要

 总序

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即南北汇集之地,久为东南经济文化枢机、士之渊薮。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扬州文化所独具的特殊文化生态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席位。自春秋建城,扬州经历了数度起伏和兴衰交替。国强则盛,扬州是商贾的财富天堂,文人的精神乐园,农工的寻梦之乡。国微则衰,家国离散、战火纷乱一度使扬州成为“芜城”。但是扬州每次都能与中华文明一起再度焕发青春,废池乔木而再度复兴,长期稳居中原王朝的经济文化中心位置,直到中国步入近代历史的大门。晚清民国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扬州的知识分子群体开启了由传统“文士结构”向近代“知识分子结构”的蜕变历程。这种身份变迁的整体社会语境在很大程度上已然隐含了整个近代中国知识阶层的历史命运——总是自觉地跟随时代,而非创造和引领潮流。近代扬州的文人群体,继承了传统文人的风雅余绪,在转型期中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知识阶层在“断裂时代”的探索和蜕变。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卞孝萱主编《扬州八怪诗文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曹永森主编《古今扬州楹联选注》,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陈邦贤:《自勉斋随笔》,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陈去病:《五石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陈益民:《文人与装鳖》,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程善之:《倦云忆语》,文艺小丛书社,1933。

董伟业:《扬州竹枝词》,广陵书社,2005。

董玉书:《芜城怀旧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杜召棠:《惜馀春轶事》,广陵书社,2005。

芬利它行者:《竹西花事小录》,载张廷华辑《香艳丛书》第8辑,商务印书馆,1914。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贡少芹:《李涵秋》,天忏书室,1923。

顾一平主编《冶春后社》,扬州大学印刷厂,2010。

郭沫若:《创造十年》,现代书局,1932。

邗上蒙人:《风月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杭世骏:《道古堂集》,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洪为法:《长跪》,上海光华书局,1927。

洪为法:《为法小品集》,北新书局,1936。

洪为法:《做父亲去》,上海金屋书店,1928。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江更生主编《中华谜海》,学林出版社,2000。

焦东周生:《扬州梦》,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

〔日〕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陈生保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金安清:《水窗春呓》,中华书局,1984。

金农:《冬心先生续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康有为:《日本书目志》,大同译书局,1897。

李伯通:《丛菊泪》,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2007。

李斗:《扬州名胜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李涵秋:《广陵潮》,: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李涵秋:《沁香阁诗集》,上海震亚图书局,1927。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2011。

林浦:《扬州西山小志》,广陵书社,2005。

林苏门:《邗江三百吟》,广陵书社,2005。

刘梅先:《扬州杂咏》,广陵书社,2000。

刘声木:《苌楚斋随笔》,中华书局,1998。

刘文淇:《扬州水道记》,淮南书局,1879。

刘训扬主编《民国扬州风情》,广陵书社,2009。

刘运峰主编《1917~192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民国《续修兴化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马家鼎:《扬州文选》,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平步青:《霞外捃屑》,中华书局,1959。

小横香室主人编《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上海书店出版社,1981。

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

阮元:《广陵诗事》,广陵书社,2005。

阮元:《揅经室集》,中华书局,1993。

沈垚:《落帆楼文集》,1918年刻本。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1983。

石成金:《传家宝》,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同治《重修扬州府志》,凤凰出版社,2007。

唐甄:《潜书》,中华书局,1963。

文津阁《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商务印书馆,2005。

文津阁《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商务印书馆,2005。

汪辟疆撰《光宣诗坛点将录》,中华书局,2008。

王韬:《弢园尺牍》,中华书局,1959。

王秀楚:《扬州十日记》,广陵书社,2004。

韦明铧:《扬州旧闻》,古吴轩出版社,2003。

魏绍昌主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夏友兰、陈天白、顾一平编《扬州竹枝词》《扬州竹枝词续集》,邗江古籍印刷厂,1992。

徐珂编《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

徐谦芳:《扬州风土纪略》,江苏古籍出版社,2010。

宣鼎:《夜雨秋灯录》,重庆出版社,1996。

薛寿:《学诂斋文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扬州税务局编《扬州税务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扬州文化志编纂委员会:《扬州文化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扬州市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扬州御档》,广陵书社,2010。

杨荫杭:《老圃遗文辑》,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

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张岱:《陶庵梦忆》,新文化书社,1934。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

郑板桥:《郑板桥文集》,巴蜀书社,1997。

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秩事》,中华书局,2005。

郑振铎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影印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3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清末教案》,中华书局,2006。

周邨:《太平军在扬州》,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周一良:《郊叟曝言》,新世界出版社,2001。

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5。

朱自清:《我是扬州人》,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宗金林主编《民国扬州旧事》,广陵书社,2010。

邹容:《革命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都市繁华——一千五百年来的东亚城市生活史》,中华书局,2010。

〔澳〕安东篱:《说扬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国城市》,李霞译,中华书局,2007。

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费孝通、吴晗:《皇权与绅权》,岳麓书社,2012。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郭沂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13。

何一民:《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巴蜀书社,2007。

贺跃夫:《晚清士绅与近代社会变迁:兼与日本士族比较》,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

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人民出版社,2002。

〔美〕林达·约翰逊:《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成一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刘方明主编《扬州八怪》,广陵书社,2008。

罗志田:《变动时代的文化履迹》,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罗志田:《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马长林主编《租界里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德〕马克斯·韦伯:《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德〕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阎克文译,人民出版社,2010。

马士:《中华帝国国际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美〕梅尔清:《清初扬州文化》,朱修春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梅朋、傅立德:《上海法租界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

苏萍:《谣言与近代教案》,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孙逊主编《都市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

王尔敏:《近代文化生态及其变迁》,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王鸿:《老扬州:烟花明月》,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王骧:《江苏岁时风俗谈》,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韦明铧:《扬州文化谈片》,三联书店,1994。

魏绍昌:《逝者如斯》,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吴子辉:《扬州建置笔谈》,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肖维奇、顾一平:《南社中的扬州人》,邗江古籍印刷厂,1991。

叶美兰:《柔橹轻篙:扬州早期城市现代化之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叶中强:《上海社会与文人生活(1843—1945)》,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尹奇岭:《民国南京旧体诗人雅集与结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

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中信出版社,2011。

余英时:《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广陵书社,2004。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章开沅:《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赵昌智:《扬州文化通论》,广陵书社,2011。

赵昌智主编《扬州文化研究论丛》,广陵书社,2009。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报告(1994—199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晚清国家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Escarra,Jean.,China Then and Now(Peking:Herri Vetch),1940.

Gowen Herbert H.,Josef Washington Hall. An Outline History of China(New York:D.Appleton),1927.

Gressey,George Babcock,China’s Geographic Foundations:A Survey of the Land and Its People(New York:McGraw-Hill),1934.

H.F.Macnair,Modern Chinese History:Selected Readings(Shanghai:Commercial Press),1923.

H.S.Brunnert,V.V.Hagelstrom,Present Day Political Organization of China(London:Routledge),2007.

James Cahill,The Painter’s Practice:How Artists Lived and Worked in Traditional 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5.

John Barrow,Travels in Chin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桑兵、赵立彬主编《转型中的近代中国: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徐茂明:《科举之废与江南士绅之蜕变》,《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何一民:《近代知识分子与辛亥思想启蒙》,《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第10期。

黄群:《戊戌维新与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求索》2007年第6期。

吴春彦:《晚清文学家周伯义及其小说〈扬州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黄诚:《民初扬州小说家群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2年。

咸立强:《创造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

李长莉:《洋务视野中第一代新式知识人才群的形成——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初生形态研究》,《史学月刊》1987年第4期。

程啸:《论近代教案中的多层矛盾》,《历史教学》1988年第7期。

朱宗宙:《清前期扬州商业发展与文人心态研究》,《扬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

王振忠:《两淮盐业与明清扬州城市文化》,《盐业史研究》1995年第3期。

罗志田:《西潮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再思》,《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

蔡文锦:《陈含光〈台游诗草〉述评》,《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何炳棣:《扬州盐商:十八世纪中国商业资本的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

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开放时代》1999年第4期。

陆草:《近代文人的地理分布》,《中州学刊》2000年第5期。

马敏:《“绅商”词义及其内涵的几点讨论》,《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叶美兰:《封闭:中国近代城市现代化困境的症结——以扬州为个案》,《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6期。

谢放:《“绅商”词义考析》,《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

张德顺:《太平天国时期江南士绅阶层流向辨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周萍:《试析20世纪初晚清教案趋于消亡的原因》,《历史教学》2002年第8期。

桑兵:《20世纪初国内新知识界社团概论》,《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5期。

季鹏:《地理环境变迁与城市近代化——明清以来扬州城市兴衰的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

叶美兰:《近代扬州城市人口结构的变迁与城市现代化》,《江苏地方志》2003年第6期。

汪崇筼:《清代徽州盐商的文化贡献之一:捐资兴教》,《盐业史研究》2004年第2期。

吴春彦、陆林:《〈扬州梦〉社会风俗考》,《求索》2007年第12期。

卢敦基:《光绪二年苏北赈灾与江南士绅——兼论近代义赈的开始》,《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卞孝萱:《从〈扬州辛亥吟〉看小方》,《寻根》2008年第3期。

邹振环:《明末南京教案在中国教案史中的“范式”意义——以南京教案的反教与“破邪”模式为中心》,《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

李瑞豪:《卢见曾与“扬州八怪”》,《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第2期。

吴春彦:《青楼小说〈扬州梦〉女性意识解读》,《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2期。

徐永斌:《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文人与书画治生》,《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徐永斌:《明清时期江南文人治生及其“变异”现象》,《江海学刊》2010年第4期。

冯尔康:《清代乾隆时期扬州人的引领时尚——建设文化教育休憩城的历史启示》,《安徽史学》2011年第1期。

伍跃:《帝制晚期江南出身官僚的一个侧面——以〈浙江苏郡同官录〉为中心》,《江海学刊》2012年第1期。

李春青:《“文人”身份的历史生成及其对文化观念之影响》,《文学评论》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