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1

经济周期与宏观稳定——繁荣与稳定(2)图书

SSAPID:101-6060-7733-76
ISBN:7-80190-692-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作者1999年7月至2005年5月期间所发表的有代表性的系列论文20篇,反映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问题的新探索。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刘树成
编 辑:于渝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相关链接

 内容提要

 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

  通货紧缩:既不能估计不足 亦不可估计过重*

   一 国内学术界的争论

   二 怎样使用通货紧缩一词

    (一)国际学术界也并不统一

    (二)借鉴中国对通货膨胀一词的使用过程

   三 通货紧缩的分类

    (一)要区分长期性通货紧缩与短期性通货紧缩

    (二)通货紧缩并非全姓“恶”

    (三)要区分“通货紧缩”与“货币的紧缩”

   四 中国当前通货紧缩的特点及其政策含义

  略论通货紧缩趋势问题*

   一 主要特点

   二 成因何在

   三 治理对策

  2000年中国经济走势分析*

   一 90年代以来的回顾

   二 “速度”与“调整”的结合

   三 坚持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发展方针

   四 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论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新态势*

   一 改革前后中国经济波动的比较

    1.峰位

    2.谷位

    3.平均位势

    4.波幅

   二 第9轮波动:三大转换的交叠重合

    (一)体制转轨的深化期

    (二)长时间高速增长后的调整期

    (三)由全面短缺到阶段性买方市场的转变期

   三 中国经济未来增长与波动的态势

  中国经济波动分析*

   一 1999年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特点

    1.经济增长实现了预期的宏观调控目标

    2.经济增长率延续了自1993年开始的下滑态势,但下滑幅度有所减缓

    3.各需求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变化

    4.在投资需求中,社会投资的增长明显乏力

    5.作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与波动状况的一个综合性指标——价格,仍处于通货紧缩趋势中,但下降幅度亦有所减缓

   二 经济增长率连续下滑的原因

    1.总需求分析

    2.总供给分析

    3.价格分析

   三 “十五”时期经济增长与波动的轨迹

  “九五”重大变化与“十五”发展思路*

   一 “九五”期间的重大变化

   二 “十五”期间的发展思路

  究竟什么是“新经济”*

   一 “新经济”提出时的宏观大背景

   二 美国人眼中的“新经济”

    1.新闻媒体:“新经济”的提出与争论

    2.政府部门:“新经济”概念在官方正式报告中尚未见使用,但在克林顿2000年4月5日召开的“白宫新经济会议”上已公开使用与讨论

    3.经济理论界:“新经济”尚未形成一个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具有严格定义的理论概念;而有关的专题研究则正在进行

    4.不同年龄段的人:年轻人较感兴趣,而年长者不以为然

   三 “新经济”究竟“新”在哪里

    1.就技术层面和微观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它是一个创新的“蜂聚”时期,一大批新兴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应运而生,迅速崛起

    2.就市场运作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它使竞争空前加剧

    3.就资金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融资方式的创新

    4.就政府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政策与制度的创新

    5.就宏观经济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促进了经济周期波动的微波化

  美国经济三次超长增长的比较分析*

   一 美国经济的三次超长增长

   二 十二个方面的比较分析(I):总产出、生产率、失业率、通胀率、公司利润

    (一)总产出分析

    (二)生产率分析

    (三)失业率分析

    (四)通货膨胀率分析

    (五)公司利润分析

   三、十二个方面的比较分析(II):利率、股价、货币、政府赤字、储蓄、债务、外贸赤字

    (一)利率分析

    (二)股价分析

    (三)货币分析

    (四)政府预算赤字分析

    (五)储蓄分析

     1.关于个人储蓄的变动

     2.关于企业储蓄的变动

     3.关于政府储蓄的变动

    (六)债务分析

    (七)外贸赤字分析

  人民币完全可兑换:顺序与影响*

   一 引言

   二 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顺序

    1.回顾:各国实践与国际讨论

    2.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三个阶段

    3.实现资本账户自由化的两个步骤

   三 一个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

    1.一个代表性消费者的行为

    2.一个代表性生产者的行为

    3.一般均衡条件

   四 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对中国内地经济和香港特区经济的影响

    1.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对中国内地经济的影响

    2.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对香港特区经济的影响

   五 结论

   符号一览表

  中国经济走势分析(1998~2002)*

   一 2001年在世界经济增长减缓中,中国经济俨然“一枝独秀”

   二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

    1.从经济增长的总体态势来看,近几年来(1998~2001),中国经济的增长止滑趋稳,保持了连续的稳定性

    2.从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来看,近几年来(1998~2001),外需的贡献呈下降趋势,内需的贡献逐步上升,特别是2001年外需的贡献呈现为负值,经济增长完全靠内需拉动;在内需中,近几年来(1995~2001),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正在改善,但尚未处于良性状态

    3.从经济增长中的物价走势来看,近几年来(1998~2001),物价总水平处于较低位势,轻度通货紧缩的局面尚未完全扭转

    4.从经济增长中的就业状况来看,近几年来(1998~2001),城镇国有与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呈明显减少趋势

    5.从经济增长的地区结构来看,2001年,工业生产增长较快的主要是东部和中部的一些省区,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的主要是西部的一些省区

    6.从政府的宏观调控角度来看,近几年来(1998~2001),一直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三 中国经济增长的中长期问题

  中国经济波动的新轨迹*

   一 1998~2002年:一条极为平稳的新轨迹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大总需求的政策

     1.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扩大投资需求

     2.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

     3.调整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结构,鼓励和扩大投资、消费与出口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种既抑制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既防范金融风险、防止盲目放松银行信贷又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

     1.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为国债项目提供配套贷款

     2.降低利率

     3.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4.调整信贷政策,引导信贷投向,优化信贷结构

     5.努力化解金融风险

     6.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

     7.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二 国际比较及启示

    1.日本

    2.台湾地区

    3.美国

  政策选择:适度微调 有扩有控*

   一 对一季度经济走势的三种看法及相应的三种政策选择

   二 结构性适度微调、有扩有控

   三 有扩有控的总效果

  努力延长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一 什么是经济周期

   二 怎样完善宏观调控

    1.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2.在操作上要把握经济周期的波动特点

    3.在调控手段上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4.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

   三 为什么定7%的预期目标

    1.这是一个导向性的、留有余地的预期目标

    2.正确评估新的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3.目前经济运行中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运输等方面已出现明显的瓶颈制约

    4.防止货币信贷投放过快

  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背景特点*

   1.经济运行的体制基础变了,但经济过热仍会发生,仍需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2.消费结构变了,但需求面的消费制约仍会存在

   3.市场供求关系变了,但供给面的瓶颈制约仍会存在

   4.物价态势变了,但经济增长过快仍会导致通货膨胀

  怎样把握当前的经济走势*

   一 四个不可混淆

    1.不可混淆长期趋势与中短期周期波动趋势

    2.不可混淆宏观调控与宏观经济学

    3.不可混淆当前时点与未来时点

    4.不可混淆投机需求与正常需求

   二 四个变与未变

    1.体制基础变了,但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机理未变,仍需防止经济过热和大起大落

    2.消费结构变了,但需求面的消费制约未变,仍然会存在

    3.供求关系变了,但供给面的瓶颈制约仍然会存在

    4.物价态势变了,但经济增长过快仍然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三 两点对策建议

    1.在宏观层面,要适时适度地进行宏观调控,同时要“有控有扩”

    2.在微观层面,企业要有应对市场风险的安全应急机制

  牢记中外历史上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

   1.向下转折的突发性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3.大起的危害性

   4.投资波动的剧烈性

  中国五次宏观调控比较分析*

   一 调控时所针对的经济运行态势不同

   二 调控时的经济体制基础不同

   三 调控时所采取的主要方式和手段不同

    1.关于调控的实施方式

    2.关于调控的紧缩面

    3.关于调控的手段

   四 调控时对外经济联系程度不同

  民营企业软约束的背后*

   一 国内民营企业:非成熟市场经济中的民营企业

   二 一些民营企业盲目投资冲动,根源在于软预算约束

   三 一些民营企业在进入重化工业领域时,软预算约束问题更加突出

   四 民营企业软预算约束,根源在于地方政府行为的软约束

  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一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

   二 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认识的重大实践

   三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大实践

  把握宏观调控的来龙去脉*

   一 为什么要进行这次宏观调控

   二 怎样进行的这次宏观调控

   三 宏观调控的成效

   四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五 今后怎样做

    (一)实行“双稳健”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积极扩大消费需求

     1.房地产投资的周期较长,其产业关联度很高,所带动的产业链很长

     2.房地产投资的产业链很长,容易受到资源供给的“瓶颈”制约

    (三)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附录:新闻媒体访谈录

  如何应对当前经济的迅速升温*

  经济周期:宏观调控的风向标*

  认真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更加注重搞好宏观调控*

  避免了一次大起大落*

   一 主动调整使“大起”被及时避免

   二 这次调控更重视解决结构性问题

   三 力避“硬着陆”,慎提“软着陆”

   四 7%是一个留有余地的预期目标

   五 突出土地政策和产业政策

   六 正确看待行政手段的必要作用

   七 五次调控都因投资波动而起

   八 还要考虑“消费”这个大问题

   九 这一次的调控难度最大

   十 此时更要强调“改革”的重要性

  回顾与展望

 Abstract

 序言

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树成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4年度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最终成果之一。该文集性专著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繁荣与稳定—中国经济波动研究》的续本,它集中以一个专题(中国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研究)为主线,共收入作者1999年7月至2005年5月期间所发表的有代表性的系列论文20篇。该书突出反映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问题的新探索,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反映出作者在同一个专题下、在不同年份的研究进展,充分体现出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正视通货紧缩压力,加快微观机制改革》,《经济研究》1999年第7期。

2.范·杜因(Van Duijn,J.J.):《经济长波与创新》,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3.胡鞍钢:《应实行“通货非膨胀”政策》,《中国经济时报》1999年3月26日;《中国出现“危害型通缩”》,香港《大公报》1999年7月26日。

4.黄达:《冷静思考经济紧缩带来的启示,重新审视我们对待经济、金融问题的思路》,《财贸经济》1999年第8期。

5.刘国光、刘树成:《关于当前宏观调控的两个问题》,《经济日报》1998年10月19日;《论当前宏观调控的两个问题》,经济蓝皮书《199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6.刘树成:《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管理世界》1997年第6期。

7.李扬:《通货紧缩问题的宏观思考》,《光明日报》1999年7月30日。

8.李晓西:《通货紧缩、需求不足与政策思路》,《财贸经济》1999年第8期。

9.帕尔伯格(Paarlberg,D.):《通货膨胀的历史与分析》,中译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10.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Samuelson,P.A. and Nordhaus,W.D.),1992,“Economics”,McGraw-Hill,Inc.;《经济学》,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11.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经济学》下册,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2.谢平、沈炳熙:《通货紧缩与货币政策》,《经济研究》1999年第8期。

13.于祖尧:《断言“中国当前已经陷入通货紧缩的困境”没有根据》,《中国经济时报》1999年3月26日。

14.易纲:《通货紧缩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光明日报》1999年7月30日。

15.余永定:《打破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经济研究》1999年第7期。

16.伊特韦尔、米尔盖特、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17.Blanchard,O.J. and Fischer,S.1989,“Lectures on Macroeconomics”,The MIT Press.

18.Hoffmann,W.G.1955,“British Industry,1700~1950” Oxford.

19.Mitchell,B.R.1983,“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Statistics:The Americas and Australasia”,The Macmillan Press LTD.

20.Schiller,B.R.1989,“The Macro Economy Today”,Random House,Inc..

1.Economic Report of President. 1991,1995,1999,2000.

2.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as,The New Paradigm,1999 Annual Report.

3.NBER,US Business Cycle Expansions and Contractions. www.nber.org.

4.Perkins,Anthony B. and Perkins,Michael C.1999:The Internet Bubble. New York: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5.Schwartz,Peter,and Peter Leyden.1997:The Long Boom:A History of the Future,1980-2020. Wired,july 1997.

6.Shepard,Stephen B.1997:The New Economy:What It Really Means. Business Week,Nov.17,1997.

7.Schumpeter,Joseph A.(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1。

8.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The New Economy. www.whitehouse.gov.

9.杜辉:《“新经济”不可套搬》,《经济参考报》2000年6月21日。

10.严启发:《新经济:起因·特征·挑战》,《经济日报》2000年7月4日。

1.Economic Report of President. 1991,1995,1999,2000.

2.NBER,US Business Cycle Expansions and Contractions. www.nber.org.

3.Zarnowitz,Victor(札尔诺维茨),2000:The Old and the New in U.S.Economic Expansion of the 1990s. www.nber.org/papers/w7721.

1.戴相龙编《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2.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的补充通知》,1995年9月。

3.国家外汇管理局:《境内机构借用国际商业货款管理办法》,1997年9月。

4.国家外汇管理局:《境内居民个人外汇管理暂行办法》,1998年9月。

5.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1999年1月。

6.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1996,1997。

7.马跃:《中国加入WTO:不可逆决策的金融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8.任志刚:《任志刚谈本港公司在内地上市》,2001年8月23日。http://www. info.gov.hk/hkma/chi/viewpt/index.htm。

9.中国人民银行:《结汇、售汇及付汇的管理规定》,1996年7月。

10.赵志君、马跃、郭益耀、曾澍基、姚兆锋、刘树成:《银行业放松管制的理论分析与宏观效果》,《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11.Auemheimer,L.(1987),“On the Outcome of Inconsistent Programs under Exchange Rate and Monetary Rule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279~305.

12.Barro,Robert J. and Sala-i-Martin,Xavier(1995),Economic Growth,Boston:McGraw-Hill.Calvo,G.A.(1980),“Financial Opening,Crawling Peg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 mimeo,Centro de Estudios Macroeconomicos de Argentina.

13.Calvo,G.A.(1991),“Temporary Stabilization Policy,”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s,15:197~213.

14.Chen,Shikuan(2000),“Endogenous Real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s in an Optimizing Open Economy Model,”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185~205.

15.Edwards,Sebastian(1984),“The Order of Liberalization of the External Secto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rinceton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No.156.

16.Frankel,J.A.(1983),“Monetary and Portfolio-Balance Models of Exchange RateDetermination,” in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MIT Press,Cambridge,MA.

17.Frenkel,Jacob(1982),“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A Comment,” in Economic Policy in a World of Change,K.Brunnr and A.Meltzer,eds.North-Holland,Amsterdam.

18.Greene,Joshua E. and Isard,Peter(1991),“Currency Convertibili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entrally Planned Economies,” IMF Occasional Paper No.81(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9.IMF,Articles of Agre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 website: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aa/.

20.IMF(1993),IMF’s Balance of Payments Manual,5th edition(BPM5).

21.IMF(1994a),“Concepts of Exchange Restrictions and Multiple Currency Practice Under the Fund’s Articles,” Monetary and Exchange Affairs Department of IMF,November 1994,in Currency Convertibility and Financial Sector Reform: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Practices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Beijing:China Finance Press,1996(中文版).

22.IMF(1994b),“Issues in Adopting Current Account Convertibility,” Monetary and Exchange Affairs Department of IMF,November 1994,in Currency Convertibility and Financial Sector Reform: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Practices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Beijing:China Finance Press,1996(中文版).

23.IMF(1995),Balance of Payments Statistics Newsletters,Ⅲ(2):4-5,December,IMF website:http://www.imf.org/external/bopage/nlindex.htm.

24.Jao,Y.C.(1974),Banking and Currency in Hong Kong,London:Macmillan.

25.Johnson,R.Barry and Tamirisa,Natalia T.(1998),“Why Do Countries Use Capital Controls?” IMF Working Paper,WP98/181(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6.Johnson,R.Barry;Darbar,Salim M. and Echeverria,Claudia(1997),“Sequencing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s in Chile,Indonesia,Korea,and Thailand,” IMF Working Paper,WP97/157(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7.Ma,Yue(马跃)(2001),“Stock Market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n Extension of Tobin’s q Theory,” in Albert Tavidze(ed)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Research,Hauppauge,NY: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8.Ma,Yue(马跃)and Kanas,A.(2000),“Testing Nonlinear Relationship among Fundamentals and Exchange Rates in the ER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135~52.

29.Ma,Yue(马跃),Meredith,G. and Yiu,M.S.(姚兆锋)(2002),“A Currency Board Model of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for Monetar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1/2002.

30.Ma,Yue(马跃)and Shu-ki Tsang(曾澍基)(2002),“Do Hong Kong and China Constitute an Optimum Currency Area?” Centre for Asian Pacific Studies(CAPS)Working Paper No.130(14/02),Lingnan University,Hong Kong,2002.见该著作第四部分“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区能形成一个最优货币区吗?”。

31.Ma,Yue(马跃),Shu-ki Tsang(曾澍基)and Shu-hung Tang(1998),“The China Factor and the Hong Kong Economy,”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12:89~106.

32.Mathieson,Donald J. and Rojas-Suarez,Liliana(1993),“Liberalization of the Capital Account:Experiences and Issues,” IMF Occasional Paper No.103,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33.Mckinnon,Ronald I.(1982),“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Lessons from Chile and Argentina,” in Economic Policy in a World of Change,K.Brunnr and A.Meltzer,eds. North-Holland,Amsterdam.

34.Mckinnon,Ronald I.(1993),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Financial Control in the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2nd editi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35.Obstfeld,M.(1981),“Macroeconomic Policy,Exchange Rates Dynamics,and Optimal Asset Accumul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9:1142~61.

36.PBoC(1996),Regulations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Settlement,Sales and Payment of Foreign Exchange,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July.

37.Quirk,Peter(1994a),“Issues and Develop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Payments Systems,” July 1994,in Currency Convertibility and Financial Sector Reform: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Practices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Beijing:China Finance Press,May 1996(中文).

38.Quirk,Peter(1994b),“Capital Account Convertibility:A New Model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July 1994,IMF Working Paper WP/94/81(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39.Quirk,Peter(1994c),“Adopting Currency Convertibility:Experience and Monetary Policy Considerations for Advanced Developing Countries,” IMF Working Paper WP/94/96(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40.Sargent,T.J.(1987),Dynamic Macroeconomic Theo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

41.Stiglitz,Joseph E.(2000),“Capital Market Liberalization,Economic Growth,and Instability,” World Development,28:1075~86.

42.Tsang,S.(曾澍基)and Yue Ma(马跃)(1997),“Simulating the Impact of Foreign Capital in an Open-Economy Macroeconometric Model of China,” Economic Modelling,14:435~78.

43.Tsang,S.(曾澍基)and Yue Ma(马跃)(2002),“Currency Substitution and Speculative Attacks on a Currency Board Syste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1(1):53~78.

44.Zhao,Zhijun(赵志君),Yue Ma(马跃),Yak-yeow Kueh(郭益耀),Shu-ki Tsang(曾澍基),Matthew S.Yiu(姚兆锋),and Shucheng Liu(刘树成)(2002),“Ban-king Deregulation and Macroeconomic Impact in China: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Implications of WTO Accession to the Mainland and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for Monetar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8/2002.

1.刘国光、王洛林、李京文主编经济蓝皮书《200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IMF,2001,World Economic Outlook,December.

3.Whitehouse,2000,http://www.pub.whitehouse.gov.

1.朱镕基:《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03年3月6日。

2.项怀诚:《国家财政改革和发展谱写历史新篇章》,《回顾辉煌成就,展望美好未来》,学习出版社,2002。

3.戴相龙:《中国金融业在改革中发展》,《回顾辉煌成就,展望美好未来》,学习出版社,2002。

4.王洛林等:《进一步启动经济应着眼于提高最终消费率》,《经济参考报》1999年3月10日。

5.刘树成、汪利娜、常欣:《中国经济走势分析(1998~2002)》,《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6.IMF,1983,1985,1993,1996: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

7.IMF,2002:World Economic Outlook,April.

1.樊纲:《通货紧缩、有效降价与经济波动》,《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2.刘树成:《2003年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 政策选择:适度微调 有扩有控》,《经济参考报》2003年4月16日。

3.刘树成:《努力延长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人民日报》2003年12月18日。

4.刘树成:《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5.田如柱、项志华:《新一轮“经济是否过热”争论又起》,《经济参考报》2004年1月17日。

6.文钊:《经济过热争论开始升温》,《经济观察报》2003年10月19日。

7.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12月企业商品价格变动情况》2003年,www. pbc. gov.cn。

8.Mitchell,B.R.1983,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Statistics:The Americas and Australasia,The Macmillan Press LTD.本文根据第886~897页不变价GNP数据计算。

1.〔美〕M.P.Niemira and P.A.Klein:Forecasting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ycles(《金融与经济周期的预测》),John Wiley and Sons,Inc.1994.

2.〔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1.〔美〕菲特、里斯:《美国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2.〔英〕B.R.米切尔编《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美洲卷(1750~1993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第4版。

3.余志森主编《美国通史·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2。

4.刘树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新轨迹及其未来趋势》,载经济蓝皮书春季号《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03年春季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