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研究报告(2022)图书
Annual Report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ecurities Companies in China (2022)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科学方法,对2021年证券公司竞争力、系统重要性以及数字化转型进行了评估。全书分为4个部分,总报告总结了全年注册制改革、IPO、债券等市场表现,介绍了北交所的成立及设立的重要意义,同时在数量、区域分布、经营状况等方面总结了证券公司发展状况;评价篇创新构建了证券公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证券公司系统重要性评价体系、证券公司数字化转型评价体系;专题篇对证券公司并购重组、治理和监管体制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归纳和分析;附录部分以“大事记”的方式对2021年我国证券市场发生的事件进行梳理
相关信息
序言 要进一步提升中国证券公司竞争力
皮书
《中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研究报告(2022)》编委会
法律声明
皮书数据库
摘要
Ⅰ 总报告
B.1 中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研究报告(2022)
一 证券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方法
二 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证券公司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证券公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竞争力评价分项指标计算方法
1.经营能力
2.盈利能力
3.微观风控能力
4.宏观风控能力
5.创新能力
6.成长能力
三 核心竞争力评价
(一)经营能力
(二)盈利能力
(三)风险控制能力
1.微观风控能力分析
2.宏观风控能力分析
(四)创新能力
四 综合竞争力评价
(一)头部券商集中度提高、大中小券商差异化发展
(二)注册制促进证券公司投行业务发展
(三)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持续赋能证券行业、主动引领业务发展
(四)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升级加速
1.大型龙头券商对通道型经纪业务依赖度更低
2.资管业务快速发展
3.部分头部券商在产品、客户、团队全面布局,财富管理转型成效初显
附件:
Ⅱ 评价篇
B.2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报告(2022)
一 证券市场运行概况
(一)证券一级市场
1.注册制改革逐步推进
2.首发制度不断完善
3.首发规模创历史新高
(1)IPO数量
(2)IPO融资额
(3)新股上市表现
4.债券发行规模稳定增长
(二)证券二级市场
1.市场成交规模增长明显
(1)全球重要股指多数实现上涨
(2)成交额创历史新高
(3)市值呈现结构性变化
(4)退市公司数量增加
2.债券成交额下降
(1)国债收益率整体震荡下行
(2)成交额出现下降
(3)交易结算机构情况
(4)信用债违约处置效率提高
二 新三板市场
(一)深化新三板改革
1.新三板改革站上新起点
2.探索多层次资本市场普惠金融新格局
3.市场服务吸引力提升
(二)新三板发展概况
1.挂牌企业数量继续减少
2.成交量出现回暖
3.行业及地域分布情况
(三)主办券商执业评价
三 北京证券交易所市场
(一)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设立
(二)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的重要意义
(三)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运营情况
四 证券公司发展情况
(一)从机构数量看证券公司的发展
(二)从机构区域分布看证券公司发展情况
(三)从主要经营数据看证券公司发展情况
1.服务实体经济取得新成效
2.盈利能力稳健增长
3.期货业务成为重要收入来源
(四)从合规风控管理看证券公司发展情况
(五)从数字化转型看证券公司发展情况
(六)从企业社会责任看证券公司发展情况
B.3 中国证券公司经营情况比较与分析(2022)
一 业务指标
(一)经纪业务
1.经纪业务市场概况
2.融资融券业务
(二)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
1.投行业务概况
2.再融资与债券承销业务概况*
(三)资产管理业务
二 财务指标
(一)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二)主要财务指标排名
1.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排名
2.总资产、净资产和净资本排名
附件:
B.4 中国证券公司系统重要性评价报告(2022)
一 证券公司系统重要性评价研究进展
(一)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及相关理论研究
(二)证券公司系统重要性评价方法
二 基于宏观审慎的证券公司系统重要性评价体系构建
(一)指标构成
(二)评价方法
三 证券公司系统重要性评价结果分析
(一)证券公司系统重要性排名总体分析
(二)系统重要性得分TOP20分项指标排名分析
(三)证券公司系统重要性综合排名TOP20分析
(四)证券公司系统重要性结构分析
四 系统重要性证券机构与宏观审慎监管
(一)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体系的构建
1.论证准备阶段(2011~2015年)
2.改革实施阶段(2015~2018年)
3.深化改革阶段(2018年至今)
(二)完善我国系统重要性证券机构监管体系的政策措施
1.加大金融开放力度,深化金融监管改革
2.规范系统重要性证券机构的复杂业务
3.制定合理有效的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提高抗风险能力
4.根据新形势修正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手段
结语
B.5 中国证券公司数字化转型评价报告(2022)
一 我国证券公司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
二 证券公司数字化转型研究进展
(一)证券公司业务数字化转型研究
(二)证券公司数字化转型发展模式研究
1.自主研发驱动数字化转型
2.与数字化平台合作促进转型
三 证券公司数字化转型评价
(一)证券公司数字化转型评价意义
(二)证券公司数字化转型评价体系
1.数字化战略(S1)
2.数字化业务(S2)
3.数字化能力(S3)
4.数字化治理(S4)
三 证券公司数字化转型评价结果
(一)TOP20数字化转型评价结果分析
(二)全行业数字化转型评价结果分析
Ⅲ 专题篇
B.6 中国证券公司并购研究(2022)
一 我国证券公司的四次并购浪潮
(一)第一次并购浪潮——混业经营向分业经营转变(1995~2002年)
(二)第二次并购浪潮——综合治理化解经营风险(2004~2006年)
(三)第三次并购浪潮——“一参一控”解决同业竞争(2008~2010年)
(四)第四次并购浪潮——市场化并购(2012年至今)
1.强强联手
2.业务互补、推进转型
3.区域整合
4.海外并购
二 2021年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特点分析
(一)国有金融控股平台是证券公司并购重组中的重要力量
(二)问题标的、问题股东是触发并购的重要原因
1.问题股东——中国华融
2.问题标的公司
(1)新时代证券
(2)华融证券
(三)司法路径成为证券公司并购的重要途径
1.标的股东破产重整——方正证券原股东方正集团
(1)方正集团破产重整
(2)中国平安间接控制方正证券,方正证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
(3)方正证券与平安证券需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2.标的公司破产重整——网信证券
(1)网信证券破产重整
(2)指南针成为网信证券破产重整投资人
(3)指南针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3.司法拍卖——太平洋证券第一大股东股权
(1)华创证券拟取得太平洋证券有效控制权
(2)北京嘉裕违约,华创证券司法拍卖竞得太平洋证券10.92%股权
(3)华创证券控股太平洋证券不受“一参一控”影响。
(四)差异化是证券公司纵向并购的重要因素——华林证券并购文星在线
1.金融科技引领,华林证券开启全面互联网转型战略
2.华林证券受让字节跳动证券业务“海豚股票”
3.平台型公司“慎染”重资产金融,为券商并购技术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了机会
4.华林证券拟打造用户全生命周期的运营平台,重构盈利模式
(五)合资券商的外资股东寻求全资控股的进程加快
1.摩根大通证券
2.高盛高华证券
(六)证券公司并购失败的原因各异
1.定价过高——青岛国信收购国融证券
(1)交易过程
(2)终止收购的主要原因
2.战略诉求不甚匹配——武汉金控收购民生证券
(1)泛海控股为满足民生证券的上市条件而推进股权出让
(2)武汉金控拟收购民生证券控股权
(3)武汉金控终止收购民生证券股权及其原因
3.无差异化券商股权及少数券商股权越来越缺乏吸引力
(1)金元证券控股权挂牌无人问津
(2)少数股权转让缺乏吸引力
4.根本原因——证券牌照资源竞争力下降
三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趋势展望
(一)打造国际级券商还任重而道远
1.做大做强证券业,优化我国金融供给结构
2.加速打造航母级券商,提升海内外市场的竞争实力
(二)我国特有的股权结构仍是阻碍券商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
(三)国企改革、金控申设将引发一波并购潮
(四)差异化发展是中小券商的破局方向
B.7 中国证券公司治理研究(2022)
一 证券公司治理逻辑及意义
二 中国证券业环境分析
(一)证券业经营数据
(二)中国证券行业特点分析
1.证券公司数量多,但服务水平低
2.证券公司竞业程度高,同质化竞争严重
3.资管业务市场化程度高,量化投资加剧风险
4.券业“马太效应”显现,头部券商市占率将进一步提升
5.证券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内外资同台竞技
6.证券业体制性约束亟待改革
7.全面注册制改革,券商责任进一步强化
8.行业环境对证券公司治理模式提出更高要求
三 中国证券公司治理特点分析
(一)中国证券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
1.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
2.证券公司的组织架构有待优化
3.独立董事形同虚设
4.证券公司监事会监管缺位
5.激励约束模式需要创新
(二)中国证券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
1.证监会是证券公司治理的重要机制
2.国务院对上市券商的制度性设计
3.证券交易所的监管
4.证券业协会的行业自律
四 中国证券公司治理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传导给证券行业
(二)证券公司的行业特征导致表外监管难度大
(三)股权国有特征明显,所有者缺位
(四)外部治理体系仍需改进
(五)券商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机制缺失
(六)缺乏国外券商竞争
五 完善中国证券公司治理的基本思路
(一)优化内部治理结构
1.优化股权结构
2.完善组织架构,厘清职能部门权责关系
3.更好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
4.监事会职能归位
5.探索更多激励约束机制
(二)优化外部治理机制
1.加强证券公司的内外资合作与竞争
2.进一步强化外部治理机构的监督
(三)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行业治理水平提升
(四)构建证券业要素的统一配置市场
(五)强化金融科技安全,保证金融基础设施稳定运行
六 结论
B.8 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研究(2022)
一 证券市场监管重点
(一)深入推进注册制改革
(二)退市制度更加完善
(三)重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四)扩大双向开放
二 证券市场监管政策内容
(一)证券市场监管政策
(二)证券市场法治建设
三 证券市场违规及案例
(一)证券市场处罚统计
(二)证券公司处罚统计
1.零处罚券商占比不足半数
2.投行业务成罚单重灾区
3.经纪和资管业务违规高发
(三)违规案例
1.海通证券
2.中国银河
(1)温州大南路证券营业部被中国证监会浙江监管局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管措施
(2)长春人民大街证券营业部被中国证监会吉林监管局出具警示函
3.华西证券
4.中信证券
(1)2021年中信证券被监管部门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及处罚情况
(2)2021年中信证券分公司及下属企业被监管部门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及处罚情况
Ⅳ 附录
B.9 证券市场大事记(2021)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基本子库
机构简介
主编简介
孙国茂、张辉、张运才:《宏观审慎监管与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测度研究》,《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孙国茂主编《中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研究报告(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深圳证券交易所:《2021年IPO市场总结》,2022年1月。
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金融市场运行情况》,2022年2月。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债券业务统计分析报告》,2022年1月。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资产证券化发展报告》,2022年2月。
财政部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报告(2021年12月)》,2022年2月。
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债券市场研究部:《2021年度债券市场发展报告》,2022年3月。
招商银行研究院、柏禹含:《2021年债券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年1月。
国融证券研究与战略发展部:《螺蛳壳里做道场:低波动下的新常态——2022年债券市场年度策略报告》,2021年12月。
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新三板2021年市场改革发展报告》,2022年2月。
毕马威中国:《2022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系列——证券行业趋势及战略洞察》,2022年5月。
孙国茂主编《中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研究报告(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22)》,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2。
刘春航、朱元倩:《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度量框架的研究》,《金融研究》2011年第12期。
苏明政、张庆君:《经济周期波动、溢出效应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区域传染性——基于VARX模型的实证研究》,《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巴塞尔协议Ⅲ》(综合版),杨力、吴国华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孙国茂、李猛:《宏观审慎监管下的证券公司系统重要性评价体系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肖子龙:《宏观审慎监管、货币政策与银行系统性风险》,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7。
郭威:《国际视阈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改革:演进路径与完善措施》,《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马梅若、易纲:《继续完善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政策框架》,《金融时报》2021年10月22日。
方意、王晏如、黄丽灵、何文佳:《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双支柱框架研究——基于系统性风险视角》,《金融研究》2019年第12期。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支付业务季报》(2019年第4季度),中国金融出版社,2020。
华泰证券课题组、朱有为:《证券公司数字化财富管理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20年第4期。
吴奉刚:《证券公司集团化——模式与治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范湘凌:《救助性并购: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路径选择》,《西南金融》2008年第2期。
赫凤杰:《美国投行FICC业务发展经验及启示》,《证券市场导报》2016年第10期。
胡智:《金融业并购重组理论评析》,《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6期。
马君潞、满新程:《国外金融机构跨国并购的效率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对我国银行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1期。
屈超、高鹏:《金融开放、证券公司多元化经营与效率》,《金融与经济》2020年第8期。
苏婧、冯晓琦、李思瑞、李舜禹:《我国大型券商的海外并购动因、效益和风险》,《改革与战略》2015年第11期。
闻岳春、程天笑:《买方投顾时代国内证券公司财富管理转型思考——美国投行的经验借鉴》,《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2020年第12期。
谢洪明、李哲麟:《并购理论的演进及展望——基于文献计量的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熊良俊:《当前国际金融并购主要特征及启示》,《中国金融家》2010年第2期。
许劲、王玮、韦宏丹:《内部化理论起源、特征与发展的研究述评》,《经济研究导刊》2020年第17期。
徐晓云:《中小券商差异化发展研究》,《改革与开放》2021年第21期。
左欣然:《追寻券商并购之路:历史的机遇与自我的机会》,《方正证券行业研究报告》2020年6月3日。
海通证券课题组:《证券公司差异化发展与特色化经营研究》,《创新与发展:中国证券业》2018年论文集。
王维逸:《中美证券公司并购回顾与展望——券商整合是巨头诞生、化解风险、扩展版图的有效途径》,《平安证券行业研究报告》2020年8月13日。
刘新争、高闯:《机构投资者抱团、外部治理环境与公司信息透明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
郝云宏:《公司治理内在逻辑关系冲突:董事会行为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9期。
李娜、张括、石桂峰:《中国特色证券特别代表人诉讼的溢出效应——基于康美药业的事件研究》,《财经研究》2022年第8期。
王涌:《独立董事的当责与苛责》,《中国法律评论》2022年第3期。
范合君、王思雨:《缄默不语还是直抒己见:问询函监管与独立董事异议》,《财经论丛》2022年第3期。
张忆然:《注册证改革背景下欺诈发行证券罪的教义学再建构》,《政治与法律》2022年第5期。
湘财证券课题组、周卫青:《IPO注册制下发行人与中介机构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21年第4期。
曹凤岐:《从审核制到注册制:新证券法的核心与进步》,《金融论坛》2022年第4期。
广发证券课题组、李风华、葛凌:《注册制下券商定价责任与能力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20年第1期。
杨大可:《中国监事会真的可有可无吗?——以德国克服监事会履职障碍的制度经验为镜鉴》,《财经法学》2022年第2期。
任广乾、徐瑞、李妍溪:《国资控股、监事会结构特征与监督有效性》,《经济体制改革》2019年第2期。
王晶、李翔:《审计服务市场开放带来了“鲶鱼效应”吗?——兼论本土所与国际所审计质量差异根源》,《投资研究》2021年第12期。
缪因知:《证券虚假陈述赔偿中审计人责任构成要件与责任限缩》,《财经法学》2021年第2期。
张汉斌:《国有控股券商的公司治理》,《中国金融》2014年第6期。
陈艳丽、姜艳峰:《非国有股东治理与股利平衡性——基于竞争性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
邓建平:《新证券法的五大亮点》,《财会月刊》2020年第6期。
王宏宇、刘刊:《证券公司行政备案监管的权责及边界研究》,《金融监管研究》2018年第5期。
吕晓蕾:《我国证券监管模式的实践矛盾与改革——以上市公司收购资金来源的实证分析与监管为研究路径》,《上海商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范小云、王道平:《巴塞尔Ⅲ在监管理论与框架上的改进:微观与宏观审慎有机结合》,《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1期。
施东辉:《探索构建资本市场的宏观审慎政策》,《清华金融论》2018年第5期。
李东方:《证券监管机构及其监管权的独立性研究——兼论中国证券监管机构的法律变革》,《政法论坛》2017年第35期。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2020年11月。
吴奉刚:《证券公司集团化——模式与治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孙国茂:《中国证券市场宏观审慎监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20。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支付业务季报》(2019年第4季度),中国金融出版社,2020。
孙国茂主编《中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研究报告(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22)》,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2。
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美国金融危机调查报告》,俞利军、丁志杰、刘宝成译,中信出版社,2012。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巴塞尔协议Ⅲ》(综合版),杨力、吴国华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美〕本·伯南克、蒂莫西·盖特纳、亨利·保尔森:《灭火——美国金融危机及其教训》,冯毅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
王建华、王芳华:《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软科学》2002年第3期。
董军、国方媛:《多层次系统的动态评价研究》,《运筹与管理》2011年第5期。
石宝峰、何继欣、胡振、王静:《中国上市券商竞争力评价——基于时序动态组合赋权评价模型》,《金融论坛》2018年第2期。
贺强、赵照:《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证券公司运营绩效研究》,《投资研究》2014年第10期。
刘强:《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上市证券公司竞争力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8期。
张雯睿:《基于因子分析法对中国上市券商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以29家上市券商面板数据为例》,《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刘增学、王雅鹏、张欣:《中国证券公司风险约束机制的建立》,《金融研究》2004年第12期。
王国海、曹海毅:《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理论分析与现实考察》,《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5期。
王聪、宋慧英:《中国证券公司股权结构、市场结构与成本效率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12年第5期。
张宗新、梁化军、焦志常:《基于价值时序动态的证券公司价值评价方法》,《财经研究》2003年第5期。
孙国茂、张辉、张运才:《宏观审慎监管与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测度研究》,《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刘春航、朱元倩:《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度量框架的研究》,《金融研究》2011年第12期。
苏明政、张庆君:《经济周期波动、溢出效应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区域传染性——基于VARX模型的实证研究》,《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巴曙松、王璟怡、刘晓依、郑铭:《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更高的损失吸收能力》,《中国银行业》2016年第6期。
孙国茂、李猛:《宏观审慎监管下的证券公司系统重要性评价体系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郭威:《国际视阈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改革:演进路径与完善措施》,《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7期。
马梅若、易纲:《继续完善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政策框架》,《金融时报》2021年10月22日。
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金融研究》2011年第1期。
梁琪、李政、郝项超:《我国系统性金融机构的识别与监管》,《金融研究》2013年第9期。
方意、王晏如、黄丽灵、何文佳:《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双支柱框架研究——基于系统性风险视角》,《金融研究》2019年第12期。
苗文龙、闫娟娟:《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述评——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视角》,《金融监管研究》2020年第2期。
李爱君:《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特殊风险法律防范》,《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毛宇星:《全面深化数字化转型引领证券公司高质量发展》,《中国金融电脑》2022年第1期。
罗军林:《金融科技驱动下证券公司数字化转型研究》,《时代金融》2021年第21期。
李方超、姜仁荣:《金融科技时代下证券公司的数字化转型研究》,《现代商业》2021年第22期。
潘劲松:《券商经纪业务数字化转型方向与实践》,《金融纵横》2021年第5期。
郭丽雅:《大数据背景下证券经纪业务模式创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20。
华泰证券课题组、朱有为:《证券公司数字化财富管理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20年第4期。
孟庆江:《疫情下证券公司的数字化转型》,《中国金融》2020年第9期。
王玲:《证券公司数据管理模式和路径研究》,《清华金融评论》2021年第3期。
孙国茂:《抓住数字经济本质 推进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上海证券报》2021年6月22日。
范湘凌:《救助性并购: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路径选择》,《西南金融》2008年第2期。
赫凤杰:《美国投行FICC业务发展经验及启示》,《证券市场导报》2016年第10期。
胡智:《金融业并购重组理论评析》,《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6期。
马君潞、满新程:《国外金融机构跨国并购的效率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对我国银行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1期。
屈超、高鹏:《金融开放、证券公司多元化经营与效率》,《金融与经济》2020年第8期。
苏婧、冯晓琦、李思瑞、李舜禹:《我国大型券商的海外并购动因、效益和风险》,《改革与战略》2015年第11期。
王新宁:《券商并购重组的制约因素与路径探索》,《济南金融》2004年第6期。
闻岳春、程天笑:《买方投顾时代国内证券公司财富管理转型思考——美国投行的经验借鉴》,《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2020年第12期。
谢洪明、李哲麟:《并购理论的演进及展望——基于文献计量的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熊良俊:《当前国际金融并购主要特征及启示》,《中国金融家》2010年第2期。
许劲、王玮、韦宏丹:《内部化理论起源、特征与发展的研究述评》,《经济研究导刊》2020年第17期。
徐晓云:《中小券商差异化发展研究》,《改革与开放》2021年第21期。
刘新争、高闯:《机构投资者抱团、外部治理环境与公司信息透明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
郝云宏:《公司治理内在逻辑关系冲突:董事会行为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9期。
李娜、张括、石桂峰:《中国特色证券特别代表人诉讼的溢出效应——基于康美药业的事件研究》,《财经研究》2022年第8期。
王涌:《独立董事的当责与苛责》,《中国法律评论》2022年第3期。
范合君、王思雨:《缄默不语还是直抒己见:问询函监管与独立董事异议》,《财经论丛》2022年第3期。
张忆然:《注册证改革背景下欺诈发行证券罪的教义学再建构》,《政治与法律》2022年第5期。
湘财证券课题组、周卫青:《IPO注册制下发行人与中介机构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21年第4期。
曹凤岐:《从审核制到注册制:新证券法的核心与进步》,《金融论坛》2022年第4期。
广发证券课题组、李风华、葛凌:《注册制下券商定价责任与能力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20年第1期。
杨大可:《中国监事会真的可有可无吗?——以德国克服监事会履职障碍的制度经验为镜鉴》,《财经法学》2022年第2期。
任广乾、徐瑞、李妍溪:《国资控股、监事会结构特征与监督有效性》,《经济体制改革》2019年第2期。
王晶、李翔:《审计服务市场开放带来了“鲶鱼效应”吗?——兼论本土所与国际所审计质量差异根源》,《投资研究》2021年第12期。
缪因知:《证券虚假陈述赔偿中审计人责任构成要件与责任限缩》,《财经法学》2021年第2期。
张汉斌:《国有控股券商的公司治理》,《中国金融》2014年第6期。
陈艳丽、姜艳峰:《非国有股东治理与股利平衡性——基于竞争性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
邓建平:《新证券法的五大亮点》,《财会月刊》2020年第6期。
王宏宇、刘刊:《证券公司行政备案监管的权责及边界研究》,《金融监管研究》2018年第5期。
吕晓蕾:《我国证券监管模式的实践矛盾与改革——以上市公司收购资金来源的实证分析与监管为研究路径》,《上海商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范小云、王道平:《巴塞尔Ⅲ在监管理论与框架上的改进:微观与宏观审慎有机结合》,《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1期。
施东辉:《探索构建资本市场的宏观审慎政策》,《清华金融论》2018年第5期。
李东方:《证券监管机构及其监管权的独立性研究——兼论中国证券监管机构的法律变革》,《政法论坛》2017年第35期。
何晓斌:《中国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
方意:《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3。
肖子龙:《宏观审慎监管、货币政策与银行系统性风险》,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7。
傅智能:《中国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4。
娄伟:《我国上市券商竞争力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2。
宣承耀:《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内地上市券商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5。
邓泽源:《我国上市证券公司竞争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15。
冯利霞:《华泰证券数字化转型对绩效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大学,2022。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2020年11月。
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金融市场运行情况》,2022年2月。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债券业务统计分析报告》,2022年1月。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资产证券化发展报告》,2022年2月。
财政部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报告(2021年12月)》,2022年2月。
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新三板2021年市场改革发展报告》,2022年2月。
深圳证券交易所:《2021年IPO市场总结》,2022年1月。
上海清算所:《上海清算所债券业务运行分析(2021年12月)》,2022年1月。
招商银行研究院、柏禹含:《2021年债券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年1月。
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债券市场研究部:《2021年度债券市场发展报告》,2022年3月。
国融证券研究与战略发展部:《螺蛳壳里做道场:低波动下的新常态——2022年债券市场年度策略报告》,2021年12月。
毕马威中国:《2022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系列——证券行业趋势及战略洞察》,2022年5月。
毕马威中国金融服务:《二零二二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2022年7月。
天风证券:《证券分化加剧,龙头价值显现》,2022年5月。
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行业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行动报告》,2021年10月。
海通证券课题组:《证券公司差异化发展与特色化经营研究》,《创新与发展:中国证券业》2018年论文集。
左欣然:《追寻券商并购之路:历史的机遇与自我的机会》,《方正证券行业研究报告》2020年6月3日。
唐子佩:《行业并购、大势所趋——券商并购历史变迁与海外经验分析》,《东方证券行业研究报告》2020年7月8日。
王维逸:《中美证券公司并购回顾与展望——券商整合是巨头诞生、化解风险、扩展版图的有效途径》,《平安证券行业研究报告》2020年8月13日。
涂艳艳:《我国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实证研究》,《考试周刊》2011年第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