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63

五四进步社团与中共创建关系研究图书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54 Progressive Societies and the Founding of CP

SSAPID:101-6052-6099-72
ISBN:978-7-5201-3236-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在系统梳理早期党史著作和党的早期领导人有关五四进步社团与党的产生的关系的论述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对五四进步社团与中共创建关系进行了梳理与探讨,旨在揭示中共产生的特点和规律,彰显中共产生的内生性,以丰富中共产生历史必然性命题的内涵。

相关信息

丛书名:江淮学苑经典文库
作 者: 黄爱军
编 辑:楚洋洋;周雪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江淮学苑经典文库编委会

 总序

 第一章 五四进步社团及其演变

  一 对五四进步社团的界定

  二 五四进步社团的演变

  三 五四进步社团发展中的建党趋势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由五四进步社团发展而来

  一 经历者、当事人言说中的中共创建史

  二 早期党团关系

  三 早期党史著作中的有关描述

 第三章 五四进步社团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 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条件

  二 创办社团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 创办书社,销售进步书刊

  四 组织力量收集、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五 深入工农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四章 五四进步社团内的论争及其意义

  一 五四进步社团内部的论争

   (一)政治与文化之争

   (二)问题与主义之争

   (三)社会主义之争

   (四)革命与改良之争

  二 五四进步社团内部论争的意义

   (一)促使大批有志青年在革命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

   (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传播

   (三)促使大批先进分子较快做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选择

   (四)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

 第五章 五四进步社团与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一 新青年社与中国最早一批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成长

  二 工读互助团的失败,促使大批有志青年转向马克思主义

  三 中共早期成员与著名人物均有社团活动背景

 第六章 五四进步社团与中共组织的创建

  一 进步社团与中共创建的最初酝酿

  二 进步社团与上海发起组的创立

  三 进步社团与各地党的早期组织的创立

  四 进步社团与中共的正式诞生

 第七章 五四进步社团与中共早期组织

  一 毛泽东对中共早期组织的有关说法

  二 进步社团具有“共产主义小组”属性

  三 进步社团应纳入中共早期组织的范畴

  四 中共早期组织发展的四个阶段

  五 中共早期组织的性质

 第八章 五四进步社团与中共创建道路

  一 中共创建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二 中共创建的组织力量

  三 进步社团的功能和作用

  四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推动作用

  五 结语

 附件一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说之我见

  一 高一涵的说法不能成立

  二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说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

 附件二 对中共早期组织的一点考证

 附件三 中共长沙早期组织创建的几个问题

  一 有关长沙早期组织的文献记载

  二 长沙是上海发起组成立后作为重点发展的区域

  三 毛泽东具备陈独秀作为联络发起人的条件

  四 毛泽东参与了上海发起组的创建活动

  五 毛泽东的入党时间

  六 长沙早期组织成立的时间

 附件四 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有关的几个问题

  一 广州早期组织发起创建起因

  二 广州早期组织发起创建的标志

  三 “广东共产党”不能纳入早期组织范围

  四 广州早期组织的重组

 附件五 对四川省重庆共产主义组织性质的几点考察

  一 应辩证对待《报告》及其内容

  二 重庆组织不具有中共早期组织的属性

  三 重庆组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组织

  四 重庆组织不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源流组织

 附件六 《张太雷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书面报告》材料来源考

  一 张太雷报告材料来源的几种说法

  二 来源于俞秀松等人的可能性很小

  三 来源于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的可能性很大

  四 正确解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提供的材料

 附件七 陈独秀未出席“一大”原因的再探讨

  一 观点述评

  二 陈独秀缺席“一大”最主要原因

 附件八 对李大钊未出席“一大”原因的再探讨

  一 观点介绍

   1.因事不能抽身

   2.受伤住院

   3.安全考虑

   4.对大会的意义认识不足

  二 简短评析

   1.“因事不能抽身”不是真正原因

   2.“安全考虑”说不符合实际

   3.“对大会的意义认识不足”说不能成立

  三 李大钊未出席“一大”的真正原因

   1.北京小组召开选举参加“一大”代表的会议时,李大钊既没参加也不在被选之列

   2.在李大钊心目中,陈独秀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最佳人选,这是他未出席“一大”的最主要原因

 附件九 对中共“一大”代表问题的再探讨

  一 出席中共“一大”代表人数

  二 包惠僧的代表资格

  三 把陈公博排除在12名代表之外缺乏事实根据

  四 “一大”会议的缺席者——何叔衡

 内容摘要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符合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中共的产生与俄国等国家共产党的产生又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时间很短,工人阶级不仅人数少,而且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由于这个很大的不同,再加上中共的创建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的指导和帮助,所以,关于中共产生历史必然性的命题(即“内因决定说”),历来受到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外国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中共的产生是共产国际作用的产物(即“外因决定说”)。因此,仅仅从宏观层面说明中共的产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不够的,还应从微观层面具体考察中共是怎样从共产主义的细胞逐渐发展成为共产党组织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问题,已有成果对党诞生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问题的研究系统成熟,但对于党诞生的组织基础和来源问题的研究,则相对比较薄弱。已有成果一般将党的早期组织说成党诞生的组织基础,但党的早期组织本身就是共产党性质的组织,早期组织的创立实际上即宣告了中共的存在。因此,要说明党的组织基础和来源,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党诞生的源头组织。五四进步社团是中国共产主义组织的真正源头组织。突出进步社团与党的产生的关系,是早期党史著作的一个共同特点,如陈公博《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瞿秋白《中国党史纲要大纲》、李立三《党史报告》等。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的党史著作中这个特点没有了,甚至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很少提及。新中国成立后权威党史著作《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都很少提及中共创建与进步社团的关系。近年来这一问题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研究中共创建与进步社团关系的文章不时见诸报刊,但到目前为止,对此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本研究在系统梳理早期党史著作和党的早期领导人有关五四进步社团与党的产生的关系的论述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对五四进步社团与中共创建关系进行了梳理与探讨,旨在揭示中共产生的特点和规律,彰显中共产生的内生性,以丰富中共产生历史必然性命题的内涵。全书共有八章,现将各章内容简介如下。第一章,五四进步社团及其演变。五四进步社团,既包括有一定组织程序的进步社团,也包括以杂志为中心、由相对稳定的作者群组成的进步社团。五四社团,特别是五四运动前成立的社团,开始还只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团体,但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其中不少社团实现了由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性质的转变,如新青年社。与此同时,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纷纷出现,如各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研究和宣传,社团向无产阶级政党演变势成必然。第二章,中国共产党由五四进步社团发展而来。突出五四进步社团与党的产生的关系,是毛泽东等许多经历者、当事人共同的记忆,也是早期党史著作的一个共同特点。中国共产党由五四进步社团发展而来,五四进步社团是中国共产主义组织的真正源头。第三章,五四进步社团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社团群起及其社团刊物的创办,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条件;创办社团刊物,或利用已有刊物发表文章,是社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手段;创办书社和销售进步书刊,是社团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有效途径;组织力量收集、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是社团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内容;开展社团内的思想交流、辩论甚至论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深入工农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第四章,五四进步社团内的论争及其意义。论争是社团内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五四进步社团内先后发生了政治与文化、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与改良等几次论争。这几次论争,促使大批进步青年走出书斋,并在实际革命中迅速成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加速了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为中共的创建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五章,五四进步社团与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新青年社的陈独秀、李大钊不仅是中国最早实现由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而且影响了毛泽东、周恩来等整整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新民学会则产生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一大批我党早期著名人物。中共早期组织成员及早期著名人物,绝大部分有社团活动背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和形成,为中共的成立做了组织上和干部上的准备。第六章,五四进步社团与中共组织的创建。在中国最早酝酿建立共产党组织的,是新青年社的“南陈北李”,稍后是星期评论社和民国日报社的李汉俊、邵力子,以及新民学会的蔡和森、毛泽东。中共上海发起组是以新青年社为主体,同时联络星期评论社等进步社团骨干成员发展起来的。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亦有社团活动背景。新青年社的“南陈北李”是中共最主要的创始人。第七章,五四进步社团与中共早期组织。中共“一大”前所有与中共创建有密切关系的组织形态,都应纳入中共早期组织范畴。中共早期组织,不仅包括各类社会主义组织,还包括与中共创建有密切关系的社团组织,若仅仅指“一大”前各地党的早期组织,将不能反映中共创建的全貌。第八章,五四进步社团与中共创建道路。先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再创建无产阶级政党,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建党道路的特点。中共建党,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的帮助和指导,这使中共建党道路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但中共建党道路,与其他国家共产党的建党道路在总原则方面是一致的,都经历了从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到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笔者长期从事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等政治理论课教学及相关领域学术研究工作,先后在《中共党史研究》和《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近年来,笔者的研究领域相对聚焦于中共创建史,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本书就是作者在这一领域取得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为了更全面地反映笔者在中共创建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本书会以附件的方式将笔者近年来公开发表的与中共创建史有关的学术论文呈现给读者。

[1]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第1~4册,三联书店,1979。

[2]曲广华:《中国近代文化与五四社团》,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3]王世刚:《中国社团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4]刘健清:《中华文化通志·社团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8。

[6]萧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6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2006。

[9]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俞秀松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10]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选编《“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一~三),人民出版社,1980~1984。

[1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党史报告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12]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

[13]湖南人民出版社编《五四运动在湖南回忆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17]张国焘:《我的回忆》(上),东方出版社,2004。

[18]吴小龙:《少年中国学会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

[1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20]《恽代英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

[2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1集上册,三联书店,1978。

[22]人民出版社编《回忆李大钊》,人民出版社,1980。

[23]〔美〕舒衡哲:《张申府访谈录》,李绍明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

[25]曹仲彬:《开天辟地大事变——为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作》,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26]《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6。

[27]肖甡:《中共党史百人百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8]刘统编《早年毛泽东》,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29]〔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79。

[30]知识出版社编《一大回忆录》,知识出版社,1980。

[31]《彭述之选集》第1卷,香港:十月出版社,1983。

[32]陈公博:《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3]《谭平山文集》,人民出版社,1986。

[34]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共产主义小组》(上、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3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36]高军等编《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介绍与传播》,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7]曹伯言、季维龙编著《胡适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38]罗章龙:《椿园载记》,三联书店,1984。

[39]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编《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0]《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41]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校编《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42]《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

[4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党史资料》第81辑,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44]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编《上海革命史研究资料——纪念建党70周年》,上海三联书店,1991。

[45]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五四运动回忆录》(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46]周佛海:《往矣集》,上海平报社,1942。

[47]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编《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知识出版社,1988。

[48]李玉贞译《联共、共产国际与中国(1920~1925)》,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

[49]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编《中共首次亮相国际政治舞台:档案资料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50]〔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史》,杜蒲、李玉玲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51]张军锋:《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述实》,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52]李新、陈铁建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 第1卷 伟大的开端:1919~1923》,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3]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史稿(1921~1949)》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54]〔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袁广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5]〔美〕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译组译,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56]吴少京主编《亲历者忆——建党风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7]刘宋斌、姚金果:《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58]邵维正主编《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创建纪实》,人民出版社,2011。

[59]《包惠僧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83。

[60]曹仲彬:《中国特色的建党道路初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61]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党的创建与发展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62]倪兴祥、陆米强编著《此间曾著星星火——中共创建及中共中央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3]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编《青年共产国际与中国青年运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