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6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研究——以天津为例图书

Research on Urba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 Example of Tianjin

SSAPID:101-6051-8039-15
ISBN:978-7-5201-3161-2
DOI:
ISSN:
关键词:

#N/A

[内容简介]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生态城市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要素。本书从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实践三个层面进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旨在进一步拓展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内涵,努力构建具有生态平衡功能的城市绿色空间网络和更加开放的自然绿色空间,保证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为城市及其居民持续提供相应的基础性生态服务、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提供理论支持。

相关信息

丛书名:天津社会科学院学者文库
作 者: 屠凤娜
编 辑:桂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X2 社会与环境

 文前辅文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生态服务功能退化

    1.城市生态破碎化

    2.城市水生态系统功能丧失

    3.城市生物栖息地减少

   (二)传统土地利用模式造成的资源环境压力与日俱增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助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二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理论概况

    1.早期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思想起源

    2.绿色通道、绿带和生态廊道与生态基础设施

    3.精明保护、精明增长、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

    4.生态足迹、生态服务和生态基础设施

   (二)国内外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1.城市生态(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研究

    2.城市生态(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3.城市生态(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研究

   (三)对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三 生态文明背景下建设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意义

 第二章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相关概念

  一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理论基础

   (一)城市和景观生态学

   (二)保护生物和恢复生态学

   (三)生态经济和生态伦理学

   (四)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和基础设施生态学

  二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内涵与特征

   (一)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

    1.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概念的提出

    2.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形成过程

   (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1.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内涵

    2.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相关概念辨析

    3.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的构成要素

   (三)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特征与原理

    1.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基础特征

    2.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基本原理

  三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功能和效益

   (一)维护生态系统服务

   (二)维护完整的生态网络

   (三)恢复自然过程与功能

   (四)调节和改善人居环境

 第三章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

  一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的关系

   (一)传统基础设施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

   (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的联系

   (三)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的区别

  二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与各要素关系

   (一)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与城市绿地系统

   (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与城市开放空间

   (三)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与基础设施生态化

  三 城市传统基础设施的生态化发展

   (一)道路交通工程生态化

   (二)河道水系工程生态化

   (三)排污系统生态化

  四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原则

   (一)坚持规划先行原则

   (二)坚持重点保护原则

   (三)坚持网络体系原则

   (四)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章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内容体系

  一 城市水环境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一)城市水环境生态基础设施的内涵

   (二)城市水环境生态基础设施的生态功能

    1.栖息地功能

    2.通道作用

    3.过滤和屏障作用

    4.源汇作用

   (三)天津水环境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1.城市化对水环境生态基础设施的影响

    2.水资源短缺

    3.防洪防汛问题

    4.水污染

  二 城市绿地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一)城市绿地生态基础设施的内涵

   (二)城市绿地生态基础设施的生态功能

    1.净化环境功能

    2.改善城市小气候

    3.通风防风和滞雪作用

    4.保护和安全防护功能

    5.其他功能

   (三)天津市绿地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三 城市湿地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一)城市湿地生态基础设施的内涵

   (二)城市湿地生态基础设施的生态功能

    1.调节径流,控制洪水

    2.供水功能

    3.滞留与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

    4.保护生物多样性

    5.调节气候,改善土壤质量

    6.生态旅游功能

    7.影响区域生态安全

   (三)天津湿地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四 城市生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一)城市生态交通基础设施的内涵

   (二)城市生态交通基础设施的生态功能

   (三)天津生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目前天津市生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2.不同层面的生态交通建设状况

 第五章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指标体系

  一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要素

   (一)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系统

   (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因素

    1.自然灾害

    2.人为灾害

   (三)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体系

   (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衡量标准

    1.生态需求标准

    2.生态效率标准

    3.生态安全标准

  二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指标构建的指导思想

    1.坚持“和谐、高效、健康、安全、文明”的指导思想

    2.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3.集成“绿色生态”、“绿色经济”等控制性指标

   (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指标构建的原则

   (三)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指标体系的构建

    1.自然资源指标

    2.环境保护指标

    3.基础设施生态化指标

  三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指标体系评价

   (一)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评价指标的确定

   (三)天津市生态基础设施评价分析

    1.大气系统

    2.绿地系统

    3.湿地系统

    4.交通运输系统

    5.水文系统

    6.环境卫生系统

   (四)天津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合理性分析

    1.生态网络完整性和合理性分析

    2.生态廊道结构与合理性分析

    3.绿地系统合理性分析

 第六章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一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理论支撑

   (一)反规划理论

   (二)城市生态规划理论

   (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理论

  二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发展转向

   (一)模式转向:从理想到务实

   (二)方法转向:从单一到多元

   (三)实施转向:从形态到政策

  三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内容

   (一)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历史沿革

    1.早期生态思想支撑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

    2.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历史沿革

    3.传统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传统城市规划的区别

    1.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区域规划

    2.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三)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

    1.城市湿地生态基础设施规划

    2.城市绿地生态基础设施规划

    3.城市生态化基础设施规划

  四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范式和过程

   (一)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目标

   (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原则

    1.消极保护和积极发展相结合,互相促进

    2.规划先于发展

    3.注重尺度的分类和协调

    4.注重多重功能和效益的发挥

    5.网络化构建,实现“通道”联系和“孤岛”衔接

    6.强调多方参与,注重协调生态保护与利益攸关方之间的矛盾,强调实施可行性

   (三)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步骤

   (四)中新生态城生态基础设施规划

    1.中心生态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状况

    2.中新生态城生态基础设施系统结构与功能改变问题

 第七章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管理

  一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范畴

   (一)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管理的必要性

   (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管理的目标

   (三)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管理原则

    1.最大限度满足公众需要的原则

    2.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

    3.追求综合效益原则

    4.实行因地制宜的原则

    5.动态性原则

  二 政府、公众及社会组织等在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政府在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政府组织的特点

    2.政府在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管理中的基本职能

    3.建立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的最佳选择

   (二)社会组织在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1.社区

    2.社会中介组织

    3.社会团体

    4.企业

   (三)公众在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培养公众参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管理的意识

    2.畅通公众参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管理的渠道

    3.完善公众参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管理的制度

  三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管理过程

   (一)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管理方法

    1.生态系统管理

    2.流域管理

    3.适应性管理

    4.综合性管理

    5.恢复和修复管理

   (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管理的流程

   (三)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管理的实施驱动

    1.多学科的协同合作

    2.政策法规的鼓励引导

    3.社会公众的参与

 第八章 国内外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实践

  一 国内外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成功案例

   (一)国外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案例

    1.修复城市废弃地

    2.恢复城市区域水循环

    3.推行生态设计理念

    4.推广低影响交通模式

    5.推动公众生态教育,增强公众参与生态修复的意识

   (二)国内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案例

  二 国内外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成功经验

   (一)国外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实践

   (二)国内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实践

  三 我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

   (二)规划地位不明确

   (三)缺少连通性和完整性

   (四)缺乏法律法规体系

  四 国内外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第九章 天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一 天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条件

   (一)行政区域

   (二)资源环境

    1.地质、地貌

    2.气候、气象

    3.水系、水资源

    4.土地

    5.其他资源

   (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

    1.天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天津城市生态建设

   (四)社会经济状况

    1.天津发展的历史沿革

    2.天津市的人口特征

    3.天津的综合经济实力

    4.天津市产业发展状况

  二 天津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进展与面临的挑战

   (一)天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情况

    1.生态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2.天津城市发展格局不断优化,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了良好的框架结构

    3.天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动力和支持

   (二)天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挑战

    1.生态空间规模小

    2.生态需求空间大

    3.生态功能仍然很脆弱

  三 天津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生态理念和生态意识,公众参与度不够

   (二)内部协调性和外部衔接性不够

   (三)建设和管理无序,保护与发展不平衡

   (四)投入和保护力度不够

   (五)法制法规尚未健全,执法力度不够

   (六)评价体系不完善

 第十章 天津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对策建议

  一 天津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理念和特色

   (一)天津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理念

   (二)天津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特色

  二 完善天津市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天津市生态基础设施工作委员会

   (二)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提高规划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

   (三)合理规划和建设天津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四)拓展融资渠道,提高管理和维护水平

   (五)制定法律法规,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六)强化公众参与意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生态城市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要素。本书从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实践三个层面进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旨在进一步拓展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内涵,努力构建具有生态平衡功能的城市绿色空间网络和更加开放的自然绿色空间,保证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为城市及其居民持续提供相应的基础性生态服务、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提供理论支持。

1.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5(2004)——人口转变与教育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曹伟:《城市生态安全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陈寿朋、杨立新:《生态文化建设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4.陈寿朋、杨立新:《生态文明建设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5.丹尼尔·A.科尔曼:《生态政治——建立一个绿色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6.党俊武:《老龄社会引论》,华龄出版社,2004。

7.邓伟根、王贵明:《产业生态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董培军等:《景观城市化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以深圳为例》,科学出版社,2012。

9.董宪军:《生态城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0.方明、王颖:《观察社会的视角——社区新论》,知识出版社,1991。

11.方咸孚、李海涛:《居住区绿化模式》,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12.付晓东:《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新华出版社,2005。

13.傅崇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新华出版社,2005。

14.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

15.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6.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科学出版社,2002。

17.黄丽玲、朱强等译:《绿色基础设施——连接景观与社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8.黄怡:《城市社会分层与居住隔离》,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19.江山:《人际同构的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0.孔志峰:《中国生态农业运行模式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1.李敏:《城市陆地系统——人居环境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2.连玉明:《学习型政府》,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23.廖桂贤:《好城市怎样都要住下来:让你健康有魅力的城市设计》,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9。

24.林其标:《住宅人居环境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5.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人学出版社,2001。

2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8.马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9.毛如柏、冯之俊:《论循环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0.〔美〕戴利、〔美〕汤森编《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马杰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

31.〔美〕莱斯特·R.布朗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林自新、戢守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2。

32.〔美〕理查德·瑞吉斯特著《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王如松、胡聃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3.〔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

34.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5.《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

36.宋家秦、崔功豪、张同海:《城市总体规划》,商务印书馆,1985。

37.宋永昌、由文辉、王祥荣:《城市生态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8.孙正甲:《生态政治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39.唐忠心:《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40.滕藤:《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上卷),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41.王恩涌、赵荣等:《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2.王梦奎:《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4》,人民出版社,2004。

43.王松霈:《生态经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4.王祥荣:《生态建设论——中外城市生态建设比较分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5.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北京出版社,2003。

46.向德平:《城市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7.杨立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8.杨士弘等:《城市生态环境学》,科学出版社,2002。

49.杨小波、吴庆书等:《城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0。

50.杨宜勇、吕学静:《当代中国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51.尹海林:《城市景观规划管理研究――以天津市为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52.〔英〕E.F.舒马赫著《小的是美好的》,虞鸿钧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

53.游钧:《2005年:中国就业报告——统筹城乡就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54.余谋昌:《生态伦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5.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8。

56.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7.俞孔坚、李迪华、李海龙:《“反规划”途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8.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59.张坤民、温宗国等:《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60.张亚立:《景观欣赏》,京华出版社,1994。

61.章友德:《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2.郑杭生、李路路:《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5——走向更加和谐的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3.郑卫民等:《城市生态规划导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4.郑伟志:《和谐社会笔记》,上海三联书店,2005。

65.郑文范:《公共事业管理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6.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67.周伟林、严冀等:《城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8.R.E.帕克等著《城市社会学》,宋俊玲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69.Daily, G.Nature's Services: Society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 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 1997.

70.Randolph J. Environmental Land us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Washington, DC, Island, 2004.

71.Richard, R. Ecocities: Building Cities in Balance with Nature , Berkeley Hills Books, 2002,12.

72.Richard T.T. Forman. Land Mosaics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1.安超、沈清基:《基于空间利用生态绩效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方法》,《风景园林》2013年第2期。

2.蔡雨亭、窦贻俭、董雅文:《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地建设——以仪征市为例》,《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7年第4期。

3.蔡玉梅、董柞继、邓红蒂:《FAO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进展述评》,《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第24期。

4.蔡玉梅、张文新、赵言文:《中国土地利用规划进展述评》,《国土资源》2007年第5期。

5.陈迅、尤建新:《新公共管理对中国城市管理的现实意义》,《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2期。

6.陈勇:《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城市发展研究》1998年第5期。

7.程春生:《产业生态化与福建可持续发展》,《福建论坛》2007年第1期。

8.仇保兴:《建设绿色基础设施,迈向生态文明时代——走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城镇化之路》,《中国园林》2010年第7期。

9.崔雪松 李海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经济纵横》2007年第2期。

10.邓伟根、陈林:《生态工业园构建的思路与对策》,《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1期。

11.都沁军:《论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及策略》,《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第6期。

12.杜鹃、张建林:《连通性和多功能性景观:英格兰西北区域绿色基础设施实践探析》,《绿色科技》2013年第3期。

13.杜丽丽、付颖:《浅谈生态工业》,《中国环境卫生》2006年第4期。

14.冯启凤、曹荣林:《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比较研究》,《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年第3期。

15.付喜娥、吴伟:《绿色基础设施评价(GIA)方法介述——美国马里兰州为例》,《中国园林》2009年第9期。

16.付彦荣:《2012中国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和实践》,《风景园林管理》2012年10月。

17.顾传辉、陈桂珠:《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环境保护》2001年第11期。

18.郭小聪:《社区建设:整合城市基层民主路径的新思路》,“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周年: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

19.韩文权、常禹、胡远满:《景观格局优化研究进展》,《生态学杂志》2005年第12期。

20.何东进、洪伟、胡海清:《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21.何小霞:《生态视角下的文化发展》,《前沿》2005年第12期。

22.贺恒信、江永成:《耗散结构对现代管理的启示》,《科学·经济·社会》1995年第1期。

23.贺恒信、江永成:《耗散结构对现代管理的启示》,《科学·经济·社会》1995年第1期。

24.贺善侃:《生态文化:生态城市的灵魂》,《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1期。

25.贺炜、刘滨谊:《有关绿色基础设施几个问题的重思》,《中国园林》2011年第1期。

26.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城市规划》1997年第16期。

27.黄青、仟志远、土晓峰:《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足迹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年第2期。

28.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规划》2001第25期。

29.〔加〕威廉·里斯:《脆弱的城市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足迹视角的分析》,宋言奇译,《江海学刊》2006年第4期。

30.贾泉:《有关北方城市绿化基础设施问题的重思》,《城市建设》2012年第10期。

31.李博:《绿色基础设施与城市蔓延控制》,《城市问题》2009年第1期。

32.李团胜、石铁矛:《试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生态学杂志》1998年第5期。

33.刘滨谊、张德顺、刘晖、戴睿:《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与实践》,《中国园林》2013年第3期。

34.刘福智、谭良斌:《城市景观生态安全及评价模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5.刘海龙、李迪华、韩西丽:《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城市规划》2005年第9期。

36.刘晓明、谢丽娟:《广东理想城市建设的策略——绿色基础设施的改善》,《风景园林》2011年6期。

37.陆小成、李宝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综述》,《城市观察》2014年第2期。

38.麻朝晖、麻乐平:《论生态示范区与生态文化建设》,《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39.马军卫:《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多维度思考》,《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0.马晓薇:《“GI—绿色基础设施”导向下的城市规划新策略》,《山西建筑》2013年第12期。

41.潘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原则和措施》,《理论与当代》2005年第8期。

42.裴丹:《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方法研究述评》,《城市规划》2012年第5期。

43.彭晓林、方法林:《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文化建设》,《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第6期。

44.秦趣、冯维波、梁振民、杨锐:《我国四大直辖市生态基础设施品质对比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3期。

45.宋小芬、阮和兴:《生态文化与城市竞争力——论21世纪城市竞争的时代内涵》,《生态经济》2004年第12期。

46.宋言奇:《生态城市理念:系统环境观的阐释》,《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第2期。

47.宋治清、王仰麟:《城市景观及其格局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第2期。

48.田雨灵、张昭雪、李彬等:《绿色基础设施与地铁的复合规划策略探讨》,《北方园艺》2009年12月。

49.屠凤娜:《产业生态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理论前沿》2008年9月。

50.屠凤娜:《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理论界》2013年第3期。

51.屠凤娜:《发展生态工业,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环渤海经济瞭望》2013年第2期。

52.屠凤娜:《国内外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与经验总结》,《理论界》2013年第10期。

53.屠凤娜:《基于环境保护视角的京津冀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中国商论》2016年第9期。

54.屠凤娜:《京津冀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研究》,《中国商论》2016年第7期。

55.屠凤娜:《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城市》2016年第3期。

56.屠凤娜:《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问题研究》,《理论界》2015年第10期。

57.屠凤娜:《生态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天津经济》2007年第6期。

58.屠凤娜:《天津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路径》,《未来与发展》2014年第10期。

59.屠凤娜:《我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研究》,天津市政府《决策咨询建议》2013年第122期。

60.屠凤娜、张新宇、王丽:《生态文化的建设与管理》,《环渤海经济瞭望》2008年第9期。

61.屠梅曾、赵旭:《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7年第1期。

62.王乐夫:《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他》,《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3期。

63.王乐夫:《论中国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基本趋向》,《学术研究》2002年第11期。

64.王如松:《转型期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00年第5期。

65.王如松、蒋菊生:《从生态农业到生态产业》,《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年第3期。

66.王如松、吴琼、包陆森:《北京景观生态建设的问题与模式》,《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第5期。

67.王向荣、林菁:《现代景观的价值取向》,《中国园林》2003年第1期。

68.王新军、郑晓兴:《生态社区的规划建设理念》,《上海建设科技》2005年第5期。

69.王杏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现代生态文化建设》,《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70.王颖:《现代城市管理与社区重建》,《浙江学刊》2002年第3期。

71.吴键生、王仰麟、凌南:《自然灾害对深圳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自然灾害学报》2004年第2期。

72.吴启迪、诸大键:《现代化城市管理的理念》,《建筑科技与市场》1999年第6期。

73.吴伟、付喜娥:《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第5期。

74.吴晓敏:《国外绿色基础设施理论及其应用案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2011。

75.徐本鑫:《论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制度的完善——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思考》,《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76.杨静、潘国锋:《建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打造“绿色宜居城市”》,《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2011。

77.杨立新、屠凤娜:《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产业发展问题》,《环渤海经济瞭望》2008年第2期。

78.应君、张青萍、王末顺、吴晓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及其体系构建》,《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年5月。

79.于笑津、曹静:《绿色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规划过程应用》,《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3年第4期。

80.余本锋、高兴荣:《安源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构想》,《福建林业科技》2006年第2期。

81.俞孔坚、李海龙、李迪华:《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略和实施途径》,《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第1期。

82.俞孔坚、韩丽西、朱强:《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基础设施途径》,《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第5期。

83.俞孔坚、李迪华、潮洛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规划师》2001年第6期。

84.翟俊:《协同共生:从市政的灰色基础设施、生态的绿色基础设施到一体化的景观设施》,《规划师》2012年第9期。

85.张帆、郝培尧、梁伊任:《生态基础设施概念、理论与方法》,《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86.张晋石:《绿色基础设施——城市空间与环境问题的系统化解决途径》,《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第11期。

87.张康之:《建立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新视野》2000年第1期。

88.张尚仁、王玉明:《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89.张媛、吴雪飞:《绿色基础设施视角下的非建设用地规划策略》,《中国园林》2013年第10期。

90.张志强、徐巾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生态经济》2000年第10期。

91.赵树明、苏碧珺:《天津中心城市生态服务系统布局设想与实践途径》,《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12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2。

92.周洪健、王静爱、史培军:《深圳市1980~2005年河网变化对水灾的影响》,《自然灾害学报》2008年第1期。

93.周艳妮、尹海伟:《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8期。

94.朱金、蒋颖、王超:《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内涵、特征及借鉴——基于英美两个案例的讨论》,《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3。

95.诸大建:《中国发展3.0:生态文明下的绿色发展》,《解放日报》2010年12月19日。

96.Ahern J. Greenways as a Planning Strateg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33.

97.Benedict M.A.,McMahon E.T. Green Infrastructure: Smart Conserv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Renewable Resources, 2002,20.

98.Bryant M.M.Urban Landscape Conservation and the Role of Ecological Greenways at Local and Metropolitan Scale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76.

99.Costanza R.,Darge R., De Groot R., 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 , 1997, 386.

100.Lockhart J. Green Infrastructure: the Strategic Role of Trees, Woodlands and Forestry. Arboricultural Journal ,2009,32。

101.Tzoulas K.,Korpela K., Venn S., et al. Promoting Ecosystem and Human Health in Urban Areas Using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7, 81.

102.Walmsley A. Greenways: Multiplying and Diversifying in the 21st Century. Landscape Urban Planning, 2006,76.

103.Yu D.Y.,Pan Y.Z., Liu X., et al. Ecological Capital Measurement by Remotely Sensed Data for Huahou and Its Socio-economic Application. Journal of Ecology , 2006,30.

104.Zhang L.Q.,Wang H.Z. Planning an Ecological Network of Xiamen Island (China) Using Landscape Metrics and Network Analyse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