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国传统道德概论(修订本)图书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SSAPID:101-6051-7369-01
ISBN:978-7-5097-5126-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目的,以最能概括和反映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内容与丰富实践的理论和规范为展示主体,系统而又有选择地介绍了中国传统道德精华。通过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整合梳理,将传统道德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派、人物、思想观点及行为准则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价。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历史联系现实的原则,结合当下我国道德发展的热点和问题,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相关信息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
作 者: 陈桂蓉
编 辑:孙燕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教育

 后记

 绪论

  (一)

  (二)

  (三)

  (四)

 第一章 人性自然 善恶有辨——道德起源论

  第一节 天人相通 天人合一

   一 天人之际、天人相类

   二 天人感应、尽心知性

   三 天人有分、天人交胜

   四 天人和谐、共生共存

  第二节 性善性恶 无善无恶

   一 人性本善

    1.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

    2.孟子人性善的思想

    3.陆九渊、王阳明的人性论

   二 人性本恶

    1.荀子性为本始材朴的思想

    2.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性为天性的思想

   三 性无善无恶

    1.告子的“生之谓性”,人性无善恶之分的思想

    2.王安石性不以善恶言的思想

   四 有善有恶

    1.世子性有善有恶的思想

    2.扬雄人性善恶混的思想

    3.王充的性本自然的思想

  第三节 天命气质 人性本然

   一 天命气质

    1.张载性乃气所固有的思想

    2.程颢、程颐的性即理的思想

    3.朱熹性必兼气的思想

   二 人性本然

    1.老庄性为生之质的思想

    2.魏晋玄学中性的思想

 第二章 义利理欲 孰轻孰重——道德本质论

  第一节 严辨义利 理欲两分

   一 义利之辨

    (一)先秦儒法两家的义利思想

     1.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

     2.先秦法家的义利思想

    (二)汉儒董仲舒的义利思想

   二 理欲之辨

    1.“存理灭欲”论

    2.“理存于欲”论

  第二节 崇义养利 重义轻利

   一 崇义养利、义利并行

    (一)荀子义利兼顾的伦理思想

    (二)墨子贵义重利的伦理思想

    (三)王充义利并重的伦理思想

    (四)宋明功利派的伦理思想

     1.李觏的人非利不生、欲者人之情的义利观

     2.陈亮的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思想

     3.叶适的道义见于功利中、功用才是义理之根本的思想

     4.颜元的正其谊便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义利观

   二 重义轻利,以义制利

    (一)先秦时期的重义轻利思想

     1.孔子的先义后利

     2.孟子的重义贱利

    (二)汉唐时期的崇义贬利思想

    (三)宋明时期的重义轻利思想

  第三节 公利为上 利济苍生

   一 天下为公、公而后私

    1.在处理个体与整体关系上,强调“整体精神”

    2.在处理公私关系上,强调“公而后私”

   二 兴天下利、利济苍生

    (一)兴天下利、遂天下欲

    (二)义利统一、利济苍生

     1.坚持社会主义的义利观

     2.坚持市场经济与仁义道德的统一

     3.坚持集体主义主旋律

 第三章 修齐治平 正风敦俗——道德价值论

  第一节 修己安人 化民成俗

   一 修己之途、安人之行

    (一)修己之途

    (二)安人之行

   二 化民成俗

    1.以风俗治天下

    2.移风易俗,敦俗化民

  第二节 治国以德 德主刑辅

   一 经国定邦,为政以德

   二 为人君者,德必备也

    1.克明俊德

    2.立身唯正

    3.明道善策

    4.举贤任能

    5.以民为本

   三 德刑皆备,德主刑辅

    1.治国为政,德刑皆备

    2.明德慎罚,以德去刑

  第三节 立德为本 内圣外王

   一 先秦道家“内圣外王”的内涵

   二 儒家对“内圣外王”理论之阐发及其演变

    1.儒家“内圣外王”的内涵

    2.儒家对“内圣外王”阐发之流变

 第四章 人皆尧舜 止于至善——道德理想论

  第一节 圣人君子 为仁由己

   一 为仁由己、人人可圣

   二 成圣成贤、贵在践履

    1.好学

    2.力行

    3.知耻

  第二节 君子从道 独立高标

   一 君子从道、自强不息

    1.志存高远、心系天下

    2.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4.知其不可而为之

    5.不作乡愿、当守中庸

   二 君子高标、矢志不移

    1.道尊于势的独立与尊严

    2.绝不屈志以就的取仕准则

    3.无恒产而有恒心的人格操守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英意识

    5.善养浩然之气的人格之美

  第三节 君子怀德 文质彬彬

   一 君子具有文质彬彬的人格

   二 君子具有重义轻利的素质

   三 君子具有安贫乐道的风范

   四 君子具有坦荡宽容的品性

   五 君子具有仁者爱人的情怀

   六 君子具有博施济众的抱负

 第五章 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

  第一节 仁

   一 仁者爱人

   二 修身以仁

   三 仁济天下

  第二节 义

   一 合宜为义

   二 好善戒恶

   三 明义正利

  第三节 礼

   一 遵礼尚仪

   二 礼义立人

   三 礼法兼容

  第四节 智

   一 “人事”“道德”之知

   二 明辨是非之良知

   三 知行相即之境界

  第五节 信

   一 真实无妄

   二 谦信实诚

   三 乐信行义

    1.以信交友

    2.以信施政

    3.以“信”从商

 第六章 为人之本:忠孝廉耻勇

  第一节 忠孝

   一 忠孝相合

   二 以孝事亲

   三 忠为报国

  第二节 廉

   一 廉为政本

   二 守廉循义

    1.以义取利

    2.俭以养德

   三 廉必爱民

  第三节 耻勇

   一 行己知耻

    1.耻为大节

    2.耻助教化

   二 为人勇毅

    1.勇必仁义

    2.行勇有度

   三 耻勇治世

    1.知耻尚勇

    2.耻勇济世

 第七章 为政之德:恭宽信敏惠

  第一节 恭

   一 敬天事上,礼贤待下

    (一)敬畏上天

     1.敬天要端正德行,为政者要“以德配天”

     2.天命与民心相连,为政者要体察民情

    (二)礼贤下士

     1.任贤举才是治理之道的关键性因素

     2.尊重贤能之人要恭敬诚意

   二 谦敬处世,修己审慎

    (一)谦敬处世

     1.谦敬可以光大德行

     2.谦敬可以避免傲慢怠惰

    (二)修己审慎

  第二节 宽

   一 大度宽宏,厚道体谅

   二 明德慎刑,宽猛相济

  第三节 敏惠

   一 敏事勤政,公利为重

    1.勤于政事

    2.注重公利

   二 修法仁民,兴利除害

    1.修法仁民是以合理的措施管理和保护民众

    2.兴利除害要为民谋利并去除祸害

 第八章 以教兴国 教之以德

  第一节 教然后善 德教为先

   一 “善政”不如“善教”

   二 蒙养之始,德教为先

   三 以德主教,重在教化

   四 教人“成人”,积善成德

   五 仁爱孝悌,德教之要

   六 知行相须,情意相随

  第二节 政教合一 教为政本

   一 政教合一,化民成俗

    1.仁政德治,国泰民安

    2.重伦理与重政治的统一

   二 教为政本,善教国治

  第三节 教之有法 施教有方

   一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二 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三 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四 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五 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第九章 修身养性 风节自律

  第一节 天子庶人 修身为本

   一 止于至善——道德修养的目标

    1.圣人——道德修养的最高理想人格

    2.君子——道德修养的理想人格

   二 慎独——修身的至上境界

  第二节 学思并重 慎言力行

   一 德行修养——尽心知性

   二 治学修养——学无止境

   三 行为修养——纳言敏行

  第三节 修身之道 诚意正心

   一 致知穷理

   二 反省自律

   三 存养励治

   四 躬行践履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总序

 文库编委会

本书以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目的,以最能概括和反映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内容与丰富实践的理论和规范为展示主体,系统而又有选择地介绍了中国传统道德精华。通过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整合梳理,将传统道德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派、人物、思想观点及行为准则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价。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历史联系现实的原则,结合当下我国道德发展的热点问题,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