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62

2021年青海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图书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in Qinghai: Analysis and Forecast (2021)

SSAPID:101-6051-5220-50
ISBN:978-7-5201-8453-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一优两高”战略实施、国家公园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就业与民生保障等重大发展问题,从战略和全局角度对2020年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综合阐释和深入分析,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科学预测和理性研判,努力把社会各界的智慧融入青海发展的动力之中,力求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参考,为社会公众了解青海发展提供可靠资料。

相关信息

丛书名:青海蓝皮书
编 辑:陈颖;李惠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07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皮书数据库

 Abstract

 法律声明

 Ⅰ 总报告

  B.1 2020~2021年青海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2020年前三季度青海省宏观经济运行特点

    (一)经济恢复态势稳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二)农牧业生产稳定,特色化趋势凸显

    (三)工业生产稳定恢复,新兴产业引领作用增强

    (四)服务业稳步恢复,旅游业明显回升

    (五)“三驾马车”持续发力,经济企稳回升底气十足

   二 2020年青海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投资市场波动明显

    (二)消费需求显著下降

    (三)对外贸易形势严峻

    (四)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三 2021年青海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国际环境分析

    (二)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三)青海主要发展目标预测

     1.经济运行有望保持稳定恢复的运行态势

     2.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3.消费动能仍将持续释放

     4.第三产业增速平稳回升

   四 促进青海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持续为经济注入活力

    (二)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激发投资积极性

    (三)扩大消费需求,融入“国内大循环”发展格局

    (四)优化外贸结构,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

    (五)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六)推进产业多样化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B.2 2020~2021年青海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2020年青海省社会发展形势及亮点

    (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三)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四)“五个示范省”建设全面推进

    (五)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

    (六)改革开放创新进一步加强

   二 2020年青海省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一)生态环境治理仍面临巨大挑战

    (二)民生领域短板仍然明显

    (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亟须有效衔接

    (四)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有待提升

   三 2021年青海社会发展态势预测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将有效衔接

    (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三)民生保障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四)地方治理现代化水平将迈上新台阶

    (五)社会领域各项改革将持续深化

    (六)党建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四 促进青海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有效衔接精准脱贫,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实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三)优化资源供给渠道,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受教育水平

 Ⅱ 经济篇

  B.3 “十三五”时期青海税收收入特点与“十四五”展望

   一 “十三五”时期青海税收收入变化情况

    (一)多数税种收入呈现增长态势,增值税占比进一步提高

    (二)政策调整因素影响显现,中央级增速高于地方级

    (三)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增幅快于第二产业,税收贡献率不断提升

    (四)区域收入差异有所加剧,省会地区带动效应突出

   二 税收视角下“十三五”时期青海经济运行特点

    (一)支柱行业支撑作用增强,税源重心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

    (二)新旧动能转换特点明显,新兴产业税源增长势头迅猛

    (三)民营经济获得多重红利,撑起税收收入“半壁江山”

    (四)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成为应对经济波动的重要力量

   三 青海税收经济发展需关注的问题

    (一)资源倚重型税源有所萎缩,延长产业链条尤为紧迫

    (二)投资拉动型税源增长不足,提升产出效率尤为关键

    (三)消费带动型税源发展迟缓,扩大内部需求尤为重要

    (四)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较单一,增强内生动力尤为迫切

   四 “十四五”时期青海税收经济形势展望

    (一)税收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1.从全球看,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深度调整,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2.从国内看,高质量发展主题更鲜明,经济增速逐步回调

     3.从省内看,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加速,短期困难依然较多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税收预测

     1.测算“十四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绝对量

     2.测算“十四五”时期税收收入绝对量

     3.测算“十四五”时期税收收入年均增幅

   五 “十四五”时期推动青海税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抢占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

    (二)提高资源产业、传统产业发展质量

    (三)挖掘生态产业、文旅产业的品牌价值

    (四)推动投资效益、消费潜力的充分释放

    (五)增强税收优惠、其他政策的联动效应

  B.4 “五位一体”谱写新篇章 “一优两高”奠定新基础

   一 经济发展基础更加稳固

    (一)经济总量提前实现翻番

    (二)财政实力增强

   二 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一)第三产业贡献率提高

    (二)高原特色农牧产品品质逐年提升

    (三)工业新兴产业逐步壮大

    (四)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

    (五)区域发展统筹推进

   三 投资引领经济展现新面貌

    (一)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提高

    (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

    (三)特色优势产业投资年均两位数增长

   四 市场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日新月异

    (一)消费市场蓬勃发展

    (二)对外贸易水平不断提升

    (三)旅游市场加速发展

   五 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一)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加大

    (二)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三)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更足

    (五)社会保障事业蒸蒸日上

    (六)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七)科教文卫体事业全面发展

   六 生态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二)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加大

    (三)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初具规模

    (四)城乡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B.5 着眼“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青海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一 纵横对比,西北五省区对全国能源生产供应具有重要作用

    (一)全国能源生产消费总体状况

    (二)西北五省区在全国能源生产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能源生产供应行业对西北五省区税收支撑作用显著

   二 着眼全国,西北五省区能源产业发展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能源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

    (二)能源消费强度有待进一步降低

    (三)生产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四)生产经营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 顺势作为,提升西北地区能源发展水平,服务好国家能源安全战略

    (一)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源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二)落实“联合国人类可持续发展议程”,能源发展趋势更加低碳化

  B.6 青海省“一优两高”战略实施成效与对策研究*

   一 青海省践行“一优两高”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一)着力推进生态保护优先,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1.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体系稳固构建

     2.积极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3.持续推动绿色产业发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4.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国土绿化工作成效显著

    (二)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1.经济运行稳中趋进,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3.创新驱动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

     4.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显著,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

     5.“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三)坚持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人民生活品质稳步提升

     1.扎实推进民生工程,获得感不断增强

     2.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3.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幸福感明显提升

   二 青海省践行“一优两高”战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旧动力转换缓慢,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压力仍较大

    (二)环境防控措施落实不严,人居环境质量存在短板

    (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差距仍然偏大

    (四)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消费拉动能力同步减弱

    (五)创新要素投入不足,人才队伍缺口较大

   三 持续深入推进“一优两高”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生态环保领域改革,稳定提升生态保护成效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加快完善全省城镇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四)增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深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五)补齐收入短板,铸就“劳有厚得”的热土

  B.7 青海矿泉水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一 基本情况

    1.国际市场

    2.国内市场

    3.青海省市场

   二 青海省矿泉水产业的发展优势

    1.地理优势

    2.生态优势

    3.品质优势

   三 青海省矿泉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生产经营规模偏小

    2.产业层次不高

    3.营销手段滞后

    4.企业生产成本高

   四 下一步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摸清“家底”,为产业发展做好前期工作

    2.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扶持产业做大做强

    3.加强宣传,积极拓宽营销渠道

    4.延伸产业链,鼓励引导企业多元化发展

  B.8 疫情背景下的线上经济从“新动力”到“关键动力”对青海电子商务发展的启示

   一 中国线上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

    (一)电子商务交易持续增长

    (二)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三)跨境电子商务增长势头强劲

    (四)电子商务服务业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 疫情背景下,线上经济成为拉动经济的“关键力量”

    (一)以新消费扩内需,线上经济为打通内循环提供动能

     1.无接触配送服务和无人零售兴起

     2.线上买菜等零售业态出现爆发式增长

     3.“电商节+消费券”有力促进消费回补

    (二)以新模式促发展,在线消费热点不断涌现

     1.直播带货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

     2.线上教育成为解决教育压力的重要手段

     3.线上综艺节目用户数量大幅度增长

     4.游戏行业屡创新高

    (三)以新动能保市场,线上经济赋能助力稳岗就业

     1.线上化转型提高企业经营弹性

     2.平台破解中小企业发展困境

     3.新模式催生新岗位新职业

    (四)以跨境电商稳外贸,助推消费和产业回流

     1.跨境电商出口促进国际市场外循环

     2.跨境进口电商成为带动消费和产业回流的重要抓手

    (五)以新流通助扶贫,农村电商为冲刺脱贫攻坚助力

     1.电商基础服务日益完善打通循环通路

     2.多措并举推动农产品上行

     3.配套产业为脱贫人口提供增收机会

   三 青海省线上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一)组织开展“无接触”配送服务

    (二)推进餐饮后厨网上营业

    (三)开展“享网购”系列线上促消费活动

     1.组织“双品网购节”促销活动

     2.举办“首届青海冬虫夏草鲜草节”

     3.举办“享网购·青海美食季”活动

     4.联合阿里巴巴集团举办数字生活政企合作座谈会暨“汇聚青海·青货出青”活动

    (四)引导鼓励发展电商直播带货

     1.组织参与电商直播活动

     2.积极营造直播带货发展氛围

     3.推进电商进农村直播带货

    (五)加快推进跨境电商发展

    (六)深入推进农村电商快速发展

   四 青海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产业产品结构影响电商发展

    (二)电商物流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善

    (三)完整供应链和信息系统建设尚不健全

    (四)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五)人才引进储备成为最大难题

   五 发展机遇

    (一)抢抓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发展机遇

    (二)抢抓区域协调普惠均衡发展机遇

    (三)抢抓国际合作互利共赢发展机遇

   六 加快推动青海电子商务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统筹规划,形成工作合力

     1.探索建立一体化发展模式

     2.充分运用“互联网+”积极打造新的商业业态和模式

     3.加速构建电商与快递物流协同高效的发展体系

    (二)补齐流通基础设施短板,为电商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探索设立物流发展专项资金

     2.抓好乡村服务站点建设

     3.提高产品流通化率

     4.加强投递末端配套设施建设

    (三)提升产品质量,打造有影响力的本土品牌

     1.加速农产品产地标准化建设

     2.培育本土品牌

     3.拓展线上宣传,加大全网销售力度

     4.提高配送效率

    (四)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助力产品对接国内国际市场

     1.扎实办好省内的展会

     2.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展会

    (五)加强人才培育,推动基层人员从事电子商务行业

     1.加强与腾讯、阿里巴巴、京东、华为等优秀的数字型企业合作

     2.积极开展基层(村级)电子商务知识普及培训

  B.9 疫情背景下青海省稳就业保民生的实践与对策分析

   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青海实践

    (一)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充分高质量就业

    (二)全面深化改革,全力促进就业

    (三)满足不同群体就业需求,提供差异化就业服务与保障

    (四)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民生保障主体范围不断扩大

    (五)狠抓就业民生工程,不断提高保障能力

   二 稳就业保就业就是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二)突出重点群体加大帮扶力度

    (三)不断夯实就业公共服务

    (四)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金兜底保障

   三 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保民生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

    (二)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提升教育培训制度

    (三)发挥新经济新业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作用

 Ⅲ 社会篇

  B.10 青海省人力资源发展调查与研究

   一 现状与成效

    (一)基本状况

     1.人均受教育年限稳步提高,人口素质持续提升

     2.就业结构更趋合理,人才总量不断增加

     3.人力资源保障条件逐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工作成效

     1.多渠道引才聚才

     2.加强人力资源培训

     3.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4.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5.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

     6.不断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环境

   二 问题与需求

    (一)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二)未来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

   三 策略与建议

    (一)重大任务

     1.加大技能教育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

     2.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3.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4.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5.推进东西部合作和省部共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二)重点举措

    (三)保障措施

  B.11 推进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体制机制研究

   一 推进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体制机制建设的意义

    (一)践行党和国家对青海工作要求的重要举措

    (二)地方治理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

    (三)体制机制创新是建设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的内在要求

    (四)建设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的根本动力

   二 青海城镇建设发展现状

    (一)城镇发展现状

     1.城镇体系不断完善

     2.城镇经济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3.城镇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

     4.城镇文化特色不断彰显

    (二)城镇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现状

     1.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2.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3.完善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4.完善规划引领机制

     5.健全城镇安全保障机制

     6.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

    (三)城镇建设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1.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2.城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亟待提升

   三 建立和完善推进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体制机制

    (一)探索建立高原美丽城镇绿色建设发展机制

    (二)探索建立高原美丽城镇安全格局机制

    (三)探索建立高原美丽城镇文化特色风貌创建机制

    (四)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五)探索建立高原美丽城镇项目建设机制

    (六)探索健全高原美丽城镇投融资机制

    (七)探索完善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保障体系

    (八)探索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统筹协调工作机制

  B.12 “十四五”青海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一)探索多种产业融合模式,为农村牧区发展注入新活力

     1.大农业“内向”融合模式

     2.产加销“顺向”融合模式

     3.农文旅“横向”融合模式

     4.新技术渗透“逆向”融合模式

     5.农业与城镇“万向”融合模式

    (二)培育大批经营主体,为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1.强化农牧民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基础作用

     2.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

     3.涌现出一大批联合经营主体

     4.社会资本投入增多,激活乡村产业发展

    (三)创新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使企农双赢成为新常态

     1.订单农业稳步发展,建立稳定购销关系

     2.新型村集体经济组织蓬勃发展,成为产业融合促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3.大力支持贫困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四)有序推进农村牧区创业创新,为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

    (五)打造一批地方名优品牌,为融合发展注入新名片

   二 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一)产业融合度不高

    (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薄弱

    (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撑能力不强

    (四)产业融合受制于资源要素

    (五)产业融合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

    (六)各类人才严重缺乏

   三 “十四五”推进青海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与实现路径

    (一)总体思路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2.具体目标

    (三)实现路径

   四 推进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调整优化乡村产业区域布局,推动高原乡村产业全面升级

    (二)建立健全融合发展模式,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提档升级,提升农牧产业价值空间

    (四)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提升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

    (五)聚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展产业融合发展空间

    (六)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增添产业融合发展亮点

    (七)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增强产业融合发展动力

    (八)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升级,增强产业融合发展活力

    (九)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农牧民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B.13 西部高校“三全育人”创新模式研究

   一 西部高校“三全育人”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 西部高校“三全育人”的创新机制和育人模式

   三 西部地区高校“三全育人”策略

    (一)通过多种载体营造文化育人宣传氛围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

    (三)塑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

     1.开展“一系一品牌”建设,形成文化教育品牌

     2.深入开展“四爱三有”和入党积极分子素质拓展教育

     3.以教风促学风,弘扬良好的师德师风

   四 结语

 Ⅳ 生态篇

  B.14 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 构建生态安全新格局

   一 背景情况

   二 主要做法

    (一)坚持谋深谋远、谋细谋实,着力描绘好总体蓝图

     1.加强顶层设计

     2.强化规划引领

     3.统一标准规范

    (二)坚持深化改革、推陈出新,着力创新管理体制

     1.创新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3.全面推进自然保护地统一管理

     4.实行资源环境综合行政执法

     5.开展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

    (三)坚持多措并举、内外联动,着力健全资金保障机制

     1.积极落实支持政策

     2.加大生态工程投入

     3.加强生态效益补偿

     4.打造绿色金融体系

     5.建立特许经营机制

    (四)坚持架梁立柱、夯基垒台,着力实现科学有效管理

     1.完善法规制度

     2.强化监督管理

     3.加强生态监测

     4.夯实科技支撑

     5.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认证机制研究

    (五)坚持共建共享、绿富双赢,着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推动共建共管共享

     2.注重生态利民惠民

     3.大力发展生态富民产业

     4.保护传承优秀文化

   三 经验启示

    (一)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引领

    (二)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需要高站位认识和推动

    (三)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需要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需要坚持合作开放的理念

    (五)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四 下一步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

    (二)进一步优化保护地体系

    (三)加强生态保护

    (四)夯实管护基础

    (五)推动绿色发展

    (六)强化交流合作

  B.15 三江源国家公园人兽冲突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一 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资源现状

   二 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人兽冲突的具体表现和补偿办法

    (一)人兽冲突的表现

     1.人兽资源争夺

     2.损害群众财产

     3.人兽冲突特征

    (二)现行解决人兽冲突的办法

   三 三江源国家公园人兽冲突的困境

    (一)不利于牧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

    (二)补偿标准较低

    (三)理赔程序烦琐

    (四)牧民负面情绪增长

   四 对策建议

    (一)建立基础风险防范系统

    (二)完善财产补偿机制

    (三)成立野生动物保护专项基金

    (四)建立与当地文化相适应的应对策略

  B.16 西宁市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耕地保有量研究*

   一 西宁市耕地资源利用的现状特征

    (一)耕地资源禀赋差

    (二)耕地空间分异特征明显

    (三)耕地保护压力增大

   二 研究方法

    (一)粮食安全法

    (二)趋势外推法

   三 结果分析

    (一)历年耕地变化情况分析

    (二)基于粮食安全法的预测结果分析

     1.人口规模预测

     2.人均粮食需求量预测

     3.粮食单产预测

     4.粮作比预测

     5.复种指数预测

     6.粮食自给率预测

     7.预测结果

    (三)基于趋势外推法的预测结果分析

    (四)耕地保有量确定

   四 对策与建议

    (一)“开源节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二)“三位一体”,全面保护耕地资源

    (三)科学规划,统筹划定“三区三线”

    (四)加大宣传,提升全民自然资源保护意识

  B.17 三江源国家公园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一 绿色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自然资源

    (二)特色生态文化资源

    (三)交通区位

   二 三江源国家公园绿色产业发展状况

    (一)生态畜牧业

    (二)中藏药业

    (三)民族手工业

    (四)生态旅游业

     1.长江源(可可西里)园区发展状况

     2.黄河源园区生态旅游业状况

     3.澜沧江源园区发展状况

    (五)现代服务业

    (六)文化产业

   三 三江源国家公园绿色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人均生活水平低

    (二)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融合度不足

    (三)宣传工作不足,社会认知度不高

    (四)人才队伍薄弱,绿色产业发展意识淡薄

   四 三江源国家公园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

    (一)加快生态畜牧业转型发展

    (二)支持民族特色产业发展

    (三)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四)培育壮大特色商贸物流业

   五 前景展望

  B.18 关于优化青海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研究

   一 新时代要求下的背景情况

   二 青海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现状及存在问题和风险

    (一)青海省国土空间开发现状

     1.生态保护重要性地区面积大、占比高

     2.种植业适宜性面积小,适宜农业发展的空间有限

     3.畜牧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以适宜区为主

     4.城镇建设适宜区面积小

    (二)存在问题和风险

     1.高原地区生态本底脆弱,气候变化加剧生态退化风险

     2.自然灾害频繁,安全问题突出

     3.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环境改善压力增大

     4.生态保护治理与民生发展存在矛盾,国土空间协调难度增大

     5.区域差异特征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质量有待提升

     6.国土治理机制亟待健全

   三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

    (一)国土空间保护水平大幅提高

    (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断优化

    (三)国土空间修复整治效果显著提升

    (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逐步健全

   五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

    (一)落实国家重大战略

    (二)优化主体功能区战略

   六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对策措施

    (一)筑牢生态屏障,提升中华水塔生态功能

    (二)优化农牧空间,支撑高原生态农牧业发展

    (三)完善城乡格局,集约精细配置建设空间

    (四)强化基地建设,提升能矿资源保障能力

    (五)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

 Ⅴ 区域特色篇

  B.19 玉树州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探索*

   一 玉树州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与成效

    (一)玉树州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玉树州生态畜牧业发展成效分析

     1.畜群优化,畜种提质,良种扩繁,牧业增效

     2.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股份制改造持续推进

     3.“种养加”结合,延长产业链,产业化水平提升

     4.牧民增收,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草原生态得到改善

   二 玉树州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产品附加值低

    (二)品牌竞争力不足,高端产品相对匮乏

    (三)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短缺,技术创新程度不足

    (四)合作社自我成长能力弱,投资力度不足

    (五)企业现代化管理技术不成熟,产业化程度低

   三 玉树州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机遇与市场发展环境分析

    (一)发展机遇分析

     1.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战略为生态畜牧业赋予新使命

     2.消费需求升级与科技创新为生态畜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二)市场发展环境分析

   四 玉树州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探索

    (一)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

    (二)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

  B.20 “一带一路”视角下资源型城市智慧转型发展研究*

   一 绪论

   二 资源型城市研究

   三 “一带一路”视角下青海省格尔木市的发展现状与优势、特点

   四 格尔木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率较高,但城镇化质量不高

    (二)城镇化过程中过于重视“数量”指标,而忽略了“价值”导向

    (三)城镇化发展中自然、生态、资源约束性很强

    (四)自然条件劣势导致城镇化过程中人才匮乏

    (五)格尔木市政府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基础相对薄弱

   五 “一带一路”下格尔木市智慧转型发展模式

    (一)依托智慧城市平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二)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

     1.定位创新

     2.发展战略创新

     3.生态战略创新

   六 “一带一路”下格尔木市智慧城市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

    (二)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三)制定具体有效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

    (四)刺激居民公共服务需求,培育智慧元素

    (五)提高城市服务与营销水平,建设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

    (六)建设有特色的生态型、资源型高原智慧城市

    (七)创新人才培育机制,保障智慧城市的建设

  B.2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的生态文明

   一 海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一)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二)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1.三大生态产业已现雏形

     2.科技园区建设蓬勃发展

     3.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三)海南州生态工程实施的影响

     1.对草地的影响

     2.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对牧户的影响

     4.对沙地、林地、湿地的影响

   二 海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机遇

    (一)国家经济转型和区域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

    (二)国家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

    (三)海南州优势条件蕴藏的重大机遇

   三 海南州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高寒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1.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2.生活环境污染防治尚需加强

     3.部分生态治理技术条件尚不成熟

    (二)生态产业发展不充分

     1.经济结构单一,生态产业量小质差

     2.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不足

     3.信息平台不健全,产品难以走向市场化

    (三)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扩大投资后劲不足

     2.服务业亟须提档升级

    (四)民生持续改善任务艰巨

   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一)建设生态型经济,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旅游

    (二)发扬少数民族生态保护传统,大力弘扬生态文化观念

    (三)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四)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优势清洁能源

    (五)依托生态产业发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六)加大科技研发与推广力度,达到“治理一片、恢复一片”的生态目标

    (七)增加减压增效的新举措,巩固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效果

    (八)全面完成“十沟两滩小流域”综合整治,综合减少生态赤字

  B.22 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一 青海省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缓慢上升阶段

    (二)第二阶段(1978~1988年):快速上升阶段

    (三)第三阶段(1988年至今):稳步发展阶段

   二 青海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三 青海省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 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构筑新型城镇群发展格局

    (二)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三)共建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

    (四)实施产业带动战略

    (五)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B.23 青海花儿歌手生存现状与发展路径探索*

   一 青海之光:青海花儿歌手现状

    (一)青海花儿歌手分类与结构分布

     1.花儿歌手的分类

     2.花儿歌手的结构分布

    (二)青海花儿歌手主流活动形式

     1.花儿会

     2.行业组织

     3.新兴文化产业组织

   二 适时而宜:青海花儿歌手新发展机遇

    (一)社交媒体兴起为花儿歌手提供了新传播渠道

    (二)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为花儿歌手搭建了新发展舞台

    (三)文旅融合为花儿歌手构筑了新资源平台

   三 弃旧图新:青海花儿歌手传承问题

    (一)花儿生存空间减少,后继传承青黄不接

    (二)创作土壤逐渐退化,创作源泉面临枯竭

    (三)歌手文化程度偏低,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四)花儿与社会责任连接不足,传承人责任意识淡薄

    (五)花儿会初心不见,传统唱法保护不利

    (六)花儿歌手未受到足够重视,缺乏系统培训

    (七)花儿茶园的利弊共现,需探索新模式

   四 守正创新:青海花儿歌手培养改革路径

    (一)改变陈旧思想,培育生存空间

    (二)发挥传承作用,管好传承基地

    (三)政府正向引领,提升花儿文化

    (四)进行全面普查,建立艺术档案

    (五)加强歌手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六)制定考核机制,进行评职定级

    (七)整顿花儿市场,规范茶园管理

    (八)借助网络媒体,扩展歌手发展空间

    (九)依托花儿品牌,扩大花儿歌手影响力

 主要编撰者简介

 2021年青海蓝皮书编委会

 基本子库

 摘要

李东兴:《疫情冲击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与对策》,《中国发展》2020年第4期。

黄群慧:《从当前经济形势看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学习时报》2020年7月8日。

陆晓明等:《疫情重创全球经济 持续复苏面临挑战——2020年全球经济形势分析及2021年展望》,《新华财经年报》2020年12月21日。

贺雪峰:《论后扶贫时代的反贫困战略》,《西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吴奇修:《推进“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人民日报》2021年2月1日。

《2021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青海日报》2021年2月9日。

《中共青海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召开》,《青海日报》2020年8月1日。

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9)》。

唐馥希:《浅谈疫情影响下的线上经济模式》,《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0年第21期。

闫京艳、张毓、蔡振媛等:《三江源区人兽冲突现状分析》,《兽类学报》2019年第4期。

程一凡、薛亚东、代云川等:《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人兽冲突现状与牧民态度认知研究》,《生态学报》2019年第4期。

Charlotte Whitham:《基于提升保护管理效率的人兽冲突与生态系统服务整合模式》,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15。

韩徐芳等:《青海省人与藏棕熊冲突现状、特点与解决对策》,《兽类学报》2018年第1期。

李雨晗、高煜芳:《从补偿到保险赔偿:经济手段缓解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成效探讨》,《科学》2019年第5期。

常飞:《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四川省耕地保有量预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17。

单娜娜等:《基于SMOP模型的耕地保护目标决策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第5期。

郭谁琼、胡海波:《解读〈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现代城市研究》2018年第11期。

何潇:《河南省宅基地复垦券制度问题研究》,《农业经济》2020年第10期。

李维明、李博康:《重庆拓展地票生态功能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探索与实践》,《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

李银霞、阎述乾:《甘肃省耕地数量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河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刘彦随:《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态势与优化配置模型分析》,载倪绍祥等主编《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吕立刚等:《基于粮食安全和GM(1,1)模型的耕地保有量研究——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年第1期。

欧阳志云、杜傲、徐卫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研究》,《生态学报》2020年第20期。

宋伟、陈百明、张英:《中国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系统探讨》,《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第6期。

王琪:《基于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目标的成县耕地保护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甘肃农业大学,2012。

杨丽霞、俞义、苑韶峰:《基于粮食安全战略下的浙江省耕地保有量研究》,《上海国土资源》2011年第3期。

姚新春等:《基于粮食安全的江苏省耕地保有量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29期。

占纪文、林锦彬:《基于粮食安全和指数平滑模型的耕地保有量预测研究——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科技和产业》2012年第2期。

张红旗等:《中国耕地质量的提升战略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18年第5期。

张云云:《县级土地利用规划中耕地保有量预测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10。

郭振:《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路径分析》,硕士学位论文,青海师范大学,2017。

杨琛:《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价值的实现——以三江源为例》,《中国土地》2020年1月。

高波:《三江源地区绿色发展与绿色金融供给》,《青海金融》2016年第10期。

张中华、张沛:《西部欠发达山区绿色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及有效路径》,《社会科学家》2015年第10期。

魏珍:《三江源国家公园绿色产业发展形势研究》,《区域治理》2019年第31期。

冯雪红、王玉强:《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现状与走向述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孙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建设中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思考》,《中国发展》2016年第2期。

田烨:《试论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罗永红:《海西州新型城镇化模式选择及实现路径》,《柴达木开发研究》2015年第1期。

孙凌宇:《新常态下格尔木工业经济发展的路径探析》,《攀登》2015年第5期。

中共大庆市委党校课题组:《大庆智慧城市建设的调查与研究》,《大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骆桂花:《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关系调查——以青海省格尔木市为例》,《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蒋季北:《初探格尔木城市规划发展》,《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年第3期。

龙如银、董秀荣:《面向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年第5期。

胡彩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须建立“两个机制”》,《辽宁经济》2008年第3期。

胡晓晶、喻继军、李江风:《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型旅游业的模式及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22期。

陈冬博:《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与新产业发展》,《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年第S2期。

王永健、李虹:《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怎么走》,《人民论坛》2017年第13期。

李向青:《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

袁晓文:《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1期。

尹洁、黑晓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路径分析》,《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唐建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阈下甘青川藏区生态资源的开发研究》,《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于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商》2015年第51期。

陶良虎、刘光远、肖卫康主编《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14。

艾琳、于轩:《提升城市承载力 推动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管理》2021年第3期。

黄海立:《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统计与决策》2021年第5期。

徐成龙、庄贵阳:《新型城镇化下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解析与差异化特征探讨》,《生态经济》2021年第1期。

崔一骞:《青海花儿歌手群体特征扫描》,《民族音乐》2020年第3期。

周亮、费建勋:《原生环境:河湟花儿生存的社会基础》,《宁夏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张海霞:《民间歌唱家——花儿歌手的特征及才能》,《黄河之声》2018年第8期。

颜宗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青海省打造花儿品牌的工作实践及思考》,《中国土族》2015年第1期。

朱万峰:《对青海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中国旅游报》2019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