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理路及当代价值图书

The Logic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al Thought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SSAPID:101-6032-3570-63
ISBN:978-7-5097-9545-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由作者发表于不同时期的期刊与论文集组成,集中阐述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源起、内涵、特质与演变。书中在宇宙事物的变革论、气数论、时势论的框架下,以中国传统的本体论、心性论、人生论为主线,以孔子的超越之命、自觉之仁、规范之礼为主导,辅以庄子的自然之道、灵动之气,系统阐释了秦汉天人之学、魏晋自然之学、宋明性理之学的意蕴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所承载的文化使命。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崔大华
编 辑:高启;王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中国哲学

 《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理路及当代价值》序

 中国社会思想的儒、道源头

  中国古代历史变迁思想的构成

   一

   二

    (一)变革论

    (二)气数论

    (三)时势论

   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原之根

  儒家道德观念系统的内在结构

   小引

   一 德性:五德

   二 德行:伦理性德行和品质性德行

   三 基德与至德:絜矩与中庸

   小结

  人生终极的理性自觉

   一 引语

   二 儒家“命”观念之演进

   三 儒家对“命”的回应

  儒学的最初传授:孔子及门弟子略述

  释“国人”

  墨子:中国文化源头上的一位巨人

  老庄异同论

   一

    (一)“道”为世界万物最后根源和具有超验性质的观念

    (二)社会批判的立场和返归自然的社会理想

   二

    (一)自然哲学:“道”的本体论性质

    (二)人生哲学:人生追求和处世态度

    (三)认识论:感性对象(万物)的相对性和最后根源(“道”)的超验性

  庄子故里的国属问题

  庄子: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主义源头

   一 万物变化的动因:自化

   二 自由的追求:“逍遥”

   三 社会批判:无为论

  庄子思想的历史定位

  庄子思想的文学特质及其影响

   一

   二

  简谈庄子思想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巨大影响

  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

   一

   二

   三

  《易传》的宇宙图景与三个理论层面

   一

   二

   三

 汉唐社会思想的淘洗、选择和波折

  论《礼记》的思想

   一

   二

   三

  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

   一

    (一)历史本位

    (二)政治立场

    (三)道德标准

   二

    (一)《春秋》条例化

    (二)《春秋》理论化

  论经学之训诂

   一

   二

   三

  论经学的历史发展

   一

   二

   三

  庄子思想与魏晋士风

   一 魏晋士风与庄子精神的相通

   二 魏晋士风与庄子思想的精神境界的差异

  庄子思想与道教的理论基础

   一 庄子相对主义与道教宗教目标的论证

   二 道教最高人格神的观念脱胎于庄子自然哲学

   三 道教修炼方术的理论基点潜生于《庄子》

  儒家社会生活中的宗教宽容

   一 界定

   二 三教间的观念冲突与融合

   三 儒家宗教宽容的理念基础

   四 儒家社会生活中宗教宽容的具体表现

   五 结语

  庄子思想与中国佛学的发展

   一 历史观念:天台宗与华严宗的判教

   二 总体观念:天台宗的“实相”和华严宗的“法界”

   三 自然观念:禅宗的“自性”

 理学对儒、释、道的融合

  理学形成的两个理论支点

   一

   二

   三

  超越经学

   一

   二

  论理学之消化佛学

   一 背景

   二 儒佛之辨

   三 “小佛”之论

   四 援佛而非佛

   五 结论

  二程与宋明理学

   一 二程对理学理论主题的论述

   二 二程与理学的发展

   三 二程与理学的衰落

  理学衰落的两个理论因素

  张九成的理学思想及其时代影响

   一 张九成的生平

   二 张九成的理学思想

    (一)天理说

    (二)格物说

    (三)慎独说

   三 张九成与佛家的关系

    (一)交游宗杲

    (二)赞扬佛家义旨

    (三)吸收佛家思想

   四 张九成的时代影响

  论朱陆之争

   一

   二

   三

  江门心学简述

   一 陈献章开创的江门心学

    (一)“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学世界观

    (二)“以自然为宗”的心学宗旨

    (三)“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心学方法

   二 湛若水对江门心学的发展

    (一)对陈献章心学思想的修正

    (二)使江门心学获得独特的理论

   三 江门心学的学术归向

    (一)陈献章及门弟子偏离江门心学的两种倾向

    (二)湛若水门人不守师说的思想分化倾向

  思想史视野中的许衡

  论明末儒者的天主教选择

   一

   二

   三

   四

  刘蕺山与明代理学的基本走向

   一

   二

   三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社会思想的批判

  章炳麟的儒学观

   一 与经学分离的孔子

   二 先秦诸子中的儒家

   三 以西方哲学审视儒学

   四 以佛学审视儒学

   五 结语

  “五四”的文化选择与今天的精神建设

  梁漱溟:一种文化自觉

  新理学的理论品格

  中国思想史领域的一位开拓者

  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

   一

   二

   三

   四

  20世纪中国哲学史诠释模式的变迁

  20世纪中国儒学的贡献与进展

   一 基本的背景

   二 贡献

   三 理论进展

   四 新的期待

 当代社会思想的儒、道精神

  中国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特质形成的比较分析

  儒学的一种缺弱:私德与公德

   一

   二

   三

  “儒教”辨

   一

   二

   三

   四

  儒学面临的挑战

   一 性善论的科学质疑

   二 家庭的蜕变

   三 形而上追求的困境

  全球伦理的儒学资源

   一

   二

   三

   四

  儒家道德精神与我国现代化进程

   一

   二

    (一)“人皆可为圣人”的道德自我觉醒

    (二)道德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伦理道德实践

    (三)超越的道德境界

   三

   四

  儒学的根本价值

   一 儒学思想特质的形成

    (一)宗教观念的突破

    (二)宗法观念的蜕变

   二 儒家生活中的人生意义

    (一)平凡生活:希望与责任

    (二)追求崇高——成人、成仁、不朽

    (三)经历苦难

  本世纪的老子研究

  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一

   二

   三

  人与自然关系的儒学选择

   一

   二

   三

  最后的坚守

   一 简单的界定

   二 儒学的立场

   三 建议

 附录

  附录一

   《庄学研究·自序》

   《庄子歧解·自序》

   《儒学引论·自序》

   《儒学的现代命运·自序》

    1.背景

    2.视角

    3.构架

   《道家双峰》序

   《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引言

  附录二

   《读书》随笔20则

   胆小与器小

   困惑的问题

   骄傲和恐惧

   悲惨世界里的带头人

   读书的多少和知识的多少

   剥削者的生平

   获得魔力以后

   有毒的刺

   哲学家的缺点和政治家的缺点

   奇特的时代

   无知和成见

   疯子建言

   奴隶的梦

   说梦

   也是发掘报告

   一个婆罗门的故事

   国家的厄运与好运

   顶峰

   蔑视辩证法不能不受惩罚

   尊重学者的辛勤

  附录三

   崔大华先生学行简谱

    1938年

    1950~1956年

    1956~1961年

    1961~1962年

    1962~1972年

    1964年

    1972~1978年

    1978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