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后现代主义批判图书

Critical Analysis of post-modernism

SSAPID:101-6031-0529-07
ISBN:978-7-5097-3542-8
DOI:
ISSN:

[内容简介] 《后现代主义批判》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后现代主义不同代表人物的各种表达、研究方法进行全面剖析,深入揭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话语裂变与思想困顿。这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意识形态以及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现代性问题,研究和发展中国模式,具有积极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作 者: 余乃忠
编 辑:曹义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导论 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概念之争

  第一节 韦伯论现代性以及现代性危机

  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第三节 利奥塔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第四节 福柯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第一章 元叙事的终结:一种“批判”宏大叙事的宣言

  第一节 利奥塔后现代叙事的四大悖论

   一 知识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二 纷争理论

   三 批判理论

   四 宏大叙事

  第二节 利奥塔现代性批判的三重迷雾

   一 “原初的遗忘”,一种神秘解释的过程

   二 为“只可意会”的事物创造出可以想象的暗示

   三 重写现代性的圈套

 第二章 象征交换:一种远古情结的乌托邦

  第一节 拟像:黑格尔式形而上学的后现代复活

   一 编码:一种生存论上的魔咒

   二 符号经济学:―种原罪情绪的解脱

   三 诱惑:一种反本质主义的陷阱

   四 死亡:―种呼应同谋的赞歌

   五 拟像:一种黑格尔式的反叛

  第二节 “生命当做积累,死亡当做期限”:现代性死亡法则的绝境

   一 福柯歧视学的推广:死亡引渡学的诞生

   二 怀旧主义的换装:象征交换的出场

   三 形而上学的再批判:二分法的重提

   四 反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终结

  第三节 绝对的时间紧缺:“共产主义的相同逻辑”

   一 生物学死亡:“主体的幻觉”

   二 死亡冲动:“自杀的迷人”

   三 计划的死亡:“自由的丧失”

   四 死刑:“为死而死”

   五 绝对的时间紧缺:“共产主义相同的逻辑”

  第四节 象征交换的“吊诡”:鲍德里亚权力解构的死码

   一 涂鸦:“差异进攻”的虚张

   二 象征性注册号:“部落责任”的佯真

   三 易位书写:“处死能指”的臆狂

   四 模拟:“威胁原则”的诡计

 第三章 习性·场域:一种多余的“资本论”范畴

  第一节 发生学结构主义的马克思复写

   一 “习性”的生成:观照马克思

   二 实践的逻辑:迁移马克思

   三 资本的场域:类比马克思

  第二节 习性:“具有席卷一切的解释力”

   一 “既避免客观主义又避免主观主义”:概念的含混与虚假的超越

   二 “有结构的结构”:叙事的琐碎与策略的粗糙

   三 “习性是创造性的,但又受限于结构”:关系的悖论与准则的背叛

   四 “置身于同世界的实践关系之中”:解释的困顿与求助马克思

 第四章 知识·权力·主体:一个永恒主题的“再启蒙”

  第一节 权力范围与知识限度:知识考古学的恶之花

   一 话语重建:考古学的叛道

   二 政治关联:历史学的任务

   三 真理界限:权力场的裁制

   四 历史断裂:稳定性的质疑

   五 主体消亡:共相化的建构

  第二节 统治与服从:走向政权系统的末梢

   一 “中心的消失”:权力运转的翻转

   二 “流动的链条”:权力轮班论的平凡

   三 “外围的提问”:权力构造之泛

   四 “细微的血管”:权力推演的背反

  第三节 主体是唯一的肇事者

   一 自身到自身之间距离的关注

   二 塑造完满自足幸福的训练

   三 达到自己一开始没有的善境

   四 保证听者对说者自主的原则

  第四节 自身如何成为主体

   一 “自我关注”的修身

   二 “快感享用”的主体

   三 “异媾”的生存美学

   四 身体之外的“性”

 第五章 延异与马克思的幽灵:德里达相对主义文本解释学

  第一节 延异:一种差异化运动的非概念化解构

   一 “非概念”的概念

   二 “非存在”的存在

   三 “非哲学”的哲学

   四 “非经济”的经济

   五 “非差异”的差异

  第二节 马克思的幽灵:“延异”后的政治哲学话语

   一 马克思的复归:“延异”后的时代精华

   二 多个马克思的精神:差异化的瞬间持存

   三 永不放弃的马克思精神:弥赛亚式的声明

   四 马克思后的“新国际”:同一性话语的乌托邦

   五 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解构:面向全世界工人运动的机构和策略

 第六章 德勒兹欲望政治学的“域外之境”

  第一节 无器官的身体:超过感觉的极限

  第二节 欲望的生产:杂多关系的席卷

  第三节 匮乏的创造:统治阶级的艺术

  第四节 法西斯主义的情结:欲望机器的集团性幻想

  第五节 精神分裂:人和自然根本实现的首要生产

 第七章 反常与回归:一种“新”的哲学范式

  第一节 后现代的反思之路:从再思的延伸到思维的回归

   一 反复的思

   二 反向的思

   三 反面的思

   四 返回的思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回归

   一 “守其黑”与真理的遮蔽

   二 “众生平等”与去中心主义

   三 “言不尽意”与解开现代概念的死结

   四 “为仁由己”与他律哲学

  第三节 否定与破缺: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三重变奏

   一 虚拟

   二 荒诞

   三 非系统

  第四节 从统一到同一:后现代虚拟的“异化”与回归

   一 虚与实的同一

   二 像与源的同一

   三 思与行的同一

   四 断与续的同一

   五 表与质的同一

   六 能与否的同一

 第八章 后现代主义的敏觉与困境

  第一节 后现代公共性的非规范场论

   一 游戏实践

   二 微分权力

   三 疯癫知识

  第二节 “否定”的迂回:后现代主义裂变的五重囿困

   一 一种反传统而并非完全超越传统的启蒙复变

   二 一种否定资本主义而又依傍资本主义的身份悬置

   三 一种致力于差异而又趋于同一的语言游戏

   四 一种走向原始回归又不断迷失的虚拟承诺

   五 一种反马克思主义却有马克思主义影像的迁移计划

 第九章 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的哲学对话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影像

   一 知识分子与真理传播

   二 理论模型与实践理由

   三 剩余价值与经济危机

   四 共产主义与革命创新

  第二节 后现代差异学说的思想弧线与马克思边切

   一 后现代差异学说的思想起点

   二 后现代差异学说的思想凸点

   三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思想弧线的切点

   四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思想弧线的拐点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离合

   一 统一性与异质性

   二 决定论与曲度论

   三 连续性与断裂性

   四 规律性与随机性

   五 实践论与游戏论

   六 辩证法与乌托邦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后现代主义不同代表人物的各种理论表达、研究方法进行全面剖析,深入揭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话语裂变与思想困顿。这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意识形态以及中国当前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现代性问题,研究和发展中国模式,具有积极意义。本书指出,后现代主义是产生于现代化社会内部的一种心态,一种社会文化思潮,一种生活方式。它旨在批判和超越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困境,即剥离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及其所继承的历史沉积。但是,后现代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既离不开资本主义的文化沃土,也离不开西方文明的优越感,因此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不能贯彻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