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65

京津冀金融发展报告(201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e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2018)

SSAPID:101-6026-0662-23
ISBN:978-7-5201-3521-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报告主要从当前的国家战略和区域规划角度,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的金融发展状况,通过对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改革创新等发展状况的梳理,全面展现了三地的金融发展全貌,并选择当前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开展专题分析,为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区域金融协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京津冀金融蓝皮书
编 辑:陈欣;王蓓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8 财政、金融

 《京津冀金融发展报告2018》学术指导委员会

 主编简介

 Abstract

 摘要

 《京津冀金融发展报告(2018)》编委会

 加快建设京津冀自由贸易港引领新时代协同发展

 Ⅰ 总报告

  B.1 建设京津冀自由贸易港探索

   一 我国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战略意义

    (一)自贸区建设成果显著,升级需求不断加大

    (二)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三)积极参与公共治理,对接国际经贸新规则

    (四)应对“逆全球化”波动,展现大国担当

   二 国内外自由贸易港建设经验

    (一)香港自由贸易港

    (二)迪拜自由贸易港

    (三)新加坡自由贸易港

   三 全球自由贸易港的发展趋势

    (一)全球高标准自由贸易港的基本模式

    (二)服务贸易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

    (三)贸易和投资功能并重并向全球供应链枢纽迈进

    (四)离岸业务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不断增强

   四 建设京津冀自由贸易港的战略意义

    (一)京津冀自由贸易港是更好地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

    (二)京津冀自由贸易港能更好地服务于雄安新区建设

    (三)京津冀自由贸易港是推动京津冀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抓手

    (四)京津冀自由贸易港带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五 建设京津冀自由贸易港探索

    (一)区域选择与建设方案探索

    (二)加快区内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和创新能力

    (三)加快构建适应自由贸易港产业发展的金融体系

    (四)加快京津冀自由贸易港的贸易便利化建设

 Ⅱ 北京金融发展篇

  B.2 2017年北京金融机构发展

   一 北京银行业机构发展

   二 北京证券业机构发展

   三 北京保险业机构发展

   四 北京新兴金融机构发展

  B.3 2017年北京金融市场运行

   一 货币市场

   二 股票市场

   三 债券市场

   四 私募股权投资市场

   五 信托市场

   六 融资租赁市场

   七 金融要素市场

   八 北京市股权交易市场(四板市场)

  B.4 2017年北京金融改革创新

   一 改革创新带动北京市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二 2017年北京市金融改革创新主要成就

    (一)传统金融机构创新发展

    (二)创新金融发展业态,加强文化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建设

    (三)金融配套服务不断完善,金融运营环境不断优化

    1.筹建融资担保行业联盟,为进一步规范和促进融资担保行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四)金融科技为传统金融行业赋能,或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引擎

   三 北京市金融改革创新前景

 Ⅲ 天津金融发展篇

  B.5 2017年天津金融机构发展

   一 天津市银行业机构发展

   二 天津市证券业机构发展

   三 天津市保险业机构发展

   四 天津市其他金融业机构发展

  B.6 2017年天津金融市场运行

   一 货币市场

   二 股票市场

   三 债券市场

   四 基金市场

   五 期货市场

   六 租赁市场

   七 新型交易市场

   八 外汇市场

  B.7 2017年天津金融改革创新

   一 天津金融改革创新主要成就

    (一)金融机构业务改革不断深入

    (二)金融市场创新显著

    (三)产业金融不断发展

   二 天津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前景

    (一)推进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

    (二)推进共享金融,缩小地区差距

 Ⅳ 河北金融发展篇

  B.8 2017年河北金融机构发展

   一 河北省银行业机构发展

   二 河北省证券业机构发展

   三 河北省保险业机构发展

   四 其他金融机构发展

  B.9 2017年河北金融市场运行

   一 证券市场

   二 基金市场

   三 股权交易市场

   四 信托市场

   五 租赁市场

  B.10 2017年河北金融改革创新

   一 2017年河北省金融改革创新成果

    (一)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二)金融基础设施更趋完善

    (三)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

    (四)金融助力雄安新区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二 河北省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前景

 Ⅴ 专题报告

  B.1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研究

   一 京津冀城市圈的战略定位和发展历程

   二 京津冀地区的发展现状

   三 京津冀地区在协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四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战略推进

  B.12 新时代新金融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

   一 新时代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启新征程

    (一)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时代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展新征程

    (三)京津冀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二 京津冀传统金融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业

    (二)保险业

    (三)证券业

   三 我国新金融发展特征及主要业态

    (一)新金融的内涵

    (二)新金融的特征

    (三)新金融主要业态

   四 国外新金融的经验借鉴

    (一)智慧金融

    (二)数字普惠金融

   五 构建京津冀新型金融业态

    (一)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二)开展特色金融产品服务

    (三)积极拥抱金融科技

    (四)打造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

    (五)完善金融法制化建设

    (六)加强新金融监管

  B.13 京津冀经济增长方式与阶段性特征

   一 引言

   二 经济增长方式的判别方法

    (一)经济增长方式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划分

    (三)经济增长方式的判别

   三 京津冀经济增长方式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处理及测算方法

    (二)京津冀经济增长方式分析

   四 结论与建议

    (一)就北京市而言,应以协同发展为契机,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

    (二)天津市与北京市的经济增长方式虽同为低碳,但低碳程度不同,天津市的经济增长方式还需进一步优化

    (三)推动京津冀三地经济增长向绿色低碳方式转变,河北是关键

    (四)统筹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实现人才资源、创新成果等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通和京津冀三地优势互补,逐步形成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京津冀金融发展报告(2018)》是中国滨海金融协同创新中心推出的京津冀金融蓝皮书系列年度报告第4期。本报告主要从当前的国家战略和区域规划角度,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的金融发展状况,通过对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改革创新等发展状况的梳理,全面展现了三地的金融发展全貌,并选择当前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开展专题分析,为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区域金融协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朱加麟:《新经济 新金融:新经济影响金融环境变迁与创新思考》,中信出版社,2016。

[2]魏再晨:《用新金融打造协同发展新局面——第十一届融洽会“新型金融业态支持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分论坛综述》,《中国金融家》2017年第6期。

[3]王琰、张鑫:《深化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中国金融》2014年第20期。

[4]杨其广:《新经济呼唤新金融》,《中国金融家》2016年第4期。

[5]么晓颖:《我国新经济的金融服务研究》,《农村金融研究》2017年第3期。

[6]陆岷峰、汪祖刚:《新时代我国金融监管策略创新研究》,《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7]欧明刚:《新时代 新金融》,《银行家》2018年第2期。

[8]杨德勇、王朝印、刘笑彤:《京津冀多层次资本市场研究》,《北京金融评论》2016年第3期。

[9]宣宇:《协同发展京津冀资本市场》,《中国金融》2015年第7期。

[10]杨延磊:《京津冀一体化中的金融业协同发展研究》,《商业经济》2015年第2期。

[11]邢华彬:《关于商业银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研究》,《武汉金融》2017年第2期。

[12]何正根:《以数字金融创新推动村域支付金融普惠》,《清华金融评论》2017年第4期。

[13]黄浩:《数字金融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挑战——来自中国的经验》,《经济学家》2018年第4期。

[14]杨靖、陈军:《国外移动支付业务运作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19期。

[15]赵鹞:《Fintech的特征、兴起、功能及风险研究》,《金融监管研究》2016年第9期。

[16]普华永道全球金融科技团队:《跨越行业界线:金融科技重塑金融服务新格局》,《金融市场研究》2016年第5期。

[17]梁慧超、焦丽雪、赵艳周:《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保险问题分析》,《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卷第4期。

[18]刘岱、辛文玉:《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金融人才培养方式探究》,《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8期。

[19]刘锋、童英、杨晓彤:《新时代 新经济 新金融》,《中国证券报》2018年3月3日,第A09版。

[20]朱宝琛:《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建立京津冀发展新合作模式》,《证券日报》2015年10月17日,第A02版。

[21]陈岱孙、厉以宁主编《国际金融学说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22]张云:《融资租赁抢滩自贸区 静待制度创新“东风”》,《经济观察报》2014年1月20日,第003版。

[23]朱文莉、王督:《我国融资租赁研究动态及展望》,《会计之友》2017年第21期。

[24]项后军、何康、于洋:《自贸区设立、贸易发展与资本流动——基于上海自贸区的研究》,《金融研究》2016年第10期。

[25]周振海:《天津自贸区金融支持政策》,《中国金融》2016年第2期。

[26]李芳:《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及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15年6月。

[27]李泽广、王刚:《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结构性错配问题研究——理论逻辑与经验证据》,《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28]鲁健:《环渤海区域金融成长差异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工业大学,2008。

[29]马仕东:《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金融业发展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3。

[30]李发昇:《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6月。

[31]王璠:《金融机构集聚因素模型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15期。

[32]王丹、叶蜀君:《金融集聚的动因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12月。

[33]张晓燕:《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2。

[34]张婷:《金融产业集聚研究评述》,《金融发展研究》2011年第6期。

[35]龙楠:《长三角城市金融竞争力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2。

[36]袁雅莉:《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1。

[37]王文静:《天津金融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9期。

[38]任英华、姚莉媛:《金融集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糊综合评价研究》,《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11期。

[39]司月芳、曾刚、樊鸿伟:《上海陆家嘴金融集聚动因的实证研究》,《人文地理》2008年第6期。

[40]高雅洁:《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统计》2015年第5期。

[41]高春颀:《金融业强势增长成北京稳增长主力军》,《中华工商时报》2018年7月27日,第002版。

[42]周玉:《北京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金融支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

[43]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金融研究处课题组、田军华、赵天奕:《京津冀绿色金融发展的逻辑与框架》,《河北金融》2018年第5期。

[44]马霞:《北京金融街:打造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高地》,《中国文化报》2018年5月5日,第003版。

[45]周华玲、曾煜:《京津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金融经济》2018年第6期。

[46]李丽、董必俊、刘春月:《京津冀地区碳金融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实证研究》,《商业经济研究》2018年第6期。

[47]门超:《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对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来自京津冀城市群的证据》,《华北金融》2018年第2期。

[48]沈浩鹏、李程:《京津冀地区经济与金融发展互动关系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18年第4期。

[49]崔春雨:《北京房山欲打造中国金融硅谷》,《中国财经报》2018年2月6日,第005版。

[50]涂永红、王小青:《“一带一路”直接投资对北京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深远影响》,《前线》2018年第1期。

[51]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康念福:《京沪粤金融产业大发展的比较分析及启示建议》,《广东经济》2017年第12期。

[52]赵建中:《新发展理念引领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中国经济时报》2017年11月9日,第007版。

[53]张晓华、刘薇:《论北京市地方金融发展的战略定位——遵循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的指引》,《经济研究参考》2017年第59期。

[54]《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7)》,《金融评论》2017年第4期。

[55]张幼林、苏诚、胡靖怡:《“首都型金融”的六大支柱》,《经济研究参考》2017年第42期。

[56]张幼林、苏诚、胡靖怡:《关于推动北京金融新发展的思考》,《清华金融评论》2017年第7期。

[57]冒鹏喆:《人民币国际化对北京金融产业的影响》,《时代金融》2017年第18期。

[58]戴国强、邓文慧:《上海、北京、深圳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比研究》,《上海金融》2017年第5期。

[59]李士涛:《金融发展中的征信体系功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7。

[60]《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7)》,《经济学动态》2017年第3期。

[61]秦锐:《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北京市金融“十三五”规划出台》,《科技智囊》2017年第2期。

[62]马世佳:《北京金融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期。

[63]刘同山:《北京区域金融发展的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研究》,《区域金融研究》2011年第11期。

[64]国晓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北京为例》,《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7期。

[65]严宝玉:《对外贸易发展金融支持分析——以北京地区为例》,《金融研究》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