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再造小农经济图书

Reconstructing Peasant Economy

SSAPID:101-6008-8922-83
ISBN:978-7-5201-0524-8
DOI:
ISSN:

[内容简介] 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分散的、生产机械化程度低的小规模经营是否会完全被规模化生产所取代,小规模农户是否真的不能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需要呢?农业发展的中国实践是否有助于丰富对马克思相关观点的理解呢?本书将对此将作出系统的回答。本书首先讨论资本下乡,企业化经营对小农经济的影响;接着讨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对小农经济的影响;然后讨论市场经济发展中,小农经济的命运及其对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形塑;最后讨论中国特色小农经济的现代化道路。

相关信息

丛书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丛书
编 辑:任晓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序言

 文前辅文

 一 资本下乡与小农经济的处境

  “资本下乡”为何逃离种植环节*

   一 引言

   二 资本下乡与土地流转

    (一)招商引资与农业发展

    (二)资本下乡与村民生计

   三 资本式经营与农业生产

    (一)种植结构转型

    (二)农场式经营体制

    (三)生产方式:资本增密排斥劳动

   四 经营困局:资本退出生产环节

    (一)种植环节的低利润难以满足资本的盈利需求

    (二)“高风险、低收益”的种植环节倒逼资本式农场

    (三)层级化管理体制增加了交易成本

   五 资本式农业与产业重构

    (一)退出种植环节:土地分包

    (二)控制产业链:资本转移

   六 小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农业治理转型*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农业经营主体变迁的两个阶段

    (一)诱致性制度变迁:土地自发流转与“中农”的兴起

    (二)强制性制度变迁:政府推动土地流转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产业体系的“倒逼”

    (一)农业经营主体的一元化:“挤出”中农与小农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反向驱动力:“倒逼”生产服务体系的变革

   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治理方式的“倒逼”

    (一)基础设施成本的国家化:民间水利的崩解

    (二)农技服务体系的“马太效应”:扶大不扶小,扶强不扶弱

    (三)社会治理任务的激增:调解大户与小农的矛盾

    (四)惠农资源的歧视性分配:博弈集团的生成

   五 结论与讨论

  农业转型中家庭农业的分化与农利再分配*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T镇的农业转型与家庭农业的分化

    1.T镇的农业转型背景以及经营现状

    2.家庭农业的分化

     (1)留守家庭生计保障型农业的萎缩

     (2)中农家庭的农业生产:升级与解体

     (3)规模化家庭农场主的来源与发展

   三 分化的家庭农场的生存策略及其农利再分配

    1.中农:向亲友借资金艰难升级或成为企业的合同农户

    2.二包户的家庭农场:承担高额租金,被迫让渡农利

    3.精英农户的家庭农场:家庭积累(资本)与优势社会资本

    4.农业转型与农利再分配

   四 结论与讨论

  新型农业主体的兴起与“小农经济”处境*

   一 引言

   二 新型农业主体的兴起

    (一)农业规模经营主体

    (二)农业生产服务主体

    (三)粮食收购加工主体

    (四)普通农户

   三 资源流动关系

    (一)土地关系

    (二)劳动关系

    (三)农业服务关系

    (四)粮食关系

   四 中国农业转型的再思考

    (一)小农经济占主导?

    (二)政府推动占主导?

   五 结论

  资本下乡真的能促进“三农”发展吗*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资本下乡的生成机制

    (一)政策推力

     1.中央政府的公利型政策推力

     2.地方政府的私利型政策推力

    (二)农村拉力

    (三)内生动力

   三 遭遇资本下乡的“三农”发展

    (一)阶层再造

    (二)农业质变

    (三)村庄虚化

    (四)“内卷化”瓶颈

   四 结论与讨论

  资本下乡的策略选择与资源动用*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资本下乡的社会过程

    1.地域社会的介绍

    2.下乡资本吸纳非正式权威——乡村暴力

    3.正式权威资源的吸纳——村干部

   三 资本与村民的互动

    1.动员策略:巧用国家话语

    2.合同文本:规范性的程序和技术操作

    3.农民差异性的流转意愿:村干部成为公司的谈判“代理人”

    4.租金发放和用工管理:村级组织的“代理人”角色

   四 结论与讨论

 二 土地制度变革与小农经济的机遇

  土地的道义经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再认识*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土地的道义经济与农户的分化

    (一)土地分配的生存伦理

    (二)分化的农户及其土地需求

     1.纯农户

     2.Ⅰ兼户

     3.Ⅱ兼户

     4.非农户

   三 道义经济下的农村土地流转

    (一)土地流转中的“自己人”逻辑

    (二)“礼俗”式地租:土地流转中的互惠机制

   四 大规模土地流转与道义经济的式微

    (一)大规模土地流转及其市场逻辑

    (二)村庄互惠机制的瓦解及后果

   五 总结

  土地细碎化治理与农地制度变革*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土地细碎化治理的过程

    (一)村庄概况

    (二)土地治理的过程

     1.大众动员

     2.清理土地

     3.分配土地

    (三)土地治理的效果

   三 土地细碎化治理的基础与机制

    (一)土地治理的社会基础

    (二)土地治理的机制分析

   四 地方实践对农地制度变革的启示

    (一)土地治理与土地流转

    (二)土地治理与农地制度变革

   五 结语

  中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与限度*

   一 背景介绍

   二 农村产权改革的试验目标、项目进度与工作难题

    (一)试验目标与试验内容

    (二)项目进度概况

    (三)确权工作中的难题

   三 农村确权的积极意义

    (一)提升国家的资源认证能力

    (二)构建权属清晰的规则体系

    (三)严格界定和保护私人权利

    (四)权责明确促使公共管理和监督规范化

   四 农村产权改革的限度之抵押贷款

    (一)W市农交所的“流转鉴证”创新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个案分析

    (三)基层对农村房屋、农地抵押的态度

   五 农村产权改革的限度之规模经营

   六 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现代化

    (一)农民不愿种地?

    (二)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农业

   七 结语

 三 农民合作社发展与小农经济的挑战

  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异化的乡土逻辑*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合作社包装下乡资本的表现

    (一)成为下乡资本谋利经营的工具

    (二)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优惠包

    (三)成为乡村少数精英包装投机资本的载体

   三 合作社运营的乡村社会政治生态

    (一)乡村社会结构之变:农民分化

    (二)乡村治理方式之变:以招商引资为行政目标

    3.乡村经济发展的动力之变:合作社运营的亲资本性

   四 合作社异化的乡土逻辑

    (一)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优惠包:下乡资本和部门权力的结合

    (二)下乡资本的牟利工具:下乡资本与暴力权威的结盟

    (三)乡村精英包装投机资本的载体:少数乡村精英的合谋

   五 结论

  农民合作社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机制构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合作社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的理论逻辑

   三 合作社在精准扶贫中的角色定位及其作用机制

   四 精准扶贫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提供的新机遇

   五 结论与讨论

  农村合作社运动与第三条道路*

   一 引言

   二 20世纪30年代的论辩:梁漱溟第三条道路的假设和实践

   三 当代农村合作社的主张、争论和困境

   四 争论的世纪回响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农经济的再造

  中国小农“多元经营的家庭生计”*

   一

   二

   三

   四

  粮食安全视角下的农业经营问题*

   一 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大户经营

   二 粮食安全能否寄托于大户经营?

    (一)大户经营的“非粮化”

    (二)大户退出种植环节

    (三)土地分级承包

   三 大户经营的未预结局

    (一)小农经营的挤出效应

    (二)土地食利者阶层的出现

    (三)国家支农资源的目标偏离

   四 寻找粮农:谁在种粮?

   五 国家政策如何保障粮农安全

  土地流转与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就业变动*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土地流转的两种模式

    1.“互惠型”土地流转

    2.“资本主导型”土地流转

   三 “互惠型”土地流转与农村中老年劳动力就业机会的扩大

    1.耕地规模的扩大

    2.农业就业机会的扩大

    3.家庭生活的改善

   四 “资本主导型”土地流转与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半失业”化

    1.村庄互惠体系的瓦解

    2.中老年劳动力的“半失业”化

    3.老年生活的商品化困境

   五 基本结论与政策含义

  农地规模经营与农村社会阶层结构重塑*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农地规模经营中的多元利益主体及其行动逻辑

    (一)农地规模经营的典型案例

    (二)多元主体的行动逻辑

   三 农村社会阶层结构重塑

    (一)农村社会阶层结构重塑机制

    (二)农村社会阶层结构重塑的两种模式

   四 结论与讨论

  中农经济的兴起:农业发展的去资本主义化及其机制*

   一 导言

   二 中农经济的兴起

    1.农业商品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中农的兴起

    2.中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三 家计生产、社区互惠与中农经济的去资本化机制

    1.家计生产与劳动力的自我开发

    2.社区互惠与中农经济的扩大再生产

    3.中农经济的去资本化

   四 中农经济与农业发展的实现

    1.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扩大与农民收入的增长

    2.农民合作组织与农业生产的再组织化

    3.农业经营主体的再造与农业持续发展的可能

   五 中农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可能影响

   六 总结

在我国大多数村庄,人多地少是一个基本事实,小农经济尽管从效率来看不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在中国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不仅是一种农业经营制度,还承担着9亿农民的生存保障责任。因此土地均分所带来的一些效率损失是有意义的,它是为农民提供生存保障所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