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12

新疆社会问题治理与和谐环境建设研究图书

SSAPID:101-5997-9919-18
ISBN:978-7-5201-0026-7
DOI:
ISSN:

[内容简介] 边疆安全治理是非传统安全研究的重要领域。我国边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邻国众多,民族多样,文化多元,问题复杂,战略地位显著,在整个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深化过程中,“边安”与“安边”将是完善我国安全体制与国家安全战略需要重点考虑的重要内容。本书以新疆为例探索边疆地区社会问题治理与和谐环境建设。

相关信息

丛书名: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治理丛书
作 者: 谢贵平
编 辑:王婧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中国政治

 编者语

 后记

 内容提要

 《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治理丛书》编委会成员

 导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审视与反思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审视与反思

  三 研究目标

  四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1.透视性观点

    2.整体性观点

    3.群体性观点

    4.客观性观点

   (二)研究方法

  五 几点说明

 第一章 新疆主要社会问题概述与和谐环境建设的意义

  第一节 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关于“新疆社会问题”概念的界定

    (一)关于“社会问题”概念的界定

     1.国外学术界对“社会问题”概念的界定

     2.国内学术界对“社会问题”概念的界定

    (二)本课题研究对“新疆社会问题”的界定

   二 关于“治理”概念的界定

   三 关于“和谐环境”概念的界定

    (一)关于“环境”的概念

    (二)本课题研究对“和谐环境”的理解

     1.和谐环境的基本含义

     2.本课题研究对“新疆和谐环境”的理解

  第二节 非传统安全视野下影响新疆和谐环境建设的主要社会问题

   一 非传统安全理论概论

   二 非传统安全视野下影响新疆和谐环境建设的主要社会问题概述

    (一)民族问题

    (二)宗教问题

    (三)“东突”问题

    (四)生态环境问题

    (五)贫困问题

    (六)社会事业发展问题

  第三节 新疆社会问题治理与和谐环境建设的意义

   一 新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新疆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

    (二)新疆重要的经济联系意义

    (三)新疆重要的能源资源价值

   二 新疆社会问题治理与和谐环境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内外不利因素对新疆的非传统安全威胁

     1.新疆处于不同文明文化碰撞的断裂地带

     2.新疆处于中国国内反恐最前沿

     3.中亚国家独立对新疆分裂势力的影响与刺激

     4.跨界民族因素对新疆社会稳定的影响

     5.中国与一些周边国家还存在着领土之争

     6.美国在中亚地区军事力量的存在及其对新疆地区安全局势的影响

     7.国内由社会转型带来的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

    (二)新疆社会问题治理与和谐环境建设面临的机遇

   三 新疆社会问题治理与和谐环境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边防巩固

    (二)有利于新疆地区的社会发展

    (三)有利于我国的周边睦邻关系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四)有利于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第二章 新疆民族问题治理与和谐民族关系构建

  第一节 关于“民族问题”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新疆主要的民族问题

   一 各民族间原生性民族界限与隔阂尚未消除

    (一)各民族间原生性民族界限仍然存在

    (二)各民族之间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民族隔阂

     1.由民族之间的排异性导致的民族隔阂

     2.历史上新疆统治阶级的阶级压迫所导致的民族隔阂

   二 历史上的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使民族关系余痛犹在

   三 民族主义浪潮对民族关系的影响隐忧尚存

   四 族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心理失衡

    (一)族际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1.新疆民族地区与内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2.新疆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3.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广泛存在

    (二)族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社会影响

     1.发展滞后容易引发民族群众心理上的不平衡,影响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

     2.容易被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所利用

     3.影响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

     4.影响到民族地区广大群众对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五 新疆资源开发中出现的利益分配矛盾

   六 现代化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冲击

   七 中亚跨界民族国家独立带来的消极影响

   八 “双泛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的严重危害

    (一)“双泛主义”泛滥对新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产生的消极影响

    (二)民族分裂主义对新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危害

   九 狭隘民族意识、民族认同对民族关系的负面影响

   十 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第三节 新疆民族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民族之间的差异性

   二 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的长期影响

   三 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导致的民族发展差距

   四 语言问题与不同民族之间交流与学习的障碍

   五 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碰撞与文化认同问题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社会转型时期文化碰撞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社会转型时期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下降

   六 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

   七 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新疆意识形态的渗透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治理新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

   一 党和政府治理新疆民族问题的经验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营造了平等团结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采取“慎重稳进”的方针

    (三)深入细致地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四)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改善人民生活

    (五)兄弟省区对新疆的支援和帮助

    (六)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主义

    (七)勇于承认和纠正民族工作中出现的失误

    (八)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处理新疆民族问题的教训

    (一)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

    (二)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从事民族工作

    (三)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不够,忽视统一战线工作

    (四)政府在特定时空中民族工作的摇摆与失误

  第五节 新疆民族问题治理与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的对策探讨

   一 充分认识与高度重视新疆的民族问题

   二 加强民族理论政策、民族团结与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

   三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培育各族人民对国家的高度认同

   五 大力发展经济,缩小发展差距

   六 正确处理和预防大汉族主义与地方民族主义对民族关系的负面影响

   七 正确处理好跨界民族工作

   八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各族各级干部的综合素质

   九 对少数民族日益高涨的民族意识进行正确的教育与引导

   十 坚定不移、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主义

   十一 高度警惕西方反华势力和境内外分裂势力的渗透破坏

  个案研究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区民族关系现状调查及其启发与思考

   一 和静县、焉耆县县情概况

   二 和静县、焉耆县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调查

    (一)两县民宗委部门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对两县民族关系的认识

    (二)对焉耆县永宁镇西大渠村与上岔河村(又名六大队)两村民族关系现状的实地调查

   三 和静县、焉耆县民族关系相对和谐融洽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新疆宗教问题治理及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第一节 新疆伊斯兰教信仰状况与宗教问题

   一 新疆伊斯兰教信仰的历史与现状

   二 当前伊斯兰教发展的一些新情况

   三 关于新疆宗教问题的界定及其分类

  第二节 新疆宗教问题综述

   一 宗教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唯心主义的传统固化功能

    (二)社会裂变功能的潜在危害

    (三)族际相斥功能的消极作用

    (四)情感激发功能的负面作用

    (五)跨国扩张渗透功能

   二 宗教信仰存在的问题

    (一)宗教信仰氛围异常浓厚

    (二)违反宗教法规,盲目扩建清真寺

    (三)朝觐人数不断增加,形成朝觐热

    (四)宗教职业人员日益增多、宗教活动持续升温

   三 非法宗教活动与极端宗教活动问题

    (一)传统封建宗教剥削制度在某些地方得到恢复或变相恢复

    (二)非法宗教活动屡禁不止

     1.私办经文学校,从事分裂破坏活动

     2.干涉他人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3.干扰和影响国家公务的正常进行

    (三)国外敌对势力对新疆伊斯兰教的渗透呈加强趋势

     1.直接派遣组织和宗教人员进入新疆非法传教

     2.通过各种渠道偷运大量宗教宣传品入境,煽动宗教狂热,宣传分裂思想

     3.资助修建清真寺和开办地下经文学校

     4.拉拢腐蚀朝觐人员,并赋予他们回国传播“圣战”的任务

     5.引诱新疆境内民族民众出逃国外或参加分裂组织

    (四)鼓吹“圣战”,疯狂进行暴力恐怖活动

   四 伊斯兰教界内部存在的问题

    (一)伊斯兰教内部教派纷争时有发生

    (二)排挤和打击爱国宗教人士,争夺寺院讲经权

  第三节 新疆宗教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文化认同原因

   二 传统习俗原因

   三 历史原因

   四 宗教管理工作方面存在问题

    (一)指导思想上的摇摆不定

    (二)宗教管理工作上的失误

     1.基层政权和组织对宗教管理不力

     2.统战工作的缺失

    (三)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乏力

    (四)在依法管理宗教方面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五 法制不够完善

   六 社会转型引起的利益调整刺激了部分少数民族宗教意识的高涨

   七 国际因素影响

    (一)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新疆宗教问题的影响

    (二)中亚地区伊斯兰复兴对新疆宗教问题的刺激

    (三)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分裂渗透与破坏

  第四节 党和政府治理新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

   一 党和政府治理新疆宗教问题的经验

    (一)新中国成立初至50年代,新疆宗教工作的主要经验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宗教不得干涉行政、司法、教育、婚姻

     3.关于少数民族党员信教问题

     4.关于伊斯兰教、喇嘛教制度改革

    (二)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宗教工作的基本经验

     1.落实党的宗教政策

     2.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

     3.健全法制,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5.充分发挥爱国宗教人士与爱国宗教团体的积极作用

   二 党和政府治理新疆宗教问题的教训

    (一)宗教管理过于宽泛

     1.关于清真寺修建问题

     2.对私自开办经文学校(班)和私带“塔里甫”问题管理不严

     3.没有正确对待与处理好党员参加宗教活动问题

    (二)统战工作失误

    (三)宗教法制建设滞后

    (四)宗教管理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

  第五节 新疆宗教问题治理及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对策探讨

   一 要高度重视宗教问题

   二 正确处理新疆的宗教问题

   三 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四 依法加强对宗教问题的管理

   五 加强教育引导

   六 加快新疆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为解决宗教问题创造条件

   七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八 做好广大爱国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统战工作

   九 大力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活动

    (一)加强对广大农牧民思想政治宣传和教育

    (二)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三)大力发展文体娱乐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十 提高基层干部素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十一 营造和维护良好的周边环境,防止国外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破坏

  个案研究 新疆叶城县的宗教问题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 叶城县情概况

   二 影响叶城县社会稳定的宗教问题概况

    (一)“伊扎布特”(即伊斯兰解放党)分裂组织活动比较猖獗

    (二)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形势比较尖锐

    (三)宗教氛围浓厚,各种非法宗教活动时有发生

     1.意向朝觐的人员较多

     2.非法讲经培训点仍屡有发现

     3.个别宗教教职人员擅自跨区主持礼拜等非法宗教活动时有发生

     4.非法与极端行为日渐增多

    (四)非法基督教传播也开始滋生

   三 叶城县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述评

    (一)叶城县维稳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健全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深入开展“严打”和集中整治

     3.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

     4.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5.以创建“平安叶城”为目标,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

     6.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为主题开展工作

    (二)叶城县维稳工作取得的成效

   四 叶城县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给我们的启发和思考

    (一)要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区情、社情与敌情的调研

    (二)抓稳定必须抓宗教管理工作

    (三)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的维稳队伍建设

    (四)做好爱国宗教人士与教民的统战工作,共铸反渗透反分裂统一战线

    (五)建立健全抵御极端宗教渗透破坏的协调与管理机制

 第四章 “东突”问题治理与新疆长治久安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突”分裂活动及其影响与特征

   一 20世纪50~70年代“东突”的分裂破坏活动及其影响与特征

    (一)20世纪50~70年代“东突”分裂破坏活动及其影响

     1.20世纪50年代南疆地区的“东突”分裂破坏活动

     2.1962年北疆的“边民外逃”事件

     3.“文革”期间的“东突党”事件

    (二)20世纪50~70年代“东突”分裂破坏活动的特征

   二 20世纪80年代“东突”的分裂破坏活动及其影响与特征

    (一)20世纪80年代“东突”的分裂破坏活动及其影响

     1.1980年阿克苏的“4·9”事件

     2.1981年叶城“1·13”闹事事件

     3.1981年伽师县“5·27”暴乱

     4.1981年喀什“10·30”事件

     5.1985年乌鲁木齐“12·12”事件

     6.1988年乌鲁木齐“6·15”事件

     7.1989年乌鲁木齐“5·19”骚乱

    (二)20世纪80年代“东突”分裂破坏活动的特征

     1.南疆“东突”分裂破坏活动的特点

     2.北疆“东突”分裂破坏活动的特点

     3.全疆“东突”分裂破坏活动的总体特点

   三 20世纪90年代“东突”的分裂破坏活动及其影响与特征

    (一)20世纪90年代“东突”主要的恐怖暴力活动及其影响

     1.主要的分裂事件

     2.与党和政府进行武装对抗

    (二)20世纪90年代“东突”恐怖暴力活动特征

     1.“东突”势力成为国际恐怖势力的组成部分

     2.“东突”分裂团伙成员向年轻化、知识化趋势发展

     3.“东突”势力向分裂组织化、分裂政党化趋势发展

     4.渗透破坏和分裂活动持续升温

     5.企图以暴力手段分裂新疆

   四 “9·11”事件后“东突”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及其影响与特征

    (一)“9·11”事件后“东突”的分裂破坏活动及其影响

     1.境外“东突”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

     2.境内外“东突”势力联手策划与实施的分裂破坏活动

     3.“9·11”事件后“东突”的分裂破坏活动的影响

    (二)“9·11”事件后“东突”的分裂破坏活动的特征

  第二节 境内外“东突”分裂势力组织运行与活动方式

   一 “东突”势力进行渗透、分裂破坏活动的目的

   二 “东突”组织人员来源

    (一)境外“东突”组织人员来源

    (二)境内“东突”组织人员来源

   三 资金来源渠道

   四 武器装备情况

   五 发展成员方式与组织结构

    (一)发展成员方式

    (二)组织结构特征

  第三节 “东突”问题难以根治的原因分析

   一 历史问题的困扰

   二 近代以来错误思潮与思想没有得到认真有效的清理与批判

   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对境内外“东突”势力的扶持利用

   四 周边伊斯兰国家对境内外“东突”势力的同情与支持

   五 周边跨界民族因素为境内外“东突”势力的分裂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六 西亚和中亚国家的一些政府官员对境外“东突”势力态度暧昧

   七 中亚五国独立对境内外“东突”势力的刺激

   八 社会原因

    (一)宗教心理基础极易被境内外“东突”势力所利用

    (二)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社会不公、政治腐败等现象是“东突”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

   九 “东突”势力的欺骗包装与煽惑,赢得一些少数民族民众的心理认同

   十 国内外敌对势力长期的思想文化渗透破坏

  第四节 “东突”问题治理的经验教训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治理“东突”问题的经验

    (一)1949~20世纪70年代的反分裂斗争经验

    (二)改革开放后反分裂斗争的经验

     1.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

     2.打击“东突”势力的经验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治理“东突”问题的教训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反对“大土耳其主义”(现译为“泛突厥主义”)工作的失误

    (二)对1951年伊犁座谈会的错误及其流毒没有认真清理

    (三)1962年“伊塔事件”前对苏联利用疆内外“东突”势力进行分裂破坏活动缺乏警惕

    (四)对“文革”期间的“东突厥斯坦人民革命党”处理的失误

    (五)抵御“东突”思想渗透的失误

     1.没有对新中国成立前老牌民族分裂分子穆罕默德·伊敏等人的分裂思想流毒进行清理

     2.对改革开放后“东突”分裂思想的沉渣泛起缺乏应有的警惕

    (六)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内对私办经文学校缺少有效的监控

    (七)对一些重大的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突发事件缺少有效的预警预案应对措施

  第五节 “东突”问题治理与维护新疆长治久安的对策探讨

   一 高度重视新疆稳定工作,加强科学研究,探寻治本之策

   二 加强“文化戍边”工程建设,抵御“东突”文化渗透

   三 最大限度地团结和依靠广大各族人民群众

   四 必须加强和抓好民族宗教工作

   五 建立反恐专业部队,严厉打击“东突”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

   六 充分发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七 切实关注青少年教育问题

   八 加强对“三种分子”在监狱内外的教育改造质量

   九 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使各族人民安居乐业

   十 完善修改制定反恐立法

   十一 在国际社会加大介绍新疆、揭批“东突”罪恶分裂行径的宣传力度

   十二 在与欧美国家的交往中坚持既合作又斗争方针,压缩“东突”国际生存与发展空间

   十三 正确处理好中国与中亚及周边国家的关系,为中国新疆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十四 加大对境外“东突”所驻国的外交力度,分化瓦解境外“东突”组织

   十五 积极寻求建立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等犯罪活动的“无国界”机制,加强全球性的反恐合作

  个案研究 试论乌鲁木齐“7·5”事件及其对新疆的非传统安全威胁

   一 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的前因后果

    (一)2009年广东韶关“6·26”事件的真相

    (二)境外“东突”组织“世维会”对“6·26”事件的煽惑诱导与利用*

     1.积极搜集韶关“6·26”事件的信息资料

     2.“世维会”大肆炒作,进行造谣煽动,攻击中国政府

     3.策划乌鲁木齐“7·5”事件

    (三)“7·5”事件发生经过及其平息

     1.“7·5”事件发生经过

     2.公安机关平息暴乱

   二 “7·5”事件后境内外“东突”势力与西方一些国家联手进行的分裂破坏活动

    (一)境内外“东突”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

     1.境内外“东突”势力进行歪曲宣传

     2.侵扰和袭击中国驻外大使馆

    (二)一些西方国家的歪曲报道及其对境外“东突”势力分裂中国的宣传活动给予支持

     1.一些西方国家的歪曲报道

     2.一些西方国家对境外“东突”势力分裂中国的宣传活动给予积极支持

   三 “7·5”事件对新疆的非传统安全威胁

    (一)直接危害了新疆当地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二)威胁到人们的心态安全,恶化了维汉民族关系

    (三)影响新疆正常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秩序

    (四)影响新疆经济的持续发展

    (五)煽惑蒙骗与毒害了一些不明真相的少数民族民众

    (六)在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宣传使新疆部分少数民族成员产生认同危机

    (七)境内外“东突”势力与一些西方国家联手分裂新疆增添了反恐斗争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结语

 第五章 新疆生态问题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新疆生态问题及其影响

   一 新疆生态问题综述

    (一)河流断流,湖泊萎缩

    (二)绿洲扩大,沙漠扩展

    (三)土壤侵蚀增加,肥力下降

    (四)天然森林植被受到掠夺性破坏,森林生态功能削弱

    (五)草场面积锐减,退化、沙化现象严重

    (六)人均耕地面积缩小,土壤结构遭到破坏

    (七)物种数量减少,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八)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九)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带来的新环境问题逐渐突出

   二 生态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生态问题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二)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

    (三)加大了贫困地区的脱贫难度

    (四)生态恶化与经济发展滞后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五)新疆生态系统恶化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新疆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自然原因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自然灾害种类多

   二 人文历史原因

   三 人为原因

    (一)思想认识问题

    (二)经济、社会及人口压力因素

    (三)机制与体制原因

    (四)管理与法制原因

   四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

  第三节 新疆生态问题治理的经验教训

   一 新疆生态问题治理的经验

    (一)党和国家对新疆生态问题的重视

    (二)局部地区合理的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三)大力加强“三北”防护林建设

    (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五)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 新疆生态问题治理的教训

    (一)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二)特定时期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与保护在思想意识上不够重视

    (三)生态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四)生态建设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投资效益不高

    (五)生态建设投资机制不完善

  第四节 新疆生态问题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

   一 新疆生态问题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生态问题治理是实现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1.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2.生态环境建设是生态安全的内在要求

     3.生态环境资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

     4.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有利于新疆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二)生态问题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是新疆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 新疆生态问题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

    (一)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在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完善和明确土地使用和所有权制度,调动土地开发者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建立健全政府协调与市场协调相结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五)依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六)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生态问题治理

    (七)建立和健全生态问题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机制

    (八)建立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激励机制

    (九)建立和健全生态问题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

    (十)积极开展生态问题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个案研究 试论塔里木河流域植被变化与环境变迁的互动关系

   一 历史时期塔里木河流域的植被

   二 影响塔里木河流域植被变化的环境因素

    (一)气候变迁的影响

    (二)塔里木河改道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三)荒漠化的影响

    (四)自然湿地面积减少

    (五)历代屯田与农业开发的影响

    (六)城镇化进程与经济战略的影响

   三 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和途径探讨

    (一)坚持塔里木河两岸退耕还林,强化生态危机意识

    (二)明确南疆经济发展的总方针,优化产业结构

    (三)统一规划,探讨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土地利用模式

    (四)林草植被的恢复和建设

 第六章 新疆贫困问题治理与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 新疆的贫困问题及其影响

   一 新疆贫困人口概况

   二 贫困人口的收入及其生产生活状况

    (一)贫困人口收入状况

    (二)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状况

   三 新疆贫困人口的主要特征

    (一)区域性特征

    (二)民族性特征

    (三)复发性特征

    (四)贫困问题的恶性循环

   四 贫困问题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 新疆贫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自然环境和区位劣势的严重制约

    (一)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

    (二)区位劣势

   二 历史原因

   三 人口过多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四 个人素质原因

   五 文化原因

    (一)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守常观念

    (二)小农本位,缺乏竞争意识

    (三)过分依赖的心理

    (四)畸形的消费观念

    (五)陈旧落后的婚育观念

   六 贫困地区教育落后,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

   七 投资严重不足,经济增长缺乏内在动力

    (一)贫困地区缺少经济积累和投资

    (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八 低水平的社会保障

  第三节 新疆扶贫开发的经验教训

   一 新疆扶贫开发的经验

    (一)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

    (二)创新综合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提高扶贫效益

    (三)党和政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民、农村的投入

    (四)加大对贫困人口的科学技术培训力度,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

    (五)因地制宜,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

    (六)为贫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二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二)社会救助机制的不足

    (三)贫困地区农村的金融支持匮乏

     1.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有效地聚集资金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2.贫困地区的农业企业缺乏必要的信贷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步履维艰

     3.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普遍经营困难,很难为农民多种经营提供贷款支持

  第四节 新疆扶贫开发与和谐社会构建对策探讨

   一 扶贫开发与和谐社会构建之间的关系

    (一)扶贫开发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任务

    (二)扶贫开发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要求

    (三)扶贫开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 加强贫困问题治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探讨

    (一)在指导思想上,对绝对贫困人口要划分不同层次,实施不同的救助方式

     1.将国家贫困县划分出不同类型,实施差别政策

     2.对深度贫困人口实施直接救助

     3.区域扶贫同扶贫到户相结合

     4.改进目前扶贫开发工作,提高扶贫效率

    (二)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产及生活条件

    (三)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内在动力

    (四)加强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五)在经济建设中要切实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六)加强文化建设

  个案研究 扶贫开发与新疆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 叶城县的区情、社情简介

   二 叶城县在新农村建设中采取的扶贫开发措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一)根据新农村建设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扶贫开发方式

     1.确定不同的新农村建设类型

     2.采取不同的扶贫开发方式

    (二)新农村建设中采取的具体措施

    (三)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管理,确保扶贫开发的实效

    (四)取得的效果

    (五)存在的问题

     1.增收渠道相对单一,增收步伐比较缓慢

     2.农民综合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3.农民技能培训滞后,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

     4.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5.基层政权与基层组织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 叶城县扶贫开发给新疆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一)要充分认识在新疆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中开展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

    (二)要充分了解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特殊复杂的区情、社情

   四 新疆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中进行扶贫开发的对策探讨

    (一)在新疆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中要抓好扶贫工作

    (二)加大宣传引导和示范带动,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三)增强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实效性与可持续性

    (四)培养新型农牧民,提高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

    (五)关注农牧民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和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

    (六)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

 第七章 新疆社会事业发展与民生改善

  第一节 新疆社会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一 社会事业概念的界定

   二 新疆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新疆的科教事业稳步发展

    (二)文化事业取得可喜成绩

    (三)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

    (四)社会就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五)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发展与完善

    (六)扶贫工作取得重大成效

   三 新疆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技术培训与普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二)医疗卫生问题比较突出

    (三)文化事业发展缓慢

    (四)就业再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五)绝对贫困群体量大

    (六)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七)生态环境问题不容乐观

    (八)社会保障不足

    (九)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悬殊

   四 新疆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影响

    (一)损害了社会公正与社会团结

    (二)对部分人的心态安全造成威胁

    (三)影响广大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满意度

    (四)对新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

  第二节 新疆社会事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一 新疆社会事业发展的经验

    (一)逐渐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资力度

    (二)重视民生问题的改善

   二 新疆社会事业发展的教训

    (一)一定时期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

    (二)社会事业发展不均衡

    (三)社会事业人才流失严重

  第三节 新疆社会事业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对策探讨

   一 努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快速发展,提高新疆各族人民的综合素质

   二 加强文化事业发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三 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四 大力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五 积极创造条件,大力促进就业

   六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

   七 加强社会事业人才队伍建设

   八 完善社会管理,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一)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

    (二)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和突发事件的应变机制

    (四)建立健全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应机制,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五)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

    (六)加强维稳力量建设

  个案研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团场社会事业发展与和谐兵团构建

   一 新型团场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意义

    (一)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新型团场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要意义

     1.是新时期履行屯垦戍边伟大使命的根本保障

     2.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3.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前提

     4.是凝聚人心,建立和谐团场、和谐兵团的重要途径

   二 新型团场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 关于兵团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社会事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四 社会事业发展与和谐兵团构建的对策探讨

    (一)加强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三)加强维稳力量建设,确保新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四)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提高职工待遇,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稳定职工队伍

    (五)加强团场人才队伍建设

 余论

  一 新疆社会问题具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特殊性

   (一)相对贫穷、就业难、犯罪等社会问题极易被民族化

   (二)民族文化权利、宗教信仰等民族问题时常被国际化

   (三)移民、生态、资源开发等发展问题往往被狭隘化

   (四)民族、国家、文化认同问题常常被异质化

  二 新疆社会问题治理有利于为和谐环境建设提供前提保障

   (一)新疆社会问题治理可以为和谐环境建设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

   (二)新疆社会问题治理可以为和谐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

   (三)新疆社会问题治理可以为和谐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

   (四)新疆社会问题治理可以为和谐环境建设创造和谐的社会条件

  三 新疆社会问题治理与和谐环境建设的总体对策思路

   (一)深化落实“新安全观”,将新疆社会问题治理提升到国家非传统安全战略高度

   (二)深化落实“和谐社会观”,构建由社会问题引发的常态危机与非常态危机应对机制

   (三)深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新疆社会问题进行全面综合治理

新疆社会问题是当代新疆各种社会矛盾的客观反映,当前影响新疆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最重要、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主要有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东突”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贫困问题、社会事业发展与民生问题等。这些社会问题具有危害性、紊乱性、持续性、难治性、典型性、关联性与复杂性等诸多特征。由于新疆所面临的国际大背景、地缘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复杂的区情社情,国内外敌对势力为了制造民族矛盾、挑拨民族关系、煽动民族对立和敌视,常常披着民族、宗教的外衣,把自己打扮成民族利益、民族生存与发展、民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代言人,经常利用一些少数民族民众日益增强的民族意识,把与民族生存和发展权利、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相关与不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都与民族因素挂起钩来,使得民族分裂分子利用社会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往往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破坏性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特征。一是相对贫穷、就业难、犯罪等社会问题极易被民族化;二是民族文化权利、宗教信仰等相关问题时常被国际化;三是移民、生态、资源开发等发展问题往往被狭隘化;四是民族、国家、文化认同问题常常被异质化。新疆社会问题成因错综复杂,且交互影响,甚至互为因果。此外,新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互交织,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相互交织,政治经济问题与思想文化问题相互交织。一旦解决问题的动机、手段和方式选择失当,就会引发更多的次生问题与非常态危机,使社会问题复杂化、尖锐化。有些社会问题由于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在新形势下被国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最终演变为分裂国家的政治问题。对于转型中的新疆社会,有效、及时、和平地治理与解决这些由社会问题引发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及非常态危机,构建和谐环境与和谐社会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影响边疆和谐环境建设的因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既有政治经济因素,也有思想文化因素。当前新疆社会问题治理既面临着巨大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对新疆社会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必须充分了解这些社会问题的成因,对党和政府治理这些社会问题的历史进行回顾和梳理,总结治理经验,分析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为新疆和谐环境建设方略的提出奠定前提基础。新疆社会问题治理与和谐环境建设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互动关系:一是新疆社会问题治理是新疆和谐环境建设的必要条件;二是新疆和谐环境建设有利于促进新疆社会问题的有效治理。新疆社会问题在全国边疆地区社会问题中具有典型性特征。当前,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中亚地区“双泛”(“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浊流等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在我国国内则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中西部发展差距较大,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对新疆来说会引起局部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变动,诱发新疆社会问题的各种消极因素将会增多。新疆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边疆省区,也是中国的西北门户。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深入了解新疆的区情和社情,对新疆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为新疆建设一个和谐的国内外环境,使新疆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保障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得以顺利实施,获得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为新疆地区的和谐环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发展对策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对新疆社会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新疆社会变迁与舆情民意,从而进一步认识新疆的区情、社情,反思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决策思路,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问题治理的良策,有助于新疆和谐环境建设。二是有利于分清敌我矛盾以孤立打击敌人;有利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以团结人民;有利于新疆建立人与自然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新疆营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利于新疆建设安定有序、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三是为新疆建设一个和谐的国内外环境,使新疆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保障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得以顺利实施,获得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为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发展对策。四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得出边疆地区社会问题治理与和谐环境建设的一般规律,对于思考与解决我国其他边疆地区的类似问题,建设和谐环境在方法和理论上也能有所启示。边疆地区和谐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边防巩固;二是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有利于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睦邻关系和现代化建设;四是有利于抵御西方敌对势力与境内外分裂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在新形势下,理性地梳理新疆已经显现或者潜在的由社会问题引发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深化落实“新安全观”,将边疆社会问题治理提升到国家非传统安全战略高度;深化落实“和谐社会观”,构建由社会问题引发的常态危机与非常态危机应对机制;深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边疆地区社会问题进行全面综合治理,提高和加强边疆地区非传统安全威胁应对能力建设,对未来可预见的非传统安全威胁进行有效的预警、防范和应对,才能逐步解决边疆地区人的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问题,才能构建边疆和谐环境。

1.〔荷兰〕斯宾诺莎:《政治论》,冯炳昆译,商务印书馆,1999。

2.尚重生:《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英〕哈·麦金德著《历史的地理枢纽》,林尔蔚、陈江译,商务印书馆,1985。

4.孙恪勤、张林宏:《挑战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严重威胁》,台海出版社,1999。

5.吴东升:《邪教的秘密——当代中国邪教聚合机制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

7.朱力:《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

9.〔美〕刘易斯·A.科瑟著:《社会学思想名家》,石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0.《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

11.〔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刘云德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2.〔美〕赖特·米尔斯等著《社会学与社会组织》,何维凌、黄晓京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13.黄绍伦等编《社会学新论》,台北:商务印书馆,1994。

14.〔美〕乔恩·谢泼德、哈文·沃斯著《美国社会问题》,乔寿宁、刘云霞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15.孙本文:《社会学原理》(下册),商务印书馆,1947。

16.袁方主编《社会学百科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17.王康等编《社会学词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18.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编《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9.陆学艺主编《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6。

20.雷洪:《社会问题——社会学的一个中层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1.吴仕民主编《民族问题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2.何雪松:《社会问题导论:以转型为视角》,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3.〔美〕罗伯特·尼斯贝特等著《当代社会问题》,郭振羽等译,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国立编译馆,1961。

24.杨经德:《回族伊斯兰习惯法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25.李湛军:《恐怖主义与国际治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6.唐志君:《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路径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

27.张银花:《民族和谐发展:理论与实证》,中央民族大学,2007。

28.张丽君、王玉芬等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与边境贸易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9.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共同危机治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0.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编:《中国政府白皮书(5)》,外文出版社,2008。

31.杨毅主编《国家安全战略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

32.梁树发主编《社会与社会建设》,人民出版社,2007。

33.中央党校课题组:《现阶段我国民族与宗教问题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34.李耀千:《新疆地缘经济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35.金应忠、倪世雄:《国家关系理论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6.张士智、赵惠杰:《美国中东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7.〔美〕丹尼尔·耶金:《石油·金钱·权力》,钟菲译,新华出版社,1992。

38.高祖贵:《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时事出版社,2005。

39.朱听昌主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时事出版社,2003。

40.安作相、胡征钦:《中亚含油气地区》,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41.徐小杰:《新世纪的油气地缘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42.马大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4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4。

44.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45.王希恩主编《当代中国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2002。

46.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民族出版社,2005。

47.徐晓萍、金鑫:《中国民族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8.乌小花:《当代世界和平进程中的民族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9.贺灵、佟克力:《历史 民族 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50.〔苏〕勃列罗姆列伊:《民族与民族学》,李振锡等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51.刘跃进主编《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52.《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53.王联:《世界民族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4.杨侯第:《世界民族约法总览》,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

55.赵柳成:《新疆长治久安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56.杨发仁:《邓小平民族理论及其在新疆的实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57.杨发仁主编《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人民出版社,2005。

58.杜发春主编《民族经济发展论纲》,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

59.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编:《西部大开发》,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60.〔美〕乔·萨托利著《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

61.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和民族问题·序言》,人民出版社,1981。

62.李柳荪主编《民族团结的历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61页。

63.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64.〔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下),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65.何星亮:《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3。

66.金星华主编《民族文化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5。

67.〔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

68.金春子、王建民:《中国跨界民族》,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69.葛公尚:《当代政治与民族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70.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71.陈联璧、刘庚岑、吴宏伟:《中亚民族与宗教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72.努·纳扎尔巴耶夫:《前进中的哈萨克斯坦》,民族出版社,2000。

73.〔土库曼斯坦〕萨·尼亚佐夫:《永久中立世代安宁》,东方出版社,1996。

74.《新疆五十年》,中国文史出版社,1983。

75.张世富主编《民族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76.王树理:《散杂居民族工作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77.潘志平:《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78.朱培民:《20世纪新疆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79.李德洙主编《新疆知识简明读本》,华文出版社,2003。

80.朱培民、陈宏、杨红:《中国共产党与新疆民族问题》,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81.《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

82.《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83.《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

84.《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单行本。

85.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民族出版社,2002。

86.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87.《中国共产党新疆历史大事记》上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88.《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89.朱培民:《新疆革命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90.《王恩茂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91.江平主编《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92.吕大吉主编《宗教学新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93.卢丁一:《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94.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95.热扎克·铁木尔、王拴乾主编《2003~2004年:新疆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96.续发:《南疆脱贫问题社会学调查》,新疆大学出版社,1991。

97.尹筑光、茆永福:《新疆民族关系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98.陆忠伟主编《非传统安全》,时事出版社,2003。

99.刘汉太、都幸福:《中国打击“东突”报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100.何炳济:《新疆农牧民社区田野调查》,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101.金鑫:《中国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2.《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组织史资料》,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103.《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

104.〔英〕汤因比:《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105.《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106.阿班·毛力提汗等著《新疆农村贫困问题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07.《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

108.〔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5。

109.徐以骅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第4辑,时事出版社,2007。

110.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11.周泓:《民国新疆社会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2005年10月第1次印刷。

112.马大正、许建英:《“东突厥斯坦国”迷梦的幻灭》,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13.白振声、鲤渊信一主编《新疆现代政治社会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14.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湾:兰溪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10月。

115.〔英〕A.D.W.福布斯:《新疆军阀与穆斯林(1911—1949民国新疆政治史)》,剑桥大学,1986年。

116.《新疆三区革命大事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117.《赛福鼎回忆录》,华夏出版社,1993。

118.《包尔汉选集》,民族出版社,1989。

119.杨增新:《补过斋文牍》,台湾:文海出版社,1923。

120.王茵、刘国防:《维吾尔族:历史与现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5。

121.〔俄〕B.巴尔明:《1941—1949年间苏中关系中的新疆》,巴尔瑙尔,1999年。

12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

123.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学林出版社,1999。

124.中共伊犁州委党史研究室:《新疆“伊、塔事件”始末及其反思》,2002年内部准印出版。

125.《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第12辑,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126.陈凤臻、于显双编著《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

127.慈鸿飞:《西部农业开发与生态中外比较》,商务印书馆,2007。

128.秦放鸣等:《新疆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

129.张巨勇、马林:《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论》,民族出版社,2007。

130.熊黑钢、韩茵编著《新疆绿洲可持续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

131.奚国金、张家桢主编《西部生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32.《新疆通志·农业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通志·农业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133.《新疆通志·水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134.《新疆森林》编辑委员会编《新疆森林》,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

13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002)》,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36.马汝珩、成崇德:《清代边疆开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137.殷晴主编《新疆经济开发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138.《农八师垦区石河子市志》编辑委员会编《农八师垦区石河子市志》,1993年。

139.《泽普县志》编辑委员会编《泽普县志》,新疆大学出版社,1992。

140.《乌鲁木齐县志》编辑委员会编《乌鲁木齐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141.农七师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农七师志》,人民出版社,1995。

142.《阿克苏市志》编纂委员会编《阿克苏市志》,新华出版社,1991。

143.郑长德:《世界不发达地区开发史鉴》,民族出版社,2001。

144.牛文元:《可持续发展导论》,科学出版社,1994。

145.〔美〕曼昆著:《经济学原理》,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46.〔美〕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47.[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6。

148.〔美〕J.T.施莱贝克尔:《美国农业史》,农业出版社,1981。

149.世界银行:《2000/2001年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50.〔美〕迪帕·纳拉扬等:《谁倾听我们的声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51.〔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52.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转轨中的城市贫困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53.李珍主编《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154.李迎生:《转型时期的社会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55.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156.世界银行:《2005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57.李琨:《消灭赤贫——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人民出版社,2006。

158.多吉才让:《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1。

159.〔英〕尼古拉斯·巴尔等主编《福利经济学的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160.宋镇修、王雅林:《农村社会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

161.〔美〕约翰·梅尔:《农业发展经济学》,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

162.司正家等:《区域经济差距与协调发展》,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163.宋岭等:《21世纪新疆贫困地区发展论》,新疆大学出版社,2004。

164.王拴乾主编《辉煌的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165.杨振华主编《市场经济与屯垦戍边》,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16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06。

167.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68.和春雷:《当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

169.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民族出版社,2006。

170.张丽君、王玉芬等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与边境贸易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71.葛公尚主编《当代国际政治与跨界民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

172.社会问题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文化安全与社会和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173.杨建新、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

174.李琪:《中亚维吾尔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175.潘志平:《中南亚的民族宗教冲突》,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176.娜拉:《多维视角下的族际问题探索》,民族出版社,2006。

177.马曼丽、安俭、艾买提:《中国西北跨界民族文化变异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

178.陈达:《颜色革命:中亚面临的现实抉择》,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179.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新疆历史与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80.姚维、马岳勇等:《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心态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181.李育红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结构转型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

182.马戎:《民族社会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83.胡晓红:《西北民族地区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创新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

184.李树生等:《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保护与资金支持》,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85.潘志平主编《中亚的地缘政治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186.熊坤新主编《21世纪世界民族问题热点预警性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

187.潘志平、王鸣野、石岚:《“东突”的历史与现状》,民族出版社,2008。

188.潘志平主编《中亚的民族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189.王希隆、汪金国:《哈萨克跨界民族社会文化比较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

190.何虎生:《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191.盛朗、陶鹰主编《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人民出版社,2002。

192.蔡佳禾:《当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193.郝文明主编,毛公宁、李红杰副主编《中国周边国家民族状况与政策》,民族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2006年12月北京第3次印刷。

194.王作安:《中国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1.余潇枫:《从危态对抗到优态共存:广义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战略的价值定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2期。

2.何忠义:《“非传统安全与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3期。

3.朱锋:《“非传统安全”解析》,《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4.王逸舟:《中国与非传统安全》,《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第11~12期。

5.余潇枫、李佳:《非传统安全:中国的认知与应对(1978~2008年)》,《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1期。

6.〔阿塞拜疆〕拉希姆·穆萨别科夫:《围绕里海石油的大国竞争》,《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3期。

7.《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发言提要》,《民族研究》1986年第4、第5、第6期。

8.胡祥云:《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其对国家关系的影响初探》,《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9.马瑞映:《民族主义:概念与现实》,《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2期。

10.胡涤非:《民族主义的概念及起源》,《山西师大学报》2005年第1期。

11.郝时远:《20世纪三次民族主义浪潮评析》,《世界民族》1996年第3期。

12.汪锋、刘春、谢鹤寿:《必须在少数民族中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跃进》,《民族团结》1958年第7期。

13.龚学增:《论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5期。

14.马文余:《对进一步完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思考》,《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15.屈学武:《少数民族权利论纲》,《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16.张静:《我国现行法律对少数民族公民特别民事权利的保护》,《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7.陈绍方:《地方自治的概念、流派与体系》,《求索》2005年第7期。

18.袁钢明:《如此“东锭西移”于西部纺织业何益?》,《民族团结》1999年第7期。

19.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民族研究》2000年第6期。

20.雷振扬:《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文化利益保障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5月。

21.魏光明:《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22.贺灵:《试论民族的排异性》,《新疆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23.彭萍萍:《民族主义与苏联解体》,《民族问题研究》2004年第1期。

24.于鹏杰:《族群认同的现代含义:以湖南城步苗族为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5.罗树杰:《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族群认同的几个问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26.赵常庆:《以新疆和中亚为例看国情变化对跨境民族的影响》,《国际观察》1998年第6期。

27.张天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政策及其转变》,《人口与经济》1989年第6期。

28.《1952年8月9日斯大林与周恩来会谈经过》,《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5期。

29.李德洙:《观察和研究民族问题必须要有新视角》,《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30.司马义·艾买提:《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宗教观,坚决反对民族分裂活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民族工作研究》1996年第4期。

31.祁若雄:《五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处理新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方针与实践》,《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6期。

32.贺萍:《新疆地区穆斯林社会心理的实证分析报告》,《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4期。

33.蒋丽蕴:《当代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宗教行为分析》,《新疆社会经济》1999年第1期。

34.马品彦:《新疆反对非法宗教活动研究》,《新疆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35.李建生:《关于引导新疆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新疆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36.周梅生:《非法宗教活动是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帮凶》,《伊犁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37.何炳济、陈国光、马苏坤:《喀什两村调查——个案资料集》,《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25期。

38.祁若雄:《对新疆库车县维吾尔族妇女戴面纱问题的调查和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39.王兆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求是》2002年第10期。

40.林炎志:《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新长征》2004年第19期。

41.卓新平:《全球化与当代宗教》,《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3期。

42.安维华:《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与地缘政治》,《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1期。

43.王作安:《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中国宗教》2005年第3期。

44.包尔汉:《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在新疆的兴灭》,《新疆社会科学》1991年特刊。

45.〔俄〕A.A.哈基姆巴耶夫:《20世纪30~40年代新疆土著居民的民族解放运动》,《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专报》1971年第4期,俄文版。

46.〔日〕滨田正美:《民族主义运动在新疆的传播》,《中亚杂志》1991年第3期。

47.于力:《在押危安犯的特点、犯罪原因及对策》,《监狱研究》2002年第1期。

48.《塔里木盆地近代环境变迁与社会经济发展》,《西域研究》1991年第1期。

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课题组:《引入移民建立荒漠农业——从以色列和埃及的经验看我国西部荒漠开发战略》,《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4期。

50.唐钧:《确定中国城镇贫困线方法的探讨》,《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2期。

51.童星、林闽刚:《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52.赵冬暖、兰徐民:《我国测贫指标体系及量化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3期。

53.阿布力孜·玉素甫:《新疆贫困人口分布特点与扶贫对策》,《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第24卷第1期。

54.王宁:《新疆贫困状况分析及扶贫模式的比较和选择》,《新疆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55.〔美〕博希尔著:《贫困的文化》,宫琪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5年第4期。

56.余德华、黄镇根:《欠发达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精神脱贫问题》,《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57.高长江:《文化脱贫与中国乡村脱贫致富及现代化进程》,《人文杂志》1996年第6期。

58.吴忠民:《中国社会公正的现状与趋势》,《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59.罗淑兰、马永强、陈莉:《2002年新疆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分析》,《决策通讯》2003年第3期。

60.〔美〕比尔·克林顿:《我对和平的看法》,《国际政治》2003年第3期。

61.〔俄〕A.A.达维多夫:《关于“社会”概念的定义问题》,《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62.郑杭生:《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63.郑杭生:《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64.孙显元:《总体社会、主体社会和社会建设》,《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65.贾建芳:《深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66.何秉梦、姜辉、赵培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7期。

67.俞可平:《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

68.马绍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点辩证思考》,《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第10期。

69.马力、刘伟东:《弱势群体概念的界定及其能力建设》,《学术交流》2006年第2期。

70.闫文虎:《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国家安全》,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71.明拥军:《新疆贫困地区反贫困研究》,新疆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72.左新敏:《新疆农村贫困问题研究》,新疆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1.王逸舟:《重视非传统安全研究》,《人民日报》2003年5月21日。

2.王逸舟:《中国非传统安全的轻重缓急》,《世界新闻报》2006年2月10日。

3.《新疆日报》1990年6月24日。

4.《新疆日报》1990年7月28日。

5.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加大对塔什库尔干扶贫力度》,《新疆日报》2001年3月29日。

6.《新疆日报》2001年4月3日。

7.《新疆日报》2001年7月5日。

8.王乐泉:《在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疆日报》2001年11月1日。

9.《新疆日报》2001年11月1日。

10.《新疆日报》2002年4月11日。

11.李杰:《权利保障的三个环节》,《学习时报》2006年6月19日。

12.《美国民主基金会资助50个中国项目》,《环球时报》2009年8月21日第7版。

13.《人民日报》1999年8月9日。

14.《人民日报》2003年2月27日。

15.叶小文:《抓紧研究和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世纪之交宗教工作的回顾与思考》,《光明日报》2000年5月17日。

16.《2001年全球恐怖主义形势报告》,见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IIP)《美国参考》2002年5月21日。

17.《基地组织全球扩散 千余“东突”分子潜入中国》,《环球时报》2002年6月3日。

18.苏北:《网络挑战信息边疆》,《环球时报》2004年12月3日第19版。

19.〔德〕杰克·罗森:《“东突”属“基地”网络中一员》,香港《文汇报》2003年8月23日。

20.土耳其《Zaman》2004年3月7日文章:“Chinese Embassy to be attacked?”

21.英国BBC广播公司2005年9月29日文章:“‘东突’宣布向中国发动武装战争”。

22.《各国怎么看乌克兰走向》,《环球时报》2004年12月1日第7版。

23.朱四位:《慈善绝不是富翁们的专利》,《新京报》2005年11月15日。

24.向春玲:《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光明日报》2005年4月13日第8版。

25.丁元竹:《社会发展规划需要处理好十大关系》,《学习时报》2005年8月8日第4版。

1.《“东突”头目毙命巴基斯坦》,http://news.qq.com/a/20031222/000217.htm,2003-12-22。

2.《新疆捣毁一恐怖分子训练基地 击毙恐怖分子18名》,http://www.sina.com.cn,2007-01-09。

3.《新疆库车县发生爆炸案件》,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8/10/content_9117073.htm,2008-08-10。

4.《“东突”恐怖势力难脱罪责》,http://news.sohu.com/46/77/news147717746.shtml,2002-01-21。

5.王言彬:《“东突”恐怖势力的谎言与罪恶》,http://news.xinhuanet.com/banyt/2004-07/13/content_1596439.htm,2004-07-13。

6.《“东突”恐怖势力难逃罪责》,http://morning.scol.com.cn/2002/01/22/33234820.html,2002-01-21。

7.如歌:《少年遇害,暴出地下讲经点》,http://www.tianshannet.com.cn/GB/channel3/98/200407/27/101057.html,2004-07-27。

8.《近年来中国关于国际政治若干问题研究综述》(上),http://www.newslist.com.cn/html/mingjia/20090528/2794_12.html,2009-05-29。

9.许涛:《中亚国家安全战略取向与中国西部安全环境》,http://www.studa.net/zhengzhiqita/060105/08421796.html,2006-01-05。

10.《乌克兰大选危机背后的冷战阴影》,http://news.qq.com/a/20041128/000086.htm,2004-11-28。

11.《公安部:中国吸毒人数持续增加禁毒形势严峻》,http://gb.cri.cn/3821/2004/06/25/107@209722.htm,2004-06-25。

12.李伟:《2004国际恐怖与反恐综述》,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4/Dec/737113.htm,2004-12-23。

13.《解读俄美民用爆炸物管理法规——反恐保安无小事》,http://www.sina.com.cn,2003-06-28。

14.张旭、金玲玲:《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再探》,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3/2004/8/re381164834148400212098_127604.htm,2004-08-04。

15.邓科:《中国反恐全方位启动,“东突”是主要恐怖威胁》,新浪网——打击“东突”恐怖势力专题,http://news.sohu.com/20050703/n226250556.shtml,2005-07-03。

1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2年社会保险统计分析》,新疆社会保障网,http://www.master.xjsi.gov.cn 2003-10-12。

17.詹德斌:《韩国新村运动的起因及作用再考察》,《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6年11月号,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9/200612/12612.html,2006-12-08。

18.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光明观察》2005年12月26日,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9/200603/5518.html,2006-03-31。

19.阿班·毛力提汗:《新疆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化解对策》,http://www.xjass.com/mls/content/2008-06/14/content_8705.htm,2008-06-14。

1.2009年9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

2.调研资料:谢贵平2007~2009年在新疆南北疆相关地区的调研资料。